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供需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精选5篇)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以及现今就业环境的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现在人们议论的焦点。
本文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个人认为比较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曾经,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迈入了黄金殿,此后必定衣食无忧,飞黄腾达,然而现今很多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或者是总找不到自己满意理想的工作。
据社会科学院调查统计,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且还在逐年增加。
按照这个趋势,我预计今年的大学生失业率为25%左右。
总的来说,形势不容乐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呢?我认为应分为以下几点:1.个人原因(1)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首先,地域观念,大学毕业生总是认为在大都市发展有机遇有前途,这导致需要大学生的地方无人问津,而大都市则人满为患。
其次,单位观念,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认为只有在大单位、大企业才会使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待遇,才能使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很多人宁可失业,也不想去小企业就职。
而因为这些观念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就业情况严重失衡,因而导致失业率增加。
(2)大学毕业生能力发展严重失衡。
现今,大学生在校期间并不能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
比如,有些人在大学期间仍像高中那样只注重考试,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这就导致了他们毕业找工作时空有满腹经纶却不能够展示出来。
(3)大学毕业生看不清实际情况,对自己期望过高。
许多大学生仍然意识不到现今社会的就业问题,仍然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总是认为企业给出的薪水太低,目光短浅。
如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即使是重点大学毕业生也是随处可见,因而企业在招工时定下的初期薪水自然不会太高,达不到很多大学生的期望。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扩大化,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得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需求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的背后,反映出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首先,需要各类专业技能人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升。
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正在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其次,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这类人才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创新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再次,需要拥有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传统行业和基层单位对于有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仍然较为旺盛。
这些行业和单位更看重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总的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领域,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容易融入就业市场。
二、供给分析高校毕业生供给方面主要从教育、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等角度进行分析。
供给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教育的供给需要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
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其次,人才培养的供给要注重创新和实践。
高校应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再次,职业规划的供给要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高校应开设专门的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服务,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就业准备和规划。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5篇范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5篇范文)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今年,中国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业。
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
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配合教学以及检验自己本学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对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问题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及需求分析得知:在企业人士看来,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调整就业心态”,而“学生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学生技能”反倒其次,而在学生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反而并不主要。
企业和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人才市场是供大于求,而这这种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所缓解,所以大学生就业时还是应该参考一下企业人士的看法,更多的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就业心态。
如今,“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是困扰大学生求职的最主要因素,在这个因素上,企业人士和大学生有一定相同点。
另外,企业人士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及“能力不足”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这与大学生的选择有一定区别。
大学生更倾向于“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及“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是困扰他们的主要因素。
其次,在大学生个人心态及能力方面也进行了调查,由此得知以下几点:一、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
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
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其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分析。
需求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能够满足现代产业的需求,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其次,科技创新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大学生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些人才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因此备受重视。
再次,人才结构调整的需求。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对特定专业的大学生需求较大,而传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则逐渐减少。
最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的大学生的需求也在增加。
这些人才往往能够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因此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供给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教育质量的供给。
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供给首先取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专业结构的供给。
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结构和分布也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市场的供给情况。
一些热门专业往往供大于求,而一些冷门专业则供大于求,导致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再次,创新能力的供给。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市场供给的重要因素。
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就业指导的供给。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还受到就业指导和帮扶政策的影响。
良好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规模扩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发突出。
本文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就业现状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在求职过程中经历着激烈的竞争。
就业率逐年下降,一些毕业生甚至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不得不选择从事与专业背景不符的就业岗位,导致人才浪费的问题凸显。
二、问题原因分析1.供需结构失衡: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与就业市场需求失衡,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但市场对各专业的需求并不均衡。
2.就业观念不合理: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观念偏差,只追求热门、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忽视了市场上的实际需求。
造成一些薪酬相对较低的就业机会被忽视。
3.个人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让雇主对其能力产生怀疑,使得求职形势更加严峻。
4.就业信息不对称: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市场了解不足,发现就业机会的渠道狭窄,无法及时获取到全面的就业信息。
三、解决方案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增加热门职业专业的招生名额,减少非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就业技能: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技能,增加毕业生的实用性。
3.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高校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提供更多的实用就业技巧和指导,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就业匹配度: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校企之间的共同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满足市场需求。
5.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高校应积极开展就业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就业信息,让毕业生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大学学生就业的供求匹配度分析和对策研究
大学学生就业的供求匹配度分析和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关注。
学生们希望能够找到适合自己专业背景和个人能力的工作机会,而企业也希望能够招聘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优秀人才。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面临着大学生就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本文将从供给的角度和需求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供求匹配度,并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首先,从大学生就业供给的角度来看,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工作岗位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其次,一些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和适应能力。
他们通常只注重于学术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市场需求的调查。
此外,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供给问题的一个方面。
从需求角度来看,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许多新兴行业和职业涌现,但对于这些领域,大学生的相关专业和实践经验却相对较少。
这导致了供需不平衡的局面。
其次,一些企业对于招聘大学生时更看重的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在传统的本科教育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也导致了大学生在面对企业需求时存在一定的不匹配。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供求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
首先,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稳定的联系,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
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市场适应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实习机会和就业培训,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此外,学校也可以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要求,并提供求职技巧的培训和咨询服务。
同时,企业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供求匹配度。
首先,企业可以与高校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参与到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中去。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校企合作项目等,让学生在企业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需求和行业标准。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的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的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市场供需状况也不断发生变化。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使得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而许多毕业生也面临着无法实现自己人生规划的人生困境。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6%左右。
然而,这样的数据实际上是存在很大程度的误导性的。
因为就业率中并不区分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和工资水平。
据统计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其待遇也颇为不济,很难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
而这样的就业现状也非常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
那么,为什么这样的供求失衡会出现呢?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的扩大,导致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攀升,而国家政策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在一定的期限内制定更多的计划招聘毕业生。
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生硬地制约着就业市场的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注重学科专业的知识传授,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对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这也造就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技能不符的现实问题,最终导致了供需失衡的现状。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那么,如何才能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高校教育需要调整教学型态,从内容、形式、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升级,以逼近实际工作中的需求。
其次,政府应该对企业进行税务扶持与招聘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优先吸纳更多的高校毕业生。
同时,还应该尽快调整财政投入布局,优化高校布局结构,避免造成过度竞争,降低就业压力。
此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前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职业规划,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并尝试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设置职业道路。
同时,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的未来展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也逐步提高,就业市场的供求状况有望逐渐趋于稳定。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大学生就业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也在不断调整与适应。
本文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论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一、需求分析1. 职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的结构升级,传统行业的需求逐渐下降,而新兴行业的需求持续增加。
在信息技术、金融、互联网、文化创意等领域,对于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需求较为旺盛。
2. 人力资源的优化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对于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突出。
3. 国际化与多元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企业对于掌握外语、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背景的大学生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具备跨学科背景、专业综合素养的大学生也备受企业青睐。
二、供给分析1.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各大高校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培养,以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需求。
2. 实践教育的深化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3. 创新创业的支持创新创业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政府及学校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与资源。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趋势1. 专业综合素质的要求增加随着职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仅仅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需要具备跨学科背景、专业综合素养,以应对新兴行业的需求变化。
2. 跨学科专业的兴起为了适应新兴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立了跨学科专业。
这些专业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个性化定制的人才需求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趋个性化,注重个人特长和潜能的发掘。
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以增加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分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
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面临的就业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1、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使得每个就业机会都面临着众多求职者的竞争。
2、经济形势的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增长放缓或面临下行压力时,企业往往会减少招聘规模,甚至进行裁员,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3、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的就业形势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薪酬待遇;而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由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就业需求相对减少。
4、地区差异明显就业机会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
一线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生活成本也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一些中小城市虽然也有发展潜力,但就业机会和资源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1、就业观念不合理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过于追求高薪、舒适、稳定的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
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范围狭窄,错失了一些就业机会。
2、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此外,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3、缺乏职业规划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
这使得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跟风,缺乏针对性和竞争力。
4、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企业的招聘需求和岗位要求了解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影响了就业的成功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高校毕业生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就业市场的岗位供应并未能与毕业生数量的增长保持同步。
虽然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就业机会,但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增长相对缓慢,无法满足庞大的毕业生就业需求。
同时,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也存在不平衡。
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和领域,如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
这种供需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差距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包括理想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
然而,现实情况往往与他们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
许多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不得不从基层岗位做起,薪资水平也相对较低。
这使得部分毕业生感到心理落差较大,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稳定性。
此外,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性质和规模也有一定的偏好。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往往是毕业生的首选,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则相对受到冷落。
然而,大型企业的招聘名额有限,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吸纳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种就业观念上的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三、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对其就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一些毕业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竞争力不足。
他们可能在专业知识的应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同时,职业素养也是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每年,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
先来看就业市场的需求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在互联网领域,软件开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岗位的需求持续增长。
这些岗位不仅需要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
另外,传统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以制造业为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对具备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背景,同时熟悉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
金融行业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热门选择之一。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风险管理、金融科技等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上升。
再看服务业,特别是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
然而,就业市场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招聘计划。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往往扩大招聘规模,而在经济低迷时,则可能会缩减招聘人数或者提高招聘门槛。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就业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会促使相关企业增加对环保专业人才的需求;对创新创业的鼓励政策,会带动创业企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技术进步更是推动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力量。
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某些传统岗位的减少,同时催生新的岗位。
比如,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减少一些重复性劳动岗位,但会增加对技术维护和管理人才的需求。
接下来分析就业市场的供给方面。
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存在差异,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科学、金融等,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多,而某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则相对较少。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问题:供需失衡、观念偏差、信息不对称等是主要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需求和供给不均衡;二是行业发展和企业规模的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于供给;三是学历层次和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市场对某些专业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对于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条件、薪资等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导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外,一些毕业生过于追求稳定,不愿意去创业或者接受灵活就业,也导致了就业难度增加。
三、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一些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职业技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使得企业不愿意招聘这些缺乏实际经验的毕业生。
四、求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在求职过程中,一些毕业生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对于薪资待遇、工作内容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经验了解不够充分。
五、企业用工歧视现象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用工歧视现象,比如对外貌、年龄、性别等进行限制,或者要求工作经验等硬性条件,使得毕业生难以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六、高校教育质量不高高校教育质量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七、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家庭社会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较好,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理想的工作。
而一些家庭背景较差的毕业生则缺乏这些资源,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来寻找就业机会。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共5篇)
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共5篇)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供求分析摘要:目前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明程度。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这个特殊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关注就业状况,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解决措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从总体上看来,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自2008年的世界性经融危机以来,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就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
从体制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以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本就不多。
而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推行,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长,使得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令人担忧。
2010年6月底和8月底两次数据显示,专科生就业率均高于本科生,研究生最高。
6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1.61%、本科生75.08%、专科生77.90%;8月底就业率,研究生86.23%、本科生81.72%、专科高职生82.55%。
2011年省教育厅公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全国有大学毕业生933万人,为历年之最新一轮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即将遭受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2.1 大学生的供给出现的一系列原因2.1.1高校毕业生人数供应过多过快的大学扩招,使市场出现了供应大于需求的现象。
目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而毕业生的增长远大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竞争一个职位,得到了工作的就解决了个人需求,而竞争失败的又去竞争其他岗位,总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失业人数久居高峰。
2.1.2大学教育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市场供需状况分析作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和人才市场供需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大学生就业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对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市场供需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就业形势的供给方面,大学生的数量增加成为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大量的大学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据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大学生毕业,加入到人才市场中。
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供给压力逐渐增大,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其次,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化。
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有些行业面对人才短缺,而一些行业则面临人才过剩。
例如,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金融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一些传统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少。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拥有多种技能和能力的人才更受市场青睐。
再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首先是专业与岗位不匹配问题。
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够契合,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
其次是薪酬问题。
由于供求矛盾,一些大学生的就业薪酬偏低,难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此外,就业歧视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影响。
在应对上述问题的同时,政府、高校和社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大学生就业和人才市场供需状况。
首先,高校应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就业环境,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创新创业。
同时,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市场需求。
对于大学生本身来说,也应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
首先,要关注行业动态和就业趋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和岗位。
其次,要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与供给情况也在不断演变。
深入了解这一状况对于大学生规划职业道路、高校优化教育培养模式以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需求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这些行业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他们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人工智能为例,企业需要的是既精通算法又能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行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对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对具备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需求增加。
金融行业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对掌握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等知识的大学生青睐有加。
另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特别是在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等领域,对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大学生有较高的需求。
然而,在供给方面,却存在一些与市场需求不太匹配的情况。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存在差距。
例如,某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课程,可能还停留在较旧的编程语言和技术上,而市场上已经广泛应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框架。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在校园中,部分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一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清晰,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认识不足,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跟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就业观念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和高薪酬的工作,对一些基层岗位和新兴行业存在偏见。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8篇优秀版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1用人单位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取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潜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潜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潜力不比研究生业务潜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状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思考到本单位的业务状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期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必须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思考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期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必须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透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必须的损害。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潜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据统计,202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874万,再创历史新高。
而在就业市场上,很多毕业生却面临着“求职难、找工作难”的困境。
究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如何呢?一、市场供给高校毕业生扎堆求职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根据就业人才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公布的数据,每年高校毕业生总数的70%左右都将进入就业市场。
而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国内各类毕业生人数便达576万人。
实际上,高校毕业生占比的增长主要缘于国家进一步推进普及高等教育政策,大学本科生招生规模扩大,且研究生数量也显著上升,充分提高了高学历毕业生的数量。
二、市场需求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行业的就业需求出现走低。
但是,就业市场上高端就业仍旧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与新经济相关的行业,如金融、互联网、媒体传媒等,依旧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
另外,伴随着国内城乡市场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等领域也呈现出相应的就业需求。
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技术革新、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比如,在信息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服务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增加,以适应社会需求;在环保、节能等领域,新增环保税法等政策推出,产生了大量绿色岗位等等。
总之,未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依旧广阔。
三、市场竞争高校毕业生与其他人群相比,无论是文化水平还是实践能力都有较强优势。
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任何一些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首先,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背景,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其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等活动,通过实践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
另外,善于拓展人际关系,通过社交网站、行业论坛等途径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与调控研究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与调控研究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相应的调控措施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供给方面,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使得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其次,需求方面,部分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导致供需失衡。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结构、技能要求等也会对供需状况产生影响。
在供需状况方面,大学生供给过剩是一个突出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都不断攀升,而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并未相应增加,导致供给明显超过需求,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结构也出现了一定变化。
传统的行业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行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需求增加,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出更高要求。
二、调控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途径针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以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大学生就业。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调控途径:1.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应当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2.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就业形势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增加择业导向专业和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大学应与企业加强合作,在校外开展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人才供需的精确匹配。
4.鼓励创业就业。
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支持,提供创业培训、贷款支持等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减轻就业压力。
5.加强政府部门的调控与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测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来引导和调控大学生就业市场,确保供需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供需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步紧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渐严峻。
从经济学的角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大学毕业生供求失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大学生供求均衡。
关键字:大学的、就业、供需均衡、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供需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1999年开始,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在2003年到2014年短短十几年里,大学生毕业人数直线飙升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渐渐出现,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逐渐贬值。
其就业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随着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总供给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率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因而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待业人数的迅速上升。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宏观上看供给大于需求,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二)区域市场的供需状况
据统计,200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共其他部委所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中到东部11省就业的比率是58、5%,到中部就业的比率20、2%,到西部12省就业的比率是21、3%。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总体上呈现出向东部集中,中西部分散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反映了人才资源的配置,上述呈现的特点打破了各区域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平衡。
(三)专业就业状况的不均衡
从总体上看,理工科专业的就业状况要好于文科专业;在理工科专业中应用技术类专业的就业状况要好于纯理论类专业;以学前教育为代表的教育类专业在就业中却有着“骄人”就业率;以美术学、音乐学为代表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以法学专业为代表的曾经一度的热门专业,也有着较高的失业率。
可见如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专业就业结构不平衡,反差大。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供给因素
首先,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决定着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数量,高等教育招生数越多,大学毕业生就越多,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就越多;其次,大学毕业生供给受到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水平的制约。
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高,大学毕业生供给就越多,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越低,大学毕业生供给就越少;同时,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能否实现,还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只有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大学毕业生才可能被用人单位接纳,否则,即使毕业生愿意接受用人单位提供的薪金条件,也难以如愿找到工作;最后,大学毕业生供给也受到择业观念的影响。
如果毕业生对工资收入的期望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或者一味向往大中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或者只愿从事某种工作等,这些观念都制约着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影响大学毕业生的供给。
(二)需求因素
从宏观上看,一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和结构。
社会上的就业岗位的增加除了自然减员等因素空出的岗位外,主要就是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在就业弹性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越快,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总量就越多。
尤其是高新技术进步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就更旺盛。
从结构上看,经济结构决定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从而决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结构。
如果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大,该国对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大学毕业生需求就大;从微观上看,决定大学毕业生需求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
对于企业而言,大学毕业生与资金、能源、原材料一样,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拥有更多的用人自主权,不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听命于政府的指令,而是着眼于利益最大化,所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大学毕业生的边际收益MR 和边际成本MC。
[ 2 ]MR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收入,表现为引进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给该企业所额外创造的财富、利润等;MC 是指追加使用一单位大学毕业生所产生的额外成本,表现为企业为引进一个大学毕业生所额外支付的工资、福利等成本。
按照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如果MR > MC ,企业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果MR < MC ,企业会减少需求;只有当MR = MC 时,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处于均衡点。
可见,如果MC 不变,当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增强进而MR 提高时,企业就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反之则减少需求。
另一方面,如果MR
不变,当支付给大学生的工资、福利等减少即MC 减少时,企业也会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反之则减少需求。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从供给的角度看,优化大学生自身的供给
从供给的角度来讲,高等教育要培养出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产品。
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应服从市场,正确定位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方向,人才培养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所有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应当首先以准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
合理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对职业设置与教学过程进行合适的调整成为高校决策者要做的头等大事。
此外,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多样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加强社会交往,提高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引导学生全方面发展。
(二)从需求的角度看,扩大对大学生的需求
从需求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应放眼长远,适当的采用边际分析的方法。
在进行人才选择时,应改变只注重经验和学历的惯例,虽然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锻炼少,但绝大多数毕业生悟性高、责任心强。
用人单位可以改变固定的用人标准,灵活设置招聘的条件,给他们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用人单位的理性选择会帮助许多的大学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
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它应当积极引导高等教育模式的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使得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服务部门,应通过对市场的发展分析,灵活运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对高等教育的方向进行引导,调节作为人才供给方的人才培养方向,防止出现高等教育领域的“通货膨胀”,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为市场需求服务。
总之,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供给和需求,通过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调整,把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倪克垒.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时代教育,2014(01).
[2]胡莹月.经济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理论前沿,2014(02).
[3]马延霞.当代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2013(01).
[4]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N].金融与经济.2006年第04期.
[5]周先蓉.如何解决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7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