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6ccf08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4.png)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是古代诗词中一类重要的题材,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以下是对送别诗的一些鉴赏:
首先,送别诗通常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诗人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情景、景物和情感,将离别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白《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中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青山、白水、孤蓬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离别的凄凉和痛苦。
其次,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例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里的“南浦”和“西风”象征着离别的悲凉和凄凉,“肠一断”则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此外,送别诗中还常常包含着对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思考。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不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最后,送别诗作为古代诗词中的一类重要题材,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情眷恋和不舍,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
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f8ffa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e.png)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3800f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19.png)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赏析2送别诗作者:佚名朝代:明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送别诗》原文阅读翻译鉴赏
![《送别诗》原文阅读翻译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245ba2e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f.png)
送别诗隋·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译文: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这首《送别诗》,它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不知道其作者是谁,据说是作于隋朝大业末年,如果不深入了解,单单看诗风意境,格律押韵怕是很多人会将它误认为是唐朝诗作,连清朝沈德潜都说这首诗竟似盛唐人手笔。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说到离别,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特别重视亲情,爱情、友情等等,所以中国古代的送别诗,通常都写得比较伤感。
江淹《别赋》一起笔就感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这首诗字里行间也是充满伤感,送别时的依依不舍,送别后的忧思满怀,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
开头两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就让人惊艳:“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青青的柳条低垂曳地,蒙蒙的杨花漫天飘舞,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音调、意境都自然优美,表达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和浓浓的愁绪。
后两句则是寻问归期的话语,也是整首诗中最经典、最打动人心的一句。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当岸边柳条折尽,树上杨飞尽的时候,你能回来吗?借柳的变化,来表现时间的移换,这里可以是说明年,也可以是说后年,反正是一个杨花飞尽的时候。
这里非常巧妙,以问题作结,但不告诉我们答案,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送人者未行先问归期,也许答案是“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失落,或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欣喜,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诗语句优美、通俗易懂,却情深意切、真挚动人,读完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很真切的感觉到送别之时二人的那份依依不舍,离情别绪。
其意境韵味,不失一篇佳作,确实有盛唐之风。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ea32ba1eb91a37f0115c7b.png)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欢迎阅读。
sòng bié送别wáng wéi王维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就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就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5ed7be3770bf78a652954e4.png)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4、虚实结合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别诗的艺术手法 5、比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杨柳渡头行客稀,
罟师荡桨向临圻。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唯有相思似春色,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古今情”是契阔离别之 情、壮志未酬之情、人世沧桑之情、 天下兴亡之情的复杂交织 。
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 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 宽慰,对友人的劝勉, 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 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 惆怅、落寞。
★★★鉴赏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接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最后,赏析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送魏二 王昌龄 (10江苏)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 《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 作简要说明。(4分)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https://img.taocdn.com/s3/m/6fc52c1e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e.png)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一:引言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多以表达离别之情为主题,既凝练又真挚。
本文将针对古代送别诗的主要特点、流派以及著名作品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诗歌形式。
二:送别诗的特点送别诗是一种独特的古代诗歌形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 表达离别之情:送别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抒发离别时的情感和思念,给予读者强烈的感受。
2. 约定俗成的写作形式:送别诗在结构和韵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常采用七言、五言绝句等形式。
3. 抒发真挚的情感:送别诗往往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别离的思念之情,给人以深深的感动。
三:送别诗的流派送别诗在古代发展出了多种流派,每一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送别诗流派:1. 咏别流派:这种流派以赞美和讴歌别离者为主,通常描绘别离时的景色和情感,给人以悲伤和温馨的感觉。
2. 劝别流派:这种流派以劝告离别者为主,鼓励他们对未来的寄托和前途,给人以勉励的感觉。
3. 哀别流派:这种流派以哀悼和悲伤为主题,表达对别离的痛苦和无尽的思念,给人以哀戚的感觉。
四:著名送别诗作品赏析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给人以深深的思乡之情。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庄严的语气表达了人生离别时的思考和豁达,给人以勇敢面对离别的力量。
3. 孟浩然《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死离别的思考,给人以沉思和感慨。
五:附件:相关资源本文档涉及的相关附件请参见附件部分,以获得更多的背景材料和参考资料。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附件:附件是与某一文书、合同或法律文件相连、附带的文件或文件集。
2. 流派:指一类具有共同特点和特色的艺术或文学作品。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8c8cff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7d.png)
送别诗的诗词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送别诗的诗词鉴赏1山中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送 别 诗 词 鉴 赏
![送 别 诗 词 鉴 赏](https://img.taocdn.com/s3/m/9aee478171fe910ef12df88f.png)
用送别诗词曲的鉴赏方法 赏 析
长亭送别
广饶一中三校区 薛峰
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 柳永《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柳永《雨霖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 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 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坦陈心志的告白,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在玉壶。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 第三,重在劝勉、安慰的。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 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如:高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适的《别董大》 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句重 在对友人的劝勉) 在对友人的劝勉)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 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 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 新亭渚别范零陵》 离别之情、 眺《新亭渚别范零陵》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 融为一体: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 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 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6e9e738cc7931b765ce15bf.png)
送别诗鉴赏1、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为一刻,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太白此诗所写景物,无论实景,抑或虚景,都是为了抒发惜别之情。
可以说,借景抒情是本篇最大特色。
首联以工整的对句,着意描绘送别之地的实景,巧于用字而饶有韵味,写郭外青山用一“横”字,于视觉上形成画境,于心理上引发情意,一“绕”字也隐含惜别之意。
颔联是一幅自然而工巧的流水对,“孤蓬”是游子的象征。
颈联以又是工整的正对,“浮云”、“落日”妙在虚实相间,浮云无定,故以比游子,落日衔山,故以比故人之情。
末联全用赋体,伤叙写别时场景。
这场景平铺直叙,然而却委曲尽情,无言的手势,无形的马声,无不充分表现出惜别之情。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唐代京城习俗,友人远行,向西的在渭城饯行,向东的在灞陵送别。
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元二使安西是建功立业,不同于一般送别,诗人捕捉一个“朝雨”物象,描绘出清爽新鲜的春景象,一面交代了地点、地间和环境,一面融情于景,渲染了送别的气氛,三、四句直接写人抒情,“无故人”一句含有挚情,突出了远行吉利、一路珍重的诚挚祝愿,不能理解为有感伤情绪。
3、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解析——王昌龄素有“诗家天子”之称,尤工七绝,被称为“七绝圣手”。
首句追写昨夜寒雨(时值秋令)弥漫江天,肃杀凄冷,由此渲染饯时的心绪,“连江”形容雨之滂沱。
次句,“平明”,天亮时分。
举目远眺,楚山孤影绰绰,更增入惆怅,这里没有正面描写离情别意,而是通过“楚山孤”,表达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自己羁宦的孤苦。
三句仍没有写离情,却突然提起洛阳亲友,既点明辛渐将往之处,又藉此代人设问,以引出结。
结句为诗眼所在,“冰心”;“玉壶”,皆冷而洁,有冷于名利而洁身自好之意,自甘寂寞中透露出高傲。
送别诗——《送别》
![送别诗——《送别》](https://img.taocdn.com/s3/m/ab15aa5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6b.png)
送别诗——《送别》
《送别》原文
落叶聚还散,
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
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
落叶时聚时散,
飞鸟远去不归。
坎坷路上流下伤心泪,
沾湿你远行出塞的衣襟。
《送别》鉴赏
仕途不顺,友人远离。
从哪里能够得到安慰?陈子良的《送别》描绘了与友人分离送别时的身似落叶,才聚终散,你我各处奔波不息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坎坷身世的无奈。
《送别》作者简介
陈子良[公元?年至六三二年],字不详,吴人。
生年不详,卒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在隋时,任军事统帅杨素的记室(掌章表书记文檄的官员)。
入唐,官右卫率府长史。
与萧德言、庾抱,同为隐太子学士。
子良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567d27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9d.png)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
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送别》赏析
![《送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3b869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1d.png)
《送别》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送别》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赏析篇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作品《送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鉴赏】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送别》赏析篇2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
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⑴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送别诗鉴赏(12首)
![送别诗鉴赏(12首)](https://img.taocdn.com/s3/m/2f930bcc58f5f61fb7366681.png)
• 这首诗所抒发的并不单纯是兄弟之间的骨 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 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诗 的第二联,正是集中地表现他长期郁结于 心的愤懑与愁苦。从字面上看,“一身去 国六千里,万死报荒十二年”,似乎只是 对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因为他被贬 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 有十二年之久。
• 这首诗在写景上很成功,从中可以领略到 古代诗词中写景的种种妙用。 此诗作于 开成四年(839)春,在宣州(治所在今安 徽宣城)做官的杜牧即将离任,回京任职。 他的朋友、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要到舒州 (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去,诗人便先为他 送行,并赋此诗相赠。
• 实际上,在“万死”、“投荒”、“六千 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 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只不过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迹,让人“思 而得之”罢了。我们知道,柳宗元被贬的 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在永州就曾 四次遭火灾,差一点被烧死。诗人用“万 死”这样的夸张词语,无非是要渲染自己 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 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该是多么 不公平、多么令人愤慨呵!
• 清代马位则认为:“既云梦中,则梦境迷 离,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 ‘边’字,肤浅无味。”(《秋窗随笔》) 近人高步瀛也说:“‘郢树边’太平凡, 即不与上复,恐非子厚所用,转不如‘烟’ 字神远。”(《唐宋诗举要》)后二说有 理。“烟”字确实状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 惝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别韦郎中
张 谓 星轺①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 歌。南入洞庭随雁去, 西过巫峡 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 滟灏 堆边起白波。不辞郎中桑落酒②, 教人无奈别离何。 【注】①星轺(yáo):使者所乘的 车。②桑落酒:古代美酒名。 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e888c1340b4c2e3f5727639c.png)
长亭、渡口、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劳劳亭歌》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 劳劳亭又名新亭, 距建康( 南京) 注释 : 劳劳亭又名新亭 , 距建康 ( 南京 ) 大约十五里左右, 大约十五里左右 , 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 必经之地。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 必经之地 。 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 , 目送 行人渐行渐远。 后来, 劳劳亭便成了离 行人渐行渐远 。 后来 , 劳劳亭 便成了离 别感伤的代名词。 别感伤的代名词。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杨柳、 酒等
路口、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驿站、 送别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唱歌送别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 , 产生原因大 体有三: 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 、 谐音, 惜别、不舍之意。 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 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 、 欣欣向荣之 意。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 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 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 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 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 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 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 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 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 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 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送别悼亡诗鉴赏
![送别悼亡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cc8184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c.png)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诗人 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这种“寂寞〞 之情的?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己谪居僻 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这首诗歌主要通过营造一种凄清寂 寞的意境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4、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 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 害怕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 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都寻梦也回廊。
2、春草
?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
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 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 碧连天。〞
3、水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 天际流。〞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 之情以外,还常书以“记梦〞的形 式。这些作品多写作者与亡妻梦中 相会的情景,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悼 伤与思念。由于诗中的梦境“尽取 材于醒时经验〞,故而仍属虚实相 生。
悼亡诗举例
衣裳已施行看尽, 针线犹存未忍开 〔元稹?三遣悲怀?之一〕
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 〔梅尧臣?悲书?〕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 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 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 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有人评价这首词“真是柔情寸断, 此情涌向笔底,写来字字凄怆, ‘令人不忍卒读’。〞请结合词的 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开始直抒胸臆,说泪水将 青衫湿遍了,为妻子的死而痛哭! 其后“冷冥冥、尽意凄凉〞“蔓草 残阳〞“和清泪、搅入椒浆〞“难禁 寸裂柔肠〞等无论是抒情还是写景 都极写其凄惋哀怨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鉴赏
一、送别诗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此诗一改送别诗的凄清缠绵,显得明朗乐观。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
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
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
眼见别意凄酸,似将拘于俗套,景物描写仿佛在为抒情蓄势?是写恋恋不舍的离情还是写真挚的友谊?都不是,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
3、借送别言志诗。
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
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
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诗的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4、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
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送于易水。
首句中“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慷慨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
“昔时人已没,今
日水犹寒。
”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
5、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送别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和传统意义上的送别诗不同。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
颔联远眺近观,触目生情。
出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船行甚急,扑面而来,转瞬即逝。
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
颈联上句写晚上明月倒映水中,皎洁如镜。
下句写日间彩云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诗人怎
能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离不离,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这首诗题为送别,实则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以故乡水对自己万里送行的深情厚谊,反衬自己思乡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6、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三、送别诗中典型的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2、借物抒情。
3、借景抒情。
4、借乐景衬哀情。
5、比喻。
6、想象。
7、化虚为实。
四、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
“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
“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五、实战演练。
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2、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3、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4、蝶恋花暮春苏轼
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
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
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