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差异

合集下载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中美之间的国际商务谈判是一个涉及到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复杂过程。

虽然中美之间的
贸易合作日益增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障碍需要克服。

本文将从语境和文化角度初步分析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语境是指交流中的背景和情境。

中美之间的语言差异是进行商务谈判时存在的主要问
题之一。

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说话方式、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谈判中使用的词汇可能
在两个国家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这可能导致误解和摩擦。

中美双方对于“是”和“否”的回答也有不同的理解。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不直接回答“是”或“否”,而是使用
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美国商人误解中国商人的意图,从而对谈判结果
产生负面影响。

中美之间的谈判还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包括价值观、礼仪、时
间观念和沟通方式等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注重面子和尊重,因此在谈判中可能会避
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和伤害对方的感情。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
和直言不讳,注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谈判过程中,了解对方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双方应该尽量用简洁、明确的
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由于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双方应该尊
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避免冲突和伤害对方的感情。

双方还可以通过建立信任关系
和加强沟通来缓解语境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国际化,中美之间的商务谈判越来越频繁和重要。

然而,由于中美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商务谈判中经常出现各种误解和沟通障碍。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高低语境文化是指不同的文化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方式不同。

在低语境文化国家,交际者更加注重语言直接的意义和解释,因此需要更多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高语境文化国家,交际者更加注重非语言,如语气、肢体语言等,用词语更简洁,而且采用的语言不好理解,对外来者来说很难了解它的真实含义。

美国是一个低语境文化国家,美国人在谈判中更加注重语言的直接和准确性,通常直接讲出自己的意思,精简语言,以追求效率。

与此相反,中国是一个高语境文化国家,在商务谈判中,中国人往往会采用大量的隐喻、比喻、暗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既是因为中文词语含义丰富,也是因为中式交际风格更加注重含蓄、委婉和礼仪。

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由于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很容易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在咨询会议和谈判过程中,中国代表团更加注重语言的委婉和礼仪,通常采用一些温和的措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代表团(特别是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不理解这些隐喻和比喻的含义,将误解为中国在商务谈判中采用了障碍。

”虚伪的”或“拐弯抹角”的方式,这将导致谈判的失败或失误。

因此,中美商务谈判双方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和理解,以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中美两国谈判代表团应当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强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促进商务谈判的成功。

除此之外,中美商务谈判双方还应当在谈判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特别是针对对方的文化特点和交际方式进行了解和学习。

在谈判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用词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与对方沟通,获得更好的谈判效果。

从跨文化交易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易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中英姓名之文化差异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系08届郑迪081281024内容摘要:姓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相互区别的符号, 隐含着一个民族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的信息。

受民族历史、心理差异、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英汉民族在姓名的文化心态上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

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文化维度理论, 简要分析了英汉姓名在文化上的异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姓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

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

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

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中英姓氏的来源差异。

(一)汉文化中姓氏来源。

中文姓氏中以汉族居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据考证,汉族姓最早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

在上古时期,为了区别部族与部族,产生了图腾和姓,而那时女性是部族血脉延续与劳动力的创造者,是部族的首领,掌握着部族的权利,只有女性才有姓。

史籍中记载的一些古老姓氏都带有“女”部,如:姜,姬,姚。

姒等。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

通过《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浅析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文学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同时也反映出相应时代的文化底蕴。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诞生于中英不同民族文化下的戏剧作品,它们呈现出的相同点和差异中,皆反映出各自民族文化的身影。

本文试从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戏剧语言等方面对比分析两部作品,并从中窥探中英文化之异同。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语言正文:中国的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和英国的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可谓中英戏剧史上的两个闪耀明星。

两位戏剧大师同属一个时代,并曾先后创作出反封建的言情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年)和《牡丹亭还魂记》(1598年)。

两部作品同为出现于16世纪末的言情戏剧,但由于出现于中英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呈现出诸多差异,除了在追求爱情自由和反对封建伦理的主题思想方面外,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点和差异。

由于中英历史传承和文化形态的不同,所产生的戏剧形态和审美观念也不尽相同,反映在戏剧作品中,呈现出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质。

本文拟通过对两部作品戏剧节奏、戏剧冲突、戏剧结局、戏剧语言等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中英文化的异同。

一、戏剧节奏比较从戏剧节奏上来说,《牡丹亭》的节奏舒缓,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节奏紧凑。

《牡丹亭》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数年,节奏舒缓、松散。

除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主线故事外,还穿插有配角们的支线故事,如第八出《劝农》、第十五出的《虏谍》、第十七出《道觋》、第十九出《牝贼》、第三十一出《缮备》、第四十五出《寇间》、第四十六出《折寇》等。

在这些支线故事中,讲述了杜宝劝农、金人入侵、流寇造反、石道姑出家、陈最良告状等故事,一方面使得故事的世界观更完整、配角形象更丰满。

另一方面也托慢了故事的节奏,导致主线故事松散,节奏拖沓。

最后《闻喜》与《圆驾》两出,也有些为了回归传统的“状元及第、奉旨完婚”的传统思想而强行圆满的嫌疑,削弱了主题的批判性。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从语义角度浅析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者:吕思莹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1期摘要:人们用语言来传播和反映文化,不同的语言也就显示出了不同的文化色彩,中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对等也就必然会导致文化空缺现象。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用以交流和沟通的途径,在传递文化内涵,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人们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空缺现象,在中英文翻译中也鲜明的存在着。

在此背景下,积极应对文化空缺现象所带来的翻译困境,促进中英文翻译的顺利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义是语言词汇系统中最能客观直接的反映语言特征和文化要素的部分,也是文化空缺现象在语言中的集中点,本文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概括文化空缺现象的研究现状,对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现有的和可能的翻译方法。

笔者旨在为文化空缺现象、文化空缺词及其翻译进行汇总性研究,不寄希望于得到十全十美的文化空缺词的翻译方法,仅希望能够构建出较清晰的脉络并能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中英翻译;文化空缺;语义一、引言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那什么是空缺?它指各个民族之间某些语言文化现象的缺失,包括语言空缺和文化空缺。

语言空缺指语音、语法、词汇和修辞等语言符号承载的语义、文化信息的空缺。

文化空缺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主体的民族性格、思维模式、意念感受、心理联想等的不同特点及其各民族不同的体态语及身势语等非语言手段的差异形成的空缺。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首次提出了“空缺”的概念,他用“偶然的缺口”来描述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出现的语言现象。

对于“空缺”的讨论唤醒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并促进了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赫尔在研究中提到了“空缺”一次,他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时发现他们的民族语言中缺少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中的对颜色的基础描绘。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美两国拥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交际方式,这也导致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可能会面临着很多的沟通障碍。

因此,了解两国间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高低语境文化的角度探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和实践经验。

一、语境文化的概念及特点语境是指构成语言交流的各种社会情境和文化因素,包括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意义以及说话者、听话者、场合、时间、地点等各种因素。

文化是指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所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高低语境文化是指在语境交际中所使用的信息量和语言间联系的强弱。

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信息量高语境文化所传递的信息量较少,部分语言意义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才能理解;而低语境文化则是直接表达语言意义,更加注重信息量的完整性。

2.联系强度高语境文化更加强调语言间的联系,强调不只是说话的话语,而是包括肢体语言、环境氛围和上下文等组成部分;而低语境文化则注重语言本身的直接表达。

3.传达方式高语境文化强调非言语方式的传达,通过肢体语言、手势、面部表情、音调等因素来传达信息;而低语境文化则更加注重语言本身的表达。

4.实用性高语境文化更加注重社会性和情感的表达,着重于建立人际关系;而低语境文化则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由于语境文化差异,容易产生沟通障碍,影响谈判效果。

具体表现如下:中方谈判者在谈判中可能会使用较少的话语,尤其是在询问双方意见或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通过内隐暗示和上下文的推断来传达信息;而美方谈判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明确地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注重准确性。

中方谈判者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通过非语言方式传达自己的意见,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等,同时还需要考虑文化上的尊重;而美方谈判者更加强调语言间的联系,注重语言本身的表达和准确性。

中方谈判者更注重语言交际的委婉、彬彬有礼,言辞间可能会含蓄、迂回;而美方谈判者则更强调语言的直接表达和透明度,注重实用性。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

AY302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基础,英汉两种语言拥有很久的历史,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可是由于两者地处不同的地方,经过漫长的独立发展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很多文化因素,找到共同点,这样才能使两者的交流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汉互译文化特色习俗中西差异0引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越来越强烈,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的差异,所以英语翻译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在实际的交流中,双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所以会造成在翻译过程当中,会出现偏差,下面就从文化角度分析中西方英语翻译差异的原因。

1认知角度由于每个民族有他们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所以不同的民族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认识是不同的。

也就是认知角度不同,认知角度不同,一个词语代表的意思就大不相同,因此要注意。

就拿颜色来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每个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来说,同一颜色的词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白色在中国代表着不详,人们只有在老人去世时戴上白色的孝布,以及在有人去世的家庭里过年时就得贴白色的对联,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而在西方国家,白色象征着天使和纯洁,他们结婚时新娘就穿着白色的婚纱。

再看红色,在中国,红色意味着喜庆,欢乐美满,在过年时,在家门口会大红灯笼高高挂,也会贴红色的春联,在一些喜庆的日子里,例如结婚和出嫁,人民会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在自己的本命年里,人们会穿红色的衣服,红色还有避邪的说法,再看西方,在他们看来,红色是暴力,血腥,一种厌恶这种颜色的认知。

然后就是蓝色,蓝色在英语国家是忧郁,代表心情不好,蓝天是说没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当人们说蓝天时,大家第一反应是碧水蓝天,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代表的是快乐的积极的。

从上面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同一个代表颜色的词语,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差异,认知的不同是不可改变,体现是是文化的差异,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

浅析汉英语言的语用差异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障碍是因语用失误造成。

本文列举了中英两种语言常见的语用差异及这种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分析了这些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应采用的正确的语用教学态度和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一、语用的概念“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使用,语用学即关于语言使用的学问。

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1938年,美国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在他的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中首次使用这一术语。

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

二、语用失误1983年托马斯首次提出语用失误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文化差异,而不能准确地根据语境理解、使用学习语的隐含意义。

语用失误是因语用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

三、汉英语言中常见的语用差异及容易产生的语用失误1.称谓用语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李阿姨,张叔叔,王奶奶”。

英国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和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称谓“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要用“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词语以示区别。

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统一用“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区别细致。

英文中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中文中严格区分“侄儿、侄女、外甥、外甥女、堂弟、堂妹、表弟、表妹”等。

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称谓用语时常常被这些复杂的关系搞得晕头转向,这也是他们常出现语用失误的地方。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综述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综述

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喜宴》是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于1993年上映,时间跨度较长,讲述了一对同性恋情侣为了维护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而结婚的故事。

电影以家庭、传统和性取向等问题为主题,深刻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引发的冲突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出发,浅析电影《喜宴》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中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尊重长辈、维护家庭荣誉是其中的基本价值观。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在电影中,主人公阿书和阿贵的结婚,既是为了维护家族传统,又是为了能够彼此扶持。

这种做法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很常见,但在西方则是不被接受的。

这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当阿书的外甥女得知真相后,她的反应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对传统家庭观念的不理解和反感。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和价值观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生活有很深入的影响,重视礼仪、道德、尊重和信任。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在电影中,主人公们在宴会上畅饮作乐,愉快地度过了一天。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宴会上,会客人遵守着一定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做法在西方文化中是非常普遍的。

这说明了中西方在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文化差异。

电影《喜宴》在描绘中国传统家庭中隐藏的秘密的也反映了中西方在家庭观念、性别观念、婚姻制度、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去分析和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电影《喜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

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电影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浅析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

浅析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

浅析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阐述了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主要包括音节、翻译、语法结构、地域文化差异等。

学习语言和理解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

只有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汉英的差异,才能了解文化与语言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差异一、前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古语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语言没有语法约束就无法沟通。

承载文化已经变得越来越黑暗,也就是说,语法是语言的法律规定,所以语言有规律可循。

然而,语言不是独立的,它与社会文化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对一种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这种文化的载体的探索,语言和句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的结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的差异1.语言文化表达中的音节的差异首先,从语音的角度来看,汉语是一个单音节词,每个音节都有一个音调,不同的音调表达不同的含义。

例如,如果“好”是用在“好吃”这个词上,如果“好”是三声,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一个好东西,比如“这个蛋糕很好吃”;如果“好”是四个声音,这个词用来形容一个人贪恋美食,作为一个贬义词,比如“你真的很好吃”,这个懒惰的家伙。

与汉语不同,英语为不定音节语言,单词有可能是单音节、双音节或者多音节词,区分它们的标准是看单词实际发音中元音音素的个数:音标中只有一个元音音素的是单音节词,如dog、face、nose等;音标中只包含两个元音音素的是双音节词,如hello等;音标中包含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元音音素的是多音节词,如vegetable等。

2.翻译文化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发展受到中国和欧美地区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使得使用者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描述有所不同。

两种语言的字面意思和含义有时可能相同,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趁热打铁”,英文中的“Look before you leap”,可以直接翻译成汉语中的“三思而后行”。

但也有很多时候,汉语和英语的字面意思相近,但实际含义不同,比如英文中的“to fish inmuddy water”,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浑水摸鱼”,但实际上,这个短语在英文中是用来形容多管闲事、自讨没趣的人。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美之间的国际商务谈判是两个具有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进行的谈判。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需要充分理解并适应对方的语境和文化差异,以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和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具体情境,包括语言的功效、语言的语法和文字表达的意义等。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中美之间的语言不同,双方在交流中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障碍。

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完全不同,可能会导致双方在交流时产生误解或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可以通过使用共同的语言,或者借助翻译人员进行沟通,以确保双方的诉求和意图能够准确传达。

由于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的交流和理解,双方在谈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对方的语境差异。

在中美谈判中,中方可能更注重关系的建立和保持,而美方可能更注重事务的处理和结果的达成。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境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谈判效果。

除了语境差异外,中美国际商务谈判还存在着文化差异。

文化是指一种社会共同的理念、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文化差异可能会对谈判产生影响。

谦虚和尊重在中美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在谈判中,中国人可能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而是谦虚地提出问题或疑虑。

而在美国文化中,直接表达个人观点是被接受的。

在谈判中,美国人可能会更加直接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为了克服这个差异,双方需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并适应对方的表达方式。

时间观念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通常被看作是相对的,人们更注重过程和人际关系。

在谈判中,中国人可能会更灵活地安排时间或进行交流。

而在美国文化中,时间被看作是绝对的,人们更注重效率和准时。

美国人在谈判中可能会更加注重时间的安排和规划。

为了弥合这个差异,双方可以在谈判前预先协商好时间安排和日程表,以确保双方都能够按时到达和充分利用时间。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美国际商务谈判是两个国家在经济、贸易领域进行合作和谈判的重要方式。

由于中美两国的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谈判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对双方的影响。

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来看,可以浅析中美国际商务谈判的特点和应对策略。

高低语境的差异对谈判双方的沟通和互动产生重要影响。

高低语境分别指的是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明示和暗示程度。

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注重言辞直接明确,强调面对面的沟通和听到的话语。

而中国则属于高语境文化,注重信息的间接传达,强调非言语交流和言外之意的理解。

在谈判过程中,美国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直接陈述要求和意图,而中国企业可能更习惯于在言辞中表达含义,通过非言语交流传递信息。

双方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可能存在偏差,需要双方有意识地进行沟通和解释,以避免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也会影响谈判的进行。

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和社会习惯,这些差异在谈判中可能会体现出来。

比如在决策方式上,中国企业可能更习惯集体决策,注重团队合作和共识的达成;而美国企业则更倾向于个人决策,注重个人权利和自主决策。

在谈判过程中,中美双方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尊重彼此的决策方式,并在谈判中寻求平衡和妥协。

中美两国在商务谈判中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更注重个人权利和经济效益,追求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而中国更注重稳定和发展,追求国家利益和自主发展。

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应该充分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通过共同利益和互利双赢的方式寻求协议和解决方案。

双方也应该学会在利益和原则之间寻求平衡,以达到合作的目标。

中美国际商务谈判涉及到高低语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

为了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双方应该在沟通和解释上互相理解和包容,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和妥协来寻求共同的利益。

只有双方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中美国际商务谈判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并为两国的经济及合作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浅析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浅析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

整刊文本版-> 人民中国 2014年18期浅析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字数:2577来源:人民中国2014年18期字体:大中小打印当页正文【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受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等的影响,两种语言又存在诸多不同。

本文笔者就英汉表达顺序、句子结构、语言类型、语言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八大差异,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翻译方法。

希望能对广大翻译爱好者能有所用益。

【关键词】句子结构;意合;形合;主观;客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以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表达顺序不同一般来说,句子语序会以思维的顺序自然展开。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是先考虑事物环境和外围因素,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

因此汉语表达一般是先整体,再局部,先次要,再主要;地址先是大地点后是小地点;姓名是先姓后名;日期是按年月日顺序排列;定语性形容词出现时,常按照先大后小、先强后弱、先特殊后一般的原则排列;各类状语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相比之下,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他们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外围因素;地点是由小到大;名字是先名后姓;定语和状语一般采取后置的形式。

因此,在做汉译英时,应先译句子主干成分,定语状语类视情况后置。

译例:我们今天早上8点在外院有课。

译文:We had a class at foreign language building at eight o’clock in the morning.二、汉语“左分支”结构(狮子头)与“右分支”结构(孔雀尾)【1】王志奎教授在《大学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出“左分支和右分支”的说法。

他总结道,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到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中的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的前边,定语无论长短,都置于中心词之前,形成左分支结构。

也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汉语的句子扩展模式呈句首开放式,像‘狮子头’,即汉语句子可以向前无限制扩展。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浅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本文通过对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分析,分别从语言差异、主客礼仪差异、思维差异和孝道文化差异四个方面来阐述母女间冲突产生的原因。

小说中母女间的矛盾、冲突一直存在,直到女儿们到了为人母的年纪,母女间的关系才慢慢走向缓和融洽。

所谓文化有国界但爱无国界。

理解、真诚和爱是化解文化差异最好的良方。

关键词:母女关系文化差异冲突融洽Analysis of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reflects the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ANG X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Kunming University,YunnanKunming65021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the essa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Respectively, in four aspects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f hosts and guests etiquette, differences of way of thinking and differences of filial pie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has always existed, until the daughters have grown up to the age of be mothers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slowly becoming in harmony. As the proverb goes cultures have borders but love without borders. Understanding, sincerity and love are the best remedy to resolv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Keywords: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flicts ; harmony《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从宗教角度浅析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从宗教角度浅析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从宗教角度浅析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摘要]禁忌是天下各民族之间遍及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

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

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差异,而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制止使用,便是禁忌语。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本文从宗教角度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内涵;宗教禁忌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禁忌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而禁忌语从产生的开始就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语言禁忌既具有宗教的特征,又具有阶级差别的特点,不过英语更多地表现出宗教特征,而汉语则更多地表现出阶级差别的特征。

再则,英语民族宗教的一元化与汉民族宗教的多元化也给禁忌语的生成和发展带来不同的影响。

下面将从宗教的角度对禁忌语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来浅析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一、禁忌语产生的社会根源研究禁忌语的专家尼曼徊西尔弗指出:“禁忌语的最早主题无疑是宗教性的”。

也就是说,禁忌语最早起源于宗教禁忌。

有了禁忌语,就必须代之以禁忌语,两者指称的是同一事物,所以有人把它比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不过,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英语中的“神鬼讳”与汉语中的“国讳”,“家讳”。

英语中的禁忌语最早起源于禁忌语,“禁忌语”一词直至十八世纪才由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从南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波利尼西亚语中引进。

英语禁忌语的产生有其深远的社会根源。

远古时代,人类处于婴儿时期,未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于是产生一种对超自然力的崇拜以至恐惧,崇拜和恐惧便导致了迷信,宇宙间的一切被赋予一种神奇的力量,即所谓“灵物崇拜”;语言也被神化了,即所谓“语言灵物崇拜”出于对鬼神的敬畏,神明与魔鬼的名字首先必须回避。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从语言角度浅析中西方思维差异

从语言角度浅析中西方思维差异

从语言角度浅析中西方思维差异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都体现在各自的语言中,使语言各具特色。

本文从书写、词汇、句子以及语段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差异,阐述了中西方的思维特点。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思维差异语言一、引言语言和思维,两者密不可分。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化,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而语言也只有在思维的过程中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否则就只是空洞的声音,不再是音义结合的交际工具[1]。

同时,语言和思维也互相适应。

每种语言除了要满足一个民族的交际需要,也需要适应思维的要求。

由于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各个民族的思维内容是一致的,但是思维的方式却有差异,不同的民族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客观世界,这种差异也自然地反映到了语言中。

本文拟从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入手,比较汉语和英语不同语言层次上的差异,了解中西方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语言。

二、不同语言反映出的思维差异1.从书写看中西方思维差异汉语的基础书写单位是汉字,由横、竖、撇、捺、提等小笔画构成。

一般书写的时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各种笔画组成一定间架结构,有留白,给予人浮想联翩的美感。

传统的汉字在早期练习时会使用九宫格,讲究平衡二字。

同时,由于汉字属于表意系统,使用形声、象形、指示等构字法,因此整体看来每个汉字都像一幅画。

比如山、水、日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最早模拟的就是自然本身。

大、小、囧这些常用字在视觉上也相当形象。

可以说,汉字显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同时,汉字中还存在大量的形声字,其中的形旁能提示意义,例如溪、河、冲、流、渐是与水有关的。

而铁、钱、钩、银等和金属有联系。

声旁则能提示语音信息,例如请、晴、清、情都发qing1的音。

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东方重视感性,崇尚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反,英文单词属于表音文字,由字母组成,26个字母按照排列组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单词,单词本身与表达的事物之间没有对应关系,主、客体呈现对立,物我分明。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赵凯玉
【期刊名称】《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7)4
【摘要】习语是一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们世代沿用、筛选、锤炼而成的语言和文化的精华,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
文化信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及不同的生活习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
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二者各自不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的翻译方法,才能顺利进行习语的翻译.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赵凯玉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文化差异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的翻译 [J], 赵佳敏;王勇
2.浅析英汉文化差异下的习语翻译 [J], 金香
3.英汉习语翻译的“貌合神离”--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J], 李素慧
4.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 [J], 谢晓科
5.从文化差异角度浅析英汉习语的翻译 [J], 赵佳敏;王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文化角度浅析中西语言差异摘要: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语言,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不同特征的语言,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文化。

语言不是一种脱离文化的存在,因此,必须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出发来了解语言差异。

中西语言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从中西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西语言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习俗1、引言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从悠久的历史生活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

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等等[1]。

也就是说,要掌握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

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量大语种,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也是迥然不同的。

因此,要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必须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行为及风俗习惯等。

狭义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从狭义文化的角度上出发,基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词汇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生活方式上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在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带来了外来文化,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

外来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进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质上的迥异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注意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西方社会则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开放。

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内向特征,探索的是人们内心心灵世界的平衡,注重性格和道德的修养,而西方生活方式中的价值取向则是明显的外向特征,倾向于探索自然界规律,注重实用性[2]。

西方人的生活,用于冒险,乐于冒险,在冒险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文化具有一种冒险的品格;而中国文化千年传统积累下来,更倾向于珍视生命,重视后代,生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物质上的实现以及家庭和谐等方面。

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差异上,首先语言结构具有差异,如在表述时间时,中国人习惯先描述整体,然后再描述部分,而英语中则习惯先描述部分,在描述整体。

生活方式中价值取向不同,语言表述方式所体现出来的语境也是不同的。

中国语言表达更注重温和,委婉的表述,对语言的修辞处理上,十分注意所用词汇的对称性,是否对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说辞,需要注意所用的语句具抑扬起伏的声调。

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含蓄,优美动听而简练的语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擅长比喻,隐喻等修辞。

由于西方生活上注重探索自然规律,看重逻辑上严谨性,因此,西方语言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严谨逻辑的,针对对象的认识性和描述性的词汇。

3、习惯风俗上的差异习惯风俗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固有特色,也是最难以融入理解的部分[3]。

了解习惯风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问候的习俗建立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相互间的问候,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必然产生不同的问候习俗。

例如,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为“你吃了吗?”这种问候习俗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如果将这句问候语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下,则相当于是向谈话的对方发出约会的邀请。

西方人的问候语更多的是谈论天气,如他们说“fine day, isn’t it?”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问候对方,并不是真正的要讨论天气情况到底如何。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问候习俗。

2)拜访的习俗身在社会,不可避免的人们之间需要互相拜访,进行事务上和生活上的交流。

在西方,如果人们要拜访,首先应该打电话到主人家,与主人预约时间,充分给予主人私人空间。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是直接上门拜访,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这种预约方式显得人情世故比较冷淡,不够真诚。

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这种直接串门方式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拜访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我来看你啊”,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很正常的,而如果在拜访西方人时,如果直接说“i am coming to see you.”则会给西方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说法是在下命令,它向主人表述的是一种you must stay at home的命令。

由于西方人提倡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充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因此,如果要拜访他们,一定要详细说清楚,方便他们安排时间。

因此,学习语言的时候,要仔细了解这些习俗,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犯“文化错误”。

3)称赞的习俗不管文化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都是喜欢被称赞的。

因此,称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的称赞习俗也是十分不同的。

在中国,中国人提倡待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因此,凡是有人对说出恭维夸奖的话,当事人应该马上推辞,表示出自己的谦虚美德,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

而在西方,他们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做出过分谦虚的举动,因此,对于一般性的恭维的话语,他们会表示出自己的谢意,言语中透露的往往是一种自信的态度。

例如,在中国,有人夸奖说“你真漂亮!”,一般合理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

而在西方,他们会直接大方接受,并很干脆直接的回答“thank you”。

可见,称赞习俗的差异对语言表述具有很大的影响,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称赞习俗上的差异。

4)考虑问题的主体在中国,谈话的主体更倾向于对方,人们认为,充分考虑对方的情感,以对方为中心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比如,在购物时,服务员应该说“您想买什么?”,这种表述是礼貌易于接受的。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个人作用,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进行交谈,因此,购物时,服务员一般会说“can i help you?”。

这种差异在平时交际中可经常体会到。

4、词汇文化的差异语言承载这文化,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特征。

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一般还表现在词汇的差异上。

由于世界观、宗教信仰等文化上差异,即使词汇表面上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它实际表达的意义也是会迥然不同的。

首先,从动物类词汇上来看,有些表述,虽然字面上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其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中文中“龙”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赞美,甚至是权威的象征。

而在英语中,dragon虽然也是指龙,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危害社会,残忍的生物[4]。

这种寓意上的差异直接会影响语言的学习。

很多时候,只有对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许多的谚语,如英文中,“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就是称赞一个人很勤劳。

其次,植物类词汇,有一些词汇如玫瑰,在中英文中,都是代表这美好的事务,象征着浪漫的爱情,但是,也有一些词汇,分析其文化背景,则代表的意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例如,“荷花”在中文中,从古时候传承下来,就一直是纯洁和清白的象征,而英文中,“lotus(荷花)”的文化意义来源于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它代表的是忘忧果,完全不同于中文中纯洁的寓意。

再者,在颜色、数字等词汇上,某些词汇的文化意蕴也具有迥异的差别。

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它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形容词,描述的对象通常都是热烈而奔放的。

而在西方,“红色(red)”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它代表这流血,因此,常被他们认为是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

再比如,在中国,“四”这个数字,大部分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死”,因为他们有谐音,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避讳这个数字的。

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避讳的是“十三”,这个忌讳来自于《圣经》。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理解不同语言词汇上的差异,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熟悉词汇,从而提高交流能力[5]。

5、总结总之,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

离开了文化谈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离开了语言,文化也是难以支撑的。

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代,要减小交流沟通的障碍,人们必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

语言的差异深深的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具体体现到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问候、交际、赞美等社会交流方式以及词汇的联想意义等,因此,应该要从文化差异角度考虑来研究语言差异,充分掌握语言与文化的联系。

对中西语言差异的研究,还应该在充分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注重汲取其中的营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卷).2002(6).[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第22卷).2001(4).[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5]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作者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