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选修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word教案

湘教版地理选修5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word教案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1课时)【基础梳理】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生态破坏(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2)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3)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2.土壤侵蚀(1)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成因:人类不断加剧的活动)(3)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1)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范围:①区域性(例如20世纪中期八大公害事件);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全球气候变化(1)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2)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臭氧层耗竭(1)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2)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4.生物多样性的减少(1)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2)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1.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2.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3.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4.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重难点解析】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①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降水少,且降水集中在夏季;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较大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对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和彻底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主要因素) 开矿: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降低②危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质量的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大量泥沙流入黄河,含沙量剧增,下游形成“地上河”;生态环境恶化,诱发自然灾害;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全册课件【精品】

危害的 严重性
中广网贵州2010年3月3日消息 贵州省降雨量 持续减少,至2月28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 627.1万亩,因旱有610万人、261万头大牲畜 饮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以黔西南州、六盘 水市、毕节地区等地旱情最为严重,部分县 (市)发生100年一遇特大干旱。3月2日,贵 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贵州省水旱灾害 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将贵州省抗旱Ⅳ级 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
区域性
2、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域的风暴潮灾 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暴雨早平原地 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能引发山洪爆发, 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地震
地震
地震
风暴潮
风暴潮
洪水
2009年9月 土耳其西北部洪水泛滥
台风
火山
水稻虫害
冰冻
干旱
什么是自然灾害?
山西河津滑坡事 印尼的森林 非洲的干 件 大火 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发生在 自然环 旱
境中,并且都是一些异常的变化,对人类社会 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自然灾害。
不可避免性 和可减轻性


1、广泛性与区域性 2、频繁性与不确定性 3、周期性与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5、危害的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它们各自 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的特征。
1、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 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这个地区的自然灾 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特 点
雨涝灾害的时间分布:根据统计资料,近半个世纪以来雨涝灾害的峰值 期为1949年、1954年、1964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1年,次 为1975年。 台风风暴潮较严重的年份是1956,1959,1960,1962,1964,1969,1971, 1974,1985,1986,1989,1990年。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第二章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案 湘教版选修5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学习目标] 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四大基本特点及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能在我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的空间分布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我国的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灾害种类多:世界上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发生频率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出现较大的气象灾害24.5次,其中旱灾、洪涝灾害、台风、冷冻灾害高于世界各国的平均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地区春秋多干旱;东部季风区夏季多暴雨和洪涝灾害;东北和西南地区,冬春多干旱,森林火灾也时有发生;西南、西北和华北的活动构造带多地震;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多低温冻害和冰雪灾害;东南沿海地区多台风、风暴潮等。

4.地域差异大:东部地区灾害类型多,强度大,频率高,损失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但损失较小。

思考1.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分别有哪些?答案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1.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自然灾害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周期性;空间分布上,在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带往往形成自然灾害带。

2.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思考2.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答案东部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探究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

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问题。

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

答案①地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

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

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五教案

高中地理选修五(湘版)教案: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太康一高地理教师朱爱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能在中国地图上指明我国灾害类型空间分布区域,归纳总结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及其主要灾害类型。

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归纳方法根据教材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根据各自然灾害的具体分布归纳出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体验合作学习过程,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3.在中国地图上整理、归纳各个灾害实例总结出我国各种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培养强化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自然灾害方面国情的了解,激发学生认识灾害、研究灾害的学习动机,认阵思考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和应对策略。

, 2. .通过了解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差异大的特点,使学生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

, 3. .通过了解自然灾害差异大的特点,使学生养成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重点和难点: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难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的原因及灾害的地区分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年入夏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我国很多地方先后发生自然灾害:西南区多地洪灾并伴有泥石流、湖北洪灾、东北洪灾;四川地震并伴有水灾,新疆伊犁、和田、昌吉地震,甘肃地震并伴有水灾;……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在我国几乎都有发生,而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地震、泥石流、滑坡、虫灾等灾害尤为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分布情况怎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学生活动:教师将各组指定为我国的不同地区,如: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等,归纳出本区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主要发生时间。

各组选一个负责人,汇报本组的学习结果,并将学生说出的自然灾害按地区汇总到黑板上。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1。

识记我国地震带、泥石流与滑坡的空间分布。

2。

理解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

我国的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2.我国的地震灾害(1)基本特点①分布范围广。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①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②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3.分布西部东部分布天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台湾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特点不均匀,呈条带状,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1.我国为什么多地震灾害?提示: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加之又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因而地震多发。

2.祁连山地震带、秦岭地震带、燕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汾渭地震带等并非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为什么这些地区也是地震的多发区呢?提示:内陆地区地震带大体上与我国山脉分布相吻合,而山脉本身就是地壳剧烈运动的结果。

【核心归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震灾害发生。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左右,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我国地震的分布、成因与危害如下:(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比东部更加复杂,构造运动频繁,地壳更加脆弱所致。

但灾情却是西轻东重,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度大,所以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特别大,灾情特别严重.(2)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跟踪训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台湾高雄市2016年2月6日凌晨3点57分发生里氏6。

7级地震,全台都有震感,其中台南市受损最为严重,多处建筑倾斜甚至倒塌。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1.2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设计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自然灾害的类型,解释每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运用地图能够说出世界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洪涝、地震、海啸、蝗灾等灾害图片、音像资料、动画课件的呈现,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

2.通过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等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和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能力。

3.利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利用表格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和防御,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洪涝、地震等灾害图片和影像资料的呈现,刺激学生的感官,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强化学生灾害意识和忧患意识的目的。

2.通过对干旱、洪涝、地震、滑坡等灾害及其关联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树立全球合作,共同防灾、减灾的思想。

【教学重点】1.气象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2.地质灾害的灾因、危害和分布【教学难点】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新课导入】与人类生存活动关系密切的四大圈层发生异常变化就会形成自然灾害,岩石圈的异常变化形成地质灾害。

【板书】二、地质灾害【启发提问】说出你知道的地质灾害类型。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过渡】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地震。

【投影】汶川地震图片【板书】1.地震【阅读】结合图1-16 地震构造示意图,阅读课本材料“地震小词典”,了解:(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前震、余震等基本概念。

(2)说明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3)你知道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有哪些吗?【学生回答】(1)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量度指标是震级。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目录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3PPT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3PPT教案
从空间维度上比较。如地震发生后,在震中距一样的不同地域, 烈度相差很大。又如同一大暴雨所造成的洪涝灾害,在不同地 域,其危害程度差异也很大。
学习目标:比较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分析自然灾害损失 与环境的关系
教参-P142
地图册-P16
学习目标:比较同一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例 分析自然灾害损失与环境的关系
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乱挖乱堆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乱挖乱堆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地质灾害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地质灾害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乱挖乱填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乱挖乱填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斜坡原状人为改造边坡上建房很危险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泥石流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泥石流泥石流沟流通区被人为改道和缩小断面埋下灾害隐患滑坡体上的池塘极易拉裂导致地表水渗入滑坡内加剧滑动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边坡未加支护垃圾随意堆放沟中存在滑坡泥石流隐患在暴风雨多发区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乔木树大招风
可采用对比教学法,比较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 类型、原因和危害等方面进行。
注意图形图像的运用、注意背景材料的铺垫。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高新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第三节 自然灾害与我们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选材依据: 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灾害问题的全面化、
地图册-P16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湘教版选修5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2.3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导入新课]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质作用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十分缓慢,不容易被人们觉察,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激烈,如山崩、地震、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1.种类齐2.分布广3.危害大一、我国的地震灾害说明: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00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 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

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

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级地震。

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0%。

【资料分析】阅读以下资料,分析总结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资料一: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800多年,记录史上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l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三次,即:l668年山东莒县郯城地震、l920年宁夏海原地震、l950年西藏察隅地震。

l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l556年陕西华县发生8.2级强地震,死亡8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l949年以来,l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资料二:从我国地震发生的空间位置的分布特点看,我国的深源地震仅出现于吉林的安图、珲春和黑龙江的穆棱、东宁、牡丹江一带,深度一般为400~600千米。

高中地理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湘教版选修5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表格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辩论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

[教学难点]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的建立。

[教学媒体与教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图片、案例[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天、地、人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同样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而在三者之间,变化最频繁的就是人类,时刻在影响着天地的变化。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教案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教案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阅读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
明确以下几点
①水土流失的原因②水土流Biblioteka 的危害(2)土壤侵蚀的后果
【点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点拨】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阅读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明确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点拨】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点拨】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
(1)原因
【点拨】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
(2)危害
【点拨】损伤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点拨】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高中地理 4. 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4. 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湘教版选修5

4.3 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在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目的与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与互救常识、方法;2.掌握应对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相互交流应对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和方法; 2.能多途径地获得资料并通过对众多材料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形成观点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3.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计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办法,现场演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典型例子,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灾害时冷静的心态和机敏的反应;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积极态度、互帮互助的精神和“减灾防灾、人人有责”的意识,树立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b5E2RGbCAP3.强化生存本领意识,强调生存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教案重点]1.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的态度2.应对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教案难点]如何将应对自然灾害的正确办法和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当中,形成生存本领。

[教案媒体与教具]课本插图以及师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减轻自然灾害既是各级政府、科学家、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与我们的个人生活和行动密切相关。

当灾害迫在眉睫或正在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p1EanqFDPw【板书】第三节自然灾害与我们【案例分析】阅读以下两则案例,从中你悟出哪些道理?案例一:一人跑出全家得救秦振英,唐山钢铁公司工作;唐山地震前住在秦庄北街28号,住平房,烈度十度区。

“震前我家住的四间平房是刚刚盖起的新房,地震时我被惊醒,当时我反应很快,迅速从窗户跳出,我爱人也想随着外逃。

然而仅仅几秒钟之差,房子就倒了,她被压在墙角。

这时大女儿也被砸在炕沿下,住在西屋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想往外跑没有成功,跳窗时被水泥檩砸伤腰部,另外两个儿子还平躺在炕上,身上也压着水泥檩,所幸的是下面有掉下的碎石架着,所以砸的力量不太大,当时尽管没有生命危险,可是靠自己力量又没法出来。

高中地理 4.3 自然灾害与我们学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4.3 自然灾害与我们学案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4.3 自然灾害与我们学案湘教版选修5【学习目标】 1.明确在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目的与意义,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与互救常识、方法。

2.掌握应对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①____ 认真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和②__________③____ 注意收听权威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信息备作好各种行动准备和④______________⑤____ 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现象报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⑥____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避自然灾害一旦发生,要组织大家进行避灾⑦____ 切断可能导致⑧____________的电、火、煤气等灾源⑨____ 学习一定的⑩________________,灾害期间及时自救和救治他人保为减少损失,要充分利用社会的防灾保险时间正确方法洪水袭来时不要慌乱,服从安排,⑪________地转移人员和财产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统一组织⑫____________洪水即将来临时原地避水的,可将物品放在楼上或高处。

贮备一些⑬________和必要的生活用品。

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⑭________转移在室外要避开容易招引雷电的地方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⑮________、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被洪水围困时,要尽可能收集用来⑯________________的物品汛期尽量不要到容易发生山洪的景区旅游,更不要在⑰________和不稳定的巨石下避洪,尤其不能在⑱________中逗留洪水袭来时要注意保护⑲____________,严防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抢救溺水者时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然后排出呛入其体内的水,必要时做⑳______________,然后尽快将其送医院抢救1.保障安全的关键(1)切断________、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2)远离________________、窄小胡同、高压线、变压器、____________、河岸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目录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

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

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

【板书】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导入提问】什么是灾害?包括哪两大类?【学生看书后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思考】读教材第2页图l-1“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图l-2“2003年SARS病毒流行”、图l-3“某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图l-4“某村庄遭遇暴雪”,判断哪些属于灾害?【学生回答】具有灾害属性的是图1-2、图l-3、图l-4。

图l-1是自然现象,没有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不具有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问题】你能在举出一些灾害的事例吗?【学生回答】瘟疫、水灾、火灾等。

【思考】图l-2、图l-3、图1-4都是自然灾害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析回答】图l-3、图1-4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因此属于自然灾害。

图1-2是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

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人为森林火灾、人为地质灾害等。

【随堂练习】判断下列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A.2005年1月13日17时30分左右,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叉矶地区的岳麓化工厂一车间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摧毁了车间的厂房,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B.2005年1月8日13时45分左右,312国道陕西成阳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两客车相撞造成40人受伤,其中现场死亡l人,重伤l3人。

C.2004年l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26日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

D.公元79年8月,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市东南l0千米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把庞培、赫尔库纳姆、斯塔比奥三座城市全部淹没。

【点拨】答案:C、D【思考活动】下面这三个字代表三种不同的灾害,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你能根据字的形状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灾害吗?【点拨】第一个:天灾;第二、三个:人祸火灾。

【过渡】人类为了使自己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

今天,人类已认识到自然灾害现象的某些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特征。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带。

这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材料二: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

暴雨在平原地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引起山洪暴发,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材料三: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陕西地区从隋朝到北宋初年约400年间为大旱时期,从宋初到元朝末年的近400年为小旱时期,而从明初至清初的近300年又是一个大旱时期。

材料四: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增多,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加剧。

【点拨】资料一突出的是区域性;资料二突出的是联系性;资料三突出的是周期性;资料四突出的是不可避免性和严重性。

【思考】为什么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启发学生回答】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阅读】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并分析为什么日本多地质灾害?【点拨】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日本地形多山地,频繁的地震使山石破碎,再加上日本降水较多,因而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

【投影】孟加拉水灾图片、孟加拉地形图问题:孟加拉国水灾严重,请分析并归纳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

【启发提问】1.孟加拉国主要属于哪一类地形,这种地形对水灾的形成起什么作用?(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海拔l0米以下,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2.孟加拉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降水有什么特点?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且势力强大时,对孟加拉国会有什么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到2000—3000毫米,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

每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势力强大时,降水强度增大、历时时间增长,出现洪涝灾害。

)3.流经孟加拉国的最大河流是哪一条?孟加拉国位于这条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形成水灾有什么影响?(该国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河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l0%。

最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平原和三角洲,水量大,当降水过于集中时,泄洪不畅,河道泛滥,水深可达1~4米,易加重孟加拉国的水灾。

)4.有人说,孟加拉国水灾与海潮有一定关系。

你说对吗?(对。

孟加拉湾是世界上暴发风暴潮最频繁的地区。

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了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加重了水灾灾情。

)5.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地形、气候、河流、位置等。

)【承转】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读图分析】读图1-7 1963--1992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加趋势图,分析说明:(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呈现什么趋势?(2)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讲述】材料三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阅读思考】课本第6页材料,明确“百年一遇”灾害的含义,并思考以下问题:1.某一地震带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为50年,是否意味着每隔50年就必定发生一次同样震级的灾害?为什么?2.查找资料,说一说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洪水是多少年一遇。

【点拨】1.不是。

一是灾害具有不重复性,二是“50年一遇”只是指一年内发生灾害的概率是2%。

2.1954年的洪水是百年一遇。

【讲述】材料二反映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特点,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

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

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探究活动】1.根据有关研究结果,l480--1980年的500年中,我国的气候变化有两个干旱期:第一干旱期为l479—1691年,第二干旱期为l891年以后;气温变化有4个寒冷期:即l470--1520年、l620--1720年、l840--1890年、l945--198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