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1.材料选择:制冷管路应选用耐腐蚀、耐高温的材料,如不锈钢、铜、铝等。
材料选择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考虑到运行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腐蚀介质。
2.管路布局:制冷管路布局应尽量简短、直接,并且避免过多的弯头和管道连接,以减小压力损失和能量消耗。
同时,管路应合理安装,避免产生应力和振动,以提高制冷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管径选择:管路的直径应根据系统的制冷量、流体压降和流速来确定。
管径过小会增加压力损失,管径过大则会增加制冷剂的填充量和系统的成本。
因此,管径的选择应在满足流体流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小。
4.管道绝热:制冷管路应进行绝热处理,以减小热量的传递和能量的损失。
常见的绝热材料有聚氨酯泡沫和橡胶泡沫等,应选择合适的厚度和材质来达到预期的绝热效果。
5.清洗和检漏:在制冷管路安装之前,应进行必要的清洗和检漏工作,以确保管路内部的洁净度和密封性。
清洗可以采用化学清洗剂或高压氮气进行,检漏则可使用气态或液态检漏剂进行。
6.安全和环保:在管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合理设置安全装置,如压力开关、温度传感器等,以保护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安全运行。
并注意选用环保的制冷剂和相应的管路材料,以符合相关的环保标准。
7.施工和维护:制冷管路的施工和维护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进行,确保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管道的泄漏和材料的防护,维护则包括定期检查、清洗、更换密封件等,以延长管路的使用寿命和维持系统的性能。
综上所述,制冷管路设计规范是确保制冷系统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能的重要准则。
通过合适的材料选择、管路布局、管径选择、绝热处理、清洗检漏、安全环保、施工维护等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减少能量消耗,并确保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环境保护。
房间空调器之室外机冷凝器最优流路设计

Op t i mi z e d de s i gn o f t h e f l o w p a s s a g e f or t h e ou t d oor c on de n s er பைடு நூலகம் f t h e
r OOm aI ■ r COndI ■ ● t ● I ● Onl ● ng
优 铜管 长度 , 为后 续 空调 器 的换 热器 的设计 提 供 理论 依据减 少反 复上 试验 台验证 次数 。 在实
T e chnol ogy
技术 家用空调器制冷性能 优化 专题
房 问空调 器之 室外机冷凝 器最优 流 路设 计
曾 淑 剑
( 珠 海格 力 电器股份有 限公 司 广 东珠 海
5 1 9 0 7 0 )
摘要 : 房 间 空调 器 由两 部 分 组 成 : 内机 和 外 机 。内外 机 均 采 用翅 片 铜 管 式 换 热 器 , 翅 片 铜 管 式 换 热 器 流路 设 计 的 优 劣直 接 影 响 整机 的换 热性 能, 经查阅文献, 相 关 的论 文 相 对 较 少 , 尤 其 是 针对 室 外 机 冷 凝 器 流 路设 计 的。 本 文主 要 以制 冷 模 式下 室 外 机 换 热 器 为研 究 对 象 展 开 详 细 的 分析论证 , 即对冷 凝 器 进 行 详 细 分析 得 到 最 优 流路 的铜 管 设 计 长 度 , 为后 续 房间 空调 器 产品 的开 发 提 供 参 考依 据 , 节 省开 发 周期 。 关键 词: 空调 器 ; 冷凝器; 质量流量; 冷凝温度 ; 过冷度; 模 拟仿 真
基于室外机流路设计的R32制冷剂空调性能提升研究

基于室外机流路设计的R32制冷剂空调性能提升研究
于永全
【期刊名称】《制冷与空调》
【年(卷),期】2024(24)5
【摘要】相比传统家用空调使用的R22制冷剂以及R410A制冷剂,R32制冷剂环境友好,并且R32制冷剂比R410A的制冷性能更具优势,有助于实现系统设计小型化。
由于R32制冷剂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比较大,R32系统对于冷凝器的流路设计具有更高要求。
文章采用系统仿真与试验测试相结合的办法,对R32制冷剂空调冷凝器的流路进行设计优化,并且采用可变分流设计兼顾制冷和制热性能最优。
【总页数】6页(P42-46)
【作者】于永全
【作者单位】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6
【相关文献】
1.基于汽车空调制冷剂泄漏预防的设计研究
2.家用变频热泵型空调器室外机换热器流路布局优化设计
3.可燃性制冷剂R32空调安全设计研究
4.基于提升变频房间空调器APF的室外换热器流路设计
5.基于高效冷却流道设计的变频空调模块散热实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了解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制冷系统规范要求

了解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的制冷系统规范要求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制冷系统规范要求随着现代社会对舒适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扮演着关键角色。
而制冷系统是暖通空调工程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为了保证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求。
本文将介绍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制冷系统所需要遵循的规范要求。
一、设计规范要求在暖通空调安装工程中,制冷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
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使用环境、制冷荷载、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设计规范要求:1.1 温度和湿度控制要求:制冷系统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室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以满足用户对舒适空间的需求。
1.2 冷冻剂选择和设计:在选择冷冻剂时,需要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安全性以及运行成本等因素。
同时,制冷系统的设计要满足制冷量需求,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1.3 管道设计和布置: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应遵循规范要求,包括管道尺寸、材料选择、布置方式等,确保制冷剂能够正常流动,避免压力损失和能耗过高的情况。
1.4 设备选型和布置:根据制冷系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设备,并合理布置在合适的位置,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二、安装规范要求在制冷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装规范要求:2.1 管道连接和焊接:管道连接和焊接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连接牢固、无漏气,并经过严密的检测。
2.2 绝缘材料选用和安装: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并正确安装在制冷系统的管道上,以防止能量损失和冷凝水的产生。
2.3 设备安装和固定:安装设备时,应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固定和支撑,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电气连接和保护:制冷系统的电气连接必须符合电气安全标准,确保电气部分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三、运行规范要求制冷系统的运行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高效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运行规范要求:3.1 示范操作和维护:制冷系统应有操作手册和维护指南,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维护要点,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制冷剂流路对冷凝器换热特性的影响

热情况不同, 换热量也不同, 此外, 上半部分的出口与下半部 分的入口相邻, 由于此相邻两管间温度相差较大, 约 #% 2 , 所以, 通过肋片的导热, 使上半部分出口的温度较低的制冷 剂又部分被加热, 这称之为复热, 由此又损失了一部分热量, 同样在冷凝器 ; 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压力损失方面, 由 于分路较多, 总体上制冷剂是从上向下流动, 所以冷凝器进、 出口的压力差相对较小。 当外界风量或风速增大后, 冷凝器进、 出口的压力差增 大, 这是由于在管内流动中, 阻力损失主要包括: 壁面摩擦阻 力损失和在弯管内由于二次流动而引起的压力损失, 这两项
[!]
。现在已经使用了各种类型的冲缝肋片和内螺纹铜管,
换热面积已经增大了许多。要增加空气与制冷剂之间的温 差, 较实用的办法是通过制冷剂流路的改变来实现。 在实际的换热器生产中, 一般是将一定长度的铜管折弯 成 !%&’, 称之为长 ( 管, 然后将长 ( 管从肋片的一侧插入, 在 另一侧利用半圆管进行焊接形成流路。 一般, 制冷剂流路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 对于多 路流动而言, 不同流路间制冷剂分配应均匀; " 制冷剂和外 界空气应进行逆流换热; #避免出现复热和回液。 目前, 国内外关于制冷剂流路对换热性能影响的研究较
!""#$% &" $’($)’% *((*+,#-#+% &+ %.# .#*% #/$.*+,# 0#("&(-*+$# &" *’(1$&&2#3 $&+3#+4#(4
!" #$%&’ #$( " ,)(& *+(’+&’ ,,(- #$(’%&’ ,.- /%&’01&’ , 2$+&’ #$(3(&’ %&4 5+( 6(&7(&’
空调流路优化设计探讨(存 档)

2.如何分流:
– 如何走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对 管较多的情况下, 如何走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对U管较多的情况下 管较多的情况下,
具体的因素影响比较大, 具体的因素影响比较大,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和通 过实验验证。评价分流效果的指标有两个:一要均匀, 过实验验证。评价分流效果的指标有两个:一要均匀,二要 保证工艺性。是否均匀可根据各路出口的温度来判断( 保证工艺性。是否均匀可根据各路出口的温度来判断(建议
25K冷凝器
风
水冷盘管 ,低温的 凝结水对 经过冷凝 器的冷媒 再度冷却
为解决工艺装配 而特制三通
25K蒸发器
每路单独接节流毛细管 到冷凝器出口
案例2 案例2 12K
体现的几个典型问题(主要是蒸发器): 1. 重力对冷媒流量的影响(典型案例) 2. 风量和凝结水的影响
12K蒸发器换 热 好 Nhomakorabea换 热 差
简单的原理介绍及案例分析
空调流路设计的实际就是两个问题,一 是分几路,二是如何分流。分流设计时 要考虑到工艺性、经济性,在保证效果 的前提下用最简单的走法、最普通的配 件,只求综合效果最佳,不要过分追求 分流效果。
1.分流路数的确定: 分流路数的确定: 若仅从压降考虑,两器分流路数越多,单路流程越短, 若仅从压降考虑,两器分流路数越多,单路流程越短, 阻力损失越小对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好处, 阻力损失越小对系统能力的提高有好处,但这也不是 绝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若两器较大, 绝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若两器较大,流路多 导致单路流量小,流速慢,管内侧换热系数下降, 导致单路流量小,流速慢,管内侧换热系数下降,同 时在蒸发器内也因流速慢带来一个回油难的问题, 时在蒸发器内也因流速慢带来一个回油难的问题,若 回油不好, 回油不好,油积附在管壁形成油膜会导致换热系数下 流路过多导致各路分流很难均匀, 降。2)流路过多导致各路分流很难均匀,能力反而 下降。 下降。所以具体要分多少路对一个系统来说是有一个 最优的选择,是依据两器的实际大小、压机的排气量、 最优的选择,是依据两器的实际大小、压机的排气量、 选用的冷媒来确定的。 选用的冷媒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分流路数对低温侧的 影响比较明显, 对高温侧来说影响要相对小一点, 影响比较明显, 对高温侧来说影响要相对小一点,因 低于0.3kg的压降对冷凝温度影响不大, 0.3kg的压降对冷凝温度影响不大 为低于0.3kg的压降对冷凝温度影响不大,故而对系 统制冷量的影响甚微 ,但是由于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 会使压缩机的功耗上升, 会使压缩机的功耗上升,因此凡涉到由于功率导致的 问题时可以考虑高温侧的分流路数优化。 问题时可以考虑高温侧的分流路数优化。
简述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循环路线

简述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循环路线制冷系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广泛应用于家庭、商业和工业领域。
在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循环路线是实现制冷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制冷系统中制冷剂循环路线进行详细介绍。
一、制冷系统概述制冷系统是一种能够将热量从一个物体或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空间的装置。
它主要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阀等组成。
其中,压缩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通过压缩制冷剂使其温度和压力升高;蒸发器则是将液态制冷剂蒸发成气态,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而冷凝器则是将气态制冷剂通过散热器散发热量并变成液态;节流阀则起到限制液态制冷剂流量的作用。
二、制冷剂循环路线概述在整个制冷系统中,液态和气态的制冷剂需要不断地在各个部件之间循环流动才能实现制冷效果。
制冷剂循环路线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压缩机出口压缩机出口是整个制冷系统的起点,它将高压高温的气态制冷剂推送到下一个部件。
2. 冷凝器冷凝器是制冷系统中的散热器,它通过与周围环境接触,将气态制冷剂散发热量并变成液态。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会被传递到周围环境中。
3. 节流阀节流阀是限制液态制冷剂流量的关键部件,它可以将高压液态制冷剂引入下一个部件。
4. 蒸发器蒸发器是整个系统中吸收热量的部分,它将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蒸发成气态,并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
在这个过程中,蒸发器会产生低温。
5. 压缩机进口压缩机进口是整个循环路线中最后一个部分,它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引入到压缩机中进行再次压缩。
三、制冷剂循环路线详解1. 压缩机出口在整个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它通过将气态制冷剂进行压缩,使其温度和压力升高。
在压缩机出口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会被推送到下一个部件——冷凝器中。
2. 冷凝器冷凝器是整个制冷系统中的散热器,它通过与周围环境接触,将气态制冷剂散发热量并变成液态。
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会被传递到周围环境中。
一般来说,冷凝器通常采用管式或板式结构,以增加表面积和散热效率。
制冷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设计规范规定了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整机功能设计规范和压缩机选型规范三部分本设计规范适用于内销和外销的空调器产品,其他产品可参考使用2相关标准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3空调性能总体设计规范3.1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空调器作为一个在市场销售的产品,其设计主要包括结构设计、性能(制冷系统设计)、平面设计、电控、电器设计,但就其基本功能来讲,空调器的作用就是实现制冷或制热的温度调节,制冷系统的性能是否发挥良好是空调器品质的最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就空调器材料成本的构成来讲,普通空调器中,制冷系统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50%左右,因此性能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性能设计是空调器设计的核心。
正因如此,性能设计是否规范,对整个空调器设计的成本、质量、开发速度均有很大影响。
3.2性能设计要立足本厂实际设计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应用新的技术,设计的产品才有竞争力。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厂毕竟不同于科研单位,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厂目前的生产设备情况、工艺水平、实验条件、计划进度等实际情况。
特别是换热器的设计,就要考虑换热器的设备情况。
3.3性能设计要符合相关标准性能设计执行的标准有:内销机型执行国家标准GB/T 7725-2004《房间空气调节器》,外销机型执行相应出口国家或地区的标准,以及执行美的企业标准中相关机型的内控标准。
主要控制指标有:制冷量、制热量、功率消耗、能效比(EER)、性能系数(COP)、噪音;各项型式实验必须通过相应国家标准:最大运行制冷、最小运行制冷、凝露、最大运行制热、最小运行制热、自动除霜、运输跌落等。
除GB—7725—2004试验之外必须追加如下实验:(1)长配管试验分体机15m,柜机20m,天花机30m,定制机另算,在此试验下,做7725—2004要求的可靠性试验,主要观察压缩机在各种工况下面的油位、温度、压力等参数,确保压缩机运行在压缩机厂允许范围内。
QMN-J32.303-2005-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发布日期:2005-4-20)1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一拖一房间空调器对换热器进行的流路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25-2004 房间空气调节器Q/MDL006-2000 变频式房间空气调节器QJ/MK02.001-2001a 房间空气调节器QJ/MK 02.003-2004 家用产品试验指引QJ/MK 08.004-2000 产品可靠性评定导则QJ/MK 08.015-2004 整机一般环境长期运行试验规范QJ/MK 32.202-2005 配管件设计规范3 设计要求3.1 流路走向设计3.1.1 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分体蒸发器落差较小可不受此限)3.1.2 冷媒总体流向与空气流向成逆流:一般蒸发过程温度变化较小,可以不考虑逆流;而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计流路;3.1.3 各路迎风面管数和背风面管数尽量一致,以使换热均匀;3.1.4 同时有单冷和冷暖机的仅用于单冷机的蒸发器(比如窗机),蒸发过程可以按逆流设计,有利于提高制冷量;单冷冷暖共用的蒸发器必须按制热时为逆流设计。
3.1.5 优先参考走向,“n”、“Z(半园管全斜)”、“S”、“H(中间交叉)”(见图一)3.1.6 冷凝器避免选用“n+U”形走向,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3.1.7 避免选用X形(全交叉),大半园管太多,不利于自动焊接。
3.1.8 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1~2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有利于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3.1.9 分体机蒸发器流路应尽量避免在前、后蒸发器之间多次来回,因为分体机空间很紧凑,连接管过多会导致输入输出管不易设计,装配的工艺性也不好。
制冷系统管路系统设计总原则1

空调管路配管规定1. 制冷系统管路系统设计总原则:1.1. 按既定的制冷剂系统流程配置管路系统,以使系统按所要求的循环,按预期效果运行。
1.2. 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如:压缩机不发生回液、压缩机不发生失油等现象。
1.3. 管路系统走向力求合理,尽量减小阻力,尤其应优先考虑减少吸气管的阻力,阀件配置合理,便于操作与维修。
1.4. 根据制冷剂特点选用管材.阀门及仪表。
小型氟利昂系统采用铜管,大型系统可采用无缝钢管。
各管路管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1.5. 由于R22与润滑油有限溶解,所以在配管时,要确保压缩机回油充分,同时防止大量油液涌入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
2. 吸气管设计2.1. 为了保证系统回油,吸气管有向下朝向压缩机的0.01坡度。
同时为增大制冷剂速度,可减小立管管径,增大水平管管径。
2.2. 变负荷系统:当蒸发器不在压缩机上面时,蒸发器出口(回压缩机)管路要向下打一个U型弯(即存油弯),U型弯高度为弯管最小高度即可,以保证在负荷减小时,存油弯内的油量积累到隔断管路时,润滑油在压差作用下可返回压缩机。
2.3. 无汽液分离器的系统:当蒸发器在压缩机上部时,蒸发器回压缩机管路应该先向上打一个U型弯再回压缩机,U型弯要保持一定高度,高于蒸发器中部以上,避免在停机时蒸发器液体进入压缩机。
蒸发器自身带有此U型弯就不用再考虑。
2.4. 多台并联压缩机需使全部压缩机在同一吸气压力下运转,且使运转中的压缩机能有相同比例的回油。
2.4.1. 吸气总管位置要比压缩机吸气口高;2.4.2. 吸气分支管从吸气总管旁边引出,并且和总管同样尺寸,到压缩机吸气口之前不得缩小。
2.4.3. 吸气总管水平分支时,在各分支点打一个向下的U型弯,以防止润滑油流入不工作的压缩机的吸气口。
2.4.4. 大小不相同的压缩机都能保持在所推荐的曲轴箱工作油位。
相同的压机保证机座高度相同,均油管位置要比压缩机均油口的高度略低。
2.4.5. 当多台相同型号的压机并联时,吸气管的长度和折弯形式尽量保证一致。
制冷系统管路系统设计总原则1

制冷系统管路系统设计总原则1空调管路配管规定1. 制冷系统管路系统设计总原则:1.1. 按既定的制冷剂系统流程配置管路系统,以使系统按所要求的循环,按预期效果运行。
1.2. 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如:压缩机不发生回液、压缩机不发生失油等现象。
1.3. 管路系统走向力求合理,尽量减小阻力,尤其应优先考虑减少吸气管的阻力,阀件配置合理,便于操作与维修。
1.4. 根据制冷剂特点选用管材.阀门及仪表。
小型氟利昂系统采用铜管,大型系统可采用无缝钢管。
各管路管径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1.5. 由于R22与润滑油有限溶解,所以在配管时,要确保压缩机回油充分,同时防止大量油液涌入压缩机发生液击现象。
2. 吸气管设计2.1. 为了保证系统回油,吸气管有向下朝向压缩机的0.01坡度。
同时为增大制冷剂速度,可减小立管管径,增大水平管管径。
2.2. 变负荷系统:当蒸发器不在压缩机上面时,蒸发器出口(回压缩机)管路要向下打一个U型弯(即存油弯),U型弯高度为弯管最小高度即可,以保证在负荷减小时,存油弯内的油量积累到隔断管路时,润滑油在压差作用下可返回压缩机。
2.3. 无汽液分离器的系统:当蒸发器在压缩机上部时,蒸发器回压缩机管路应该先向上打一个U型弯再回压缩机,U型弯要保持一定高度,高于蒸发器中部以上,避免在停机时蒸发器液体进入压缩机。
蒸发器自身带有此U型弯就不用再考虑。
2.4. 多台并联压缩机需使全部压缩机在同一吸气压力下运转,且使运转中的压缩机能有相同比例的回油。
2.4.1. 吸气总管位置要比压缩机吸气口高;2.4.2. 吸气分支管从吸气总管旁边引出,并且和总管同样尺寸,到压缩机吸气口之前不得缩小。
2.4.3. 吸气总管水平分支时,在各分支点打一个向下的U型弯,以防止润滑油流入不工作的压缩机的吸气口。
2.4.4. 大小不相同的压缩机都能保持在所推荐的曲轴箱工作油位。
相同的压机保证机座高度相同,均油管位置要比压缩机均油口的高度略低。
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

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对于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以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空调系统的参数选择、气候条件要求、舒适性指标和能效要求等方面探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标准。
一、参数选择在设计建筑物空调系统时,需要选择适当的参数来满足舒适性和能效的要求。
主要的参数选择包括空调负荷、空调系统类型、空调设备容量、送风方式以及空调控制方式等。
1. 空调负荷: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情况,确定空调负荷的大小。
空调负荷包括人体代谢热、照明热、设备热、传导热以及外部气候因素等。
2. 空调系统类型: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空调系统类型。
常见的空调系统类型包括中央空调系统和分散式空调系统等。
3. 空调设备容量:根据空调负荷和建筑物的热学性能等因素,确定空调设备的容量。
合适的空调设备容量能够保证系统的工作效率和舒适性。
4. 送风方式:选择适当的送风方式,如居住区域适合采用全空气系统,办公区域适合采用顶部送风方式等。
送风方式对于室内空气的分布和舒适性具有重要影响。
5. 空调控制方式:选择先进的空调控制方式,如恒温控制、变频控制以及智能控制等。
合适的空调控制方式能够提高系统的能效和舒适性。
二、气候条件要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标准有所不同。
在设计建筑物空调系统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确保系统能够在各种气候条件下正常运行。
1. 温度范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温度范围。
设计温度范围应该能够满足不同季节和不同时间段的舒适性要求。
2. 湿度范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湿度范围。
设计湿度范围应该能够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在舒适范围内,并防止出现湿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
3. 风速要求: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舒适性要求,确定建筑物空调系统的设计风速范围。
设计风速范围应该能够满足人体对于风速的舒适需求,并保证室内空气的循环和均匀分布。
三、舒适性指标舒适性是建筑物空调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
冷库给水设计范文

冷库给水设计范文冷库给水系统是冷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负责为冷库提供真空冷却、融冰、冷冻和冷藏等功能所需的水源。
本文将围绕冷库给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构成要素和设计考虑因素进行详细阐述。
冷库给水系统的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冷库给水系统设计应符合相关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防止事故发生。
2.环保性原则:冷库给水系统设计应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减少用水量和能源消耗。
3.可持续发展原则:冷库给水系统设计应考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冷库给水系统的构成要素:1.水源:冷库给水系统的水源可以是自来水、地下水或天然水源等。
根据冷库的需求和用水量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水源。
2.输水管道:输水管道是冷库给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用于将水源输送到冷库内部。
输水管道应考虑到输水能力、防止漏水和管道堵塞等因素。
3.过滤设备:过滤设备用于过滤冷库给水系统中的杂质和污染物,保证冷库供水的质量。
过滤设备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
4.冷却设备:冷库给水系统中的冷却设备用于降低水温,实现冷库的真空冷却功能。
5.除湿设备:除湿设备用于降低冷库内的湿度,避免冷库内的水汽凝结。
6.控制系统:冷库给水系统的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和控制给水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冷库给水系统的设计考虑因素:1.冷库的用水量:根据冷库的用水量确定给水系统的设计容量,确保给水系统能够满足冷库的水需求。
2.冷却效果:考虑冷却设备的冷却效果以及需要的水温、水流和水压等参数,确保给水系统的冷却效果符合需求。
3.供水质量:考虑冷库给水系统的供水质量,选择适当的过滤设备和水处理设备,以保证给水质量符合要求。
4.节能减排:在设计冷库给水系统时应考虑节能减排的原则,选择节能型设备和合理的供水方案,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
5.安全性:给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给水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避免事故发生。
6.可维护性:设计冷库给水系统时应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便于维修和保养。
汽车空调高低压管路设计标准

汽车空调高低压管路设计标准汽车空调高低压管路设计是确保汽车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关于汽车空调高低压管路设计的标准:一、材料选择:1. 高低压管路应采用耐压、耐腐蚀的材料,常用的材料包括铜、镀锌铁等。
管路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其安全可靠。
二、管路布局:1. 管路布局应满足整车空调系统的需求,确保制冷剂能够顺畅流动,保证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和效率。
2. 高低压管路应严格区分,避免交叉使用,以防止高压制冷剂误进低压系统或低压制冷剂误进高压系统。
3. 管路布局应尽量减少长度和弯曲,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和气体泄漏的风险。
三、管路尺寸:1. 高低压管路的尺寸应根据系统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尤其是高压管路的直径。
2. 管径过小会导致制冷剂的流动阻力增大,影响系统的制冷效果和能耗。
3. 管径过大会增加系统的制冷剂负荷,造成能耗浪费。
四、连接方式:1. 高低压管路的连接应采用可靠的焊接或连接件,确保其密封性和强度。
2. 焊接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焊接接头应平整、光滑,无明显裂纹和瑕疵。
3. 管路连接应避免使用橡胶垫片或嵌套连接,尽量采用直接焊接或紧固接头。
五、保护措施:1. 高低压管路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避免与其他部件或外界环境接触,减少其受到损坏或腐蚀的风险。
2. 对于易受到外界冲击或磨损的管路部位,应加装合适的保护罩、套管或橡胶垫等,以防止破损和泄漏。
六、压力测试:1. 在高低压管路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压力测试,以确保其密封性和可靠性。
测试压力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2. 测试过程中应检查管路是否存在泄漏现象,并做好相应的修复措施。
总之,汽车空调高低压管路设计标准主要涵盖了材料选择、管路布局、尺寸选择、连接方式、保护措施和压力测试等方面,以保证汽车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空调冷冻水流速设计要求

空调冷冻水流速设计要求
空调冷冻水流速的设计要求是一个重要的工程参数,它直接影响着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在设计空调冷冻水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系统压降要求,冷冻水流速的设计需考虑系统的压降要求,确保在管道和设备中的水流速能够满足系统的压降限制。
过高的流速会导致较大的压降,增加泵的能耗,而过低的流速则可能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2. 管道尺寸和材质,冷冻水流速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管道的尺寸和材质,以确保在满足流量需求的情况下,管道能够承受相应的流速和压力,同时考虑管道材质对流速的限制。
3. 冷却效果,适当的冷冻水流速可以确保冷却效果的达到设计要求,过高或过低的流速都会影响到冷却效果,影响空调系统的性能和能效比。
4. 能耗和运行成本,冷冻水流速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成本,合理的流速设计可以降低泵的能耗,减少系统的运行
成本。
5. 设备运行安全,适当的冷冻水流速设计可以确保冷冻设备的
正常运行和安全性,过高的流速可能导致设备损坏,而过低的流速
可能影响设备的热交换效果。
综上所述,空调冷冻水流速的设计要求需要综合考虑系统压降、管道尺寸和材质、冷却效果、能耗和运行成本以及设备运行安全等
多个方面的因素,以确保空调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制冷管路设计规范

1目录管路设计工艺 (5)4.14.24.3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 (5)管路通用工艺 (6)焊接工艺要求 (10)2管路尺寸标注 (12)5.1 5.2 5.3 5.4 5.5标注总则 (12)零件图 (12)装配图 (13)参考尺寸 (13)公差 (13)3配管设计要求 (14)6.1 6.2 6.3 6.4管路设计选型 (14)配管减振设计 (22)配管间隙要求 (23)配管固定要求 (24)1 管路设计工艺1.1 材料规格汇总及选用规范紫铜因为其良好的延展性、导热性和焊接性能成为制作制冷管路的优选材料,根据其硬度分为TP2M(软态)和TP2Y(硬态)两种,其中TP2M硬度较小,适合用于连接管,TP2Y硬度较大,适合用于换热器集管等。
目前现有的紫铜管规格见表1。
对现有机型及新产品应选用优选规格之铜管(见表1),若有新增工艺(如Locking压接)或其他结构件尺寸限制,可以选用优选规格之外的其他规格,但要尽可能少。
若后续新产品要引入新的铜管规格,则外径在12.7以上的统一使用公制尺寸,12.7(含12.7)以下统一使用英制尺寸。
9 28*1.5 28.6*1.51032*1.51135*1.51238*1.51342*1.51445*1.51554*2.016 76*2.01.2 管路通用工艺1.2.1 折弯管4.2.1.1 同一根管的折弯半径应一致,以避免频繁换模。
4.2.1.2 原则上可以一次折弯成型的管尽量避免拆成两根管(除非装配需要)。
4.2.1.3 折弯设计必须满足折弯端部留有足够的管口直线段长度;各规格的最短直线段长度(不包括弯位的等效长度)不小于其弯管半径。
(见图1)4.2.1.4 各种规格的弯管半径见表2,其优选弯曲半径是常用折弯半径,其它弯曲半径工段也可以加工。
4.2.1.5 管径在φ45以上(含φ45)的铜管只能加工弯位数不超过2个的平面折弯(即半自动)。
铜管规格优选弯曲半径其他弯曲半径备注1 4.76*0.6R10L10R15L20手动2 6.35*0.7R10L10R15L20手动39.52*0.8R15L15R20L20,R30L30数控412.7*1.0R20L20R25L30,R25L20数控516*1.0R30L30R20L30数控619*1.2R25L30R30L30数控722*1.5R30L30R30L25 数控825*1.5R40L40R40L30数控928*1.5R45L45R45L40 数控1032*1.5R50L50数控1135*1.5R50L80数控1238*1.5R60L80半自动1342*1.5R60L80R85L80半自动1445*1.5R70L80半自动1554*2.0R80L100半自动1676*2.0R120L120半自动*L为最短直线段长度图11.2.2 管端成型4.2.2.1 管端成型包括扩口、缩口、打定位点、墩口、锥口、管端封口和管端切弧等(见图2),其中管端封口和切弧为冷冻水大管径的制造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系统流路设计规范
(发布日期:2009-02-05)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一拖一房间空调器对换热器进行的流路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7725-**** 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转速可控型(变频型)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房间空气调节器
Jsb********-2009 家用产品试验指引
Jsb********-2009 产品可靠性评定导则
Jsb********-2009 整机一般环境长期运行试验规范
Jsb********-2009 配管件设计规范
3 设计要求
3.1 流路走向设计
3.1.1 本标准中的流路设计针对R22以及
R410A等共沸或类共沸冷媒,R407C等非共
沸冷媒因很少采用,不在本标准考虑范围。
3.1.2 原则上,冷媒总体流向应为蒸发过程
下进上出,冷凝过程上进下出;(分体蒸发器
落差较小可不受此限)
3.1.3 冷媒总体流向尽量与空气流向成逆
流,即冷媒沿程降温与空气沿程升/降温对应,
尤其冷凝过程温度变化较大,必须按逆流设
计流路;
3.1.4 各路迎风面管数和背风面管数尽量一
致,以使换热均匀;
3.1.5 对于室外换热器,因对应轴流风扇不
同位置的冷凝器相应部分进风量不同,其对
应轴心处(冷凝器垂直中部)的进风量偏小,
在流路设计时需要注意补偿;
3.1.6 优先参考走向,“n”、“Z(半圆管全
斜)”、“S”、“H(中间交叉)”(见图一)
3.1.7 冷凝器尽量避免选用“n+U”形走向,
以防变工况时造成冷媒、润滑油的屯积;
3.1.8 避免选用X形(全交叉),大半园管太
多,不利于自动焊接。
3.1.9 多路冷凝器出口尽量汇总后设置1~2
根过冷管,以提高节流前过冷度,且有利于
系统的变工况稳定性、除霜和制冷量;
3.1.10 分体机蒸发器流路应尽量避免在前、
后蒸发器之间多次来回,以利于配管设计以
及装配工艺。
3.1.11 单排冷凝器遵循上进下出原则;
3.2 盘管传感器位置设计:
3.2.1 对于室外化霜用传感器,其必须位于
最下方流路之制冷流程出口段(接近毛细
管),可以在与毛细管连接的液管段,也可以
在与之最接近的弯头处;
3.2.2 对于室内盘管传感器,其位置应综合
考虑制热过负荷(热泵型)以及制冷防冻结。
如在部分非标工况下,换热器存在分流不均
的隐患(当然,此种隐患应该尽可能通过流
路改善来杜绝),传感器应置于冷媒流量较大
的流路以保证正常保护。
3.3 流路数设计:
3.3.1 分路数多少以EER(制冷性能系数,也
称能效比)最佳为原则。
路数多流动阻力损失
小,功率下降,但由于冷媒流速下降,换热
路数少流动阻力损失大,功率较高,但由于
冷媒流速增大,换热系数会提高,因此只有
设计合理的分路数才能使系统达到最佳;
3.3.2 蒸发器中压力较低,对流动阻力比较
敏感,单程管长应少一些;冷凝器中压力较
高单程管长可以长一些;
3.3.3 两器流路设计应尽可能借用旧流程。
如旧流程存在不合理处,应尽可能重复试验
两次后经过评审更改。
之后再设计尽量借用
改良流程,不合理流程自然淘汰。
3.4 分配器
3.4.1 冷媒分配器应优先选用具有收缩混合
室的结构形式以便气液两相制冷剂能均匀地
进入各路分液管。
比如选用含有孔垫片的分
配器;
3.4.2 分流毛细管内径在Ф3.0mm以上,以
免产生节流噪音;
3.5 集气管
3.5.1 三路以上汇总应考虑用集气管,比如
“笛形管”;
3.5.2 集气管各路出口应与总管垂直,以使
冷媒分配均匀;
3.5.3 不能用液相分配器作集气管;
3.5.4 集气管总管尽量选大直径,有利于冷
媒动能转化为势能后均匀分配。
3.5.5 流路汇总应用首选分流三通、次选“Y”
型三通,避免用“T”型三通,减少冷媒“对
撞”损失;
3.5.6 选用三脚三通时,同方向入口应在一
条直线上。
3.6 输入输出管
3.6.1 流路流通面积应设计成冷媒气相越多
截面越大的趋势,即随冷凝过程而合并,随
蒸发过程而多分流路;
3.6.2 两器单进单出的脆弱管段应该通过加
强管焊死在有足够强度的弯头,以防止断管。
3.6.3 由于结构限制,分体蒸发器输入输出
管口不宜伸入接水盘。
3.7 流路表示方法
3.7.1 为方便交流与共享,定义常用流路的
表达式如下
例1:H(((5+5)+1)+ ((5+5)+1))+1)
①H型流路(中间交叉),4进1出
②上半部分冷凝器分两路各5根长U管,汇总后进一根长U过冷管;
下半部分冷凝器也分两路各5根长U管,汇总后进一根长U过冷管;
之后上下两部分冷凝器再汇总进一根长U过冷管。
例2:n(5+6+6+6+8+9)
①n型流路,6进6出
②由上而下各路长U管数分别为5、6、6、6、8、9根。
3.7.2 注:冷凝器、柜机蒸发器按由上而下
顺序,分体蒸发器按上中下(按照展平蒸发
器位置)顺序标记各路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