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通论二)
通论二2王力古代汉语词义演变
4.根据成语确定词义 金城汤池 若即若离 哭天抢地 走马观花 揭竿而起 举世无双 排山倒海 趾高气扬 勃然作色 苟且偷安 家给户足 顾影自怜 兵不血刃 感激涕零 假公济私 囗返回
作 业:
掌握此通论中所举例词的古义 (重点是有例句的词例)
《秋声赋》)
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
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坐着打盹
睡觉
3 根据连用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确定词义
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 爱,喜爱;怜,喜爱
穷:穷则独善天下,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达,通达;穷,不通达
下: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孙子·虚实》) 高, 高处;下,低处
购:买;重金征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 户。(史记·项羽本纪)
3.意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恨: 秦民无不恨者。(史记·项羽本纪)
遗憾
恨
怨: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
恨
埋怨
4.意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爪牙: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坏人的帮凶
得力的帮手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影子) 暂:《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突然) 抢:《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
2. 意义相同
自然:风雨水火 动物:虎马牛羊 人体:心头首脑 方位:上下左右 亲属:父母兄弟 动作:拿打杀用 性状:好坏深浅 植物:花草竹林
3. 有同有异
劝:鼓励。《左传·成公二年》:赦之, 以劝事君者。(义之同异)
作 业检查:
从《辞海》、《汉语大字典》中查 出下面各字的部首、读音和页码:
麤 灪髆
通论二 词汇(二)
注意区分偏义复词与由相同语素组成 的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得失”: “尽思虑,揣得失, 智者之所难也。”(《韩非子·八 说》)
三 、古汉语中的复音词 (一)复合词
2.同义复词:由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 词,叫做“同义复合词”,简称“同 义复词”。 宾客、干戈、悦怿 而帅偏师,以修封疆。 跋履山川,踰越险阻。
古代汉语
词汇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主讲教师 许秋华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一)单义词
定义:只有一个意义,只概括的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或某种行为,某种性状。 觥:“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膢:“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 非子· 五蠹》 膑:“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报任安 书》) 屦:“屦大小同,则贾相若。”(《孟子· 许行》)
偏义复词的特点
(1)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无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第一个语素 “异同”: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 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车马”:《礼记· 玉藻》:“年不顺成---大夫不得造车马。”
(2)当两个语素的意义有好坏之分时,偏义 复词的意义偏向贬义或消极意义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后汉书 何进传》) “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则作数日 恶。”(世说新语 言语)
一 单义词和多义词
(三)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
要注意词义和字义的区别,把一词多义现 象和同音同形词区分开。凡是用同一字形表 达的词,只要它们之间意义有联系,就是一 个多义词;反之,则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 同形的词。
二、词的本义及其探求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
词的本义是指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供 参证的最早的意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词本来的 意义。 及 《说文》:“及,逮也。”本义是追上、赶 上。《左传》:“故不能推车而及。” 既: 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 者曰。” 即:《说文》:“即,即食也。”《易经· 鼎》: “鼎有食,我仇有疾,不我能即。” 焚:《说文》:“焚,烧田(畋)也。从火 林。” 殷墟卜辞:“癸卯允焚,获兕十一、豕十 五……”
通论二汉字及其构造
實用字體。
➢隸書
隸書又稱佐書、史書、八分,是以點、
橫、掠、波磔等點畫結構取代篆書的綫條
結構而使之便於書寫的一種字體。
隸書起源於戰國晚期,到漢代才趨於成
熟。
在演變過程中,隸書的形態發生過不小
的變化。我們通常將秦在戰國及統一後使
用的隸書稱爲秦隸(也叫古隸),將漢代
成熟的隸書稱爲漢隸(也叫今隸)。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
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
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
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
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
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
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
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
•
通常把“形”“音”“義” 看作漢字
的“三個要素”。所謂“音、義”實際上
是漢語賦予漢字的。
•
漢字的基本屬性應該包括形體、結構、
職能三個方面。
(二)漢字創製的考古探索
• 約公元前1750至1350年,鄭州二里崗商代
文化遺址出土陶器上刻畫的十五種符號:
• 约公元前19到15世紀,河南偃師二里頭商
代遺址出土的陶器刻符:
爲字體,後者爲書體。
(一)小篆之前的古文字體
➢甲骨文、金文
甲骨文、金文由於載體和書寫工具的特
殊性,具有自己的風格特徵,也是可以當作
字體看待的。
就字體而言,甲骨文綫條纖細直硬,結
構鬆散不整;金文綫條粗實圓轉,結構緊凑
規則。
利簋銘文(西周早期)
鄂君啓節(戰國時期)
➢“史籀大篆”(又称“大篆”“籀文”)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又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方面。
继承和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
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仍旧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呢?有的。
例如“鸡”、“牛”、“大”、“小”、“哭”、“笑”等,它们所指称的仍旧是几千年前的同一概念。
这些是属於基本词汇的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但是,像这种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词:它们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是毫无关系的呢?也是有的。
例如“该”字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注:古代汉语里,字和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传统上都以字为单位。
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沿用了传统的办法,在论及某个具体的单音词时,往往不称“某词”而称“某字”,如不说“‘该’这个词”,而说“‘该’字”,以下皆同此(只是行文上这样,但我们实际上还是以词为单位)。
),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亦备也。
”到了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义,在这后起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之间,我们看不出继承的关系来(注:《说文》:“该,军中约也。
”段玉裁注:“凡俗云‘应该’者,皆本此。
”但是“军中约”的意思没有史料可以证明。
)。
又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庄子·逍遥游》中“抢(qiāng)榆枋”的“抢”,是“突过”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四》中“以头抢(qiāng)地尔”的“抢”,是“撞”的意思,都和“抢劫”的意义无关。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基本概念基本词汇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基本理论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的特点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的差异主要内容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二、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三、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四、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一、古今词义的传承与存废(一)古用今废词(现代已经消亡)指在汉语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1、古代表示等级的词: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
2、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zhù),五月生羔;羳(fán),黄肚羊;犙(sān ),三岁牛;牭,四岁牛;豯(xī)(三月小猪)豝(bā)(二岁)豣(jiān )(三岁)。
3、古代祭祀名称:祠,春祭;礿(yuè),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4、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yì)、黥(qíng )、膑、刖。
其它:俑、笏、媵、耒耜、耦、薨。
(二)古今传承词1、古今义同词(这是汉语中为数不多的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天、地、日、月、水、火、人、手、口、心、耳、鼻、父、母、妻、子、兄、弟、马、牛、羊、农、牧、土……如:坐,古今坐的方式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人认为雷是“天鼓”,司雷之神是“雷公”,雷有意志,可以罚暴惩恶。
虹,古人认为虹是一种有生命的虫类,传说它能吸饮,人们叫它“虹饮”。
甲骨文中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这是由于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2、古今义异词(1)古今词义迥异(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抢:在元明以前,都没有“抢夺”的含义,而是作“碰、撞”解。
《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
“抢”是“撞”的意思。
今有成语“呼天抢地”即是此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三、上古三十韻部與《詩經》押韻(一)韻部就是指押韻字的歸類,互相押韻的字原則上就屬於同一個韻部。
(二)最先對上古音韻進行比較和科學歸納的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
他通過對《詩經》用韻的考察,得出上古韻十部。
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韻為二十九部,後來從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三)上古三十韻部列表(三)三十韻部归纳方法1、這三十個韻部是通過對《詩經》《楚辭》先秦散文中的韻語以及諧聲系統歸納得出的。
2、以《詩經》的用韻為例,從《關雎》第三章的韻例可以劃定“得”“服”“側”是一個韻部,然後再用繫聯法增加這個韻部的字數。
比如從《伐檀》第二章的韻例,可判定“福、側、直、億、特、食”這六個字也是與“得、服”等一個韻部的字,因這兩首詩的兩章共有一個“側”字,而把其餘的韻腳字繫聯到了一起。
一般情況下,同一諧聲偏旁也就同屬一個韻部。
但是後期的形聲字不一定能夠由此類推。
(四)名詞解釋1、陰聲韻:無韻尾或元音收尾的韻部。
2、入聲韻:塞音(/-k/、/-t/、/-p/)收尾的韻部。
3、陽聲韻:鼻音收尾(/-m/、/-n/、/-ŋ/)收尾的韻部。
4、旁轉:同一類的陰聲韻之間、陽聲韻之間以及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近,韻尾相同)例:叩、考分別屬於候部、幽部(同屬甲類陰聲韻),候幽旁轉5、對轉:同類同主元音的陰、陽、入聲韻之間的轉換關係。
(元音相同,韻尾發音部位也相同)例:之、職、蒸三個韻部,之職屬於陰入對轉,之蒸屬於陰陽對轉,職蒸屬於陽入對轉。
從形聲字的聲符與被諧之字的語音關繫也可看出陰陽對轉的痕跡例:從軍得聲之字有揮、輝,這是文與微對轉6、通轉:不同類但是元音相同,韻尾發聲部位不同者為同轉。
例:在、存是之文通轉,因為之[Ə]屬於甲類,文[Ən]屬於乙類,但是兩者元音相同均為[Ə],且發音部位不同。
(四)三十韻部排列1、甲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單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根塞音韻尾/-k/,陽聲韻收舌根鼻音韻母/-ŋ/。
2、乙類的共同特點是陰聲韻由兩個母音構成,入聲韻收舌頭塞音韻尾/-t/,陽聲韻收舌頭鼻音韻母/-n/3、丙類無陰聲韻,入聲韻收唇塞音韻尾/-p/,陽聲韻收唇鼻音韻尾/-m/。
古代汉语 课件120页PPT
通论·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 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 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阅读古籍常会遇到某些 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表面上像现代汉语 的双音词,我们不能以今律古,把这种词组当 成合成词。
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 情况:一是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 音词,二是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 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三是与同义或近义 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 况。
通论·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个词往往不只具有一个意义。当一个词的意 义不断引申,而旧词义不会消失,这样一个词 就积淀了许多义项,形成一词多义。我们在学 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掌握词义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要很好地掌握词义,就必须对一词多义或词 义系统有清楚的了解。只有对词的本义和引申 义进行排列,才有可能对词义系统作出归纳, 然后根据具体的上下文确认词义,读懂古书。
通论·古今字 异体字 繁简字
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只有形体有所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指古书时代) 的一组字。其中最通行的一个字叫正字,其余 皆称异体。旧时也叫“重文”、“或体”、 “俗体”等。
异体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会意字与 形声字之别②意符的不同③声符的不同④声符 意符都不同⑤各部位位置的不同
如何断定“是”的词性和用法呢?有两个办法: 1.句子的主语是代词,谓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 组,“是”为判断词。2.“是”字前面有副词修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感性
认识就是要多读古书,做到熟读背诵,不断积 累语言材料,理性认识就是要注意总结和归纳 语言规律。 要注意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 要反复学习,温故知新。 要注意古今沟通,古今联系。
古代汉语 通论——语法(二)古代汉语的语序 古代汉语 教学课件
(三)用“之”、“是”等构成宾语前置。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 “之”复指一下,代词“是”或“之”也要放在动 词的前面。有的学者认为,“之”、“是”等是助 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前置宾语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时,用“之”、“是 ”等来复指。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2将020/虢7/1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 十四年》)
(3)何……之有
表示反问的句式。“有”是动词,“之”是结构 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何”是疑问代词,做前 置宾语的定语。“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 ……呢”。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2020/7/1
荀子劝学假如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使者字前面的结构成为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2020/7/1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 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 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 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 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 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8.doc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通论(下)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
哉? 《論語·為政》 武丁朝諸侯。//對比:孟子將朝王。
《孟子· 公孫丑》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
《左傳· 襄公二十二年》
數詞 活用
4.數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2)數詞的使動用法 (3)數詞用為名詞(名物化)
《老子》(小國寡民)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 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 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 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 也。 漢· 晁錯《論貴粟疏》
①形容詞出現在名詞之前,但不形成修飾 性偏正關係,則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親賢臣,遠小人……
《出師表》
②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為動詞。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於我也。
1.名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2.形容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3.動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4.數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名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普通名詞的活用 (2)方位名詞的活用 (3)名詞活用的語法條件 (4)名詞作狀語
狀語 練習
活用 練習
①普通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惠子相梁。《莊子· 秋水》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 廉藺列傳》 ②普通名詞的使動用法: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虛詞
關係詞
語氣詞
關係詞
結構 助詞
介詞
連詞
語氣詞
嘆詞
語氣 助詞
語氣 副詞
判斷詞
句法
詞組 類型
句子 成份
成句 順序
句子 類型
第二節 詞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何謂“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各類詞所具有的語 法特點和充當的結構成份是比較固 定的,但是有些詞可以根據一定的 語言習慣靈活運用,使之臨時具備 某類詞的特點和語法功能。此即詞 類活用。 注意區分: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
古代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前(或者从先秦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以前)一直使用;也不是 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意义直到现代才出现。例如:
禽,指飞禽走兽,主要见于汉以前;汉以后,多专指鸟类。 涕,上古时表示“眼泪”,但在汉朝时期比较通俗的文献中, “涕”已经有了鼻涕的意义。 2、古义的保留 我们说一个词古今的意义不同。主要是就常用的、主要的意 义以及单独作为一个词的情形而言的。并不意味着古义就消失了, 不使用了。有些词义作为词素在后来的双音节词中保留,也有些 词义,在成语中保留。
(二)词义轻重的变化 1、由轻到重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诛,《说文》:“诛,讨也。”指责备、谴责。后引申为惩 罚。现代汉语指杀戮。
诬,《说文》:“诬,加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 引文作“加言也。”)指说话夸大其实。后引申为欺骗。现代汉 语指捏造事实冤枉人。
2、由重到轻 购,《说文·贝部》:“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 “县重价以求得其物也。”现代汉语指一般的买。 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指(捕获到野兽 或战俘时)割下左耳。引申指用强力取得,据为己有。现代汉语 指一般的获得。
睡:《说文》:“睡,坐寐也。”指坐着打瞌睡。现代汉语 “睡”,可以是打瞌睡,也可以是卧床睡。
洗:《说文》:“洗,洒足也。”指洗脚。 现代汉语“洗”指用水或汽油、煤油等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 西。 彊:《说文》:“彊,弓有力也。”现代汉语“彊”指力量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注意:“脸”,古代汉语指脸颊,现代汉语指脸部。不是 词义的扩大。词义扩大是词义由一个小类上升为所属的一个大 类,而脸颊和脸部不是小类和大类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 系。
有语言文献资料,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
13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扩大 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变宽泛,采取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原 义寓于新义之中,并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庄子·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赢粮而景从。——汉· 贾谊《过秦论》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桂馥曰:“粮乃行者之干食。”
• 2、风俗变迁 古代尊左尚右,但是分工不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 注意词义时代性
• 币:
• 丝织品(本义)——礼物(先秦)——货币(秦汉后)
一般来说,古今词义指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语的词义
• 古代的词演变到后代,三种情况: 旧义消失,产生新义,也就是新义代替了旧义。 新义产生,旧义尚在,也就是新旧义并存。 词义保留,稍有变化。 观察古今词义异同有三个角度: a、变化的范围;(变与不变) b、变化的幅度;(迥异与微殊) c、变化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三、古今词义演变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不同
(2)词义由重变轻,即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 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三、如何掌握词的古义 1、从字形上分析 幣、醒、劣 2、从语境上分析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诗经》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秋声赋》 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 兄勉其弟, 妇勉其夫。 《国语》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 《战国策〃齐策》:“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三)词义程度轻重不同
( 1)词义由轻变重,即古义轻今义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賓語的位置 古漢語中,有時爲了强調賓語, (一)古漢語中,有時爲了强調賓語,可 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 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是” 字、“實”字或“之”字複指。 字或“ 字複指。 看書上舉的五例。 看書上舉的五例。 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 (二)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還可以在賓 語前面加上語氣副詞“ 語前面加上語氣副詞“惟(唯)”, 構成“ ……是……”、 構成“惟(唯)……是……”、“惟 ……之……”的格式 的格式。 (唯)……之……”的格式。書上舉 了四例。 了四例。
二.句中的“也” 句中的“ 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 “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表 示頓宕。有三種情况 情况: 示頓宕。有三種情况: 字用在單句中的主語作主語)之後 字用在時間副詞( 詞組) 2.“也”字用在時間副詞(或詞組)之後 字用在複句中的第一分句之後, 3.“也”字用在複句中的第一分句之後,這 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也”字
一、煞句的“也”字 煞句的“ 1.煞句的 煞句的“ 字一般放在判斷句的句尾, 1.煞句的“也”字一般放在判斷句的句尾,幫 助判斷,這是“ 助判斷,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2.“ 2.“也”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3.表示 話人對所説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表示説 3.表示説話人對所説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247例 看247例 4.表示命令 4.表示命令 5.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也”字即 5.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 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 帶有疑問語氣, 帶有疑問語氣,但同時仍帶有一點確定的 語氣,與疑問語氣詞“ 不同。 語氣,與疑問語氣詞“邪”不同。
本章思考題
1.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2.“也”與疑問語氣詞“邪”有什 與疑問語氣詞“ “ 么不同? 么不同?
叙述句
• 定義:叙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叙述人或事物的 定義:叙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叙述人或事物的 句是以動詞為謂語 行動變化的。 行動變化的。 一、雙賓語句式 •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叙述句中也有不少雙 與現代漢語一樣, 賓語句式,大致上有三種情况: 賓語句式,大致上有三種情况: 一般來説,動詞如果是“ (一)一般來説,動詞如果是“賜”、“予”、 等表示給予、 “遺”、“語”、“告”等表示給予、告訴的詞 通常會有兩個賓語,即指物的直接賓語( 時,通常會有兩個賓語,即指物的直接賓語(或 稱遠賓語)和指人的間接賓語(或稱近賓語)。 稱遠賓語)和指人的間接賓語(或稱近賓語)。 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 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這種句法古 今是相同的。書上舉了兩例。 今是相同的。書上舉了兩例。
• (三)由“為”的被動句式到漢代以後 又發展成“ ……所 句式。 又發展成“為……所”句式。行為的主 動者放在“ 之間。 動者放在“為”和“所”之間。即除了 引進主動者外, 用“為”引進主動者外,還在動詞前加 上“所”字。 • 書上舉了三例。 書上舉了三例。 • 再如:《史記·項羽本紀》:梁父即楚 再如: 史記·項羽本紀》 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3.主語後面有“者”字,謂語後面沒有 主語後面有“ 主語後面有 “也”字 • 《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 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 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王弼注: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王弼注: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 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善。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説之 史記·張儀列傳》 陳軫者, 士。
• 我們所要討論的被動句,是指從句子結構本身 我們所要討論的被動句, 所要討論的被動句 就能看出主語是被動性質的句子, 就能看出主語是被動性質的句子,同主動句在 形式上有區別的標志。 形式上有區別的標志。 現代漢語典型的被動句就是被字句,例如: 現代漢語典型的被動句就是被字句,例如:敵 人被消滅了。從其中的“ 人被消滅了。從其中的“被”就可以確定主語 是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 是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 •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比現代漢語少。據專家考證,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比現代漢語少。據專家考證, 被動句始見於西周金文, 被動句始見於西周金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 還沒有被動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還沒有被動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被動句就 用得相當普遍了。 用得相當普遍了。
幾種上古漢語常見的被動句式
(一)用“於”字的被動句 • 在上古漢語中,常見在動詞後面用“於”字引進行為 在上古漢語中,常見在動詞後面用“ 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 我們看書上舉的兩個例子。要值得注意的是:①“於” 我們看書上舉的兩個例子。要值得注意的是: 只引進主動者,本身並不表示被動; 只引進主動者,本身並不表示被動;②用“於”的被 動句語序與現漢不同。 動句語序與現漢不同。 (二)用“為”字的被動句 • 古代漢語中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是用介詞“為”放 古代漢語中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是用介詞“ 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 書上舉了三例。 書上舉了三例。 再如: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再如:《史記·淮陰侯列傳》:多多益善,何為為我 禽?
4.主語後面沒有“者”字提頓,謂語後面也沒有 主語後面沒有“ 主語後面沒有 字提頓, 字幫助判斷, “也”字幫助判斷,這種形式的判斷句就判斷 語氣來説,比前面三種都要弱一些。 語氣來説,比前面三種都要弱一些。 • 《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 左傳·哀公八年》 夫魯,齊晉之唇。 •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荀卿,趙人。 •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 論語·顔淵》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 草也。 草也。 • 在判斷句中,人們所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有 在判斷句中,人們所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 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過了, 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過了, 然後指示代詞“ 複指, 然後指示代詞“是”或“此”複指,參見書上 例子。 例子。
• 有時,這種用來複指的指示代詞往往不 有時, 但仍是判斷句。 用,但仍是判斷句。 • 有些判斷句由於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已 經在上文出現,故省略主語, 經在上文出現,故省略主語,書上舉了 三例,再補充一例: 三例,再補充一例: •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跪曰: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按劍而跪曰: 客何爲者? 張良曰: “客何爲者?”張良曰:“客乃沛公之 參乘樊噲者也。 參乘樊噲者也。” 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跪,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三、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的詞序與現代漢語 不同。 不同。 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 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同現代漢語有兩 點不同的地方。 點不同的地方。 (一)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一般都要用動量 如看兩遍、跑三趟),古代漢語不用。 ),古代漢語不用 詞(如看兩遍、跑三趟),古代漢語不用。 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 (二)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一般是把數 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作數量補語; 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作數量補語;古代 漢語則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後面, 漢語則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後面,作 狀語。 狀語。
四、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 被動句,首先得區分意念上的被動表示 被動句, 法和真正的被動句。 法和真正的被動句。 • 關於意念上的被動,書上舉了三例。 關於意念上的被動,書上舉了三例。 這種意念上的被動表示法, 這種意念上的被動表示法,其特點是沒 有任何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語, 有任何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語,主語 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並沒 有形式真正表示被動的句式。 有形式真正表示被動的句式。
(二)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是,古漢語中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是, 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 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書 上舉了三例。再補充一例: 上舉了三例。再補充一例: • 《尚書·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 尚書·泰誓》 天佑下民,作之君, 作之師。 作之師。 樹立” 作之君” “作”當“樹立”講。“作之君”、 作之師”就是説樹立他們的師表, “作之師”就是説樹立他們的師表, 與書上第二例“天生民而立之君” 與書上第二例“天生民而立之君”相 似。
古
浙 江 大 學 漢 語 史 研 究 中 心
代 漢 語
判斷句
• 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句子一般不用判斷詞(書 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句子一般不用判斷詞( 上叫係詞),常見形式有: ),常見形式有 上叫係詞),常見形式有: 1.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 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 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 2.在主語後面用“者”字表示停頓,再在謂語後 在主語後面用“ 字表示停頓, 在主語後面用 面用“ 面用“也” ——這兩種類型的判斷句,在古書中最爲常見, 這兩種類型的判斷句, 這兩種類型的判斷句 在古書中最爲常見, 即書上説它們是“ 即書上説它們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 構”,但我們也應該知道,在古書中還有另外 但我們也應該知道, 幾種形式的判斷句。 幾種形式的判斷句。
·這種“唯……是……”式或者“唯…… 這種“ ……是……”式或者“ 式或者 ……”式 語氣較為強烈, 之……”式,語氣較為強烈,不僅突出 了賓語, 了賓語,而且還表示了動作引為物件 即賓語)的單一性、排他性。 (即賓語)的單一性、排他性。例如 惟德是輔” 只輔德,不輔別的; “惟德是輔”是説只輔德,不輔別的; 唯利是求” 只求利,不求別的。 “唯利是求”是説只求利,不求別的。 現代漢語還保留了“唯利是圖” 現代漢語還保留了“唯利是圖”、“惟 命是從( 這樣格式的成語。 命是從(聽)”這樣格式的成語。 • (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提前的賓 值得注意的是, 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 字複指, 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之”字複指, 不用“ 看書上四個例子。 不用“是”字。看書上四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