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情

合集下载

青海省省情简介(英译)

青海省省情简介(英译)

青海省省情介绍一、概况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彼岸翻译工作室(Qinghai Beyond Translation Studio)mikevan@Brief Introduction of Qinghai1. Summery:Qingha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Qinghai is named after Qinghai Lake, the largest inland salt lake in China (Short for Qing). The four fifths of area in Qinghai is plateau with its average altitude over 3,000 m above sea level so that Qinghai has its typical plateau continental climate with its strong solar radiation, longer sunshine hours, grea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riking vertical changes.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
『基础设施』
能源
青海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龙羊峡、李家峡两座大型水电站的建成,对改善西北地区的供电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龙羊峡的装机容量为128万千瓦,李家峡的装机容量为200千瓦(已投产120万千瓦)。全省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20万千瓦。全省石油年产量为130万吨,煤炭年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特色农产品
青海省的特色农产品包括青稞、小麦 、油菜、马铃薯等,这些农产品在国 内外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 度。为了推动农业发展,青海省还积 极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现代农 业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民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 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 产业化水平。同时,加强与农业相关 企业的合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 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 加值。
青海省地域辽阔,面积超过72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 的省份之一。
历史沿革
青海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 发祥地之一。
青海省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 通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古代的青海地区是羌族、藏族等少数 民族的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和传统。
民族文化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民族有藏族、回族、土家族、撒拉族等。
信息设施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 深度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资源节约
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环境治理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THANKS 感谢观看
青海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铜矿、金
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0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青海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矿产资
源的开采和加工已经形成了规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是中国西北的一个省份,处于青藏高原上,是中国五大民族
自治区之一。

青海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以下
是一些青海的特色。

一、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是藏传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州寺、塔尔寺、雷波寺等众多佛教寺庙保存完好,成为了人们向往的
精神家园。

茶马古道、祁连山草原、三江源等地,也是藏传佛教文化
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二、羌族风情
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羌族是青海的主要民族之一。

羌族的服饰、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情。

羌族的刺绣艺术、马衔花饮
食等都是青海的民俗文化代表。

三、高原草原
青海是中国草原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崇山峻岭、广袤草原、雄
伟山水等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青海湖、祁连山、玉树等地的壮丽景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四、藏文化艺术
青海也是中国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藏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著名的唐卡画和木雕工艺,展现了
藏族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艺术水平。

总之,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姿多彩的地方,其风土人
情和特色非常丰富。

青海省省情

青海省省情

青海基本省情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

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因此而得名。

青海东北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南部均为牧业区;西北部是著名的额柴达木盆地。

青海辖6州、1地、1市、48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气候状况』11青海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数2300--3600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地区为17.6毫米,较多地区为764.4毫米。

西宁市及海东地区东无酷寒,夏无暑,最热天气为7月,平均气温20℃。

『自然资源』青海自然资源丰富,是个资源型省份。

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23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0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锂、锶、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钠盐、钾盐、镁盐、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等11种;居第二位的有溴、硼矿、压电水晶、铸石用玄武岩、饰面用蛇纹岩等5种;居第三位的有铷、锢、自然硫、硅灰石、长石、石膏等7种。

青海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65种,保有储量的额潜在总17.26万亿元,人均占有量345万元(全国人均占有量为7.52)。

水力资源:青海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31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337.6万千瓦,居西北各省区第一位。

初步规划500千瓦以上水电站站172处(6处与其他省份共有),总装机容量约1800万千瓦。

黄河在青海境内从龙羊峡到寺沟276公里的河道上,落差865米,可建设6座大型水电站和7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125万瓦,年发电量360亿千瓦时,是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带。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湟水河谷已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氏族公社文化遗址。

羌族于公元前2世纪移居青海。

公元前121年,汉代霍去病进军湟水沿岸,在西宁市以西置临羌县。

西汉时设护羌校尉。

公元4年,设西海郡。

397~414年,鲜卑族在青海省东部建立南凉国。

隋设西海、河源二郡。

唐、宋为吐蕃属地。

元代东北部为贵德州,属甘肃行中书省,其余属吐蕃、朵甘思等处宣抚使司。

明属西蕃地。

清时东北部设西宁府,北属青海蒙古额鲁特部,南为玉树等土司属地。

1928年设青海省,以其境内有青海湖而得名。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省政府驻西宁市。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一39°19’。

全省东西长1200 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万多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四位。

与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四省区毗邻。

青海辖6州、l地、l市、48 个县(区、市、行委),总人口495.6万人。

矿藏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钾盐、食盐、硼砂、重晶石、石棉、石膏、云母、硫、铁、铅、锌等。

祁连山、青南山区有少量木材外运。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撤拉族、蒙古族。

在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2.77%。

1997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202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2.3亿元。

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6.28亿元,国民收入49.35亿元。

人均国民收入1107元。

农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1990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2.11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7.1%。

林业、渔业也发展较快,1990年,造林3.62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3356吨。

发展农业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获得发展,到1990年末,全省乡镇企业已有4.14万个,从业人员14.68万,占农村劳动力的10.8%。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

青海省省情省貌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古称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自十六国时期始称青海。

藏语称错温波,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均意为青色的湖。

古为西戎地,汉为西羌地。

1928年设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八十一万。

省内地势较高,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汉、藏、回、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

青海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差大、日照长、降水少。

农业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油菜为主。

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牡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本省还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有野生动物25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牦牛、野驴、藏羚、盘羊、白唇鹿、雪豹、黑颈鹤、苏门羚、黑鹳等10种,有牦牛500多万头。

远看是高山,近看似平川——游客如此勾勒青藏地貌,这是从飞机上鸟瞰所得印象。

飞机飞近横亘于甘肃与青海间的祁连山时,看到这千尺绝壁的高山会感到惊呀;飞机越过界山后的起伏山地,却见大片的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面积大约二十七万平方公里),使人难于置信这是高原上的平川。

再往南飞,昆仑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自西逶迤,看似高出地面不过五百至一千公尺之间的缓坡,起伏于高原之上。

山脚谷地是一片草原景色,要不是高达雪线(海拔四千公尺)以上的雪峰,像大海上的白头浪花漫卷在高原之上,也许会把那片草原当作沿海平原上的低矮丘陵地。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

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民俗文化
青海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藏族的藏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这些 都是青海省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青海省重点发展项目
青海省着力发展一系列重点项目,包括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现代农业和基 础设施建设等,为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青海省特色产业
青海省具有独特的特色产业,如青稞酒、藏药和藏毯等手工艺品,它们代表着青海省的独特文化和工艺传统。
青海省地理特点
青海省地理特点包括高原地形、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壮丽的青海湖等,为 该地区带来了独特的风景和气候条件。
青海省历史文化
青海回族 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
青海省经济发展
青海省经济以农牧业、能源资源开发和旅游业为主导,同时也积极发展新兴 产业,如新能源、数字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
青海省教育事业
青海省注重教育事业发展,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条件,为青 海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
青海省旅游资源
青海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壮丽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国内 外游客的目光。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
青海省致力于保护珍稀的生物多样性和脆弱的生态系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青海湖、三江源等重要生态 区域。
青海省国际交流合作
青海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推动青海省在全球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声 音。
青海省文化创意产业
青海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孕育出众多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和艺术作品,为青海省的文化产业注入新动力。
青海省数字经济发展
青海省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经济创新和社会进步。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青海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近年来,青海省情考试成为了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为大家揭示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的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美丽的地方。

一、自然地理1. 青海省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答案:青海省位于我国的西北地理区域。

2. 青海省的地势特点是什么?答案:青海省地势高原为主,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

3. 青海湖是青海省的著名湖泊,它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请问青海湖的面积有多大?答案:青海湖的面积约为4400平方千米。

4. 青海省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之一,它的面积有多大?答案:青海省的面积约为72.2万平方千米。

二、人文历史1. 青海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请问青海省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答案:青海省有36个少数民族。

2. 青海省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请问青海省有哪些著名的佛教寺庙?答案:青海省有塔尔寺、青海湖寺、五华山寺等著名的佛教寺庙。

3. 青海省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请问青海省有哪些著名的民俗节日?答案:青海省有藏族的春节、回族的开斋节、土族的苏尼节等著名的民俗节日。

4. 青海省是我国的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请问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有哪些?答案: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有牛、羊、马等。

三、经济发展1. 青海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什么?答案:青海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能源、矿产和旅游业。

2. 青海省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请问青海省主要的矿产有哪些?答案:青海省主要的矿产有煤炭、铜、铝、锌等。

3.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丰富,请问青海省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答案:青海省有青海湖、茶卡盐湖、塔尔寺、祁连山等著名的旅游景点。

4. 青海省的能源资源丰富,请问青海省主要的能源有哪些?答案:青海省主要的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结语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了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的答案,更加了解了青海省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青海省情介绍

青海省情介绍

青海省情介绍青海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1929年1月正式建省,1950年1月1日正式成立。

她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被誉为“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之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全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

现辖西宁市、海东地区,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5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8个市、地、州,51个县级行政单位。

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全国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仅高于西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6.32%。

青海省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寒、少雨、多风、缺氧,日照时间长,居全国第二,省会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青海境内多山多水,主要山脉的主峰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

昆仑山是青海山脉的主体,平均海拔5500米;唐古拉山横亘在青海西南部;阿尔金山、祁连山位于青海西北部;此外,还有巴额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等著名山脉。

青海河流众多,境内大小湖泊2043个,水体总面积13665平方公里。

青海是资源性省份,不仅种类全,储量大、品质好、价值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开发潜力巨大。

截止2006 年底,新发现矿产地5处,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在已探明的矿产保有储量中,有54种居全国前10位,10种居全国首位。

青海有研发机构53个。

其中县以上独立研发机构48个,县属独立研发机构1个,非独立研发机构4个。

48个县以上独立研发机构中,中科院属2个,国务院部门属3个,省属28个,州地市属15个。

有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两个(盐湖、特钢),省上新组建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个(油菜、马铃薯、牦牛、草业、镁资源、石油天然气、盐湖资源综合利用)。

青海省省情.doc

青海省省情.doc

青海省省情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青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显。

基本特点:一是地广人稀。

青海东西长约1200公里,在东经89?35'——103?04'之间;南北宽约800公里,在北纬31?39'——39?19'之间,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51%,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到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51.6万人。

二是多民族聚居。

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6%。

全省现有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总面积的98%。

三是资源丰富。

共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9种居全国首位。

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此外,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业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

四是生态地位重要。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土地资源:青海省土地面积72.23万平公里, 约占全国的1/13,仅次于内蒙古、西藏、新疆,居全国第4位。

矿产资源:目前发现各类矿产129种,其中54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23种排前3位。

锂、锶、钾、镁、芒硝、石棉、石英岩等9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

全省已发的矿种129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7种,其中,已发现能源矿产4种,金属矿产39种,非金属矿产72种,水气矿产3种。

全省共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19处。

水能资源:青海省河流众多,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青海省省情

青海省省情

青海省省情概况地理与气候: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

安徽临江近海,襟江带淮,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又是南北商旅的辐辏通衢,为中原的襟喉之地。

#中国公务员考试信息网安徽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6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安徽地形复杂,以平原为主。

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4.3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1.2%;丘陵4.1万平方公里,占29.4%;平原4.35 万平方公里,占31.3%;湖泊和洼地1.11万平方公里,占8.0%。

安徽境内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

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

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侯,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 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安徽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人口: 200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593.5万人。

全省共有53 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0.6%左右。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回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

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

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

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

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青海省简介

青海省简介
● 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 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 (1281年)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 明洪武六年(1373年) [7] 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 曲先、罕东(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连山北麓地区)。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 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 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矿产资源
● 青海省境内祁连成矿带以有色金属、石棉、煤为主;柴达木盆地北缘成矿带以贵金属、有色金属、 煤炭为主;柴达木盆地以石油、天然气、盐类矿产为主;东昆仑成矿带以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 为主;“三江”北段成矿带以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矿产为主。按矿产种类的区域分,大致 有“北部煤,南部有色金属,西部盐类和油气,中部有色金属、贵金属,东部非金属”的特点; 矿种上,有矿产种类多,共生伴生矿产多,小矿多,矿产地部分散,矿产资源储量相对集中的特 点。全省盐湖类矿产资源(钾、镁、钠、锂、锶、硼等)储量相对丰富。石油、天然气、钾盐、 石棉及有色金属(铜、铅、锌、钴等)矿产品的供应已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现各类矿产135种, 查 明 矿 产 8 8 种 , 单 矿 种 产 地 数 11 2 1 个 , 其 中 , 大 型 1 8 4 个 , 中 型 2 2 4 个 , 小 型 7 1 3 个 。 在 已 探 明 的矿种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6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镁盐(氯化镁和硫酸镁)、钾盐、锂矿、锶 矿 、 石 棉 矿 、 饰 面 用 蛇 纹 岩 、 电 石 用 灰 岩 、 化 肥 用 蛇 纹 岩 、 冶 金 用 石 英 岩 、 玻 璃 用 石 英 岩 等 11 种 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25种排在前三位。

青海省省情介绍

青海省省情介绍

青海省省情介绍青海省省情介绍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属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高海拔6860米,最低海拔1600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势复杂,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以日月山为界,以东是农业区,以西是牧业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和96%。

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摄氏度。

青海省辖西宁市、海东市、海西、海南、海北、黄南、玉树、果洛六州二市,总人口约为583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4万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东部和北部与甘肃接壤,东南部同四川搭界,西南毗邻西藏自治区,西北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连,是西藏、新疆连接内地的重要纽带之一。

青海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连接着甘肃、新疆、西藏、四川,是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枢纽,是从东亚到中亚、西亚乃至南亚的大多数国家更便捷的通道。

由高速、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构成四通八达公路网。

已建成运营的青藏铁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第二双线等干线铁路,建设中的格尔木至敦煌铁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规划中的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将形成东连陇海、北接兰新、西通南疆、西南连接拉萨、东南通达成都的铁路网。

“一主八辅”的机场格局在建设中,西宁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达400万人次,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民用机场,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

格尔木、玉树、德令哈机场的通航,花土沟、果洛、祁连等机场的建设,使青海不再遥远。

地下的输气输油管道、光缆,空中的输电线路不断延伸。

这些不但为已经掀起大发展热潮的青海注入了提速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将有力地支撑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繁荣。

青海地处三江源头,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青海湿地面积达万平方公里,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之“中华水塔”,青海自然条件多样,有森林、灌木、草原、荒漠、草甸以及水生植物等多种植被类型,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70多种,各种鸟类294种及各类野生动物约为2000多种,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是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的中心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地和世界高原种质基因库,也是生态系统较为敏感的地区,青海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自然美,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探险活动场所。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

青海省情考试试题答案1.什么是青海省?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

它是中国内陆省份中海拔最高的省份,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

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因为它是中国许多重要河流的源头,如黄河、长江和澜沧江。

它还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样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2.青海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青海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域文明。

在古代,这个地区是西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融合中亚、西域和中国东部文化的交汇点。

在13世纪的元代,这个地区成为苏丹朝的领土,并且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

在20世纪中叶,青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成立了青海省。

3.青海省的地理特征是什么?青海省地理上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的地势高低起伏,包括高山、高原、盆地、河谷等地形。

青海省是中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内陆湖泊(青海湖)和河流(黄河)的省份。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

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景观,如茫崖、泉湖、草原等。

4.青海省的气候是怎样的?青海省的气候类型主要是高原气候和寒冷的半干旱气候。

由于高原的海拔高度,青海省的气温变化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较大。

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青海省的气候条件适宜高原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5.青海省的文化遗产有哪些?青海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是藏族和回族的文化。

青海省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和文化遗址,如塔尔寺、拉卜楞寺、观音阁等。

这些寺庙和神庙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文化的象征。

此外,青海省还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青海玉器、青海毛织品等。

6.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青海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牧业、矿产资源和旅游业。

青海省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区,有大量的藏羚羊、无尾熊等珍稀动物资源。

青海省也是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区,有丰富的煤炭、盐、铝土等资源。

此外,青海省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

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

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成为青海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的主要来源。

青海是一个高海拔的省份,大部分地区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

由于地处高寒地带,青海的气候凉爽干燥,四季分明。

冬季气温极低,但夏季阳光充足,白天温度适宜。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海地区的草原、草原滩和湖泊的生长,形成了青海高原的丰富自然风光。

这里有着著名的青海湖,青海湖是亚洲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青海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

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优美,是濒危物种藏原野马、纯种藏羚羊等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在这里,还有“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它是中国第二大的盐湖,有着优美绝伦的湖面和反射在湖面上的天空和云朵。

此外,青海的湖泊还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昆仑湖和巴颜喀拉山大峡谷,还有玛多县的河湟盆地等。

青海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这里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藏族是这里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藏区传统文化包括藏传佛教、藏书艺术、唐卡、曲艺、舞蹈和音乐等。

藏传佛教是藏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影响着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藏族的服饰和建筑也有着浓郁的特色,如藏族鞋、藏式房屋和藏鹤。

除了藏族,青海还有着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如回族的清真文化和民俗文化、蒙古族的牧民生活和马文化等。

这些方面也是青海特色的一部分。

此外,青海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如西宁的“瓜棚节”、玛沁的“药王会”、共和的“摩崖会”等,都具有深厚的民俗底蕴,是青海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之一。

青海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其中最为独特的是藏族特有的游牧文化和草原放牧文化。

青海的广阔草原和优质高温都非常适合牛、羊、马等畜牧业的发展。

同时,青海地区的养鱼业、藏药业等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的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由于青海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旅游业成为了青海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青海概况

青海概况

青海概况青海省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全境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约72.12万平方公里,为全国总面积的7.5%,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居全国第四位。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处在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第一级上。

继续成长的年轻高原,这是青藏地貌的一大特点。

青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腹地,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年轻的高原。

喜马拉雅山距今4000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由于地壳开始上升,海水退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升出海面,但高度并不大。

距今1200万年时,青藏高原造山运动开始,高原逐渐隆起。

距今200万年的第四起以来,由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挤压加剧,青藏高原的隆起也加快。

距今100多万年时,高原已上升到海拔3000米左右,喜马拉雅山区升到海拔5000米以上,逐渐形成了今天高大的青藏高原,而且现在仍然在缓缓上升。

据考察研究,1万年以来,喜马拉雅山区上升了500米,祁连山上升了100米,整个青藏高原上升了300—400米,珠穆朗玛峰每年以1.27厘米的速度继续成长增高。

所以青藏高原是正在成长的年轻高原,青海是我国地震活动强烈地区之一。

地势高峻,是青海地貌的根本性特点。

青海境内,地势高耸,山脉连绵。

全省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占总面积的85%。

最高点在西部青新交界处的昆仑山主峰青新峰(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河谷,海拔1650米。

除东部湟水、黄河谷地和柴达木盆地底部低于3000米以外,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4500米。

许多山峰超过5000米,雄踞于高原之上。

祁连山透迤于北,昆仑山横亘于中,唐古拉山屹立于南,三大山脉构成了青海地形的基本骨架。

山脉绵亘,冰峰林立,不仅更加衬托出高原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而且是难得的探险、觅奇、登山、考察的旅游资源。

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是青海地形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青海地势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由南北向中间倾斜。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青海省情教育班会》课件
展望
未来青海省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 发展,为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THANK YOU
民族文化
民族构成
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 居的地区,主要民族有 藏族、回族、土家族、
撒拉族等。
语言文字
青海省内的民族语言属 于藏语系和汉语系,各 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
文字。
宗教信仰
青海省的民族宗教信仰 以藏传佛教为主,还有 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民俗风情
青海省的民俗文化独具 特色,包括民间艺术、 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
主要农作物
青海省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 稞、油菜等。
农业现代化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青海 省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 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发展
旅游资源
青海省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是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旅游景点
青海省的著名旅游景点有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
05
青海省未来展望
发展机遇与挑战
机遇
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青海省在 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面临诸多发展机 遇。
挑战
青海省地处高原,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 过程中需要克服自然条件、人才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等挑战 。
重点发展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地区发展支撑能力 。
等。
02
青海省经济发展
总体经济状况
总体经济状况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 近年来经济增速较快,经 济结构逐步优化。
经济增长率
近费和出口 的共同拉动。

青海省情

青海省情

地理概况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

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

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长江源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

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

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

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黄河源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

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

但它还不是河源。

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

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概况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万平方公里。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

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

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无论是前往新疆还是西藏、敦煌还是拉萨,青海是人们去往西部旅游时的必经之地,那里大部分土地都是戈壁和雪山,不适合于人居住。

但是青海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至今仍是登山者的乐园,勇敢者的天堂。

青海是新疆与西藏的融合,有“世界屋檐”的美称。

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可见地理位置之重要。

青海省一大半的工业产值和人口居住在首府西宁,西宁成为青海省的地理中心。

青海的地形大势是盆地、高山和河谷相间分布的高原。

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称为青南高原。

长江源长江全长6380公里,是世界第二大河,它的源头就是位于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大冰峰。

1979年发现长江的正源是沱沱河。

长江源头的景观十分壮丽,雪山冰峰,无垠的草地,蓝天白云倒映在河水中,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

从青藏公路入藏,会经过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长江源”碑刻。

该石碑离开公路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车开过去相当方便。

石碑附近还有一座大桥,因为它是长江从上游算起的第一座桥,因而被称为“长江第一桥”。

黄河源黄河源位于青海的腹地。

在腹地上有昆仑山,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形成的花海子,称为星宿海。

但它还不是河源。

后再经深入的查勘,又发现了三源: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

扎曲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干涸,而卡日曲最长,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上,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海拔3200米,湖水冰冷且盐份很高。

青海湖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

在青海高原东北部,日月山,大通山和起伏连绵的青海南山环抱着一个高原湖泊——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400多平方公里,海拔3260多米比古城西宁还高出1000多米,这里气候凉爽。

即使在烈日炎炎的的盛夏,日平均温度一般都在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意思是“青蓝色的海”,是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后,幸存下来的。

地理气候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省均属高原范围之内。

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为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为1650米。

青南高原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河湟谷地海拔较低,多在2000米左右。

在总面积中,平地占30.1%,丘陵占18.7%,山地占51.2%,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下的面积占26.3%,3000米—5000米的面积占67%,5000米以上占5%,水域面积占1.7%。

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脉和谷地大都终年积雪,广布冰川。

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谷地。

西部极为高峻,自西向东倾斜降低,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两组山系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其地形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三个自然区域。

全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

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

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全省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总的地域分布趋势是西北部大,东南部小,即柴达木盆地中、西部,青南高原西部及祁连山地中、西段年平均风速均在4米/秒以上。

其中:茫崖达5.1米/秒,是全省年平均风速最大的地方。

青南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及东部河湟谷地,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米/秒以下。

青南高原中、西部,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湖周围和海南台地南部地区,全年风能可用时间在5000小时以上。

其中察尔汗风能可用时间达6131小时,是全省风能可用时间最多的地区。

气候独特:冬寒夏凉春秋相连日温差大气候特征: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

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

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

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

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

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

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

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

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

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

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青海省是全国大风(指8级以上的风)较多的地区之一。

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青南高原西部为最多,达100天以上,柴达木和东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

每年冬春季节,风多势强,开春以后,高原气温回升,但空气湿度低,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境内及邻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当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群众称为“黄风”。

青海省常受大风沙暴侵袭,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影响青海省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理位置和地形。

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造成气候差异最基本的因素。

青海省虽地处中纬度,但地势高,空气稀薄,干燥少云,太阳辐射被大气层反射和吸收的较少,因此日射强烈,阳光灿烂,日照充足。

青海省年太阳辐射量高达5.88X10 ~7.56X10千焦/㎡,比同纬度的东部季风区高出1/3左右,仅低于西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全年日照时数长决定了太阳总辐射量高。

平均每天日照时数为6小时~10小时,夏季长于冬季,西北多于东南。

冷湖镇全年日照时数3553.9小时,比有名的“日光城”拉萨还要高,居全国各城镇之首。

2.地理位置青海省全境位于中纬度,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应属于温带气候,因此太阳辐射量较高,在地势相对低洼的地方,热量条件较好。

但由于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少,晴日多,蒸发强,大气中水分稀少,决定了气候具有干旱的特性。

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其次是太平洋,因而出现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

3.地势较高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左右,高峻的地势极大地改变了受地理位置所制约的气候特性,在温带干旱气候的背景上,又重重地抹上了一层鲜明的高原气候色彩。

例如全省年平均气温比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同内蒙古及东北三省差不多,气温在水平分布上向北推移了10个纬度,这正是高原地势影响的结果。

从青海省气温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气温随高度递减的趋势,无论1月还是7月,青海省最低气温均出现在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区等地势较高的地区,最高气温则出现在地势较低的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

等温线总体呈封闭环状结构,大致与等高线相一致;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

青海省幅员辽阔,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因此形成了“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地方气候和小气候。

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它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每当百花吐艳、风和日丽的春夏季节,人们踏青郊游观赏高原风光,觅寻胜地美景时,放眼远望:低处炊烟缕缕,麦苗儿青菜花儿黄,山坡芳草如茵,牛奔羊咩;山顶却是白雪皑皑,冰峰峻峭。

这种郊游常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在辽阔的牧区,则形成了“马放滩,羊放湾,牦牛上高山”的适应当地气候的放牧习惯。

气候与农牧业: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密切,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分等气候资源。

①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

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因而青海省种植的春小麦普遍颗粒饱满,产量高,洋芋茎块肥大,牧草长得虽低,但富含营养。

②低温是限制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

青海省农作物生长期普遍较短,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最长也只有5-7个月。

除河湟谷地少数川水低地能栽种玉米、西红柿、辣椒等喜温作物和蔬菜外,其他大部分农业区只能种植耐低温、生长期较短的春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菜等对热量条件要求较低的作物,全省大多是:一年一熟。

由于低温,造成了全省可耕地面积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

低温造成了青海省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可利用的有效草场不到全省总草场面积的一半。

但是,气温低,日较差大却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