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论文论秦汉时期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秦汉时期服饰
秦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将秦汉服饰推向了世界,它的意义在于:悠久的中国服饰文化,从此得以在世界各地传播与扩大。
服饰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尽管在各种服饰规制的制约下,秦汉时期服饰艺术和审美所要求的主体充分自由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从秦汉时期服饰艺术的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传统服饰艺术仍然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也对后来的服饰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王当上皇帝之后,立即着后推行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诸如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各国遗留下的“异”转化为“同”,其中就包括衣冠服饰制。不过,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尚不及详尽完备,只在服装旗臶的颜色
上做了统一。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因为周朝是"火气胜金,色尚赤",那么,秦胜周,就应该是水德,色尚黑,这样,在秦朝,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完整的服饰制度在汉朝得以确立。
在汉代初年,由于受连年战争影响,经济遭受破坏,民众生活极苦,汉皇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废除了一些苛政,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农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业生产技术相应提高。其中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的发展,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它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
汉高祖灭秦建立西汉,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旧有服制,即用“袀玄,长冠”。汉书《王莽传》中记载“时莽绀袀服,紫玺绶”。意思是说,王莽时着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装印的装饰物。长冠是指汉高祖采用楚制之冠,名为刘氏冠或长冠,后汉书《舆服志》中说“此冠高祖所造,故以为祭服”,定为祭祀大典上通用的冠服。
一般官员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其特点是蝉冠、朱衣、方心、田领、玉珮、朱履。所服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汉书《汇充传》中说“充衣纱縠(hú)禅衣”。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
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朝服用黑色,做为祭服。代祭服延用“大珮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珮,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采用深衣制,限用红色镶边。从形式上官民服用无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襜(chān)褕”。
这种服式由于既长且宽
男子服用较为普遍。汉
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
自穿“弋绨(黑色丝织
衣)革履”。百官在朝会
时均着黑色禅衣。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着衣
有以下七个特点:(一)
着外衣时,由于领大且
弯曲,有人称这种交垂
的领型为“古者文领”。着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二)着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三)袖宽为一尺二寸。(四)衫无袖。(五)着裘毛朝外。(六)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越来越多。(七)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时女子着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窄的特点。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不会露出脚裸。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对汉时女子着服,不少诗作留下了难得的记载。东汉乐府诗人辛延年作《羽林郎》,有一段形象的描述,西北外族有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春天独自卖酒,她身穿宽袖合欢领式的襦,长裙腰上垂挂着装饰腰带,头上戴着陕西蓝田县蓝田山上出产的玉,耳后戴着大秦国出产的像夜光璧般认闪亮的耳珰,头上屈绕
发鬟挽成髻,世上女子无法与她比美,鬟上贵重的首饰,似黄金万两价很高。这最后的两句,显然是夸张的笔法,说明诗人对汉装的由衷喜爱。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蔽膝之上装饰腰带长垂。古诗《陌上桑》中记载了采桑姑娘罗敷的装扮,"湘(浅黄色)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十个字的诗
句,将少女着装
的色彩,原料和
款式,一目了然
地勾画出来。近
代从河南出土
的汉代画像砖
上,发现砖上有
身着长衫对月
舞蹈的女子形象,从内容看,似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汉时宫廷舞女以跳长袖舞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