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诗歌汇总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词赏析语文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的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语文网。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诗歌翻译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

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

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1.高考语文《行行重行行》欣赏提示第一部分(前六句),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

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后十句),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

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

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

“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

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

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

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超越自己,向自己挑战,向弱项挑战,向懒惰挑战,向陋习挑战。

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2017全国语文高考试卷诗歌题汇编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8分)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3分)(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3分)【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1)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该题考核诗词内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

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答案

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答案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②题。

(6分)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

(7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2017高考诗歌鉴赏

2017高考诗歌鉴赏

【注释】 ⑴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
⑵引:本意为用力拉开弓。这里形容诗人用力拿 过朋友的酒杯,不容拒绝。说明诗人的热情、真 诚和豪爽。 ⑶箸(zhù):筷子。 ⑷举:抬。 ⑸蹉跎(cuō tuó):不顺利,虚度光阴。 ⑹合被:应该被。合,应该。 ⑺才名:才气与名望。 ⑻二十三年:刘禹锡于公元805年旧历九月被贬 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奉 诏入京,又复贬任连州刺史,转夔、和二州刺史。 直至公元827年,方得回京,已达二十三年之久 。
⑵长恨:指诗人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此诗 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唐玄宗 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 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⑶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 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 《诗经》中的“雅诗”。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 诗。《秦中吟》正是劝谏皇帝改革弊政的政治讽 喻诗。
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 欧阳修一生最喜奖拔才士,本诗写出他主持礼部 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 肃穆而充满生气,他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 到喜悦。
【注释】 ①礼部:官署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
贡举。 贡院:科举时代会试考试之所。 ②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 ③席:犹言列坐。古诗百科 ④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
【译文】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 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 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 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 渡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 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2017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高考古诗歌

2017年全国各地名校试题分类解析汇编:高考古诗歌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背诵诗歌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背诵诗歌

2017 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 含答案 )( 山东卷 )15.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任选 3 个小题)(6 分)(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荀子 ?劝学》 )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 李白《蜀道难》 )(2)臣生当陨首,。

( 李密《陈情表》 )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 苏轼《赤壁赋》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与子偕老。

( 《诗经 ?敲鼓》 )鹤汀凫渚, ; 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 王勃《滕王阁序》 )(4)子曰:“君子和而不一样,。

” ( 《论语 ?子路》 )夕阳楼头,断鸿声里,。

(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答案】 (1) 圣心备焉万夫莫开(2)死当结草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执子之手穷岛屿之萦回(4)小人同而不睦江南游子( 安徽卷 )10. 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 假如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甲:丞相祠堂哪处寻 ?锦官城外柏丛林。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 。

( 杜甫《蜀相》 )答案: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豪泪满襟。

乙: (1)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荀子《劝学》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帮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未老莫返乡, ________________。

( 韦庄《菩萨蛮》 )(4)舞榭歌台, 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永遇乐》 )(5)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含答案)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017全国卷Ⅲ(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2007-2017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已经校对打印用

2007-2017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已经校对打印用

2007-2017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11分)(2017)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2016年)(11分)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5年)(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4年)(11分)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分)(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科网【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资料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资料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
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诗歌的题材
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物抒怀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 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边塞征戍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 “比喻”的手法,朱庆馀的诗把自己比作新 媳妇,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公婆, 把参加考试比作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张籍 的诗把朱庆馀比作越女、采菱姑娘,把朱庆 馀的作品比作菱歌,把其他人的作品比作 “齐纨”,难以与朱庆馀相比。
(三)作者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 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 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 背景。从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容易体会 诗词的内容和主旨。
(四)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 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 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 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1.解析:抓住“浔阳”这个表地点的词来找答案; 抓住“月色”这个意境找答案,即找有“月”的诗句 。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2017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2017全国卷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6分)【201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
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5.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 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14.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 “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 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 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新课标3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 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 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 :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 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者在自谦。
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标题:考试,地点,考官(阅)
,11分)(新课标1卷)
1、考场环境、肃穆,群英毕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2、激烈、安静;内心喜悦 3、选拔人才条件,人才济济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4、自己老病,精神不好,拜托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同责仁任,感谦,逊使之命词感。。爱惜人才,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
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
自居第一。
14.BD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
君主扣留。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 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 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 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 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 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
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
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
【答案】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 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 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标题 作者 注释
正 文
地点,考试,阅:主考,即事抒情诗 欧阳修
关键字 自惭,自谦懂说法, 景 焚香、群英毕至,无哗,安静,才华横 溢。人才济济,心情喜悦 事 进士考试场景及自己内心的感受。
尾句 鉴,识别人才的使命和责任。 情 喜悦,使命和责任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
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
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
的意思。
14.CD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