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论文

合集下载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探索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以前在改革开放以前,关于商品流通与市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对此,理论界曾进行两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在“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第二次是1959年在总结“”历史教训的背景下,围绕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再次展开的。

在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

前两次讨论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虽然当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但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交换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2.社会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向非商品过渡的经济。

如张翼飞说:“商品量的方面的发展过程是和商品质的方面的消亡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认为商品的质将随着每一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变,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地改变着。

“到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时,商品也就最后趋于消亡了。

”(注: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薛暮桥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在数量上仍将继续增长,但这时候,在质量上则正从商品过渡到非商品,商品所包含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注: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3.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

已故经济学家卓炯和顾准,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要代表。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是指中国经济从组织上、体制上、市场的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篇1浅谈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摘要: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

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

特别是““””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

1980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198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

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

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结业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结业论文

民国政府前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该时段是从1927年至1945年,其历史背景相当复杂,国民政府经历一系列巨变和考验。

就内部而言,从军事上基本同一中国,整理内部派系纷争以,勾心斗角,同时要消灭共产党;外部则是受复杂恶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影响更大,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经济萧条的结果传递到中国,国外的应对时局的各种经济思想诸如凯恩斯主义,德国的军事统制经济观念等传入中国。

中国的周边则是日本觊觎已久直至大规模侵华战争。

我个人总结该时段的经济思想有如下特点:基础性,譬如关于工业立国和农业立国的争论;实用性,比如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统制经济;传统和现代交错融合,蒋介石和孔祥熙的把中国传统道德,理财思想糅合进其施政管理当中。

关于经济思想有诸多定义,我所采用的是上海社科院钟祥财研究员在《经济思想的涵义及其史的写法》中的表述:经济思想既包括一般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和进展,但更是能够促进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哲学思辨。

范围上由三部分组成:A.由政府决策者或者社会政治家哲学家等提出的经济主张B.由专业学者提出的经济学理论C.存在于社会公众之中的经济观念。

写经济思想史,不能偏重于技术性的观点综述,而应着重梳理有价值的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轨迹。

在分析一种经济思想的价值,评价一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判断一个时期经济思想的状况时,对数量的统计要做具体分析。

关于统制经济/战时经济学这一块,相关的研究情况是这样的:陶宏伟的《国民政府时期“战时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说,20世纪30年代,受日本,德国等军事经济思想的影响,基于应对日本的侵略,使得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经济思想更多是研究战时经济问题与政策。

文章梳理了国内展示经济学的发展,列举了蒋百里《国防论》和关吉玉《中国战时经济》,罗敦伟《非常时期之经济政策》等人著作和影响。

伍启元经济思想最重要的方面是统制经济,叶世昌,丁孝智的《伍启元经济思想》系统的分析伍启元的经济思想。

文章列举伍启元对统制经济的定义,战时物价论,利用外资论,和谐管理等,并对其见解进行了价值判断。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历史论文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历史论文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历史论文
看待世界经济历史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与衰退,还需结合历史学的视角来了解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经济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体系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农业经济、工业化、全球化等。

每一个阶段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历史事件和政治力量的塑造。

其次,我们必须要理解到经济史是一个与世界各地的关系紧密相连的领域。

经济的发展、贸易的流通不仅影响着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还会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以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世界经济历史,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依存。

最后,对于世界经济历史,我们应该有一种包容与开放的态度。

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特点。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与机遇。

总之,看待世界经济历史需要保持谦逊与开放的态度,以史为鉴,为当下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篇3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次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使得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但是在取得骄傲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精尖的技术过分依赖国外;粗放式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等。

通过对中国经历过的不同发展模式的研究,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战略性思考1引言作为四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实践的结果,“中国奇迹”成了世人对中国的新评价。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改革,使得之前公有制为绝对优势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经济增长中过量的浪费资源以及污染环境;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区域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2.1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在之前的经济学中认为发展与增长是等同的,因此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特别贫困时期这种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之中只有依靠自身发展,只有自己发展才能有话语权。

因此我们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并且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重大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化。

2.2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多次强调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依靠过资本的积累来推动,以此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大约在30%-40%之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种地收入国家的同期资本形成率。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

“民国时期政‎府政策与近‎代工业结构‎的变化”关键词:工业,工业道路,工业阶段,工业有所发‎展摘要:中国近代工‎业结构变化‎先从重工业‎、军事工业慢‎慢向轻工业‎转变所谓重化工‎业就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中的重工‎业,或者说工业‎中除轻工业‎的部分,重工业是相‎对于轻工业‎而言的。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现代意义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包括能源、电力、电子、石化、冶炼、机械制造、汽车、修造船及建‎筑材料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一。

重工业化历‎程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发展完‎备的重化工‎业体系,制定了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

时至今日,回顾过去6‎0年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

1949 - 1960年‎,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 4%迅速上升至‎66. 6%;三年自然灾‎害之后这一‎比值降至4‎6. 3% (1968年‎) ; 1968 - 1978年‎该比值又有‎所回升;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轻、重工业结构‎的调整,该比值一度‎降至198‎1年的48. 5%; 紧接着的1‎982 - 1999年‎间,重工业产值‎比重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调整时‎期(平均51. 8%,最大53. 7% ,最小49. 8% ) ;从2000‎年开始,重工业又步‎入了一个新‎的结构扩张‎时代,从60. 2% (2000年‎)增至70. 5% (2007年‎) , 7年间增幅‎达到10. 3% ,同时也使中‎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1.1 中国重化工‎业的技术之‎忧重工业大多‎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进步‎有很强的依‎赖性。

近十几年来‎,以网络化和‎信息化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蓬勃展‎开。

中国经济史论文

中国经济史论文

2010年度《中国经济史》结课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030802年级:2008*名:***学号:**********师:***摘要文章根据客观的历史史实,结合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将明清两朝海禁政策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两朝海禁政策的区别,从而引出了海禁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更替的时期,海禁政策带给明清政府的损失远远大于其收益。

关键词海禁政策抵御倭寇海上贸易闭关锁国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一)海禁政策的历史背景………………………… ..4 (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 ..5二、海禁政策的实施过程……………………………… ..6三、海禁政策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 ..7(一)海禁政策对明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7 (二)海禁政策对清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8 四、海禁政策的现实意义... (8)结语......................................................... .8 参考文献. (9)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张福平海禁政策自从元代开始就存在了,选这个题目的原因很简单,从明清的海禁政策的效果和弊端来分析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明清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更替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海禁政策十分具有研究探讨的意义,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警醒。

本片论文主要根据一些历史记载的资料、前人的看法和自己思考来分析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后对明清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阐述了自明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海禁政策的一些历程,作者认为明朝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抵御倭寇,清朝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

经济史期末论文

经济史期末论文

浅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摘要: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是在矛盾统一之中发展形成的。

这一小农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重农抑商;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引言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重农抑商政策, 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 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 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 抑商服务于重农。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一种封闭性的农业社会,这与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 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财富主要产生于农业。

从思想上和政策上重视农业, 以农业为根本, 无疑抓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主导, 抓住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轴和核心, 也就抓住了治国安邦的关键。

重农政策的正确和重要, 是十分显然的。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与生俱来的, 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产物。

我国古代工商业的最初发展模式有着突出特点;在商朝和西周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模式是工商业由王朝官府垄断经营, 全部工商业为官营国有。

在这一历史时期, 王朝国家既重农, 又重工商,不存在主张抑制工商业的思想和政策。

如《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②。

《逸周书·程典》载周文王也说:“士大夫不杂于工商, 商不厚, 工不朽(巧), 农不力, 不可力( 成) 治”, “工攻其材, 商通其财, 百物鸟兽鱼鳖无不顺时”③, 主张农、工、商、虞四大行业各专其业, 共同发展, 工商业和农业同样被视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门类,行业之间并无主次重轻之分。

中国古代抑制工商的思想和政策, 是随着东周(春秋时期) 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形成的, 经历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中国古代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古代经济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经济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经济历史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有其深刻历史背景,转移分三个阶段完成并有其特点。

经济重心转移深远影响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背景;过程;影响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1-02世界文明大多发源大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由于地理气候等优越条件,人口稠密,开发早,政治经济文化先进,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但随着时光推移,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长江流域。

一、原因(一)1、黄河流域经过数千年过度开发,资源枯竭,好些资源不可再生,用一点少一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短期内得不到补充。

2、北方战乱多,中国古代战争多发生在北方。

战争使人民生灵涂炭,掠卖为奴隶,毁坏资源,毁坏生产,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3、北方由于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山崩地裂,水旱灾害,瘟疫疾病,水土流失,风沙泥石流等等,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剥削,水利失修,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造成多次灾难。

5、中国古代人结婚较早,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结婚,有多子多福观念,人口繁殖快,出生率高,人口基数大,加剧了环境的承载力度,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原因(二)1、南方自然条件好,环境气候生产条件优越,光热雨水充沛,多河流湖泊水塘,原先基本无开发。

2、南方战乱少,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的稳定,为发展与繁荣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3、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和生产工具,为江南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4、南方统治者为了发展实力,也为了能够对人民进行更多剥削,重视水利工程兴修,鼓励手工业发展,鼓励商业发展,鼓励发展对内对外贸易。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以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近现代国家发展历程【关键字】:什么是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什么是经济史?顾名思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发生、发展的历史。

所谓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从生产力方面,主要包括当时社会发展的各个生产部门,比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制度,比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所确立的经济制度,所建立的经济体系等。

但是,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所谓经济史,主要指的就是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

换句话来说,经济史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

这就是经济史一词的基本含义,需要首先加以明确。

经济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专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

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它能够促进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经济史的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完全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片面地研究生产关系。

这就是说我们把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发,从当时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关系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只有这样的学习和研究,才是科学的、全面的、完整的。

由于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因此,它与一般的经济学和一般的历史学有所不同。

一是重点不同。

经济学的许多分支都是以现实经济为研究对象,并且偏重于理论抽象。

历史学的许多学科都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偏重于理论综合。

经济史则只是研究历史经济,并且偏重于历史经济发展过程本身的论述。

二是作用不同。

经济学主要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历史学主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经济史学只限于历史经济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

经济学类论文(5篇)

经济学类论文(5篇)

经济学类论文(5篇)经济学类论文(5篇)经济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依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课时少,内容多,老师受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看到同学的感受。

课堂教学仍旧是老师讲、同学听的模式,同学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同学与老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同学学学数学的爱好,肯定程度上挫伤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同学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同学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心情。

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同学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很多同学学完微积分后不会详细应用,从而造成同学的学习爱好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

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进展对高校毕业生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需跟上时展的步伐。

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缘由。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目前的微积分教材非常注意理论的严谨性。

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

从内容绽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意严密的规律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

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

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学问而忽视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

这使同学感到微积分课程特别抽象,特别难学,特别神奇。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学问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意学问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学问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

世界经济史论文

世界经济史论文

序号:209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班级:08级金融七班姓名:***学号:*********** 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摘要:世界市场是指通过国际间的买卖而使各国国内市场得以联系起来的交换领域。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国际贸易从区域性贸易发展成为囊括整个世界范围的历史,是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关键词:世界市场新航路工业革命经济扩张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内容。

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从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来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和扩大了机器大工厂,提高了工作效率,推进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其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源。

市场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实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

另外,交通运输业的空前发展,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依托。

以机器大工业为中心的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对立的国际分工体系趋于成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

此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原先局限于地中海、波罗的海贸易,扩展到大西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欧洲、亚洲、美洲、非洲逐渐联系在一起,地区间的联系加强。

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欧洲人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地圆学说深入人心、指南针的运用、航海造船技术也不断进步,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学说史论文.doc

经济学说史论文.doc

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述评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班级:070306姓名:***学号:************一、凯恩斯经济学的形成凯恩斯主义起源于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它在迄今78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战以前,因刚产生不久,知之者不多,在西方经济学中尚属支流或“异端”;战后在欧美迅速发展成为主流经济学和官方经济学,在发展中有分裂为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到20世纪70年代,在“滞涨”的沉重打击下,开始走向衰落,以致20世纪80年代失去了官方经济学的宝座。

与此同时,新凯恩斯主义产生,是凯恩斯主义重新走上了复兴之路。

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包括凯恩斯经济学,以及在凯恩斯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

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在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处于长期慢性萧条,特别是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英帝国的鼎盛时期,直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在世界上还是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国、海军大国和金融贸易大国。

凯恩斯的青少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处于世界鳌头的繁荣、富强的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度过的。

这使他在心灵上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英国前景的信心,相信只要有正确的理论和经济决策,即使资本主义出了毛病,也可得到改善和消除,从而奠定了他后来创立凯恩斯经济学的信心。

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更进一步促使凯恩斯由信从自由经营论到国家干预论的决定性转变,从而建立起他的国家干预主义的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并取得明显效果的事实,进一步使凯恩斯相信,要拯救英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可行的;相反,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则必将带来危机和灾难,为了从理论上充分阐明这一观点,凯恩斯经济学应运而生了。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进行交换和贸易的时代。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后来的货币制度的兴起,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在古代,许多文明都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体系。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经济、古罗马的贸易网络、中国的丝绸之路等,都为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经济理念和制度。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大规模工厂的建立、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世界经济陷入了动荡和分裂。

东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对抗激化,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状态,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使世界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当代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着经济的面貌。

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应用,都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方向。

经济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资源利用、财富创造的种种尝试和实践,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相信随着人类认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此要求的帮助。

很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

进入二十一世以来,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全球经济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试探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与化解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市场主体、配置、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产业升级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偏离了 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改革方向,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只有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化解这些隐忧,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国有化还是多元化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在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已逐步退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而在一些垄断领域,国有经济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并且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

近年来,在竞争性领域,由于部分行业的利润率高,国有资本又有重回竞争性行业之势,甚至出现国有经济排斥非国有经济的现象,最明显的是煤炭行业、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如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对非国有煤矿的强制性收购;国有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排斥非国有房地产公司;亏损的国有山东钢铁重组民营日照钢铁;宝钢收购民企宁波建龙钢铁公司;中国商飞、四川航空集团、成都交投集团三家国企重组民营鹰联航空公司等。

国有资本更多地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必将影响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造成市场主体单一、缺乏竞争,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有经济的局面,背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而且,改革的历程充分证明市场主体在由单一走向多元过程中,市场绩效得到明显提升。

所以,培育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主体至关重要,本文所言及的多元化市场主体绝不局限于充分竞争行业,还包括垄断行业,也要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允许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介入,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另一方面要破除所有制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共同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制度框架下平等运行。

经济史论文

经济史论文

两宋钱荒问题研究选题原因: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上严重的损失,世界各国机会没有能幸免的,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再扫受重创,为了应对危机绞尽脑汁,如今经济才有所起色。

而中国虽因为政策得当没有造成过大损失,经济的发展毕竟受到了影响。

既然经济危机如此可怕,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我想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宋钱荒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可以给现实社会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书目:《文献通考》卷九渠汇川、王一成:《中国古代货币理论初探》,见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之四二提到两宋,人们大多想到积贫积弱,屈辱求和,割地赔款……堂堂炎黄子孙竟然多次向四方蛮夷求和,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屈辱之感油然而生。

然而两宋并非如此一无是处。

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另外,两宋文化极为繁荣胜于盛唐而达到巅峰,在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传统的农牧业随屡遭战火破坏,但并未停滞,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技术提高,甘薯玉米等作物引入中国。

手工业也有创新,商业呈现繁荣状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

然而在这种繁荣下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钱荒”就是其中之一,并最终导致了南宋经济的崩溃。

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的惊人,金童前一种就是中国历史上铸造量最多的。

在整个北宋167年间,大多数年份铜钱的年铸行量都在一百万贯以上。

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五百万贯,需要耗费一万吨左右的铜,这个数量是空前绝后的。

在唐朝,一年的铸币量也就在30万贯左右,有时甚至连一万贯也不到,有的时候干脆不铸。

而两宋时期足有几亿贯的钱币铸造出来。

不仅数量惊人,宋钱的种类还特别齐全,既有铜钱又有铁钱,既有黄金又有白银,既有金属货币,又有全世界最早的纸币,这种现象可谓空前。

在宋代,一个人的日平均消费水平也就在数十文至百文左右,由于大宗贸易和出境贸易还比较少,对贵金属货币的需求还比较少,所以人们生活中经常是小额支付。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论文

世界经济大萧条对中国工商业的影响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摘要: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

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

关键词:经济危机中国工商业影响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西方各国带来了严重破坏,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

为转嫁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商业遭受沉重打击,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出口贸易遭受重大打击,入超连年增加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对外贸易额下降了11%,但相对于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跌落43%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出口贸易仍然处于有利地位。

1931年后,西方各国货币贬值,变相使中国产品价格相对上升,使中国对外国的进口增多,出口量减少。

假定以192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为100,则1930年为88.1%,1931年为89.5%,1932年为48.8%,1933年为38.7%[1] 由此看来,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在这几年中急速下降1932年底银价上涨,尤其是英日美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倾销政策后,中国物价惨跌,工商业不振,尤其是货物出口,处于不利地位。

1934年美国提高银价后,中国物价下跌更快,同年10月国民政府开始征收白银出口税,但工商业倒闭、贸易锐减的趋势已经难以遏制。

以天津为例,天津地理位置优越,依托背后的平原,是当时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华北西北一带丰富的农产品,急需以津沽为总汇转运地,各地原料食料需要辗转运到天津出口;外国的商品,更需要借助天津商埠分配到内地,天津贸易交易量非常大。

经济史论文

经济史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对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发展及影响的研究》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名称:世界经济史研究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任课教师:王文章开课时间:2011年秋季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对资本主义经济史的发展及影响的研究(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

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初步发展的阶段,最早的空间范围在欧洲。

1.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生产关系的萌芽首先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随后又出现在西欧的尼德兰、法国南部和莱茵河畔。

原因: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如下:专业化了,势必出现许多新的手工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使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自立,扩大了社会分工。

这些情况进而导致第二框内的各具特色的手工业中心区和农业中心区;农工产品进一步商品化,同时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专业化,中心化和商品化,就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起来,并形成国内国外市场(第三框)。

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标志:雇佣剥削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途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和形成有两种途径。

如图:解析:(1)行会手工业者在商品生产中因竟争而不断分化,少数人富裕起来,他们为了多赚钱而扩大作坊,增加帮工和学徒,专事剥削,成了早期资本家(雇主)。

帮工、学徒和部分破产的作坊主沦为雇佣工人。

(2) 商业资本的巨大作用。

控制商业资本的包买主,先是,利用小生产者的经济困难,低价预购产品。

进而, 包买主将原料分配给小生产者,在自己家里用自己的工具生产,按时、按规格交货,付与一定的酬金;这样,小生产者便离开了市场,丧失了经营的独立性,实际上成为领取计件工资的雇工。

最后,包买主又将分散在家的小生产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这集中生产处就是手工工场。

工场的一方是雇主(工商业资本家),另一方是雇工(如图)。

这种雇佣剥削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幼芽势必逐渐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种类如此之多,数量之大如此空前,应该说钱实在太多了,那么宋代的人为什么还在不停地喊钱荒阳修上奏说:“淮甸近岁号为钱荒”。大文豪苏轼可能是讲钱荒讲得最多的了。宋哲宗时他上奏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百姓持银绢丝绵入市,莫有顾者。质库人户往往昼闭”如此来说钱荒问题应该相当严重了。到了南宋,情况更加恶化李纲在湖南任职时上奏说:“民间难得见钱,号为钱荒”,又说:“本路钱宝泄于他路,不可复还,民间阙乏,号为钱荒,以故谷贱伤民,民户输纳夏税户帖应于各色难得见钱,闾里愁叹,至有委弃田产逃移者”。可知由于市面上见不到现钱,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无法去缴纳赋税,之得被迫逃亡,钱荒之严重可见一斑。
第四,“钱荒”问题在宋代货币秩序中一个最突出的影响,就是导致了纸币的产生。
既然钱荒问题如此严重,对社会又造成了如此恶劣的影响,两宋政府当然会高度重视。为了应付这种危机,他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是严禁私铸和劣币的流通,并严格控制铜钱退出流通领域的途径。
从太祖开始,“凡诸州轻小恶钱及铁镴钱悉禁之,诏到限一月送官,限满不送官者罪有差,其私铸者皆弃市。”“因诏察民私铸及销熔好钱作薄恶钱者,并弃市;辄以新恶钱与蛮人博易者,抵罪。”“禁铜造币,盗铸者抵罪至死,示不与天下共其利也。”甚至连官员也有因此落罪者,“知阌乡县论九龄俄坐以铜钱一估夹锡钱七八,并知州王寀、转运副使张深俱被劾。”
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货币需求量大增。南宋偏安一隅,地处全国最富庶的东南沿海一带,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战事,政治上也相对稳定,再加上不堪金国压榨的北方百姓南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技术,从而使南宋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据记载,当时临安府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已经是百万人口的世界级大都市了,仅米粮一项,“细民所食,不下一二千石,皆需之铺家”。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商品交易是多么地活跃,随之而来的是货币流通量的激增。二是铜钱外泄,大量流入北方和海外。南宋政府腐败无能,向金国屈膝求和,每年给金国赔款300万两,多数以铜钱折算;再则民间的铜走私十分严重,而对外贸易又十发发达,铜钱又通过贸易的方式流往海外一部分。《宋史·食货志》载:“南渡,三路舶司岁入固不少,然金银铜铁,海舶飞运,所失良多,而铜钱之泄尤甚。”三是铜源不足,铸造钱额减少。南宋时,随着所占据州县的减少,铜矿资源相应匮乏,再加上铸造钱币的中心大都残破,无以恢复,所以铜量锐减。四是销钱为器,使铜钱退出了流通领域。由于铜源匮乏,铜器紧俏,相当数量的铜钱被人们销毁为器。南宋的铜钱需求量大,铸行却少,综上所述,造成了南宋的钱荒。
由政府对铁、铜钱的差异性对待、及其之间兑换关系产生的恶劣影响,不仅造就一批往返贩卖铜钱的奸商,而且也引发了政府官员的严重舞弊,“然卒难得铜,而转运副使右补阙聂咏、同转运判官秘书丞范祥皆言:‘民乐输铜钱,请岁递增一分,后十岁即全取铜钱。’诏从其请。咏、祥因以月俸所得铜钱市与民,厚取其直,于是增及三分。民萧然,益苦之,或剜剔佛像,毁器用,盗发古冢,才得铜钱四五,坐罪者甚众。”
参考书目:《文献通考》卷九
渠汇川、王一成:《中国古代货币理论初探》,见中国钱币学会编:《中国钱币论文集》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八之四二
提到两宋,人们大多想到积贫积弱,屈辱求和,割地赔款……堂堂炎黄子孙竟然多次向四方蛮夷求和,屡战屡败,节节败退,屈辱之感油然而生。然而两宋并非如此一无是处。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为历史上着名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另外,两宋文化极为繁荣胜于盛唐而达到巅峰,在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等方面均有所建树。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传统的农牧业随屡遭战火破坏,但并未停滞,农业生产技术改进,技术提高,甘薯玉米等作物引入中国。手工业也有创新,商业呈现繁荣状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然而在这种繁荣下也隐藏着许多问题,“钱荒”就是其中之一,并最终导致了南宋经济的崩溃。
因此,宋政府采用了铁来代替铜。早在五代时期,用铁铸造的钱币就已在部分地区通行,宋朝延续这一做法,在四川和陕西等地发行铁钱,并明确规定其与铜钱的兑换比价:“伪蜀广政中,始铸铁钱,每铁钱一千兼以铜钱四百,凡银一两直钱千七百,绢一疋直钱千二百,而铸工精好殆兴铜钱等。益买金银装发,颇失裁制,物价增长。寻又禁铜钱入川界,铁钱十乃直铜钱一。太平兴国四年,始开其禁,令民输租及榷利,每铁钱十纳铜钱一。”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民间储存铜钱或铜器的行为,也持坚决的禁止态度:“(大中祥符六年)诏两浙诸州军寺观及民家藏铜像,限两月内陈首,委本处依铜钟磬例勒知州、通判名衔,给令依旧供食。先是,知衢州宋为善言所部民有铜像者,依法区断,其铜像准犯铜例设官。虑伤崇奉之道,而陷刑者众,故条约之。”“(绍兴)六年,敛民间铜器,诏民私铸铜器者徒二年。”“(绍兴)二十九年,令命官之家留见钱二万贯,民庶半之,余限二年听转易金银,算请茶、盐、香、矾钞引之类,越数寄隐,许人告。”
第三则是在一些地区使用铁钱,取代铜钱的流通地位。
铜资源的短缺要求中国采用其他种类的金属作为代用品,但中国缺乏金银等贵金属矿产,“汉世犹用金银为币,宣、元以後,金币始尽。”明代经由海外运入的大量白银,在宋代尚未出现,当时白银只能作为大宗交易使用,而在日常生活中仍必须折换成铜钱方能成行,“薄暮,诸公始醒,酒家具道所以,皆怅然自失。其家持银往市,得钱止可酬所直,了无赢余。”“川峡素不产银,而募人以银易盐,又盐酒场主者亦以银折岁课,故贩者趋京师及陕西市银以归,而官得银复辇置京师,公私劳费。”
两宋钱荒问题研究
选题原因: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上严重的损失,世界各国机会没有能幸免的,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也再扫受重创,为了应对危机绞尽脑汁,如今经济才有所起色。而中国虽因为政策得当没有造成过大损失,经济的发展毕竟受到了影响。既然经济危机如此可怕,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我想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宋钱荒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可以给现实社会带来一些启示。
因古代中国在东方的国际经济中处于中心地位,所以周边各民族皆喜爱使用中国铜钱,以此作为其国内的硬通货,这便引起了铜钱的大量外流,“得中国钱,分库贮藏,以为镇国之宝。故入蕃者非铜钱不往,而蕃货亦非铜钱不售”“而契丹亦铸铁钱,易并边铜钱。”“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西北边内属戎人,多赍货帛于秦、阶州易铜钱出塞,销铸为器。”而在南宋时期则尤为加剧:“每客人一名入北界交易,其北界先收钱一贯三百,方听入榷场,所将货物又有税钱及宿食之用,并须现钱,大约一人往彼交易,非将现钱三贯不可,岁月计之,走失现钱何可纪极!”“至于淮、楚屯兵,月费五十万,见缗居其半,南北贸易缗钱之入敌境者,不知其几。”
通常来讲,金属货币是由于其自身的价值而得到在市场上的价格的,但在宋代,因为铜供应量不足导致铜的价格上涨,而政府又限制铜钱的流通价格,使得铜钱与铜的价格脱节,其价已远低于本身的含铜量及铸造花费,故而,销毁原有的铜钱来铸造铜制器皿或佛像,已经成为众多逐利之人谋取暴利的手段了,“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获利五倍。”而这就更加剧了市场中铜钱数量的减少,对于“钱荒”问题等于是雪上加霜。对这一行为,政府颁布了极为严厉的禁令:“自天圣以来,毁钱铸钟及为铜器,皆有禁。”“二年,禁销钱为铜器者,以违制论,炉户决配海外。”“(淳佑)十二年,申严鉟销之禁及伪造泄之法。咸淳元年,复申严鉟销、漏禁。”以保证铜钱停留在市场当中。
钱荒问题对于政府和平民的经济生活都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在一个货币不足的社会里商品交换必然产生困难。由此便出现货币价格不断上涨出现已不足数之钱“当百”的情况。宋初凡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为百。然诸州私用则各随其俗,至有以四十八钱为百者。至是,诏所在用七十七钱为百。另一方面,由于是私铸铜钱能够产生暴利,虽然面临着政府的严力禁止,但私人铸钱者仍络绎不绝,钱尚多复申乾之禁稍峻其法。而在政府一方,则大规模发行纸币企图缓解钱荒,但纸币充斥市场排挤铜钱,造成货币购买力下降,物价上涨。
但宋朝的这些措施见效并不明显,通观两宋的历史,以上的禁令一再颁行,反复强调,正说明了其施行的效果之差,这就需要在“节流”之外,另寻途径“开源”。
第二,采用各种手段增加政府手中的铜。
首先,政府在禁止民间储铜的时候,也借此将其收入自己手中:“京城居民蓄铜器者,限两月悉送官。”“庆元三年,复禁铜器,期两月鬻于官,每两三十。”“二十八年,出御府铜器千五百事付泉司,大索民间铜器,得铜二百余万斤,寺观钟、磬、铙、钹既籍定投税外,不得添铸。”
最后,由政府控制大开铜矿,“(咸平三年)先是,宰相张齐贤上言:‘今之所患,钱货未多,望择使臣往逐处相度,添价及招诱人户淘采铅锡,仍按行铜山易得薪炭处,置监铸钱。’”“后乃诏京西、淮南、两浙、江西、荆湖五路各置铸钱监,江西、湖南十五万缗、余路十万缗为额,仍申熟钱斤重之限。”
尽管有着这些措施,但就整体来说,宋朝政府的入铜量依旧不如出铜量,尤其是在南宋失去了北方铜矿的情况下,铜钱的短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
为此,政府一再宣布禁止不同区域之间货币的自然流动,“所铸铜钱通行诸路,而陕西、河东、四川系铁钱地者禁之,第铸于陕西铁钱地而已”,并严命打击私铸货币及倒卖铜钱的行为,但同前文所说各种政策一样,这一做法也收效不大。人民在苦于铁钱比价的同时,在交易中也不愿接受铁钱,“铁钱重滞,难以赍远,民间皆愿复用铜钱”,使政府缓解铜荒的目的无法实现。
宋朝政府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从北宋至南宋,其先后颁布了众多旨在阻止铜钱外流的禁令:“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乃诏吏民阑出铜钱百已上论罪,至五贯以上送阙下。”“是以自临安出门,下江海,皆有禁。淳熙九年,诏广、泉、明、秀漏泄铜钱,坐其守臣。”“沿海人户五家为一保,不许透漏舟船出北界;如违,将所贩货物尽给充赏外,仍将应有家财田产并籍入官,同保人减一等”甚至与日本商谈限制两国之间的贸易数量。
但是,铁钱的铸造方法较铜钱简单,易于私铸,且在一国之内铁、铜钱的流通范围不同,这本身就造成了众多弊端:“太平兴国四年,始开其禁,而铁钱不出境,令民输租及榷利,铁钱十纳铜钱一。时铜钱已竭,民甚苦之。商贾争以铜钱入川界与民互市,铜钱一得铁钱十四。”“川峡铁钱十直铜钱一,输租即十取二。旧用铁钱千易铜钱四百,自平蜀,沈伦等悉取铜钱上供,及增铸铁钱易民铜钱,益买金银装发,颇失裁制,物价滋长,铁钱弥贱。”“陕西行铁钱,至陕府以东即铜钱地,民以铁钱换易,有轻重不等之患。”“熙、丰间铜铁钱尝并行,铜钱千易铁钱千五百,未闻轻重之弊。及后铜钱日少,铁钱滋多。绍圣初,铜钱千遂易铁钱二千五百,铁钱浸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