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各流派的学习理论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简介(二)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人本主义心理学1.弗洛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弗洛姆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价值,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个体的自我发展。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罗杰斯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的重要性,提出了自我概念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概念。
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实践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在心理咨询、教育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以观察和测量的方式研究行为,关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和行为的可预测性。
2.简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简洁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对刺激反应的结果,通过建立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预测和控制行为。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在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干预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认知心理学1.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加工,强调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注意、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揭示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3.认知心理学的应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在教育、临床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社会学习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不仅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还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影响。
2.巴德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巴德拉认为通过观察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后果来学习新行为,并提出了模仿、增强和维持的三个关键要素。
3.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在教育、广告和行为干预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五、动机理论1.弗洛伊德的动机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与冲动对人类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提出了生存本能、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等理论概念。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呈层次结构,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学习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过程,也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并为教育和培训等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构主义三个主要学习理论角度出发,探索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特定反应和行为的习得过程。
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的,例如,帕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
另外,斯金纳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也强调了动机和奖惩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觉、思维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实现的。
著名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巴黎学派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前者强调了思考和知觉对学习的影响,后者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的重要性。
三、构构主义学习理论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构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建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
著名的构构主义学习理论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产生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提出了适应性和认知发展理论,为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综上所述,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三个主要方向。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条件刺激和奖惩在学习中的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思考和内化新知识的过程;构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意义构建。
这些学习理论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认识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本质,为教育和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基础。
然而,学习理论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和融合。
现代心理学研究越来越强调综合性和整合性的学习理论,试图从多个角度解释和理解学习过程,并为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总之,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通过不同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心理学流派和主要观点
心理学流派和主要观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心理学流派则是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将心理学划分为不同的学派或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心理学流派及其主要观点。
1.结构主义心理学流派:结构主义心理学流派是心理学的最早的一个流派,由爱德华·布拉德福德·泰奇纳创立。
结构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内部体验来研究心理活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观察和实验。
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意识可以被分解为各种元素,而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
2.功能主义心理学流派:功能主义心理学流派由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等人创立,与结构主义心理学不同,功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心理现象的功能和目的。
该流派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并试图理解心理现象如何帮助人们适应和适应环境。
功能主义心理学流派强调对行为的实证研究和观察研究,研究的内容涉及注意力、学习、意识等。
3.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由约翰·华生和伊万·巴甫洛夫以及其他行为主义者创立。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行为的外部可见方面,以实验方法研究行为和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行为的观察、描述和预测。
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只应该研究可观察和可量化的行为。
他们认为人类行为是受环境刺激所驱动和塑造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活动决定。
4.认知心理学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乔治·米勒等人为代表,强调人类的思维过程、记忆、知觉、注意力等内在心理活动。
认知心理学流派研究人类如何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以及人类思维的结构和功能。
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信息的处理是有组织、有目的、有概念的,人类思维和决策过程是有逻辑的。
5.社会心理学流派:社会心理学流派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关注个人与他人的互动、观念、态度、归属感等。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简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与心理学有关的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在学习理论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原因、影响和评价,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心理学中外部可观察的反应行为,学习是建立在强化和惩罚的基础上的。
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
例如,在养成某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单个步骤,并透过奖励和惩罚来加强或弱化学生的某种反应,以帮助学生形成习惯性的、自动的反应。
而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行为主义者通常会采用具体且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如任务分解和实际操作,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能。
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人类是复杂的信息处理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有目的、选择性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建立新知识和技能。
认知学派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强调学习环境与个体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倡创造性学习。
例如,该学派指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与人们的个性和前置知识相适应的。
他们还支持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认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从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中提取出最好的部分,特别是强调了认知、情境和社会变量的交互作用。
这一学派认为学习不仅受到过程和结果的外在奖惩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如学习者的信念、期望、动机和情感的影响,而社会参考模型也了被该学派广泛使用。
例如,一个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的信念或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尝试学习新事物的意愿和能力,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期望和能力。
建构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个体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交互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仅要将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来自我发现、自我判断。
该学派认识到,学习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来完成共同的建设的。
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精神分析疗法1.理论基础其基本理论核心就是:人得精神活动可分为潜意识、前意识与意识。
⑴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把人得心理活动分为3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得各种心理冲突,虽然感知不到,但并未消失,而就是潜伏在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某种转换机制以病态得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或精神疾病。
⑵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假定人格就是由3部分构成得,即本我、自我与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个健康得人格之中,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得作用就是平衡得。
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
⑶性欲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得本能与死得本能,生本能要使生命得以延续与不断发展,而死本能要使生命回复到无机状态,两种本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命就在它们得冲突与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
⑷神经症得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把焦虑视为理解神经症得关键所在,为防止焦虑得加剧,就要设法干预、抑制或消除本能得冲动。
2.心理障碍产生得原因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得异常行为表现以及她们所意识到得内心体验仅仅就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原因在于来访者早年生活得心灵创伤以及由此遗留下来得被压入潜意识得矛盾冲突。
也就就是说,潜意识中未解决得心理冲突,就是日后发病得根源。
3.心理治疗得原理精神分析得工作,就就是要把压抑在潜意识中得那些童年创伤与痛苦体验挖掘出来,成为意识得东西。
治疗者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
这些经验,并加以分析、解释,使来访者获得一种情感体验得领悟。
来访者一旦洞悉问题得根源,对自己得心理动态与病情有所领悟有所了解,特别就是明了到潜抑得欲望、隐藏得动机,或不能解除得情节等,就有可能去正视冲突与焦虑,摆脱情感得羁绊,理智地对待她们,症状也会随即消失。
4.心理治疗得方法⑴梦得分析。
发掘潜意识中心理资料得另一技术就就是要求病人在会谈中也谈谈她作得梦,并把梦中不同内容自由地加以联想,以便治疗者能理解梦得外显内容(又称显梦,即梦得表面故事)与潜在内容(又称隐梦,即故事得象征意义)。
心理学理论
一、七大心理学流派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研究意识(人们的直接经验)的构成成分:感觉、意想和激情。
内省法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而诞生)詹姆斯、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学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识功能,“意识流”反对构造主义的观点,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班杜拉主要心理学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主张行为环境决定论。
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有很大的贡献)韦特海默、考夫卡、柯勒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主要研究知觉、学习及思维。
实验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哥、阿德勒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自由联想、个案法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研究以正常人为对象,人性本善,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人性心理学第三势力,理论体系仍不完备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纽维尔、西蒙人脑会对所接收的外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过程)反应时记录法、口语报告法、计算器模拟二、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大脑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
——颅相学(加尔、斯帕兹姆)——语言位于大脑额叶(波伊劳德)——运动失语症,左侧额叶受损(布洛卡)——听觉性失语症,颞叶受损(威尔尼克)——记忆定位在颞叶(潘菲尔德)2、整体说:大脑以整体发挥作用,不同部位对心理功能产生同等程度的影响。
——大脑功能的丧失与特定部位无关与受损面积有关:鸡和鸽子,局部损毁法。
(弗洛伦斯)——均势原理:大脑各部分几乎以相同程度对学习发生兴趣+总体活动原理:学习效率与受损面积成反比与受损部位无关。
3、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脑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第二机能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接收、加工、处理;第三机能系统(行为调节系统):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
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
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
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论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论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学科。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早期主流流派,由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塔钦德代表。
结构主义关注研究心理现象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使用自我报告、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人类感知、关注和意识。
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的目标是分析心理现象的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下的功能。
2. 泛心理学:泛心理学是由斯坦利·霍尔和约翰·达维·华生创立的流派。
泛心理学试图将行为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结合起来,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思维和心理过程。
主要观点是行为及其目标是通过个体的认知和感知过程来确定的,行为是积极的、目的性的,并受到个体对刺激和环境的解释。
3.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由约翰·沃特森和B.F. 斯金纳等学者提出。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建立与环境的关联来解释的。
主要观点是心理学应该致力于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建立刺激-反应关系来解释人类行为。
4.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门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包括乔治·米勒、乌尔里希·诺伊斯和艾伦·珀金斯。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知觉、记忆和问题解决等智力过程,通过实验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
主要观点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推理和问题解决来解释和研究。
5. 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流派,由阿伦·马斯洛和卡尔·罗杰斯等心理学家提出。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现实经验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重视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发展。
主要观点是人类是理性和自由的存在,个体对自己的发展和实现承担主要责任。
这些流派并不完全互斥,而是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研究方法和观点。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有多个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方式,以致于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学科。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主要理论流派,它着重研究人类行为和外界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的规律和原因。
行为主义强调对行为的可观察性,因此主张要用实验证据来支持理论。
认知主义是心理学的另一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人类思维、认知和信息处理过程的研究。
认知主义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内在的思维过程和心理结构所驱动的,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揭示认知过程的机制和规律。
认知主义提出了知觉、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重要概念,并且深刻影响了教育和认知科学领域。
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三个主要理论流派,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的发展。
人本主义认为个体具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意识,主张关注人的需求、价值观和自我实现的潜力。
人本主义对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个体成长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精神分析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个主要理论流派,由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学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深层结构和冲突的本质。
精神分析学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如潜意识、无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并以治疗方法闻名。
虽然精神分析学的部分理论仍备受争议,但其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学。
每个流派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解释框架,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思维、行为和心理的理解。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理论流派可以结合使用,以综合性和多角度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十大流派
心理学十大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这篇文章将介绍心理学领域的十大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类发展心理学和系统论。
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早期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以其关注分析心理过程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而闻名。
代表人物包括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塔奇纳。
结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将其拆分为更小的组成部分来理解。
然而,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结构主义逐渐式微。
2.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观察和测量可观察行为,而忽视内心思想和情绪。
行为主义的先驱是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者相信,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
他们使用实验和条件反射来研究行为模式和学习过程。
3.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强调我们如何获取、处理和保存信息。
代表人物包括乔治·米勒和乔姆斯基。
认知心理学研究记忆、学习、语言、注意力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它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
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自由意志、自我概念和情感需求的驱动。
它注重个体的成长和达到个人潜力的过程。
5.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学领域最早的一种探索潜意识和个人心理动力的流派。
精神分析学主张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受到心理冲突和潜意识欲望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使用自由联想和解析技术来揭示潜意识,并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6.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强调观察、模仿和情境的重要性。
阿尔伯特·班达和朱利安·罗特尔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四大学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是美国现在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
由于意识是不可测的,因此,只需研究在何种刺激下,个体有何种行为即可。
所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只研究个体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巴普洛夫认为,由于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反复结合,个体产生条件行为,即刺激在前,行为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应答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行为之后的强化,即行为在前,刺激在后,个体的学习是一种操作性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因反对行为主义而生,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
它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因此主张研究意识,反对研究行为。
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组织和加工。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严格上讲,心理学中并没有建构主义的学派,只是很多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相似,故将其称为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建构主义与认知主义都强调人的意识,强调学习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加工,但建构主义更强调这种加工的主观性。
强调学习者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都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而人本主义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价值、理想、情感和潜能等。
心理学四大学派关于学习的主要理论观点
奥苏伯尔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维果斯基 皮亚杰基本理论观点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 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 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 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 维果斯基基本理论观点 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 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 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 的学习。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 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 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 是外部因素,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维果斯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者应在社会性情境中积极相互作用。
(B. F. Skinner,1904—1990)
斯金纳实验箱
斯金纳学习理论原则:
积极反应原则: 主张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使学习对每个问题做出积 极的反应。 小步子原则: 将教学内容按内在联系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编成程序。 及时强化原则: 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 操作力量就会得到增强。 自定步调原则: 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强求统一的进度。 低错误率原则: 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反应会 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过多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 习的速度。
建构主义理论的经典实验
皮亚杰“水量多少实验” 在实验中,儿童只关注到长度与量的关系, 而未注意到瓶子口径与量的关系。在皮亚 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 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 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 式。由此得出“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 程”,因而在教授儿童某种知识时,应想 方设法使儿童理解,把新知识同化于儿童 原有的认知图式中。
心理学重要理论
基础心理学1、学派创始人内容意义⑴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那;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⑵行为主义:美国:华生,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心理学上的第一次革命;⑶格式塔心理学:德国: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⑷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⑸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第二次革命;2、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学派、时间、代表人物、意义⑴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第三次革命;⑵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用模拟计算机程序建立人的认知模型;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3、需要层次理论: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⑵生理需要在一切需要中是最优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⑶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较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又叫生长需要;⑷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自然禀赋的,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以后出现的特征;4、情绪理论:⑴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心理学家兰格提出;詹姆斯认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兰格强调血液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二人都强调情绪和机体变化的关系;⑵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提出了情绪的中枢理论;忽视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也忽视了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⑶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4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5、气质类型学说:⑴体液说: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一种液体和一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希波克拉底的学说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⑵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美国医生谢尔顿和心理学家斯蒂文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体型说和胚叶说想从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气质的根源,但两种学说都没有提出生理因素和气质类型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根据;⑶血型说:是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也是缺乏科学根据的;⑷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4种内分泌腺类型;并认为内分泌腺类型不同的人气质也不相同;⑸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他确定只存在4种最基本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他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看作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6、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⑴本我:最底层,原始的我,遵循快乐原则,⑵自我:中间层,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⑶超我:最高层,道德的我,遵循道德原则;7、瑞士新精神分析学家容格在心理类型论一书中提出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8、人格理论: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是人格特征理论的创始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类: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⑵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⑶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纬度理论:他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将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他把人格的类型模式和特质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两种模式的特点,使得对人格的描述能够更加全面、更加系统,也更加富有层次性;他把人格特质归结为三个维度上: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⑷20世纪80年代,科斯塔和麦克雷提出人格大五和五因素模型,编制了NEO人格调查表;人格的五因素包括: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发展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⑵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⑶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先驱是美国的特里普力特和德国的莫德;2、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⑴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起来源于行为主义;俄国的巴甫洛夫和美国的华生是行为主义的早期代表;斯金纳发展了行为主义;班杜拉和沃尔特斯提出了社会学习论1963年;学习的过程大致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模仿;⑵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斯曼,他提出5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侵犯-赞同命题;⑶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而个人行为只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源于美国学者詹姆斯和米德,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⑷精神分析论:始于19世纪末,奥地利着名学者弗洛伊德创立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新精神分析论的观点;3、控制点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50、60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4、个体归因的原则:⑴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⑵折扣原则:凯利提出的;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⑶协变原则: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5、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拓性贡献;6、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消极的权力动机;7、侵犯的原因:⑴本能论的解释:弗洛伊德,洛伦茨;⑵挫折-侵犯论学说:最初由多拉德提出的;⑶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提出;8、社会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心理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能;9、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0、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1959年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11、态度转变理论:⑴海德的平衡理论:他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提出了一个P—O—X模型说明他的观点;⑵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他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⑶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12、美国学者霍尔提出了四种人际距离的概念: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13、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⑴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理论;⑵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6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⑶他提出了群体整合的原则;14、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一种解释竞争与合作化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15、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研究群体压力时,报告了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16、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17、美国学者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比较好地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18、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下降律、几何级数率、先内后外律;19、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李等人总结了六种常见的爱情形式: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式;21、哈特菲尔德等人提出爱情有激情式和伙伴式两种;22、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23、罗森伯格发展了一个自尊量表;作为对自尊的单维度测验它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发展心理学1、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着作;2、早在20世纪初,霍尔就对老年心理进行了研究,并着有衰老:人的后半生;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也在20世纪20、30年代研究个体全程的心理发展;30年代美国先后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和发展心理学;3、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二因素论: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美国的吴伟士;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4、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4—5岁,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9岁,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美国着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将个体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①婴儿前期0—2岁: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人格特征:希望品质;②婴儿后期2—4岁: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人格特征:意志品质;③幼儿期4—7岁: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人格特征:目标品质;④童年期7—12岁: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人格特征:能力品质;⑤青少年期12—18岁:发展任务: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人格特征:诚实品质;⑥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人格特征:爱的品质;⑦成年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人格特征:关心品质;⑧成年后期50岁以后: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或厌恶感,良好人格特征:智慧、贤明品质;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①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②观察学习: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③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⑷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核心;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思想;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③学习的最佳期限;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⑸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5、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深度知觉;6、言语发展的理论:⑴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又分为强化说和社会学习说;⑵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⑶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7、⑴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⑵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⑶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⑷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⑸哈特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我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客体我的发展;8、关于游戏的理论:精力过剩论、精神分析论、练习论、重演论、娱乐论、认知论;9、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10、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有关自我的知识、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11、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展顺序从身体的自我活动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12、霍尔是第一个提出青春期理论的心理学家,他在1904年写了一部两卷集的着作青春期;13、斯普兰格将青年期形容为“第二次诞生”,第一次是为了生存而诞生,第二次是为了生活而诞生;14、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区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是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15、美国心理学家帕瑞把青年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16、美国心理学家拉勃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是一种“实用性思维”;17、心理学家安托露丝将恋爱结婚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朋友关系这三重关系称为“人生护航舰”;18、斯普兰格把人分为6种类型: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分为6类;19、霍兰德把人格类型分为:现实的、研究的、艺术的、社会的、企业的、常规的6种类型;20、心理学家莱文森对成人期发展做了深入研究;21、德国心理学家巴尔特斯提出“毕生发展观”的心理发展观;22、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提出死亡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并不是每个人在死亡时都经历这5个阶段;变态心理学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异常心理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⑴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⑵由于我们的“自我”必须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以便理性地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以我们体验着焦虑;⑶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症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实验神经症”的模型说明“心理冲突”的神经机制,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介入变态心理学的早期记载;通过动物实验的结果,进而演绎和推论人的心理,再以人为实验对象,研究其行为并与动物实验结果相比较,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一般技术路线;按这种路线探索人类心理现象的第一人是桑代克;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4、李心天1991年依据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粗略地将非标准化的区分,归纳为以下几种:统计学角度、文化人类学角度、社会学角度、精神医学角度、认知心理学角度;李心天1991年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5、郭念峰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郭念峰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⑴心理活动强度⑵心理活动耐受力⑶周期节律性⑷意识水平⑸暗示性⑹康复能力⑺心理自控力⑻自信心⑼社会交往⑽环境适应能力;6、社会再适应量表设计者霍尔姆斯于1967年正式用于临床;坎纳编制了两个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小困扰量表,一个是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7、1956年,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把适应压力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衰竭阶段;8、拉扎鲁斯等人认为,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有三种:第一,认知结果是两可的;第二,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第三,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9、1931年,心理学家勒温和后来的心理学家米勒按冲突的形式,将内心冲突分为四大类:双趋冲突、趋避冲突、双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心理测量学1、斯蒂文斯将测量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四种水平:即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2、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的学者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3、他第一个提出相关的概念;由他的学生皮尔逊加以发展,创立积差相关法;4、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在心理杂志上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这是心理测验第一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5、1905年,法国的比内和西蒙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测验;6、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比内-西蒙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7、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提出如何找出干涉变量的一套方法;8、美国测验专家伊贝尔根据长期经验提出用鉴别指数评价项目性能的标准;9、怎样鼓励被试对涉及社会敏感问题做出真实回答菲力普列举了三条策略;咨询心理学1、主要发展历史咨询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其形成之前,已具备了几个充分和必要条件:⑴、高尔顿〔〕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的研究和"自由联想"方法的建立1882年;⑶、韦特默L,Witmer 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⑷、比奈--西蒙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智力测量1904年;⑸、大卫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⑹、帕森斯F.Parsons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2、1854年,美国由2O余名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开始正式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3、精神分析理论观点⑴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 ,1856-1939所创立;按照精神分析学家拉伯波特Rapaport的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关于心理结构、关于人格结构、关于心理动力、关于心理发展和关于适应问题;⑵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即生物本能欲望,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去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自我代表现实原则而起作用,它通过现实环境,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发展;自我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一旦超我形成以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超我和现实三方面的要求;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弗洛伊德还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据的意识水平是不同的;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构成人的复杂的人格动力结构;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依赖这三种力量维持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理的失常;⑷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是营养本能;⑸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在个体发育中,不同时期,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性欲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①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满足来自唇、口、手指;②肛欲期2-3岁,其快乐来自排便,肌紧张的控制;③生殖器期,4-5岁,其快乐来源于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④潜伏期6-11岁,这时,儿童不再对性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⑤生殖期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4、行为主义理论观点⑴华生受俄国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建立了刺激一反应模式:R=fS;⑶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Skinner,1904-1990以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提出了R=f公式,其中R为反应,S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⑷班都拉的"新社会学习理论"由以下几个基点:①人能够操纵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可预见行为后果;这种学习,叫作"替代性学习"或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②人可以自我评价行为,进行自我奖赏或批判,自我强化;③人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受外界左右;5、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种潮流,并非学派;由于它通过实验证明,认知理解对环境条件、刺激强度、情绪发生、发展和行为方式起调节作用,所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认知心理学与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外部刺激进入大脑以后的内部加工过程是不重要的,是不可探索的"黑箱";而认知心理学则。
心理学四大流派的主要区别
⼼理学四⼤流派的主要区别1.⾏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随之的有机体⾏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为都是习得的。
⾏为主义学习理论应⽤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为的⽅法,为学⽣创设⼀种环境,尽可能在最⼤程度上强化学⽣的合适⾏为,消除不合适⾏为。
美国⼼理学家约翰·华⽣在20世纪初创⽴了⾏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赫尔、桑代可,斯⾦纳等的影响下,⾏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纳更是将⾏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源⾃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批认知⼼理学家的⼤量创造性的⼯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桑代克之后⼜进⼊了⼀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经过积极的组织,从⽽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个⽐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为的中间过程,即⽬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本主义学习理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在⼈本主义⼼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本主义主张,⼼理学应当把⼈作为⼀个整体来研究,⽽不是将⼈的⼼理肢解为不完整的⼏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且更应该关注⼈的⾼级⼼理活动,如热情、信念、⽣命、尊严等内容。
⼈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教育的视⾓阐释了学习者整个⼈的成长历程,以发展⼈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我,进⽽⾃我实现。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理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自诞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观点,为我们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他们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并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构造主义心理学采用内省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即让被试者对自己的意识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
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人的心理活动,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内省的结果往往受到被试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功能和作用,而不是仅仅研究心理的结构。
他们认为,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是适应环境和满足个体的需要。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心理现象。
他们还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认为心理学应该为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提供服务。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不可观察的意识。
他们认为,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了解。
行为主义心理学采用实验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来观察被试者的行为反应。
他们还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理论,来解释行为的形成和改变。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产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奥地利,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往往是由无意识中的冲突和压抑所引起的。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总结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众多的流派和理论。
本文将从七大流派的角度对心理学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流派: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研究可见的行为反应,而忽略了内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Watson和Skinner。
第二流派: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之后兴起的流派,它关注人的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代表人物有Piaget和Tolman。
第三流派: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变化。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和Vygotsky。
第四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人的主观体验以及人的潜能的发展。
它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Maslow和Rogers。
第五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它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分析梦境、自由联想和心理防御机制等来揭示潜意识的内容。
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和拉康。
第六流派: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
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Festinger和Milgram。
第七流派: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它关注神经系统和生理过程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Cannon和Lashley。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每个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为我们理解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论述心理学各大流派和主要思想
论述心理学各大流派和主要思想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可以分为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1.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早期流派,旨在研究人类心理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汤德。
2.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
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沃森和伯斯·斯金纳。
3.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功能主义关注个体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的能力,认为心理过程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具有的功能性的。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威廉·詹姆斯。
4. 心理分析学(Psychoanalysis):心理分析学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建的,强调个人无意识的力量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该流派注重梦境解析和童年经历的影响,并使用自由联想等技术。
5.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类的积极动机。
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
6.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关注思维、记忆、学习等认知过程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米勒、乌尔里希·诺伊塞和约翰·斯托利。
7.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环境心理学研究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8.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和行为是进化的产物,研究基因和环境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以上是心理学的一些主要流派和思想,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共同推动了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各流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心理学中最“繁荣”的领域之一。
最早对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德国人艾宾浩斯(Ebinghaus,1885),由于他对人类语言学习的研究,而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最早对动物进行学习实验的是心理学家美国人桑代克(Thorndike,1898),他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方式。
现代学习理论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观主要以“联结”为基础,也就是刺激—反应(5—n)之间的联结、条件(包括问题解决目标)与动作之间的联结或语义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联结。
在这种观点看来,当在环境中的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就会发生学习。
行为主义者主张研究人的外显行为,认为学习过程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只要控制外部刺激,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他们反对将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他们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强化并且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的作用。
在联结观看来,学习者要掌握一项复杂技能就要加强个别动作成分的练习。
这一观点的一个关键假定就是学习复杂技能首先要获得较为简单的成分,然后再将他们合并成更为复杂的行为能力。
其隐含的内容就是,复杂技能的知识或知识结构能分解成较为简单的联结。
行为主义联结观对复杂学习的解释,对于我们教授复杂技能给予了一定的启示。
一般来说当我们学习一项复杂技能时,先要进行任务分析将这些技能分解为更为简单的成分』口果按照联结观设计教学程序,可以制定用于帮助学生掌握简单技能来获得复杂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并且有效地向学习者呈现信息,允许学生练习组成技能以及提供清晰的反馈。
近些年来,行为主义受到认知观关于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启示,突破了原来的模式,将多种认知加工(如思维、知觉、自我陈述等)纳入他们的理论框架中。
这类研究不仅研究个体外部条件对行为反应的影响,而且特别注意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
但是,由于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单纯以时间接近和强化来解释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主要关注个体行为或操作的变化,没有分析学习的内
部心理过程,所以只能解释外显的行为,不能解释学习历程的内在变化。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只能解释学习行为中的一部分属于“行”的简单学习,尚不能说明属于“知”的复杂学习,这有待认知学习理论和其他学习理论来回答。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取向主要是认知观,认知观将学习看作是理解概念,掌握规则和原理等,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而不是较简单的联结,学习过程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持这种观点者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的过程,即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重构的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因此高度重视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联系,学习者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
近些年来,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沦相结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知识的表征与组织、学习的自我调节与元认知、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加工。
他们代表了人们在认知取向指导下对学习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复杂学习就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AnitaWoolfolk(2003))在其《教育心理学(第8版)》著作中,将“复杂认知过程(complexcognitivepro—cesses)”分解为:(1)关于概念的学与教;(2)问题解决;(3)成为专家学生:学习策略和研习技能(1earningstrate—giesandstudyskills);(4)为迁移而教。
对于解决问题的研究表明,无论从教学还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中,学生对新信息的表征都要依赖于他们原来的知识结构,正是这些结构使他们建立的某种表征或心理模式指导着学生解决问题和进一步学习。
通过许多有关专家、新手解决问题差别的比较研究表明,具体领域内的不同方式的知识表征决定了问题解决的熟练水平。
JeroenJ.CvanMerri~nboer在其“复杂学习蓝图”这一研究中同样指出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别,专家和新手在完成复杂学习任务时是不同的,他认为专家之所以正确快速、有效地完成一项复杂技能是由于他具有大量的认知图式,并将其规则化,从而达到自动化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在一个特定领域或专业上体现
出复杂认知的能力。
规则自动化和认知图式的获得是掌握复杂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学习过程,并且他指出迁移和反思是复杂学习的最终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知心理学对于复杂学习的研究首先强调专家和新手的差别以及如何培养专家型学生,也就是“学会如何学习”。
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别概括起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不同,包括知识的表征、认知加工能力以及专家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
所以培养专家型学生就要让学习者学会了解、控制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也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是有效地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面,能够促进学习在新情景中的迁移。
最后认知观强调了解决复杂问题时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
它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进行较高认知加工的任务,如归类、规则的推导、程序的建立等等。
认知主义关于复杂学习的解释对于我们深人研究学习过程,了解学习策略以及在新情景中应用原有的知识基础自觉地促进学习的迁移都大有帮助。
但批评者也指出由于它片面关注认知过程而忽视了一些重要方面,如学习的社会本质,真实任务情境等。
于是学习研究又朝着一种新的方向“建构主义”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和C.R.罗杰斯等人。
他们的观点与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行为主义有分歧,在西方已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自我实现”论。
他们认为凡是有机体都有一种内在倾向——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发展自身的潜能。
人与一般有机体不同在于除一般潜能外,还有人所特有的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也是人体的遗传构成,也有求得发展的内在倾向。
“自我实现”论就是指人有这种尽其所能的内在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论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以潜能的实现来说明学习的机制。
他们反对刺激—反应这种机械决定论,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
他们认为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指导自己,“自我实现”潜能。
所以,罗杰
斯在教育改革领域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并倡导“非指导性教学”,美国教育学教授H.戈曼指出:“非指导性教学,或许可称之谓非操作或者非窒息教学。
借助于拒绝替学生思考以及为他们组织起来打破学生依赖性的需要,据此而设计的教师的行为,构成了这种教学。
这并不在任何意义上意味着某种指导是不必要的;相反,它意味着教师将自己的任务看成是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也反对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来解释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的内在价值,重视个人潜能的成长,鼓励人们自我实现、积极向上,这对革新过去学习理论的弊病来说,是一种进步。
但其学习的机制无疑异常复杂,尚待进行系统的大量研究,且人本主义学习观过于强调实现先天的潜能的内在倾向,忽略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于先天的潜能的制约和影响,这正是它的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对复杂学习理论研究过程和现状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复杂学习理论把人的业绩表现置于中心位置,注重考察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有关复杂学习理论的研究无疑是现代学习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
虽然各主要流派许多理论观点都有明显的分歧,但是它们之间兼容与整合的趋势日益增强。
而vanMerrinboer综合各流派关于复杂学习的观点而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复杂学习理论,尽管该理论也有其不完善之处,例如他提出的4C/ID模式对于需要评估、需要分析、媒体选择以及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等方面还没有提出详细的指导,但是为我们完善复杂学习理论,设计培训策略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