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社会,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巩固民族精神纽带,更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承,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蕴藏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生活习俗和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以及中国传统节日、中医药、中国武术、中国文学、中国音乐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让中国人民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前人智慧的继承,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弘扬。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要注重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根源和民族文化的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
也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为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提升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
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有学术研究的支持,需要有广泛的社会传播和推广。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例子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的典型例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典型例子:
1. 传统手工艺传承:一些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泥塑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手工艺,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同时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
2.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
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古建筑可以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场所,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文化交流与旅游发展。
3. 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京剧、昆曲、皮影戏等。
通过培养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等方式,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
通过加强保护工作,这些名城(镇、村)可以保持其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5. 传统文化教育普及: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等,可以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总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的魂灵,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展览、演出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要通过创新方式和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现代化的表达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媒体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独特技艺和工艺,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精髓和价值观念,使其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结合起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为中华民族创造一个丰富而多元的文化环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我们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彰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如同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塑造着民族的精神,引领着未来的方向。
在当今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强大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从“仁爱”“和谐”到“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现代社会,“仁爱”的观念可以转化为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诚信”则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保障着经济活动的公平与公正。
当这些优秀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准则,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大幅提升,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
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书法用线条的变化展现艺术的韵味,戏曲通过唱念做打传递故事和情感。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传承和发展这些艺术形式,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庆祝,这种共同的文化习俗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全体国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共同努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等,都是文化创新的宝库。
许多现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再创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一直以传统文化作为自身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遭遇到了许多挑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是其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需要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守护者。
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传承的途径,如家族传统、古代文物等,让年长一代传承自己的文化智慧和价值观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步,创新才是其活力的源泉。
我们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挖掘其背后的智慧和价值,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
我们可以通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造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和创意。
例如,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让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技术,让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通过文化的强国建设,我们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
同时,文化的强国建设也能够凝聚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事关国家文化的发展,更是每个人心灵共鸣的问题。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起一个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20210426)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20210426)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骄傲。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
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将其内涵进行挖掘和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的经典著作和文化标志,如《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
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孝、悌等,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自然观念等。
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才能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推广来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流于尘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实践中进行,例如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来推广传统文化。
此外,还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宣传传统文化,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开设相应的课程和讲座,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此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只有有人才的支持和推动,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
因此,培养具备传统文化知识和理论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改革,将传统文化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们在学校就能接触到和学习传统文化。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资金投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研究经费,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和数据库,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传承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位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中国文明的精髓和智慧。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理想人格以及其他众多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的思想和作品,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传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重视教育的力量。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基石,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到它的魅力和智慧。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此外,社会教育也应该加大力度,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研究中心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古代的传统文化往往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发展。
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点和先进经验,将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
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等结合起来,创造并传播更具时代感的文化产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传统工艺品、传统戏曲、传统音乐和传统建筑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思想、艺术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全体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起全体人民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
这种自信心将激励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还包括了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类智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上拥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并对中国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感。
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是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强大,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方面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包括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艺术、制度等方面的精华。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认同核心价值观,建立现代文化体系,培育和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丰厚底蕴,具有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发掘,挖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资源。
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准则,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我们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要建立现代文化体系。
现代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对艺术、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支持和保护,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体系。
第四,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
传统文化是代代相传的无形财富,必须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传承给后代。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和领会其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要加强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相关专业、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要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我们要推动素质教育,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够欣赏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有能力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充分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本文将探讨如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培养后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首先,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正规教育课程中。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如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欣赏等,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
这些专业教师应具备全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研究成果,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外,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文化演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深入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应加大对古建筑、文物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修复和保护这些遗产,使其得到有效保留和利用。
其次,支持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机构的建设。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相关机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传承工作。
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经费支持,提高传统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另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
传承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承载着文化的智慧和记忆。
政府应加大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激励力度,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和根基。
在当代社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面。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回归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人们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样,人们就能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忘记人文精神的追求,形成健康的人文环境。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
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让中华民族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样,中华民族就能够在国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在现代社会,创新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人们以传统为基础进行创新,推动中华民族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
通过回归人文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培养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创新与发展提供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持,中华民族就能够在世界民族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
传统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第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决定》在阐述第三方面内容时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决定》还引用同志的话说:"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而所有这些精神,其产生的沃土,依然是厚重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凝练下来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拿爱国主义来说,从比干、岳飞、林则俆到秋瑾,灿若星辰的仁人志士用他(她)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壮丽诗篇,宣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意义。
这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民族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体现为一种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都是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人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内容十分丰富,它围绕改革创新这个核心,包含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精神。
这些精神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代代相传,已经积淀了深厚的思想、艺术和道德伦理。
这些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更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精神基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冲淡和遗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育。
要鼓励学者、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公众提供更多更深入的文化教育资源。
要在教育环节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和现代价值体系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对未来的指引。
我们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现代价值观相结合。
只有通过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加强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应该为世界所了解和尊重。
我们应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通过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也可以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我们要加强对它的保护和传承,防止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破坏。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培养更多具有传统文化背景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颗珍贵的明珠,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
我们要通过加强研究教育、融合创新、对外传播和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文化将越来越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具优势的文化资源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强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凝聚国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不断积淀、传承而来的宝贵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礼仪、文化、音乐、绘画、雕刻,以及哲学、宗教等方面的思想。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特色,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文化自信,更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丰富国家的精神内涵,进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的崛起,文化交流与输出越来越重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西方观众的关注。
因此,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就相当于是在为中国树立更高的国际形象做出贡献。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可以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国际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推动巩固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从而提高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三、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性价值,这也引导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激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具有着非常广泛的文化渗透力和历史感召力。
当代文化的多样化与个性化正在成为全球性的潮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元素也会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与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追求和谐、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等理念,可以为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长远的借鉴,也可以为全球文化交流和包容提供宝贵的贡献。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和人民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诚信、谦和、孝顺等,这些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创作智慧。
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和创作理念与现代艺术形式和理念的交融,也可以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通过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减少文化冲突和误解,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大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和精神家园。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全民族的共同意识和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整体文化水平和国家软实力。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这需要我们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扩大研究领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精髓。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过去,应该和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教育等结合起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第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切实做好相关工作。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遗址、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加大文化产权保护力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永久传承和保留。
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认同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而源远流长,是中国民族独特的精神财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效途径。
首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注重人伦礼义、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权益时,易忽略传统文化的价值,忽视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担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和智慧,培养道德修养,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这种凝聚力和自信心是实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
其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包括中医药、太极拳、中式园林等方面的综合体验,这些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窗口,吸引更多国家和人民来中国学习,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再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和”与“法”的平衡,强调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以及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义、分裂和矛盾日益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加对他人的关爱和包容,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最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推动艺术繁荣和高雅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被世界各地所熟知和喜爱。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和推动中国的艺术创新和发展,推动中国艺术走向世界。
同时,也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推动艺术的高雅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国正快速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中国人经历了很多文化冲击和变革,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有可能出现文化危机和文化自我否定,这就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来强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它既具有时间的包容性,历史的厚重性,又有着精神的深邃性和价值的本体性。
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度,其内涵可以解释为文化,而又可以理解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根源,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展示国家文化底韵,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和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牢固基础。
二、启示社会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社会,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治理和谐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社会思想的一大特点,倡导珍爱生命、和顺共处、仁爱互助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以及实践方法。
例如孔子提到的“道德经商”,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儒家倡导的“仁爱”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如今社会构建和谐关系的有重要的指引。
同时,在社会治理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社会和政府提供重要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良性融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促进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次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时代变革,对于中国的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观念内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本,也是有效推动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世界观、方法论等重要文化符号,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和形式,同时它还包容并蓄了众多民族文化和它文化气息的文化元素,这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内在深度和多样性,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和文化背景。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道德、美学和艺术内涵。
我们应该通过加强研究和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我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展览、演出、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
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这包括对古建筑、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对传统艺术、手工艺等技艺的传承,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整理。
我们还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底蕴,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固步自封,不与时俱进。
相反,我们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推动其发展和创新。
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艺作品中,将传统医学智慧融入到现代医疗服务中,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融入到现代社会建设和治理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研究、传承、宣传、保护、融合和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这不仅是对我们历史的回望和热爱,更是对我们未来的期许和希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国作者:谢卫国杨群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07期摘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要振兴中华,弘扬华夏文明,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结合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具体实际,重新认识、批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
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和自信意识,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文化强国;传统文化;创新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24-0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命题,正是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模式西方化的同时,在文化领域,在伦理道德层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西方文化的局限性。
因此,只有在全球化大潮中树立文化自信意识,把未来的挑战和传统的重新解释结合起来,中国文化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才能够被当代人发挥出来,挖掘出来。
最终,我们才能依托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穿越西方,回到中国”,才能最终建成文化强国。
一、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的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在西方文化的阐释下,现代化被理解为“大同”加“多元”,理解为汽车降价、看好莱坞大片或到世界各地旅游,理解为消费,甚至与个人主义等同。
在此情形下,中国社会近几年出现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被动西方化了。
每一种文化,在其原初的自我认识上,都是普遍性文化,是就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神、人与时间等基本生存维度所作的思考和安排。
因此,全球化的出发点是承认每一种文化“内在”的普遍性,而不是将其特殊化。
黑格尔认为,思考的途径不是由具体上升为抽象,而是由抽象上升为具体。
未经批判的普遍性和未经批判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样,往往就是一种黑格尔意义上的抽象,是一种天真幼稚的自我中心主义,一种想当然的空洞,一个没有生产性的“一”或自我统一性。
所以,也可以说,每一种文化和文化意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关系中,将自己作为一种普遍性的东西再一次表述出来。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来自西方强势的文化面前处于无语状态。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正是这种强势文化不断地刻意重新制定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新秩序、新法则。
政治上,在近代,我们引进了马克思主义,以西方政治理论为蓝本,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政治纲领;经济上,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搬来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引进的市场经济;文化上,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到十年文革“破四旧”等等。
所有的这一切全面动摇和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阉割。
在这种历史动力学的场域内,任何一种文化都只能放弃为自己的作为文化和生活世界的正当性和合法性辩护。
同样,处激流不进则退。
在中国传统文化失声的状态下,西方文化不分良莠,如入无人之境,占领了我们的主流文化阵地,造成我们在文化领域唯西方马首是瞻。
因此,在客观的、形式的层面上,或者说在基本的问题格局上,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思考既和晚清以来的思路一脉相承,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新冲击。
二、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困惑中国人自鸦片战争后遇到西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体系的全面挑战,经过一个半世纪,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已经由这一开始时是“外来”、现在是“西方化”的力量所决定和界定。
在此意义上,现在的中国完全是一个现代国家;当前中国的文化问题完全是现代性文化的内部问题。
因此,对当代中国文化意识或文化政治来说,不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先验,无须论证(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中国立场或中国意识,而是由于:第一,中国进入现代性基本关系中去的历史经验决定了看问题的特殊形式,现代性体制的某些问题的方面,甚至它的整体上的“合法性危机”由此变的清晰起来。
第二,当代中国在全球化时代错综复杂的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不平衡、不平等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又一次把有关中国国家、个人和生活世界整体的价值正当性的自我确证的问题急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知道,19世纪的西方带给我们的器物或技术层面上的冲击,即工业革命以来的纪元性变化(其“普遍性”也许只有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跳跃可以比拟),业已被中国社会吸收,“现代”在这个意义上已经“去陌生化”。
与此同时,原先只是作为一种“他者性”的“西方文化”,却在全球化时代日益作为“文化本身”,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时代性问题。
因此从康德开始,中经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韦伯、施米特、海德格尔,到当今的罗尔斯、哈贝马斯和杰姆逊的历史阶段是资产阶级“公民社会”到现当代国际法和世界文化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欧洲人通过自我认知来为世界立法的过程,也是欧洲文化进入普遍与特殊的阐释循环,不断扩大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的过程。
当代是全球化与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想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以往的地理、文化、社会、道德的屏障已无法阻断人们的交往、限制人的欲望的想象。
但我们所得到的一切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呢?得到以后我们的生活就更有意义,就更幸福了吗?康德一辈子在一个小城里度过,但他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不是文化决定论者,那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基本立场。
但康德最终承认,人类生活的最高意义是文化,因为文化决定幸福。
幸福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人的最高形态是文化,这种高级文化即建立在良好的道德秩序和政治秩序上,又是后者的基础。
美国社会是靠理想的国家形式、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来保证。
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就没有一个国家,就没有文化。
中国现代性是通过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国家力量,把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挡在外面,相当程度上同国际不平等秩序“脱钩”,另起炉灶,自力更生,从而保证国内落后的民族经济、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活有机会发展壮大。
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眼里,他们总是倾向把《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推到极致。
马克思曾说,中国社会象棺材里的木乃伊,在棺材里不和外界接触,大概还可以继续存在成百上千年,但一接触空气就要分崩离析。
这个空气就是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就是现代性。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用廉价的商品,摧毁了一切中国长城。
中国的社会形态最终是要被世界市场吸纳进去的。
尼采说,现代性在文化意义上、审美意义上、精神意义上对人类的腐蚀作用就在于给了几种现代毒药。
第一种就是过程(尼采最反对的)。
现代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都是:我们最终意识到,自己是更大的一个过程或项目的一部分。
人一旦变成过程的一部分,人的本质就异化了。
总是在“成为”什么,加入了现代大众社会忙忙碌碌的节奏,加入了乌合之众,生活在一种幻觉之中,跟吸毒差不多。
在尼采看来,大家都要成为什么,都要有出息,就是都要模仿“先进”和“成功”,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而目的却是要和别人一样。
这样,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认同就会丧失,人逐渐就会在“进步”和“成长”中变成现代大众社会、工业社会,由国家主导的社会设置的伪文化的牺牲品。
一旦投入到这个过程中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赚钱以后要赚更多的钱,然后再赚更多的钱。
如果要在学术上和同行竞争,就要一本接一本地出书,一边出书还要一边替自己吆喝。
尼采说就像母鸡下蛋后呱呱乱叫一样。
现代学者这种“母鸡”现在是大批机械化、自动化饲养的,它们的产蛋量日益增加,叫的越来越欢,可蛋却越来越小(虽然书是越写越厚),里面的营养越来越稀薄。
尼采说,这不是文明这是野蛮,是现代社会造成的新的野蛮状态。
从这个思路上看中国文化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中国人仍然是背井离乡地走在“现代化”的路上,仍然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远,仍然对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接近我们的目标和起源心中无数。
但在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界上上下下都好象有一种“找到了,找到了,就在这里”的自欺欺人的沾沾自喜,好象我们现在变聪明了,终于找到了正道,而且义无返顾地要走到底了。
因为这条路是别人都在走的,是“世界文明的主流”。
以前我们还有西方的压力,传统的压力,还有革命理想主义的强制的整体性和方向感。
但现在我们好象根本不需要压力、动力和方向感了,因为大家好像觉得在这蛮好,哪儿也懒得去了。
其实,只要睁开眼看看,我们就明白中国人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都还没有落实下来,在我们真正的集体认同和归属上,我们还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机遇当一个半世纪前中国人要奋起追赶西方时,中国在各方面均落后,但惟独在什么是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我们的存在——对自身的认同还是明确的。
这个明确的认同是中国现代化努力的基本的内在动力。
现在,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在许多方面的确赶上去了,融进去了,成了当代的世界工场,但偏偏在根本的价值和认同问题上“空洞化”。
这个空洞化的原因之一是整个社会领域的“非政治化”、“理性化”和庸俗经济学。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价值是一个文化事件,文化是一个生活事件。
同样,真理的冲突是价值的冲突,价值的冲突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最后是生活世界本身的冲突。
把握了这一点,再回到当前的文化冲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以及亨廷顿“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冲突”,我们就应该做一些知识上的、价值论上的调整。
我们知道,在全球化的空间里中国文化的声音仍然是很微弱的,就其原因并不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好说的,也不是因为学养太差,知识准备不够,而是在当代中国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导致了对“本源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即真理—价值—文化—存在之间一环扣一环的规律和自我认同始终没有被揭示出来,发挥出来。
在西方,包括和欧洲很不一样的美国,这个联系非常紧密,非常有自我认同感。
美国人的观念背后是他的价值,他的价值背后是他的生活方式——包括美国人的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而生活方式背后是他的存在、政治、经济和他的神话(自由、平等、机会等等),所有这一切环环相扣,是一个整体。
我们现在是用一个局部和整体对抗。
中国知识分子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目前似乎缺乏明确的思路。
其实,现时代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要确立在这种生活的“存在必然性”之中,从自己的存在和民族神中一步步推出新的生活形式,新的文化,新的时代性的“真理”。
这就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才是进入全球化条件下应对文化冲突的具体途径。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
在现时代,建设现代化更不能脱离传统,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彻底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能够完成现代化。
因而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其固有的精神资源,重建一种非西方的适应我国现代化需要的文化主体意识,应对亨廷顿所谓“文明的冲突”,实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谐统一,才能最终达到历代中国人奋力追求的那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核心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