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欧阳修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原文:浣溪沙作者:欧阳修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樽前。
浣溪沙字词解释:①四垂天:天幕仿佛从四面垂下,此处写湖上水天一色的情形。
②绿杨句: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冯延巳《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
”③戴花:在头上簪花。
《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从驾还内。
”④六幺:又名绿腰,唐时琵琶曲名。
王灼《碧鸡熳志》卷三云:“《六幺》,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
”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⑤尊:同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浣溪沙翻译:堤上,游人如织,笑语喧阗;湖上,画船轻漾,春水连天。
好一幅踏青赏春的图画! 然而,这图画的点晴之处,却不在堤上、湖上、而在湖岸边、院墙内、高楼下。
那绿杨丛中荡起的秋千架儿、那随着秋千飞舞而生的盈盈笑声,才是青春少女的欢畅、才是春天气息荡漾的所在;唯因它曾经深锢墙内,故如今鼓荡而出,便分外使人感染至深。
船中的太守,此时也顾不得有谁在窃笑了,他情不自禁在皤然白发上插入一朵鲜花、添上一段春色。
让丝竹繁奏、将酒杯频传。
他要与民同乐,同庆春的莅临。
忘却贬官颍州的烦恼吧,他愿在春醪中沉醉。
浣溪沙阅读答案:试题: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答案:1、“出”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
2、词人春日泛舟,与民同乐的愉快心情。
(1)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
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
(4分)(2)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分)浣溪沙创作背景:无浣溪沙赏析: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季节)(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分)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每空1分。
2.(4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白描、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掠十分愤懑和悲愁,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之心”,绝非过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②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①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①亚:接近。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B2.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
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
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
词人远在异地,跋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答:(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参考答案:12.(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
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
“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答到意思即可)【诗意简析】开篇便春意盎然。
“水涨鱼天拍柳桥”。
水涨,点春讯。
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
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莹澈空明。
“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是词人下笔极细致之处。
下片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常有。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大可玩味。
方才一晌短梦,竟有难遣之愁,故须饮茶以消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下一“静”字,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所作为。
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晏几道(北宋)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
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
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
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1)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4分)(2)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
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
(4分)(1).修辞手法有:通感、对比、夸张、双关。
①通感“红”添色彩,让读者由乐曲之名联想到红梅热烈绽放、鲜丽诗意的画面;“香”添味道,以红梅之香写其乐声,生动别致地表现出其歌声甜美动人。
听觉与视觉、嗅觉交织起来,使描绘的乐曲更富艺术魅力。
②对比其他歌女所唱的《桃叶歌》《杨柳枝》与这位姑娘所唱的《梅花》进行对比,更显出这位歌女歌声不同凡响,情感真挚美丽,与后面的“遏声云里”相呼应,衔接紧密自然。
③夸张描绘歌曲阻遏行云,更加突显出这位歌女歌声高亢动人,离别之情热烈深沉。
④双关“柳枝”、“桃叶”既可指曲名,亦可指人名,语意双关,表达离情、歌声更加含蓄有味,同时,也巧妙地进行了对比,使表意变得丰富起来。
(2).(1)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托出悲离伤别的感伤,虚实相生,别有韵味。
(2分)(2)下片,用独特的细节来表现离情别绪。
如歌女欲歌之时,作者没有描述伤感之语,而是描绘修长眉黛,间接显现出歌女离别时的脉脉深情;结尾句行人听歌以玉钗按拍击节,曲终钗断,“分钗”暗示“分离”,表达出离人凄绝之情,余味不尽。
(2分)作品鉴赏此为送别词。
作者词中运用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着力描写歌女唱曲的优美动人,从侧面烘托出悲离伤别的命意,虚实相生、情文并茂地表情达意。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
词语表现出的。
(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
(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浣溪沙》晏殊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浣溪沙》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和孤独寂寞之情。
2.请简要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的含义。
“独”字写出词人因怀念友人而感到抑郁伤感,表现了孤寂、失意的情怀。
3.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子:“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
好处:“新”是唱新词,“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
(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表现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伤春惜时,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5. 请简要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的哲理。
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6、理解性默写(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由景触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这首《浣溪沙》是李清照的早期的作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 “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二(1)“秀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好:“秀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如出水芙蓉,光艳明丽。
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
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之欲出的奇效。
(2)此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
她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真挚、热烈、大胆。
附注释1.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4.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5. 一面:整个脸上。
6.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7. 韵:标致。
8.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7篇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7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1浣溪沙周邦彦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忍听林表杜鹃啼。
17.(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2分)(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
(3分)(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
(5分)参考答案:17.(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2分)(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
(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
(1分)(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
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
(1分)浣溪沙古诗阅读答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7分)浣溪沙【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被酒:醉酒。
②、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
形容伉俪(kànglì,指夫妻。
)情深,志趣相投。
21、上片写“西风”“黄叶”“残阳”有什么作用?(2分)22、结合全词,请简要赏析“当时只道是寻常”。
(5分)参考答案21.上片选用“西风”“黄叶”“残阳”意象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2分)22.此句平淡如家常的话语道出了作者对早逝的妻子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昔生活的深情怀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④。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
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
③垂白:老人。
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16.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16.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
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喜悦醉酒”分析有误。
并非醉酒,只是眼神迷离似醉,好像喝醉之人的眼睛。
下阕主要写老人因久旱无食物充饥,只好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捣碎做成干粮充饥,展现的是老人生活的困难而非因久早逢雨而喜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上片“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主要写了麻叶因甘霖的滋润焕发着光泽,村庄里弥漫着煮蚕的香味,还听到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悦耳的谈笑声,展现的是农村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词人对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喜爱。
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写年迈老人因没有食物充饥而不得不从还没有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做成干粮。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片的情感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
忽然,一个骑马的美少女出现,少女潇洒风流。
这里是白描,直接描绘少女的形象和神采。
使原来低沉的气氛转眼间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扬。
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塑造了少女美丽风韵。
【译文】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
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
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
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
你的愁,很芳香。
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
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
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
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
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作品赏析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
叙事者少见。
而本篇则恰是以叙事的手法填出,颇得出奇之妙。
词中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细节,但却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
刻画而不伤其情韵,清新别致,很有韦庄词的意味。
意境描述人说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
而容若的这一阙《浣溪沙》,则以少有的叙事的方式填得,却有出奇的好。
他给了读者一帧慢镜头,慵懒如春水的时光里,潺潺流淌着一种琳琅之美。
又好似就着这美一谱上曲,立马就会要将其含在唇边,满怀欣喜的,饱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练唱起来不可。
黄昏时分,残阳如酒。
小楼之中,珠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落日的余晖宛若薄薄的锦缎,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阑干上。
他凭栏而立,看着这清觞一样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来了愁绪,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这般的了无兴致。
有注本认为这上片是写的词中女子,正是闺中怀春,上片的描写乃是为下片所做铺垫。
而我更倾向于这是容若写自己如何倚阑生愁的说法。
“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应是写的马背上的女子对他(或是路人)回首相看的美好羞涩姿态,以至使小楼之上的他,心生温软感念而愁绪消散。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赵令畤水满池塘花满枝。
乱香深里语黄鹂。
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
玉窗红子斗棋时。
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2.词下阕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上阕通过描写春水、繁花、啼莺、东风等意象,表现了春光之美好,营造出美好的意境;交代抒情主人公春心萌动的诱因;以乐景衬托主人公的哀愁;写景由远及近,自然引出下阕对室内主人公的描写。
2.下阕通过做春梦、望飞燕、独斗棋三个生活细节,表现了主人公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形象。
主人公相思之情难以排遣,白天做起了春梦,可惜春梦太短,很快醒来;向窗外望去,烟柳低垂处燕子双飞,又加深了内心的思念;百无聊赖,只好借斗棋来排遣相思之愁。
赏析此词以极其委婉、含蓄的手法抒写闺怨。
词中共包含六个画面,其中有四个画面是描摹春景的,另有两个画面是一般闺阁生活的掠影:一为做梦,一为下棋。
这六个画面完美、和谐地组合成一个特殊的意境,使此词具有词浅意深、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女主人公被春光打动,心魂为之摇曳、陶醉。
“水满池塘花满枝”,是从视觉上观察到春天的到来的。
春水初涨,百花怒放,自然是春天特有的身姿和光彩。
“乱香深里语黄鹂”是从听觉和嗅觉上体味到春天的存在的。
花香而乱,说明是百花飘香。
“乱香深里”,即百花丛中。
黄鹂在飘香的百花丛中歌唱,这自然又是春天特有的气息和声音。
“东风轻软弄帘帏”,是从触觉上体察到春天的温柔的。
轻软的、多情的东风不时拂弄着帘帏,抚掠着女主人公的鬓发,这自然又是春天的温暖和柔情。
如此种种,无不撞击着女主人公的心扉,必然会使她产生细微而曲折的心理反应。
春天是青年男女播种和耕耘爱情的季节,她却是孤身一人,面对这撩人的春光,自然会触发对爱情的.向往或回忆,会感到怅惘。
词的下片写这个女子沉浸于相思之中。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意思是说:既然春心已经萌动,那么只有到午梦中去会心上人,以疗爱情的饥渴,可是春梦又偏偏是那么短促,心上人杳无踪影,唯见春燕交飞,烟柳低垂。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
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②使君:苏轼。
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
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
(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分)(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2分)赏析: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
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
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
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
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
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
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篇一」感事【元】张昱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
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3分)(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4分)(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参考答案(1)寒字用得好。
(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二(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3分)(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
(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
(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
(1分)(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
(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
(3分)浣溪沙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篇二」黄庭坚《水调歌头》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对于苏轼的词,大家都非常的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分)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分)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2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浣溪沙》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下面是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参考阅读!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目及答案
苏轼《浣溪沙》阅读题目及答案苏轼《浣溪沙》阅读题目及答案「篇一」《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① 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
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②清洛,冷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
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8、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8.C9.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2分),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2分)。
附诗歌赏析: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古诗】《浣溪沙》阅读题
答案及鉴赏
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
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②使君:苏轼。
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
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
(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
(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分)
(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2
分)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
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
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
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
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
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
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
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
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以酬神,剩余的祭品引来馋嘴的乌鸟,在村头盘旋不去。
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
结句则是一个特写,黄昏时分,有个老头儿醉倒在道边。
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
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
桑
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酩酊大醉是欢欣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则是他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老幼收麦,鸟翔舞是远景,老叟醉卧道旁是特写。
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气象。
使君虽只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这首词带有鲜明的乡土色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自然清新,情调健康朴实。
词人所描写的虽然只是农村仲夏风貌的一些侧面,但笔触始终围绕着农事和农民生活等,尤其是麻蚕麦豆等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农作物,从中可见词人选择和提取题材的不凡功力。
这对于开拓词境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