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CMT1)的神经电生理与临床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腓骨肌萎缩症(CMT1)的神经电生理与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CMT1),患者在神经电生理上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方法研究30例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分析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其中包括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和肌电图(EMG)情况,分析电生理特征和临床之间的关系。结果经肌电图检查得出,在检测EMG中,30例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均出现神经源性损伤。在检测SCV中,所有检测有效的患者所测结果与正常值相比均有所减慢,P<0.05;在检测MCV中,所有检测有效的患者所测结果与正常值相比均有所减慢,P<0.05。结论CMT1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大多数呈神经源性损害,传导速度受累,下肢病变重于上肢,,临床表现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助于CMT确诊,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标签: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腓骨肌萎缩症;神经电生理;传导速度;肌电图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其具有遗传性,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肌无力及肌萎缩等,引起感觉障碍。其典型症状为”鹤腿”,发病率为0.04%,多见于20岁之前发病[1]。本文研究我院收治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使用神经电生理进行分析,大大增加临床确诊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30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08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根据CMT1诊断标准[2]:①起病慢、进程缓的肢体远端肌无力或肌萎缩,其中典型症状为鹤腿;②进行肌电图检查提示有神经源性损伤;

③神经活检确诊;④有家族史该病史患者;⑤有弓形足或存在脊柱病理性弯曲现象;⑥排除其他疾病对本病的影响。确诊条件必须具备①、②、③条,其余条件满足一条即可。所有患者均确诊为CMT1。其中有男18例,女12例,年龄4~65岁,平均年龄为(24.1±6.7)岁,平均病程为(18.6±2.4)年。

1.2 方法使用肌电图仪检测患者神经电生理状况。SCV检测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浅神经;MCV检测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EMG检测包括小指展肌、拇短展肌、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内侧肌。

1.3疗效评价标准对比《实用肌电图学》里正常值为对照[3],根据神经功能检查判定标准[4]进行判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所有患者在检测SCV后观察发现,其中未引出正中神经感觉诱发波、未引出尺神经感觉诱发波、未引出腓浅神经感觉诱发波的患者分别为:9例、8例、6例。排除未引出感觉诱发波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平均为(34.19±6.7)1m/s,尺神经传导速度平均为(34.23±5.84)m/s,腓浅神经传导速度平均为(37.96±4.73)m/s。测得值与正常值相比均有所减慢(P<0.05),见图1。

2.2 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所有患者在检测MCV后观察发现,其中未引出正中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未引出尺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未引出胫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未引出腓总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患者分别为10例、11例、8例。排除未引出运动诱发电位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平均为(3

3.92±5.17)m/s,尺神经传导速度平均為(33.13±

4.94)m/s,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平均为(34.65±4.03)m/s。测得值与正常值相比均有所减慢(P<0.05),见图2。

2.3腓浅神经与腓总神经的速度有测得的平均速度可见,感觉神经异常率大于运动神经异常率(见表3)。

2.4患者肌电图情况所有患者在检测EMG后观察发现,所检测的小指展肌、拇短展肌、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内侧肌等70块肌肉中,41块显示神经源性损伤(59%),7块显示为可疑神经源损伤(10%),22块显示正常(31%)。其中共有26例显示有神经源性损伤(86.67%),近端神经源性损伤4例(15.4%),远端神经源性损伤22例(84.6%)。

3 讨论

CMT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所造成的感觉功能障碍。常见分型有CMT1型(脱鞘型),CMT2 型(轴突型)。第一例病例是由Charcot等人在19世纪末所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更多的病例也被发现,发病率约为0.04%[5]。有研究表明[6],我国平均发病年龄为20~26岁。在临床上目前无特殊的有效治疗方法,大多数都是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进行治疗。叶玉琴等人研究表明[7],由于该疾病起病慢、进程缓,所以早期的发现更为重要,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以用来辅助检查神经肌肉的疾病。神经电生理的应用广泛,可用来检查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肌电图,F-波,H反射等多种项目。根据本文研究显示的数据可发现,所有检测有效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减慢,P<0.05,且感觉神经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运动神经。受累的感觉神经主要以腓肠神经为主,而运动神经主要以腓总神经为主。对于腓肠神经及腓总神经的监测可以显示更高的阳性率。

在临床上,本病的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8],但对起病十分缓慢、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散发病例,临床上容易误诊,应进一步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典型的临床症状没有表现出来之前,依据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改变特点有效发现疾病。

综上所述,神经电生理依据患者年龄、病程和受检部位的不同有其特征性改变,这种改变可以指导检查医生,大大提高了疾病检查的阳性率。

参考文献:

[1]王娆,诸寅,杨卓,等.脱髓鞘型腓骨肌萎缩症的神经电生理表现[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0):1032-1034.

[2]张楠楠,潘志宏,叶红莲,等.29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测特征性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3-6.

[3]刘艳,黄辉,王超,等.腓骨肌萎缩症的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学特点(附2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6):463-464.

[4]史磊,曹秉振.腓骨肌萎缩症(CMT)1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CMT1A 型基因诊断方法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3):201-203.

[5]张如旭,李小波,黄顺祥,等.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基因突变与周围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473-1475.

[6]丰化微.腓骨肌萎缩症的神经电生理与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8):228-229.

[7]叶玉琴,朱丹,王可人,等.腓骨肌萎缩症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2):241-241.

[8]Shy Me.Charcot-Marie-Tooeh disease:an update[J].Curr Opin Neurol,2004,17:579-5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