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与腔隙性脑梗死

合集下载

腔隙性脑梗死名词解释

腔隙性脑梗死名词解释

腔隙性脑梗死名词解释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脑中风”。

它是指脑血管受阻,导致脑组织受损,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腔隙性脑梗死可分为两类: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和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

其中,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由血管病理性变化引起的,血管病理性变化可能是由血管堵塞、血管狭窄、血管脆弱、血栓形成等机制破坏血管造成的。

而出血性腔隙性脑梗死则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因为高血压可导致神经细胞受损,血管壁变薄,血管破裂,导致脑内出血。

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精神萎靡、癫痫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思维障碍等症状,甚至半身或全身瘫痪。

临床上可以通过部分成像技术,如脑血流动力学图(CTA)、血管造影、MRI等,来发现脑梗死的位置、严重程度和病变大小,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方法主要有:通过药物改善血液循环,如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物、抗血栓药等;血管外治疗,如快速缩窄血管、减压方法等;采用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支架置入、C期、碎块置入等。

因此,对于患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在治疗前应该进行全面的诊断,以提高治疗效果;在治疗时要加强抗凝、血管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此外,应该加以营养支持,以便提高患者的体力和抵抗力,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

总而言之,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要提高治疗效果,必须从源头上改善血液循环,并通过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以缩小梗死病灶,保护脑组织,预防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从而达到完全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

脑腔梗脑腔梗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就是通常所说的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在基底节区。

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

其病变范围一般为2-20毫米,其中以2-4毫米者最为多见。

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应迟钝等症状。

部分多发性脑腔梗,可影响脑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该病的诊断主要为C T或MRI检查,既然知道了脑腔梗是什么病,那么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它呢,其实能及早的发现脑腔梗是患者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及时发现,用药物干预还完全来得及,只要坚持用药完全可以防止脑腔梗发展成重度脑梗塞,那么该用什么药来治疗脑腔梗,首先要知道坚持用药在医学上叫科学的二级预防,目前西药有阿斯匹林比较常用,但缺点是有效率为53%,有47%的抵抗,而且长期还容易引起胃出血,带来肝肾损伤,用中药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缺点是服用剂量大,而且质量不稳定,最好是选用一种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国家拨款在优质优价目录产品中遴选出疗效最确切的中药产品,进行二次研发,开发了我国首个着眼二级别预防(主要是疗效确切、安全、适合长期服用)的现代中药,可以说是对脑腔梗患者最针对性的合适药品,这个药是在吉林华康药业的优质优价产品(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血栓心脉宁胶囊基础上用了八年时间(天士力丹参滴丸二次研发用了4年)二次研发出来的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该药应用的逆流提取、大孔树脂分离等现代生产工艺,同时还应用了体外培育牛黄和麝香两个国家一类新药,通过精提使服用量减少了60%,更加适合脑腔梗患者长期服用,可以说天欣泰是最为适合脑腔梗患者服用的药品,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

天欣泰血栓心脉宁片大复方道地取材,具有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功效的现代中药,对脑腔梗发病诱因有综合的防治作用,坚持服用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有效防止复发。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症状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症状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症状是什么?关于《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因和症状是什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独特种类,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本上,人的大脑浅层的小穿支主动脉产生变病,那麼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和症状是什么呢?一、界定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约占全部脑梗死病发的20%,就是指产生在大脑半球或脊髓浅层小离断主动脉阻塞造成的脑缺血细微梗塞灶,这类疾病直徑多见3-4mm,一般不超过1.5公分,变病数量呈好几个,乃至高达数十个。

伴随着核磁共振(MRI)的临床医学广泛运用,愈来愈多的亚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人被诊断。

二、发病原因腔隙性脑梗死最普遍的原因還是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长期性、漫性的高血压损害脑内动脉血管,造成动脉血管和细微主动脉壁的全透明转性,促使管腔变狭小,在某类血流动力学要素或血液成份转变的发病原因下产生动脉血管的阻塞。

这种主动脉多是一些称之为深穿支的细微主动脉,他们事实上便是脑动脉的末梢神经支,别称“最终支”。

因为深穿支主动脉血供范畴有限,因此单一支的堵塞只造成不大范畴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即产生说白了的腔隙梗塞灶。

因为变病不大,常常坐落于脑的相对性静区,很多病案在亚急性病发期内在临床医学上不可以被确定。

别的一小部分发病原因包含:1、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及产生的小静脉血栓堵塞深穿支主动脉造成腔隙性脑梗死;2、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如血压忽然降低使早已比较严重狭小的主动脉远侧血液显著降低而产生细微梗塞;3、各种小栓子,如血细胞、游离脂肪酸、胆固醇、气体、肿瘤细胞及主动脉粥样硬化软斑等堵塞动脉血管,产生细微梗塞;4、颈总动脉系统颅外段主动脉粥样硬化软斑掉下来等也可阻塞脑部动脉血管,造成腔隙性脑梗死的产生。

三、临床症状一般主要表现:u多产生于40-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u男士超过女士,常伴随高血压。

u发病躲在大白天活动中,常较忽然。

u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可有20种以上的临床医学综合症。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matter
lesion,WML)、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
微出血(cerebrM microbleeds,CMB)等¨。J。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临床、影像学或病理学研究对 LI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定义。4“,比较混乱,应注意区分:(1) 腔隙源于病理学描述,原指脑内小的空腔,不含病因学意义, 以后则被推测由小动脉闭塞所致。影像学所见的腔隙,是指 直径3~15 mm的囊性病灶,多数是由梗死病灶演变而来。 影像学的LI指直径3~20 mm的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 像上为高信号的病灶。(2)影像学所见的LI或腔隙均可伴 随或不伴随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后者亦被称为“静息性”。 多数腔隙病灶为“静息性”。(3)腔隙综合征(1acunar syndrome)是症状学概念,指与皮质下或脑干的小的病变相 关的特定症状和体征。若其与相应部位的LI相关,则称为 腔隙性缺血性卒中(1acunar
matter
髓鞘,神经纤维密度减少,常常从脑室旁向皮质延伸,u形纤 维常不受累;(2)多灶性脑白质微梗死,微梗死平均直径
0.2~2.9
mm,镜下微灶性组织细胞数量减少或呈腔状,细
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 3.CMB:依病变的新旧,血管周围可见新鲜红细胞,或含 铁血黄素颗粒沉积,或为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高血 压相关者主要见于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而CAA相关者 主要位于皮质软脑膜、皮质及灰白质交界处,多在脑叶。 4.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常与腔隙和WML合并存在,是 CSVD的病理特征之一。 四、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 CSVD的发病机制包含下列:(1)脑小血管结构损伤的 发生机制;(2)CSVD导致脑实质损伤的发病机制;(3)脑实 质损伤导致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目前对上述3个方 面的机制研究均不充分。 脑小血管具有的重要功能:(1)血液运输管道作用;(2) 脑血流调节功能;(3)血脑屏障功能;(4)由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周围细胞、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血管单 元,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定。“o;(5)脑小 血管管壁是细胞间液及可溶性物质(包括B淀粉样物质)回 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目前推测脑小血管病变可破坏上述多 种功能,经多种机制导致脑实质损伤。 CSV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以执行功能障碍为突出,其 发病机制主要有前额叶一皮质下环路受损学说和长联络纤维 受损学说。双侧额叶和脑室旁的投射纤维(丘脑皮质投射 区、下行运动束)和联络纤维(胼胝体、上额枕束、短联络纤 维)的损害与步态异常有关。扣带回、前放射冠和上额枕束 均参与排尿控制,其损害可致尿失禁。 五、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 1.卒中:CSVD的急性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为(缺血性和 出血性)卒中。LI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包括纯

腔隙性脑梗死的名词解释

腔隙性脑梗死的名词解释

腔隙性脑梗死的名词解释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属于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通常是指位于脑组织的微小梗死灶,它们发生在较小的脑血管内部的空腔区域,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在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通常被视为一种比较轻微的疾病,但它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与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正常情况下,脑血管会保持稳定的血流供应,保证脑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然而,某些情况下,如血液中的微小栓子、脑血管痉挛、高血压等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脑部的血流减少或堵塞,从而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

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多样,可能包括头痛、眩晕、轻度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

然而,这些症状通常是短暂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且多数在数分钟内消失。

这种临时性症状也被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虽然TIA症状消失后恢复了正常,但腔隙性脑梗死的存在预示着脑血管的潜在风险,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确诊腔隙性脑梗死通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

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梗死灶的部位和范围,并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针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

药物治疗一般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预防进一步的血栓形成,并降低再发脑梗死的风险。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也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

例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量、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增加体育锻炼等都可以有效地改善病情和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

总而言之,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而又需要足够重视的脑血管疾病。

尽管其症状通常是短暂的,但其存在预示着脑血管的潜在风险。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脑血管事件的再次发生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是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腔隙性脑梗死,减少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_祁晓媛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_祁晓媛

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的关系祁晓媛△(综述),杨昆胜※(审校)(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昆明650031)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3)09-1613-04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3.09.027摘要:腔隙性脑梗死是一个直径<15mm的缺血性梗死,分布于脑穿支动脉的供血区。

腔隙性脑梗死的典型特征是无症状的小血管疾病发展过程,通常将腔隙性脑梗死冠以脑小血管病的称谓,这混淆了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的定义,从TOAST分型中的小动脉闭塞,ASCO分型中的小血管疾病到CISS分型的穿支动脉疾病,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两对概念的逐渐深入。

该文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线,目的在于总结目前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责任血管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及危险因素,从而揭示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小血管病变的关系,对预后和治疗方面给予新的启示。

关键词:脑小血管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病理生理;预后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acunar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 QI Xiao-yuan,YANG Kun-she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Kunming650031,China)Abstract:Lacunar infarction is an ischemic infarction of less than15mm in diameter,located in the distribu-tion territory of a cerebral penetrating arteriole.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cunar infarction is asymptomatic small vessel disease development process,and lacunar infarction is usually named as a small vascular disease,which confuses the definition of lacunar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From the small artery occlu-sion in the TOAST classification,small vessel disease in the ASCO classification to CISS typing of the perforating artery disease,the gradual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concepts.Now,taking the lacunar infarction as a main line,here is to summarize lacunar infarction responsible vascular pathogenesis,pathophysiology process and risk factors,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cunar infarction and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and give a new reve-lation to the pro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Lacunar infarction;Pathogenesis;Pathophysiology;Prognosis“腔隙”一词在19世纪30年代末首次被用作神经病理学的诊断标准,意思是“脑内的小网洞”。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是什么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是什么有了腔隙性脑梗死说明脑小血管不健全,重点在于预防再发脑梗死,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

尤其高血压是本病的直接原因,虽然降压治疗并不能逆转高血压已造成的血管病变,但使血压逐渐降到正常水平,对本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因持续的高血压将加重血管病变,促进动脉硬化和血管闭塞。

目前常见脑梗塞的治疗方法有:(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

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溶栓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

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达到治疗脑梗塞的目的,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

发病24小时内使用。

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四)血液稀释疗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脑梗塞的方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五)脑保护剂也可用于治疗脑梗塞:(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

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脑梗死相似,在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强调加强病因治疗,预防再次发病。

①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②没有证据表明抗凝治疗会带来任何益处,阿司匹林效果也不确定,但由于这些治疗发生严重并发症风险较低,故也经常应用。

③其他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如尼可占替诺(脉栓通)等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应用钙离子拮抗药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

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的护理与查房

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的护理与查房

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的护理与查房简介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n)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小血管的阻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而引起。

本文将重点讨论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的护理与查房。

护理措施1. 监测生命体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

特别要注意血压的控制,避免高血压对脑血管造成进一步损害。

2.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导致吞咽和咀嚼困难,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定期检查患者的咽喉部,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窒息的发生。

3. 定期翻身与预防压疮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常常卧床休息,容易发生压疮。

护理人员应定期翻身患者,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同时注意皮肤的清洁与保湿。

4. 饮食与营养支持针对患者的饮食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尽量提供易于咀嚼和吞咽的食物,保证患者摄取足够的营养。

5. 康复训练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康复活动,如物理治疗、语言训练等,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查房注意事项在对腔隙性脑梗死病例进行查房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语言能力和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2.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处理。

3. 定期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包括瞳孔反应、肢体活动度、感觉异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4. 询问患者或家属有关病情和康复情况的反馈,了解患者的症状变化和康复进展。

5. 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如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等。

以上是对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的护理与查房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与医生、家属等进行及时沟通和协作,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腔隙性脑梗死的科普知识

腔隙性脑梗死的科普知识

为什么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关注?
预防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是预防腔隙性 脑梗死的关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和适量运 动,能够降低发病风险。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识别
出现偏瘫、语言不清、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立 即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是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表现,需要 及时评估。
何时就医?
例如,研究干细胞疗法或基因疗法在脑梗死中的 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方向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腔隙性 脑梗死的认知。
患者教育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 复发风险。
谢谢观看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病因
腔隙性脑梗死常由小血管硬化、微血管病变或小 动脉堵塞造成。
这些病变通常与慢性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等因素密切相关。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偏瘫、语言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 ,症状轻重因梗死的部位和范围而异。
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甚至在影像学检 查中才被发现。
腔隙性脑梗死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2. 为什么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关注? 3. 何时就医? 4. 如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 5. 未来的研究方向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定义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 性损伤,通常表现为脑内小腔隙的形成。
这种类型的脑梗死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 伴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
脑部影像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CT或MRI检查,以确认是否 存在腔隙性脑梗死。
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 制定治疗方案。

腔隙性梗死名词解释

腔隙性梗死名词解释

腔隙性梗死名词解释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指的是大脑皮质下深部的小动脉发生阻塞或闭塞,导致相应供血区域的缺血性坏死。

腔隙性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类型,亦称小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

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相比,腔隙性梗死较为轻微,其病灶通常较小、局限、无脑水肿,并且较少引起脑功能障碍。

腔隙性梗死的发生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可导致小动脉壁发生损伤,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闭塞后,供血管区域的脑组织出现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较短,腔隙性梗死可能仅表现为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然而,如果缺血时间较长,将可能导致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通常发生在深部小脑动脉供应的脑区,包括基底节、内囊、脑干和丘脑等。

临床上,腔隙性梗死的症状因患者的病情和受累区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轻度面部或肢体麻木、手脚无力、运动协调障碍等。

由于腔隙性梗死病变比较小,局限性症状通常在数小时内迅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往往在几天或几周内自行缓解。

诊断腔隙性梗死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

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及脑CT、脑MRI等影像学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为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通常表现为小面积的低密度病灶,且一般不合并脑水肿。

治疗方面,腔隙性梗死的基本治疗原则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相似,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溶栓和改善脑循环等。

但由于腔隙性梗死比较轻微,预后通常较好,可通过控制高血压、改善生活习惯等措施来减少腔隙性梗死的发生。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腔隙性梗死患者如果符合特定的条件,可能适合接受血管成形术或植入血管支架等介入治疗。

总之,腔隙性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类型,多由小动脉闭塞或阻塞引起。

尽管其病灶较小,但仍然需要及时诊治,以减少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改善预后。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人民医院内科四川南充 637000)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的小灶性直径在0.5~15毫米的缺血性梗死,最大直径不超过20 mm。

也称为腔隙性卒中,占缺血性卒中的25%。

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包括继发于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玻璃样变和淀粉样血管变性所引起的微动脉粥样硬化、脂质透明变性、纤维素样坏死。

但是大多数与高血压有关。

腔隙性脑梗死占脑梗死的20%至30%。

腔隙性脑梗死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更为普遍,男性多于女性。

多在白天活动中发作。

高血压患者的腔隙性脑梗塞风险比普通人增加了8倍,吸烟者为5.6倍,糖尿病患者为1.3倍,定期进行适度运动的风险降低了60%至70%。

心脏病不是造成该病的危险因素。

腔隙性脑梗死多为急性发作,其中一些为渐进性或亚急性。

少于20%的患者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起病,持续超过几个小时,尤其是24小时以上的患者应考虑该病。

它起病缓慢,并逐渐加重临床症状,大多数没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等症状,其神经系统症状有限,常有单纯运动性偏瘫,面部或舌头麻痹或简单的感觉障碍等症状失语症为临床症状。

颅骨的CT扫描中可见2-20毫米的低密度病变。

导致腔梗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这是由于脑深部脑动脉管腔阻塞引起的梗塞。

第二大原因是微栓子,当身体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脱落时产生。

第三个主要因素是糖尿病,它可以引起小血管损伤。

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被患者及其家属忽视,无法及时发现和治疗,因此很容易引起广泛性、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并促进脑血液流量减少,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并导致智力下降,而智力下降的程度与脑血流量下降相一致。

腔隙性脑梗死应尽早治疗,否则反复发生深部小动脉阻塞,病情会逐渐加重,逐步发展,智力逐渐下降,最后导致脑血管性痴呆。

这种疾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

过去,通常仅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来确认诊断。

脑“小”血管病治疗新策略:远隔缺血适应治疗

脑“小”血管病治疗新策略:远隔缺血适应治疗
血、 缺 氧 具 有 一 定 明原 因的脑血 管狭窄或 闭塞 的患者 , 1 . 先 测基 础 血 压 。一 般 在远 隔 缺血适应治疗 前先测量一次 血压 , 然
远 隔 绦 血 适 应 治 疗 注 意 事 项
时间和机会 。
远 隔 镍 血 适 应 治 疗 安 全 有 效
远 隔缺 血 适 应
出血 点 2 4 小 时 内用 冷毛 巾外敷 , 2 4
远 隔缺 血适应 治疗无需 住 院 , 对 小 时后 改用热 毛 巾外敷 , 一般 1 周内
治疗 是利 用 加压 带 于脑 血 管狭 窄 或 闭塞病 变 的治 疗具 小 出血点会 自行 吸收 , 期 间可暂停使 在肢体 反复 、 短 暂 有 良好 的效 果 。有 “ 三高” 及 心脑血 用仪器 。 加 压 和放 松 , 造 成 管疾病 家族史 、 有其他 高危 因素 的中 肢体反 复缺血 、 再 年 以上人群 、 不 愿意或不 能耐受手术 灌注 , 使 机 体 对 缺 治疗 以及烟雾病 、 青年卒 中或其他不
点 状 缺血 灶 。患 者在 庆 幸 自己的 血 管 检查无狭 窄 的同时 , 不 免对头颅 磁
共 振 的检 查结 果 产生 困惑 。 “ 这 是 为 什 么呢? ” 殊不知 , 你 已经 患有一种 病 叫脑小血管病 。
与脑 卒 ’ } , 病 象 关 系 密 切
脑 小血管 病 , 顾 名思 义指 的是 脑
和血 流 量 的 目的。
便 仍有脑卒 中发作 , 也可 比别 人耐受 致 。少量瘀斑不影 响治疗 , 建议您 治
缺血缺 氧的时 间更 长 , 且梗 死面积更 疗 时在 加压 带下 面 垫棉 毛 巾。若 发
小, 可为进一 步干预治疗争 取更多 的 生 上肢皮肤散 在小出血点 , 建议 发现

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比较

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比较

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比较陈中军;王建林【摘要】目的比较脑小血管病(SVD)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LI)的预后.方法选择124例急性LI患者,均通过头颅MRI检查确诊,按其病因分为2组:大血管严重粥样斑块或(和)严重狭窄、闭塞者53例(大血管组)、SVD 71例(小血管组),对2组患者均按常规给予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变化及治疗1年后2组脑梗死的复发率.结果大血管组治疗前NIHSS 评分显著高于小血管组(P<0.05),大血管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小血管组(P<0.05).治疗后小血管组脑梗死复发率较大血管组显著减少(49.3%比74.5%,P<0.05).结论大血管病变所致LI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较SVD所致者严重,但功能恢复较SVD所致者好;治疗后SVD所致LI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较大血管病变所致者低.【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15)008【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脑小血管病;腔隙性脑梗死;动脉粥样斑块;预后【作者】陈中军;王建林【作者单位】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上饶334600;上饶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上饶334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脑小血管病(small vessel disease,SVD)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目前广泛认为脑小血管病实际是指脑小动脉及微动脉血管病,直径在30~300 μm;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LI)与SVD 关系极其密切,但两者并不等同,LI 最主要病因是SVD,且其特有的部位为基底节和丘脑上2/3,其次为脑桥,但心源性栓塞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均可引起LI,上述2 种情况不属于SVD 的范畴[1]。

现针对SVD及大动脉病变所致的LI 的预后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医诊通慢病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由于动脉硬化引起,也可以是因为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导致的栓子形成,进而造成脑血管堵塞。

中老年人因为头晕或其他不适做了头颅CT检查,报告上经常会有“腔隙性脑梗死”这个描述,很多人一看到“梗死”两字就非常害怕,因为生活中关于“梗死”的疾病很多,对人体健康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危害。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也被称为缺血性中风,根据临床数据分析可发现,该疾病的发生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息息相关,并且腔隙性梗死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的微小动脉透明变性、深穿支动脉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和液化现象。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结合临床诊疗可发现,由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面积比较小,因此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大,也是由于这一因素,部分患者可能不会产生任何症状,只会在体检时发现。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较小的脑血管病变,其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脑组织局部缺血性病变。

该疾病的特点是梗死血管较小,闭塞后供血区域缺血梗死的脑组织体积很小,仅占脑组织血管的一部分,因此对机体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梗死数量较多,穿支动脉闭塞多,病情严重时也有可能出现显著的神经系统症状。

但是要说这个疾病是否严重,则需要根据临床检查判定,一旦病灶处于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则会对患者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所以查出腔隙性脑梗死需要关注其病灶位置,若是处于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则问题较为严重,若是不处于脑内重要的功能区,则不需要特别紧张,仅需要建立良好的慢病管理意识即可。

生活中严格依据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定期复查,积极主动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并进行科学护理,保证腔梗问题不延展,基本上对患者不会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哪些原因引起了腔隙性脑梗死一般情况下,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原因,可以导致脑部血管狭窄和硬化,从而阻塞血流,并使脑组织缺血和缺氧。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可以导致脑动脉狭窄、堵塞或斑块形成,从而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护理查房详解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护理查房详解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护理查房详解简介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脑动脉小血栓形成有关。

护理查房是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护理干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护理查房内容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用药情况、家族史等。

2. 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包括意识、语言、运动、感觉等方面,以了解脑梗死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4. 血液检查:进行相关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危险因素。

5. 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头颅CT或MRI检查,以确定脑梗死的位置和范围。

6. 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包括给予药物治疗、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供心理支持等。

7. 宣教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宣教指导,包括饮食调理、药物使用、生活方式改变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再发。

注意事项1. 护理查房时应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症状和需求,及时解答疑问。

2. 护理查房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 护理查房时要认真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评估结果、药物使用情况等。

4. 护理查房后应及时与医生交流,汇报患者的状况和护理效果,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调整。

护理查房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全面评估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护士应注重与患者沟通,注意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变化,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与医生交流。

同时,提供宣教指导,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理解和应对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课件

《腔隙性脑梗死》课件

伴随症状
意识障碍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伴随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如嗜睡、昏睡等。
偏瘫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导致 偏瘫,表现为一侧肢体
无力、活动受限。
感觉障碍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引起 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
、疼痛等。
眩晕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引起 眩晕,表现为天旋地转
的感觉。
并发症
脑水肿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导致脑 水肿,进而引发颅内压增 高、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肺部感染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并 发肺部感染,多见于长期 卧床的患者。
褥疮
长期卧床的腔隙性脑梗死 患者还可能发生褥疮,因 此需要加强护理和翻身拍 背等工作。
03 腔隙性脑梗死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
1 2
CT和MRI检查
这两种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手 段,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梗死灶的位置和大小。
分类
腔隙性脑梗死可分为单纯性腔隙 综合征和复杂性腔隙综合征,后 者常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
发病机制
病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是腔 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此 外还与年龄、吸烟、酗酒等因素
有关。
病理生理
高血压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使动 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发腔隙性脑 梗死。
血流动力学
血流动力学改变如低血压、心律失 常等也可能导致腔隙性脑梗死。
脑电图
脑电图可以检测脑部电活动的变化,对于某些腔 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电图可能出现异常波形。
3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
这些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检测脑干和小脑功能, 对于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帮助。
鉴别诊断
脑出血
脑肿瘤
脑出血和腔隙性脑梗死在影像学上有 相似之处,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完 全不同,因此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比较

脑小血管病与大血管病变所致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比较
C HE N Z h o n g j u n . WANG J i a n - l i n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e u r o l o g y , S h a n g r a o P e o p l e ’ S H o s p i t a l , S h a n g r a o 3 3 4 6 0 0 , C h i n a )
血管组治疗前后 N I H S 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小血管组( P < 0 . 0 5 ) 。治疗后小血管组脑梗死复发率较大血管组显著
减少 ( 4 9 . 3 %比 7 4 . 5 %, P < 0 . 0 5 ) 。结论 大血管病变所 致 U 患 者神经功 能缺损较 S V D所致者严 重 。 但 功 能 恢 复 较
s y mp t o ma t i c t r e a t me n t .NI HS S s c o r e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a n d r e c u r r e n c e r a t e s o f c e r e b r a l
d i s e a s e( S V D ) a n d l a r g e v e s s e l d i s e a s e( L V D ) . M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 1 2 4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c u t e L I c o n f i r me d b y c r a n i l a MR 1 w e r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g r o u p s : L V D ro g u p ( s e v e r e a t h e r o ma t o u s p l a q u e s a n d / o r s t e n o s i s a n d o c c l u s i o n o f l a r g e c e r e b r a l v e s s e l s , n = 5 3 ) a n d S V D ro g u p( n - 7 1 ) . A l l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腔隙性脑梗死疾病分类、脑白质病变与脑白质高信号及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区分

腔隙性脑梗死疾病分类、脑白质病变与脑白质高信号及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区分

腔隙性脑梗死疾病分类、脑白质病变与脑白质高信号及与脑白质病变区分
头核磁影像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核心是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学信号表现是脑梗死的信号表现,慢性期后空腔内填满脑脊液,腔隙性脑梗死在 MRI上表现为 T1低信号、T2高信号、FLAIR低信号和脑脊液信号一致。

脑小血管病分为以下:近期皮质下梗死、推测血管源性腔隙、推测血管源性MRI白质高信号或CT低密度WMH(MRI)、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脑萎缩。

属于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基本就是血管源性腔隙。

血管源性腔隙定义是:圆形或椭圆形,皮质下,脑脊液填满空腔,由既往的传统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深部的梗死或出血所致。

在FLAIR上常表现为中心脑脊液信号周围环绕高信号。

影像学表现:双侧额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区、双侧侧脑室旁、半卵圆中心见多发小片状稍长 T1、稍长 T2 信号,边界欠清,无明显占位效应,T2 FLAIR 示病灶成高信号,以上是脑白质病变影像表现。

脑白质病变、脑白质高信号
脑白质病变就是推测血管源性 MRI 白质高信号或 CT 低密度,其为:脑白质病变、脑白质变性、脑白质脱髓鞘、脑白质疏松等。

脑白质病变是CT 上低密度;MRI T1 像等信号或低信号,T2 和FLAIR 上高信号,不同于脑脊液的信号。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区分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区别和联系区分
脑白质病变在普通老年人群中检出率极高,70岁以上人群中,90%都会有脑白质病变。

而75岁以上人群中脑白质病变比例更是高达98.2%。

在50岁以上人群中,用3.0T核磁检查,几乎都会显示脑白质病变。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导语:腔隙性脑梗塞是常见的一种脑科疾病,老年人比较容易患上这种疾病,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比较差,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也开始衰老,所以很容易患上
腔隙性脑梗塞是常见的一种脑科疾病,老年人比较容易患上这种疾病,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比较差,身体内部的各个器官也开始衰老,所以很容易患上一些导致脑梗死的疾病,而这些疾病的死亡率是比较高的,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除了少数是因微栓塞引起的以外,多数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的影响所造成的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的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临床表现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

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这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

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

但是,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腔隙都会产生症状,只有那些累及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有表现,否则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一定要端正,如果老年人出现一些相关的症状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去接受正规的检查,老年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需要得到很好的照顾,这样才能减少发病的概率。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VH 脑室旁 白质 DWMH 皮层下 白质
微出血
(Microbleeds)
T2加权梯度回波 (GRE-T2*WI)对微小出血 后的残余痕迹(含铁血黄 素的沉积)敏感性很高; 表现为均匀一致的2-5mm的 卵圆形低信号或信号缺失 ,病灶周边无水肿。 好发部位: 皮质、皮质下白质、基底 节及丘脑、脑干、小脑

鹿特丹研究
The Rotterdam Scan Study-2009
目的:探讨抗栓药物与MBs(特别是严格的脑叶 MBs)的关系 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 研究对象为1062例60岁以上无痴呆的老年人, 使用 GRE T2* MRI检测MBs 结论: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MBs相关,与严格脑 叶MBs关联性更高。
T1
T2
Flair
低信号 高信号 高信号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Dilated perivascualar space) 血管周围间隙常分布于壳核附近,直 径小于2mm。直径在3mm以上考虑血管 周围间隙扩大。
T1
低信号
T2
高信号
Flair
低信号
脑白质疏松
(LA)
T1
低信号
T2
高信号
Flair
高信号
Fazekas scale, 1987

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病吗?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导致的小血管 动脉病,其病因有血栓性动脉病、栓塞性阻塞和其 他原因导致的小血管动脉病。在腔隙性脑梗死中 血栓性动脉病是脑小血管病所包含的内容。 腔隙性脑梗死不等于脑小血管病,但是脑小血 管病的一部分。

筛查脑小血管病的意义
脑小血管病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的25%左右, 国内高达46%。但其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极易被 忽视。 脑小血管病与认知、情感功能障碍有关,故积 极筛查有利于尽早干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抗栓治疗前是否需要以T2*、 SWI筛选微出血,尤其是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已有 学者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常规行SWI检查,对其 治疗方案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谢谢!

GRE-T2*WI
微出血
T2*
(Microbleeds)
SWI
新技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采用了高分辨力三维梯度 回波序列,对微出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较T2*更敏感。
临床中会遇到下面的情况
健康个体体检时却发现:
腔隙性梗死 梗死范围直径不会超过15mm, 且不在关键部位, 故而没有明显症状 脑白质疏松 尽管不伴有脑梗死, 但表现为慢性缺血性改变

脑白质疏松综合征


认知能力下降:初期为执行功能下降、注意力 不集中,渐为皮层下型轻度认知损害,最后发 展为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情绪情感异常:抑郁状态或抑郁症; 膀胱功能障碍:尿失禁; 步态异常:帕金森样步态等; 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强哭强笑 等; 日常生活能力降至完全丧失自主能力。
我院100例腔隙性脑梗死筛查

影像(T1、T2、Flair、DWI、T2*、SWI、MRA/CEMRA):
腔隙性脑梗死:78例 血管周围间隙:46例 其中间隙扩大10例 单独存在5例 微出血:SWI阳性31例 其中T2*仅13例 脑白质疏松:54例 Fazekas-1级33例 2级17例 3级4例 (以上病灶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临床中也会遇到下面的情况
一过性症状:
头晕、头痛、 视物不清、言语不利、肢体麻木等
认知、情感改变: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认知功能下降,抑郁、 焦虑不安等 这些不典型症状轻微且短暂、极易被临床忽视
如未进行全面临床检查易被误诊
引发的思考?

如何理解影像学提示的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病吗?
脑小血管病与腔隙性脑梗死
脑部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VD)

脑内小血管包括:
小动脉 微动脉 毛细血管 微静脉 小静脉
脑部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VD)


许多学者将小血管病特指为小动脉(腔内径100400um,具有内弹力板和3-4层平滑肌细胞构成的中层) 和微动脉(腔内径<100um,具有连续的弹力板和1-2 层平滑肌细胞构成的中层)的疾病。 小动脉和微动脉直接起源于较大的动脉,如大 脑中动脉和基地动脉,形成穿支进入脑深部,供 应基底神经节和深部白质,这些动脉为“终末 动脉”,与其他动脉不形成吻合,一旦发生闭塞 则易发生深部小梗死或慢性低灌注。
脑部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SVD)
急性病变 易发生腔隙性脑梗死或出血; 慢性低灌注 则与脑白质损害有关。

SVD的临床表现
腔隙综合征 脑白质疏松综合征

腔隙综合征
典型: 纯运动性轻偏瘫 纯感觉性卒中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常见不典型: 构音障碍伴有中枢性面瘫、 孤立的构音障碍、 孤立的偏侧共济失调、 偏侧舞蹈-偏侧投掷运动等

临床评估:
步态、MoCA/MMSE、汉密尔顿焦虑抑郁评分等
关于腔隙性脑梗死影像分析:
例4
载体动脉堵塞穿枝
例4 、5
载体动脉堵塞穿枝 动脉-动脉的栓塞、 栓子清除能力下降
例4 、5 、6
载体动脉堵塞穿枝 动脉-动脉的栓塞 栓子清除能力下降
心源性栓塞
例1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例2 微出血
例2 微出血
例2 微出血
例2 微出血
例2 微出血
例2 微出血
例2 微出血
例3 桥脑微出血
例3 桥脑微出血
例3 桥脑微出血
例3 桥脑微出血
例3 桥脑微出血粉样变性
如何理解影像学提示的腔隙性脑梗死?
影像学提示的腔隙性脑梗死常有以下可能: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载体动脉堵塞穿枝, 斑块破裂引起的远端微栓子栓塞或/和栓子清 除能力下降。 心源性栓塞:心脏基础病变+栓子雨样非流 域性栓塞或纹状体内囊小梗死。 脑小血管病变:微梗死、微出血、血管周 围间隙或间隙扩大。
SVD的影像学表现

通常具备四种影像学改变,可同时存在也 可单独存在: 腔隙性脑梗死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微出血 脑白质疏松
腔隙性梗塞(Lacunar infarcts)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大小 在3-20mm,多分布在内 囊、基底节、丘脑或桥 脑。 单一发病机制无法解释 的多发性梗死病灶,应 考虑脑小血管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