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

070111 兰俊蕾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态姿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回顾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抓住每一次的机遇,迎接每一次的挑战,向着民族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前进!

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

1.1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在三十年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包产到户”、“土地承包”、“万元户”、“乡镇企业”、“市场调户”、“种植结构调整”、“最低收购价”、“剩余劳动力”、“劳务经济”、“农村增收”、“税费改革”、“退耕还林”、“取消农业税”、“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不同时期的一些关键词,折射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有了改革开放适时的相关政策,才有效地指引了农村经济走向健康化、有序化,农民的收入才有了显著的增加。

1.1.1工资性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格局多元化:

70年代我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人口有2、5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的“民工潮”,带动农村人口走向城镇,放眼世界。农民通过打工、做生意获取工资性的收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他们利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头脑,活跃在各个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从而使收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以农业为主的单一模式向改革开放后收入多元化转变。

1.1.2农民经济负担减轻:

自198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不断调整农村政策,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四个“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在“多予、少取、放活”逐步取消农业税,出台种植补贴政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同时,紧抓农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通过减免农业税,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更为充分的调动其积极性,以更好的投身于经济建设中。取消农业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决策。通过出台种植补贴政策,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减小了他们在农业进程中所遭受的损失及风险。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保护下,农民的心放的更宽了,生产热情更高了,心中的喜悦更满了。

1.2农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比前后三十年,无论衣食住行用,无不发

生令人叹惊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目标由“求温饱”转向“奔小康”,生活水平正一步步地迈向更高的台阶。

1.2.1衣着款式新颖多样:

改革开放前是凭布票买布再量身裁制,通常只有在新年才有机会穿新衣,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曾被称作“蓝色的海洋”,服饰的款式、颜色单一,毫无个性时尚可言。家中条件不好的人们时常将旧衣服代代相传,有的人从孩童时代长至成年基本未穿过新衣。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衣服破了也只是补丁加补丁,绝不会有丢弃的现象出现。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穿上了名牌服饰或时装,衣物已不再仅仅用于御寒,而更是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标签,农村人口与城市居民已经难以从衣着方面加以区分。曾经的孩子想一件新衣服要盼上好几年,而现在的孩子却因衣服太多而不知该穿哪一件。曾经要买布量身制衣,工序多耗时长,款式单一,而现在卖衣商场随处可见,购买方便,挑选空间大,款式新颖多样。

1.2.2食品讲究均衡健康: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的老一辈都曾经历过那段苦难的岁月,整日以番薯为主食,稀饭中的米粒少的可数,米汤多的清澈如镜,孩子们常常在去学校的途中就已感饥饿了,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抑或是尝上一口鲜美的红烧肉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长期食用单一的食物,加之饭菜中几乎无油水可言,农村人口的身体状况欠佳,平均寿命不长。然而这种窘境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温饱,而更注重养身之道。通过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均衡营养,改善饮食习惯。食品讲究均衡健康,当代农村人口的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人小孩的身体状况也有明显好转。

1.2.3住房面积扩大,设计新颖: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口大多住的是草危房或是一家人挤住在土房中。住房面积小且质量差,抵御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等的能力弱。改革开放后,农村的住房一幢幢拔地而起,它们不再是低矮的平房,取而代之的是二、三层的高楼。一家人不用再在土房中拥挤而居,而是在宽敞明亮的高楼中共享天伦之乐。对于住房,它已不仅仅是家的代名词,也不仅仅是一间可以挡风避雨遮阳的屋子,而更多的是人们奋斗打拼后对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农村人口住房面积扩大,出现房多人少的局面。住房设计新颖美观,讲究通风采光等坐落方位。从易倒的危房到坚固的砖瓦楼,这不得不说是农村的巨大变化。

1.2.4交通改善,出行方便:

改革开放前,骑自行车是一种时尚的潮流,拥有自行车的人少之又少。农村人口常常要步行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才能看到稀少的车辆,去一趟城镇往往耗时很久,路途颠簸。曾经的路是石子黄土堆积,大风吹过,尘土漫天;雨水倾泻,道路泥泞。而今的柏油路、马路随处可见,宽敞而平稳,这也大大缩短了各地的路程,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通行路线的增多,人们外出更为便捷,公交车开到了村口,外出

游玩火车、汽车、飞机任选,想去的地方都能到达。骑自行车的人已经很少见了,电瓶车、摩托车几乎家家都有,汽车也逐步涌入了更多的农村家庭。

1.2.5生活用品种类繁多:

改革开放前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标志性的家用了。新兴科技的涌入,改变了农村生活用品的结构。冰箱、彩电、电话、手机已基本是家家具有。从过去19寸的黑白电视机到如今的29寸大彩电,从过去的固定电话到如今方便的多功能手机,从过去的煤油灯到如今的白炽节能灯,所有的一切正改变着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分析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它在国家建设中占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而,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投入资金改善教育落后的状况,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事业。

2.1普及义务教育成就巨大。

改革开放前,许多家庭由于经济状况欠佳,无力供养孩子上学,将孩子留在家中干农活以减轻家庭负担。这种局面使得正处于应当接受良好教育阶段的孩子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他们今后的人生因没有文化而与他人产生差距,国家也因此失去了可塑之才。在1978年出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人们开始逐步地重视教育、规范教育。为了普及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权利接受教育,国家领导人发出了“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呼声,国家免除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消除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困扰。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伟大目标,农村教育被摆到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05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超过95%,青壮年文盲控制在4%左右。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为农民工子女建立专属校区,使得农村人口能够在外安心务工,其子女也能接受同等的良好教育。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消除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危房,按规定的标准配备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课桌椅,对西部地区实施“两基”攻坚计划及“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些措施对改变贫困地区基础的落后面貌,为培养人才,加快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前,大学生可谓屈指可数,村里出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则整村的人为之骄傲。人们丝毫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关心的只是自家地中的收成。而如今,研究生、博士生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比比皆是,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学子努力学习,积极打拼,争取更高的学历,谋求更好的岗位。农村家长的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过去因为家里穷不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