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 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 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精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习作,使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中的文化内涵。

2、提高交流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组织学生交流他们收集到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的交际表达能力。

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让学生在活动中悟得习作之法、修改之法,提高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与风俗有关的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你能说说书上这一组图片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吗?2、学生自由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导入:各个地方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自己的特色。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习作指导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风俗习惯,对本次习作充满写作热情,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二、畅谈家乡的风俗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定的习俗?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有哪些令你难忘的事?(引导学生将家乡民俗与自己的生活趣事加以联系)2、学生自由发言,跟大家分享自己家乡的那些有意思的风俗。

3、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著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看一看其他地区有怎样的独特的风俗。

(播放壮族五色糯米饭的风俗)4、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5、师小结:同学们,民风民俗是时间积淀的产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202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2023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其起源、发展、特点等。

2. 写作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交流,分享彼此的写作心得和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使作文内容丰富、有深度。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观察与调查:让学生分组观察、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感受。

4. 写作指导:根据学生的写作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写作指导。

5. 作文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6. 交流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交流,互相评价、提出建议。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3. 教学内容:家乡风俗的介绍、写作指导、交流分享4. 教学重点与难点:写作方法、观察与思考作业设计1. 作文修改:让学生根据交流反馈,修改自己的作文。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家乡风俗的书籍、文章,丰富知识储备。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写作方法,能否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 “家乡的风俗”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案一. 教材分析《习作“家乡的风俗” 》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作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家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家乡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本篇作文要求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旨在让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物故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家乡的风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此外,学生在写作方面,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条理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和访问等方式,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家乡的风俗,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2.教学难点:学生能通过作文,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搜集家乡风俗的相关信息。

3.访问法: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的风俗。

4.写作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家乡的风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参考文献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视频,呈现家乡的风俗,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通过观察、访问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家乡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内容要求如下:1. 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描述风俗的特点、起源、发展及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意义。

3. 结合亲身经历或感受,表达对家乡风俗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调查、收集家乡风俗的相关资料,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风俗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结合,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照相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调查了解: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或图片。

3. 交流分享:各组学生汇报调查成果,互相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4. 写作指导:教师讲解作文要求,指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文。

6. 修改润色:学生互相评改作文,提出修改意见,教师点评、指导。

7. 优秀作文展示: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借鉴。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主要内容:风俗特点、起源、发展、意义3. 写作要求:选材、构思、表达七、作业设计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2. 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3. 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创作一幅图画或手工作品。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调查、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故乡的榕树》优秀教案一、教材情况分析: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故乡的榕树.。

(读一遍需近20分钟)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

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他们自己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

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选材特点:(榕树多、奇) 2.理解文章组材特点:(物→事→情) 3.品味文章语言的特点:(情韵悠长、描写细腻)四、教法媒体选择及课时安排1.点拨、诵读教法 2.投影胶片等 3.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3分钟)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

人们常借别具深意的物或富有特色的景来抒发思乡之情,比如萧乾的友人因为当年住北京总布胡同时,院里有一棵枣树,所以她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枣核”这一物上;香港作家黄河浪,因为生于榕树之乡福建,而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榕树这种景上。

他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使他激情澎湃、文思涌动,写下本文呢?请大家一起从第5节浏览至第10节。

二、故乡的榕树有什么奇异之处?(15分钟左右)明确:驼背的榕树形状奇,传说奇,功用奇;另一棵树也为农人遮阳歇凉提供场所,为我幸福酣眠提供场所。

它们在我心中,不仅仅是树,还是理想的启迪放飞者,道德的见证教化者,爱心的赐予传达者,农人的庇护慰安者,夏夜的造境催眠者。

榕树,汇聚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乡情,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风物之一。

这部分回忆片段犹如一个个电影分镜头,回忆画卷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不直接以《忆故乡》或《故乡的回忆》为题?(20分钟左右)明确A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

所以,用《……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家乡风俗的介绍:学生将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理解风俗对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义。

3. 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学生将表达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生动地描述家乡的一种风俗,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用于记录和整理信息。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风俗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学习: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种风俗的感受和看法,思考风俗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4. 展示与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感受、思考3. 正文:包括风俗的介绍、文化内涵的探讨、个人感受与看法的表达等。

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写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等。

2. 小组作业: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家乡的风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一份报告,包括风俗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文化内涵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3.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指导学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参考资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课件展示家乡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2.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包括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3.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风俗的具体内容。

4.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清楚、具体地写作,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 学生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与指导。

板书设计1. 风俗背景介绍:起源、历史背景、文化内涵2. 写作方法指导:观察、调查、查阅资料3. 作文指导:清楚、具体、真情实感作业设计1. 必做题: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清楚、具体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习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习俗。

2. 讲述家乡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

4. 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实物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家乡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习俗,讲解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3. 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家乡的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俗的特点。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习俗的感受和认识。

5. 练习: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进行写作练习。

6. 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7. 总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六、板书设计1. 家乡习俗2. 主体部分:介绍家乡习俗的来历、意义和特点。

3. 结尾部分:强调家乡习俗的重要性和传承家乡文化的意义。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2. 收集家乡的其他习俗,进行深入了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习俗的兴趣?2. 学生对家乡习俗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3. 学生在写作练习中,是否能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家乡习俗?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5. 如何更好地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以上是一份关于《家乡习俗》的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习俗,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家乡习俗的能力,以及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清楚、具体地写家乡的一种风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家乡,产生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风俗背景介绍:介绍家乡风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2. 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描述家乡风俗,如何选材、构思、表达。

3. 范文分析:分析优秀范文的结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

4. 习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以及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习作稿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讲解风俗背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家乡风俗,学习写作方法。

3. 范文分析:分析范文,让学生了解如何构思、表达。

4. 习作实践:学生独立完成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6. 总结与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

板书设计- 家乡的风俗- 正文:- 风俗背景介绍- 写作方法指导- 范文分析- 习作实践- 作品展示- 总结与反思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选做题:收集更多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等。

- 学生应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写作过程和作品质量。

教学后记-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品质量,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习作内容: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可以写一写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也可以写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还可以写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二、习作目标:1.抓住重点写“家乡风俗”,写出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特点写出重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课前向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一、谜语引入主题1.节日习俗知多少:“十里一风,百里一俗。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都有各自的乡土风情和民俗民风。

老师先带同学们进入猜谜板块。

2.看图猜节日:课件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的一些风俗。

学生一边猜一边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师生一起品味中华大家庭浓浓的家乡情。

二、初步了解民俗1.何为“民风民俗”: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春节习俗大百科:“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你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和长辈们了解家乡的风俗,并写一个简单的介绍词。

现在开始同一个籍贯自由组合,资源共享,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特色的风俗。

3.图文出示:师生共同梳理各省的春节风俗【浙江】杭州:罗神竹舞、赶十八、打年糕绍兴:送灶、社戏。

温州:分岁酒。

东阳:抲年鬼。

【四川】走人户、游喜神方、人日祭诗圣【福建】过火群、隔年饭、长年菜、分圆【江西】板凳龙、吃隔岁、换茶、掸青、起牙【山东】贴年红、送百神【陕西】做面食、做顶针、扭秧歌……【设计说明:由于寄宿制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班级学生籍贯基本不少于10个省。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习作一: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2. 家乡的风俗特点:分析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3. 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

4. 家乡的风俗活动: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介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

3. 分析家乡的风俗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家乡风俗的独特之处,以及其他地方风俗的差异。

4. 讲述家乡的风俗故事:讲述家乡风俗背后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

5. 介绍家乡的风俗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6.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将所了解的家乡风俗融入到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学生习作: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8.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习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副了解家乡文化,传承家乡精神3. 正文:- 家乡的风俗简介- 家乡的风俗特点- 家乡的风俗故事- 家乡的风俗活动- 写作指导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家乡安阳正在蓬勃发展,作为小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安阳贡献力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写家乡风俗做起吧。

二、目标航船因为有了目标才能顺利达到彼岸,学习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事半功倍,一起读。

写作目标1、我能画出习作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炼本次习作要求,确定写作重点;2、我能根据习作要求选材,确立中心。

收集资料,列出提纲;3、我能根据习作要求确立独特的写作方法,抒真情实感,显个性特点。

4、我能做到字体工整,字数600左右,和同学分享,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三、学习过程自学:(1)、审题请大家默读材料,边读边画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书上批注。

1、本次作文属于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2、本次习作的要求我们写哪两个文体?3、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建议、特别强调了什么(加分项重涂)?(根据学生回答,列出板书)自学(2)、梳理导学案——学习任务1、确立题目要新颖,列出提纲我能行。

2、精彩开头和结尾,且听我给你说明。

3、典型事件排时间,特点来历穿插好。

4、写作方法有新意,模仿魔方要发扬。

四、队学交流、合作、预展、抽取任务五、群学展示展示一:定题目,列提纲,说开头,道结尾。

展示二:定内容,说过程,插来历,听谁说。

六、后展示提升亲爱的孩子们,你知道“好作文”的标准吗?一篇好文章有三个标准。

1、语言表达的准确性;2、布局谋篇的创新性;3、主题思想的正确性。

模仿就是魔方,读是为了写。

最近你学到的哪种写作方法可以运用到你的习作中?(指名回答)七、写作歌:家乡风俗并不难,认真审题是关键。

列提纲,分详略,穿插来历和特点,字儿不够事来凑,活动现场和感受。

开头结尾有方法,模仿魔方是高手。

八、结束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习作,创编班级民俗作品集。

4.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1.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2.能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帮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激发灵感,动笔写家乡的风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2.表达运用通过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者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家乡风俗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9654;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家乡的风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能够恰当审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习作。

3.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写作方法,做到详略得当。

4.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对家乡风俗的独特感受。

9654;教学过程板块一欣赏,导入新课1.边欣赏边思考,说说这些中隐藏着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说一说:这些节日各有什么习俗?预设1:图一是春节,展示的是春节拜年。

预设2:图二是元宵节,展示的是元宵赏花灯。

预设3:图三是春节,展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

3.引言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

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想要介绍的家乡的风俗。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1.谈话引出习作的主题,激发学生谈风俗习惯的兴趣。

导语:所谓风俗,就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民族风俗——苗族民居吊脚楼,节日习俗——重阳节登高、插茱萸,传统礼仪——拱手礼。

)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民俗风情画卷的冰山一角,它们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同学们,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说给大家听一听吧!2.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预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先说一说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再选择其中一种说清楚这个风俗习惯的主要特点。

3.明确写作任务。

(1)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二、合作探究,交流方法过渡: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老师从大家精彩的发言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那么怎样才能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独特之处写得清楚明白呢?1.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明确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习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重点介绍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2.回顾写法,掌握技巧。

(1)回顾课文,交流写法。

(2)小组归纳,教师板书。

①顺序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方法多样,描写生动,突出特点。

③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④多方面介绍,说明与描写相结合。

三、确定思路,完成初稿1.先确定习作题目,再列出写作提纲。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家乡的习俗》教案教学目的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

(学生自由讨论)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节》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

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第【1】篇〗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 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风俗的方法,抓住主要特点介绍一种风俗,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2. 写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适当穿插风俗的特点或者来历,重点描写出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感受。

3. 自主合理地表达出对风俗习惯的看法。

4. 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互相改一改,编成一本风俗集。

教学重点:描写一种风俗习惯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教学难点:在介绍风俗习惯时候,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的风俗活动。

2. 尝试介绍自己经历的一种风俗活动,重点介绍经历和感受。

3. 初步知道介绍风俗活动的介绍方式和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1.学生通过网络、亲朋好友了解民俗文化,每人至少准备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民俗进行介绍,或者调查本地的民俗活动。

2.教师准备民俗相关的、文字介绍。

教学过程:【出示课件1】一、谈话导入,引入民俗主题(2分钟)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家乡的风俗。

(板书:家乡的风俗)二、初步去了解不同的民俗活动,知道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民俗,感受民俗活动的多样性。

(板书:多样性→)【出示课件2】 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教师出示,简要介绍不同地方的风俗。

师:中国的民俗,在世界也是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中国不仅仅有五十六个民族,还有别致多样的民俗活动,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被人们代代相传。

而且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很多传说,很多美好的传说,直到现在,仍深受大家的欢迎。

【出示课件3】2、结合ppt简要介绍以下传统民俗:五月五,是端阳,屈原投水汨罗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培养学生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特点等。

2. 调查家乡的风俗: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写作。

4. 习作交流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进行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观察、调查、收集的资料融入到写作中,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调查表、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家乡的风俗简介: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俗特点等。

3. 调查家乡的风俗: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的风俗,收集相关资料。

4.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写作。

5.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写作。

6. 习作交流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进行交流与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家乡的风俗2. 板书内容:- 家乡的地理位置- 历史文化- 风俗特点- 调查家乡的风俗- 写作指导- 习作交流与评价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2.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家乡风俗的调查报告。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俗,培养学生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调查、收集的资料融入到写作中,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清晰。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习作交流与评价环节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风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写作技巧: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3. 作文修改:学生完成作文后,进行互相修改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家乡的风俗,提高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风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黑板等。

2. 学具:作文纸、笔、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写作指导: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5. 修改与评价:学生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提高作文的质量。

六、板书设计1. 家乡的风俗2. 正文: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3. 写作技巧: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的指导。

七、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根据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

2. 修改作业:互相修改作文,并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写作指导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的能力。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习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3)在互动交际中,培养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能认真地倾听。

3.情感与价值
(1)创设交际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把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与同学交流,交流时做到内容真实,表达流利。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

【教学准备】
1.通过上网、课外阅读等方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各地民风民俗。

2.向父母或长辈了解本地的风俗习惯。

3.教师准备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许多传统节日。

中国人过节也是非常讲究的,
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悦耳的童谣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
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

过春节要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要吃
粽子、赛龙舟……这些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历代人们约定俗成的节日传统就是风
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
习惯也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我们就从家乡的节日风俗着手,来上一节“家乡的风
俗”的写作指导课。

二、了解何为“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
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之差异,称之为
“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三、说家乡风俗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节日风俗。

老师给大
家3分钟的时间,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会儿选一位代表起来发言。

四、写家乡风俗
同学们说得很好,有的同学选取了独特的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同学介绍了
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同学给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景,讲得都很生
动细腻。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我们家乡的风俗。

老师给大家8分钟
的时间,写一个片段。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

说风
俗,谈家乡,绕不开一个“情”字。

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
深情而动人心弦。

五、知识拓展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课下同学们还可以到网上查找其他地区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
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

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通过
这种风俗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
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七、作业设计
写一写家乡的风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佳文点播台
1.根据学生习作情况选择其中较好的8~10篇作文,将习作题目和作者罗列出来,
供学生自由点播。

2.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习作的优点。

3.师生互动评议。

二、病文会诊室
1.根据本次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选择病文例子供同学阅读,找出问题,提
出修改建议。

2.集体修改,体会修改方法。

三、修改习作
根据老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汇编民俗作品集
1.为自己的习作配画,全班汇总。

2.根据全班的习作题目,讨论作品集的分类和编排顺序。

3.讨论作品集的题目。

五、习作欣赏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
日落日升,斗转星移,回首往昔,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系念和玄想,而这“岁时
礼俗”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春节成了我国最大的传统民俗节日。

春节在古时便受
到人们普遍重视,由此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春节风俗。

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俗
称“过年”。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古代的春节称“元
日”“元旦”。

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蒜开始,就有了“年味儿”。

民谣
讲:“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
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
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
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

贴春联也有
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
宣纸镶红边;
庙宇用黄纸等。

春联最早始于五代时的后蜀。

据说当年蜀太子在本宫门上提写“天
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大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北京人在屋内庭贴上
“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上“全院生辉”等春条。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
餐。

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

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

冷荤有冷炖猪肉、羊
肉、鸡、鸭。

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

清口菜一般
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

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
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

如:吃到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
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
栗子意味着早立子……
老北京的春节风俗真有趣!
六、作业设计
再次修改《家乡的风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家乡春节的有关风俗习惯,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春节风俗的对比,了解家乡春节的独特民风民俗,同桌之间展开讨论,共同回忆交流。

接着观赏春节晚会有关表演视频,加强回忆的同时也再一次感受春节热闹欢快的气氛,为本次习作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交流写作方法,首先回顾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课的写作方法,独立思考详略如何得当,并可简单列出写作提纲,然后同桌交流准备详写部分的内容。

[不足之处]整个课堂被浓浓的节日气氛包围。

但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例如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这节课上完,不足之处还是不少的。

例如在幻灯片的切换上,耽误了时间。

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帮助,有些汇报内容量太大,学生不知如何取舍。

这些都是以后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