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_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民族习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2.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欣赏与解读3. 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2.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境和情感3.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表达思念之情的能力四、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 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亲人的情感3. 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和实际行动表达对亲人的关爱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境。
3.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运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亲人的关爱。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这些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和活动呢?【教学内容】1. 讲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2. 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解读诗意。
3. 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堂实践】1. 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和传统活动。
2. 分组讨论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并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3. 让学生运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亲人的关爱,如给亲人打电话、发送祝福信息等。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亲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的相关展览或活动,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体验。
2. 开展重阳节主题的绘画或手工艺制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容,背诵课文,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静夜思》这首诗,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注意把握语气和节奏。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
2.在朗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向同学、老师请教。
3.诗歌中有哪些字词或诗句让你印象深刻?请用波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逐句分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同学们理解诗歌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佳节”、“思亲”、“月明”等,引导同学们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讲解诗歌的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诗人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的情境。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
2.你认为诗人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在佳节时刻,你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1.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2.我们要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让生活充满温暖和幸福。
3.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六)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思念》,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难点:(1)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内容、生字词等。
(2)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学生准备:(1)预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生字词的含义,提前掌握拼音和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佳节吗?佳节时我们会思念谁?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与亲情有关的诗词或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念亲人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共同体会亲情之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体会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2. 学习古诗(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周进行检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重阳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重阳节”、“异乡”、“倍思亲”等。
(3)了解古诗背景,理解诗人王维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 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节日里,你会想起谁?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文。
3. 调查家人在重阳节期间的习俗和活动,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分享故事时的情感表达,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的设计、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家乡重阳节习俗的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译文、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佳节”指的是哪个节日?为什么会在这个节日倍思亲?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诗句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模仿教师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味。
5. 背诵巩固:(1)教师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古诗。
(2)学生自主背诵,相互检查。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
(2)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重阳节的诗词,如《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重阳席上赋白菊》等,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
2. 通过对诗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理解和背诵。
2. 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意境的感悟。
2. 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的背景、意境、寓意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传统节日的习俗、意义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1. 诗词文本:《每逢佳节倍思亲》。
2. PPT课件:包含诗词内容、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资料等。
3. 相关视频资料: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等。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逐句讲解诗词,解释生僻词语。
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寓意,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在佳节时刻是如何思念亲人的?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2. 提醒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佳节时刻倍思亲?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传统节日的认识和了解。
二、传统节日的介绍(15分钟)1. 教师讲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或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都是中国人重视和热爱的日子。
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更加怀念和思念远离的亲人。
因此,通过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人的深情。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了解其中表达的情感和寄托;2. 能够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家国情怀;3. 能够借助这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爱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诗歌的理解和背诵;2.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抒情情感,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2. 众声朗读素材;3. 亲情表达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初识诗歌(5分钟)向学生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0分钟)老师进行示范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通过声音传递情感,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3. 理解诗歌(15分钟)带领学生逐句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解释生词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
4. 朗诵表演(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表演,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培养表达能力。
5. 亲情分享(15分钟)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家人或亲人,用诗歌中的“顾影自怜长见忆”“想把春心付水云”等诗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并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6. 情感表达(15分钟)通过绘画、写信或其他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家人的感情,培养情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倡导尊重和珍惜亲情。
7. 总结反思(10分钟)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体会。
展示学生的作品和表达,鼓励学生多向家人表达爱意和关怀。
五、课后作业1. 默写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2. 写一封给家人的信,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佳节时倍感思念亲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亲情故事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投入。
4.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遍,加强记忆。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内容。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感悟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句。
2. 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佳节,如春节、中秋节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吗?3. 引出今天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人王维,引导学生了解他的背景和作品。
2. 教师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随朗读。
3. 教师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三、诗句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
2. 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如“山东兄弟”、“登高”、“插茱萸”等。
3. 教师总结诗句的意义,强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四、朗读与感悟(10分钟)1. 学生朗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交流。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王维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特点。
2. 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
3.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感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内容,体会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意象和意境,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对家庭的珍视和感恩之心。
学生理解节日对于团聚和亲情的重要性,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文本。
相关注释资料。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温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节日时会想起谁?为什么会想起他们?”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提供相关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3 讨论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节日与家庭团聚的意义。
4.4 背诵与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庭和节日的感悟。
五、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并记录下来。
学生选择一个节日,写一篇关于家庭团聚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评估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表现,了解其对诗文的熟悉程度。
6.2 学生表达与创作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达和创作能力,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评估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写作能力,包括他们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反思是否充分讲解了诗文内容,是否帮助学生理解了诗的意境和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篇一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8《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执教者:智卫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
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含义。
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诗歌的鉴赏和解读技巧。
2.2 教学难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对传统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
王之涣的生平介绍资料。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佳节”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佳节,为什么人们会在佳节时特别思念亲人。
4.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展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歌文本,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
4.3 诗歌解析: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4.4 诗歌鉴赏:运用诗歌分析和解读技巧,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学生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和感悟。
强调学生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5.2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文章。
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佳节,并记录下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六、教学拓展6.1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的氛围。
探讨“佳节”在唐代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6.2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节日的诗歌,如《春节·春节的早晨》、《中秋节·月圆人团圆》等,进行比较阅读。
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异同。
七、实践环节7.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诗歌。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通过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运用古诗中的表达方式,体会亲情的珍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翻译和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提问:你们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家人一起度过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在和亲人共度佳节时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感内涵和传统文化价值。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以“佳节倍思亲”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其他描写节日的古诗,如《清明》、《端午即景》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不同表达方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来源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 讲解节日与家庭、亲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人们在节日期间会更加思念亲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期间是如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
第二章:春节与家人团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2. 讲解春节期间家人团聚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各种活动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的故事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春节期间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第三章:中秋节与赏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中秋节与赏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2. 讲解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赏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中秋节赏月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中秋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四章:端午节与粽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端午节与粽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介绍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
2. 讲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粽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享自己端午节吃粽子的经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端午节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
第五章:清明节与扫墓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节与扫墓之间的关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能够领会诗句的意境,了解诗句背后的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诗句背后文化内涵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1)诗句意境的领会。
(2)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义。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理解字面意义。
(2)学生合作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句的意义,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体验。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培养感恩之心。
3.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课后作业(1)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5.2 学生对于诗句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程度。
5.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1)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感人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王维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中的亲情。
6.2 互动教学:(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2)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的思考。
6.3 小组合作:(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句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1.2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2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1.2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
2.教学难点:2.1诗中的修辞手法。
2.2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的美。
1.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学习全诗2.1学生自主阅读全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背景。
3.分析诗句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下列诗句的含义: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修辞手法4.1教师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
4.2学生举例说明诗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5.情感体验5.1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感受家乡的美。
5.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背诵全诗6.1学生自主背诵全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6.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7.拓展延伸7.1学生自选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进行欣赏和讨论。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家乡的诗歌,进行欣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对诗中的修辞手法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得到了激发,培养了爱国情怀。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诗句的背诵仍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懂得亲情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
2. 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图片、动画等。
2.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读题。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理解大意。
2. 学习古诗(1)教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之涣。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 欣赏古诗(1)学生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5.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以“我的亲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交流欣赏感悟。
2. 教师推荐类似的思乡诗,如《登高》、《静夜思》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七、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_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
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三,希望对你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