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失血计算

合集下载

_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pdf

_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pdf

·610·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May 2014, Vol. 28, No.5 ·临床流行病学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张逸凌沈景毛智龙安华张立海唐佩福【摘要】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8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的31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4例,女163例;年龄(69.86 ± 15.42)岁。

身高1.50~1.84 m,平均 1.64 m;体重39~85 kg,平均62.26 kg。

合并内科疾病185例。

受伤至手术时间7 h~33 d,平均 4.58 d。

髓内固定203例,髓外固定114例。

手术时间(61.99 ± 18.25)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患者84例,输注红细胞量为200~1 000 mL。

术后引流量0~750 mL,平均61.85 mL。

隐性失血量通过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变化计算获得,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患者总红细胞丢失量为(918.60 ±204.44)mL,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57.32 ± 271.24)mL,隐性失血量为(797.77 ± 192.58)mL。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内固定类型是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P≤0.10),纳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隐性失血量危险因素有年龄、骨折类型、麻醉方式和内固定方式。

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造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有高龄(> 60岁)、不稳定型骨折、全麻及髓内固定;对于老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在全麻下行髓内固定术时,隐性失血量会显著提高。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
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骨科 李小鑫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量非常大 失血量与HB下降值之间不符 隐性失血概念 本文针对隐性失血和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背景
材料和方法
2006年7月至2011年12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于我科行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资料齐全的病例
排除标准:翻修手术、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患膝手 术史、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讨论
性别对隐性失血的影响
男性患者的隐性失血
量要明显高于女性患 者
性别
隐性失血量 隐性失血量占 循环血量的比
隐性失血量占循环血
Hale Waihona Puke 例量的比例却基本相当
男性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围
914±90.20m 19.02% l
手术期总失血量上
男性患者的隐性失血 女性 量虽然较女性多,但
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却 未必大
应用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时应取术后Hct的最低 值作为参数,更具有代表性,可避免低估隐性失血量。
术中松止血带止血可减少隐性失血量但对围手术期的 总失血量不产生影响。
结论
本组病例共74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患者48例,平均 年龄71(51-85)岁
应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
材料和方法
记录项目 性别、年龄、身高、体重、Hb、Hct、手术时间、止
血带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 自体回输血量
结果
隐性失血的计算
隐性失血量=(k1*h3+k2*m+k3)*(Hct术前-Hct术后) / Hct术前+异体输血量+自体回输量-术中出血量-术后 引流量
756±244.98 19.62% ml
术中是否松止血带止血对隐性失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评估失血量是一项困难的临床工作。

对于创伤患者,失血量的估计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钝挫伤,很容易低估失血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用的失血量计算方法:
1.目测法:凭经验、估计血量常常是实际出血量的一半。

2.称重法:利用所用辅料的重量差计算(1.05g=1ml)。

3.容积法:使用弯盘、有刻度的积血器测量,较为准确。

4.面积法:血液浸湿面积按10x10cm为10 ml,即1cm²为
1ml。

5.依据重要的生命体征(Vital signs):根据脉搏、呼吸、收缩压脉压差毛细血管再充盈、尿量等指标来估计失血量。

6.妊娠末期血容量估计:妊娠末期血容量(L)=孕期体重(kg)×7 %或非孕期体重(kg)×10%。

7.休克指数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mmHg),正常值0.54±0.02.根据休克指数的大小来估计失血量。

除了以上方法外,血红蛋白估计失血量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髋部骨折术后隐性失血评估比较

髋部骨折术后隐性失血评估比较

髋部骨折术后隐性失血评估比较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行关节置换及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对预后影响.方法:2010年8月-2014年6月,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190例,其中男80例,女110例,年龄61-98岁,平均69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140例,其中男60例,女80例,年龄75-88岁,平均79岁。

所有病人通过Cross 方程,计算患者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为隐性失血量。

结果: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组总失血量为1410ml,隐性失血量为652ml,股骨粗隆间内固定组总失血量为1620ml,隐性失血量为840m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多于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组,隐性失血量与骨折部位、年龄有关。

早期输血纠正贫血有利于患者康复标签:髋部骨折隐性失血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老龄患者发生髋部骨折,接受了髋部手术治疗。

而术中术后失血是最常见的问题,通常我们评价患者的出血量主要是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的引流量,往往忽略了外渗在组织间隙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液,以及由于溶血作用引起的血红蛋白丢失,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看见的隐性失血。

隐性失血对老年髋部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1] ,尤其是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的下降往往与预期的结果相差很远,即使部分患者使用自体血回输系统,这一情况依然没有显著地改观。

本文通过研究髋部骨折不同手术方式后隐性失血的对比,探讨隐性失血在髋部骨折中对临床工作的影响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2010年8月-2014年6月,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190例,其中男80例,女110例,年龄61-98岁,平均69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140例,其中男,60例,女80例,年龄75-88岁,平均79岁。

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髋部手术患者,手术由2组医师完成。

使用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类型包括爱康,Zimmer 和;髋部钢板的类型包括:江苏创生,厦门大博。

2 丢失血液的处理所有患者均未采用引流血回输系统。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失血量是指人体因出血而损失的血液量,是判断出血程度和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失血量计算方法。

1.估算法(也称目测法或静态方法)这是最为常见和简便的估算失血量方法,常用于急诊和现场救治。

具体步骤如下:-目测判断血液流失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根据判断,估算血液流失量的百分比,并将其转化为体重- 采用公式:失血量(ml)= 估算血液流失体重(kg)× 丧失血量百分比(%)-血液流失体重的常用估算值为:轻度失血为15%,中度失血为15%-30%,重度失血为>30%-估算血液流失体重的方法包括:病史询问、目测、称重等2.预估法(也称动态法)这种方法需要通过一些检查结果来估算出血量,在一些情况下更准确可靠。

具体步骤如下:-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以测量体积变化、血红蛋白浓度和细胞比容等指标-通过监测这些指标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可以推算出血液流失的程度- 利用公式:失血量(ml)= 体积变化(ml)× (1 - 血液稀释率)-血液稀释率通过测量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细胞比容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得出-预估法通常需要在临床环境下进行,并且需要专业仪器和设备的支持,例如:红细胞计数仪、离心机、光学比色计等。

3.标记法(也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注射放射性标记物质进入血液中,通过测量被标记物质的稀释程度来估算出血液流失的量。

具体步骤如下:-患者在手术前注射一种特定的放射性标记物质-在失血后,测量标记物质的稀释情况-标记法的优点是能够提供准确和定量的失血信息,并且不受临床环境的影响-但是,标记法需要额外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存在放射性物质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

总结起来,失血量的计算方法有估算法、预估法和标记法等。

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临床实际情况和资源情况,同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操作,以确保准确和及时地评估失血量,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

失血量计算公式

失血量计算公式

失血量计算公式
失血量是指人体在外伤或手术时失去的血液量,是评估失血严重程度和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之一。

失血量计算公式是根据被测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浓度和失血程度计算出失血量的数学公式。

常用的失血量计算公式包括:
1.简单计算法:失血量(毫升)= 体重(千克)×失血率(%)
其中失血率为估计的失血量与全血容量的比值,一般根据临床经验进行估算。

2.复杂计算法:失血量(毫升)= (体重(千克)×血红蛋白浓度(克/升)×(1 - 血容量代偿率))/ 体液中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克/升)
其中血容量代偿率为血容量丧失后,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增加,导致血管腔容积减小的代偿机制,一般为0.8-0.9。

体液中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为血红蛋白在全血中的浓度,一般为15克/升。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失血量时,应该结合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单纯依靠计算公式而忽略了实际情况。

- 1 -。

隐性失血PPT课件

隐性失血PPT课件

手术方案
Foss等分析了546例髋部骨折的患者。发 现采用加压螺钉、关节置换、动力髋螺 钉和髓内钉的隐性失血量分别是547、 978、1253、1473ml。 Morritt等的统计结果表明股骨粗隆间骨 折,髓内钉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为明显。
麻醉方式
Twyman等比较了全身麻醉和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 术期失血情况,发现蛛网膜下腔阻滞麻 醉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著低于全身麻醉 患者。
早在1973年Pattison等发现膝关节置 换术后患者存在着与术中出血不符的 贫血推测有不可见的血液丢失的存在。 Sehat等于2000年首先提出了隐性失血 的概念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 量约占总失血量的50%。
隐性失血量=实际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
实际失血总量=失血总量理论值+输入异体血量=显 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
大量使用抗凝药会增加术后隐性失血量; 马卫华等分析了179例髋关节置换术前 及术后使用肝素的患者,发现术前使用 低分子肝素可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 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
马卫华 张树栋 慕宏杰 等.低分子肝素使用时机对关节置换手术失血量和 DVT发生率的影响 {J}.中华骨科杂志 2008.28(10):833-837.
显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吸引器瓶中液体减去术中 使用的冲洗液+纱布敷料等称量增加的净重)+术后 可见失血量(伤口引流液)
失血总量=术前血容量×(HCT术前-HCT术后) 术前血容量=k1×height m3+k2×weight kg+k3
(注:男性患者 k1=0.3669,k2=0.03308,k3=0.6041 女性患者 k1=0.3561,k2=0.03308,k3=0.1833)
骨折类型
骨折由于血液的外渗致失血量明显多于囊内骨折。Kumar 等研究127例髋部骨折术前血红蛋白发现:粗隆下、粗隆 间和股骨颈骨折后血红蛋白分别下降22.3、11和7g/L。说 明不同骨折类型之间隐性失血量存在差异。 贾晓龙等对46例EvansⅠ-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隐性 失血在总失血量中占的比例分别为 EvansⅠ型 67.20% EvansⅡ型68.03% EvansⅢ型 68.91% EvansⅣ型 70.61 %。EvansⅢ、Ⅳ型与 EvansⅠ、Ⅱ型相比。隐性失血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临床计算失血量计算公式

临床计算失血量计算公式

临床计算失血量计算公式失血是指由于创伤、手术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血液大量流失的情况。

失血量的准确计算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地选择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从而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生命。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使用公式来计算失血量,下面将介绍一下临床计算失血量的公式及其应用。

失血量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估算失血量,另一种是通过测量血液流失的重量来计算失血量。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以下几种:1. 估算法。

失血量(ml)= 估算失血量(%)×体重(kg)×血容量(ml/kg)。

其中,估算失血量通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确定,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苍白、出汗等。

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失血量所占的百分比,然后带入上述公式中进行计算。

2. 重量法。

失血量(ml)= 血液流失的重量(g)/ 血液的比重(g/ml)。

在手术或其他情况下,有时候可以通过称量失血物来计算失血量。

首先需要将失血物进行称重,然后根据血液的比重来计算失血量。

以上两种方法都是常用的失血量计算公式,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计算失血量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考虑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血容量值。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血容量约为70ml/kg,儿童的血容量则会有所不同。

2. 在估算失血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但也要考虑到其他可能的因素,如休克、容量负荷等。

3. 在使用重量法计算失血量时,需要准确地称量失血物,并确定血液的比重值。

一般情况下,全血的比重约为1.05g/ml。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计算失血量,如血红蛋白浓度的监测、尿量的监测等。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失血量,以便更好地指导输血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计算失血量对于患者的救治非常重要。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意义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意义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意义作者:李力军李稳来源:《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危险因素及隐性失血对老年患者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2年3月我科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及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plate,PF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1例患者,其中男48例,女53例;年龄69-93岁,平均75.34岁;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患者59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42例,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及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计算出得隐性失血量。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8月-37月,平均18.6月),通过隐性失血量对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功能康复情况等进行比较。

结果:101例老年患者中平均失血总量877.89ml,平均显性失血量352.22ml,平均隐性失血量525.67ml,平均显性失血量和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占失血总量的40.12%和59.88%,隐性失血量多于显性失血量,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在高龄患者中增加,隐性失血量在内固定方式及男女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隐性失血量对术后负重时间有影响,而对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无显著性影响。

结论:隐性失血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原因,高龄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而内固定方式及性别则不是,隐性失血临床意义重大,与老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一定相关性,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隐性失血;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骨折内固定术;围手术期【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53-03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又称粗隆间骨折,系指髋关节囊下至小转子水平以上区域的骨折,最常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约占髋部骨折的50%[1]。

创伤骨折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

创伤骨折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

创伤骨折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创伤骨折手术后常常存在隐形失血,其可能导致围手术期患者貧血、感染、死亡风险增加。

隐性失血的隐蔽性,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临床医务人员忽视,因此,认识隐性失血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隐性出血对机体所致的负面影响,将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

为此,本文就隐性失血的研究历史及定量计算方式、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Abstract:Recessive hemorrhagic loss often occurs after traumatic fracture surgery,which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anemia,infection and death in perioperative patients.The concealment of recessive hemorrhagic loss is often neglected by clinical medical staff in clinical work.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recessive hemorrhagic loss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recessive bleeding to the body,which will help patients to recover quickl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recessive hemorrhagic loss and its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occurrence mechanism,influencing factors,hazard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Key words:Traumatic fracture;Operation;Recessive hemorrhagic loss随着创伤骨折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使术中失血量显著减少[1]。

_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的估算及原因分析.pdf

_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的估算及原因分析.pdf

DOI:10.14172/ki.issn1671-4008.2012.06.037·490·实用医药杂志 2012年06月第 29卷第06期 Prac J Med & Pharm. Vol 29, 2012-06 No.06 临床研究·论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量的估算及原因分析高玉镭,王东辰,李佩佳,田敏,罗永忠[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HA)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作用关系。

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2008-03~2010-01收治患者中抽取80例单侧THA,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

记录不同年龄(≤70周岁),有无内科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性别,不同疾病之间,肥胖(>BMI30 kg/m2)等情况下TH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

结果围手术期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320 ml,隐性失血为436 ml,占33%。

年龄、有无内科疾病、性别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不同疾病之间、肥胖则在隐性失血的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高龄患者、有内科疾病症者、男性等情况下隐性失血增多,对这些情况围手术期更应提高认识,及时补充异体血。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隐性失血量;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Calculation and cause analysis of hidden blood loss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GAO Yu -lei, WANG Dong-chen, LI Pei-jia, et al. Orthopaedic Center, the 88th Hospital of PLA,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cidence mechanism, risk factors and volume calculation of hidden blood loss in 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 Method The 80 cases of unilateral THA treated in author's hospitalfrom March 2008 to January 2010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 The volume of hidde blood loss was calculated bythe Gross equation. Perioperative hidden blood loss was studied according to ages, preexisting diseases(hypertension,diabete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gender, tourniquet time, different diseases and obesity. And the incidencemechanism of hidden blood loss and its risk factors were explored. Results The mean total perioperative bloodloss was 1320 ml. Hidden blood loss was 436 ml, accounting for 33% . The hidden blood loss had 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different ages, preexisting diseases and gender, while the difference did not have statisticalsignificance at different diseases and obesity. Conclusion More hidden blood loss is found in elderly patients, patients withexisting diseases and male patients. In above cases allogeneic blood transfusion should be timely taken.[Key words] Arthroplastyl; Hidden blood loss; Factors据笔者观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后血红蛋白的下降水平常与预期的结果相差很远,表明髋关节置换手术不但存在显性失血,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血。

隐性失血-指围手术期外渗在组织间隙中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液

隐性失血-指围手术期外渗在组织间隙中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液

隐性失血-指围手术期外渗在组织间隙中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液隐性失血-指围手术期外渗在组织间隙中和积留在关节腔内的血液,以及由溶血作用引起的血红蛋白的降低。

学术术语来源——闭合股骨干骨折修复术前隐性失血的规律文章亮点:1 文章通过检测临床单侧闭合股骨骨折患者修复术前的血常规指标,观察隐性失血的规律,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失血量,及时纠正贫血,以期为减少盲目复查血常规次数及充足的术前准备提供理论支持。

2 文章探讨了闭合股骨干骨折修复术前隐性出血的规律,进而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贫血,减少修复术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病例数较少且局限于一个医院,需要大样本验证。

关键词:植入物;骨植入物;股骨干骨折;隐性失血;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主题词:股骨骨折;失血,手术;血红蛋白类;血细胞比容摘要背景:手术时机的把握、术后功能锻炼及预后情况同隐性失血密切相关,因此骨科临床对骨折隐性失血的关注越来越多。

骨折修复围手术期存在不可忽视的隐性失血,相关研究较多,而对于骨折修复术前隐性失血的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对临床单侧闭合股骨骨折患者修复术前血常规的检测,观察隐性失血的规律,以期更准确的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失血量,及时纠正贫血。

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初次单纯一侧股骨干骨折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老年组(≥60岁)21例,非老年组(< 60岁)29例。

入院后于早晨抽空腹血液测血常规,记录修复术前1-6 d血常规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观察患者每天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下降程度以及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了解患者失血量情况。

结果与结论:5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入院后每日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有一定的规律性:患者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最低值均出现在第5天,第1天与第5天的差值分别为10.08%,34.66 g/L,第1天至第5天血常规指标值逐渐下降,第5天达最低,第6天升高。

骨科择期手术中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骨科择期手术中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骨科择期手术中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郑勇;秦承东;胡雅斌
【期刊名称】《中外医疗》
【年(卷),期】2009(028)026
【摘要】目的评估骨科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方法对2003~2008年的107例骨科择期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推算患者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770mL,其中显性失血量
374mL,隐性失血量是396mL(51.4%).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815mL,其中显性失血量432mL,隐性失血量是393mL(48.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685mL,其中显性失血量286mL,隐性失血量是399mL(58.2%).结论骨科择期手术隐性失血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郑勇;秦承东;胡雅斌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分院骨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分院骨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1
【相关文献】
1.骨科手术隐性失血的研究进展 [J], 徐小东;姜保国;张殿英;王天兵
2.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对骨科择期手术中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J], 杨传胜
3.脊柱手术中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J], 胡雅斌;楚戈;王振斌;陈继征;卡哈尔;赵疆;项泽文;艾光宇
4.改良骨科钳在骨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J], 沈勇灵;黄武全;徐锦良;唐进;林潮
5.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初步研究 [J], 余存泰;覃健;侯之启;郑民庆;王新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性失血

隐性失血

贫血
康复及 住院时间增加, 费用增加
卧床时间延长, 下肢DVT风险增加
隐性失血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因
5、抗凝药物使用!!
减少隐性失血措施
总结
总结

TKA术后,特别是3-5d内,应持续关注患者 HGB、HCT的动态变化 隐性失血与下肢肿胀程度呈正相关性 TKA术后下肢肌间静脉丛血栓对远端肢体肿 胀程度影响不大,主要还是隐性失血有关。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
郭兵
隐性失血定义


Sehat 2000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以往计算术后出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 流量,忽略了关节间隙+关节腔内积血、溶 血、组织间隙等造成血红蛋白丢失。 表面上观察失血量与临床检验结果显示血 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不符
大面积皮下瘀斑
其他心脑血管 意外事件概率 明显增加 隐性失血危害

股骨粗隆间骨折PNFA内固定的隐性失血研究

股骨粗隆间骨折PNFA内固定的隐性失血研究

股骨粗隆间骨折PNFA内固定的隐性失血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计算失血量=术前血容量×(Hct 术前-Hct术后)术前血容量=k1×身高3+k2×体重+k32 结果PFNA手术围手术期计算失血量平均288ml(170-598ml),期间输血者共19例,平均输悬浮少白红细胞2.37u(1.5-4u)。

术中出血量平均101ml(30-200ml),术后置引流管者14例,引流量平均84ml(55-135ml)。

实际总失血量平均508 ml (197-1117ml),隐性失血量平均375.7ml(97-927ml),占总失血量74.0%3 讨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NFA)作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步骤简单、切口小、力学稳定性高,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全身条件差的老年患者。

本研究术中出血量平均101ml,置引流管者引流量平均84ml。

虽然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都不多,但术后患者Hb、Hct的下降程度却远高于预期,19例行输血治疗。

因此,围手术期实际失血总量要明显高于显性失血量,多出的血量就是隐性失血量。

隐性失血主要原因为红细胞进入组织间隙,术后大腿及臀部出现肿胀淤血可证明。

Gross【1】提出运用Hct计算循环血量的线性方程,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准确性。

根据其方程,计算失血量=术前血容量×(Hct术前-Hct术后)。

而术前血容量=k1×身高3+k2×体重+k3(其中男性k1=0.3669,k2=0.03219,k3=0.6041;女性k1=0.3561,k2=0.03308,k3=0.1833)。

若两次血常规化验间隔时间内有输血,Hct将上升,影响方程,故需加上输血量,1u=200ml。

由此可算出隐性失血量=计算失血量+期间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Foss等【2】总结4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围手术期失血平均达1400ml。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褚培林;石跃滨;郝鹏;张瑛;吴玉宝;张麟【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2017年于我院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节段、手术入路、凝血功能、骨折椎体高度丢失率、复位率等资料,通过下列公式计算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a)总失血量=丢失的红细胞容量/术前红细胞压积(preoperative hematocrit,HCT);b)丢失的红细胞总量(total red blood cell colume loss,TBL)=术前血容量(preoperative blood volume,PBV)×(术前Hct-术后Hct);c)术前血容量(PBV)=k1× 身高(Height,H)3+k2× 体重(weight,W)+k3,其中H为身高(m),W 为体重(kg),男性患者k1=0.3669,k2=0.03219,k3=0.6041;女性患者k1=0.3561,k2=0.03308,k3=0.1833,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各影响因素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 .结果计算得出患者术后隐性出血量(y)为(303.5±59.0)mL,占理论失血量的(53.0±10.2)%,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得出术前APTT(x1)、椎体前缘的复位率(x2)与椎体中央复位率(x3)为影响隐性出血的主要因素,具体公式如下:y=[1+e(10.81+10.11×x1+189.52×x2+22.01×x3)]-1.结论胸腰椎骨折术后隐性失血不可忽视,尤其是多发伤和老年身体代偿能力差的患者,术前应正确认识隐性失血,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8(024)007【总页数】4页(P577-580)【关键词】隐性出血;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作者】褚培林;石跃滨;郝鹏;张瑛;吴玉宝;张麟【作者单位】安徽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安徽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安徽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安徽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安徽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安徽皖南医学院附属马鞍山市中心医院 ,安徽马鞍山 2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2胸腰椎骨折是脊柱骨折的最常见部位,其中爆裂性骨折约占15%[1]。

美洛昔康联合氨甲环酸对腰椎骨折手术患者隐性失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美洛昔康联合氨甲环酸对腰椎骨折手术患者隐性失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美洛昔康联合氨甲环酸对腰椎骨折手术患者隐性失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影响陈文坚;林阳【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21)019【总页数】2页(P172-173)【关键词】美洛昔康;氨甲环酸;腰椎;骨折;隐性失血;深静脉血栓【作者】陈文坚;林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2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美洛昔康是一类烯醇酸类抗炎镇痛药,对于骨科术后疼痛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且无显著不良反应[1] 。

氨甲环酸是一种抗纤溶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中具有明确的止血效果[2] 。

腰椎骨折手术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高危手术[3-4] 。

本研究探讨美洛昔康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对减少腰椎骨折术后术后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腰椎骨折的患者,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5.6±7.3)岁。

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1.2±5.9)岁。

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6.7±7.1)岁。

入选标准: 全部患者均诊断为腰椎骨折,其他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术前2周均未服用抗凝药物或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术前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明显异常。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既往合并溃疡病史; 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和血管栓塞史的患者; 对氨甲环酸和美洛昔康过敏的患者。

1.2 处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于麻醉后、切皮前10 min, 静脉输入氨甲环酸注射液10 mg/kg。

观察组在给予氨甲环酸注射液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美洛昔康注射液15 mg ,肌肉注射, 1次/d, 术后开始连用5 d。

隐性失血计算

隐性失血计算

尊敬的各位丁香园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枚骨科小硕,最近在研究一些隐性失血的科研,但是遇到一些困惑及不解,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是这样子的:患者,65岁,女性,身高:160cm;体重:68kg;诊断:右膝骨性关节炎;手术: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出血:200ml;术中术后都没有输血。

术前血常规:HB:130g/L;hct:41.3%术后第3天血常规:HB:103g/L;hct:30.3%术后引流量:第1天:104ml;第2天:86ml;第3天:56ml如果这样子的一个病例:通过Gross计算隐性失血,代入公式。

1.失血总量(Total red blood cell volume loss)=术前血容量(Patient blood volume ,PBV )×(红细胞比容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后)2.PBV 可以通过Nadler 等方法计算:PBV=k1 ×身高(m)3+k2 ×体质量(kg)+k3 。

男性患者k1=0.366 9,k2=0.032 19,k3=0.604 1;女性患者k1= 0.356 1 ,k2=0.033 08 ,k3=0.183 3。

3.隐性失血=失血总量-显性失血( 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PBV:0.3561×1.6×1.6×1.6+0.03219×68+0.1833=1.4585856+2.18893+0.1833=3.8308156(L)=3830.8156ml失血总量:PBV×(41.3%-30.3%)=3830.8156×11%=421.389716ml隐性失血=421-显性失血=421-(200+104+86+56)=421-446=-25ml?。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

失血量的几个计算方法失血量是指人体在特定时间内丧失的血液量。

血液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失血量的计算对于评估血量的丧失和进行正确的补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失血量计算方法:1.估计法(估算法):估计法是根据丧失血液对人体的影响程度进行估算,常用于心血管术前的失血量预测。

具体方法包括:- 根据心跳数估算:成年人平均每分钟心跳70-80次,每分钟减少10次心跳,估计失血约500ml;再减少15-20次心跳,估计失血量约1000-1500ml。

- 根据血压降低估算:每25mmHg的收缩压降低,估计失血约500ml。

- 根据血红蛋白(Hb)检测值估算:每1g/dl的Hb降低,估计失血约750ml。

2.重量法:重量法是通过称量失血后的血液来计算失血量。

方法如下:- 确定标准血液的重量和体积,常用比例是1g/ml。

-称重收集的失血血液,取得相应的重量。

-换算为毫升数,得到失血量。

该方法对于评估小范围的失血量比较准确,但在大范围丧失血液时需要注意,因为血液黏稠度的变化可能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3.全血计算法:全血计算法是通过全血的标准体积来计算失血量。

方法如下:- 以全血表示失血量,成年人约为70ml/kg。

-根据估计的体重确定全血计算值。

-乘以失血百分比,得到失血量。

该方法适用于大范围的血液丧失,但需要准确估计患者的体重。

4.床单计算法:床单计算法是一种简单的方法,通过识别和测量床单上的血液量来估计失血量。

方法如下:-使用标准尺寸的床单,并标记初始和丧失血液后的血液量。

-控制失血,并注意保持床单干燥。

-测量床单上丧失的血液量,并减去初始的血液量,得到失血量。

该方法适用于小范围丧失血液的情况,但不适用于大范围丧失血液的情况。

失血量的准确计算对于正确评估丧失血量和进行相应的补充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常常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准确性。

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需要,可以选择最适合的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丁香园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一枚骨科小硕,最近在研究一些隐性失血的科研,但是遇到一些困惑及不解,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是这样子的:
患者,65岁,女性,身高:160cm;体重:68kg;
诊断:右膝骨性关节炎;
手术:右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中出血:200ml;术中术后都没有输血。

术前血常规:HB:130g/L;hct:%
术后第3天血常规:HB:103g/L;hct:%
术后引流量:第1天:104ml;第2天:86ml;第3天:56ml
如果这样子的一个病例:
通过Gross计算隐性失血,代入公式。

1.失血总量(Total red blood cell volume loss)=术前血容量(Patient blood volume ,PBV )×(红细胞比容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后)
可以通过Nadler 等
方法计算:PBV=k1 ×身高(m)3+k2 ×体质量(kg)+k3 。

男性患者k1= 9,k2= 19,k3= 1;女性患者k1= 1 ,k2= 08 ,k3= 3。

3.隐性失血=失血总量-显性失血( 术中显性失血量+术后显性失血量)
PBV:×××+×68+=++=(L)
=
失血总量:PBV×(%%)=×11%=
隐性失血=421-显性失血=421-(200+104+86+56)=421-446=-25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