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人民调解作为一种简便、务实、快速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法律体系中。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和纠纷类型的多元化,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二、问题分析1. 不平衡的代表性由于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员的产生方式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局限性,导致代表性不够全面和公正。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容易出现相关官员借机利用职权干预调解等情况。
对策:需要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规范的选聘机制,并确保各方利益相关者均能参与到人民调解工作中。
2. 专业能力不足目前,在许多地方,承担人民调解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兼职或志愿者,他们缺乏专业培训和背景知识,在处理复杂矛盾时往往无法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导致纠纷得不到妥善解决。
对策:应注重提升人民调解委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培训制度,确保其具备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的知识和技能。
3. 对调解结果的法律效果缺乏明确规定目前人民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缺乏与审判等同的效力。
某些当事人可能会忽视或不信任调解结果,拖延甚至拒绝履行义务。
对策: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培训机构,增强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制度的信任。
4.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当前,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并且相关监管和处罚措施并不严格。
这会导致一些调解委员会存在违纪违法行为而得不到惩罚。
对策: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内部管理、推行外部评估、设立监察机构等方式。
同时建议增加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
三、对策建议1. 完善调解人员选拔机制应当设立公正、透明而规范的选聘制度,确保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以提高调解委员会成员的代表性和公信力。
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定期进行评估。
2. 明确调解结果的法律效力须要确保人民调解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建立相应执行机制。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步 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 , 这其 实是 要让 当事 人放弃 部分 的 权利 , 以牺牲 当事人受法律保 护的权利 为代价结 案的。其 是 三, 民事诉讼调解是 以当事人合 意 为基础 解决 纠纷 的 , 这就 容易导致同样的案件 如果 当事人 的参 与调解 能力 和努 力不
健 全和法律的严格实 施 , 是发 展商 品经 济的保 障 , 这就 迫使 我们 执法机关依据 国家制定 的大 量经 济法 规去解 决或 调整 民事法 律关 系 , 这个过程显然须 用判决 。针对 调解有 利于执 行 的说 法 , 学者也指 出调解 书 容易执 行 , 民事判决 书难 以执 行, 这是一种缺乏理性思考 的观点。法院 的法 律文 书能否得 到严格 的执 行 , 完全 取决 于法 院 的权 威 , 严格 地执 行法 律文 书, 才能使法院树立起权威 。法 院有权威才 能使法律 文书得 到严格 的执行 , 这是相辅相成 和 良性循环 的问题 。法 院把解 决执行难寄托在被执 行人 的 自觉性和 良心发现上 面 , 是一 这
一
、
我国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困境
近年来 , 由于调解工 作 中出现 的以判 压调 、 调不 判等 久 问题 , 一些学者认 为 , 民事诉讼 的调 解是传统法 文化 的产 物 , 作 为“ 东方经验” 已经过时 , 应予废 除。其 主要 理由是 : 一 , 其 在实践中 , 一些法官将 调解 作为工 作 目标 , 忽视 当事人 的权 利 维护。基 于调解具有 的维护社会 秩序稳定 的价值 , 认为不 管 采取 什么手段、 方式 , 只要调解成 功 , 到双方息诉 就算完 达 成 了任务 。特别 是在 当前 涉诉 上访 增多 的情 况下 , 法院更是 将调解作 为化解 自身压 力 的手 段 , 略 了调解 所应 有 的 自 忽 愿、 正义等 内在价 值。在 司法实践 中, 因为诉 讼调 解对 于法 官来说风险最小 , 了达到 调解结 案 的 目的, 官常 以审判 为 法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概述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践中,人民调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不完善的法律规定、不平衡的调解方式、效果难以评估等方面对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问题分析1. 不完善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关于人民调解的相关法律规定相对滞后,无法与社会发展和需求相匹配。
首先,在涉及赔偿标准和责任认定等方面缺乏明确性,导致在处理争议时产生误判;其次,相关程序和制度设计较为简单,没有给予被申请方足够保障权益的机会;再者,在制约和惩罚机制上存在缺失,使得部分犯罪事实得不到充分查证。
2. 不平衡的调解方式当下人民调解过程中普遍存在权力不均衡现象。
当事人在资源获取渠道上差异明显,导致诉求较弱势群体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在组织结构上未能实现代表性和多元化,忽视了一些群体的利益诉求。
这种不平衡也容易引发一方强势当事人滥用权力、操纵调解等行为。
3. 效果难以评估人民调解的效果评估难度较大,且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在目前的规定中,并未明确界定衡量调解成果的指标和标准,导致无法对具体案例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
同时,对于不当调解或违法行为往往缺乏惩戒措施,使得某些人恶意串通利用调解手段谋取个人私利。
三、问题症结上述问题归根结底与我国人民调解制度设计及运作中存在着以下症结:1. 系统设计漏洞目前我国关于人民调解方面的法律文件主要集中在基层组织设立等流程性规定上,并没有涉及具体操作细则和责任分工等内容。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诸多争议并导致误判。
2. 专业水平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骨干力量普遍缺乏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无法全面掌握纠纷解决技巧。
这使得一些调解人员在处理复杂案件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误导当事人。
四、改进建议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1. 完善法律体系在立法层面上,应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并明确责任与权益的界定。
我国法院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完善
我国法院现行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完善1. 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法院调解案件数量不断增加,调解在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存在不少不足之处,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需要加强完善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效率和公正性。
2. 现行调解制度的不足2.1 程序繁琐我国现行调解制度需要经过法院调解员的引导、调解书的起草、法院的审核等多个环节,程序繁琐,耗时较长,影响了调解效率。
2.2 司法审查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在司法审查过程中,法官往往会对当事人自主达成的协议进行修改,对协议内容进行额外规定,这会导致当事人对协议的自主权受到侵害,也会降低司法审查的公正性。
2.3 司法资源分配不均由于法院调解需要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而一些地区的法院人员数量较少,调解员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调解资源不均,影响了调解质量和效果。
3. 调解制度的完善方案3.1 程序简化化我们需要简化调解程序,缩短调解周期,提高调解效率。
可以采用在线调解、定期调解、简易调解等方式,给当事人提供更多便捷的解决途径。
3.2 加强透明度我们需要加强司法审查的透明度,让当事人充分了解司法审查的流程和标准,保障当事人的自主权,提高司法审查的公正性。
3.3 资源均化分配我们需要加强对调解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调解员的素质,同时加大对一些地区的调解资源的投入。
这样可以提高调解质量,也有助于缓解资源不均的状况。
4. 总结作为法律和司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解制度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当我们清醒认识现有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加强制度完善,才能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和维护司法的公正性。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背景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司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进行,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 调解机构设置不完善当前,我国各地设立了大量人民调解机构,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各地机构之间存在差异较大。
同时,在基层调解机构方面,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原因造成调解质量参差不齐。
2. 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作为人民调解制度运行的关键力量,调解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调解结果的公正性与效果。
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基层调解员缺乏专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机会,导致其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沟通能力有限等情况。
3. 调解程序繁琐复杂人民调解制度的一大特点是简易快捷,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繁琐复杂的程序问题。
例如,有些地方对案件受理、调解申请和履行约定等环节设置了过多的手续和时间要求,使得个别纠纷延误解决,违背了人民调解的初衷。
4. 调解结果难以执行人民调解制度强调自愿性原则,但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主要因为缺乏对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认定机制及有效的执行监督措施。
三、问题对策建议1. 完善调解机构设置与管理应加强上级司法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机构的规范管理,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配置。
同时,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评价中注重平衡不同利益关系,提高人民调解机构内外部监管效能。
2. 提升调解员素质与能力加强对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和资格审查工作,确保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沟通技巧。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调解员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励调解员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其积极性和责任心。
3. 简化调解程序与流程应推动相关部门对人民调解程序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制订,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简化申请材料和案件登记等环节。
此外,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建立网络调解平台,提供在线咨询和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选择。
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现实情况与对策经验总结
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现实情况与对策经验总结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现实情况与对策经验总结人民法院调解工作旨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调解是解决争议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减轻法院的承担、缓解社会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不仅有利于当事人,还有助于推进全社会法治建设。
然而,调解工作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寻找对策,不断完善调解工作。
一、人民法院调解工作的现实情况1.调解难度大首先,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难度大。
由于涉及的案件领域广泛、人物角色复杂、纠纷矛盾深刻,许多纠纷案件难以采取调解方式得以解决。
尤其是面对恶意纠纷,调解难度更大。
2.调解手段单一其次,调解手段单一也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
很多司法人员只会用传统的调解方式,缺乏巧妙的方法和手段,以至于难以调和当事人间的矛盾。
这样,就会导致调解失效,以至于双方影响关系进一步恶化。
3.调解机制不够完善最后,调解机制不够完善也是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的调解机制仍处在起步阶段,法院的调解工作中也存在调解流程不够规范、调解结果不够公正等问题。
缺乏管控机制,很多纠纷案件得不到圆满解决。
二、对策经验总结1.调查取证,准确找出纠纷矛盾的主要矛盾点调查取证是解决纠纷矛盾的理论基础和调解工作的基本手段。
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不仅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掌握证据和辨别矛盾关系解决冲突,准确找出纠纷矛盾的主要矛盾点,让当事人看到纠纷的本质、产生矛盾的原因、所涉及的利益分配等,进而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顺利完成调解工作。
2.发挥法官的智慧,采用多元化的调解手段法官在调解时,对案件有深入的了解,有很强的干预力。
在处理矛盾纠纷的时候,法官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采取多元化的调解方式,即使是化解恶劣的纠纷,也能够起到针对性的调节作用。
例如,通过严格审核恶意起诉的申请书,要求当事人对所述事实进行严格的证明,或者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制约当事人的行为,帮助人民法院进行到位的调解。
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诉讼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诉讼调解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平等协商的方法达成协议,从而终结诉讼所进行的活动和结案方式。
实行调解制度,有利于钝化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提高办案效率。
但在审判方式改革以后,法院的调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调解制度本身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在改革中加以完善和解决。
一、诉讼调解存在的问题1、过分追求调解率,反复调解,久调不判。
有些法官对于应当及时判决的案件,却在开庭后仍反复调解,故意拖延时间,久调不判,最终迫使当事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勉强同意调解,调解效果差。
2、调审合一,办案法官有判前表态之嫌。
目前,我国的审判模式仍然是调审合一,调解人本身就是该案的主审人。
3、违法调解情况不容忽视。
具体的调解手段和措施存在不当之处,导致诉讼调解质量难以保证,调解后当事人申诉,或者调解的案件难以执行的情形经常出现。
主要表现在:(1)以拖压调,有些法官单纯追求调解率,对于应当及时判决的案件,却在开庭后仍反复调解,故意拖延时间,久调不判,最终迫使当事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勉强同意调解,调解效果差;(2)以拘压调,尤其表现在审理刑事自诉案件中,如果久调不成,有的法官就对已经构成犯罪的被告人采取刑事拘留或逮捕措施,在被告人失去人身自由后,往往很容易达成调解协议,但这种协议很难说是体现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3)以调代证,有的法官在案件证据难以确定时,以调解代替质证、认证。
如有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由于被告侵权的证据不足,法官判决时没有把握,就千方百计引诱当事人进行调解。
只要被告方在调解中同意给予部分的赔偿,法官就认为侵权事实成立。
在调解不成时,就作出对被告方不利的判决;(4)偏袒调解,调解应当遵循合法原则,但有些法官或碍于人情,或者出于利益的诱惑,在调解中偏袒一方当事人,使调解成为某些人谋利的手段;(5)违法送达,由于法律规定调解书送达前,当事人仍然可以反悔。
而从达成调解协议到调解书送达到当事人手中有一个时间过程。
基层反映:当前民事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当前民事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民事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年来,我国民事调解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民事调解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调解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协商结果不公平。
比如,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纠纷中,商家通常比消费者拥有更多信息,这使得调解结果更有利于商家。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提高消费者的信息获取渠道,增加他们的信息量,以实现信息上的对称。
其次,调解中的权威性不足。
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争议解决方式,调解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方的自愿和主观意愿。
然而,往往情况是,由于一方利益偏向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协商结果难以取得一致意见,甚至发生恶意耗时。
因此,我们建议在调解过程中加强对各方的引导和监督,同时提高调解机构的权威性,使其能够在调解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民众对调解程序和法律常识的了解不足。
一些当事人对民事调解的程序和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导致他们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加强对民众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民事调解的认识和理解,并鼓励他们通过法律援助等途径获取法律援助。
此外,现有民事调解机构的人力资源不足。
由于调解工作需要非常熟练的法律知识和修养,且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往往由于机构的财力和人力资源问题,导致调解工作的效果不佳。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调解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支持,并加强对调解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最后,我们还应加大对调解机构的监督和评估力度。
只有通过加强对调解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才能有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调解机构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其评估结果,以实现对调解工作的有效监管。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民事调解工作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调解的效果,也损害了市民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及解决对策
祖国2019.1.上|政法研究|摘要: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在符合法律条例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调解方式促使诉讼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
但是目前我国民事调解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民事诉讼调解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民事诉讼调解成功率也很低,案件审理公正性缺失,需要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行改善。
因此本文对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主要内容和特征、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当中的不足以及解决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不足的对策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不足解决对策分析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及解决对策文/宫晓雪我国正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这对我国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近些年,我国民事诉讼调节制度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当中,但在解决实际的民事诉讼事件时,还能明显的感受到民事诉讼调节制度当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影响了民事诉讼调节的效果和效率,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不利的,需要针对目前民事诉讼调剂制度当中的不足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民事诉讼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主要内容和特征(一)民事诉讼调解主要内容在进行民事诉讼调解的过程中,调解员要根据当事人诉讼的具体事件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条例进行说明,让事件双方的当事人明确法律规定。
然后在审理事件的过程当中采取相应的方式与双方当事人分析事件要害,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调解。
然后在事件双方当事人出于自己意愿的情况下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从而结束民事诉讼,要注意签署协议要保证其公平性和公正性。
民事诉讼事件当中,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进行调解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协调,要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这样才能让事件双方都得到满意的答案,促进事件的顺利解决。
(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主要特征1.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使用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民事诉讼事件都可以根据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进行调解,对于民事诉讼,可以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进行审理或调解。
当前诉讼调解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
当前诉讼调解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民事诉讼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项重要制度,是指⼈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可以在查明事实,分清是⾮的基础上,根据⾃愿和合法的原则,主持并促使当事⼈双⽅达成协议协商解决纠纷的制度。
当前诉讼调解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下⾯店铺⼩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前诉讼调解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对策⼀、存在的问题:1、调解过度神话,侵蚀司法的审判权能,导致审判分流社会⽭盾的作⽤萎缩。
调解是审判权能的重要补充,调解与审判共同构成社会⽭盾化解体系。
在我国⽭盾化解机制中,调解作为⼀种重要的⽅式⽽独⽴存在。
从⼴义上来说,调解涵盖的范围很⼴。
从调解主体来看,调解包括了诉讼调解、⾏政调解与⼈民调解。
出于⾏⽂⽅便的考虑。
本⽂所指的调解主要是由法官主导的诉讼调解,⽽并不囊括其他调解类型。
从诉讼流程上看,法官主导的调解⼯作包括了诉前调解、庭前调解及庭后及诉后调解。
从诉讼类别上看,⼈民法官主导的诉讼调解包括了民商事诉讼调解、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及⾏政诉讼的协调。
2、⽚⾯追求调解率,导致久调不结,以判压调现象严重。
从社会⽭盾化解的⾓度来说,调解更有利于实质性解决纠纷,更有社会稳定的维护及和谐社会的建构。
因⽽为建设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法官应当尽可能通过做好原被告双⽅的⼯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当事⼈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推进⽭盾的实质性化解。
但我们却不可为调解⽽调解,⽽全然不顾案件本⾝的性质与类型及调解难度,⽚⾯极端追求调解率。
3、诉讼调解效果不佳导致社会⽭盾⽆法真正化解,调解效果不佳。
从调解结果的处理上看,因为法官没有认真查清事实,给当事⼈讲事实、摆证据⽽采取和稀泥式处理,⼀⽅⾯导致当事⼈最终反悔⽽不签订调解协议致使调解协议因确认不能⽽⽆法⽣效,另⼀⽅⾯则致使当事⼈提起案件的再审加重司法负荷。
完善的对策:1、树⽴正确的调解理念,让调解的价值归位,摆正诉讼调解的位置。
要做好诉讼调解⼯作,充分发挥调解化解社会⽭盾的功能,就必须树⽴正确的调解理念,让调解的价值归位,摆正诉讼调解的正确位置。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一、人民调解的意义及发展现状人民调解作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自愿协商、和谐处理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
自2009年全国推行人民调解制度以来,从最初的试点示范到现如今全面铺开,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在人民调解广泛开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短板。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相对单一的调解方式导致有效性有限人民调解主要以“听证式”为基本形式,即当事人双方各自陈述意见、提供证据,并在听证员指导下进行互动辩论。
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当事人直接对话交流,但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之处。
首先是听证式无法完全覆盖多样化纠纷类型。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仅以当事人双方对质和沟通带来的解决方案可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例如,在家庭暴力、企业劳动争议等特殊案件中,在往往需要专业辅助或司法介入来保障公正与权益。
其次是听证式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限制。
当事人之间的交流容易受到诸多影响因素的干扰,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差异等。
在较弱势或不熟悉调解程序的一方,往往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权益保护能力。
这就需要调解机构更好地依托专业领域知识,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积极引入第三方中立协助。
三、公信力与讲求情感化问题待解决公信力是人民调解工作顺利进行和社会认可的关键要素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问题仍然无法得到妥善处理,降低了人民调解在纠纷化解过程中的公信力。
首先是鼓励和保护当事人真实性信息有待加强。
为了确保当事人自愿参与和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解,许多地方根据相关规定设置了“揭示原则”和“保密原则”。
但是一些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敏感信息的案件,在调解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措施可能导致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其次是情感化对调解影响的问题。
人民调解倡导人与人之间温情相继,但受社会家庭教育背景和性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严重矛盾及感情纠葛,这就需要调解员具备较高的情绪管理与沟通技巧。
但一些基层调解员的专业能力培养不足、心理学知识匮乏等问题,使得他们在公正客观处理纠纷中有时会出现主观偏向或对情感化问题无法应对。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对策
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对策一、引言人民调解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民调解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之策。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当事人对于自己享有何种权益以及如何通过诉讼或其他方式维权并没有充分了解。
这导致了双方信息不对称,在协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利益失衡或不公平的情况。
2. 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与考核机制,担任调解员角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调解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处理纠纷或者满足当事人合理需求。
3. 缺乏有效执行机制尽管经过人民调解达成协议是司法程序之外的方式,但协议仍需要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保证其效力。
目前,人民调解的法律执行效果较弱,因此,当事人可能会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存在疑虑或者担忧。
4. 保密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一些敏感案件中,不希望公开审理和曝光。
但是,在一些人民调解实践中,“隔墙有耳”、“声东击西”的情形仍然会发生。
5. 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由于各地区、各单位对于既定政策的领悟和执行程度存在差异以及工作流程等问题所造成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缺失是致命的问题之一。
三、对策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人民调解制度与机构组织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
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向社会普遍推广人民调解制度来增加信息透明度并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2. 统一标准与考核机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确立统一标准与考核机制。
通过聘用专业化调解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和考核,提高调解员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3. 建立有效执行机制加强人民调解与法院的衔接工作,建立起人民调解协议得到司法诉讼程序的有效支持与执行保障。
同时在协议达成时引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监督机制来增强其效力。
4. 加强保密措施鼓励并加大力度对执行敏感案件进行隐私庇护或封闭审理,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安全。
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人民调解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一、背景介绍人民调解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可以减轻法律机构的负担,也可以缓解冲突双方的紧张情绪,而且还能让当事人自主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和谐程度。
我国的人民调解工作已经有一定的历史和实践基础,在它的基础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民调解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现状描述1.政策法规不完善。
虽然一些地区制定了人民调解相关的地方法规,但是在全国层面,尚未有一部完整的立法,制度不够成熟,政策不够明确。
2.人才短缺。
人民调解依赖于调解员来开展工作,但是现实中,缺乏具备专业背景、技能和经验的调解员。
同时,由于往往是志愿者参与,其素质不全面,协调沟通能力不足,在实践中会出现解决问题不到位、客观性不强等问题。
3.辅助措施不足。
人民调解是一种通过调解员的劝说和协商达成妥协解决矛盾的方式,但是在现实中,使用的辅助措施不够充分,调解经费缺乏,无法提供适宜的场所和设备。
4.调解效果难以衡量。
目前没有很成熟的人民调解质量评估标准,难以衡量人民调解工作的效果和成果。
5.议事协商机构的作用逐渐减弱。
随着政府机构职能的逐渐扩大,议事协商机构的功能逐渐丧失,职能界限变得不清晰,人民调解过程缺乏政府支持,从而限制了其发挥作用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分析1.缺乏全国性的法律依据,致使地方性调解制度不完备,导致不同地区的调解充分发挥不同。
2.人才短缺、调解员素质较为单一,无法为不同的纠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3.调解过程缺乏全面而规范的指导,机构缺乏规范,由于缺少评价标准,致使调解质量无法得到充分的衡量。
4.民间机构的发扬面临着松散、难协调,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机构缺少统一管理,调解员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并且没有制定与实际上手练习相配的“工具包”。
5.社会意识不够成熟,公众缺乏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关注和意识,也不愿意参与其中,导致人民调解工作难以开展。
四、对策建议1.完善法律、提高调解规定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在全国范围内修订相关立法,并进行详细的。
浅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
浅析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调解制度,旨在解决民事争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是一种自愿、公正、公开的方式,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帮助当事人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
下面将从调解制度的法律基础、调解的程序与原则、调解制度的优势等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调解制度的法律基础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原则。
而调解作为一种法律手段,能够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符合宪法的要求。
另一方面,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必须经过调解仍不能解决争议时,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调解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调解的程序与原则也是调解制度的核心。
调解程序主要包括受理、调解、达成协议和审核等环节。
当事人可以自行申请调解,也可以由法院指定调解员进行调解。
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应当采取公正、中立的立场,保证当事人的平等地位,听取双方的诉求,引导双方进行积极的沟通和协商,寻求互利共赢的解决方案。
调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自愿性、保密性、公正性和中立性等方面。
调解双方必须自愿参与调解,调解过程中的信息和内容应当保密,调解员应当保持公正和中立的立场。
调解制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解可以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相较于诉讼程序,调解可以更加快速地解决争议,减少了繁琐的诉讼环节和时间成本,有利于当事人迅速恢复合法权益。
其次,调解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调解强调双方共赢的协议,有利于双方在和解的基础上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了长期的对抗和纠纷的升级,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
再次,调解能够节约司法资源。
由于调解减少了诉讼案件的数量,可以有效减轻法院的负担,提高司法效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后,调解提倡当事人的主体地位。
调解把决策权交给当事人本身,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选择,增强了当事人的法律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一项非常特殊的法制工具,它具备高效、经济、公正、灵活等特点,在涉及一些社会纠纷或矛盾处理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调解制度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如果不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人民调解制度的有效实施,进而影响到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稳定。
首先,人民调解制度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制度的具体执行机构,它应该负责协调双方的矛盾和纠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的调解委员会,面对一些恶意违法的当事人时,无法有效果,也无法对其进行制裁。
除此之外,在很多情况下,人民调解委员会本身的工作效率也不够高,导致案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了诉讼效率和质量,甚至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其次,人民调解制度在处理民事纠纷和小额诉讼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权力主要涉及到执行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和小额诉讼,但是在处理一些重大的民事纠纷和案件方面,他们的权力还比较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往往面临很多的困难和壁垒,并且很难得到公正和合理的判决。
另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人民调解制度上也存在较多不足,例如,单纯的人民调解制度过于强调自愿性质,缺少一定的强制性,特别是在涉及妇女、儿童权益和农民工等方面,需要加强制度保障。
再次,人民调解制度在公正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人民调解制度无法完全保证双方的公正,特别是在涉及到权、钱、情等重要方面,人民调解委员会往往面临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此外,人民调解制度受到了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还被视为是一种“权威”,往往会对案件偏向一方,这样就很难保证其公正性。
最后,人民调解制度在对法律的适用和维护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
由于人民调解制度执行的是非强制性的协议,一些当事人往往会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进行逃避或规避,对于已达成协议的当事人,由于协议的不属于法律规定的程序,难以得到严格的维护,甚至在案件重审或上诉的情况下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影响。
人民调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人民调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调解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人民调解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妨碍了其有效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从办案环节、法治建设以及公众参与等角度分析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人民调解存在的主要问题1.办案效率低下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办案过程繁琐、周期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存在着群众投诉后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实施调解的情况,导致了案件处理时间过长,在维护当事人权益和社会稳定方面产生了一定难度。
2.法律知识不足许多基层调解员所具备的法律素养还有待提高。
由于基层社区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进行培训和专业化建设,很多基层调解员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难以满足当事人的诉求。
3.公众参与度不高当前,很多民众对于人民调解的认知度较低,对其作用和效果缺乏充分的了解。
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往往会选择诉讼而非调解来解决纠纷。
此外,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也未能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三、对策为了应对人民调解面临的问题并提升其工作效能,以下是几点可行的对策:1.简化办案流程政府有关部门应重新审视相关法规和程序,并通过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简化人民调解案件办理流程。
采取例如在线申请、补充材料或递交证据材料等方式来简化操作流程。
另外,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可帮助各个环节迅速传递信息,提高办案效率。
2.加强法治教育和培训政府应当加大力度推动基层社区调解员的培训和法律素质提升工作。
组织专业培训机构,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并配备资深法律专家进行指导,提升基层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
3.加强公众宣传和参与政府需要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公众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了解度。
通过媒体、互联网等渠道向公众普及人民调解的概念、流程和效果,并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人民调解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程序较为简捷,解决矛盾快,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
然而,由于关于制约和监督这项制度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较为滞后,当前已经暴露出许多诸如因违反自愿、合法原则而导致调解案件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试想从促使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健康发展的角度就面临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方面作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面临的问题具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湖北某中级法院全市20XX年审结民事案件16500起,其中调解结案7920起,占48%;当事人后来申请强制执行调解书和申请再审的3168起,占调解结案的40%。
由此看出,不履行调解协议的比例较大,这就促使我们必须对民事诉讼调解结案质量和调解制度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该院通过随机抽样调查100名具有民事审判经历的法官、100名律师关于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意见,结果有55%的法官和62%的律师认为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还突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因为调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权利人作更多的让步为代价的。
2、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质量,因为客观上调解往往不需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只要当事人能达成协议就行,由此造成部分是非不分甚至违法的调解案件。
3、不利于培育当事人法律观念和诚信观念。
调解中往往是合法有理的当事人向违法无理的当事人让步,让步方会认为执法不严,老实人吃亏;没有让步或让步较少的一方往往认为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可以蒙混过关,甚至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4、不利于当前倡导的对抗式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以上主要问题还是不自愿调解、违法调解现象比较突出,且难以被发现和受到追究。
因为他们属于“隐形”违法,即除法官、当事人心知肚明以外,其他人或机关难以察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法官独立调解审判难,外界因素干扰作用较大,地方、部门保护主义作崇;二是法官素质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受过审判专业训练;三是关于监督制约法官和当事人遵守“自愿、合法和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调解原则的法律规定甚少,调解程序过于简单导致法官随意性很强,等等。
但主要的客观原因还是现行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缺乏监督机制,也是本文想重点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表现在:1、再审条件过窄,如案外第三人、原审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检察机关都无权提请再审。
譬如甲诉乙离婚案件,甲、乙针对财产房屋分割等问题已达成调解协议,但有意或者无意侵犯了乙兄丙的房屋所有权或者居住权,丙事后诉至法院。
从实体上看,法院应再审改判;但从程序上看,法律没有赋予案外第三人的申请再审权,从而无法启动纠错改判程序。
2、调解生效后,当事人既使反悔也无上诉权,缺乏上级法院的监督。
3、调解无审级限制,任何审判阶段都可以调解。
当一审判决结果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利时,当事人双方往往不顾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利益,合意推翻原判决,通过二审调解来修正弥补给他们带来的不利,从而致使调解不合法,损害了司法机关裁判的严肃性。
4、缺乏确保调解原则实现的具体监督措施。
如调解原则规定调解必须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但调解书又不要求写明调解理由和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5、对法官违法调解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以及他人合法权益达成调解协议缺乏监督制约的法律规定。
6、调解协议和调解书的内容重复且缺乏法律权威性。
主观原因是法官的素质不高,特别是由于法官的主观心理作崇,也直接影响调解案件质量,其主要表现在:1、偏袒心理导致法官压服式的非自愿调解。
偏袒一方当事人,利用审判职权采取压制、胁迫等办法迫使另一方当事人放弃部分权利,使双方当事人往往达成一个表面上自愿合法其实并不公正的调解协议,其实让步当事人是哑巴吃黄连,有苦在心里。
2、功利心理导致法官“和稀泥”式的无原则调解。
调解结案快捷又安全,得不到上级法院的监督,导致部分法官不履行审查调解协议的职责,不管调解协议是否合法,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应该受到追究,只要能够调解结案,就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甚至有时将这些违规违法行为作为调解的筹码。
这种“和稀泥”式调解,往往导致达成协议后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反悔,协议不能履行,拖延了诉讼,同时也助长了违法犯罪,削弱了法律的惩戒功能。
3、趋利避害心里导致马拉松式的无限期调解。
拿得准的案件,调不好就判,甚至不调就判,片面追求诉讼效率;拿不准的、难判的案件拖着不判,调解结案。
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但没有限制调解期限。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调解的成功最终依赖于当事人双方同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法官必须遵循调解自愿原则。
但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主导作用,当事人处于受支配地位。
这种客观上的主从关系,决定了民事诉讼调解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中,在如何正确处理既要充分遵循当事人处分权又要充分行使民事裁判权的关系方面,确实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措施。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第一阶段即近阶段应该在强化当事人“权利应受保护,义务应当履行”的观念上下功夫,完善关于确保调解原则实现的监督性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第二阶段逐渐形成一种有利于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主、审判干预为辅的诉讼和解审判机制;第三阶段通过严格调解监督程序,简化判决审理程序,从程序和实体上不断缩小调解和判决的距离,最终完成民事审判方式由传统的“调解型”向“ 判决型”的转变。
近阶段完善民事诉讼调解监督的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明确调解范围用排除方法明确民事诉讼调解范围,不适用调解的几类案件有:1、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案件;2、受害人未参与诉讼的案件;3、有一方不同意调解的案件;4、调解协议违反法律法规的案件;5、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6、民事行为无效应当采取罚款、追缴或其它民事制裁的案件;7、以当事人无处分权为标的的案件。
(二)补充完善能够确保“自愿”原则实现的规定。
当事人自愿调解是法院调解的本质要求。
如果让步是自愿作出的,无论让步的幅度有多大,也不会与合法性发生冲突。
但若让步并非出于权利人的自愿,而是在法官或者另一方当事人或明或暗的强制下不得已而作出的,则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就值得怀疑。
因此,法院调解工作能否健康发展,调解功能能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保证自愿原则实现的法律监督措施。
1、明确规定禁止当事人之间采取以强凌弱、威逼要挟等不正当手段达成所谓的调解协议;禁止法官采取强迫、威胁、施压、拖延等方法让当事人产生心理压力从而接受调解协议。
将此作为司法解释让当事人知晓很重要。
因为在调解无效即行判决时,当事人往往担心拒绝调解会招致法官作出不利于自己的判决,因此,最后只好违背意愿地迎合法官的调解意见。
2、规定调解书生效后,有充分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有欺诈、胁迫行为,直接影响一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调解书的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一方当事人可以提出反悔,要求法院判决。
3、规定受案时应告知当事人双方的申请调解权,并要求愿意接受调解的在法定时间内必须递交书面申请,有一方当事人不书面申请调解的迳行进入判决程序。
这一规定主要是保障尊重原告的诉权,有效防止法官压服原告搞变相调解、行政和解和非自愿撤诉。
4、规定调解书必须简要写明调解的过程和当事人放弃让步的权益内容,以约束法官和当事人必须遵循自愿调解的原则,同时敦促当事人积极履行调解书所规定的义务。
5、规定调解书必须写明若一方当事人迟迟不履行调解书所规定的义务,则另一方当事人可申请追加执行原在调解过程中已经让步放弃的合法权益部分。
过去,合法权益受损失一方当事人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对自己的合法权益作出较大的放弃,但对方当事人为了拖延时间作出虚假承诺,而达成所谓的调解协议。
当调解生效,便拖着不履行,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意义。
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定,受损当事人已无法申请执行原来因调解放弃的合法权益,而被申请执行人以合法的方式从而侵占了这部分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6、规定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制度,确保他们真正自愿地和对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弱势群体在诉讼费用、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往往受对方当事人胁迫而妥协答应实际上不平等的调解协议。
法院应该视其困难情况在诉讼费用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予以援助,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补充完善能够确保“合法”原则实现的法律规定。
1、规定调解书生效后,对当事人有证据证明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定程序或审判纪律,导致调解协议明显不公的,所附条件未成就或所附期限届满时义务人仍未履行的,当事人(包括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反悔,要求法院裁定调解无效,再行判决。
2、规定具有下列调解协议内容的调解书无效: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非法行使处分权,直接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且无法补救第三人损失的;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除当事人自愿行使处分权的以外,违反实体法规定的;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等强行性法律规范的。
明确这些司法解释,让当事人知晓明白双方协商调解必须遵循合法原则,也可以引导当事人监督法官调解必须遵循合法原则。
3、规定调解期限。
为了提高诉讼效率,避免法官和当事人无故拖延诉讼,无休止调解,在现有审限期内再限制规定调解期限和次数,超过法定调解期限不能达成协议的,迳行判决。
离婚案件除外,因为离婚纠纷案件原因复杂,变数很大,如果法律不给予他们极其充足的调解和好的机会,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该离的离了婚,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4、规定对恶意调解当事人的处罚条款 .有的案件当事人恶意串通,为逃避债务以诉讼调解方式转移财产,规避法律责任,损害了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如假离婚、假抵债、假清偿等。
对这类调解案件,一旦发现不但裁定调解无效,而且视对其他债权人损害利益大小予以相应的民事处罚;属于其它部门主管的案件,应该依法移送,否则追究法官的审纪责任。
如果对他们不予制裁,那么就会产生鼓励违法、自毁法制的负面效应。
(四)补充完善确保“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实现的法律规定。
“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有不少学者主张废弃,笔者不敢苟同,其理由是:该原则可限制法官“和稀泥”调解,确保调解合法、合情、合理;有利于当事人对自身利益的权衡,通过理性思考达成调解协议;有利于调解由谅解性调解向平等性调解的转变,由庭外调解向庭上调解的转变。
在实践中遵循该原则查明的事实,应该是重点针对有争议的事实,对当事人双方没有争议的当然不须查明。
过去没有规定调解书要写明调解理由和法律依据,考虑的是有利于当事人搁置争议,求同存异,提高法官工作效率。
但现在某些法官调解不管是非曲直,只要当事人双方能达成协议就行,造成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反悔率越来越高,其中不乏有对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资源不丰富导致对自身权益合法程度不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