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通论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句中的“也” 句中的“ 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 “也”字有時用在單句或複句中作語氣詞,表 示頓宕。有三種情况 情况: 示頓宕。有三種情况: 字用在單句中的主語( 1.“也”字用在單句中的主語(或主謂結構 作主語) 作主語)之後 字用在時間副詞( 詞組) 2.“也”字用在時間副詞(或詞組)之後 字用在複句中的第一分句之後, 3.“也”字用在複句中的第一分句之後,這 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
3.主語後面有“者”字,謂語後面沒有 主語後面有“ 主語後面有 “也”字 • 《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不善人 老子》二十七章:故善人者, 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王弼注: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王弼注: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 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善。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説之 史記·張儀列傳》 陳軫者, 士。
• 有時,這種用來複指的指示代詞往往不 有時, 但仍是判斷句。 用,但仍是判斷句。 • 有些判斷句由於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已 經在上文出現,故省略主語, 經在上文出現,故省略主語,書上舉了 三例,再補充一例: 三例,再補充一例: •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按劍而跪曰: 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按劍而跪曰: 客何爲者? 張良曰: “客何爲者?”張良曰:“客乃沛公之 參乘樊噲者也。 參乘樊噲者也。” 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跪,長跪,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 試比較:九合——會合九次 試比較:九合—— ——會合九次 • 看書上252頁舉的四例。再如: 看書上252頁舉的四例。再如: 252頁舉的四例 左傳·文公十六年》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 《左傳·文公十六年》:又與之遇,七遇皆北。 墨子·公輸》 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 《墨子·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 子九距之。 子九距之。 • 古代漢語中還有一種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的方 即把數詞用作謂語(即書上“ 式,即把數詞用作謂語(即書上“從句子成分 ……”後一段話 後一段話)。 看……”後一段話)。 • 書上舉了兩例。現代漢語的動量詞一般是不能 書上舉了兩例。 單獨作謂語的,而是作補語。 單獨作謂語的,而是作補語。
“也”字
一、煞句的“也”字 煞句的“ 1.煞句的 煞句的“ 字一般放在判斷句的句尾, 1.煞句的“也”字一般放在判斷句的句尾,幫 助判斷,這是“ 助判斷,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2.“ 2.“也”字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3.表示 話人對所説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表示説 3.表示説話人對所説事情的真實性深信不疑, 247例 看247例 4.表示命令 4.表示命令 5.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也”字即 5.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 如句中有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 帶有疑問語氣, 帶有疑問語氣,但同時仍帶有一點確定的 語氣,與疑問語氣詞“ 不同。 語氣,與疑問語氣詞“邪”不同。
(二)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是,古漢語中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是, 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 一般的及物動詞也可以帶雙賓語。書 上舉了三例。再補充一例: 上舉了三例。再補充一例: • 《尚書·泰誓》:天佑下民,作之君, 尚書·泰誓》 天佑下民,作之君, 作之師。 作之師。 樹立” 作之君” “作”當“樹立”講。“作之君”、 作之師”就是説樹立他們的師表, “作之師”就是説樹立他們的師表, 與書上第二例“天生民而立之君” 與書上第二例“天生民而立之君”相 似。
4.主語後面沒有“者”字提頓,謂語後面也沒有 主語後面沒有“ 主語後面沒有 字提頓, 字幫助判斷, “也”字幫助判斷,這種形式的判斷句就判斷 語氣來説,比前面三種都要弱一些。 語氣來説,比前面三種都要弱一些。 • 《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 左傳·哀公八年》 夫魯,齊晉之唇。 •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荀卿,趙人。 • 《論語·顔淵》: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 論語·顔淵》 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 草也。 草也。 • 在判斷句中,人們所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有 在判斷句中,人們所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 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過了, 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過了, 然後指示代詞“ 複指, 然後指示代詞“是”或“此”複指,參見書上 例子。 例子。
• (三)“為”作為動詞來説,也是及物 作為動詞來説 動詞。因為動詞“ 動詞。因為動詞“為”帶雙賓語的句式 比較多,且又容易誤解。 比較多,且又容易誤解。所以書上把它 專門拎出來作為一類。 專門拎出來作為一類。 書上舉了六個例子,再舉兩例。 書上舉了六個例子,再舉兩例。 • 《左傳·昭公四年》:叔孫為孟鐘。 左傳·昭公四年》 叔孫為孟鐘。 為孟鐘——給孟丙鑄鐘。 ——給孟丙鑄鐘 為孟鐘——給孟丙鑄鐘。 • 《論語·先進》:顔淵死,顔路請子之 論語·先進》 顔淵死 車以為之椁 車以為之椁 。 為之椁——替他置備外棺 替他置備外棺。 為之椁——替他置備外棺。
三、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的詞序與現代漢語 不同。 不同。 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 上古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同現代漢語有兩 點不同的地方。 點不同的地方。 (一)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一般都要用動量 如看兩遍、跑三趟),古代漢語不用。 ),古代漢語不用 詞(如看兩遍、跑三趟),古代漢語不用。 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 (二)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一般是把數 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作數量補語; 量詞放在動詞的後面,作數量補語;古代 漢語則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後面, 漢語則是把數詞直接放在動詞的後面,作 狀語。 狀語。
二、賓語的位置 古漢語中,有時爲了强調賓語, (一)古漢語中,有時爲了强調賓語,可 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 以把賓語提前,在賓語後面用“是” 字、“實”字或“之”字複指。 字或“ 字複指。 看書上舉的五例。 看書上舉的五例。 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 (二)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還可以在賓 語前面加上語氣副詞“ 語前面加上語氣副詞“惟(唯)”, 構成“ ……是……”、 構成“惟(唯)……是……”、“惟 ……之……”的格式 的格式。 (唯)……之……”的格式。書上舉 了四例。 了四例。
古
浙 江 大 學 漢 語 史 研 究 中 心
代 漢 語
判斷句
• 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句子一般不用判斷詞(書 古漢語中表示判斷的句子一般不用判斷詞( 上叫係詞),常見形式有: ),常見形式有 上叫係詞),常見形式有: 1.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 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 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 2.在主語後面用“者”字表示停頓,再在謂語後 在主語後面用“ 字表示停頓, 在主語後面用 面用“ 面用“也” ——這兩種類型的判斷句,在古書中最爲常見, 這兩種類型的判斷句, 這兩種類型的判斷句 在古書中最爲常見, 即書上説它們是“ 即書上説它們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 構”,但我們也應該知道,在古書中還有另外 但我們也應該知道, 幾種形式的判斷句。 幾種形式的判斷句。
• 古漢語判斷句的謂語前常用副詞“乃” 古漢語判斷句的謂語前常用副詞“ 來加強肯定,用副詞“ 來加強肯定,用副詞“非”來表示否 看書上例。 定,看書上例。 • “爲”字一般不能看成是判斷詞(係 字一般不能看成是判斷詞( ),但也有例外 書上也説“ 但也有例外, 詞),但也有例外,書上也説“非常 罕見” 左傳·宣公三年》 罕見”,《左傳·宣公三年》:余爲 伯鯈, 而祖也。 伯鯈,余,而祖也。 • 判斷句有時活用爲解釋原因。 判斷句有時活用爲解釋原因。
四、古代漢語的被動句 • 被動句,首先得區分意念上的被動表示 被動句, 法和真正的被動句。 法和真正的被動句。 • 關於意念上的被動,書上舉了三例。 關於意念上的被動,書上舉了三例。 這種意念上的被動表示法, 這種意念上的被動表示法,其特點是沒 有任何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語, 有任何專門用來表示被動的詞語,主語 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並沒 有形式真正表示被動的句式。 有形式真正表示被動的句式。
• (三)由“為”的被動句式到漢代以後 又發展成“ ……所 句式。 又發展成“為……所”句式。行為的主 動者放在“ 之間。 動者放在“為”和“所”之間。即除了 引進主動者外, 用“為”引進主動者外,還在動詞前加 上“所”字。 • 書上舉了三例。 書上舉了三例。 • 再如:《史記·項羽本紀》:梁父即楚 再如: 史記·項羽本紀》 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wk.baidu.com 幾種上古漢語常見的被動句式
(一)用“於”字的被動句 • 在上古漢語中,常見在動詞後面用“於”字引進行為 在上古漢語中,常見在動詞後面用“ 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 我們看書上舉的兩個例子。要值得注意的是:①“於” 我們看書上舉的兩個例子。要值得注意的是: 只引進主動者,本身並不表示被動; 只引進主動者,本身並不表示被動;②用“於”的被 動句語序與現漢不同。 動句語序與現漢不同。 (二)用“為”字的被動句 • 古代漢語中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是用介詞“為”放 古代漢語中另一種常見的被動句。是用介詞“ 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在動詞之前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構成被動句。 • 書上舉了三例。 書上舉了三例。 再如: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多多益善, 再如:《史記·淮陰侯列傳》:多多益善,何為為我 禽?
本章思考題
1.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有哪幾種形式 2.“也”與疑問語氣詞“邪”有什 與疑問語氣詞“ “ 么不同? 么不同?
叙述句
• 定義:叙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叙述人或事物的 定義:叙述句是以動詞為謂語,叙述人或事物的 句是以動詞為謂語 行動變化的。 行動變化的。 一、雙賓語句式 •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叙述句中也有不少雙 與現代漢語一樣, 賓語句式,大致上有三種情况: 賓語句式,大致上有三種情况: 一般來説,動詞如果是“ (一)一般來説,動詞如果是“賜”、“予”、 等表示給予、 “遺”、“語”、“告”等表示給予、告訴的詞 通常會有兩個賓語,即指物的直接賓語( 時,通常會有兩個賓語,即指物的直接賓語(或 稱遠賓語)和指人的間接賓語(或稱近賓語)。 稱遠賓語)和指人的間接賓語(或稱近賓語)。 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 間接賓語放在動詞和直接賓語之間,這種句法古 今是相同的。書上舉了兩例。 今是相同的。書上舉了兩例。
·這種“唯……是……”式或者“唯…… 這種“ ……是……”式或者“ 式或者 ……”式 語氣較為強烈, 之……”式,語氣較為強烈,不僅突出 了賓語, 了賓語,而且還表示了動作引為物件 即賓語)的單一性、排他性。 (即賓語)的單一性、排他性。例如 惟德是輔” 只輔德,不輔別的; “惟德是輔”是説只輔德,不輔別的; 唯利是求” 只求利,不求別的。 “唯利是求”是説只求利,不求別的。 現代漢語還保留了“唯利是圖” 現代漢語還保留了“唯利是圖”、“惟 命是從( 這樣格式的成語。 命是從(聽)”這樣格式的成語。 • (三)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提前的賓 值得注意的是, 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 字複指, 語是代詞,一般就只用“之”字複指, 不用“ 看書上四個例子。 不用“是”字。看書上四個例子。
• 我們所要討論的被動句,是指從句子結構本身 我們所要討論的被動句, 所要討論的被動句 就能看出主語是被動性質的句子, 就能看出主語是被動性質的句子,同主動句在 形式上有區別的標志。 形式上有區別的標志。 現代漢語典型的被動句就是被字句,例如: 現代漢語典型的被動句就是被字句,例如:敵 人被消滅了。從其中的“ 人被消滅了。從其中的“被”就可以確定主語 是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 是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 •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比現代漢語少。據專家考證, 古代漢語的被動句比現代漢語少。據專家考證, 被動句始見於西周金文, 被動句始見於西周金文,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 還沒有被動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 還沒有被動句。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被動句就 用得相當普遍了。 用得相當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