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文殊菩萨造像研究报告书
文殊菩萨造像研究报告书报告书标题:文殊菩萨造像研究报告书研究者:XXX日期:YYYY年MM月DD日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文殊菩萨造像的历史背景、制作风格、象征意义以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实物造像的观察研究,以及对相关专家学者的访谈调研,针对文殊菩萨造像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1. 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文殊菩萨造像,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探索文殊菩萨在佛教信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实物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深入解读,同时观察了多个实物文殊菩萨造像,并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3. 文殊菩萨造像的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文殊菩萨的由来和在佛教传统中的地位,以及文殊菩萨造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探讨了文殊菩萨造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演变。
4. 文殊菩萨造像的制作风格:分析了文殊菩萨造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制作工艺,包括材质、尺寸、形态等方面的特点。
对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文殊菩萨造像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变化和发展。
5. 文殊菩萨造像的象征意义:探讨了文殊菩萨造像所传达的宗教和文化意义,以及其中蕴含的象征符号和寓意。
阐述了文殊菩萨造像对信仰者的启迪和教化的作用。
6. 文殊菩萨造像在佛教中的地位:介绍了文殊菩萨在佛教传统中的地位和职责,以及其与其他菩萨和佛陀的关系。
深入探讨了文殊菩萨造像在佛教寺庙和信仰活动中的应用和意义。
7. 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报告的完成,对于深入了解文殊菩萨造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希望能够对学术界和文化爱好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文殊菩萨佛像特点介绍
文殊菩萨佛像特点介绍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文殊菩萨的佛像特征
2.文殊菩萨佛像的作用
3.文殊菩萨佛像的翡翠特点
正文
文殊菩萨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菩萨之一,他是智慧的化身,被尊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在我国,文殊菩萨的佛像被广泛供奉,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文殊菩萨佛像的特点。
首先,文殊菩萨的佛像特征非常明显。
一般来说,文殊菩萨的佛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骑着狮子,手高举斩断烦恼的智慧之剑;另一种是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
无论是哪种形式,文殊菩萨的佛像都呈现出威猛无比的智慧气象。
此外,文殊菩萨的佛像通常天衣天冠,顶结五髻,表佛五智。
其次,文殊菩萨佛像的作用是催旺文昌、催发智慧。
因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所以他的佛像被认为可以激发人们的智慧,帮助学生和从事设计的人提升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催旺文昌、催发智慧的效果。
最后,翡翠文殊菩萨佛像是翡翠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翡翠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其颜色鲜艳、光泽温润,与文殊菩萨佛像的庄严祥和相得益彰。
翡翠文殊菩萨佛像通常被认为具有保佑属兔的人事半功倍、飞黄腾达的效果。
总的来说,文殊菩萨佛像不仅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第1页共1页。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摘要: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史料记载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传入五台山,经过一番争斗便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是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僧尼朝礼五台山,祈拜文殊菩萨。
五台山佛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加强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又在与国外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萨信仰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因此,研究北宋时期的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对我们了解宋代佛教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殊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地位和形象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
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
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
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五台山与文殊信仰文殊信仰是一种典型的菩萨信仰,历史上一度得到政权的支持而十分流行,特别是唐代的文殊信仰曾盛极一时,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传播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
此系基于六十华严菩萨住处品所称,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清凉山之说而来者。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
《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
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
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
五台山文物保护研究
五台山金器文物腐蚀状况调研及保护研究作者李珍指导教师范建凤(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 0901班 034000)摘要五台山宗教文化艺术作为山西古代文明中的一部分, 以它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资源独树一帜。
其中五台山的佛塔、佛像雕塑在吸收融合外来佛教艺术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雕塑有铜质鎏金,泥塑鎏金,贴金箔等。
这些鎏金文物经历了成百上千年,所处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因而制作材料不断老化, 文物固有结构遭到破坏, 导致材料层间的粘结力丧失。
自然的雨水,环境的潮湿,微生物的滋生,光照,动物的破坏甚至地震都会对文物的保存造成影响。
有时的管理不善和人为因素的作用, 加速了文物病害的发展进程。
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金器文物产生了诸如表面缺陷、裂缝、点蚀;鎏金层鼓包、起翘、划痕、颜料掉色、绿锈;金箔掉落、烟熏发黑等病害现象。
本文通过对五台山金器病害程度的实地考察记录,针对具体文物的病害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五台山;金器;腐蚀;腐蚀分析;保护措施一、概述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制品出现于公元前五千年的古埃及,随后,希腊、罗马、波斯、等都开始了对金器的广泛使用。
金器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辉煌[1]。
五台山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佛教文化形态,历史悠久,连绵不绝,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为我们留下了仍具活力的文化形态,尤其丰富鎏金佛像,金塔,殿等艺术珍品,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中华民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中国佛教的兴衰在五台山上的这些金器文物都留有深深的印痕。
研究五台山金器文物就对于现代学术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现代的文化建设提供着相当有益的历史借鉴与精神资源。
主要寺庙金器1、显通寺显通寺坐落在台怀镇。
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五台山佛教造像艺术
迦牟尼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拈花菩萨和供养菩萨。供养菩
果盘,盛着西瓜 、仙桃 .一腿蹲着 ,一腿跪在高大肥硕
: ,待奉着释迦牟尼传法 付藏。 座上
:
迦牟尼左面为弥勒佛像 ,身披 袈裟,倚坐在柬腰须弥座
43
举于胸前 ,左 手置于左腿上 ,神态端庄 自若。释迦牟尼右
1 -
Hale Waihona Puke 。寒 0 塑
墨 翻 1
■ ——
● ■ ■
,
,
噍
%
露 曩{ 西-
量—髓霹
●—■翻
赫
肌
,
● .
■—- 黛
一 i 鳓如.
口
一 鏊0 .
蔼
, .
),这3 尊彩塑 ,置于长5 5 闻、宽间半 的佛坛 上,正 中为
右腿,垂左腿 ,两臂 曲置 ,双手执 如意。善财童子随
侍于文殊右前 侧,于 闯王居 于文殊左前侧 ,着冠.
尼佛 ,身着袈裟 ,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 ,左手横置
。
手心向上端着宝珠 ,作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
手指指地 ,作触地 印,这种姿势的释迦佛像又名 “ 成道 释迦牟尼螺发 肉髻 ,前额宽平,脸形方圆,慈眉善 目。 7 圈、相轮和 火焰纹 构成背光 ,意味着 法轮常转 ,佛 光 f 释迦 牟尼 两侧 为迦 叶和 阿难 二弟子。迦 叶 “ 。 头陀第
塑像 ,就 是 用 泥 塑造 的佛 菩 萨 像 。 因为 佛 是 “ 金
背光 ,高至殿 顶。释迦牟尼左边是骑象普 贤菩萨 ,头戴 花
五台山唐代寺院彩塑造像探析
佛光寺 始建 于北 魏 孝 文 帝 时 期 (7 —49 。唐 41 9) 朝 时 , 兴禅 师于该 寺兴 建 高达 3 米 的弥勒 大 阁 , 法 2 随 后 , 徒 众 多 , 名 远 播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的 第 6 僧 声 1窟 里, 就有 一幅 描绘 五 台 山盛 况 的壁 画 《 台 山 图 》 著 五 ,
周 洋
( 南京大学 美术研究 院 , 江苏 南京 209 ) 10 3
[ 摘
要] 唐代佛教发展迅速 , 艺术空前繁 荣 , 中彩 塑 的发展 也达 至鼎盛 。该 时期 寺院彩 塑造像精 美 写 实、 宗教 其
端庄亲切 , 现 了佛教 无尽 的庄严世 界。 展
[ 关键词 ] 唐代 ; 雕塑 ; 像 ; 4 g 彩塑 [ 中图分类号1 2 J7 3
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及中国营造学社 的助手 们正 是依据 壁 画 中的“ 大佛 光 之寺 ” 决定 前 往 , 山西寻 找唐代 木 结构建 筑 的 , 于在 13 终 97年 6月 , 历 经千辛万苦找到了这座唐代古刹 , 从而打破 了日本学 者认为中国没有唐朝及其 以前 的木结构建筑的论断。
2 1 年 3月 02 第 1 期
连云 港师 范高 等专 科学 校 学报
Ju a f in u gn e c esC l g o r lo a y n a gT a h r1
No. 1
五 台 山唐 代 寺 院彩 塑 造 像探 析
[ 文献 标识码] A
[ 编号】09 74 ( 1)1 00 — 2 文章 1 — 7o2 2O — 1 0 0 0 0
正 唐代 是雕 塑艺 术高 度发 展 与佛 教空 前 繁荣 时 期 , 倾 , 在 沉 思 。 两侧 文 殊 菩 萨 和 普 贤菩 萨 分 别 驾 坐 象 头 面相 圆润 , 体微 侧 。狮 、 身 象 但 唐 代 寺 院 彩 塑 所 存 至 今 者 较 少 , 宗 会 昌 五 年 狮 、 , 上均 带有花 冠 , 武 ( 5灭佛后 , 8 ) 4 大量寺 院惨遭拆 除,计拆 四千六百余 两骑 神态 各异 , 勇猛 , “ 一 一温顺 ; 昂首 , 低 头 , 满 一 一 充 寺 , 尼还 俗者 二 十六 万 五 百 人 ”1 少 数 得 以幸 免 了灵性和活力。文殊 、 僧 l1 】 嚣, 普贤之前有佛 秣、 撩蛮牵引狮 、 作 的 , 都也 因年 久 失 修 而倒 塌 损 毁 , 大 能够 保 留下 来 的 象 和两 位 童 子 随行 。他 们 个 头 不 高 , 出牵 引 的姿
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
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珂巴族藏传佛教名山,也是汉传佛教的圣地。
在五台山,有很多爱信仰文殊菩萨的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故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仰。
在北宋时期,五台山很受赵宋文化的影响,文殊菩萨信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对北宋时期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进行研究,并从五方面,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一、五台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5县的边界之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
首先,五台山风景优美,青山绿树,景色宜人,这吸引了很多爱好者。
另外,五台山是汉藏交汇的地区,这导致了其佛教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
最重要的一点是,五台山自古以来都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这也让文殊菩萨得到了很大的信仰。
在北宋时期,五台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汉界文化和藏界文化一起融合,形成了两大佛教文化圈。
而五台山,正好处于两种文化圈的交汇处。
文殊菩萨被人们所称颂,五台山之所以成为整个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大关系。
当时,五台山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十分之多,其佛教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更为丰富和真诚。
二、汉藏佛教文化的独特性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史上两个重要的教派,汉藏佛教文化的独特性亦是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的特点。
汉传佛教兴于东汉,早期因为受到阻碍,主要存在于民间,北魏时才兴盛发展。
而藏传佛教源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时间要比汉传更晚。
但在唐宋时期,藏传佛教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繁荣期。
五台山既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汉藏佛教文化的深入交融,影响着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
在五台山,汉传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
乃因其与北宋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这让文殊菩萨信仰体现了很多佛教文化的特色。
例如,五台山的一些佛教功德会收集的文殊菩萨经文,大多数是汉传佛教的经典;五台山的一些佛教寺庙,其中的许多佛殿和佛像都具有汉传佛教文物的特点;北宋时期,五台山还制定了许多佛教有关法规,这种汉传佛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五台山极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化。
五台山文殊菩萨彩塑发展演变
一
翻 { 舅 l 缉 隧 謦
光寺 至今 还保 存着 唐代 文殊菩 萨 彩塑 ,虽然 历 经 沧桑 , 但保 存完 好 , 堪 称我 国佛 教艺术 宝库 中
的精华 。唐 朝是 我 国封建 社 会 的 鼎盛 时代 , 经
塑像 更是 满 目皆是 。 五 台 山文殊 菩 萨彩 塑是 五 台 山佛 像 艺 术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现 存 有从 唐代 至今
各个朝代的3 0 余尊千姿百态的文殊菩 萨彩塑 ,充分体现 出各个 时代的社会 变革以及不 同时代的
艺术 特征 与 发展 演 变过 程 , 从 而折 射 出古代 劳动人 民的聪 明才 智 。 它不仅 是 宗教 艺 术 , 而且 也 是
五
台
山 研
并蓄的文化政策 , 使 得 不 同思 想 体 系 、 艺 术 形
式互 相撞 击 、 互 相 吸收 。在
一上
佛教 的发展 也 进入 一 个极 盛 时期 , 佛 教 艺 术更 是达 到一个 高 潮 。五 台 山南 禅寺 大佛 殿 内保存 有 唐德 宗 建 中三年 ( 7 8 2 )重 修 的 1 7 尊 彩 色 塑
五台山文殊菩萨彩塑发展 演变
周 祝 英
( 山 西省 社 会 科 学 院 , 山 西 太原 0 3 0 0 0 6 )
摘
要: 五 台山是 文殊 菩 萨说 法显 灵 的道 场 。早 在 北魏 时就 成 为 闻名 天 下的 文殊 菩 萨圣地 ,
随之 文殊 造 像也 相 继 流行 。特 别 是在 唐 时 , 作 为 文殊 菩 萨道 场 的 五 台 山 , 以文 殊 菩 萨为 主 的殿 堂
文殊菩萨造像研究报告
文殊菩萨造像研究报告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也是学问与智慧的象征。
研究文殊菩萨造像可以探索佛教艺术中的文化传承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造像的历史背景、形象特点和意义三个方面对文殊菩萨造像进行研究。
首先,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起源于印度。
起初,他被视为智慧之神,主要象征智慧和学问的修行。
在传入中国后,文殊菩萨渐渐被视为佛教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
因此,在中国的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萨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形象。
其次,文殊菩萨的形象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坐姿和手势上。
文殊菩萨通常以青年的形象出现,坐在宝座上,身披袈裟,头戴宝冠,持有智慧宝珠和法器。
智慧宝珠代表智慧和力量,法器则象征佛法。
文殊菩萨的手势通常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经卷。
施无畏印代表他教授众生无畏的智慧,持经卷表示他是佛法的传承者。
最后,文殊菩萨造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智慧与慈悲的追求上。
文殊菩萨通过传授智慧的方法,帮助众生摆脱无知和愚昧,达到解脱与智慧的境界。
他也被认为是佛教信仰中的护法神之一,保护佛法不被破坏。
因此,文殊菩萨造像在佛教寺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激发人们对智慧和慈悲的崇敬之情。
综上所述,文殊菩萨造像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文殊菩萨的历史背景、形象特点和意义,我们可以更深入
地了解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这也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提升对艺术和宗教的认知水平。
文殊菩萨佛像特点介绍
文殊菩萨佛像特点介绍摘要:I.引言- 介绍文殊菩萨佛像- 概括文殊菩萨佛像的特点II.文殊菩萨佛像的形态特征- 骑狮子- 手持宝剑或如意- 头顶五髻- 乘坐莲花或金色孔雀III.文殊菩萨的象征意义- 智慧威猛- 清净无染- 思维智慧- 心想事成IV.文殊菩萨的翡翠雕像特点- 适合属兔的人佩戴- 身形外貌特征- 翡翠材质的象征意义V.结论- 总结文殊菩萨佛像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强调翡翠雕像的特别之处正文:文殊菩萨佛像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殊菩萨佛像的特点。
首先,文殊菩萨佛像的形态特征非常明显。
一般来说,文殊菩萨会骑在一头狮子身上,象征着智慧威猛无比。
同时,他手持宝剑或如意,表现出斩断烦恼的决断力和无所不能的智慧。
在头顶上,文殊菩萨通常有五髻,代表着佛的五智。
此外,他还会乘坐莲花或金色孔雀,象征着清净无染和飞扬自在。
其次,文殊菩萨的象征意义也非常丰富。
作为智慧的化身,他代表着无上的智慧威猛和思维智慧。
同时,他还能够帮助人们心想事成,飞黄腾达。
对于属兔的人来说,文殊菩萨更是他们的守护神,能够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最后,我们来看看文殊菩萨的翡翠雕像特点。
翡翠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材质,它不仅质地细腻,而且色彩鲜艳。
因此,翡翠文殊菩萨雕像非常受欢迎。
翡翠文殊菩萨雕像一般适合属兔的人佩戴,能够保佑他们平安顺利。
此外,翡翠文殊菩萨雕像的身形外貌特征也非常独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文殊菩萨佛像的特点包括其形态特征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翡翠文殊菩萨雕像更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份珍贵和特别。
【古调】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
【古调】五台山殊像寺文殊殿明代彩塑五台山位于山西北中部偏东,忻州市管辖,属太行山系北端,最高海拔3061米,有“华北屋脊”之称。
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
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不仅自然景色壮观,同时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居国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同时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等殊荣。
五台山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成为独特的组合型文化景观的旅游胜地。
五台山地理位置图殊像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台怀镇西南五百米处,坐落于凤林谷口北侧,面对梵仙山,因寺内主要供奉文殊菩萨而得名。
寺创建于唐,元延祐年间重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再建,弘治二年(1489) 铁林果禅师主持重建大殿,其后隆庆、万历、清康熙年间均有重修。
殊像寺坐北朝南,山门与天王殿合而为一,两侧钟、鼓楼对峙,院内正位文殊殿雄踞于台基上,东有伽蓝殿、西有祖师殿,后为藏经阁。
后院建筑为新扩建。
殊像寺卫星图山门文殊殿是寺院的主体,为明弘治二年(1489)的建筑,大殿建在一米高月台上,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檐下斗拱密致,檐上三彩琉璃剪边,是五台山台怀核心区最大的文殊殿。
文殊殿文殊殿内遗存有明代彩塑500多尊,可分为三部分,主要部分为大殿正面以骑狮文殊菩萨为主,围绕胁侍菩萨等一组塑像,另外文殊菩萨背后扇面墙悬塑倒坐观音一组,其余部分为殿内墙壁大面积悬塑。
悬塑塑像一般体量较小,主要内容为“五百罗汉”题材。
大殿正中设佛坛,坛上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萨骑狮塑像,通高9.87米。
菩萨的坐骑青狮高3.95米,四爪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口卷舌,头转向左前,迈出右腿,精神抖擞。
山西五台:殊像寺-典型汉式寺庙
山西五台:殊像寺-典型汉式寺庙
典型汉式寺庙—殊像寺【重走豫晋秦】
殊像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
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
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l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
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
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
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
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
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
有关资料取自网络摄影于2021年6月10日。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
山西北朝菩萨造像研究
菩萨造像是佛教美术中重要的题材。
本文将研究空间界定为山西,时间界定在北朝时期,以山西北朝菩萨造像为研究对象。
山西地域之间的菩萨造像题材与风格有所差异,原因与政治中心及佛教中心的变迁有关。
晋北地区以交脚弥勒为主,晋中及晋东南地区多是观音,晋南多倚坐弥勒菩萨,单体半跏思惟较少。
菩萨造像包括弥勒、观音、大势至、文殊、半跏思惟题材,菩萨造像元素包括头冠、服饰佩饰、背光、手势及底座等。
本文主要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将图像与文献结合,以菩萨造像元素的分析作为本文的重点,分类并探讨产生源流,分别推测出其演变的路线,认为山西北朝菩萨造像受多方面影响,且菩萨的服饰与佩饰受印度笈多与南朝影响较多。
山西五台:罗睺寺·殊像寺
山西五台:罗睺寺·殊像寺从菩萨顶下山,我们来到了的罗睺寺。
罗睺寺始建于唐代,是大华严寺(即后来的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后分开独立为寺初名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此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
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修落佛寺并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
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
此后多次整修,成为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七)。
罗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绎不绝。
民国时期,章嘉活佛每年必到,而且是他住锡之处。
特别是藏经楼的“开花现佛”,更使此寺名闻遐迩,声名显赫。
1. 罗睺寺,门前正在修路,正门暂闭2. 罗睺寺牌坊3. 背面是乾隆御笔“慧灯浄照”4. 大影壁5. 唐代石狮,罗睺寺保存至今,整个五台山地区仅此一例6. 从侧门入寺7. 天王殿,左右钟鼓楼,殿前两只石狮原为唐狮(一只现放在影壁前,还有一只大概珍藏了)现在应是换了新制的,还有两块石板供信徒行五体投地礼8. “三洲感应”天王殿背面,内供奉弥勒、韦陀,两侧四大天王9. 两侧有“伽蓝殿”等配殿10. 藏文横匾的配殿11. 文殊塔,位于东院,为藏式砖塔,高7.5米,基座为正方形平台,高1米,边长6米,塔上塑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12. 大文殊殿面对天王殿,中间一个大四合院,立有五通明清古碑,殿前设月台长15.2米,宽6.7米,周有石板围栏13. 大文殊殿,为第二进殿宇,面阔17.6米,进深13.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两侧配殿为药师殿和观音殿14. 供奉的文殊菩萨,形象也是按藏传佛教的规制塑造15. 大雄宝殿,为第三进,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6米,进深16.3米前置抱厦,殿前有两通康熙御碑(一通是康熙十一年、另一通是康熙四十九年),说明康熙帝对罗睺寺格外青睐16. 殿内供奉“三世佛”:释迦牟尼佛(人间婆娑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三世佛前为胁持和供养菩萨17. 第四进殿堂——大藏经楼,为5开间,20.4米,进深12.8米,二层重檐硬山顶,上下前出廊18. 大藏经楼,上层为藏经阁,据说佛子、密宗第一罗睺罗曾在此显迹,他的化身形成的肉身菩萨舍利就供奉在二楼,因此寺名为“罗睺寺”,下层大殿“开花现佛”也极具神秘色彩19. 开花现佛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当八瓣莲花徐徐绽开时,现出四方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这就是著名的“开花现佛”。
【五台山---殊像寺】
【五台山---殊像寺】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殊像寺是清朝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在清廷称此庙为家庙。
殊像寺主殿内供奉的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尊文殊菩萨像,同时这尊文殊菩萨像也是十分特殊的,他是文殊菩萨显真容时所塑的,这尊文殊像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瑞像天然”,在这里为孩子求智慧、求学业、求前程,是极具灵气的。
文殊菩萨,集众智慧于一身,他掌管着宇宙无穷的智慧,所以到五台山的游客都会到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拜文殊给自己的孩子求智慧、学业!,尤其是家有中考、高考的更是专程前去求拜,同时向文殊菩萨求智慧是不需要还愿的,因此殊像寺的香火非常的旺。
01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殊像寺是清朝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在清廷称此庙为家庙。
02大殿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
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
在文殊大殿内的三面墙壁上,有悬塑五百罗汉图。
悬塑的形状,如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棱,支离参差,又象镂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顶和墙壁,加上蓝、绿、红对比鲜明的色调,把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姿彩斑斓。
03点莲花灯拜文殊的香客。
0405060708这是去后面大殿过道,殊像寺是清朝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在清廷称此庙为家庙,因此雕刻的都是皇家才能使用的龙。
09文殊菩萨讲道的绘画。
10佛缘楼,这次来五台山就住着这里,半夜还能听到和尚木鱼打更的声音。
11佛缘楼内。
121314五观堂,和尚吃饭的地方,在这里吃了几天斋饭,每顿饭前大家都要坐好,有小和尚敬菩萨后,和尚2次念经,然后小和尚端着饭菜给和尚和香客分发,吃饭时是不准说话的。
15在房檐上发现一个蜘蛛。
1617181920这是庙里的一个师傅,清晨站在碑前,这个师傅总是面带笑容,一副慈祥、宽容的美容。
2122这是后殿,这里正在修建,不久一个大殿即将修成。
23242526。
五台山文殊菩萨(续一)
五台山文殊菩萨(续一)
方庆奇;王学斌
【期刊名称】《五台山研究》
【年(卷),期】1994(000)001
【摘要】第二部分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多种形象,不仅具有显明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性。
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殊菩萨形象,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如雍容富丽型,深沉委婉型,俏丽清新型,刚劲洒脱型,等等。
这种特点,从纵的方面讲,带有时间性;
【总页数】9页(P9-17)
【作者】方庆奇;王学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五台山文殊菩萨彩塑艺术特色 [J], 周祝英
2.五台山文殊菩萨彩塑发展演变 [J], 周祝英
3.五台山文殊菩萨(续二) [J], 方庆奇;王学斌
4.五台山文殊菩萨 [J], 方庆奇;王学斌
5.千年一遇福慧同臻──中国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圣像开光大法会记盛 [J], 王宝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文殊菩萨造型研究现状与发展
早期文殊菩萨造型研究现状与发展
现状:
1. 学术研究:学界已经对早期文殊菩萨的造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佛教经典、艺术史、考古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2. 形象表现:早期文殊菩萨的形象表现多种多样,如座像、立像、壁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研究者通过对这些造型的分析,了解文殊菩萨在不同地域和时期的艺术表现。
3. 风格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殊菩萨的造型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研究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造型特点,探讨文殊菩萨形象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
4. 文化背景:早期文殊菩萨造型也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研究者通过对佛教经典、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的研究,揭示文殊菩萨形象与当时社会、宗教、艺术等方面的联系。
发展:
1. 学术深化:随着对早期文殊菩萨造型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会继续关注更细致的问题,如造像技艺、象征寓意等方面的探讨。
2. 多学科交叉: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学科领域,如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探索早期文殊菩萨造型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3. 地域比较:研究者可能会进行跨地域的比较,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早期文殊菩萨造型,寻找共性和差异,丰富对其影响和演变规律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作者:王丹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
【摘要】菩萨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其面貌、容姿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文殊菩萨图像信仰的形成和传播,与五台山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山西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通过对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以及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殊菩萨形象。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师利”,意为“妙德”、“妙首”、“妙吉祥”。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大乘佛教中专司智慧的菩萨,与专司理德的普贤菩萨并列在佛的两旁。
文殊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位居诸菩萨之首。
印度对文殊的信仰,据传自5世纪已经开始。
随着东汉佛教的传入,部分中国的人们开始对文殊菩萨产生信仰。
文殊菩萨信仰的盛行,与其五台山道场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据《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都与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因此五台山被视为佛教的重要圣地。
从北魏到唐开元间,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极盛,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文殊菩萨的最大道场及朝拜文殊的中心。
五台山寺院的建立,从北魏开始至北齐,有二百余座的记载。
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和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的废佛、灭法运动,早期的寺院建筑基本上已经全部破坏。
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建筑是唐代建造,如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的建筑和部分壁画。
现在五台山地区的五峰间有寺院百余座,这些建筑都是宋金以后元、明、清时代建造的。
早在开皇元年(581),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上就分别建有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像;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像;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像;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像;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像。
这五方文殊像,现在合供在黛螺顶文殊殿、显通寺文殊殿和尊胜寺文殊殿中。
唐代时,菩萨顶文殊殿中,供着真容文殊像,故名:真容院。
南禅寺内,重建于大唐建中三年(782)的大佛殿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文殊在释迦牟尼佛右侧,结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右足略向前方伸,右手屈臂侧面上举,左手放置膝上施说法印。
头戴华冠,双耳垂玉环,身着褴裆衣,神态自然,气宇轩昂。
左侧前有善财童子随侍,后有于阗王驭者。
清時,菩萨顶还供着黄色文殊像,罗喉寺供着白色文殊像,显通寺供着绿色文殊像,塔院寺供着黑色文殊像,殊祥寺供着蓝色文殊像。
这五尊文殊像,合称五色文殊。
现在,菩萨顶还供着带箭文殊,吉祥寺还供着灯笼文殊,普化寺还供着老文殊(也名出山文殊),显通寺还供着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和甘露文殊,观海寺供着金刚文殊,菩萨顶供着大威德文殊,万佛阁供着写戏文殊(俗称五爷)等等。
这里应当特别提出的是,殊像寺大文殊殿中供奉的骑狻猊文殊。
这组塑像共有十尊。
中间是骑着狻猊的文殊像,总高9.87米,其中狻猊高3.95米。
狻猊四蹄蹬:眈,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
面部腰间、腿上呈蓝底自点,颈上长满深绿色的卷毛,胸前佩挂着鲜红色的穗缨。
它雄壮敦实,精神抖擞,作行走姿势,似静非静、似动非动,给人一种活泼奔腾无畏之感。
狻猊背上搭着绵垫,上置莲花宝座。
莲瓣两层,共一百零八个。
每个莲瓣上,还有一尊小佛。
文殊菩萨右腿盘曲,左腿下垂于莲花上,半跏趺坐其上。
文殊头戴五佛冠,身着褴裆衣,右臂屈举,左手置于怀中,作说法印。
眼若青莲,双耳修长,天庭饱满,面颊丰腴,鼻直口方,相好庄严,神态慈祥。
身后有金黄色的背光,饰吉祥花卉,珍禽异兽,光中还有化佛、化菩萨,作三重火焰形,有慑服一切的气派。
整个塑像比例适中,造型优美,逼真传神,跃跃欲动,如出神工。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右前侧是善财童子,作童子形,随侍而行。
右后侧是佛陀波利,为行脚胡僧形像,面对圣老人,作礼谒交谈之状。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左前侧为于阗王,高鼻凹眼,白须银眉,作胡人形,戴着尖顶帽子,着袍服,系腰带,脚蹬皮靴,右臂屈举,左臂屈而下垂,双手紧握狮缰,为文殊菩萨的随侍驭者。
左后侧为圣老人,戴冠有须,穿着长衫,右手拿着宝珠,端立着和佛陀波利交谈。
在于阗王和圣老人间,还有一位修罗天,他接过于阗王牵引的缰绳,表示他该上班了。
在文殊骑狻猊像的身后两旁,立着四尊女供养菩萨,体态丰腴,颜面如玉,温文尔雅。
在上述群像的前两侧,左为作武将装束的护法韦陀,右为穿铠戴胄的多罗天王,为佛教中的护法金刚。
整体塑像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是典型的明代彩塑。
它是根据《华严经》和金、胎两界曼荼罗及《佛陀波利入化金刚窟》的传说来的。
文殊菩萨信仰和五台山信仰的确立,经过了漫长的历程。
文殊菩萨随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通过汉化来适应中国社会,以此来扩大文殊菩萨信仰的发展与影响。
五台山文殊造像以佛经为重要根据外,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流行的影响。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能决定的,决定它们的仍然是现实生活。
社会的具体形式有变化,对佛教的要求便有变化,相应的,造像特点就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 孙晓岗:《文殊菩萨图像学研究》,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 阮荣春,张同标:《中国佛教美术发展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泽厚:《美的历程》,江苏文艺出版社,1981.
[4] 姜忠信:《菩萨尊像故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5] 白文:《图像与仪式——隋唐长安佛教艺术》,商务印刷馆,2016
[6] 费泳:《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湖北美术出版社,2017
[7] 江西省博物馆:《法相庄严—山西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王丹(1994- ),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美术研究方向:美术批评与策展。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项目编号:CX2018SP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