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发布日期:2009-02-05)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一拖一房间空调器对换热器进行的流路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25-**** 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转速可控型(变频型)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家用产品试验指引

Jsb********-2009 产品可靠性评定导则

Jsb********-2009 整机一般环境长期运行试验规范

Jsb********-2009 配管件设计规范

3 设计要求

3.1 流路走向设计

3.1.1 本标准中的流路设计针对R22以及

R410A等共沸或类共沸冷媒,R407C等非共

沸冷媒因很少采用,不在本标准考虑范围。

3.1.2 原则上,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

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分体蒸发器

落差较小可不受此限)

3.1.3 冷媒总体流向尽量与空气流向成逆

流,即冷媒沿程降温与空气沿程升/降温对应,

尤其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

计流路;

3.1.4 各路迎风面管数和背风面管数尽量一

致,以使换热均匀;

3.1.5 对于室外换热器,因对应轴流风扇不

同位置的冷凝器相应部分进风量不同,其对

应轴心处(冷凝器垂直中部)的进风量偏小,

在流路设计时需要注意补偿;

3.1.6 优先参考走向,“n”、“Z(半圆管全

斜)”、“S”、“H(中间交叉)”(见图一)

3.1.7 冷凝器尽量避免选用“n+U”形走向,

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

3.1.8 避免选用X形(全交叉),大半园管太

多,不利于自动焊接。

3.1.9 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1~2

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且有利于

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

3.1.10 分体机蒸发器流路应尽量避免在前、

后蒸发器之间多次来回,以利于配管设计以

及装配工艺。

3.1.11 单排冷凝器遵循上进下出原则;

3.2 盘管传感器位置设计:

3.2.1 对于室外化霜用传感器,其必须位于

最下方流路之制冷流程出口段(接近毛细

管),可以在与毛细管连接的液管段,也可以

在与之最接近的弯头处;

3.2.2 对于室内盘管传感器,其位置应综合

考虑制热过负荷(热泵型)以及制冷防冻结。

如在部分非标工况下,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

的隐患(当然,此种隐患应该尽可能通过流

路改善来杜绝),传感器应置于冷媒流量较大

的流路以保证正常保护。

3.3 流路数设计:

3.3.1 分路数多少以EER(制冷性能系数,也

称能效比)最佳为原则。路数多流动阻力损失

小,功率下降,但由于冷媒流速下降,换热

路数少流动阻力损失大,功率较高,但由于

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会提高,因此只有

设计合理的分路数才能使系统达到最佳;

3.3.2 蒸发器中压力较低,对流动阻力比较

敏感,单程管长应少一些;冷凝器中压力较

高单程管长可以长一些;

3.3.3 两器流路设计应尽可能借用旧流程。

如旧流程存在不合理处,应尽可能重复试验

两次后经过评审更改。之后再设计尽量借用

改良流程,不合理流程自然淘汰。

3.4 分配器

3.4.1 冷媒分配器应优先选用具有收缩混合

室的结构形式以便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均匀地

进入各路分液管。比如选用含有孔垫片的分

配器;

3.4.2 分流毛细管内径在Ф3.0mm以上,以

免产生节流噪音;

3.5 集气管

3.5.1 三路以上汇总应考虑用集气管,比如

“笛形管”;

3.5.2 集气管各路出口应与总管垂直,以使

冷媒分配均匀;

3.5.3 不能用液相分配器作集气管;

3.5.4 集气管总管尽量选大直径,有利于冷

媒动能转化为势能后均匀分配。

3.5.5 流路汇总应用首选分流三通、次选“Y”

型三通,避免用“T”型三通,减少冷媒“对

撞”损失;

3.5.6 选用三脚三通时,同方向入口应在一

条直线上。

3.6 输入输出管

3.6.1 流路流通面积应设计成冷媒气相越多

截面越大的趋势,即随冷凝过程而合并,随

蒸发过程而多分流路;

3.6.2 两器单进单出的脆弱管段应该通过加

强管焊死在有足够强度的弯头,以防止断管。

3.6.3 由于结构限制,分体蒸发器输入输出

管口不宜伸入接水盘。

3.7 流路表示方法

3.7.1 为方便交流与共享,定义常用流路的

表达式如下

例1:H(((5+5)+1)+ ((5+5)+1))+1)

①H型流路(中间交叉),4进1出

②上半部分冷凝器分两路各5根长U管,汇总后进一根长U过冷管;

下半部分冷凝器也分两路各5根长U管,汇总后进一根长U过冷管;

之后上下两部分冷凝器再汇总进一根长U过冷管。

例2:n(5+6+6+6+8+9)

①n型流路,6进6出

②由上而下各路长U管数分别为5、6、6、6、8、9根。

3.7.2 注:冷凝器、柜机蒸发器按由上而下

顺序,分体蒸发器按上中下(按照展平蒸发

器位置)顺序标记各路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