人教部编2017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35964de8c1c708a1294a442a.png)
第16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经受住了种种考验,最终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位置。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征的原因、经过、胜利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教师: 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走向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当长征已如往事般渐行渐远,而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设计意图:《长征》第一集片头是诗与画的完美结合,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情感,导入本课)(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共产党人在全国建立了10多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一块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壮大,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
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重兵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展示:国名党五次“围剿”示意图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0a7c4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42.png)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标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设计思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本课以“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探究学习—归纳升华—发散思考”为主要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我。
通过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加深感悟。
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红军长征的的内容,培养学生积极体验历史、主动探究历史和深入感悟历史的能力。
本课设计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历史,将历史精神与当今社会发展相结合进行思考。
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和思考空间,以促进学生继续进行课后的探究拓展【学情分析】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小学品德课和语文课多有提及,这为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长征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的了解是零星的,分散的,片段的需要通过教学使之完整化,全面化和系统化。
由于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没有苦难的经历,要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落实到自身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本课内容前承“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后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主要介绍了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战略转移的情况,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历程和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苦历程,同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9e3e8fea7cd184254a35350b.png)
1.学生自主学习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3.引导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今讲过的一段关于长征的话设置问题并发问,从而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问题
通过相关材料的讲述与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进入新课。
教学环节二:预习反馈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长征的经过和意义。
四、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16课关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史实,这为学生理解本课降低了难度。同时学生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甚至生活中长辈们的口耳相传中都获取了一些对于长征相关史实的认知。而且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备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一定的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能简单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学生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帮助学生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意义。按照历史得逻辑,教材将内容分为三大块:一是讲述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及其转折。长征原因包括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和中共临时中央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红军损失惨重,情况危急;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二是讲述了遵义会议后红军变被动为主动,历经艰险,克服人为和自然的重重难关,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过程。三是阐述了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件(共49张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1bf44f7375a417866f8f8a.png)
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甘肃会宁会师楼
1936.10 会宁
005 1935.10吴起镇
1934.10 瑞金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 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缺医少药。 4、内部矛盾斗争。
1934年,开始长征
金色的鱼钩
——毛泽东
如何理解这段话?(如何认识长征?)
1、宣言书:
象征了红军决不放弃、不畏艰难,坚 定的革命信念。
2、宣传队:
一路上,向广大人名群众宣传了共产党 的思想。
3、播种机:
宣传革命思想,使得群众成为革 命的 种子。
累
苦
不
不
累
苦
看
想
看
想
革
红
命
军
老
二
前
万
辈 红军过草红地军穿的过草鞋草 地
五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到达陕北的红4方面军一部
朱 德 、 周 恩 来 、 秦 邦 宪
长 征 到 达 陕 北 后 的 毛 泽
东
、
到达陕北的红2方面军一部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 粉碎了……, • 保存了……, • 使中国革命……。 • 红军长征播下……, • 铸就了……, • 打开了……新局面。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 英雄好汉;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全中国人民宣 传了红军的主张;长征是播种机,它把革命的 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长征结束,新的 革命形势就开始了。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
第 五 次
1933年10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2](https://img.taocdn.com/s3/m/8c5d46334a7302768e9939ec.png)
加深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感悟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提高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
教学难点
长征精神
教学准备
科组集备、查找资料、制作课件、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和教师的印象,怀疑过长征的艰苦吗?有一种观点认为长征是就是逃跑,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曾经也抱着怀疑的态度带着心脏起搏器重走长征路,最后经过严肃的考证和思索,他却成了长征的崇拜者。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改变?
设问遵义会议上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讲述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的史实,设问四渡赤水的意义。
展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阅读教材
积极思考
快速默读课本遵义会议的内容,并回答
听讲,回答
看材料
思考回答
进一步认识博古的“左”倾错误路线给中共带来严重威胁,为遵义会议做铺垫。
创设情境,体会党和红军的抉择之难
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
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培养的史料实证素养。
展示图片:红军长征示意图
展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图片和材料
展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图片,播放视频
展示三军会师的材料
讲述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看视频,讲述故事
看教材,看地图
体会红军的处境之难
了解红军的生存之难
了解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三、长征之果
讲述:长征虽然胜利结束了,但是这一路上的损失却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中央红军,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了0.6万人。
设问:红军长征到底值不值得?长征胜利有何意义?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f17ca8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31.png)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属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时期”的内容。
在整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长征的胜利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学生在课外可能有一定的积累,授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团体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以及国民党的“围剿”,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原因。
(唯物史观)2.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珞线示意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结合课本文字,小组合作绘制长征路线图。
(时空观念》3.通过播放视频《遵义会议》,了做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通过观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视频,讲述红军长征故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革命先烈们不畏艰举、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意义;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感悟长征精神教学学法教法: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法、创设问题法学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史料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听爷爷讲红色记忆》走进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学习新课讲授: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展示课堂结构,分成四个篇章讲解。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一一长征原因》(一)出示图表分析中央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二)小结归纳: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由于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8d1a42f111f18583d05aac.png)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教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及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八万多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4.出示图片: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5.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
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
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获奖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93a68ab6680203d8ce2f2485.png)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的开始;长征初期的困境;遵义会议;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通过长征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长征路线图的运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图表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图表表达的历史现象,利用课内外资料,图片,影视作品,创设情境,感受长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进而达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精神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诗朗诵《七律.长征》,由此导入)设问: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二)讲授新课1、提问:为应对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国民党有何举措?(提示学生阅读本课第一段内容)学生:阅读并回答:从1930年开始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五次“围剿”展示五次反围剿时敌我力量对比表格提问:第五次反“围剿”结果如何?学生:失败。
展示五次反围剿时敌我力量对比表格。
师: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学生: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师:因此,党中央决定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故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提问:长征什么时候开始?学生:1934年10月1934年10月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但又因为博古李德错误的指挥,使得红军在长征初期的时候作战连连失利,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了血的代价,红军从刚开始的八万多人到三万多人。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3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案_3](https://img.taocdn.com/s3/m/d8e9e727964bcf84b9d57be6.png)
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自述,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回答三大主力会师的有关问题,并阐述出长征的意义和原因,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订正,必要的进行说明和解释
课堂小结
作 业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长征的原因、胜利的时间、标志、意义,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希望同学们,课下发扬长征的艰苦奋斗精神,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㈡讲解新知
1.展示多媒体(出示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提出问题:
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下,又出现哪些革命根据地?
⑵其中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⑶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在哪里?
教师口述: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使蒋介石反动政府极为恐慌和震惊,从而1930年10月起,先后派重兵进行围剿,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小节《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教师总结归纳:回答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进一步说明遵义会议的意义,即这次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二小节《过雪山草地》
1.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1.84页的课后活动。
2.每人写一篇长征中的感人小故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遵义会议的 内容: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意义: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过雪山草地:四渡赤水河 声东击西
巧渡金沙江 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质课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c4d2ceed240c844769eaeef3.png)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❶核心素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最早是在哪里了解到长征的?导出小学时学过的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让学生产生共鸣,让我们带着这份儿时的回忆进入今天的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新课讲授一:重走长征路——追寻长征的印记观看共青团中央为纪念长征80周年推出360°全景VR视频《追寻长征印记》,(特意准备了两幅VR眼镜,让同学们戴上眼镜来体验VR进入课堂的魅力)。
通过观看视频请两位同学谈谈感受(学生:身临其境,就好像发生在身边一样,和红军战士一样感同身受那种艰难困苦)预习新知:通读教材P81-84页,带着问题自主预习本课知识。
1、找一找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2、归纳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3、结合长征示意图写出长征的全部经过并能说出长征的结束标志和历史意义;4、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长征精神。
展示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图,总结共产党长征的原因;让同学们体会共产党当时“难”,不知路在何方——前途迷茫二、路在脚下----艰难中行进1.战略转移:(1)原因: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___”的错误,红军_________________失利。
(2)开始: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困境: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_____,人员损失惨重,敌人布下重兵。
(4)抉择:根据毛泽东建议,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播放遵义会议片段,回答知识点2.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确立了以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意义: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_________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的标志。
总结: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形式:小组讨论)提示: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遵义会议——新中国成立总结:第一个14年遭遇挫折,如工人运动遭到镇压、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第二个14年由胜利走向胜利,到建立新中国3、过雪山草地四渡_____(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_______(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37c8db482fb4daa48d4b60.png)
过雪山草地
四 渡 赤 水
红军四渡赤水
浴 血 奋 战 勇 向 前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强渡大渡河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
大渡河
爬雪山
长征路上翻越第一座 大雪山——夹金山。红军 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 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 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 更不用说爬了。一开始见 到雪山,的确非常壮观。 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 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 世界。可真正爬起来,却 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重走长征路
过草地 爬雪山
吴起镇
1935年10 月中央红 军到达陕
北
1936年10月 红军三大主
力会师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知道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 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4、感受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 传统。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胜 利 会 师 开 新 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胜
红
利
军
会会
师师
开纪
新念
局塔
门红 军 会 宁 会 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意义
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 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7d018da417866fb94a8e4d.png)
思考 :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2 1
14年
193 5
14年
194 9
指导思想错误 损失惨重 濒临绝境
指导思想正确 长征胜利 开创中国革命新局 面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山 11个省 24条河流
18座大 380余次战斗
742个日日夜夜
25000里长征
80000多名红军战士仅剩8000多人 巧强飞四渡夺爬过渡金大泸雪草赤沙渡定山地水江河桥
思考: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材料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 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 、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中国共产党, 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知道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 重要地点。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4、感受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 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 传统。
2021年 建党100周年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毛泽东
思考: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2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 播下了革命种子 4 铸就了长征精神 5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同志指 挥的四渡赤水之 战,使红军摆脱 了几十万敌军的 围追堵截,是红 军作战史上的光 辉范例
金沙江
巧渡金沙江:四度赤 水后,红军急行军渡 过金沙江,从此跳出 敌人的包围.
强渡大渡河
黄 陕
肃
河
西
腊子口
西
大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四 川
泸定桥
长
江
安顺场
河强渡大渡赤河在被
打开一个缺口,
敌为人中视央为红插军湖 翅北难上飞开的辟天了江险一防条线通道上。,
四渡赤水的意义: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 计划
渡过金沙江的意义:
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赤水
古镇赤水
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 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中央红军第一次渡赤水河的渡口——土城
红军二渡赤水河渡口——太平渡
红军三渡赤水河渡口——茅台渡口
红军四渡赤水河渡口——二郎滩
爬雪山
过草地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 山,一望无际的草地。 3、缺少粮食给养。
4、内部矛盾斗争。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 面军历经艰辛,终于到达陕甘 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 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 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 征胜利结束
2.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D )
①四渡赤水 ②遵义会议召开
③渡过乌江 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3(2019深圳11).1935 年 6 月,红四战士们高喊着
“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的口号艰难前行。战士
们正在进行( )
A.井冈山会师 C
C.万里长征
B.南昌起义 D.武昌起义
4.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
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B )
A.遵义会议
B.会宁会师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5.(2019贵州安顺1).暑假快到了,安顺市某初中部
分同学准备探究红军长征在贵州的历史,打算进行实
金水 沙
江
贵
贵阳
州
西
南
瑞金 福
1934.10.
建
广西
红军北上,在彝 族首领小叶丹的协助 下,顺利通过彝族区, 1935年5月上旬,红 军的先头部队袭击了 大渡河边安顺场守敌, 占领了渡口,强渡大 渡河。大渡河水深流 急,两岸是崇山峻岭,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 先挑选17名勇士组成 突击队,找到了惟一 的一条小船,在惊涛 骇浪中冲到了对岸。 突击队迅速控制了渡 口。随后,红1军团第 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 了大渡河。
地考察,请你给他们推荐合适的地点:(D )
A.瑞金、遵义
B.安顺场、遵义
C.会宁、遵义
D.赤水、遵义
6、(2019·山东济南莱芜9)右图生动体现了“长
征精神”。对其理解不准确的是(D)
A.战胜所有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C.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D.追求民主科学,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
贺龙 红二、六军团
红军强渡乌江(油画) 乌江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贵州遵义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毛 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 挥权
意义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 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诞生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21年)
(1935年)
(1949年)
14年 转 14年
折 出现了很多错误,如
大革命的失败、第五
点 次反“围剿”的失利
有了正确的领导,由 失败走向胜利,建立 新中国
二、过雪山草地(长征后 期的军事行动)吴起镇 1935.10
过草地
爬雪山
抢渡大渡河
泸定桥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遵义会议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 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
军
常委等
长 征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1、(2019黔南州9)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 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
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D )
A.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今天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课堂小结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开始:1934年10月
中 国
时间:1935年1月
工 农 红
过程
(国)30万(共)3万 周恩来 集中优势 胜
朱德
(国)40万(共)7万 (第四次) 各个击破
利
(国)50万 (共)8万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失 防御保守。 败
想一想:对比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胜 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你认为在 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战争的胜败,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是 取决于正确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
赤 水 河
巧渡金沙江
湘
1935.1 江
★
1934.10
二、过雪山草地
黄 陕
肃
西
腊子口
西
大
毛尔盖
康
渡 泸定桥
雪山 四
川 长
安顺场
河
赤
金水
遵义
湖
贵 南
沙
江
贵阳
州
河
江
江
西
瑞金 福
1934.10.
建
广西
遵义会议后,红 军经过整编,提高 了战斗力。为了摆 脱敌人的追捕,毛 泽东指挥红军,声 东击西,四渡赤水 , 佯攻贵阳
河
赤
金水 沙
江
贵
贵阳
州
湖
江
南
西瑞金 福
1934.10.
建
但是红军损失过 半,从8万锐减至
广西
只剩3万多人。
思考:
说说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战争情 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的失利。
依然是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造成的。
黄 陕
肃
河
西
腊子口
西
大
康
渡 泸定桥
毛尔盖
雪山 四
安顺场
朱 德长 、征 周到 恩达 来陕 、北 秦后 邦的 宪毛
泽 东 、
1936.10
会会宁师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红一方面军 1934.10
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10,江西瑞金)
向贵州进军
遵义会议(1935.1)
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 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10) 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10)
飞夺泸定桥
黄 陕
肃
腊子口
朱德总司令在长河征回忆中题 词“万里西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 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
西
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大
毛尔盖
康
渡 雪山 四 川
泸定桥
长
江
安顺场
河
赤
湖
江
金水 沙
贵 南
西
瑞金 福
江红军由22名突击贵阳队州员冒着枪林弹雨,在1火93力4.1的0.掩护 建
下一边铺桥一边战斗,终于占领了对面的桥头。
改变路线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毛泽东提出改向敌人 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于是红军强渡乌江,
攻占遵义。
黄 陕
肃
西
腊子口
西
大
毛尔盖
康
渡 泸定桥
雪山 四
川 长安顺场Fra bibliotek河赤
湖
金水
贵 南
沙
江
贵阳
州
河
江
江
西瑞金 福
1934.10.
建
广西
2、长征开始
1934年10月中 央红军8万多人, 从瑞金出发,向 红二、六军团所 在地湘西进军 开始长征
河
遵义
金水 沙
江
遵义会议
川
长
江
赤
贵
贵阳
州
渡过乌江, 夺取湖遵义
南
江
西瑞金 福
1934.10.
建
广西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 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 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 上,设置重兵。在危 急关头,毛泽东提出 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贵州前进的主张, 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 渡乌江,夺取遵义, 把敌人的堵截部队远 远地抛在了湘西。
参加遵义会议的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