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人教版(new)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人教版(new)


教学过程设计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11.1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1章第1节“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

3. 功的应用:探讨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中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日常生活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强调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展示相关动画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关于功的计算问题,如力和位移方向相同、相反和垂直的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如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和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七、作业设计a) 用力提着物体上升10m,力的大小为10N。

b) 用力推车前进5m,力的大小为15N。

2. 题目二: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作用,移动了10m,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30°角,求这个力做的功。

答案:1. 题目一:a) 功= 10N × 10m = 100Jb) 功= 15N × 5m = 75J2. 题目二:功= 10N × 10m × cos30° = .6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 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 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

11.1 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关注与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

(3)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力士推大石头的图片——推而未动、锤敲击钉子)引导语:图中人和铁锤都分别对石头和钉子作用了力,那我想问一下哪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铁锤对钉子的作用力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铁锤对钉子做了功。

那人对石头施加力了吗?推力有没有成效呢?推的效果和没推一样,石头都没有动,那人对石头就没有做功。

那什么是力学中的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力学中的功。

请看屏幕。

(二)讲授新课1.力学中的功分析: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呢?展示情境:实例1 叉车举高货物(课件展示)引导:叉车对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在这个力的作用下货物怎样?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的作用表现出了成效,这时叉车对货物的力做了功。

实例2 马拉车运动引导分析:马对小车施加了拉力,拉力的方向?在拉力的作用下小车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拉力的效果体现出了成效,这时拉力做了功。

实例3 起重机吊起货物引导分析:起重机对货物施加了拉力,拉力的方向?在拉力的作用下货物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拉力的效果体现出了成效,这时拉力做了功。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11.1《功》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11.1《功》教学设计
4.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树立科学研究的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养成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学习力的作用和功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紧扣生活,拓展视野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电动汽车、太阳能发电等,让学生了解功和功率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
5.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心得,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情境模拟,增强体验
设置情境模拟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力做功的过程,增强他们的体验,提高对功的理解。
5.小组合作题: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个综合性物理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计算并比较不同部件所做的功和功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题目,学生应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科学性。
3.小组合作题中,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用力去做的事情?这些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变化的?”
2.学生互动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力做功的例子。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初步体会力与物体变化之间的关系。
3.导入新课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功的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功,它描述了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4.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难点:机械功的含义。

【教学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大家对功这个字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

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1.力学中的功:我们要通过生活现象,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力F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总结: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功》在学习《功》这一节以前,学生已学习了力和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等知识,功是力的另一种效果。

学习功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

本节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做功的必要条件。

然后介绍了功的计算公式、单位以及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解决力学问题时,如果从能量角度研究,有时会更简便。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

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

“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辨析,对做功有初步的认识。

结合实例,区分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认识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

要求学生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树立自尊、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介绍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2.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计算功,以及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3. 功的应用:通过实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斜面省力、滑轮组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知道功的单位。

2. 学生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斜面或滑轮组做的功。

3.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根据功的正负判断力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位移的关系。

2. 功的定义:讲解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单位。

3. 功的计算:讲解如何根据力和位移的方向计算功,以及功的正负表示力是动力还是阻力。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斜面和滑轮组,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6.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功的计算公式,并标注对应的符号和单位。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5m,求这个力做的功。

答案:10N × 5m = 50J题目2:一个物体在斜面上上升了3m,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求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

答案:mgh = mg × 3m × sin30° = 1.5mg J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3. 功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不一致时如何计算功。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提着一桶水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功。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力、距离和力的方向对功的影响。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力× 距离2. 功的计算方法: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力× 距离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相反:力× 距离七、作业设计用力提着一桶水垂直上升5米,已知力为20牛,水的重力为100牛。

用力推一辆小车水平移动10米,已知力为5牛。

2. 答案:第一个实例中的功为:20牛× 5米 = 100焦耳第二个实例中的功为:5牛× 10米 = 50焦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1.1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1.1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1.1功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观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目标上,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功的概念,了解功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我还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确定重点为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难点为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包括功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

接着,我会进行随堂练习,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来运用功的原理。

例如,我会给每个孩子一张纸和一块石头,让他们把石头放在纸上,然后用不同的力量把纸推进教室的角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记录下推进的距离和用的力量,然后计算出所做的功。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发现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相对容易,但让他们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却比较困难。

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和帮助,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功的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方面,我认为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

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了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对功的计算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因此在课后我准备了一些额外的练习题,让孩子们回家后进行巩固练习。

我还计划在下节课中引入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孩子们更好地运用功的知识。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和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和学具准备包括功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活动过程包括实践情景引入、随堂练习等。

活动重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1.1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11.1功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11.1 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以第一人称,为您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功”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功”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学具:计算器、测量工具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功”的概念。

例如,让孩子观察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讲解: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向孩子们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孩子们理解,功是力对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实践: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使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计算出实际物体所做的功。

例如,让孩子们测量一个物体移动的距离,并计算出所需的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将“功”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功”的概念。

在课后,我将继续深化孩子们对“功”的理解,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会继续关注孩子们的进展,及时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拓展延伸,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了解到“功”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他们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理解其中所涉及的“功”。

这样,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功”的知识,还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1章的第1节,主要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功的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例子,如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车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推力做了多少功?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单位:讲解功的单位是焦耳,1焦耳等于1牛顿·米。

让学生掌握功的单位换算。

4.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6. 实际应用: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从地面抬到一定高度,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关系,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的过程,并计算推力做了多少功。

答案:推力做的功为W = F × s × cosθ,其中F为推力,s为移动距离,θ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1《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功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教学用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

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

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自学指导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 功 -----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五、拓展提升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 6×103JB 9×103JC 3×104JD 3.9×104J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 750JB 150JC 没有做功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 拉大车做的功多B 拉小车做的功多C 拉力对两车做的功一样多D 无法比较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A 只适于甲B 只适于乙C 只适于甲和丙D 甲、乙、丙都适用11.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了5m,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是重力的0.05倍,求拉力F做的功.(g=10N/kg)课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物理学中的功的概念。

我们将学习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教材的具体章节为《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掌握计算功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2.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例子,如人爬楼梯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爬楼梯时做了多少功?2. 讲解:讲解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公式为 W = F × s。

3. 示例: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如一个人用10N的力推一辆车,车移动了5m,计算这个人做了多少功。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类似的练习题。

5. 应用:讨论功的应用,如机械设备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11.1 功2. 板书内容:功的定义: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七、作业设计一个人用20N的力拉一辆重100N的车,车移动了10m。

一个人用5N的力推一块重20N的石头,石头移动了4m。

2. 答案:第一个情况中的功:200J(20N × 10m)第二个情况中的功:20J(5N × 4m)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良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研究功的其他相关概念,如功率、效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功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中,功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是因为功的计算涉及到力、距离和力的方向等多个因素,而实际应用则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一、功的计算方法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通常用符号W表示。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优秀教学案例
1.教学活动设计:以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导入,如一个学生在斜面上推车,另一个学生用力拉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用力的情况吗?这些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变化的?”
(2)学生分享生活经验,讨论力的作用效果。
(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3)正功与负功的含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问题引导: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共同探究力的作用、位移与功的关系。
(1)明确小组讨论的目标和任务;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判断正功或负功;
(3)问题解决:讨论如何计算复杂情况下的功。
2.小组合作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功的理解。
(1)回顾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强调力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3)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形象地展示力的作用、物体位移及功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物理图像。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围绕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
(1)力与位移方向对功的影响;
(3)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对功的计算;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为后续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但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来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功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

2.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互动讨论-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提水、拉车等。

2.准备功的计算公式的图片或板书。

3.准备一些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呈现(10分钟)1.呈现提水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提水过程中人对水做的功。

2.呈现拉车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拉车过程中人对车做的功。

通过这两个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例,思考这个实例中做的功。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11.1《功》知识梳理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功的计算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牛·米(1J=1N·m)三、功的原理: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达标测试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人在工作中,他一定做了功B、只要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C、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这个力才对物体做功2.下列情况下,人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 )A、工人把一堆砖从地面抬到三楼B、工人把板车从甲地拉到乙地C、某人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走D、学生推着自行车进校门3.小明和小亮体重相同,体育课上小明爬绳,小亮爬杆,两个人都爬到了3m高的顶端,比较两人做的功( )A、小明做功多B、小亮做功多C、两人做功一样多D、无法比较4.一个同学用12N的力,将一个重为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做了300J的功B、做了100J的功C、没有做功D、做了功,条件不足,无法计算5.一个质量是50kg的人从一楼走上三楼,他克服重力做的功大约是_____6.放学后,某同学背着40N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又登上大约10m高的楼才回到家,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做的功约为__________板书设计一.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二、功的计算1.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1牛·米(1J=1N·m)三、功的原理: 不论是否考虑机械本身重,使用机械要省力就要多费距离,要省距离就必须费力,要想既省力又省距离是不可能的.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这就是功的原理.教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 功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 功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主要讲述功的概念、计算以及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通过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来定义功。

2.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为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4. 功的应用: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的应用。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功的计算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2. 讲解功的概念:解释功的定义,强调力、移动距离以及力的方向。

3. 演示实验:进行一个实验,如拉动物体在水平面上移动,测量力的大小和移动距离,计算功。

4.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给出功的计算公式,解释如何计算功。

5. 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功的定义:力× 距离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3. 功的单位:焦耳(J)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给出的力和移动距离,计算功。

2. 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如爬山、游泳等,计算所做的功。

答案:1. 功的计算:根据力和移动距离的乘积计算功。

2. 实际问题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功的原理
教学设计
一、预学(教师指导预习)
知新
1.阅读教材“力学中的功”,完成下列问题
功反映力的,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包括两个必要因素:①②。

2.阅读教材“功的计算”,完成下列问题:
在物理学中,把的乘积叫做功。

计算公式是,其中W表示,单位为;F表示,单位为;S表示,单位为。

3.阅读教材“功的原理”,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使用机械能能否省功时,需要比较和。

功的原理是。

质疑
写出你预习后的疑惑:
二、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答问讨论)、精导(教师讲授新知、学生互动参与)
教学点1 力学中的功
1.(1)观察体验力的成效:在水平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拉同一辆小车。

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是否相同?
(2)用力推讲桌,没推动,推理是否有成效?
(3)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球的重力是否使球运动的原因,重力是否有成效?
2.功的定义:
由演示实验总计力学关于“功”的含义:如果一个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观察教材力做功和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二是物体在移动的距离。

(2)试说明在你的周围有哪些力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学点训练
1.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

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2.起重机臂将混凝土板从地面的A点吊起,上升观察家B点,又平移到C点。

在这个过程中,起重臂的拉力一起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教学点2 功的计算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题。

功的计算公式是:,其中W表示,单位为;F表示,单位为;S 表示,单位为。

2.阅读教材中例题,并思考:当雪橇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时,重力是一溜烟做了功?为什么?
学点训练
3.一木块重16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匀速前进2m,拉力做功为J,木块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重力做功为 J。

如果再将木块匀速提高1m,重力做功为 J
4.马拉着质量是2000kg的小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400m,做了3×105J的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大?
教学点3 功的原理
实验方案:将重为G的钩码竖直提升h的距离,使用杠杆或动滑轮时所用的力为F,移动的距离为s,写出直接用手做的功W1,使用机械所做功W2。

观看老师演示:使用杠杆和动滑轮能否省功,并将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

分析谁,得到的结论是使用任何机械都功。

这个结论原理。

学点训练
5.既然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我们为什么不要使用机械?
6.使用可以忽略自重的动滑轮提起50N的重物,人对绳做的功是100J,求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

三、提升(教师指导联系,学生独立联系与操作,全面理解与运用)
1.下列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起重机吊起重物
B.马拉车,车未动
C.跳水运动员从跳台跳下
D.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
2.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和B质量相等,A在粗糙的水平地面,B在光滑的斜面。

现它们分别在同样大小的力F作用下分别移动了距离s,则F对物体做的功()
A.对A做的功多
B.对A和B做功一样多
C.对B做的功多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某同学将质量为2kg的实心球从地上拿起,用双手举高2m后用力抛出,球恰好落在9分线上。

在举高过程中该同学克服实心球的重力做功 J。

4.将高为20m,体积10的水箱抽满水,抽水机至少要做多少功?通过改进机械结构,减小摩擦,做的功能否比这个功更少?为什么?(p水=1.0×103kg/m3,g取10N/kg)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