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实习2卫星数据的预处理流程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与技巧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与技巧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
而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则是有效利用遥感信息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与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用遥感数据。
一、数据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是遥感数据处理的第一步。
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航空影像、卫星影像和激光雷达数据。
在选择遥感数据时,需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数据类型和分辨率。
而对于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其获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航空影像可以通过航拍或无人机获取,卫星影像可以通过遥感卫星获取。
二、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遥感数据进行校正和增强,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几何纠正和镶嵌拼接。
辐射校正是将原始遥感数据转化为能量辐射亮度值,大气校正是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影响,几何纠正是将图像投影到地面坐标系,镶嵌拼接是将多个遥感图像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图像。
三、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遥感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特征进行提取和分类,可以获取地表覆盖类型、土地利用状况等信息。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阈值分割、数学形态学、边缘检测和纹理分析等。
例如,通过采用基于阈值分割和数学形态学的方法,可以将遥感图像中的建筑物和道路等目标进行提取和分类。
四、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和空间分析,可以揭示地表变化、环境演变等规律。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分类与回归树、遥感时序分析和地形分析等。
例如,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主要的波段特征,进而分析地表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五、结果验证结果验证是遥感数据处理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数据处理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通过与实地调查和已有数据的对比,可以评估遥感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遥感监测总体流程
遥感监测总体流程一、数据获取。
遥感监测嘛,得先有数据才行。
这数据的来源可不少哦。
卫星是个超级厉害的“数据收集小能手”,它在太空里飞呀飞,不停地拍照,就像一个特别爱摄影的朋友,把地球表面的各种情况都记录下来。
还有飞机呢,飞机在大气层里飞的时候,也能收集到很多有用的数据。
这些数据就像是一堆宝藏,各种各样的,有关于地形的,有关于植被的,还有关于城市建筑的等等。
而且这些数据的格式也是五花八门的,就像不同风格的衣服一样,有图像格式的,有数字格式的,我们要把这些数据都收集好,为后面的工作做准备。
二、数据预处理。
拿到数据之后可不能直接就用哦。
就像刚买回来的菜,得洗一洗、切一切才能下锅做饭。
数据预处理就是干这个事儿的。
因为卫星或者飞机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有一些小问题。
比如说图像可能有点模糊,就像近视眼没戴眼镜看东西一样。
这时候我们就得想办法让图像变得清晰一点。
还有数据的坐标可能不太对,这就像把东西放错了位置一样,我们要调整好坐标,让数据能准确地对应到地球上的正确位置。
而且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尺度不一样,就像大人和小孩站在一起对比,我们得把它们变成差不多的“身材”,这样才能放在一起分析呢。
三、特征提取。
这一步就像是在一群小伙伴里找到有特点的那几个。
在遥感数据里,有好多信息都是隐藏起来的。
我们要通过一些特别的方法把这些隐藏的信息找出来,这就是特征提取啦。
比如说植被,它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
我们通过分析数据中的光谱信息,就能把植被从整个图像里准确地找出来。
还有水体,它也有和其他东西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不同之处把水体也单独识别出来。
这一步可重要啦,就像找到一把特殊的钥匙,能打开分析遥感数据的大门。
四、分析与解译。
这时候就开始对提取出来的特征进行深度分析啦。
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我们要从这些数据特征里解读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这片植被长得好不好,是不是生病了,就可以通过分析植被的特征数据来判断。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规范流程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卫星影像图像数据处理介绍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的领先遥感卫星数据机构,而且是整合全球的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分发不同性能、技术应用上可以互补的多种卫星影像,包括光学、雷达卫星影像、历史遥感影像等各种卫星数据服务,各种专业应用目的的图像处理、解译、顾问服务以及基于卫星影像的各种解决方案等。
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贯穿中国1960年至今的所有卫星影像数据,是中国遥感卫星数据资源最多的专业遥感卫星数据服务机构,提供多尺度、多分辨率、全覆盖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服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优势:1:北京揽宇方圆国内老牌卫星数据公司,经营时间久,行业口碑相传,1800个行业用户选择的实力见证。
2:北京揽宇方圆遥感数据购买专人数据查询一对一服务,数据查询网址是卫星公司网。
3:北京揽宇方圆拥有大型正版遥感处理软件,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有10年以上遥感处理工作经验,并有国家大型项目工作经验自主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著作权,最大限度保持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的真实度。
4:北京揽宇方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ISO900认证的国际质量管理操作体系,无论是遥感卫星品质和遥感数据处理质量,都能得到保障。
5:影像数据官方渠道:所有的卫星数据都是卫星公司授权的原始数据,全球公众数据查询网址公开查询,影像数据质量一目了然,数据反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数据处理技术团队国标规范操作,提供的是行业优质的专业化服务。
6:签定正规合同:影像数据服务付款前,买卖双方须签订服务合同,提供合同相应的正规发票,发票国家税网可以详细查询,有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种发票类型可供选择。
以最有效的法律手段来保障您的权益。
7:对公帐号转款:合同约定的对公帐号,与合同主体名发票上面的帐号名称一致,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公司银行账户,所有交易记录均能查询,保障资金安全。
8:售后服务:完善的售后服务体制,全国热线,登陆官网客服服务同步。
遥感卫星影像预处理的方法步骤
遥感卫星影像预处理的方法步骤1技术路线DOM 技术流程图数据查询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质量检查整理提交原始数据正射校正平面控制高程数据辐射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配准融合整体镶嵌范围裁切高景一号MUX 影像大气校正植被指数多样性选择NDVI/EVI/NDWI/...光谱特征影像集随机森林分类研究区作物分类结果精度评价训练样本验证样本影像预处理辐射定标影像融合纹理特征多样性选择Mean/Entropy/ASM/...GLCM 计算高景一号Pan 影像灰度级量化...纹理特征影像集影像集验证样本集训练样本集实地调查高分解译样本筛选样本数据影像数据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技术流程遥感图像水体粗提取先验阈值区间ROI 区域图像分割阈值水陆二值图边界膨胀直方图统计图像分割最小连通区去除水体掩膜图像水体分布提取技术流程模块开发数据处理数据获取水面实测光谱数据光学遥感数据实测水质参数数据水体固有光学量数据光谱特征分析固有光学特性分析基于水面实测光谱的水质参数反演算法基于光学遥感数据的水质参数反演策略最优反演算法精度评价水质参数反演软件模块开发反演算法水体光学分类大气校正水体提取水质参数反演技术路线图建筑物提取提取技术路线图2影像正射校正方案2.1正射校正原理遥感影像获取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如:传感器的成像方式、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大气折射等,导致图像本身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等与其对应的地物不一致,发生变形。
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来改正和消除遥感影像产生的变形的过程称为几何校正。
通常情况下,对影像进行粗略几何校正时,需要利用卫星等提供的一些轨道、姿态参数以及与地面系统相关的处理参数来进行校正。
当精度要求较高时需对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即利用地面控制点及畸变模型对原始影像进行校正。
经过粗校正之后接收到的全色影像数据中的大部分地物已经实现了重叠,只有个别仍存在偏差。
此时,需要利用DEM 数据对全色影像做正射校正,生成全色影像的正射影像图。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越来越成为了研究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研究,则是保障遥感技术的应用价值的关键。
本文将从数据处理流程、特点与优势以及研究现状三个方面,探讨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数据处理流程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可粗略分为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数据分类、数据辐射校正和数据后处理等几个阶段。
其中数据处理的流程可以是以下这样:1.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遥感技术的第一步,遥感数据主要有两种获取方式——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三方面兼备的多光谱图像和可见光图像。
多光谱图像相对于可见光图像具有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在遥感数据获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指对遥感数据进行较小的和较早的数据加工和编目处理。
预处理是为了满足实际要求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减轻后续处理的工作量、提高数据处理的成功率和有效性,同时也可以减少因遥感数据传输和处理中产生的误差。
3. 数据分类数据分类主要是将遥感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清晰地表达研究目的。
常用的数据分类方法主要有有监督分类、无监督分类、半监督分类等。
4. 数据辐射校正数据辐射校正是将遥感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得到原始的物理量信息。
这也是得到可应用的遥感数据的必要步骤。
5. 数据后处理数据后处理主要是基于辐射校正后的遥感数据进行信息提取与分析,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分析出遥感数据中反映地理信息的内容。
二、特点与优势相比于其他数据获取方式,卫星遥感数据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 大面积覆盖遥感卫星能够对地面大面积进行连续覆盖,不像地面观测航拍等,需要以区域方式逐步拍摄记录。
2. 高空间分辨率因卫星远离地面,同一高度的地物集中于卫星拍摄的角度范围内,所以卫星遥感的数据有着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3. 高时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每次传输数据往往是批量处理的,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因此时间分辨率相对较高。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方法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方法卫星遥感是通过卫星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我们能够有效地处理和分析海量的遥感图像数据,从而获得对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详细了解。
本文将为您介绍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获取卫星遥感数据要进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首先需要获取适用于您研究领域的卫星遥感数据。
通常情况下,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各类数据共享平台、卫星数据提供商或地球观测卫星的官方网站获得。
一旦您获取到了需要的卫星遥感数据,将其下载到您的计算机中备用。
第二步: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去除可能的噪声、纠正影像几何形变等。
预处理的具体步骤包括:1.空间参考校正:将遥感数据的像元与地理坐标系统对应起来,以使其能够准确表示地球表面的位置。
2.大气校正:由于大气对卫星遥感数据的影响,需要进行校正以减少大气造成的误差。
3.影像校正:包括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纠正影像的形变和辐射度。
第三步:影像分类与解译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一步是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与解译,以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类型和特征。
常用的影像分类方法包括:1.基于统计的分类方法:根据遥感数据的统计特征,如像素的散布规律、光谱参数等,进行分类分析。
2.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样本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预测。
3.基于专家判读的分类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和知识对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和标注。
第四步: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
借助GIS软件,我们可以对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可视化。
常见的GIS分析包括:1.空间分析:通过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等方式,从遥感数据中提取出地理空间上的关系和特征。
2.地形分析:根据地形数据和高程信息,对地表的高程特征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3.变化检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检测地球表面的变化情况,如土地覆盖变化、城市扩张等。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技术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后续的遥感影像分析和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预处理能够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和准确度,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下面将介绍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
一、获取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
在获取数据时,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且注意选择合适的数据源和分辨率。
二、辐射校正遥感影像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受到了大气、地表反射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辐射校正。
辐射校正可以消除大气散射和吸收引起的影响,使得遥感影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地物的真实特征。
三、几何校正遥感影像在获取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几何畸变,需要进行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可以将遥感影像的像素位置与地理位置进行对应,使得影像能够与地理信息数据相匹配。
四、影像拼接如果获取到的遥感影像数据较大,需要进行影像拼接。
影像拼接可以将多个影像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影像,提供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和更丰富的信息。
五、影像增强影像增强是为了提高遥感影像的视觉效果和信息提取能力。
常见的影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等。
六、去噪处理遥感影像数据中常常包含各种噪声,需要进行去噪处理。
去噪处理可以提高影像的清晰度和信息质量。
七、影像切割根据具体的需求,可以对遥感影像进行切割,提取感兴趣的区域或目标。
影像切割可以减少后续处理的数据量,提高处理效率。
八、数据格式转换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遥感影像的数据格式可能需要进行转换。
数据格式转换可以使得遥感影像能够被不同的软件和平台所识别和使用。
九、数据融合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数据融合的方法进行融合,提供更综合、全面的信息。
常见的数据融合方法包括像素级融合、特征级融合等。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包括获取遥感影像数据、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拼接、影像增强、去噪处理、影像切割、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融合。
这些步骤可以保证遥感影像的质量和准确度,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卫星测图中的卫星数据处理流程与技巧
卫星测图中的卫星数据处理流程与技巧导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测图逐渐成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卫星数据处理是卫星测图的基础,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卫星数据处理的流程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卫星测图技术。
一、卫星数据的获取与收集卫星数据的获取是卫星测图的第一步,而数据的收集则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卫星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下载和购买。
直接下载是指通过卫星数据共享平台,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EarthExplorer,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卫星数据。
而购买方式则是通过商业卫星数据提供商购买特定区域的卫星影像和产品。
二、卫星数据的预处理卫星数据的预处理是卫星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校正和增强,可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预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和大气校正。
1.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是将原始卫星影像矫正为地理参考图像的过程,主要包括地球表面形状校正、图像配准和图像变形纠正等操作。
几何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由卫星姿态、运动和大气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图像形变,以达到真实地表形状的正确显示。
2.辐射校正辐射校正是将原始卫星影像转换为可比较的辐射能量值,以便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卫星和不同传感器影像的定量比较。
辐射校正主要通过测定辐射敏感区域的大气透过率和太阳辐射能量来完成。
3.大气校正大气校正是为了减小大气散射和吸收对卫星影像质量的影响而进行的处理。
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同高度或角度视场内大气吸收和散射对亮度的影响,使卫星影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地表的特征。
三、卫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卫星数据经过预处理后,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卫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图像融合图像融合是将具有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特性的多幅卫星影像融合到一起,以获得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丰富信息的图像。
常见的图像融合方法包括基于波尔塔定理的多光谱和全色波段融合、小波变换融合和人工神经网络融合等。
卫星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与解译教程
卫星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与解译教程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手段。
随着遥感卫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已成为地学研究和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向您介绍卫星遥感技术的数据处理与解译方法,帮助您快速掌握基本操作和技巧。
一、遥感数据处理的步骤1. 数据获取与选择首先,我们需要获取适合研究的遥感数据。
常见的卫星遥感数据包括Landsat、Sentinel、MODIS等系列数据。
根据具体研究需求,可以选择不同波段、分辨率和时间段的数据。
2. 数据预处理在使用遥感数据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影像增强为了提取地物信息和进行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对遥感影像进行增强处理。
常见的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和波段合成等。
4. 分类与分类精度评价遥感数据的分类是指将影像中的像素分配到不同的地物类别中。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无监督分类。
分类的结果需要进行分类精度评价,以验证分类准确性和可信度。
5. 特定应用的数据解译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我们可以通过遥感数据解译获取所需的地物信息。
例如,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可以提取植被分布信息,利用NDWI(归一化水体指数)可以提取水体分布信息。
6. 数据分析与建模在获取地物信息之后,我们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以深入研究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和环境响应。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变化检测、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模型构建等。
二、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1. ENVI(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ENVI是一款功能强大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具有丰富的图像增强、数据分类和解译功能。
通过ENVI,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 ArcGIS(Ar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ArcGIS是一款广泛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同样提供了丰富的遥感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功能。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一、影像获取遥感影像预处理的第一步是获取原始影像数据。
通过卫星、飞机或其他遥感平台获取的影像数据,可以获得不同波段的光谱信息。
二、影像校正影像校正是为了消除由于影像获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误差,提高影像质量。
主要包括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两个方面。
几何校正是通过对影像进行几何变换,将其与真实地物的位置和形状相对应。
这样可以消除由于视角、高程等因素引起的形变,使影像与实际地物一一对应。
辐射校正是为了消除由于大气、地表反射等因素引起的辐射差异。
通过对不同波段的辐射通量进行标定和校正,可以得到准确的辐射值。
三、影像配准影像配准是将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或不同分辨率的影像对齐到同一坐标系统中。
通过对影像进行几何变换,使其在空间上一一对应。
这样可以实现影像的叠加和比较。
四、影像增强影像增强是为了提高影像的可视性和解译能力。
通过应用不同的滤波器、变换或增强算法,可以突出地物的特征,减少噪声和干扰,使影像更清晰、更易于分析。
五、影像分类影像分类是将影像像元划分为不同的地物类别。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基于像素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等。
六、影像融合影像融合是将多源、多尺度或多波段的影像融合成一幅综合影像。
通过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影像的优势,提高地物提取和解译的精度。
七、影像制图影像制图是将处理后的影像转换为地图或图像产品。
通过对影像进行地理参考、投影变换和符号化处理,可以生成各种专题地图和影像产品。
八、影像分析影像分析是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通过应用不同的遥感算法和模型,可以提取地物信息、监测变化和预测趋势。
九、结果验证结果验证是对影像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
通过与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比对,可以评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影像获取、校正、配准、增强、分类、融合、制图、分析和结果验证等多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影像质量和分析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流程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流程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数据接收:通过地面接收站接收卫星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以原始格式存储,包括图像、光谱、地理信息等多种数据类型。
2.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数据转换等。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消除误差和畸变,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3. 数据处理: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图像增强、目标检测、变化检测、信息提取等。
数据处理的目标是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后续的决策和应用提供支持。
4. 数据质量评估: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
这一步的目的是确保数据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 数据应用:将处理后的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于各种实际应用中,如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
数据应用的具体领域取决于数据处理的目标和需求。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方法。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精度、可靠性、时效性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利用遥感卫星获取的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过程。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获取地球表面信息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手段,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则是将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变化。
一、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卫星遥感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将原始的遥感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和可分析的形式。
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在进行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前,我们首先需要获取相应的遥感数据。
这可以通过向国家或国际遥感卫星数据中心购买已有数据,或者依靠自身的卫星接收设备采集数据。
获取到的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校正和去除无效数据等工作,以确保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图像解译与分类卫星遥感数据通常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而图像解译和分类是将图像中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和分类的过程。
通过采用遥感图像解译算法和人工解译方法,我们可以将图像中的陆地、水域、森林、城市等不同区域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表的空间分布特征。
3. 遥感数据融合为了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地表信息,我们可以将来自不同传感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进行融合。
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空间和光谱分辨率,更好地揭示地表特征和变化。
遥感数据融合通常包括像元级融合和特征级融合两种方法。
4. 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数字高程模型是一种反映地表海拔信息的数据模型,可以用于地形分析、洪水预警、城市规划等应用。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控制点,我们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精确地反映地表的高程分布情况。
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是基于处理后的遥感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变化监测的过程。
通过遥感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地表特征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以支持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应用。
1.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卫星遥感数据可以提供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和变化情况。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在遥感领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和后续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一、数据获取与预处理1.数据获取: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各种遥感卫星、航空遥感等,需要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数据源。
2.预处理:数据获取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声、异常值等问题。
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噪声、裁剪、缩放等。
二、几何校正与图像配准1.几何校正:由于遥感影像在采集过程中可能受到传感器本身、地球曲率、大气折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影像几何变形。
几何校正旨在消除这些变形,提高影像质量。
常见的方法有传感器模型校正、基于控制点的几何校正等。
2.图像配准:图像配准是将多幅遥感影像(如多光谱影像和单波段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空间对齐,使其在同一坐标系统下。
配准方法有基于像素的配准、基于变换的配准等。
三、图像融合1.图像融合是将不同分辨率、不同光谱的遥感影像融合为高分辨率、多光谱的影像。
常见的图像融合方法有:(1)IHS变换融合:将高分辨率全色影像与亮度进行直方图匹配,然后去掉亮度,用预处理的高分辨率全色影像代替。
与色度H、饱和度S一起,利用逆变换式变换至RGB系统,得到融合后的影像。
(2)小波变换融合:利用人眼对局部对比度变化敏感的特性,根据一定的融合规则,在多幅原图像中选择最显著的特征(如边缘、线段等),并将这些特征保留在融合后的图像中。
四、影像增强与分割1.影像增强:通过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平衡等参数,提高遥感影像的视觉效果。
常见的增强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色彩空间转换等。
2.影像分割:将融合后的遥感影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进行后续分析。
常见的分割方法有:基于阈值的分割、基于区域的分割、基于边缘的分割、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割等。
五、特征提取与分析1.特征提取: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如纹理、颜色、形状等。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有:灰度共生矩阵、局部二值模式(LBP)、HOG特征等。
简述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大概过程
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是指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后续的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
其大概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获取在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获取遥感影像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评台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
在数据获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波段数量等参数,以便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这一步中,需要对原始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校正和去噪。
校正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等,去噪则是为了减少影像中的噪声对后续分析的影响。
3. 影像配准影像配准是指将获取的多幅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配准,使得它们能够在同一坐标系下进行分析。
这一步可以通过地面控制点配准、影像匹配等方法来实现。
4. 影像切割在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中,有时需要将大块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切割,以便更好地应用于特定的分析需求。
影像切割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物类型、研究区域等进行划分。
5.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这一步中,需要针对特定的分析目标提取出影像中的特征信息,如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
这一步可以通过图像分类、目标检测等方法来实现。
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提高后续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可以更好地挖掘出影像中蕴含的丰富信息,为地球观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本次文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大概过程,包括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影像配准、影像切割和特征提取等步骤。
这些步骤为后续遥感信息提取和分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为遥感数据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每个环节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遥感数据分析需求。
希望通过本次文章的介绍,读者能够对光学遥感影像预处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其重要性有所认识。
遥感实习2卫星数据的预处理流程
数据预处理的一般过程包括几何校正、图像镶嵌与裁剪、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等环节。
图1 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通常我们直接从数据提供商获取未定标的DN 图像,然后定标为辐射亮度图像,对辐射率亮度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得到地表反射率图像。
一、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1、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 :将记录的原始DN 值转换为大气外层表面反射率(或称为辐射亮度值)。
目的:消除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方法:实验室定标、机上/星上定标、场地定标不同的传感器,其辐射定标公式不同。
L=gain*DN+Bias在ENVI 中,定标模块:Basic Tools>Preprocessing>Calibration Utilities>模块2、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 :将辐射亮度或者表面反射率转换为地表实际反射率 目的:消除大气散射、吸收、反射引起的误差。
分类:统计型和物理型目前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方法按照校正后的结果可以分为2种:1) 绝对大气校正方法:将遥感图像的DN(Digital Number)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地表辐射率、地表温度等的方法。
包括: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基于简化辐射传输模型的黑暗像元法、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反射率反演2) 相对大气校正方法:校正后得到的图像,相同的DN 值表示相同的地物反射率,其结果不考虑地物的实际反射率。
包括: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直方图匹配法等。
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1) 如果是精细定量研究,那么选择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校正方法。
2) 如果是做动态监测,那么可选择相对大气校正或者较简单的方法。
3) 如果参数缺少,没办法了只能选择较简单的方法了。
在ENVI 中,Basic tools>preprocessing>calibration utilities>FLAASH二、数字图像镶嵌与裁剪1、镶嵌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起来形成一幅或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的图像。
遥感卫星影像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介绍
镶嵌
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起来形 成一幅或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的图像。
在进行图像的镶嵌时,需要确定一幅参考图像,参考图像将作为输出镶嵌图像的基 准,决定镶嵌图像的对比度匹配、以及输出图像的像元大小和数据类型等。镶嵌得两幅或 多幅图像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成像时间,使得图像的色调保持一致。但接边色调相差太大 时,可以利用直方图均衡、色彩平滑等使得接边尽量一致,但用于变化信息提取时,相邻 图像的色调不允许平滑,避免信息变异。
1、GCP 在图像上有明显的、清晰的点位标志,如道路交叉点、河流交叉点等; 2、地面控制点上的地物不随时间而变化。
GCP 均匀分布在整幅图像内,且要有一定的数量保证,不同纠正模型对控制点个数的 需求不相同。卫星提供的辅助数据可建立严密的物理模型,该模型只需 9 个控制点即可; 对于有理多项式模型,一般每景要求不少于 30 个控制点,困难地区适当增加点位;几何 多项式模型将根据地形情况确定,它要求控制点个数多于上述几种模型,通常每景要求在 30-50 个左右,尤其对于山区应适当增加控制点。
的辐射值在不同时相遥感图像上一致,从而完成地物动态变化的遥感动态监测。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图像重采样 重新定位后的像元在原图像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即输出图像像元点在输入图像中的行 列号不是或不全是正数关系。因此需要根据输出图像上的各像元在输入图像中的位置,对 原始图像按一定规则重新采样,进行亮度值的插值计算,建立新的图像矩阵。常用的内插 方法包括: 1、最邻近法是将最邻近的像元值赋予新像元。该方法的优点是输出图像仍然保持原 来的像元值,简单,处理速度快。但这种方法最大可产生半个像元的位置偏移,可能造成 输出图像中某些地物的不连贯。
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标准
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标准
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的标准可能涉及以下步骤:
1. 辐射定标:将遥感图像的数字值转换为物理辐射度量,以消除传感器本身的影响。
2. 大气校正:降低大气干扰,提高图像质量,以消除大气条件对遥感图像的影响。
3. 几何校正:修正图像中的几何畸变,使其在地理坐标系统中对应正确的位置,保证遥感图像的地理信息准确性。
4. 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以提高信息获取的综合能力,如分辨率融合、多光谱与全色融合等。
5. 数据降噪:处理图像中的噪声,如周期性噪声、条带噪声等,可以采用傅立叶变换等方法进行降噪处理。
6. 特征提取:提取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如纹理、形状、边缘等,用于后续的目标识别和分类。
7. 地理编码:将经过预处理的遥感数据与地理坐标系统相关联,以便进行地理定位和空间分析。
请注意,预处理步骤可能根据具体的卫星遥感数据和任务需求有所不同,可以参考具体数据预处理要求或研究相关文献来了解具体流程和标准。
遥感数据处理步骤
遥感数据处理步骤
遥感数据处理步骤:
① 获取原始数据通常来自卫星航空拍摄等途径确保覆盖所需研究区域并且分辨率时效性满足分析要求;
②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步骤消除成像过程中各种干扰因素影响;
③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波段组合成假彩色图像便于直观识别地物类型区分不同地貌特征;
④ 应用图像增强技术如直方图均衡化拉伸对比度扩展等方式突出感兴趣区域细节信息掩盖噪声干扰;
⑤ 通过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算法将像素归类到若干类别中去如植被水体建筑等每类赋予特定代码颜色;
⑥ 验证分类结果准确性随机抽取若干样本点与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各类别混淆矩阵;
⑦ 基于分类图层提取感兴趣信息如计算森林覆盖率监测湖泊面积变化评估城市扩张速度等;
⑧ 结合GIS技术将遥感成果与其他空间数据叠加分析揭示地表动态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⑨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差分合成方法构建变化检测模型识别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区域及其程度;
⑩ 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洪水地震后快速生成受灾范围评估图指导救援物资投放;
⑪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深度学习模型被应用于遥感影像解译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⑫最后强调任何技术手段都只是辅助手段要想真正读懂地球语言还需要深厚专业知识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具介绍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具介绍遥感数据处理是指利用卫星或其他遥感平台获得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将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常用的工具。
一、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1. 遥感数据获取:首先需要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平台采集数据。
常见的遥感数据来源包括Landsat、MODIS、Sentinel等卫星影像。
数据获取后,需要将其存储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
2. 遥感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后续处理前,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对影像进行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消除遥感影像中的噪声和偏差,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3. 影像分类:影像分类是遥感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按照不同的地物类型进行划分。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元(pixel-based)的分类、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分类等。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像元或目标的识别和分类。
4. 特征提取:在进行影像分类后,常常需要从分类结果中提取特定地物的影像特征。
特征提取可以从影像数据的光谱、纹理、形状等方面进行,以获取地物的相关信息。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纹理分析、滤波等。
5. 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将多个遥感数据源(如多个波段、多个传感器)融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和丰富的信息。
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多波段融合、多尺度融合、多时相融合等。
数据融合可以提高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从而改善地物分类和分析的结果。
6. 地物检测和变化监测:地物检测和变化监测是利用遥感数据识别和监测特定地物的空间分布和时变特征。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遥感影像预处理是遥感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够提取出影像中所需的信息并减少干扰因素,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供清晰的数据基础。
下面将介绍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
1. 数据获取遥感影像预处理的第一步是获取原始遥感影像数据。
可以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或无人机遥感等方式获取。
获取到的原始数据可能包含噪声、失真等问题,需要进行预处理来提高数据质量。
2. 辐射校正遥感影像中的像素值受到辐射条件的影响,辐射校正是将像素值转换为能反映地物表面特征的物理量。
辐射校正的方法包括大气校正、辐射定标等,目的是消除大气、地表反射率等因素对影像的影响。
3. 几何校正几何校正是将遥感影像的像素与地理坐标系相对应,使得像素位置准确地对应于真实地物位置。
几何校正的主要工作包括影像配准、地面控制点获取和校正模型建立等过程。
4. 噪声去除遥感影像中常常存在各种噪声,如斑点噪声、椒盐噪声等。
噪声去除的方法包括滤波、插值等,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5. 影像增强影像增强是通过改变影像的对比度、亮度等参数,使得地物特征更加明显。
常用的影像增强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增强等。
6. 影像融合影像融合是将多个不同波段或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融合为一幅影像,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融合方法包括基于像素级的融合和基于特征级的融合。
7. 尺度转换遥感影像通常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为了方便数据分析和应用,需要进行尺度转换。
常见的尺度转换方法有降尺度和升尺度等。
8. 数据裁剪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对遥感影像进行裁剪,提取感兴趣的区域或特定的地物信息。
9. 影像格式转换遥感影像通常有多种格式,如TIFF、JPEG、ENVI等,为了方便数据存储和共享,需要将影像格式进行转换。
10. 数据存储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像需要进行数据存储,以备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遥感影像预处理的正确步骤包括数据获取、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噪声去除、影像增强、影像融合、尺度转换、数据裁剪、影像格式转换和数据存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预处理的一般过程包括几何校正、图像镶嵌与裁剪、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等环节。
图1 数据预处理一般流程
通常我们直接从数据提供商获取未定标的DN 图像,然后定标为辐射亮度图像,对辐射率亮度图像进行大气校正得到地表反射率图像。
一、辐射定标与大气校正
1、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 :将记录的原始DN 值转换为大气外层表面反射率(或称为辐射亮度值)。
目的:消除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确定传感器入口处的准确辐射值
方法:实验室定标、机上/星上定标、场地定标
不同的传感器,其辐射定标公式不同。
L=gain*DN+Bias
在ENVI 中,定标模块:Basic Tools>Preprocessing>Calibration Utilities>模块
2、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 :将辐射亮度或者表面反射率转换为地表实际反射率 目的:消除大气散射、吸收、反射引起的误差。
分类:统计型和物理型
目前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方法按照校正后的结果可以分为2种:
1) 绝对大气校正方法:将遥感图像的DN(Digital Number)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地表辐射率、地表温度等的方法。
包括:基于辐射传输模型、基于简化辐射传输模型的黑暗像元法、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反射率反演
2) 相对大气校正方法:校正后得到的图像,相同的DN 值表示相同的地物反射率,其结果不考虑地物的实际反射率。
包括: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直方图匹配法等。
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
1) 如果是精细定量研究,那么选择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校正方法。
2) 如果是做动态监测,那么可选择相对大气校正或者较简单的方法。
3) 如果参数缺少,没办法了只能选择较简单的方法了。
在ENVI 中,Basic tools>preprocessing>calibration utilities>FLAASH
二、数字图像镶嵌与裁剪
1、镶嵌
当研究区超出单幅遥感图像所覆盖的范围时,通常需要将两幅或多幅图像拼接起来形成一幅或一系列覆盖全区的较大的图像。
在进行图像的镶嵌时,需要确定一幅参考影像,参考图像将作为输出镶嵌图像的基准,决定镶嵌图像的对比度匹配、以及输出图像的像元大小和数据类型等。
镶嵌得两幅或多幅图像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成像时间,使得图像的色调保持一致。
但接边色调相差太大时,可以利
Digital
Numbers Radiance TOA
Reflectance Geometric correction
Step 1 Step 2 Surface
Reflectance
Step 3 Step 4
Analysis
步骤与要求:
一、图像元文件信息查看
1) 实习一中学习了手动加载各波段文件,此次实习学习从元文件处自动加载各波段:
选择File> open as>Landsat>Geo TIFF with metadata,弹出输入元文件对话框,选择后缀为.met的文件打开,在波段可用列表(Available Band List)中将自动对ETM的可见光波段(1、2、3、4、5、7)、热红外(61、62)以及全色(PAN 8)波段进行加载,避免了手动添加各波段进行layer stacking过程中对元文件信息的丢失。
Data manage位于面板第二个图标
2)、显示彩色图片
可以根据B、G、R三种颜色合成彩色图(也可以任选其它三个波段合成伪彩色图)方式一:在Available Band List 窗口中,选中文件用鼠标点击右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Load True Color。
方式二:在Available Band List 窗口中点击RGB color,分别选取3、2、1号波段,点display按钮,出现如下图:
二、辐射定标
a.在右侧toolbox中查找Radiometric Calibration工具,双击后选择定标的图像。
设置因子为0.1是因为大气校正模块要求的单位是:mW/(cm2*sr*mm),这里提前作了单位转换,并按照FLAASH Atmospheric Correction要求把数据类型由BSQ 转为BIL,点击Apply FLAASH settings为下一步大气校正做准备。
b.查看图像信息,点击面板第四个位置图标,可以看到data值为浮点型(左),定标前为整型(右):
三、大气校正
a.在右侧toolbox中查找FLAASH Atmospheric Correction工具,双击后按下图设置:
1.按Input Radiance Image按钮输入定标后文件:123039_cal.dat
A.在弹出下面的参数选择窗口中,ENVI默认的辐亮度单位是μW/cm2*sr*nm,而之前我们做辐射定标时单位是W/m2*sr*μm,二者之间转换的比例是10,之前大气校正余弦设置过转换系数0.1,因此在下图中选择Single scale factor,填写1.0:并按下图设置.
B.输出文件选择:Cal_BIL_FLAASH.dat
C.工作目录选择:Cal_BIL_FLAASH.dat所在的目录
D.FLAASH前缀选择temp_
E.图片中心位置选择:查看元文件
F.卫星类型:多光谱的LandSat TM7
G.日期时间:2002年7月9日02时55分35秒
H. Atmospheric Model (大气模式):共有Sub-Arctic Winter (SAW),Mid-Latitude Winter (MLW),U.S. Standard (US),Sub-Arctic Summer(SAS),Mid-Latitude Summer (MLS)和Tropical (T)。
根据经纬度和时间可以选定研究区的大气模式:中纬度夏天(MLS)
I.Aerosol Model(气溶胶模式):有Rural,Urban,Maritime和Tropospheric四种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Rural,在ENVI帮助中可查表定。
J.微粒模式选:无
最后按apply便可,完成后出现如下框图,等待完成即可。
Views>Two vertical view后,将完成大气校正后的图像拖拽至空窗口中,如下左图为原图,右图为大气校正后的:
在图片显示窗口右键选择Profile>spectrum或点击查看光谱剖面曲线并点击Cursor Value 图标查看Data值的变化。
四、影像裁剪
首先先要找到矢量文件并在ENVI中打开,File>open>studyarea.shp.
a.在右侧toolbox中查找Build Msak工具,双击后按下图设置:
按上图设置后得到如下掩膜文件:
b.在右侧toolbox中查找apply Msak工具,双击后按下图设置:
请把最终结果截图至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