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doc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一、引言能源管理体系(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EnMS)认证是指对组织在能源使用和能源效率方面的管理体系进行评估、认证和监督,以确保组织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要求和实施指南。
二、概述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和范围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是加强组织对能源的管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认证范围包括组织内全部能源消耗活动,如能源采购、能源使用、能源管理绩效评估等。
2.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好处(1)降低能源成本:通过有效的能源管理,能够识别和减少能源浪费,降低能源成本。
(2)保障能源供应:通过合理的能源管理措施,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提升企业形象: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4)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要求组织不断改进能源管理绩效,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标准要求1. 组织与领导(1)明确能源管理的责任: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职责,并明确能源管理政策和目标。
(2)设立能源管理团队:组织应设立专门的能源管理团队,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改进。
(3)资源保障:组织应为能源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员、技术、设备等。
2. 能源绩效评估(1)能源绩效指标:组织应确定适当的能源绩效指标,对能源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和监控。
(2)数据收集和分析:组织应建立能源数据收集系统,对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能效改进措施:组织应制定能源效率改进计划,并实施有效的能源管理措施。
3. 能源目标和计划(1)能源目标设定:组织应设定明确的能源目标,并与组织整体目标相协调。
(2)能源计划编制:组织应制定具体的能源计划,包括能源消耗预测、能源消耗分析、节能措施等。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解读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解读I. 引言- 背景介绍- 目的和意义II.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简介- 概念定义- 认证标准III.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主要内容- 认证结构- 认证过程- 认证审核- 认证监督- 认证复审IV.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应用- 实施案例- 优缺点分析V. 结论- 总结- 展望注:以上提纲中的每一个章节可以结合实例或细节进行阐述。
第一章:引言背景介绍:在目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正成为全球各国政府采取的重要行动,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必须履行。
为了推动全球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尤其是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更是采用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来推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和能源管理。
而在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企业实现能源管理和优化的有效途径。
目的和意义:企业认证能源管理体系主要的目的是在保证企业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同时,增进对环境的保护。
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制定,旨在规范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过程,为实现有效全面的能源管理提供指导和规范,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逐渐形成全社会尊重环境、低能耗、高效率的工业发展模式。
第二章: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简介概念定义: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指根据相关认证标准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评价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实施效果、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等因素,最终给出认证结论的过程。
能源管理体系包括能源使用目标制定、能源消耗控制、能源效率提高等几个环节,企业在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时要遵循充分考虑能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强调一体化管理。
认证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标准通常是以ISO 50001国际标准为基础,以企业所处行业标准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修订和完善。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个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即GB/T 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GB/T 27922-2011《能源绩效评价指南》。
能源管理体系 各行业认证要求及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各行业认证要求及标准一、引言能源管理体系是指企业为了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实施的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在当前全球能源紧缺、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各行业对能源管理的要求和标准也日益提高。
本文将对能源管理体系各行业的认证要求及标准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能源管理体系的定义和意义能源管理体系是指企业在全面控制和管理能源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改进和有效管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的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能源管理体系的行业认证要求和标准1. 制造业在制造业领域,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主要来自国际标准ISO 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该标准以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为基础,要求企业建立能源政策、设定能源目标、制定能源管理计划,并对能源使用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以便于优化能源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
2. 建筑业在建筑业领域,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建筑节能管理办法》、GB/T 50378-2018《建筑节能管理体系指南》等。
这些标准要求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节能措施,降低能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
3. 交通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领域,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主要来自国际标准ISO 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标准GB/T 25866-2010《航空公司能源管理控制指南》等。
这些标准要求企业在运输过程中优化航线、提高车辆燃油效率、采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4. 服务业在服务业领域,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主要来自国家标准GB/T 32960-2016《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该标准要求服务业企业对能源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能源管理措施,实现能源消耗的合理控制和优化。
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体系认证实施规则一、认证目的:二、适用范围:三、认证要求:1.能源管理组织:公共建筑单位应设立专门的能源管理部门或组织,负责能源管理、能源计量、能源监测等工作,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2.能源目标与计划:公共建筑单位要制定明确的能源消耗目标和计划,并进行能源消耗的评估和预测,制定合理的节能措施和管理措施。
3.能源计量与监测:公共建筑单位要进行能源计量和监测,建立完善的能源数据管理系统,确保能源消耗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能源效率改进:公共建筑单位要不断改进能源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进行能源管理的持续改进。
5.能源管理行为:公共建筑单位要加强能源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和员工的节能意识,促进能源管理行为的改变和优化。
6.法律法规遵从:公共建筑单位要严格遵守能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节能法、建筑能耗标准等,确保能源管理工作的合规性和合法性。
四、认证流程:1.申请认证:公共建筑单位填写申请表,提供相关的资料和证明材料,提交给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申请。
2.初审与评估:认证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和评估,核实其是否符合认证要求和规定。
3.现场检查:认证机构派遣专业的审核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对公共建筑单位的能源管理情况进行审核和评估。
4.审核报告:认证机构根据现场检查情况,编制审核报告,给出建议和意见。
5.决定认证:认证机构根据审核报告、申请材料等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颁发能源管理系统体系认证证书。
6.证书签发:认证机构根据决定结果,如认证通过,签发能源管理系统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一年,需进行定期监督审核。
五、认证监督:认证机构对获得认证的公共建筑单位进行定期监督审核,确保其能源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性和改进。
以上是对公共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体系认证实施规则的详细解析。
通过认证,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建筑能源管理水平,促进能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推动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工作的稳步推进。
能源管理体系 各行业认证要求及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依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如ISO 50001)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的框架,以提高能源绩效、降低能源成本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各行业对于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也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将以此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能源管理体系概述能源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在其内部构建的,基于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目标、计划和过程,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浪费和节约资源的管理体系。
借助能源管理体系,组织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其能源使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中,各行业对于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ISO 50001为例,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为组织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导。
然而,各行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对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认证提出更为具体和严格的要求。
二、各行业认证要求及标准1. 制造业在制造业中,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通常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节约。
制造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生产工艺和设备特点,制定能源管理体系,并进行认证。
除了ISO 50001标准外,制造业还可能需要符合行业特定的能源管理标准,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能源使用达到最佳状态。
2. 服务业服务业对于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着重于提高建筑、设施和运营的能源效率。
酒店行业可能需要侧重于客房能源管理和照明系统的节能措施,而医疗服务行业可能需要关注医疗设备的能源消耗和管理。
服务业中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往往会结合建筑能效、设施管理和运营管理的要求,以实现全面的能源管理。
3. 交通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通常会涉及车辆燃料的节约、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及仓储和物流环节的能源管理。
交通运输企业需要根据运营范围和车辆类型,定制能源管理体系,并进行认证。
交通运输业还可能需要符合国家或地区特定的能源管理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运输活动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4. 其他行业除了制造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要求和标准在其他行业中也存在差异。
能源管理体系怎么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怎么认证能源管理体系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 的认证是指通过符合特定标准的要求和经过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的验证,确认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达到了相关标准的要求。
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组织实施有效的能源管理,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持续改善能源绩效。
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通常参考国际标准 ISO 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应用指南》。
该标准提供了关于能源管理体系的指导和要求,旨在帮助组织建立、实施、维护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合理使用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提高,降低组织的能源成本和环境影响。
要进行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组织需要进行以下步骤:1. 确定目标和范围:组织需要明确能源管理认证的目标,并确定需要认证的范围,包括涉及的工厂、设备、流程等。
2.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根据 ISO 50001 的要求,组织需要建立适应自身情况的能源管理体系,包括确定能源政策、制定能源目标、确定能源绩效指标等。
3. 实施能源管理计划:组织需要执行能源管理计划,包括开展能源审查、制定能源消耗计量和监控措施、实施能源节约措施等,以实现能源效率的提高。
4. 进行内部审核:组织需要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 ISO 50001 的要求。
5. 制定改进计划:通过内部审核的结果,识别问题和改进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以不断提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
6. 进行第三方审核:组织需要选择合格的认证机构进行第三方审核,审核机构将根据 ISO 50001 的要求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和认证。
7. 获得认证和维持认证:经过第三方审核机构的评估,如果能够满足 ISO 50001 的要求,组织将获得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
认证的有效期通常为3年,组织需要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和更新审核,保持认证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和获得认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组织需要不断改进和优化能源管理体系,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标。
能源管理体系怎么认证
能源管理体系怎么认证能源管理体系(EnMS)的认证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能源管理体系的认证过程以及如何实施和获得认证。
一、什么是能源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是指一个组织为实现持续改进能源表现、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策略、过程和措施。
它可以帮助组织监测和控制能源使用情况,从而降低能源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提高环境可持续性。
二、为什么需要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能源管理体系可以为组织带来多重好处。
首先,它能够增强组织的能源管理能力,促使组织对能源使用进行有效的规划和控制。
其次,认证可以提高组织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信誉和形象,吸引更多利益相关方的关注和支持。
最重要的是,认证标志着组织在能源管理方面达到了国际上认可的标准,为组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和竞争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能源管理体系怎样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通常基于国际标准ISO 50001。
下面是一般的认证过程概述:1. 确定认证的目标和范围:组织应该明确认证的目标和范围,例如,认证整个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还是特定部门的能源管理体系。
2. 筹备文件和文件控制:组织需要建立和维护相关的文件,以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这些文件可能包括政策、程序、目标和计划等。
3. 培训和意识提高:组织应该培训员工,使他们了解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并提高他们对节能减排的意识。
4. 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组织应该执行计划中的能源管理措施,并监测和测量能源使用情况。
此外,组织还应该建立能源绩效指标,以评估能源管理体系的效果。
5. 内部审核:组织应该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核的结果将作为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依据。
6. 管理评审: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应该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评估能源管理体系的效果,并制定改进措施。
7. 第三方认证:组织可以选择聘请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认证。
认证机构将对组织的文件、记录和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并进行现场检查和面试。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目录1.目的和适用范围2.认证业务范围3.认证依据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6.认证程序和要求7.认证证书的管理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9.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格的;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目录1.目的和适用范围2.认证业务范围3.认证依据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6.认证程序和要求7.认证证书的管理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9.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格的;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是指能源管理体系(EMS)认证的相关要求和规范。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管理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并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EM认证规则包括对EMS的实施要求、组织架构、管理过程、责任追溯、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
具体来说,认证规则要求企业必须:
1. 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职能之间的责任;
2. 建立有效的管理流程,以确保EMS的完善实施;
3.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能源管理培训;
4. 对能源使用和消耗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5. 定义能源使用政策,并将其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6. 设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以便更好地公开能源使用情况;
7. 提供实时的责任追溯机制,以便对能源使用过程进行审计和评估。
上述规则体现了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制度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制度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篇一 :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目录1.目的和适用范围2.认证业务范围3.认证依据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6.认证程序和要求7.认证证书的管理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9.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格的;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4.6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 专业 .专注 .能源管理系统认证规则目录1.目的和适用范围2.认证业务范围3.认证依照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6.认证程序和要求7.认证证书的管理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9.与其他管理系统认证的结合审察10.受理能源管理系统认证证书变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附表:能源管理系统认证业务范围1.目的和适用范围为规范能源管理系统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系统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方法》等相关法规规章,拟订本规则。
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张开能源管理系统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能源管理系统认证依照用能单位自觉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依照能源管理系统推行组织的能耗设施、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系统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 15 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照能源管理系统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 《能源管理系统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宣告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照。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为保证能源管理系统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宣告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系统认证机构的督查管理。
认证机构张开能源管理系统认证活动应切合以下条件:4.1 经国家认监委同意并拥有3年以上管理系统认证从业资格的;认识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有 10 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系统专职审察员;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4.5 管理系统认证能力切合国家标准 GB/T27021 《合格评定管理系统审察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切合;4.6 建立有内部限制、督查和责任系统,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察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一、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企业应制定明确的能源管理方针和目标,明确能源管理的重要性和方向。
方针应包括节能、环保、经济等方面的内容,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二、能源管理组织架构和职责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各部门应设立能源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能源管理工作,并定期向能源管理部门报告工作进展。
同时,企业应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确保能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能源管理制度和流程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能源采购、使用、计量、统计等方面的规定。
制度应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责任人、时间节点等,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企业应建立监督机制,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四、能源计量和统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和统计体系,确保能源消耗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企业应配备先进的计量设备,对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同时,企业应建立统计和分析机制,对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定期汇总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
五、能源审计和评估企业应定期开展能源审计和评估工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
审计和评估应包括能源消耗、节能措施、环保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企业应建立奖惩机制,对节能效果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浪费严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罚。
六、能源采购和供应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能源采购和供应体系,确保能源的稳定供应和质量保障。
在采购过程中,企业应选择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供应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响应和处理。
同时,企业应建立价格波动监测机制,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并调整采购策略。
七、能源使用和消耗企业应加强能源使用和消耗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设备方面,企业应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应优化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在办公方面,企业应推广节能办公设备和措施。
能源管理体系 行业认证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
能源管理体系(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行业认证要求主要参考国际标准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以下为常见的认证要求:
1. 主体认证:组织需聘请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主体认证,证明其能源管理体系符合ISO 50001的要求。
2. 能源政策:组织需要明确并制定一份能源管理政策,包括能源目标和计划,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3. 能源法规合规:组织需要了解并遵守与其能源使用相关的法规要求,如能源效率法规、排放标准等。
4. 能源评估:组织需要进行能源评估,包括能源使用情况的数据收集、能源测量与分析、能源效率评估等,以确定能源消耗和优化潜力。
5. 能源目标与计划:组织需制定能源目标和计划,包括设定能源使用指标、制定节能措施、改善能源效率等,以实现能源管理的可持续性。
6. 资源管理:组织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能源资源,包括优化能源采购、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7. 能源监测与测量:组织需要建立监测与测量的过程,包括收集、分析和报告能源数据,以及评估能源绩效和识别改进机会。
8. 员工培训和参与:组织需要开展能源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能源意识和参与度,以促进能源管理的有效实施。
9. 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组织需要周期性地评估能源绩效,进行能源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行业认证要求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有所差异,可以参考当地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指南和标准。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目录1.目的和适用围2.认证业务围3.认证依据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6.认证程序和要求7.认证证书的管理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9.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围1.目的和适用围1.1为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与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围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4.1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格的;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4.3有10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4.4申请机构一年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4.5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GB/T2702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4.6建立有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5.1审核员的资格要求认证机构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应符合下列条件:5.1.1具备能源技术或管理相关学历与工作经验;5.1.2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注册资格;5.1.3两年没有违反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记录。
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项能源管理国际标准。
该认证旨在帮助组织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从而实现能源绩效的显著提高。
一、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简介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是基于风险的方法,强调能源绩效的持续改进。
该认证标准涵盖了组织内部能源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包括能源政策、目标、能源数据收集和分析、能源使用和消耗控制、能源绩效评估等。
二、认证过程和方法ISO 50001认证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始评估:对组织的能源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识别能源消耗点和节能潜力。
2.能源管理体系策划:根据初始评估结果,制定能源管理体系的策划,包括能源政策、目标、能源使用计划等。
3.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按照策划,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包括能源数据收集、能源使用控制、员工培训等。
4.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内部审核,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5.认证申请和审核: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通过认证审核,获得ISO 50001认证证书。
三、能源管理体系的好处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
2.强化组织对能源法律法规的遵守,降低违法风险。
3.提升组织的环保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4.促进组织内部能源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四、如何申请ISO 50001认证1.了解ISO 50001认证要求,确保组织具备基本的能源管理条件。
2.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咨询认证流程和费用。
3.准备认证所需的文件和资料,包括能源政策、目标、能源使用数据等。
4.提交认证申请,按照认证机构的要求完成认证过程。
5.通过认证审核,获得ISO 50001认证证书。
五、我国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方面的政策和措施1.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2.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认证质量。
3.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对能源管理的认识。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是指企业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发布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对企业能源使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获得认证证书的过程。
通过认证,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的主要内容和步骤:1.能源管理体系标准(ISO50001)的要求认证的第一步是了解并遵守能源管理体系标准(ISO50001)的要求。
该标准主要包括能源政策、能源计划、能源检查、能源目标、能源指标、能源分析等要求。
2.能源消耗情况分析企业需要通过数据分析、能源监控等方式对用能情况、能源消耗量、用能成本等进行分析,找出能源使用中的问题和瓶颈。
3.能源管理计划制定在了解能源消耗情况的基础上,企业需制定能源管理计划,确定能源目标和指标,制定能源节约措施,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能源政策、目标、指南、程序和记录等。
4.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实施能源管理计划需要全员参与,包括组织能源培训、制定能源管理计划、进行能源测量与监控、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等手段。
5.内部审核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审核评估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掌握现状,寻找问题和改善。
内部审核应涵盖各环节,包括测量与监控、能源消耗量分析、能源效益评估等。
6.管理评审企业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确定体系是否符合ISO标准要求,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7.获得认证在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后,企业可申请认证机构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认证机构进行现场审核,评估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审核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
总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是企业有序、科学、规范地管理能源的必要手段,符合国际标准,能够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收益和效益,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word完整版)T23331-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GB/T23331-2012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 50001:201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本标准按照GB/T 1.1-2008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了GB/T 23331—2009,与GB/T 23331—200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边界”(见3。
1)、“持续改进”(见3.2)、“纠正”(见3.3)、“纠正措施”(见3.4)、“能源消耗"(见3。
7)、“能源管理团队" (见3。
10)、“能源措施参数”(见3。
13)、“能源评审"(见3.15)、“能源服务”(见3。
16)、“能源使用"(见3。
18)、“相关方”(见3。
19)、“内部审核"(见3.20)、“不符合”(见3.21)、“组织”(见3。
22)、“预防措施”(见3。
23)、“程序”(见3.24)、“记录”(见3.25)、“范围”(见3。
26)、“主要能源使用”(见3.27)和“最高管理者”(见 3.28)等术语;—修改了“能源”(见3.5)、“能源基准”(见3.6)和“能源绩效"(见3.12)的定义;- 修改了有关“总要求”(见4.1)、“管理职责”(见4。
2)、“能源方针"(见4。
3)、“策划”(见4.4)、“实施与运行”(见4.5)、“检查"(见4.6)、“管理评审"(见4.7)等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删除了“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标杆”术语。
本标准中“能源”、“能源使用"、“能源消耗”等术语与我国能源领域中的习惯定义存在差别,此类术语仅应用于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应用过程,从而确保与ISO 50001协调一致。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的修改:—删除了部分有关术语来源参考文件的批注;—删除了部分与我国应用情况无关的批注;- 附录B中,将ISO相关标准修改为等同转化的国家标准并进行比较。
本标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1根据国家认监委《关于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认可[2009]44 号)要求,拟在建材行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
该认证以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为主要认证依据,以认证试点机构制定的相关行业认证实施规则(试行)为辅助认证依据.为实施建材行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的需要,国建联信认证中心结合建材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的实践经验,结合国家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试点工作的要求,编制本实施规则。
本实施规则按以下两条原则编制:1、作为辅助认证依据,实现与GB/T23331—2009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对接;2、突出建材行业特点的认证要求,并实现对GB/T23331—2009主要要素的行业细化。
建材行业作为国家能源管理的重点行业,国家对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水平的建材行业生产设备、用能设备实施了相应的产业政策与法规,对能源计量、能源统计、基本能源绩效等方面也规定了最低标准,是实施能源管理认证的前提条件.因此,本实施规则据此制定了建材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必备条件。
本实施规则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建材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实施细则与应用指南;建材行业组织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建材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必备条件;建材行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方案。
本实施规则由国建联信认证中心编制;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北京金隅集团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蒙娜丽莎陶瓷有限公司参与起草。
本实施规则起草人:武庆涛、谢国俊、樊亚军、尹靖宇、韩光辉、魏霞、曲光宇、吴世飞、李景娇、刘继开、黄治斌、温伟明、丁建洛1建材行业是重要的原材料及制品工业.建材行业目前共有80余类、140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主要产品有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及其制品以及各类墙体材料、化学建材等新型建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专业 .专注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目录1.目的和适用范围2.认证业务范围3.认证依据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6.认证程序和要求7.认证证书的管理8.获证组织信息的报告9.与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结合审核10.受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转换申请11.认证机构认可和认证人员注册的要求12.附则附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范围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和《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制订本规则。
1.2本规则适用于在我国境内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活动的管理。
1.3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
2.认证业务范围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 15 个业务范围,详见附件。
3.认证依据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发布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4.认证机构的条件和要求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国家认监委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名单,并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下列条件:4.1 经国家认监委批准并具有3年以上管理体系认证从业资格的;4.2了解国家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等;4.3有 10 名以上经注册的能源管理体系专职审核员;4.4申请机构一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法规的记录;4.5 管理体系认证能力符合国家标准 GB/T27021 《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且在提交申请前两个年度内的认可评审中没有严重不符合;4.6 建立有内部制约、监督和责任机制,实现受理、培训(包括相关增值服务)、审核和作出认证决定等环节的相互分开;4.7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定的其他条件。
5.认证人员的条件和要求5.1审核员的资格要求认证机构从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的审核员应符合下列条件:5.1.1具备能源技术或管理相关学历及工作经验;5.1.2 取得中国认证认可协会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员专业注册资格;5.1.3两年内没有违反认证认可相关规定的记录。
5.2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人员注册机构和认证机构每年应根据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审核和行业能源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持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开展持续教育培训,以保证认证人员在能源管理体系领域及相应的认证业务范围内的能力持续满足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需要。
6.认证程序和要求认证机构开展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应符合GB/T27021 《合格评定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的要求》、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的有关规定以及本规则规定的要求。
主要程序应包括:6.1受理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受理组织申请时,应确保组织符合以下条件:6.1.1 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注册登记的法人资格或其组成部分;6.1.2 按照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及相应的《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建立了能源管理体系且正常运行至少六个月以上;6.1.3取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文件(适用时);6.1.4 组织遵守有关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方面要求的信息(适用时);6.1.5 组织承诺获得认证后发生与能源有关的重大事故将及时向认证机构报告。
6.2申请评审认证机构应建立程序,对组织提交的申请文件和资料进行评审并保存评审记录,以确保:6.2.1组织及其能源管理体系的信息充分;6.2.2组织已了解认证的相关要求;6.2.3 认证机构具有相应的认证能力并有充分的资源实施认证活动。
6.3审核准备6.3.1审核策划认证机构应根据组织的规模,供能、用能过程的复杂性、能源管理体系成熟度及其他因素对认证全过程进行策划,制定审核方案。
6.3.2组成审核组审核组应具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的能力。
审核组中应指定一名有能力的审核员担任审核组长,并至少有一名相应认证业务范围的能源管理体系专业审核员,在必要时还应配备相关行业的能源管理技术专家,以保证审核组的整体能力覆盖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范围所需的专业审核能力要求。
6.3.3审核时间认证机构应有程序确保根据组织的行业特点、规模、供能和用能过程的复杂性、能源管理体系成熟度及其他因素合理策划审核时间,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6.3.4审核初访为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有效开展,充分了解组织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情况,确定组织是否已具备实施认证审核的条件,认证机构可根据具体情况策划并安排对企业进行初访。
6.4初次认证审核的实施6.4.1审核程序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审核通常分两个阶段进行:(1)第一阶段审核:包括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其中现场审核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情况,并确认是否做好了认证审核阶段的准备;——了解组织能源评审的实施以及能源基准的建立情况;——确定审核策划的重点,识别组织对能源绩效和能源管理体系绩效的评价方式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确定的主要能源使用,将影响主要能源使用的重要运行参数和其它相关变量控制确定为重要审核点,识别应配备的专业审核资源并与组织就第二阶段审核的详尽安排取得共识。
(2)第二阶段审核:在组织的现场全面收集审核证据,以判断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是否符合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的规定,组织的能源绩效是否持续改进。
6.4.2初次认证审核的内容现场审核应覆盖本规则和认证依据的所有要求。
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符合性的情况;(2)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与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的符合性、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3)在第一阶段审核中确定的重要审核点的监视、测量和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4)重要审核点的能源指标完成情况、能源消耗控制情况或能源绩效改进情况;(5)能源评审的时间间隔的合理性及能源评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6)对能源绩效参数的确定和调整情况;(7)能源目标和能源指标的实现情况、能源绩效改进情况,包括可比综合能耗指标及变化的情况;(8)能源绩效出现重大偏差时,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效果的验证;(9)能源管理体系的自我改进及完善机制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6.4.3审核方式现场审核应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及内外部相关资料的查阅、能效数据的收集、核算等方式实施。
6.5认证决定6.5.1审核报告审核组应对审核活动形成书面报告,审核报告应对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价,至少应详细描述 6.4.2 条明确的重点关注内容。
其中,对能源目标、能源指标、能源绩效情况应有量化表述,对测量和验证方法进行简要描述,并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在促进能源绩效持续改进方面的作用做出评价。
6.5.2认证决定的条件在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符合GB/T23331 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还应满足以下条件:(1)组织的能源管理及绩效符合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达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要求(适用时);(2)组织的能源管理及绩效满足《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中规定的相关条件;(3)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组织的能源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4)认证审核期间没有受到相关执法监管部门的处罚。
6.5.3 如果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不符合上述 6.5.2 的要求,不得予以通过认证。
6.6监督审核认证机构应对获证组织制定针对性的监督审核方案,加强监督,保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有效性。
6.6.1监督审核频次(1)认证机构应根据获证组织的供能、用能复杂性、能源管理体系成熟度及稳定性等确定监督审核频次,但两次监督审核的时间间隔不应大于 12 个月。
(2)在获证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影响能源绩效的重大事故时,认证机构应当及时增加监督审核频次,以保证监督审核的有效性。
6.6.2监督审核的程序监督审核的现场审核程序与初次认证现场审核程序基本相同。
6.6.3监督审核的内容监督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获证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变化情况;(2)获证组织的能源绩效及变化情况;(3)能源法律法规和行业要求变化情况及组织合规性评价的情况;(4)能源管理的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和调整情况;(5)上次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
6.7再认证6.7.1再认证的程序再认证的现场审核程序与初次认证现场审核程序基本相同。
6.7.2再认证的内容再认证审核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结合内部和外部变化情况判断整个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以及认证范围的持续适宜性;(2)本认证周期内获证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促进了组织方针和目标的实现;(3)获证组织本认证周期的能源管理绩效,获证组织能耗及核算边界的变化情况等。
7.认证证书的管理7.1认证证书的内容认证证书应至少涵盖以下基本信息:7.1.1证书编号;7.1.2获证组织名称、地址和组织机构代码;7.1.3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覆盖的范围(主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和使用场所);7.1.4认证依据及版本号;7.1.5颁证日期、证书有效期;7.1.6发证机构名称、地址;7.1.7获证组织能源管理体系边界和能源绩效的表述;7.1.8认证证书在有效期内的监督情况;7.1.9其它相关信息。
7.2认证证书的管理7.2.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有效期三年。
7.2.2 证书查询方式:认证机构除应当公布认证证书在本机构网站查询的方式外,还应当在证书上注明:“本证书信息可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示的网站( .c n)上查询”,以便于社会监督。
7.2.3 认证机构应当对获证组织认证证书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管理。
当组织出现影响能源管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的情况且经现场验证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纠正的,认证机构应视情况对认证证书做出暂停或撤销的决定。
8.获证组织的信息报告8.1为及时了解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进展情况,国家认监委对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实行认证信息月报制度。
各认证机构在认证证书颁发后30 日内,通过国家认监委指定的信息系统将认证信息及时报送国家认监委。
国家认监委在其网站( )开设专栏向社会公开各认证机构上报的认证证书等信息。
8.2在认证证书有效期间,获证组织发生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重大变化时,认证机构应及时做出暂停或撤销证书的措施并及时报告国家认监委,具体包括:8.2.1 组织发生了与能源有关的重大事故,反映出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及运行存在重大缺陷的;8.2.2 组织的能源绩效未达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要求或考核为“未完成”等级的;8.2.3 获证组织在证书有效期间受到相关执法监管部门处罚的;8.2.4 组织存在其它严重影响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严重不符合,不能在认证机构规定的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