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套)

2020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套)

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卷
全国2卷
全国3卷
2020全国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
图4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2021-202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含答案)

四、中国古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1.(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2.(2023海南卷)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

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注:①—⑦表示处理此事的先后步骤)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3.(2023湖南卷)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

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

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4.(2022重庆卷)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

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5.(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

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

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6.(2022江苏卷)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2022年全国乙卷)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故选A 项。

(2022年全国甲卷)2.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021年全国乙卷)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Ⅰ)

C •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 •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B •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新高考卷I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贝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 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 •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A ,-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 ;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除C 。

故答案为:D 。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孟子和韩非子倡导“义”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

2.(2分)(2020•新高考I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 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 •强化了经济控制C •开通了丝路贸易D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答案】B【解析【分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故选B ;重视关中地区不一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除A ;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

故答案为:B 。

(共15题;共30分)【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西汉时期商业的发展,答题关键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西汉时期实行抑商政策,采用盐铁官营制度,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使商业发展进入低谷3.(2A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专题06 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总特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政治: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潮。

文化上:儒家思想体系化和思辨化,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俗化;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具体史实】(一)政治1.宋朝(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地方: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收地方财权。

2.元朝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制度)(1)目的: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2)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3)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经济1.农业(1)灌溉工具: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耕作制度: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作物熟制。

(3)农作物: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

(4)经济重心: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1)制瓷: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2)纺织:①宋代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②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商业(1)宋朝:①地域限制被打破:坊、市界限被打破,市可随处开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较大的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2020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套)

2020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套)

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卷全国2卷全国3卷2020全国1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4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20高考 历史 真题专项汇编卷(2017年-2019年) 知识点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3、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

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

高考历史2020年全国卷2卷历史真题

高考历史2020年全国卷2卷历史真题

高考历史2020年全国卷2卷历史真题高考全国2卷历史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解析】B 本题考查的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是“五育并举”的体现。

题干材料讲了三个史实:一是角抵流行于巴渝一带的百戏之一;二是秦二世在宫中欣赏角抵;三是汉武帝举行大规模角抵表演,并以角抵来欢迎西域人。

这说明角抵这种体育活动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

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角抵与川剧的“促进”逻辑关系;不符合全面原则,如果第一个史实与A项有点关系的话,秦二世、汉武帝关于角抵的史实与A项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故A项错误。

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角抵“推动丝路交流”的信息;且没有体现C项所给“推动”这一逻辑;不符合全面原则,第三个史实与思路有一定的关系,第一、二个史实与丝路没有关系;况且丝绸之路与“巴渝”没有关系。

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逻辑,材料根根就没有呈现角抵起自于民间劳作技能的信息,加之没有体现“起自于”这一逻辑关系。

故D项错误。

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解析】C 本题考查的史料实证能力,属于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与基础知识没有多少关系,解题关键是理清题干材料的逻辑关系:敦煌莫高窟壁画(文物遗存)à梁林发现实物遗存。

这不就是壁画文物遗存与实物遗存互征嘛,很容易得出C项正确结论。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ⅱ)【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ⅱ)【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2.(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3.(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4.(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5.(4分)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据图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6.(4分)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Ⅲ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Ⅲ卷)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Ⅲ)本试卷共4页,共17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8. 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30.1940 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2020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word文档和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word文档和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先秦政治制度的变迁。

A选项的分析:而礼乐制度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等级化,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走向瓦解,这与材料不. 符,而且A选项过于绝对; B选项的分析:王位世袭制度在夏朝创建以来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多年,B选项与史实不负; C选项的分析:宗法制度指的是依靠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政治等级,形成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C选. 项与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无关;D选项的分析:由材料可知楚国国君不满周王拒绝自己提升爵位等级的要求而自封为王,这冲击了周王的权威,挑战了通过分封体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因此D选项正确。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4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A选项的分析:吐蕃是藏族建立的政权,展现出来的是藏族文化,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的分析:该画作是历史重大场景的再现,而不是文人意趣和市井风情的杂糅,B选项错误;C选项的分析:《步辇图》作者阎立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官员,《步辇图》以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为背景,讲述了吐蕃使臣禄东赞晋见太宗时的情景,是汉藏兄弟名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干练,引导使者晋见。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III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C. 审美观念的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3、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

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 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 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 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 书写技法的内敛性4、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B. 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5、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

这表明A. 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 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 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 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6、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

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

”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A.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7、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许多工矿企业尽管账面上获得利润,但难以维持再生产,故“很多工厂把囤积原料作为主业,反以生产作为副业”。

这说明,当时A.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工业生产B. 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生产恢复C. 国统区的经济秩序遭到破坏D. 国民党军阀混战扰乱经济发展8、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真题2020年的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涉及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重要事件,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论述。

一、秦朝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作为秦朝的建立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封建制度、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二、汉朝的兴盛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汉朝,统一文字的政策使得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扩大了国土,并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

汉朝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对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三国时期的分裂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主要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夺而成。

在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众多英雄人物崛起,三国互相争斗,最终魏国获胜,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四、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隋文帝实行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如修筑大运河、征服虏倭、改革法律等,为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出现了唐太宗、唐玄宗等许多杰出皇帝。

五、明清时期的衰落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的国内外政治形势非常复杂。

明朝在万里长城上发生了辽东、朝鲜战争,后来被清朝推翻。

在清朝统治下,中国的社会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中国的实力逐渐衰落。

六、近代历史的挣扎近代历史是中国面临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这个时期的中国开始接触了现代化思想,如民主、科学等。

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也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冲击。

综上所述,2020年的全国高考历史真题涵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通过研究这些历史真题,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训。

希望广大考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为未来的发展努力奋斗。

2020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word文档和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1卷历史word文档和解析

202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卷)文综历史试题(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24.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先秦政治制度的变迁。

A 选项的分析:而礼乐制度主要指的是社会生活的等级化,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步走向瓦解,这与材料不. 符,而且 A 选项过于绝对; B选项的分析:王位世袭制度在夏朝创建以来在中国古代延续了两千多年, B 选项与史实不负C 选项的分析:宗法制度指的是依靠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政治等级,形成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 C 选. 项与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无关;D 选项的分析:由材料可知楚国国君不满周王拒绝自己提升爵位等级的要求而自封为王,这冲击了周王的权威,挑战了通过分封体制形成的等级秩序,因此 D 选项正确。

25. 图4 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图 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A 选项的分析:吐蕃是藏族建立的政权,展现出来的是藏族文化,因此A选项错误;B 选项的分析: 该画作是历史重大场景的再现,而不是文人意趣和市井风情的杂糅,B 选项错误;C 选项的分析:《步辇图》作者阎立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官员,《步辇图》以太宗时期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为背景,讲述了吐蕃使臣禄东赞晋见太宗时的情景,是汉藏兄弟名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画中有两组人物:左侧三男相次而立,规矩而拘谨:前面执笏者是朝中引班的礼官,他红袍虬须,神态沉着干练,引导使者晋见。

2020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2)(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2)(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分析得出材料反映了角抵表演受到各个阶层的欢迎,进而分析得出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角抵表演不仅仅受到皇室的欣赏,还受到百姓和西域人的欢迎,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角抵促进川剧艺术的发展,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角抵推动丝路文化的交流,故C项错误。

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秦汉时期角抵表演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分)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两幅图示,抓住关键信息“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进而分析得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解答】依据左图可知,反映的是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大佛光之寺”;依据右图和材料“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大佛光之寺”与“实物﹣﹣佛光寺”遗址相印证,故C项正确。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
14.唐朝后期的韩愈把经学家们一直不太重视的《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专门抽出来,作为载道的重要经典详加注释,大力宣扬其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到1.宋代更是把修齐治平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儒家原始经典中的经典。上述材料典型地表明唐宋时期的儒家学者( )
5.云南大理城外有一块“元世祖平云南碑”,其上有文曰:“云南平,列为郡县,凡总府三十七,散府八,州六十,县五十……分隶诸道,立于中庆以统之。”其中应为( )
A.宣政院B.节度使
C.枢密院D.行中书省
6.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7.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 乡村市场的繁荣
A. 隋朝B. 唐朝
C. 宋朝D. 元朝
16.下图是南宋遗民郑所南的画作,该作品用极简淡之笔墨撇出一花数叶,也不画土;在落款中只题丙午干支而不写元代年号。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

【2020高考历史】专题0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2020高考历史】专题01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具体史实】一、先秦和秦汉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政治上: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或改革,逐渐确立了封建制度。

经济上: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金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文化上: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文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1)王位世袭制:它的确立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开端。

其继承方式为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

▲王位世袭制按血缘关系传承王位。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的开端,也是历史的进步。

(2)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①目的:周王加强对西周地方的统治。

(地方政治制度)②实施办法: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根据学者的考订,商朝共有17代30位王,多数是兄弟之间继承;而西周共有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例如___、都江堰等,其中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记载了西周的土地制度,其中有“___之下,莫非___”和“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内容。

这反映了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4.(2019年江苏)根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___通过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___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井田制度松动。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___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___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___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法家思想。

9.(2019年4月浙江选考)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刻的诗歌产生。

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以下是战国时期创作的诗句: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___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2020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总 含解析

2020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总 含解析

2020年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总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古代中国的经济 (11)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17)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23)5、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27)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1)7、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33)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36)9、近代中国的经济 (44)10、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 (48)11、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55)1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57)13、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58)14、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学艺术 (64)15、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66)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70)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80)18、选修内容 (81)19、史学研究 (103)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A。

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B。

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C不正确。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

这反映了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 B.②C.③ D.④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

据此可以判断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9.(2019年4月浙江选考)中国是诗的国度,每一时期都有内涵深厚、风格新异的优秀作品问世,都有文辞隽永的诗句流传。

下列诗句创作于战国时期的是A.“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B.“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0.(2019年4月浙江选考)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1.(2018年1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就大体延续着以“谥号”臧否(褒贬)人物的传统。

以西周后期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谥“厉”(杀戮无辜)为例,有学者从近出“清华简”入手,认为多重文献所见未发现可以颠覆传统旧说的新史料,从理论上讲,在给周厉王议定谥号的时候,当时人们知道并掌握的事实一定不比今人少。

厉王所为已严重突破国家伦理的基本底线,无需恢复名誉;有学者认为,对厉王的褒贬仅以“厉”字了之有失公允,提出应换个角度重新评价。

由此出发,对待历史人物评价A.应当坚持道德评价为先、价值判断跟进的原则B.宜遵行尊重古人的认识,即是对历史尊重的原则C.古人的评价未必科学,新说的建立一定要用材料说话D.需要立足现实穿越历史,按照逻辑规律进行时空思辨12.(2019年4月浙江选考)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

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

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13.(2019年天津,第12题第1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8分)参考答案: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

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14.(2019年江苏,第24题)(10分)C.[探索历史的奥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4分)(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断断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4分)(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分)参考答案:(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

考古活动:夏墟调查。

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019年全国Ⅲ卷)“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及其制度划清了界限。

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

”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 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 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3.(2019年江苏)《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4.(2019年4月浙江选考)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

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

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

”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

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2019年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6.(2019年北京)《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7.(2019年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2019年天津,第12题第2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7分)参考答案: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9.(2019年海南,第2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

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

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