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城市群消费者解读-麦肯锡
麦肯锡+中国富裕阶层消费研究报告
8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08年最后一个季度进 行,内容包括:
· 对四个城市(北京、上海、沈 阳及石狮)的富裕消费者进行 两小时的家庭访问以及两小时 的陪同购物,以了解他们的生 活形态、态度及需求,为后续 的定量调研提供方向和思路
3.依据消费需求细分 中国富裕消费者十分 重要
中国富裕消费者不仅有别于外国 富裕消费者以及中国那些较不富 裕的消费者,即使他们内部也在 消费态度和行为上有所不同。依 据消费需求,我们对中国富裕消 费者群体进行了细分。我们的细 分不仅明确而有可操作性,还具 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报告对相关 内容也有阐述。.
3 本调研是麦肯锡“解读中国”(Insights China by McKinsey)“中国消费者年度调研”系列的补充。中 国消费者年度调研始于2005年,对不同收入阶层、年龄、城市和地区的600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 研,对中国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2009年的调研正在进行中,该调研覆盖了中 国58个城市中的15000名消费者。
的水平。此外,我们发现四分 之三的“新增”富裕消费者将来 自目前的一级城市之外的地方。 (图2)。
图 贰
⭹㏎㤙䈓⤝㩰⭥䁾鼻
2015㛋䐱⺛⭥䊄㼜Ⳳ䎀ㅌ䊻㚥㾊⧨㬱㈴䓂ᷠ
䊄コ㵆᷍➺㶓黃
1.6 0.5 (31%) 0.5 (34%) 0.6 (35%)
2008
0.7 䄜*⧨㬱
0.9 ⱟ⧨㬱
䄜⧨㬱 ⱟ⧨㬱 㡅㰝⧨㬱
商家必须以最快的方式适应中国 富裕消费者增加的速度。现在的 富裕消费者中大约有一半是在过 去的四年内开始获得财富,而且 将在未来五至六年内成为富裕消 费者的那些人中的大部分现在还 并不富裕。当市场中呈现出这样 的爆炸式增长时,消费习惯也正
麦肯锡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在通货膨胀和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人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有哪些特点?中国市场下一轮增长源泉究竟在哪里?企业又该如何抢得制胜先机?日前,麦肯锡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解答。
中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消费社会。
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然而,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水平比欧美各国低了很多。
中国政府已经有所反应。
在“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这对广大的消费品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从2005年起,麦肯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中国消费者调查。
我们访谈了60多个城市的近5万名消费者,其收入、年龄、地区、所属城市集群和城市层级都不相同。
他们代表了中国80%的GDP、90%的可支配收入以及50%的总人口。
与往年的报告一样,麦肯锡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城镇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该报告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调研结果。
首先是中国消费者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
其次是消费市场的未来增长点以及不同品类和区域的增长差异。
再次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消费品企业,报告也提出了六大建议。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仍然信心十足;∙消费取舍行为大幅减少;∙初次购买对消费增长的重要性减弱;∙中国消费者接受陌生产品的速度很快,这是新兴品类消费增长的源泉;∙品牌高依赖度和低忠诚度并存;∙互联网尚未成为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重要来源;∙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可信度有了大幅跃升;∙情感因素日益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富裕人群对品牌的选择。
一路高涨的消费信心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比去年更乐观。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有何新变化?》
中国消费者有何新变化?品牌经理要想紧跟中国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观念并非易事。
不过,还是可以在一片市场喧嚣之中辨别出某些趋势。
事实证明,中国消费者是一个难以捉摸的目标群体。
在中国,每年有1千万新的消费者进入消费市场,而原有的数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迅速变化。
从2005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跟踪研究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我们每年都要对生活在各种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城镇、分属于不同的收入水平、年龄和地区群体的大约5,000名消费者进行采访。
为了进行对比,我们还同时在香港、日本、韩国、台湾地区、英国和美国开展了类似的网上调查。
本文在我们以前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
例如,通过今年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消费者对未经检验的产品的担忧与日俱增,而且更有可能在最后时刻才会做出购买决定。
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产品推荐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在电视上打广告仍然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其冲击力正日益减弱。
同时,印刷品广告正日渐式微,而赞助活动和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大。
在中国市场营销环境日益嘈杂的喧嚣之中,保持与消费者的联系仍然是一项困难重重而令人沮丧的任务(参见附文在中国的市场营销人员担心什么?”)。
品牌的重要性根据我们的最新调查,中国消费者愿意为他们经常购买的某种品牌产品支付平均 2.5%的溢价。
与此相比,在发达市场,消费者愿意为熟悉的品牌支付的溢价可以达到20%或更高。
我们的研究表明,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正在使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提高,而对他们喜欢的品牌的忠诚度则在降低。
在今年的调查中,有3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基于店内促销优惠和最低成交价来做出自己的最终购买决定的;与此相比,在2007年的调查中,如此表示的受访者只有27% (图1)。
图表1 一I习* |冋灵活变通的购物行为电3!品理塞理了澤电II帘圾的删■自刿序占覺山育比刷5=4I?■存I 12但是在中国,品牌的开发仍然至关重要。
我们研究的大多数购物者(带着他们心仪的某几种或首选的某一种品牌产品的候选名单走进商店,并且他们在购买时也不会偏离自己的爱好。
中国城市群分析法
中国城市群分析法2016-01-13麦肯锡人力资源考试资料分享中国城市导读:认识复杂中国,需要良好方法。
麦肯锡城市群方法,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22个城市群。
这种划分,更凸显了消费者偏好、人口特征、产业构成、政府政策等因素在城市间的区别,而不仅仅是考量区域位置,因此,对投资、销售、管理更具指导意义。
如今,这项题为“一个国家,多个市场——用麦肯锡城市群方法瞄准中国消费者”的城市群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作认识中国市场的经典方法。
广州和深圳有着很多共性,但这两座同处一省、驾车距离仅为3小时的城市在人口构成、语言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别却不亚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
深圳居民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说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习惯在酒吧喝一杯。
而在邻近的广州,外来人口只占1/4,人口年龄偏高,主要说广东话,习惯于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喝茶。
很少有跨国公司会在法国和德国市场运用同样的策略,但似乎很多公司在中国却正是这么做的。
它们专注于培植最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南京的较大的二线城市),而忽略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
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
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现在,很多在华公司对中国城市仍采用逐个管理的方法。
然而,通过总结它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更有效且更合算的管理方法,即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它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少则包括2个城市,多则包括约70个邻近的城市。
决定城市群的不只是其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
麦肯锡中国报告之消费市场分析
麦肯锡中国报告之消费市场分析1.中国快速扩张的消费市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重要机会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在扩张中变得更加自信、富裕、更加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从而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纽带。
消费市场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国际企业创造了巨大机 会。
到2030年, 58%的中国家庭有望跻身“大众富裕”或以上阶层,这一比例将超过韩国目前的 55%。
中国城镇消费者的支出水平正在向世界其他国家靠拢。
中国城镇消费者用于可支配性支 出的收入也在增多。
食品支出在中国家庭总消费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50%降低到了2017年的 25%,已经与发达国家如今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无几——日本为26%,韩国为29%,美国为17%。
2.在华外企将可能面临竞争格局的变化中国消费市场已经与全球高度整合。
自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逐步降低了外企在华运营的门槛,并从2004年开始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国内所有市场经营零售业务。
中国还开放了分销领域,允许外资分销企业申请全国性牌照。
因此,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相当可观。
我们分析了十大消费领域的30种顶尖品牌,发现2017年在华外企的平均市场渗透率为40%,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6%。
某些行业的渗透率甚至更高,例如在美妆和个人护理领域中跨国企业的渗透率高达73%(见图7)。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企业和品牌的发展也被带动起来。
在我们研究的30个消费品类当中,外国品牌在其中11个品类中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
在这些品类当中,中国本土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营收业绩已经可与外企相媲美,其中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全球。
智能手机市场(尤其是高端领域)曾经由美韩两国的生产商所主导,但现在中国手机品牌已经逐步 出口东南亚、非洲和欧洲。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中国智能手机在非洲大陆、印度和 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超过30%。
中国的移动游戏产业在2016-2018年间增长了250%,《王者荣耀》和《终结者2:审判日》等不少国产游戏已经出口海外。
麦肯锡:中国消费行为的四种变化趋势案例分析
麦肯锡:中国消费行为的四种变化趋势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上海发布了最16年9月2008新的消费者调查,并发现日渐富有的中国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自信,这对消费产品的营销和零售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陈有钢表示:“我们见证了日渐成熟和精明的消费群体的崛起,调查还表明,在华运作的企业应根据消费者的独特偏好,调整其市场营销计划的重要性。
”麦肯锡对中国消费者行为进行的第三次年度调查显示,四种趋势正在重塑着中国消费市场格局,即消费者行为的地区差异日益重要、富裕的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偏好加强、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的下降,以及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的新途径。
一、地区差异日趋重要现时,中国许多企业依然按照城市级别来细分客户,他们假设着全国各地富裕的一线城市居民,有相似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尽管这一趋势在分析以收入为基础的消费者行为,例如购买高端产品的意愿时依然有效。
但最新调查显示,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地区特点,正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重要得多。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消费者在购买某一产品前,对其口碑的依赖度(42%)要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37%。
而漂亮的外观设计对西南地区的手机用户来说,是他们购买的最重要因素,占被访者的32%,国内平均水平却仅为18%。
过去,企业一直可以按照各城市的相对经济地位来划分市场,即依靠“城市分级”体系。
但随着中国财富向各地区的扩散和城市.化的持续进展(到203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总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0亿人),在确定最佳市场战略时,地区特点已变得比城市级别差异更为重要。
在麦肯锡研究的八大主要购买因素中,有六项地区差别比城市等级差异显得更为重要,如影响力来源的因素以及有关新产品接受度的因素等。
在考察花钱购买高端品牌意愿等收入驱动因素时,城市等级依然十分重要。
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考虑战略选择,重新评估地域扩张、资源配置所采用的标准,投资开发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新产品,完善营销信息传递方式和优化营销组合。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力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力分析内容摘要:消费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增强城市居民消费力既可以拉动内需,又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基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得出居民的消费结构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消费力研究背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2006年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收入的分配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1985年,99%的城市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少于2.5万元人民币(3019美元)。
到2005年,该比例几乎下降了一半,随着大量人口跃入中产阶层,该比例还将继续下跌。
预计从2006年到2015年,中国将诞生庞大的中产阶层。
2025年将拥有2.7亿家庭组成的城市中产阶层。
中国城市消费者将崛起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城市消费市场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也是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消费问题,特别是城市市场需求问题成为政府和理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后危机时代,出口增长受阻、投资增长有限以及市场新的消费热点一时难以形成的形势下,通过强化城市市场来扩大国内需求从而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研究是分析居民消费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基于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从截面角度,应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现状进行研究,以揭示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变动趋势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居民消费需求的分析一般而言,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分析多为定量分析,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截面分析多为定性分析。
所以,需要对它们分别进行。
《中国城市居民2009统计报告》的经济截面分析,选择了9个截面(食品、粮食、设备用品、医疗保障、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和杂项),并以2009年截面为重点;本文同样选择这9个截面,进行居民消费力的截面分析。
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在通货膨胀和扩大内需的现实背景下,中国人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有哪些特点?中国市场下一轮增长源泉究竟在哪里?企业又该如何抢得制胜先机?日前,麦肯锡发布了《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消费新力量》,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解答。
2011年11月• 安宏宇马思默刘文娟李丽华来源:《麦肯锡季刊》中国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消费社会。
十年之后,中国的个人消费总额将翻一番,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然而,中国的个人消费支出水平比欧美各国低了很多。
中国政府已经有所反应。
在“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
这对广大的消费品企业无疑是利好消息。
从2005年起,麦肯锡每年开展一次大型中国消费者调查。
我们访谈了60多个城市的近5万名消费者,其收入、年龄、地区、所属城市集群和城市层级都不相同。
他们代表了中国80%的GDP、90%的可支配收入以及50%的总人口。
与往年的报告一样,麦肯锡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是对中国城镇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该报告重点阐述了三个方面的调研结果。
首先是中国消费者当下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
其次是消费市场的未来增长点以及不同品类和区域的增长差异。
再次是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
针对消费品企业,报告也提出了六大建议。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尽管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仍然信心十足;•消费取舍行为大幅减少;•初次购买对消费增长的重要性减弱;•中国消费者接受陌生产品的速度很快,这是新兴品类消费增长的源泉;•品牌高依赖度和低忠诚度并存;•互联网尚未成为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重要来源;•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可信度有了大幅跃升;•情感因素日益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富裕人群对品牌的选择。
一路高涨的消费信心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模式是怎样的?首先,我们发现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比去年更乐观。
麦肯锡建议用城市群细分市场
麦肯锡建议用城市群细分市场全球消费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是哪一个?麦肯锡在其最新的《中国消费者年度调查报告》中肯定地表示,是中国。
“中国消费额的年混合增长率为11%,居世界之首。
而且在未来十年中,这样的趋势仍将继续,其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
”麦肯锡亚洲消费者研究中心高级总监狄维瑞(Vinay Dixi t)说。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年消费额是3万4000亿人民币,若以年均增长11%计算,未来有望达到10万亿人民币一年的消费额。
新的消费趋势正在日趋明朗,巨大的消费市场令企业兴奋不已。
企业应该针对这些新的消费趋势做怎样的调整?麦肯锡对此进行了解答。
中国消费者的新特征中国消费者积极的消费态度,即便是在经济危机当中,也没有特别显著的滑落。
但新的消费趋势却越来越清晰。
从前,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较低,大部分的消费都是用于生活必需品(主要是食品和衣服)的支出,一项调查显示,平均而言,仅食品一项,就占到家庭消费支出的30%。
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构成中,非生活必需品和半生活必需品的比例越来越大。
其次,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务实,体现在他们消费的频率下降,但单次消费的金额上升。
这是一种越来越“西方化”的消费趋势。
比如在欧洲和美国,消费者采购的频率只有中国消费者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平均每次采购的金额,是中国消费者的3~4倍。
此外,麦肯锡的调查显示,和2007年的调研结果相似的是,中国消费者仍然将购物作为休闲娱乐项目,这也是他们与家人欢聚的一个重要方式。
更有意思的是,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他们抬高了商家营销的门槛。
比起欧美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驱动因素主要是产品的成熟度和功能性,其次才是情感因素,即是否适合自己,对自己的家庭是不是有价值等等。
“情感因素中,家庭的因素越来越重,中国消费者比全球其他地方的消费者更关注这个因素。
”麦肯锡全球董事马思默(Max Magni)说。
消费升级也是中国消费者在调查中显现出来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麦肯锡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习惯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麦肯锡公司进行了一项全面的中国消费者调查。
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品牌声誉非常重视。
在购买决策中,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声誉和高品质的产品。
这一现象与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因此,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非常敏感,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可靠品质和安全保障的产品。
此外,调查还发现,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一趋势在服装、饰品、家居装饰等领域尤为明显。
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独特的产品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与此同时,调查还揭示了中国消费者对于线上购物的偏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选择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商品。
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消费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通过互联网购买了商品。
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
线上购物的便利性和丰富的选择是吸引中国消费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尽管线上购物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实体店仍然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调查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更喜欢在实体店购买商品。
这表明实体店仍然是中国消费者购物的主要场所。
与线上购物相比,实体店能够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和更直接的服务。
此外,实体店还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真实性的担忧,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购买商品。
在调查中,麦肯锡还发现了中国消费者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消费者对于环保产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麦肯锡《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指数:衡量中国城市的新工具》
中国城市有多“绿”?——“城市可持续性指数”管窥一项新指数显示,中国推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让人喜忧参半。
2011年2月• 华强森本文包括:∙第1 页∙第2 页o图表:中国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某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另一些方面却仍然落后。
∙作者简介∙致函编辑随着各国都力图在不牺牲未来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个首要政策问题。
中国的情况比其他所有地方都更加紧迫,因为中国城市的区域和经济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都将保持快速发展,而这里的资源使用及环境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严重担忧。
国家和地方领导人已将可持续发展列为重中之重,采取应对措施。
使用“城市可持续性指数”这项新的衡量标准,我们发现,中国这一新努力所产生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1。
该指数显示,表现最好和最差的城市在几个指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并不符合可持续性的全球基准,但有些城市已经为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正面典型,其做法可复制到中国的其他地方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
我们选择中国作为该指数的测试地,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速度快得惊人。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估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从2008年的6亿左右增加到2025年的9.26亿,在2030年将达到10亿。
其次,近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信息日趋详细、可靠,更容易获得。
最后,中国在2008年成立环境保护部以及近年来采取的其他举措均表明,中国领导人了解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并已开始积极应对。
为发现基本趋势,我们将中国政府确定的112个可持续发展重点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这些城市从2004年至2008年的相关数据。
毋庸置疑,中国大部分城市在大多数可持续性衡量指标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有许多中国城市已经取得了进展,其中最好的一些城市的情况正在迅速改善。
在对中国的城市初步进行相互比较时,我们选择了在财力、政策环境和经验方面都相似的城市来衡量政策成败。
这种相似性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这意味着,这个指数可能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基于城市集群角度的消费者细分
而 目前 ,手机互联 网市场的最大障碍是用户体验 ,因为消赞者倾 向于将手机 上网与
电脑 上 网做 比 较 。 该 研 究 对 当前 手 机 上 网 的 主 要 使 用人 群 — — 青 年 群 体展 开 了 深 入 考
察。鉴 于不 同职业人群使用行为的差别 ,将青年群体细分为 :学生 、青年 白领和 青年外 来务工人员。对青年 白领来说 ,他们更倾向于将手机上网看做是 电脑上网的补充 ,当身
资讯 I 费者 消
中 国城 市手 机上 网用 户高 速增 长
中国 城 市居 民的 互 联 网使 用正 在 向 手机 迁 移 ,手 机 上 网的 用 户数 呈高 速 增 长趋 势 。 爱 立 信 消费 者 研 究 室对 中国 手 机 互联 网业 务 市 场所 做 的 深 入 分析 表 明 ,中 国手 机 用 户最 初 使 用 无线 互联 网 是 为 了 消磨 时 间 ,手 机 的 便 携 性 与随 时 随 地 使 用等 特 性 是驱 动 用
助 于 商 家更 加 系 统 地 考 虑 地 区 差 异 。 中 国 消费 者 越 来 越 热爱 并 需 要 高 品质 的 产 品 ,不 再 只 考 虑 单纯 的功 能 性 购物 因素 。 中 国消 费 者 正变 得 日益 成熟 和 挑 剔 ,商家 应 更 加 注 重对 消 费 者 进行 细 分 ,以 城 市群 为 切 入点 ,确定 增 长 最 快 的城 市 群 ,对 目标 城 市 群进 行 优 先 排 序 ,设 定 城 市 群层 面 的 目标 , 为不 同城 市 群 量 身定 制产 品 ,改进 营 销 渠 道 ,以 优 秀 的 品 质 建 立 值 得 信 赖 的 口碑 。
麦肯锡:《解读中国数字消费者》
18
48
-2
0
31
-10
-11
-5
1 与回复中间值差距的百分点 2 受访者下次购买手机会考虑智能手机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2010年1月,N = 4,866)
图3
三分之一的数字达人和移动行家用户平均不到12个月就会换手机
每12个月或不到12个月就会换手机的手机用户比例 N = 980
38 34
城市人口
19 16
18
Ø 20
15 13
数字达人 游戏玩家型 信息至上型 移动行家型 传统型 在线投资客 基本型
手机平均使用时间
17
20
21
18
21
23
18
月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2010年1月,N = 4,866)
12
游戏玩家(9%)他们一周花8小时以上的时间玩在线游戏,而一般数字消费 者仅为2.5小时。游戏玩家的总数字时间中有28%是花在在线游戏上,而总体 数字消费者占比仅为16%。 移动游戏至少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打动这群消费者,这部分消费者90%以上的游 戏时间仍然花在电脑上。可想而知,游戏玩家的年龄层较轻,有33%介于18岁 和24岁之间,而总体数字消费者中此年龄层占比则为25%。 按照目前四亿两千万的网民人数计算,9%相当于3780万用户。假设到2015年 游戏玩家型消费者在总网民人数中的占比不变,同时中国网民人数增加到七 亿五千万,则游戏玩家人数将增加到6750万左右。
1. 以在数字媒体上所花费的时间定义;重度用户:>28小时/周;中度用户:14-28小时/周;轻度用户:<14小时/周 资料来源:麦肯锡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2010年1月,样本数N = 4,866)
看麦肯锡如何分析中国城市群
看麦肯锡如何分析中国城市群导读:认识复杂中国,需要良好方法。
麦肯锡城市群方法,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22个城市群。
这种划分,更凸显了消费者偏好、人口特征、产业构成、政府政策等因素在城市间的区别,而不仅仅是考量区域位置,因此,对投资、销售、管理更具指导意义。
如今,这项题为“一个国家,多个市场——用麦肯锡城市群方法瞄准中国消费者”的城市群研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作认识中国市场的经典方法。
广州和深圳有着很多共性,但这两座同处一省、驾车距离仅为3小时的城市在人口构成、语言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别却不亚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
深圳居民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说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习惯在酒吧喝一杯。
而在邻近的广州,外来人口只占1/4,人口年龄偏高,主要说广东话,习惯于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喝茶。
很少有跨国公司会在法国和德国市场运用同样的策略,但似乎很多公司在中国却正是这么做的。
它们专注于培植最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南京的较大的二线城市),而忽略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
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
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现在,很多在华公司对中国城市仍采用逐个管理的方法。
然而,通过总结它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种更有效且更合算的管理方法,即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它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少则包括2个城市,多则包括约70个邻近的城市。
决定城市群的不只是其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
麦肯锡:解读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
麦肯锡:解读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很快将会跃居全球第四。
那些希望把握这个消费群体的商家必须了解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富裕消费者有何不同,他们与中国的其他消费群体有什么区别,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又有何差异。
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谈论中国的富裕消费者可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但是,对于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来说,在其他国家低迷惨淡的背景下,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代表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尽管全球经济低迷不振,但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仍在不断攀升。
到 2015 年,中国将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消费群体。
对这部分群体购买行为背后的原因的深入理解将帮助商家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
我们的研究显示,中国富裕群体的消费行为与其他国家的富裕群体,以及中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大差异。
事实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群已经变得相当庞大,足以形成彼此截然不同的细分群体,而每一个细分群体又有各自不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
我们的研究工作包括在 16 个城市对 1,750 名中国富裕消费者进行面对面的采访。
中国的富裕消费者是指其家庭年收入超过 36,500 美元的人,该收入水平具有的消费能力与年收入大约 10 万美元的美国家庭相当。
这些中国富裕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约为 8 万美元,代表了中国城市中 1 %收入最高的挣钱者。
作为对这种采访的补充,我们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家庭访问,他们还陪同许多受访者出门购物。
此外,我们还与在中国供职于奢侈品行业的品牌经理和营销专家进行了交谈,访问了奢侈品牌专卖店,并进行了商店出口拦截调查。
为了获得成功,销售奢侈品牌和主流品牌高端产品的营销人员必须了解,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富裕消费者选择某一个品牌,而不选择另一个品牌。
他们选择品牌的参照标准差异极大:例如,有些中国富裕消费者仍然在追求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另一些消费者却并不想炫耀自己的财富。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这种差别,企业就有可能浪费大量营销开支,并且错失市场良机。
巨大且越来越大的市场即使在经济低迷时期,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仍在增长的市场之一,根据官方和私人机构的评估,中国 2009 年的 GDP 预计将会增长 6 %~ 8 %。
麦肯锡:r为何中国消费者档次越来越高,花钱越来越少
麦肯锡:r为何中国消费者档次越来越高,花钱越来越少Daniel Zipser
【期刊名称】《中国机电工业》
【年(卷),期】2016(000)012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Daniel Zipser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用麦肯锡城市群方法瞄准中国消费者 [J], 安宏宇;狄维瑞;马思默
2.重新定义新零售时代的客户体验——麦肯锡2017中国数字消费者研究 [J], 王玮;卜览;廖念玲;徐雷
3.麦肯锡:中国新一代务实型消费者 [J], 安宏宇;狄维瑞;马思默;盛颐安;陈有钢
4.“90后”的消费价值观对珠宝品牌营销的启示——解读麦肯锡《2017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J], 吴瑶
5.麦肯锡:中国消费者的现代化之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麦肯锡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
麦肯锡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根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新发布的xx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了五大趋势,其中指出,线下实体零售店向“展示厅”的转型,因为现在消费者一般都是在线下实体店进行比较,但最终选择在线上购买。
麦肯锡公司今年的调查覆盖了农村地区,调查显示,尽管互联网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较低,但这些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一样都是活跃的网购用户,而且他们更享受网购。
麦肯锡本次调研访谈了超过6000名中国互联网用户,覆盖了中国一至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共计约6。
3亿的用户,对其数字和意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挖掘。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6种数字行为进行分析,一是通讯和移动;二是社交网络,像微信,像微博都有覆盖;三是游戏;四是在线视频;五是电子商务,六是O2O。
这份名为《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对选择和变化日益强烈的渴望》强调了以下五个趋势: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业余生活和社团活动,锻炼强健体格,活跃人际交往,逐步摆脱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
要引导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干、创新、合作精神。
第一社交商务呈现强劲增长趋势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国家之一。
我们看到我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78分钟,美国是67分钟。
我们依赖亲友推荐的人数占比差不多有50%,美国差不多40%,而且这两个趋势现在来看,是在更迅猛的发展当中。
到明年可能要把“之一”去掉,中国是全球最热爱社交的一个国家。
我们看到社交媒体从单纯的沟通功能逐渐演变出CRM和购物的功能。
社交网络在中国市场在慢慢不断的快速演变的过程当中。
调查显示,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消费者使用网络购物,网络购物的时间在大幅增加,观看网络视频,浏览新闻也都是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另外,xx年,数千商户将中国流行的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半私密的50—100人组成的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国家,多个市场——用麦肯锡城市群方法瞄准中国消费者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去区别对待中国的不同城市,将800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关注它们在收入水平、地理位置、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诸多方面的区别和差异、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等。
2010年3月• 安宏宇狄维瑞马思默广州和深圳有着很多共性,但这两座同处一省、驾车距离仅为3小时的城市在人口构成、语言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别却不亚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差异。
深圳居民中,4/5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说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习惯在酒吧喝一杯。
而在邻近的广州,外来人口只占1/4,人口年龄偏高,主要说广东话,习惯于与家人一起去餐馆喝茶。
很少有跨国公司会在法国和德国市场运用同样的策略,但似乎很多公司在中国却正是这么做的。
它们专注于培植最大的市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类似南京的较大的二线城市),而忽略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城市之间的差别。
中国的市场如此之大、各地增长的速度如此千差万别,对它们进行优先排序是不二的选择。
中国的800多个城市中有200多个人口超过100万(在整个欧洲,人口超100万的城市只有35个)1。
另外,中国还有数百个人口在10万级的城市。
T oggle Sidebar关于本研究返回顶端现在,很多在华公司对中国城市仍采用逐个管理的方法。
然而,通过总结它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2,我们发现了一种更有效且更合算的管理方法,即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它不再按照简单的城市层级和地理区域来划分中国城市,而将800 多个中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少则包括2个城市,多则包括约70个邻近的城市。
决定城市群的不只是其收入水平和地理位置,还包括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城市中消费者共同的消费态度和偏好。
用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能帮助企业定义战略愿景、优化资源配置,跟踪业绩。
与逐个管理城市的方法相比,用城市分群的方式更能在广阔地域范围内实现销售队伍、分销渠道、供应链以及营销的协同效应,更有实效性和成本效益。
同时,比起将中国城市简单分成几个地区的做法,用城市分群的方式能将工作做得更细。
麦肯锡ClusterMap:从城市层级到城市群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方法将中国城市分为22个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围绕1到2个中心城市发展。
为了确保这种方法是可行并适用的,所有的卫星城距离1个中心城市不超过300公里,并且每个城市群的GDP都超过中国城市总GDP的1%(图表1)。
返回顶端在这22个城市群中,我们将其中的7个定义为“超大型”。
在2008年,其人口总数在1900万~5500万之间,且每个城市分别占中国城市GDP的5%~12%。
另有10个城市群被定义为“大型”,其人口总数在1300万~3900万之间。
麦肯锡城市群(ClusterMap)涵盖了中国815个城市中的606个,占中国城市人口的82%,预计到2015年将占据城市GDP的92%。
各家企业最终确定的城市群数量可以有所不同。
有些公司或为了扩大分销中的规模经济,或因为某些城市群中的类似的媒体观看习惯和对媒体渠道的偏好,而将一些城市群合并。
另一些公司则可能因为某些城市群内差异(比如竞争状况或消费习惯),需要运用不同的战略,而将一些城市群分拆为两个或更多的小城市群。
注释: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
2麦肯锡自2005年就开展中国消费者研究工作。
今年的研究覆盖了58座城市中的1.5万受访者。
详情请浏览“解读中国”的网站/。
城市群划分的4个考量因素在绘制城市群地图之前,我们从以下4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的815个城市3:产业构成、政府政策、人口特征以及消费者偏好。
产业构成在绘制中国的城市群时,我们研究了产业结构(即经济的导向是服务业、制造业还是农业),以及一个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在经济活动和贸易往来方面的一体化程度。
产业结构和经济联系决定了人口构成、收入水平,并最终决定了城市群内的消费者偏好和行为。
端对端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促进城市群内经济活动一体化的一个因素。
例如,中国最大的国内汽车生产商上汽集团的成立及其与美国通用汽车成功合资,带动了在上海郊区和周边城市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网络,为上海赢得了“中国底特律”的称谓。
另一个促进城市群内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因素是某些商业活动在各城市之间的分布。
例如,许多高科技企业在上海设立行政管理部门,而将制造部门放在张江高科等开发区或昆山等周边城市。
政府政策中国城市的发展体现着强大的政府力量。
最近几十年中,中央和各省市制定的产业、经济和人口政策加速了城市群的形成。
1989年,中国政府宣布了鼓励大城市之间以及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经济合作的多项政策。
例如,在2005年开始实行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国国务院确定了11个城市群,旨在推动经济增长、加强交通运输联系,并影响人口流动。
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项目也加强了城市之间的经济和交通联系。
其它还有一些政策针对具体的地区,有着非常具体的目标。
例如,旨在将内蒙古打造成“亚洲乳业之都”的政策:随着该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以乳制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要的经济推动力,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该行业就业,从而获得类似的工资,因而很可能形成最终类似的消费偏好。
人口特征当地人口和外来人口的比例、年龄层构成、收入水平以及家庭储蓄率都是我们用来定义城市群的关键人口因素。
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到城市中生活,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在1990~2005年之间,有1亿外来人口涌入了城市。
到2030年,预计将有10亿人口生活在中国的城市中4。
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对各个城市群的影响千差万别,因而形成了各城市群的个性差异。
深圳有86%的人口来自外省,他们说普通话(也说自己的方言);而 73%的广州居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主要讲广东话。
由于外来人口占据主导地位,深圳比广州年轻很多:55%的深圳居民年龄在20~34岁之间,而这个年龄层的人口只占广州居民总数的35%。
19%的广州居民年龄在49岁以上,而在深圳这一比例只有7%。
消费者偏好我们的研究表明,城市群与消费者行为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2005年,我们开展了第一次中国消费者调查,在14个最大的消费者特性差异中,有9个(如品牌忠诚度或支付溢价的意愿等)可以由该城市归属于的城市层级、而不是其归属某个地域上相邻的群体来解释。
然而,我们2009年第一季度进行的调查发现,在这14个特性差异中,有11个应当用城市群来解释(图表2)。
返回顶端我们注意到,中国各城市群消费者的行为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52%的上海城市群消费者青睐名牌产品,而这一比例在厦门-福州城市群(包括潮州、汕头、石狮等城市)中只有36%。
消费者对产品特性的偏好也很不一样。
例如,深圳城市群的消费者青睐轻、薄的数码相机,而广州城市群的消费者偏爱有大显示屏的机型。
不同城市群中的消费者对媒体的偏好也大相径庭。
例如,“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中95%的消费者喜欢看中央台。
而62%的上海城市群消费者喜欢看本市的电视节目。
对各地消费者看电视习惯的深入了解,有助于那些在电视广告中投入甚多的消费品公司更有效地分配他们在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媒体投资支出(图表3)。
返回顶端我们发现,在城市群的形成过程中,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政府政策塑造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影响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又被反映在消费者行为中。
时间一长,这些因素增强了城市间的联系,并促使特定城市群内的消费者行为逐渐趋同。
制定以城市群为基础的战略企业在绘制出城市群之后,需要确定应瞄准哪些城市群,以及在每个城市群运用什么样的策略。
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需要实施4个关键步骤:寻找增长最快的城市群、对目标城市群进行优先排序、设定城市群层面的发展愿景、以及定义战略性“原型”并量身定制市场策略。
寻找增长最快的城市群2008~2015年之间,中国将有7500万城市家庭加入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5万~12万元之间)的行列。
中国的人均消费将从2008年的1.34万元上升至2015年的1.7万元人民币。
届时,城市人口消费总额将达到13.3万亿元(1.94万亿美元)5。
中国将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消费市场。
但财富的增长在中国并不平均,因此,了解哪些城市将呈现最有吸引力的增长机遇对投资的优先排序至关重要。
例如,合肥2015年的中产阶级占比预计将迅速从2008年的35%增长至67%,而同一时期,杭州的中产阶级只会从73%略微上升至75%。
中产阶级增速的差异也会反映为消费增长速度的差异。
中国最大的100个城市中,有25个的消费总值有望在2008年~2015年之间翻一番。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烟台、威海和松原。
同期,包括上海、武汉和湛江在内的25个城市的消费有望增长50%~100%。
即使一些城市的增长率为一位数,其增长速度还是会超过全球增长水平,从而带来可观的商业增长机遇。
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加入中产阶级行列,他们有能力负担除了食品、医疗保健等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外的越来越多的其它物品。
他们的支出目标转向汽车、家用电器、个人电脑和个人护理用品,以及娱乐或奢侈品等非必需品。
例如,杭州2008~2015年的汽车需求量预计将出现14%的年均增速,而合肥的汽车需求量更则将实现36%的高速增长。
对目标城市群进行优先排序随着低层级城市的发展,仅仅关注高层级城市的策略正变得日益缺乏成本效益。
不仅如此,这些策略还将投资风险集中在协同效应低、缺乏增长后劲的城市上。
麦肯锡的ClusterMap 帮助企业专注于数量有限的优先城市群上。
例如,在厦门和福州或周边推动业务增长之前,先投资于广州周边城市扩大业务,业务发展速度可能更快、且成本更低,因而投资回报率也更高。
在那些企业已经拥有牢固地位的优先城市群中,它们可以扩建规模,在多个城市共享分销基础设施、供应链和销售队伍,充分利用和共享其对该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电视收看的协同效应。
例如,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中,电视观众喜欢收看主要以广东话播音的省级电视台节目。
一家个人护理用品公司通过在城市群层面与零售商和物流提供商谈判中取得更优惠的贸易条款,并发现了在全国性电视台打广告具有更好的效果,因而削减了在本地电视台的广告投入,该公司的净利率因此翻了四番。
企业还可根据一系列因素在所选城市群中做出营销选择。
比如说,是走遍布城乡的百货公司和大卖场等现代化渠道,还是走传统的夫妻店零售渠道;是在乎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还是关注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以及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意愿等等。
此外,企业在选择瞄准哪些城市群的同时,还需要在城市群内部的各城市、分销渠道和单一销售网点之间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