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隧道土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概述 (1)
1.1工程概况 (1)
1.2设计内容及范围 (1)
2、设计依据 (1)
2.1采用的规范和规程 (1)
2.2相关文件资料 (2)
2.3上阶段审查意见和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2)
3、建设条件 (3)
3.1隧道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3)
3.2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 (3)
3.3工程地质条件 (3)
3.4水文地质条件 (6)
3.5隧址区地震效应评价 (10)
3.6隧道洞身洞身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0)
3.7隧道洞口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4)
3.8不良地质条件 (15)
3.9隧道建设对地热的影响评价 (18)
3.10建设影响范围内的主要建构筑物 (18)
4、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8)
4.1设计原则 (18)
4.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18)
4.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 (19)
5、隧道工程总体设计 (19)
5.1隧道平纵设计 (19)
5.2隧道建筑限界和隧道内轮廓设计 (19)
6、隧道结构设计 (20)
6.1隧道洞口设计 (20)
6.2隧道主洞衬砌结构设计 (20)
6.3隧道横通道及交叉口设计 (22)
6.4抗震设计 (23)
6.5结构构造及技术要求 (23)
6.6耐久性设计 (24)
7、隧道防排水设计 (25)
7.1防排水设计原则 (25)
7.2洞口排水 (25)
7.3明洞防水 (25)
7.4衬砌防、排水 (26)
7.5洞内排水 (26)
8、隧道路面及内装设计 (26)
8.1隧道路面设计 (27)
8.2隧道内装设计 (27)
9、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27)
9.1超前地质预报 (27)
9.2监控量测 (28)
10、不良地质地段隧道动态设计 (28)
10.1高压富水段 (28)
10.2断层破碎带处治 (30)
10.3煤层及瓦斯处治 (30)
10.4采空区与老窑积水处治 (31)
10.5含煤地层地下水防腐处置措施 (31)
10.6岩爆处治措施 (32)
11、地表(下)水环境保护专项设计 (32)
11.1设计原则 (33)
11.2保护的对象重要性和内容 (33)
11.3水环境保护设计 (33)
11.4岩土体变形破坏防治设计 (35)
11.5其它次生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5)
11.6施工要求 (36)
11.7地质环境监测 (36)
11.8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验收 (37)
12、隧道施工与筹措 (37)
12.1施工开挖方案 (37)
12.2施工注意事项 (37)
12.3施工场地及施工用水 (38)
12.4弃碴处理 (38)
12.5施工工期 (38)
13、隧道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38)
14、隧道主要建筑材料 (39)
15、工程数量计算原则 (40)
16、施工注意事项及技术要求 (40)
17、特别说明 (42)
1、概述
1.1工程概况
金凤隧道工程总体呈东西走向,连接璧山区和主城区,路线西起璧山区的黛山大道,沿成渝高铁南侧向东布线,穿越缙云山后东接九龙坡高新区高新大道。道路全线设计全长约9.2km,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全线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全线共设置立交4座、隧道1座(金凤隧道长3.0Km)。
图1.1-1 项目总体布置图
表1.1-1 隧道规模表
隧道名称项
目
起讫桩号地质概况
建筑限界
平面曲线设计纵坡
隧道
长度
(m)
隧道
型式
洞口
型式
通风
方式
限高
(m)
限宽
(m)
金凤隧道左
线
ZK3+650
~
ZK6+650
背斜轴部以
砂岩为主,
夹泥岩、页
岩以及煤
线,两翼以
泥岩为主夹
砂岩
5.0 13.5
R=∞
/R=5000
0.85/1700
-0.50%/1300
3000
进口
小净
距+
洞身
分离
式
削竹
式
射流
通风
右
线
YK3+650
~
YK6+650
5.0 13.5
R=5000
/R=∞
0.85/1700
-0.50%/1300
3000
削竹
式
射流
通风
1.2设计内容及范围
1)本册设计范围为金凤隧道工程的开挖、初期支护、二次衬砌、防水、仰拱(填充)、施工及监测方案、隧道防排水、路面、装饰等隧道土建工程设计。
2)本分册分为上下册,其中上册包含设计说明、隧道表、平纵、建筑限界及内轮廓、洞口、主体结构、横通道及交叉口设计;下册包含隧道超前支护、防排水及管沟、路面及内装饰、施工方案、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不良地质处治设计等。
3)隧道通风、消防、供配电、照明、监控、预留预埋、预留洞室、防火门等设计详见隧道机电工程分册(第二至第五分册)。
4)隧道洞外两端联络道详见道路工程分册。
2、设计依据
2.1采用的规范和规程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221-2015);
3)《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
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6)《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8)《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11)《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
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2008);
14)《地下工程地质环境保护技术规范》(DBJ50/T-189-2014)
1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建标[2000]202号);
1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建设部建质[2013]57号文);
17)《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渝建[2017]384号)
18)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
2.2参考的规范和标准
1)《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