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efab088703d8ce2f006623a2.png)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ac360d5b8f67c1cfad6b863.png)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国史、国情 2.深刻领会“三个选择”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中华民族的第一次民族战争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社会辽宁主医义学院制—《度中国在近中现代国史纲的要》确立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主题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 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 而斗争。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
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在(包括当代)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世界古代
世界历史
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主要教学内容
一、为什么要开设《纲要》课 二、学习的基本内容 三、如何学好《纲要》课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为什么要开设《纲要》课
(一)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正确总 结经验,深刻认识国情和目前的国际形势,学会全面地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辽宁医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抗抗日 日名名将将杨张靖 辽宁自医宇学忠 院—《的中国敌躯 近现”人代、史被纲“要取惊》义得成目仁瞪”的口挽呆词。。
中国近代国情
![中国近代国情](https://img.taocdn.com/s3/m/601f5162561252d380eb6efa.png)
天坛位于北京 的南端,是明清两 代皇帝每年祭天和 祈祷五谷丰收的地 方。它的严谨的建 筑布局,奇特的建 筑结构,瑰丽的建 筑装饰,被认为是 我国现存的一组最 精致,最美丽的古 建筑群,在世界上 享有极大的声誉。
北 京 天 坛
甘肃敦煌的莫 高窟,留下了极为 精美的壁画45000 多平方米和栩栩如 生的彩塑像2400余 身,是世界上现存 最大的佛教艺术宝 库之一。深刻代表 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卓越才能,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 珠。
甘肃敦煌莫高窟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 元七世纪四十年代松蕃 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距 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是一座融宫殿、城堡和 寺院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 内最完整最宏伟的一座 古建筑。相传公元七世 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 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 成公主而建成此宫,今 尚存法王修法洞和观音 佛堂两处早期建筑。 西藏布达拉 宫
马克思恩格斯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的评价:资产阶 级在它的不到一百 年的阶级统治中所 创造的生产力,比过 去一切世代创造的
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1782年,瓦特发明蒸汽机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性质
•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 争。鸦片战争打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的发展进程,并使之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从1644年延续到1911年,统治中国长达268年。在这 268年间,其中,从1661年至1796年的130年,在康熙 (1661—1721)、雍正(1772—1734)和乾隆(1735— 1796)三朝的励精图治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 有的体系框架内达到了极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 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 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约3.13亿) 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至于英国迟迟 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从双方进出口的货物来看,中国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 制品、漆器等,这些都是在欧洲大受欢迎的商品,而外国 商人输入的主要是棉花、羊毛制品、钟表等商品。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f6313887c24028915fc373.png)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 勤记、勤听、勤看、勤问、勤讲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个不同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 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 课,而非历史学科的专业课。学习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史纲要,必须牢牢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 方法。 方法。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1、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举例:印度传统与中国传统之比较。
身为中华儿女, 身为中华儿女,应不应继承中华民族重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视历史的优良传统?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2、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中国共产党也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 。
毛泽东:“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他指出,“ 毛泽东: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 他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 邓小平认为,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把握正确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 的前进方向。 “青年人不了解历史,我们要用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W1H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二、 学习哪些基本内容? 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三、怎样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绪论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c256ac9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98.png)
导语:这是一篇关于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认识的调查报告,其中包含了一些对其他人的调查问卷,也包括我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上课的感受与收获。
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60多年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中国有重史的传统,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这在全世界是少有的。
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中国人历史意识强,认识到历史学的重要性,以研究、编写历史作为自己的责任。
”对于学习历史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从毛泽东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都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为了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我国专门要求本科高校都必须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 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了解中国的历史都是必要的。
但是大学生应该对学习中国历史都抱有不同的态度和认我在学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做了这个项目的调查。
根据两天的调查和交流,发现总体来说大家对历史的了解程度还是很深的,但部分人也对历史的态度不太相同。
以下将是我对这次的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个题是“您觉得学习历史有用么”,大部分人都选择了有用,部分人还觉得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觉得一般,但是还是有少数人的人觉得是没用的。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dcfe2e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7.png)
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框架【摘要】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日益成熟的演变过程。
在方法论上,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包括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在内的多元化研究框架。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中国政治现实。
定量分析方法注重数据和统计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注重深入理解政治现象背后的逻辑,比较研究方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跨国视角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特点,案例研究方法则能够通过深入案例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过程中的细节。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日趋多元化和专业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和理论创新。
【关键词】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史研究、基本方法、框架、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正文、中国现代政治学发展历程、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结论、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现代政治学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并发展,是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政治体制和治理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备受学者关注。
中国现代政治学的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当时一大批政治学家意识到政治体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从实证研究入手探讨政治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政治学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化和多元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政治学理论家和学者。
这些学者通过对当代政治实践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政治学研究背景丰富多彩,既有对传统政治理论的吸收和继承,也有对西方政治学思想的交流和借鉴。
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潜力巨大,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对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政治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71b02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4.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组织学生讨论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过程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晚清社会变革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现代史影响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
2. 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起因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对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认知水平。
3. 审阅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地位和影响的理第六章: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 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3.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过程。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4. 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a5dd61d59eef8c75fbfb345.png)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当然,资本主义列强国不允许中国发展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控制我国,则别当令论。
就是说,中国昨天那8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腐败就会自我断送,落后就要受欺挨打。
腐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包括毛泽东讲的社会制度的腐败,也包括官员行为的腐败,这两者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但无论是哪一种腐败,都可能造成亡党亡国的严重后果。如今,我们虽然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如果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不到遏制,就会造成民心的倾斜,最后葬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
根据这个理论,他们认为,1840年以前,中国虽然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封建小农经济仍像汪洋大海,封建王朝仍然能够维持统治。特别是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又使封建专制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它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使当时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840年以前,始终处在非常微弱的状况,根本没有对清王朝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2] 1840年~1919年 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19acc4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e.png)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总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涵盖了从清朝灭亡到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认识时代背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对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总结和相关参考内容:一、近现代史总体框架: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晚清、辛亥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国共内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这五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不同特点和变革情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重大事件和影响。
二、晚清时期的变革与挑战:晚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面临重大危机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这些事件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三、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领导,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时期的辛亥革命运动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四、国共内战及建国初期:国共内战是中国近代史上决定中国前途的一场关键性战役。
这场内战最终以中共的胜利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正式成立。
建国初期面临的挑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五、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变革,理解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增加历史和国际观,培养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近现代史(绪论)
![中国近现代史(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a6cf6bddccda38376baf94.png)
——彭明:《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6期。
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 中华民国史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 二级学科。
中国革命史 中共党史 中华民国史
3、内容构成:三个历史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 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 苦探索的历史; 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 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 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 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 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绪
论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主讲人:李建英
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
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音bing,器
物),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
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古史钩沉
• 用 “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 代化对立起来,现代化就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 的唯一要求和唯一主题,而革命便成了破坏社会 稳定、制造社会动荡、阻碍现代化的消极力量。
• 持这种现点的学者,往往不提近代中国反帝斗争的任务,相反,有 人说,如果西方列强提前三百年打开中国大门,中国早就现代化了; 有人认为中国对英、美、日本应该实行一条“孙子路线”,这样中国就 现代化了。
2006世界 杯阿根廷6-0塞黑 一家欢乐一家愁
失去灵魂的塞黑人
生存在职业足球世界里的很多球员个体相信,只要保持好的身体,练 就好的技术,找个好的东家,过上优裕的生活,就是最终极的目标。
导论
![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a28dcb5ae518964bcf847c82.png)
三、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
1. 学习方法
(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2)世界历史观的方法
(3)联系现实
(4)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
☆历史主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 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归结到底,就是要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中 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新中国而奋斗。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7):辉煌的历史征程。
*下设三个专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 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材分析】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编
(1840-1919)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失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1949-至今) 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下编
▲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 “鸦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 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
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 消除“左”的痕迹:
过去由于“左”的干扰和意识形态 的影响,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 简单化、片面化(如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 彭德怀等)。
◆ 澄清右的影响:
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 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 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 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 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 的空想社会主义。 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 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 列错误的延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内容梳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要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2e2489b0717fd5360cdcfd.png)
课程结构和逻辑框架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第四、五、六、七章。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包括八、九、十、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难点:第二编全部和第三编中的第八章即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重难点是我党成立以来所做的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事情特点:抑旧扬新、和毛泽东思想紧密结合(大纲要求考查14分,实际考查20分)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
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34d2d8f17f1922791688e8f7.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绪论、第一、二章)发布者:德育绪论教学目的:从中国近代史的断限与分期、基本线索介绍以及意义等方面的讲授,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性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术界目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研究动态等等,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一、中国近代史的内涵和断限这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同世界的断限和分期不同。
在每个历史发展的转折阶段,总是晚一步。
(一)世界历史的断限和分期世界古代――远古~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现代――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当代――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前(二)中国历史的断限和分期1. 史学界多数学者观点:古代――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 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现代―― 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2. 近几年史学界的争论:[1] 1630年~1919年即以明清之际作为起点,以五四运动为终点这种观点是史学界的少数,主要以已故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尚钺为代表其理论依据是划分历史时期,应该以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根本。
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变化了,上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带动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根据这一理论,尚钺老先生认为,我国早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江南一些城镇已经有了早期手工作坊,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后期又进一步发展,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是外国资本主义的武装入侵,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打破了中国古老封建王朝的尊严,使中国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曲折,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打破中国自然经济状况而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与中国已经萌芽和发展的商品经济的方向是共同的。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框架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a39d8a612e3f5727a5e962dd.png)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1,5月保路风潮中,四川省尤其强烈;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封建君主专制1912,2,12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制度的覆灭和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1912,3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①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②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弄明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③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有的土地和财产。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的胜利意义&局限性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文档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Bolshevism的胜利》,讴歌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5,6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全国②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史观、经济学说、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创立&历史特点:中国第一个地方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8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临时书记,成员有李汉俊、李达等)1.早期共产党组织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3次论战:①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②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③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2.1920,11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3.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56e45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5.png)
实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除1872—1876年这5年中国
有小额出超之外,一直入超。1865年到1868年中国每年
入超750万海关两,1890年至1894年,每年入超增长到
3400万余海关两。
自1895年马关公约明文认可外资在中国自由设厂后,
1895年至1923年在中国新设工厂130多家。
3,开始使用近代理论来论证中华民族旳危亡险 境。
但这时旳“觉醒”还无法与五四时期旳“觉
醒”相提并论。“五四”标志着又一种新旳阶段。
我们到第四章再来讲它。
对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旳一种分析框架。
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维新 运动和辛亥革命)——思想层次(新文化运 动)
这个分析框架对我们学习第二章、第三章和 第五章旳第一节都非常主要。
1,中国人民旳坚决对抗是最基本旳原因。 2,帝国主义旳相互牵制。 3,资本主义战争目旳旳变化。 4,土地广阔、人口众多等硬国力原因亦是不可忽视旳原
因。
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旳几点印象:
1,如刚刚分析,中国人民旳对抗坚韧持久、力量 强大。这是中国仍能保持部分主权和领土旳基本 完整旳首要原因。
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新界,并把长江流域作为自己势 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作为势力范围 日本:把福建作为自己势力范围
控制中国旳内政、外交。主要有:
侵占中国主权,如领事裁判权、关税自主 权、驻军权等。
驻华公使对华政治横加干涉。 把持海关行政等。
赫 德(1861— 1923年任中国 海关总税务司)
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公约》。 1923年,日本与德国在山东进行了日德战争。日本逼迫中国
签订《有关山东之公约》。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https://img.taocdn.com/s3/m/ef8b430384868762cbaed57b.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学生【教学课时】1学时【教学目的】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
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教学难点】“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一、为什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文件)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007年1月11日,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西方国家似乎没有中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切切实实地渗透在有关学科的教育中。
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一,如法国、美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实践”。
通过这些科目,无时无刻不在对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
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人的功能。
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c0d5d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7c.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2.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
3.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一、本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框架四、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方法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9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幻八十年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封建社会末期中国逐步衰落的情况,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了解从鸦片战争起,近代中国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祸患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3.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社会矛盾、两大历史任务,认识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造成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抵御外国武装侵略的历史,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3.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导致失败的深刻教训,从而明确正是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教学内容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2.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初三历史复习必备 知识结构框架1之中国近现代史框架整理
![初三历史复习必备 知识结构框架1之中国近现代史框架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767debaf1ffc4ffe47accb.png)
三国
大民
,党
五 四 运 动
国一 共大 合共 作产
党
反蒋 共介 ,石 合, 作汪 破精 裂卫
共卢 第沟 二桥 次事 合变 作,
国
石抗 发战 动结 内束 战,
蒋 介
社会主 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探索
改革开放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成 立
土 地 改 革 完 成
三 大 改 造 完 成
文
文十合作
解放战争
没有军队
工农红军
八路军、新四军
志愿军
解放军
始
束三
中
全
会
1978 1976 1966
1956 1952 1949
1945
1937
1927
1924 1919
1919 1911
1911 1900
1898 1895 1856 19 60 1840
睁
眼世
看纪
年
世
戊
界年
戌
第代
变
一洋
法
人务
主
魏运
张
源动
君
主
立
宪
年
年
五
辛
四
亥
运
革
动
命
推
翻
清
政
府
第一次合作 国共十年对峙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线
1840-194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现在 社会主义社会
开加 始深 第第 一二 次次 鸦鸦 片片 战战 争争
清王朝
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
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现代史基本框架
一、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本时期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又称近代后期。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政治史: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史:自然经济的解体。
文化史:新思想的萌发。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本期中国近代史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标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01年《辛丑条约》的出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形成。
政治史: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展。
(二农二侵二资)
经济史: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和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
改革史:戊戌变法。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本期历史以1912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为标志,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①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北洋军阀政府取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时期,即辛亥革命时期。
②从1912年辛亥革命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新旧交替的时期。
政治史:辛亥革命;捍卫民主共和。
经济史: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及其黄金期。
文化史: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问题与主义之争。
改革史: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
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二阶段: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取得政权和北洋军阀的末路。
政治史: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经济史:民族工业的萧条。
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酝酿。
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从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到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前夕。
)
本期历史的分期:本期历史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5年“华北事变”为分水岭,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1年,这期间的主要内容是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共产党红色政权的创建。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是以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阶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仍为国内矛盾,但由于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尖锐,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第三阶段:1935年至1937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政治史: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红军长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
经济史: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文化史:毛泽东思想的开始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本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
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到1945年8月初。
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8月至1945年9月日本等盟国签订投降书。
政治史:抗战<一条战线、两条路线、三个战场、三个阶段、主要战役>;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五一六部队>;《论持久战》;根据地建设;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经济史: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抗日根据地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还开展大生产运动。
文化史:《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
本期历史以1946年夏国民党发动内战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
(1)争取和平民主新阶段: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6年夏国民党挑起内战。
(2)解放战争时期:从1946年夏(6月)国民党挑起内战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其中又分为两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包括国民党的全面进攻——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的重点进攻——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战略反攻阶段(包括开始反攻及战略决战)。
政治史: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解放战争的两个阶段;三大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七届二中全会;
国共和谈;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经济史:工矿企业的短暂恢复与民族工业陷入绝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文化史: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
改革史:土地改革。
二、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这一时期又分两个阶段:
(1)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从1949年10月1日—1952年。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时期:从1953年—1956年底。
政治史:巩固政权的措施;召开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届人大;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三大改造。
外交史:抗美援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
经济史:恢复国民经济;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文化史: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使中国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伟大的社会变革;《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国科学院成立;新中国教育的起步。
改革史:土地改革与三大改造。
2.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政治史:反右斗争扩大化(隐性);二届人大;三届人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西藏自治区成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外交史:一条线,一大片,与美苏关系紧张。
经济史:中共八大;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八字方针。
文化史:《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技事业突飞猛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枚火箭;第一颗原子弹;中近程导弹;导弹核武器>;教育大跃进与调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政治史:“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外交史: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日关系的改善。
经济史: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史:科研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东方红”1号;返回式卫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
4.在徘徊中前进(1976-1978)
政治史: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化史: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1978年3月);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工作。
5.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以后)
政治史:十一届三中全会;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外交史: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经济史: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
文化史:科技<“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杨利伟与神舟5号。
>;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希望工程、211工程>。
改革史: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城市)、政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