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地貌化学公式
![喀斯特地貌化学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bdb29c4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2.png)
喀斯特地貌化学公式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地下水中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与石灰石反应生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这种化学反应导致了石灰石的溶解,从而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二、溶解作用的化学公式石灰石的化学式为CaCO3,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2。
当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后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的化学反应式为:CaCO3 + CO2 + H2O → Ca2+ + 2HCO3-这个反应式表示了二氧化碳与石灰石发生反应,生成了溶解性的碳酸钙。
三、碳酸钙的溶解度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二氧化碳含量、温度和pH值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溶解度也越高。
而温度越高,溶解度则越低。
此外,溶液的pH值也会对碳酸钙的溶解度产生影响。
四、地下水侵蚀作用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流动时,会与石灰石发生化学反应,溶解出碳酸钙。
长期以来,这种侵蚀作用导致了石灰岩中的溶洞、地下河流、地下峡谷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五、溶洞的形成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见的地形。
它们是由于地下水在岩石中的溶解作用形成的。
当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石反应时,产生的溶解作用导致了岩石的溶解,形成了洞穴。
随着时间的推移,洞穴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巨大的溶洞。
六、地下河流的形成地下河流是地下水在地下岩石中流动形成的。
当地下水通过溶洞或裂隙流动时,会进一步侵蚀岩石,形成地下河流。
地下河流可能会在地下岩石中形成壮观的地下河谷,如中国的千岛湖地下河谷。
七、地下峡谷的形成地下峡谷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在岩石中形成的。
当地下水流经岩层的裂隙时,会进一步侵蚀岩石,形成地下峡谷。
地下峡谷通常比溶洞更窄、更长,具有壮丽的地貌景观。
八、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如溶洞、地下河流、地下峡谷、喀斯特塌陷等。
这些地貌景观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观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九、喀斯特地貌的环境意义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还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25396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3.png)
喀斯特地貌与保护治理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以溶蚀为主要作用形成的地形类型,它是在
地质历史长时间作用下,依靠流水、地下水、气候、土壤、植被
等条件,经过溶蚀、沉积、石灰岩岩溶、裂隙扩大和溶洞形成而
构成的地形。
二、喀斯特地貌独特特点
在喀斯特地貌中,岩石中的钙质成份在水的作用下被溶解,形
成裂隙、溶洞、喀斯特地针等特殊地貌,使这一地形类型显得十
分独特。
同时,地表留下的风化岩石、小溪、湖泊等勾勒出了这
种地形的形态,整个地区形成了一幅奇妙的画卷。
三、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建议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殊,加之破坏它们的行为极易造成生
态环境的不可逆性影响,故应重视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治理。
以
下是一些针对喀斯特地貌的保护建议:
1、限制采石和爆破行为、平面开采、抽水、排放废水等行为。
2、野外旅游和开发应遵循生态旅游的原则,合理规划和控制
游客数量、行程,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的情况。
3、构建喀斯特地貌保护和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喀斯特地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加强有关环境保护部门的协调合作。
4、对于被破坏的地质地貌,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
开发和建设项目应经过充分的环境评估和审批程序,并建立环境监管体系。
5、同时,在保护喀斯特地貌上要强调教育宣传,利用科技手段加强民众教育和管理,普及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意义,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环境保护良好氛围。
总之,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治理,对于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生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尊重、爱护生态环境,时刻牢记保护地球责任重大。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ae6d2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a.png)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
它是地球上最为独特和壮观的地貌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南方和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区——中国贵州。
喀斯特地貌成果概述如下:一、地貌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影响。
当地下水中含有溶解性较高的碳酸盐时,会与岩石中的石灰石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反应,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并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特有地貌景观,如峰丛、峡谷和地下河等。
二、地貌特征1. 峰丛:喀斯特地貌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峰丛。
喀斯特地区的山峰通常呈现出陡峭而突兀的形态,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山峰,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效果。
2. 峡谷:喀斯特地貌中的峡谷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而形成的。
这些峡谷通常非常深且狭窄,两侧峭壁陡峭,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
3. 地下河: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河是地表水经过溶洞后流入地下继续流动形成的。
地下河一般流速较快,水流湍急,有时还会形成地下瀑布等壮观景观。
4. 石林:喀斯特地区的石林是由于溶蚀作用使得地表石灰岩溶解后形成的。
石林通常由许多奇特的石柱组成,形状各异,犹如一座座巨大的石林。
5.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区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之一。
溶洞通常由于地下水侵蚀作用使得地下岩石溶解而形成。
溶洞内部常常有丰富的钟乳石、石笋等溶蚀沉积物,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地下奇观。
三、景观价值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壮观的景观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中国贵州的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而闻名于世,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态环境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对于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不仅供应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滋养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种群。
因此,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喀斯特地区独特生态系统的关键。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d5fe41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6.png)
喀斯特地貌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1.丰富的溶蚀介质:石灰岩、大理岩等溶蚀岩层含有丰富的石灰石、
白云石等可溶性矿物质,这些溶质与地下水中的溶质、溶解气体反应形成
碳酸溶液,加速了溶蚀作用的进行。
2.地下水的作用:降雨水和地表水渗入地下,与含有二氧化碳的空气
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在与溶质反应后,形成碳酸溶液,具有高度腐蚀性。
碳酸溶液在地下岩石中继续溶蚀,侵蚀和扩张溶洞、溶洞湖泊等。
3.岩溶结构的分布:溶蚀作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溶解岩层中发生,但
是一些岩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使其更容易溶蚀。
比如,石灰岩具有高度可
溶性和脆性,产生更多的裂缝和孔隙,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更多的侵蚀和扩
张的机会。
4.断层和裂缝的作用: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地壳变形,形成断层和裂缝。
而这些断层和裂缝为溶蚀作用提供了方便的通道,加快了地下水的渗透和
溶蚀作用。
溶蚀过程中,溶质岩石的溶解物往往会沿着裂缝和断层的方向
逐渐移动,形成纵向溶蚀。
5.地表河水的冲刷和挖掘作用:喀斯特地区的水系发育普遍,由于水
流的力量,侵蚀作用更为明显。
河流和地表水通过冲刷和挖掘作用,可以
加速岩石溶蚀,产生溶洞、观赏洞、喀斯特峡谷等地貌。
以上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几个主要原因。
溶蚀作用在地质历史中进行
了数百万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展现了地表和地下水体
共同作用的奇特景观。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公式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4beeec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f.png)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公式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上形成的特殊地貌,其形成的过程可以用以下公式来描述:溶蚀作用 + 石灰岩 = 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是指水在地表和地下流动时,通过溶解、侵蚀和颗粒搬运等作用,使溶蚀性岩石逐渐溶解和侵蚀的过程。
石灰岩是一种主要由钙质化合物组成的沉积岩,具有较高的溶解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水作用阶段:雨水和地下水中的溶解性物质渗入石灰岩中,通过溶解和侵蚀作用,形成地下洞穴和地下溶洞。
2. 地下溶洞阶段:地下洞穴和溶洞在长时间的侵蚀作用下逐渐扩大,形成复杂的地下空间。
地下水通过洞穴和溶洞流动,加速了溶蚀作用的进行。
3. 地表溶蚀阶段:地下溶洞的顶部或侧壁可能会因为地壳运动、侵蚀作用等原因崩塌,形成天坑和喀斯特地表景观。
此时,地下水开始向地表流动,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
4. 地表侵蚀阶段:地表的喀斯特地貌会因为风化、水力冲击、溶解等作用而继续发育和改造。
例如,喀斯特地区常见的石笋、石柱等景观就是在地表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如地下溶洞、地表天坑、石笋石柱等。
这些特征是由溶蚀作用在石灰岩上形成的,反映了地球长期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下溶洞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和供给提供了便利,也为地下水污染的传播提供了通道。
同时,地表的喀斯特地貌也为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生境条件。
喀斯特地貌是由溶蚀作用在石灰岩上形成的特殊地貌,其形成的过程可以用溶蚀作用和石灰岩的组合来描述。
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地貌形成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变过程。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3283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d.png)
喀斯特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这一奇特的地理现象,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它不仅造就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岩石的可溶性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常见的可溶性岩石有石灰岩、白云岩等。
当雨水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后,与这些岩石发生化学反应,逐渐将岩石溶解侵蚀。
经过漫长的时间,就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
比如,溶沟和石芽就是常见的形态之一。
溶沟是地面上的一道道沟槽,而石芽则是突出地面的尖锐岩石。
它们就像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溶蚀作用的痕迹。
溶洞也是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洞内部有着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
钟乳石从洞顶向下生长,石笋从洞底向上生长,而当它们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柱。
这些奇妙的景观都是由于水在溶洞内滴落,水中的矿物质逐渐沉积形成的。
有的溶洞规模宏大,内部还有地下河,河水在黑暗中流淌,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天坑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壮观景象。
它是由于地下溶洞的顶部坍塌而形成的巨大坑洞。
有些天坑深不见底,周围陡峭的岩壁让人望而生畏。
而峰丛和峰林则展现了喀斯特地貌的另一种美。
峰丛是基座相连的山峰群,而峰林则是基座分离、疏密有致的山峰。
它们在大地上错落分布,犹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是喀斯特地貌较为集中的区域。
其中,广西桂林以其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那里的喀斯特地貌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喀斯特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它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地面塌陷等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独特的地貌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对于人类活动来说,喀斯特地貌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在工程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喀斯特地区的地质特点,以避免出现地基不稳等问题。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https://img.taocdn.com/s3/m/ed9566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6.png)
喀斯特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接下来就跟着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又名“岩溶地貌”,以位于前南斯拉夫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云贵高原以及四川青海的东部地区分布广泛。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可溶性是指岩石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钙,这种物质在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之后会形成碳酸氢钙,后者能够溶解于水,这就使岩石逐渐被水溶蚀,形成形态各异的溶洞与地表地貌。
因此,降水量大的地区比降水量小的地区喀斯特景观明显,而且水的流动性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因为流动的水能及时补充水中二氧化碳含量。
另外,温度、气压、生物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加剧或减缓喀斯特地貌的发展。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与地下形成了不同的景观。
在地表,可以形成孤峰、石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就得益于喀斯特地貌。
在地下,溶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溶洞里通常存在着钟乳石、石笋等,更有怪石林立,妙不可言。
我国对于喀斯特地貌的文字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至今2400多年前,300多年前徐霞客就已经对喀斯特地形和地下溶洞专门记述并研究。
在今天看来,研究喀斯特地貌非常有必要。
首先,喀斯特地区有很多不利于生产生活的因素,譬如地表干旱,容易形成断层等,在建立水库、堤坝等设施时要注意避开;其次,喀斯特地区的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和有益气体,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价值;同时,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容易储存天然气与堆积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除了云贵高原上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石林风光之外,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喀斯特景观,比如浙江天目山,四川九寨沟,这些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并得益于喀斯特地貌,形成鬼斧神工般的美丽画卷。
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为91~130万平方千米。
喀斯特地貌简介
![喀斯特地貌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e5fe00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d.png)
喀斯特地貌简介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以其特殊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石膏岩、大理石等溶蚀性岩石地区,其中以石灰岩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地下岩层中的溶蚀作用所引起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氢根离子,这些离子会与石灰岩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解性的碳酸钙。
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溶解的碳酸钙会逐渐沉积,形成洞穴、地下河道等地下空间。
而地表的溶蚀作用则主要表现为喀斯特地表的塌陷、溶洞、峡谷等地貌形态。
喀斯特地貌的最显著特点是地下水形成的溶洞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峡谷等地貌形态。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景观,其形成于石灰岩中的溶洞系统是地下水溶蚀作用的产物。
这些溶洞中有的宽敞明亮,有的狭小幽深,还有的洞壁上挂满了钟乳石、石笋等奇特的石灰岩结构。
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则是由于地下洞穴塌陷或地表溶蚀作用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三个方面。
首先,地质构造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基础,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围。
其次,地下水条件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关键,充足的地下水资源是形成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基础。
最后,气候条件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降水量越大、温度越高,溶蚀作用就越强,喀斯特地貌就越发达。
喀斯特地貌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还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岩石中的裂隙和溶洞等地下空间的存在,地下水可以在喀斯特地区进行蓄水和储存,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溶蚀作用而形成的独特地貌类型,其主要特点是地下洞穴和地表溶蚀作用形成的裂谷和峡谷。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地质构造、地下水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库和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6d5dd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4.png)
高考喀斯特地貌知识点总结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的地质现象之一,拥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和重要的地质价值。
在高考中,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目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本文将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考生提供一份全面的知识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源于地下溶蚀作用。
当地下水渗入岩石中时,会与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发生反应,溶解掉部分岩石,形成溶洞。
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洞逐渐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的特征1. 洞穴:喀斯特地貌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洞穴的形成。
这些洞穴有不同的形状和规模,其中一些洞穴内部因为溶洞的渗水和落水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独特的地质景观。
2. 断崖:喀斯特地貌的地表特征之一是断崖。
由于地下溶洞的坍塌,造成地表塌陷,形成了峭立的岩石崖壁,给人以视触双感。
3. 江河地貌: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表水难以形成地表流动,水通过地下洞穴或裂隙断层流动,形成了堰塞湖、地下河等江河地貌。
三、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世界的喀斯特地区,如中国的桂林、贵州黔南等地,马来西亚的林梦岛、巴里望岛,以及斯洛文尼亚的普雷德约、巴尔顿等地。
四、喀斯特地貌与人类的关系1.旅游资源:由于喀斯特地貌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2.人类活动:然而,喀斯特地形的不稳定性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地理条件相对闭塞,部分喀斯特区域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水资源、农业等方面存在难题。
3.环境保护:喀斯特地貌是生态脆弱区域,人类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建设合理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环境,对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独特而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分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和高考备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喀斯特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喀斯特](https://img.taocdn.com/s3/m/f75bbd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4.png)
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喀斯特地貌是地球表面在长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形形态的总称。
而喀斯特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地貌类型,其特点是岩溶作用导致地表出现溶洞、地下河、石桥等地形。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以喀斯特地貌为例,介绍地理高一地貌知识点及其相关特征。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依托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当含碳酸盐的石灰岩、石膏岩等溶解性岩层受到地下水的长期侵蚀时,会发生溶洞、地下河、石桥等地形的形成。
具体的形成过程包括:1. 溶蚀作用: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碳会形成碳酸溶液,进而与石灰岩等溶解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其溶解。
2. 洞穴形成:经过长时间的溶蚀,溶洞开始形成。
水通过裂缝、砂洞等地下通道流动,与岩石发生作用,逐渐形成洞窟。
3. 洞口扩大:地表的溶洞被地下水冲刷,洞口逐渐扩大。
此时,地表的裂缝和溶洞会相互连通,形成地下河。
4. 河谷侵蚀:地下河切割地表,形成峡谷和溶洞孔穴,并且将河谷形态逐渐展现在地表上。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形特征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地形特征而闻名于世。
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1. 溶洞:溶洞是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的地下形态,具有独特的地下演化过程和壮丽的景观。
洞内常见钟乳石、石笋等地下沉积物。
2. 地下河:地下河是地表流水经过溶洞连接而形成的地下河道。
地下河发展形成了多处的地下河穿越现象,以及流过喀斯特地表的溶河景观。
3. 石桥:石桥是溶蚀作用的产物,特指通过地下水侵蚀形成的岩层上方残留的由石灰石构成的天然桥梁。
例如中国的庐山石桥。
4. 峰丛林地貌: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中,地表经过雨水的冲蚀、溶蚀而形成的山地以岩溶岩石构成。
其独特的峰丛景象吸引了许多游客。
三、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地区,尤以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为主。
下面是一些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情况:1. 中国喀斯特地貌: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广东、云南等省份。
喀斯特地貌的化学过程
![喀斯特地貌的化学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995c661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15.png)
喀斯特地貌的化学过程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过程是溶蚀作用,主要过程包括:
1. 二氧化碳溶解作用:空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溶入雨水中,就会使雨水呈酸性,进而对石灰石等岩石产生溶解作用。
2. 碳酸酐化作用:石灰石等岩石中含有碳酸钙,当这些岩石在酸性的环境中接触到水时,碳酸会与水中的氢离子反应,形成碳酸氢根离子和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减少其坚硬度。
3. 水解作用:当地下水域穿过喀斯特岩石时,岩石中的硅酸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形成氢氧化铝和硅酸盐等物质。
这些物质石质又较为微弱易被水冲刷。
以上三个过程综合作用,加上时间的推移,使得岩石产生不断地溶蚀,最终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5e4f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2.png)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其形成原理主要是由溶蚀作用和溶洞发育两个主要过程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以下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的具体内容:
1.溶蚀作用: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与岩
石中的钙质反应生成碳酸钙,形成碳酸盐溶液。
这种碳酸盐溶液能够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如石灰石、石膏等,导致岩石表面发生溶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溶解作用会使岩石表层逐渐被侵蚀剥蚀,形成凹陷的地表。
2.溶洞发育:当溶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时,溶蚀形成的凹陷地表
下方的溶蚀空洞会逐渐扩大。
水流通过地下洞穴时,会进一步加剧溶蚀作用和溶洞发育。
在溶洞发育过程中,地下水系统不断改变,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网络。
当溶洞达到一定大小时,地表会发生坍塌形成凹陷,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摆泥洞、天坑等。
3.地下河流:在喀斯特地貌中,地下河流是溶洞发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河流沿着溶洞发育的通道流动,进一步加剧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河谷。
这些地下河流通常沿着溶蚀作用发展的较弱部位流动,形成层状结构,如喀斯特峡谷等。
综上所述,溶蚀作用和溶洞发育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
溶蚀作用通过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逐渐侵蚀剥蚀地表;溶洞发育则是由溶蚀空洞的扩大和地下水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简述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
![简述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568517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5.png)
简述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溶解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地貌,它以世界各地的喀斯特洞穴和溶洞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岩石溶蚀、地下水侵蚀、地表塌陷和地表沉积,每个阶段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是岩石溶蚀阶段。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溶蚀性岩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石灰岩。
在地质漫长的岁月中,地下水含有一定的酸性物质,当地下水渗入石灰岩中时,会与其内部的钙质反应形成可溶性的物质,导致岩石表面的溶解和溶蚀。
接下来是地下水侵蚀阶段。
当岩石开始被地下水蚕食后,地下水会在地下形成一个由一系列溶洞和洞穴组成的网络。
这些洞穴通常由于地下水在岩石中流动时的高速冲刷和侵蚀而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洞穴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壮观的喀斯特洞穴。
第三个阶段是地表塌陷。
在地下洞穴形成的同时,地表上的土壤和岩层也会变得越来越薄弱。
由于地下洞穴的空间扩大,地表上的土地开始塌陷,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坑洼地貌。
这些坑洼地区通常呈现为碗状或圆锥状,被称为“喀斯特窪地”。
最后是地表沉积阶段。
随着地下洞穴的形成和地表塌陷的发生,地下水会向地表输送大量的溶解物质。
这些溶解物质在地表沉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形特征,如石笋、石柱和石钟乳等。
喀斯特地貌的这些特征都是由于地表沉积所导致的。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四个阶段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
这种地貌不仅在地质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貌学研究和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深入研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不仅能够增加人们对于地球演化的理解,同时也对于保护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及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及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98ca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0d.png)
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及原理1. 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听起来有点高深,但其实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奇妙创作。
想象一下,山坡上突然冒出来的石灰岩溶洞、奇形怪状的石柱,还有那些神秘的小溪,都是这个地貌的“杰作”。
那么,这些神奇的景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来深入聊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理。
1.1 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组成首先,喀斯特地貌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这种岩石在地球上可是相当常见的。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石灰岩会逐渐被溶解,形成各种各样的洞穴、峡谷和石柱。
你能想象吗?就像是大自然的雕刻家,用水和时间雕琢出这些精美的作品。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水的“参与”!1.2 水的角色水在这里可是个“大明星”。
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魔法师”。
当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带着二氧化碳,它就变成了弱酸性水,能与石灰岩反应,慢慢将岩石溶解。
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你在泡茶时,把茶叶放入热水中,慢慢释放出香气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溶解”过程不断进行,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喀斯特地貌。
2. 形成过程接下来,我们聊聊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2.1 侵蚀阶段一开始,雨水和地下水开始侵蚀石灰岩。
这个过程可以持续数千年,甚至数万年。
最开始的侵蚀可能是微小的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裂缝会逐渐扩大,形成洞穴。
就像是你在海边看到的那些小石头,经过海浪的拍打,变得光滑而美丽。
2.2 洞穴的发展随着侵蚀的加剧,洞穴变得越来越大,内部可能形成钟乳石和石笋。
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经过无数年的水滴滋润,变得闪闪发光,像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你走进这样的洞穴,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耳边只有水滴的声音,令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喀斯特地貌的魅力最后,我们来谈谈喀斯特地貌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3.1 生态价值喀斯特地区通常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许多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
就像是隐藏在城市中的绿洲,给人们带来一丝宁静。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
![喀斯特地貌高中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06a2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0.png)
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以岩溶作用为主要形成过程。
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喀斯特地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高中地理知识。
1.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地下水在含有溶蚀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岩等)的地区发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水通过渗透、流动和溶解作用,溶解岩石中的溶质,形成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等地貌特征。
2. 喀斯特地貌特征:喀斯特地貌具有明显的特征,包括溶蚀洞穴、地下河流、地下溶洞、地表塌陷、喀斯特平原、喀斯特盆地等。
其中,溶蚀洞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形成于地下溶蚀作用,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
3. 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石灰岩地区。
在中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其中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被称为中国喀斯特之乡。
4. 喀斯特地貌的资源价值: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丰富的资源价值。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丰富,供应了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
此外,喀斯特地区还富含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土矿等,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5. 喀斯特地貌的保护与利用:由于喀斯特地貌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成为地理学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在喀斯特地区,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与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喀斯特地貌怎么形成的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怎么形成的形成的条件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a4de6a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d.png)
喀斯特地貌怎么形成的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喀斯特地貌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是因为那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你知道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吗?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原因喀斯特地貌一词源于19世纪末。
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发现位于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的交界处的亚得里亚海迪纳尔阿尔卑斯山西北部有一个叫喀斯特的高原上,发育着奇形怪状的地貌,到处是石沟、石芽、竖井、落水洞、干谷、洼地和峰林、峰丛并绵亘几百公里,山中地下还隐藏着许多巨大而奇特的洞穴,洞穴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态,冰莹玉洁,璀璨夺目。
司威治仔细考察研究了这些地上地下奇景后,觉得无法将它归入已知的地貌类型,便用所在研究地的名字将这一奇特的地表形态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就像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一幅雕刻作品,要完成这幅作品需要三个条件:1、“材料”,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2、“雕刻刀”,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3、地下水循环通畅。
石灰岩(碳酸钙)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而这种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就像刻刀一样,从横向和纵向来雕刻石灰岩。
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
沿节理发育的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
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
狭窄的垂直纵向竖井与这些河道联通,使地表水得已顺畅地经地下河流走。
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数都是喀斯特区。
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1c98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3.png)
喀斯特地貌名词解释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喀斯特地貌最早由斯洛文尼亚地质学家科特尼克在1893年首次提出,以斯洛文尼亚南部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和地表溶蚀作用的共同作用。
地下溶蚀作用是指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形成溶洞、地下河道等地下空洞。
地表溶蚀作用则是指地表水通过岩石裂缝、孔隙等,与可溶性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表面溶解,形成裂缝、溶槽、溶壑等地表凹陷。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地勢平坦,形成了许多特殊的地貌地貌形态,比如溶洞、地下河道、天坑、喀斯特凹地等。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中最为典型的地貌形态之一,是由地下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的洞穴。
地下河道则是指地下水侵蚀地表融合形成的河道,通常位于溶洞中。
天坑是指岩石表面塌陷形成的地表凹陷,由于地下溶洞或溶洞顶部崩塌而形成。
喀斯特凹地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凹地,通常是由于岩石表面溶洞扩大而形成。
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喀斯特地貌的存在。
而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最为有名,有着许多独特的地貌景观。
比如黄果树瀑布、青岩洞、龙宫等等,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喀斯特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潜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具有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等特点,适合农业发展。
总之,喀斯特地貌是由地下溶蚀作用和地表溶蚀作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貌。
它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等特点,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2ed2479d4d8d15abf234eec.png)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高中地理繁多,内容分布也很杂乱。
同学们纷纷表示,地理知识点太难背诵!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我国华南为,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
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
2、我国喀斯特地貌地区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千米,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西藏和北方地区也有分布。
广西和广东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喀斯特,贵州、云南和西藏为高山和高原喀斯特。
桂林喀斯特地貌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广西桂林、阳朔一带。
桂林位于一个巨大的褶皱盆地中,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降水丰沛,漓江穿盆地而过,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
高原喀斯特地貌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变得寒冷,石灰岩岩溶地貌会呈现不同的特征。
云南路南石林是目前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石灰岩石林。
云南路南石林石林以岩溶峰丛地貌景观为主。
这里有厚层的石灰岩,在地壳运动的抬升过程中,多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
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干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中。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3篇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886b1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4.png)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3篇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杰(j.cvijic)首先对该地区进行研究,并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一系列作用过程的现象的总称,到1966年我国第二次喀特学术会建议将“喀斯特”一词改为“岩溶”。
所以,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地面上往往崎呕不平,岩石嶙峋,奇蜂林立,地表常用存有石芽、石林、峰林、溶沟、圆柱形、落水洞、风蚀洼地等形态;而地下则发育着地下河、溶洞。
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美不胜收。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十分广泛,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如广西桂林的山美、石美,水美、洞美,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就是具备风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展开风蚀促进作用等所构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风蚀促进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冲刷过程。
喀斯特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谓,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我国云贵高原、湖南南部郴州等地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域较广,如广西、云南等地。
喀斯特地貌构成的原因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
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来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容易溶性杂质的多少而的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高2012级XX班周XX“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那里有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喀斯特”一词即为岩溶地貌的代称。
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即有记载,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述最为详尽。
地理分布: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
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总面积达51×106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
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地表喀斯特形态地表水沿岩石表面流动,由溶蚀、侵蚀形成的许多凹槽称为溶沟。
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叫石芽。
石林: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
它是由于石灰岩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在热带多雨条件下形成的。
峰丛和峰林是石灰岩遭受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其中峰丛是底部基坐相连的石峰,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而形成。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盆地中。
溶斗是岩溶区地表圆形或椭圆形的洼地,溶蚀洼地是由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的封闭洼地。
若溶斗和溶蚀洼地底部的通道被堵塞,可积水成塘,大的可以形成岩溶湖。
落水洞、干谷和盲谷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岩溶垂直流水对裂隙不断溶蚀并随坍塌而形成。
在河道中的落水洞,常使河水会部汇入地下,使河水断流形成干谷或盲谷形成原因㈠有大量的可溶性岩石存在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㈡岩石要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㈢流水的动力作用1.流水的溶蚀作用。
水的溶蚀能力来源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 +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 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 +)H++ CaCO3HCO3-+ 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就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2.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㈣气候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流水下渗作用连续,并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
因此岩溶作用得以延续进行。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老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苗岭一线,在湖南道县为北纬25°40′。
在贵州为北纬26°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
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中国喀斯特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罕见。
在中国,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
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盐类岩石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埋藏的碳酸盐岩石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
碳酸盐岩石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东部地区分布最广。
湘西、鄂西、川东、鲁、晋等地,碳酸盐岩石分布的面积也较广。
中国现代喀斯特是在燕山运动以后准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三纪时,华南为热带气候,峰林开始发育;华北则为亚热带气候,至今在晋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岭地区还遗留有缓丘一洼地地貌。
但当时长江南北却为荒漠地带,是喀斯特发育很弱的地区。
新第三纪时,中国季风气候形成,奠定了现今喀斯特地带性的基础,华南保持了湿热气候,华中变得湿润,喀斯特发育转向强烈。
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地壳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随之迅速发育,类型复杂多样。
随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气候带频繁变动,但在交替变动中气候带有逐步南移的特点,华南热带峰林的北界达南岭左右。
这一界线较现今热带界线偏北约3~4个纬度,可见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东部气温和雨量虽是向北渐变,但喀斯特地带性的差异却非常明显。
这是因为受冰期与间冰期气候的影响,间冰期时中国的气温和雨量都较高,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而冰期时寒冷少雨,强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发育。
但越往热带其影响越小。
在热带峰林区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断续发育的条件,而从华中向东北则影响越来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强度向北迅速降低,使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
广大的西北地区,从第三纪以来均处于干燥气候条件下,是喀斯特几乎不发育的地区。
[2]地带性特征中国东部喀斯特地貌呈纬度地带性分布,自南而北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和温带喀斯特。
中国西部由于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响,属干旱地区喀斯特(西北地区)和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热带喀斯特以峰林—洼地为代表分布于桂、粤西、滇东和黔南等地。
地下洞穴众多,以溶蚀性拱形洞穴为主。
地下河的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故称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积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苏地下河流域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
地表发育了众多洼地,峰丛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5个,洼地间距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现峰林一洼地地貌。
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于45度。
峰林又可分为孤峰、疏峰和峰丛等类型,奇峰异洞是热带喀斯特的典型特征。
中国热带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轻的碳酸盐岩,大多形成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高出海面仅几米至10余米,发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桥、滨岸溶蚀崖及溶沟、石芽等,构成礁岛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观。
亚热带喀斯特以缓丘—洼地为代表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地下河较热带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积小于60平方公里。
洼地较少,每平方公里仅为1个左右,且从南向北减少,相反,干谷的比例却迅速增加。
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为馒头状丘陵,其坡度一般为25度左右,洞穴数量较热带大为减少,以溶蚀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蚀型拱状洞穴在亚热带喀斯特的南部较多。
温带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干谷为代表地下洞穴虽有发育,一般都为裂隙性洞穴,其规模较小。
喀斯特泉较为突出,一般都有较大的汇水面积和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关泉等。
这一带中洼地极少,干谷众多。
正地形与普通山地类同,惟山顶有残存的古亚热带发育的缓丘—洼地和缓丘—干谷等地貌。
强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峡谷,局部地区,如拒马河两岸有类峰林地貌。
干旱地区喀斯特现象发育微弱仅在少数灰岩裂隙中有轻微的溶蚀痕迹,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极少,已不能构成渗漏和地基不稳的因素。
寒冻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处于冰缘作用下,冻融风化强烈,喀斯特地貌颇具特色,常见的有冻融石丘、石墙等,其下部覆盖冰缘作用形成的岩屑坡。
山坡上发育有很浅的岩洞,还可见到一些穿洞。
偶见洼地。
开发利用喀斯特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但地下水蕴藏丰富,径流系数在热带喀斯特区域为50~80%。
亚热带喀斯特区域为30~40%,温带为10~20%。
在华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辉县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晋祠泉、济南的趵突泉等。
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泉,对工农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钻井提水等方法可解决工农业用水。
地下河纵剖面呈阶梯状,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可以筑坝发电。
如云南丘北六郎洞水电站,是中国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电站。
湘、黔也利用这种优越条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电站。
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库渗漏,对坝体、交通线和厂矿建筑等构成不稳定的因素。
研究和探测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时采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
喀斯特地区有丰富的矿床,例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石、石膏和岩盐等。
在喀斯特剥蚀面上和洼地中沉积有铝土矿,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积有铅、锌、硫化物、汞等砂矿体,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华北地区的一些油田就是位于喀斯特区域。
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