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https://img.taocdn.com/s3/m/2388633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e.png)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一、绘画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二、音乐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三、建筑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闻一多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的诗人,他主张必须具有新格律诗三个美;
①音乐的美,主要指音节,听觉要求;闻一多最重节奏,认为“节奏便是格律”;他要求每个诗句中音节的数量应相等音乐也成音尺、音部或顿;
②绘画的美,主要指词藻;视觉要求;他认为好诗必须有“浓丽繁密而具体的意象;”他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词藻来创造“浓丽”的意象,以此增添画面的生动;
③建筑的美,主要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视觉要求;即美要建筑在音节、句子之间一定的比例上;。
略谈《诗经》中的音韵美
![略谈《诗经》中的音韵美](https://img.taocdn.com/s3/m/d20e8c9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1.png)
略谈《诗经》中的音韵美《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文集,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最高的文化修养,还蕴藏了丰富的思想,其中有“和鸣有致”的音韵美。
在“音韵”的构词上,“音”主要指声调,“韵”主要指发音的规律。
在《诗经》中,诗人从声调和发音中汲取灵感,并发挥出美妙的音乐效果。
例如,“一声一声调,三合一声入”(《小雅节南山之什》),“两声之间有余韵”(《小雅周颂罢归》),“一声三角,五声四方”(《大雅宣和》)等。
这些诗歌表明,《诗经》中语言表达的技巧和音乐性极为丰富,可以较为精确地描绘出诗歌的音韵特点。
《诗经》的诗歌和音乐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古人文化的精神,而且赋予了作品极强的咏叹之意。
例如,《大雅东皇太一》中的“咏叹复述,天之尘埃”,表达的是从天而降的神圣之气;《小雅曹风》中的“悲风呼之,而蹙天地”,配乐的悲壮烟火般的音色更能诉说出民间野趣的悲哀;《大雅关雎》中的“小羊皮,马蹄铁,金壶珠”,通过准确的音韵,让诗歌更加细腻,更能触及人心。
在音韵美方面,《诗经》的作者的风格有所不同,他们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正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
正韵是一种古老的韵文写法,它主要取决于语言的节奏感,有时着重表达一定的语义和思想层次,有时又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性情。
例如,“敬酒居士,允泽礼仪”(《小雅六月》),“醉舞娇女,惊梦一场”(《小雅泰阿》),这些诗歌有着浓郁的古典情怀和细腻的文字押韵,令人赏心悦目。
至此,可以明显看出《诗经》中的音韵美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艺术,它结合了诗歌和音乐,展现出一种新颖而又有趣的语言风格。
认真研究《诗经》,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音韵美,不仅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古典文化的精彩,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语言的整体性表达。
在“三美”欣赏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在“三美”欣赏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https://img.taocdn.com/s3/m/bb5b0d51763231126edb11eb.png)
在“三美”欣赏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作者:张勤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1期【摘要】教材中的古诗文,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古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古诗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有效性闻一多先生曾极力提倡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应该说,这“三美”虽是对诗歌创作的指向,但我们不妨把它借用到古典诗歌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建筑美、音乐美进而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从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感受建筑美众所周知,对称美经常体现在中国的建筑之中,如中国著名的古都长安,其建筑是非常讲究对称的。
除此之外,众多的亭台阁楼、民居奇观都有对称之美。
所以说,对称美是建筑美的一大特征。
其实在中国诗歌里,同样具有明显的对称美的特征。
中国诗歌历来讲究对称对偶,如常见的“天”对“地”、“朝”对“暮”、“青山”对“绿水”等等,只不过在中国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对称美也随着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上。
古体诗一般句数不限,因而在整体上对称美表现不明显,但在局部还是较为常见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集之一,其间一些诗歌(如《关雎》)已初具对称之型。
诗歌而后由四言逐渐发展为五言、七言、乐府,诗歌的对称也愈发明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及“辞赋”,特别是受此影响而生成的骈体文,这种文体在语句上要求骈偶(即四六对),语音上讲究平仄。
这种现象发展到齐梁时代,诗体逐渐发生变化,此时从局部而言,它已经具有较为严格的对称美了。
这点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以沈约和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诗已注意讲究声律。
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偶为特点的格律诗。
中国诗歌发展到这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具有对称之美的近体诗。
三美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
![三美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12ee5a7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9.png)
三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文学评论家闻一多在其著作《诗的格律》中提出。
三美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也称为“格律美”,是指诗歌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美。
具体来说,“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包括平仄、押韵等要素;“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包括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建筑美”则指的是诗歌的结构和布局,包括章节、段落等组织形式。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整体美感。
三美的提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致力于追求诗歌形式上的完美,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同时,三美也对中国现代散文和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许多作家也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美和结构美。
闻一多倡导新诗应具有的三美
![闻一多倡导新诗应具有的三美](https://img.taocdn.com/s3/m/8c98dc0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f.png)
闻一多提倡诗歌具备“三美”是哪“三美”?闻一多诗歌创造的"三美"主张指的是: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绘画美: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美: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闻一多“三美”诗学观概述新格律诗是相对于以严格声律要求的旧体诗而言的具有诗行匀称、韵律鲜明、有规律可寻的现代新诗体。
这种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在诗学论文《诗的格律》里提出新诗创作要达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为标志而深受人们关注,并蔚然成为时代之风尚。
“三美”是人们对闻一多新诗格律理论内涵的简要概括,即指新诗应该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均齐)。
“三美”诗学理论观较好地体现了闻一多建立中国新诗的艺术形式的规范的宗旨。
音乐美一一讲究平仄韵脚,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律感。
绘画美一一选择词藻,符合诗主题的鲜明色彩,富有画面感。
建筑美一一强调节、句,匀称整齐,富有层次结构美。
闻一多三美的新诗主张,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某钟程度上克服、纠正五四运动以来,白话诗过于松散、随意,及散文化顷向。
为中国现代新诗,健康发展,做出特有贡献。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
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
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
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
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871e91a45177232e60a2a1.png)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
“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
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
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
(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美听,美读,美析)第一教学模块:美听。
请学生第一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二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仍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三次听读全诗。
听的时候看着屏幕,轻声的跟读,并感受诗人流露的情感。
——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听别人的朗读,下面换由我们自己实践了。
)第二教学模块:美读。
1. 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全诗,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 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请其他的同学注意这位同学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相比,在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3. 请同学们评点,教师作补充。
4. 再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5. 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朗诵全诗。
(课件:轻声的音乐)(教师过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伤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
文学“三性”和诗歌“三美”,作品
![文学“三性”和诗歌“三美”,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0f17a4e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e.png)
⽂学“三性”和诗歌“三美”,作品⽂学“三性”和诗歌“三美” 谈诗歌先要谈⽂学,谈⽂学先要谈艺术。
艺术的门类很多,如⽂学,曲艺,⾳乐,美术,舞蹈,杂技,摄影,书法,建筑,园林等等。
艺术是典型化了的⾃然景观和社会⽣活。
如果说⼤千世界是块璞,艺术品就是⼀块经过精雕细刻的完美⽟器。
⽂学是运⽤语⾔塑造形象、反映社会⽣活的⼀门艺术,其作品来源于⽣活⽽⼜⾼于⽣活,就是说,是典型化了的⽣活,不再是原本的粗俗的⽣活,却⼜处处反映着原本⽣活的本质。
⽂学作品有其共属的的“三性”: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美学价值)。
任何⽂学作品都是运⽤语⾔塑造形象,反映社会⽣活。
作者塑造的形象,必须具有真实性。
这种真实,并不是说把写作素材翻拍下来,⼀成不变。
⽽是要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过程,将社会现实化为艺术真实,达到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典型性的完美结合。
作品中的形象,社会⽣活中普遍存在,却⽆具体所指。
往往是张家的头,李家的脚,陈家的⽿朵反挂着。
但较之社会现实更典型,更激动⼈⼼,更富有⼴泛的指导性。
不少诗作者习惯于实物实写,实话实说,以为⾃⼰感动的事物也⼀定感动别⼈,其实不然。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被狼吃了,的确是很悲惨的事。
开始向别⼈述说,⼤家很同情她。
可⼀再述说,⼤家就烦腻了。
好的⽂学作品可以让⼈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久⼴泛的流传,我国古代和世界上的许多名著就具有这样强的魅⼒。
其实回过头想想,许多名著中讲述的故事有多少事是历史的真实?但我们可以毫不客⽓的说,作品中描绘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甚⾄现在还可以找到它们的影⼦,这就是⽂学作品的⽣命⼒,是和其历史性相融合的。
历史性,是指⽂学作品的社会性和思想性。
任何⽂学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社会⽣活,都是特定历史⽣活的缩影,都⾃觉或不⾃觉的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和社会客观的思想情感和意识,表现某种理念和追求。
《再别康桥》优秀板书
![《再别康桥》优秀板书](https://img.taocdn.com/s3/m/2e21b00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a.png)
《再别康桥》优秀板书《再别康桥》优秀板书【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https://img.taocdn.com/s3/m/134f3cd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a5.png)
闻一多在诗论《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指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是:建筑美,即是诗歌的形式要整齐,每一句话的字数差不多:音乐美,即是音韵语句节奏铿锵,押韵:绘画美,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
闻一多(1885-1946),字三友,湖北浠水人。
1928年应刘树杞之邀出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参与国立武汉大学的筹建。
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和文史研究。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果之丰,郭沫若叹为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91508ef704a1b0717fd5ddc3.png)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1.1921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朱自青、冰心等。
3《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年1月,吴宓主编的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戴望舒早期诗歌"",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
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
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
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
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
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雨巷诗人"的美32"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1949年7月2—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四美”具——赏析《再别康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四美”具——赏析《再别康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https://img.taocdn.com/s3/m/e07870e7c1c708a1284a444b.png)
单元学习主题
“四美”具——赏析《再别康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单元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单元学习目标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பைடு நூலகம்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是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
![再别康桥诗歌的三美](https://img.taocdn.com/s3/m/79a420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d.png)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三美特色的诗歌,这三美包括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绘画美:《再别康桥》通过运用一系列色彩明亮、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词语,如“金柳”、“柔波”、“星辉”、“青荇”等,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仿佛置身于康桥的美景之中。
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
音乐美:《再别康桥》在音节、音尺和压韵方面表现出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者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此外,还有压韵的运用,例如“轻轻的我走了”和“正如我轻轻的来”,词与词之间形成和谐的音韵。
建筑美:《再别康桥》在排列和字数上也展现出建筑美。
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诗歌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意境美:《再别康桥》的意境之美体现在其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诗歌通过对康桥美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唯美、梦幻的氛围,这既是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也是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这种意境之美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语言美:《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体现在其清新自然、流畅优美的表达。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诗歌既具有生动的形象感,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歌中的用词也十分考究,既贴切自然,又富有表现力,使得整首诗的语言都充满了美感。
结构美:《再别康桥》的结构之美体现在其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的布局。
整首诗由离别康桥的惜别之情引出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抒发,再通过描绘康桥夜色和金柳倒影等意象来展现康桥的独特魅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不仅在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方面表现出色,还在意境美、语言美和结构美等方面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528cbeea2af90242a995e54f.png)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诗经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的地位引言:从知网的统计数据看,到2019年2月为止,研究《诗经》的相关文章共有9204篇,其中硕士、博士论文825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下进行研究的文章共有6篇。
可以看出,对于《诗经》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各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
《诗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艺术信息,是我国汉语言文学体系中的无价瑰宝。
一、《诗经》内容概述《诗经》的创作时代,大致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具体创作者不详。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主要收录了西周时代,各个诸侯国的民间创作作品,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最高[1]。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统治阶级用于祭祀与祝祷的乐歌,主要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就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孟子、韩非子等人,常用《诗经》中的诗词作为资深观点的论据。
在汉代,《诗经》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奉为经典,位列"五经"之首。
在唐代,《诗经》由于反映了开放的民风、热烈的情感,受到唐代贵族阶层与广大民众的追捧。
在宋代以后,《诗经》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指导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学习与生活。
纵观历史,《诗经》在我国地位卓然。
二、《诗经》的文学特点《诗经》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中的《风》篇,收录了15个地区的160篇作品,例如周南、邶(bèi)风、鄘(yōng)风、豳(bīn)风等,被称作"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代表作品有《邶风·绿衣》、《鄘风·君子偕老》、《鄘风·鹑之奔奔》等。
第二,《诗经》中的作品抒发了人民真实的情感。
《诗经》中的《风》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爱情热烈的渴望、对自然由衷的赞美、对统治阶级压迫的强烈不满。
古文解读诗经中的音乐美
![古文解读诗经中的音乐美](https://img.taocdn.com/s3/m/14a5b65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67.png)
古文解读诗经中的音乐美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召人心,成为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解读诗经中的音乐美,深入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一、诗经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在辽阔的古代中国土地上,乐舞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音乐是乐舞的灵魂。
诗经中的每首诗都配有乐谱,并强调了音乐节奏的变化。
这种紧密的结合让诗经独具音乐美的特点。
它结合了韵律的诗歌与旋律的音乐,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形象化的音乐描写诗经中不仅融入了音乐元素,还通过对音乐的形象化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妙。
例如《鹿鸣》一诗:“鹿鸣草木之中,麀鼠突兀其罷。
”通过描述鹿和麀鼠之间迷离的音响,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仿佛能够听到鹿鸣的声音。
三、音乐的情感表达音乐是一种语言,能够传达丰富的情感。
诗经中的音乐也能够通过旋律,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国风·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通过鼓声的律动和节奏,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士兵们战斗时的激情和勇气。
四、音乐的神秘力量音乐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诗经中的音乐美创造了一种神奇的氛围,令人陶醉其中。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描绘了美丽的姑娘与君子相见的场景,通过音乐的和谐,增添了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气氛。
五、音乐的文化价值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美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
它不仅令人陶醉,还能够传递历史、文化与情感。
通过欣赏诗经中的音乐美,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音乐美是独一无二的,它与诗歌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音乐通过描写、表达和情感等方式,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诗经所蕴含的美。
它不仅令人陶醉,还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艺常识考题知识点
![文艺常识考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28e20cc281e53a5802ff8e.png)
历年文艺常识考题
1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创作于西周初至春秋中期;有风、雅、颂三部分
2 白话文运动在1916 年至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出现。
3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
4 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于1949 年7 月。
5 四书和五经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
6 《地球,我的母亲》的作者是郭沫若。
7 中国第一本关于舞蹈理论的专目是《新舞蹈艺术概论》。
8 裕荣龄是最早学习和引入欧美舞蹈的中国宫庭舞蹈家。
9 海豹突击队、阿尔法别动队、国家宪兵突击队、第九边境防卫队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的部队。
10 《逍遥游》、《齐物论》出自《庄子》。
11 闻一多提出的现代诗歌创作要做到“三美”,指的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12 中国着名舞蹈家戴爱莲的头像设立在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大厅。
13 屈灵均是屈原,生于战国,代表作是《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14 《皇后喜剧芭蕾》是被欧洲公认为第一部“真正的芭蕾”的作品。
15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分12 本纪10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
16 《呐喊》和《彷惶》是鲁迅的两部小说集。
17 芭蕾舞剧《仙女》第一次使女演员立起足尖。
18 《上林赋》、《子虚赋》的作者是司马相如,与其同属一个朝代的同一体裁的文学
家都有扬雄、班固、张衡。
19 茅盾写养蚕丰收成灾的短篇小说是《春蚕》。
20 在芭蕾舞史上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转折的芭蕾舞作品是《吉塞尔》。
语文复习题诗经《采薇》《饮马长城窟行》 《再别康桥》
![语文复习题诗经《采薇》《饮马长城窟行》 《再别康桥》](https://img.taocdn.com/s3/m/197ec41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9.png)
语文复习题采薇《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首。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分为国风有15个地区,共160首。
“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首,“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首。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在表现形式上,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多用重章叠字,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本诗选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表现服役士兵生活情感的诗,全诗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述了军队生活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和思亲想家的矛盾心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千古名句。
通过借景抒情,表达战士保家卫国,思亲想家的矛盾心理。
饮马长城窟行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饮马长城窟行》属于“相和歌辞”,现只存三四十首,为宋人郭茂倩所著,其中汉乐府多收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形式上以叙事为主,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是我国五言诗的先河。
诗经语言特色
![诗经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3c61e67011ca300a7c39006.png)
本色美、音乐美、性情美——浅析《<诗经>两首》语言特色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人间词话》所说:“《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古人给《<诗经>两首》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它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从语言方面,谈谈我的拙见。
(一)朴实无华——语言本色美《人间词话》所说:“《蒹葭》是一篇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可见它的语言不以人为雕饰,华美绚丽见长,而以拙扑自然不加雕刻为本。
在语言上保持了质朴自然的本色。
做到脱口而出,无矫饰妆束之态,语语如在目前。
而其情感正因为这种朴实无华,更显得一往情深。
如:其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简简单单几句话,便将抒情主人公百折不回、上下而求索的坚强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几句诗明白如话,简洁纯朴,而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
”《诗经》两首就是如此,既无典故,也无代字,但正因为这样,才更为形象、鲜明、生动、传神,使人有见语如见人,感同身受的效果。
(二)重章叠句——语言音乐美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三章只一章,特换韵耳。
其实首章已成绝唱。
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
”这便是说它的音乐美。
《诗经》两首就是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往往只变换数字,回环往复,短歌低吟,余音不绝。
如:《蒹葭》终篇以“蒹葭”和“白露”起兴,步入眼帘的是一个对彼岸世界(伊人)痴心不改的守望者。
不管是起兴还是对抒情主人公执着于“伊人”的描摹,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https://img.taocdn.com/s3/m/8cbc06cb0b4e767f5bcfcecb.png)
《再别康桥》中的“三美”《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
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
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
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
《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
![《诗经》语言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及其他](https://img.taocdn.com/s3/m/47895986ec3a87c24028c48d.png)
《詩經》語言的音 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及其他
一、《詩經》語言的音樂美
1.用韻和諧
《關 雎》 (周 南 )
關 關 雎 鳩,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 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 悠 哉 悠 哉, 輾 轉 反 側。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 窈 窕 淑 女, 琴 瑟 友 之。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芼 之。 窈 窕 淑 女, 鐘 鼓 樂 之。
《卷耳》(周南) 卷耳》 周南)
采 采 卷 耳,不 盈 頃筐。 嗟 我 懷 人, 寘 彼 周行。 陟 彼 崔 嵬,我 馬 虺隤。 我 姑 酌 彼 金 罍,維 以 不 永懷。 陟 彼 高 岡, 我 馬 玄黃。 我 姑 酌 彼 兕 觥 ,維 以 不 永傷。 陟 彼 砠 矣,我 馬瘏矣。 我仆 痡 矣, 雲 何吁 矣。
《碩鼠》(魏風) 碩鼠》 魏風)
碩 鼠 碩 鼠,无 食 我 黍! 三 岁 贯 汝,莫 我 肯 顧。 逝 将 去 女,適 彼 樂 土。 樂 土 樂 土,爰 得 我 所。 碩 鼠 碩 鼠, 無 食 我 麥!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德。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國。 樂 國 樂 國,爰 得 我 直。 碩 鼠 碩 鼠,無 食 我 苗!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勞。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郊。 樂 郊 樂 郊,誰 之 永 號?
謝謝大家
二零零九年四月
黍離(王風) 黍離(王風)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搖 搖。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蒼天,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醉。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實。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噎。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诗经》中的审美意蕴
![《诗经》中的审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e0415de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6.png)
2013.11学教育19《诗经》中的审美意蕴王思(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62)[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瑰丽夺目的中国诗歌的源头,本文从手法美、音乐美、意境美的角度来浅析《诗经》中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诗经;审美;手法;意境;音乐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
诗歌诞生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先,是人类语言艺术的最初形式。
自古以来,诗歌又以其本质特征——诗意美渗透于各类艺术形式之中,一直被视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最高形式,各类艺术形式中莫不以诗的境界、诗的语言、诗意效果等为完美追求。
[1]《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瑰丽夺目的中国诗歌的源头,对《诗经》审美意蕴的研究是追寻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本文将从手法美﹑音乐美、意境美的角度来浅析《诗经》中的审美意蕴。
一、《诗经》的手法美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关于赋、比、兴的解释,宋朱熹只说流传最广,最长为人们所采用:“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彼物也。
”[3]下面以《卫风·硕人》为例,浅析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硕人》是卫人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
“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美,曰庄姜。
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
”[4]“硕人其颀,衣锦褧衣”﹐硕人,指庄姜﹔颀,身形修长﹔锦,锦制的衣服﹔褧,女子出嫁途中用以遮蔽尘土的罩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碩鼠》(魏風) 碩鼠》 魏風)
碩 鼠 碩 鼠,无 食 我 黍! 三 岁 贯 汝,莫 我 肯 顧。 逝 将 去 女,適 彼 樂 土。 樂 土 樂 土,爰 得 我 所。 碩 鼠 碩 鼠, 無 食 我 麥!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德。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國。 樂 國 樂 國,爰 得 我 直。 碩 鼠 碩 鼠,無 食 我 苗! 三 歲 貫 汝,莫 我 肯 勞。 逝 將 去 女,適 彼 樂 郊。 樂 郊 樂 郊,誰 之 永 號?
謝謝大家
二零零九年四月
2.音節組合巧妙
3.重章復沓的應用
4.語氣詞、代詞的運用
二、《詩經》語言的 建築美
三、《詩經》語言的繪畫美
蒹 葭 蒼 蒼,白 露 為 霜。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一 方。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长。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央。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之 湄。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跻。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坻。 蒹 葭 采 采,白 露 未 已。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之 涘。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右。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沚。
《卷耳》(周南) 卷耳》 周南)
采 采 卷 耳,不 盈 頃筐。 嗟 我 懷 人, 寘 彼 周行。 陟 彼 崔 嵬,我 馬 虺隤。 我 姑 酌 彼 金 罍,維 以 不 永懷。 陟 彼 高 岡, 我 馬 玄黃。 我 姑 酌 彼 兕 觥 ,維 以 不 永傷。 陟 彼 砠 矣,我 馬瘏矣。 我仆 痡 矣, 雲 何吁 矣。
黍離(王風) 黍離(王風)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搖 搖。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蒼天,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穗。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醉。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彼 黍 離 離,彼 稷 之 實。 行 邁 靡 靡,中 心 如 噎。 知 我 者,謂 我 心 憂,不 知 我 者,謂 我 何 求。 悠 悠 蒼 天,此 何 人 哉!
《詩經》語言的音 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及其他
一、《詩經》語言的音樂美
1.用韻和諧
《關 雎》 (周 南 )
關 關 雎 鳩,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 淑 女, 寤 寐 求 之。 求 之 不 得, 寤 寐 思 服, 悠 哉 悠 哉, 輾 轉 反 側。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采 之。 窈 窕 淑 女, 琴 瑟 友 之。 參 差 荇 菜, 左 右 芼 之。 窈 窕 淑 女, 鐘 鼓 樂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