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
作者:张丹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
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是作者观察生活的艺术结晶。

本文将探讨这封书信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分析孙致礼与王科一译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书信;翻译;审美
翻译之美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

在译本中,要实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即译者作为一名读者去体验原文之美,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即根据翻译规范所进行的翻译活动,把原文转换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原文的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得到实现。

本文选取的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第一封信,同时它也是一封辩解信。

该信对小说背景的介绍、人物性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对这封重要的信件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功能进行探讨。

一、该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突转
书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记录生活。

把书信融进小说则使小说情节联系更加密切,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整部故事的发展脉络。

使读者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小说中人物生活背景、性格、观点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傲慢与偏见》中,30余封书信时刻都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这封辩解信则使小说情节进入了高潮。

伊丽莎白初见达西时,认为他冷漠、傲慢又刻薄。

接下来的几次会面使伊丽莎白笃定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韦翰的挑唆、欺骗和花言巧语使伊丽莎白对达西更加厌恶。

同时,她觉得姐姐简的美好爱情也是由于达西的阻挠才破裂。

于是,达西首次求婚时,伊丽莎白声色严厉的拒绝了,而在文章结尾他们却结婚了,这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这两人,一个带着傲慢,一个充满偏见是如何化解矛盾走到一起的呢?求婚失败后的第二天早上,达西就给伊丽莎白送去了这封长信,以此来澄清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该信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达西借这封信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家与韦翰家的渊源,以及与韦翰的恩恩怨怨,同时也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阻挠宾利与简的原因。

这封信使伊丽莎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达西,为她与达西日后的感情发展创设了契机。

可以说这封信是整部小说的转折点,对整部小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该信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从小说前半部分的叙述可以看出来,达西是出身于当时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家庭。

以达西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人士,着装高雅,举止礼貌,表情忧郁,沉默少语,冷淡刻薄。

他们天生有种优越感,瞧不起中产阶级。

尤其是在第一次舞会上,达西自视甚高、傲慢无礼。

在这封辩解信中他说道:“至于说到他们俩这一门婚姻,我所以要反对,还不光光是为了这些理由,因为关于门户高低的问题,我朋友并不像我那么重视。

我所以反对这门婚姻,还有别的一些叫人嫌忌的原因……。

你三个妹妹都是始终一贯地做出许多没有体统的事情来,有时候甚至连你父亲也难免”(王科一,2006:112-115)。

可以看出,虽然伊丽莎白对达西有诸多误会,但达西本身就存有所谓上层人士的一些弊病,絕非伊丽莎白冤枉了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达西傲慢、刻薄、清高,但他能时刻为朋友着想,也能在伊丽莎白指出自己的不足时认真反思,而且与宾利的犹豫不决、不能确定自己和简的爱情相比,达西是个有主见、信念坚定的人。

对于伊丽莎白误会达西毁了韦翰前程这件事,达西对此作了解释。

他向伊丽莎白道出了与韦翰的恩恩怨怨,同时也是向读者来说明这其中深藏的渊源和背景,让读者了解到韦翰的真实人品。

韦翰在老达西在世时一直表里不一,甚至为了得到达西家的财产诱骗达西十五岁的妹妹私奔。

当读者和伊丽莎白读到这里时便可看清韦翰贪婪无耻的嘴脸,伊丽莎白读到这些时很是吃惊,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但看到达西可以请菲兹威廉上校来为其作证时,她又放下疑惑去相信达西所讲的一切。

这从侧面显示出伊丽莎白是一个颇具理性的人,不会因为达西的三言两语就轻信他或否决韦翰,也让伊丽莎白意识到自己当初对达西充满了误解和偏见。

三、该信提供多样的叙事视角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人称具有不同的效果。

小说通常会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往往第一人称会给读者主观的真实感,让读者感觉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第三人称则会让读者感到客观性。

不同视角给读者带来不同的视角,而不同视角的转换也会使小说更加立体。

同一部小说里作者为了使读者明白小说情节就要不断转换视角,但不可能反复转换,而在小说中穿插的书信就能轻而易举的实现各种视角的转换。

本文要探讨的信件是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因此是以达西的第三人称口吻向伊丽莎白和读者讲述。

当我们读这封信时会发现自己有时变成了写信者,有时又变成了伊丽莎白。

读者的感情会在这两个人物之间来回跳跃,与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相互融合。

四、该信的翻译策略分析与两个汉译本比较
翻译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归化和异化。

归化就是让翻译的文本尽可能与目的语文化、习俗靠近或者一致。

与归化相对应的异化指的是翻译的文本更接近源语言文化传统。

而翻译界一直以来都有该归化还是异化之争。

接下来以王科一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为依托,探讨该信在翻译策略上的异同。

王科一主张归化的译法,认为译文应简洁明了、生动形象,并在原文的基础上使目的语读者更准确清晰的阅读。

而孙致礼则是异化派,认为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将原文逐字逐句的翻
译下来,并将英语的语法顺序准确的转换成中文的语法顺序,这样才能准确清楚的展现原文字、词、句的原意和深层含义,才能精准的把握文章特点。

例1:But I demand it of your justice.
孙译:但我要求你公正的读读这封信。

王译:可是我要求你心平气和一些。

从形式上看,两者都与原文保持了一致。

从内容上看孙将这句译为“但我要求你公正的读读这封信”,把“justice”译为“公正”更符合原文的意思,而且显得语气强硬,更符合达西傲慢的性格,也更加反映出当时达西被伊丽莎白误会,想解释这一切的迫切心情。

而王译“可是我要求你心平气和一些”则语气稍弱一些,将“justice”译为“心平气和”这句和原文本并不贴切,无法准确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从此看孙译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人物和原著,真正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和神韵。

例2:With respect to that other, more weighty accusation, of having injured Mr.Wickham,I can only refute it by laying before you the whole of his connection with my family.Of what he has particularly accused me,I am ignorant;
孫译:那另外一桩更重的罪名,说我亏待了威克姆先生,我只有一个办法加以驳斥:向你和盘托出他与我家的关系。

我不知到他是怎么编派我的;
王译:现在再谈另外一件更重的罪名:毁损了韦翰先生的前途。

关于这件事,我唯一的驳斥办法,只有把他和我家的关系全部说给你听,请你评判一下其中的是非曲直。

我不知道他特别指责我的是哪一点;
译文是否能忠实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涵,会影响读者对原著和作者语言风格的理解。

从上例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对原文的形式都做了改变,都用原文中没有的冒号引出达西接下来要说的话。

而且,两个译本相比的话孙译更忠实于原文。

王译中“请你评判一下其中的是非曲直”在原文本中并没有体现,而是译者增译的。

孙译中“编派我”一词用的很地道,很有中国特色。

不得不承认孙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对文章理解更加透彻,有很多精彩之处。

例3:And after stating her imprudence,I am happy to add that I owed the knowledge of it to herself.
孙译:说明了她的鲁莽大胆之后,我要高兴地添一句:还是她亲口告诉了我这件事。

王译:她虽然糊涂胆大,可是总算幸亏她亲口把这件事告诉了我。

笔者译:虽然她糊涂大胆,幸亏后来亲自告诉了我实情。

孙译把前半句翻译成“说明了她的鲁莽大胆之后,我要高兴地添一句”稍显死板,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

而王译“她虽然糊涂胆大,可是总算幸亏她亲口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简单明了,没有刻板按照原文的语法句式翻译。

然而,笔者觉得王译还是略有累赘,不够简洁。

“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基本上还可以或大体上还过得去,而“幸亏”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或某些有利条件而得到了好处或避免了不愿发生的后果。

把“总算”去掉,调整一下语序更符合汉语表达。

翻译文章时,不能只采用归化或异化。

只有灵活运用,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结合的方法。

这样才能使译文自然易懂,又不刻板、拘泥于原著的形式。

五、结语
通过《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写给伊丽莎白的信,我们了解到书信在小说中的作用,在翻译中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两者结合的方法才能得出好的译文,又不致失去原著风采。

参考文献:
[1]Jane,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耿妍.《傲慢与偏见》中最重要的一封信[J].2014.
[3]李英杰,刘花.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3.
[4]马林.论《傲慢与偏见》作品翻译中蕴含的审美价值[J].2015.
[5]孙致礼.傲慢与偏见[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0.
[6]王科一.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张亚东.傲慢与偏见(书前言),2006:6.
[8]赵星.《傲慢与偏见》中书信的艺术价值[J].理论导刊,2008 (1):126-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