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溶胶制备与应用_王自新
硅溶胶制备与应用
硅溶胶制备与应用材料学院化工一班李彦辉20090583 内容摘要:硅溶胶是高分子二氧化硅微粒分散于水中或有机溶剂中的胶体溶液,广泛应用于陶瓷、纺织、造纸、涂料、水处理、半导体等行业。
介绍了硅溶胶的各种制备方法及几种特殊用途的硅溶胶的制备。
阐述了影响硅溶胶稳定性的因素及其性能测试方法。
关键词:无机化学硅溶胶制备硅溶胶应用高分子正文:硅溶胶是高分子二氧化硅微粒分散于水中或有机溶剂中的胶体溶液。
1915年美国人首先用电渗析法制备出SiO2质量分数为2.4%的硅溶胶,硅溶胶得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是在年美国人发明利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硅溶胶以后。
目前硅溶胶已被广泛应用于纤维、织物、纸张、橡胶、涂料、油漆、陶瓷、耐火涂料、地板蜡等行业中。
另外其在半导体硅晶片的抛光、水处理、矿物浮选和啤酒、葡萄酒酿造等工艺中也有应用。
自1996年以来,随着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作为硅晶片抛光液的原料———硅溶胶的产量快速增加。
瑞士公司在2001年第1季度将它位于Martin的硅溶胶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1倍,达到1.4万t/a。
同期,日本Fuso Chemial公司也将它位于东京的硅溶胶厂的生产能力由原来的0.7万t/a提高到2.5万t/a.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机硅溶胶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较大发展。
有机硅溶胶可应用于非水性体系,如用于制造磁性胶体和记录介质,高技术陶瓷化合物和催化剂载体需要有机硅溶胶特殊用途的改性产品研制也得到快速发展,如日本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提出的用于墨水容纳层和喷墨记录介质的念珠状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另外该公司申请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含细长形非晶体胶体SiO2粒子的稳定硅溶胶的制备方法。
铝改性硅溶胶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这种硅溶胶的最大特点是体系呈中性时很稳定,而采用碱金属氢氧化物作稳定剂的硅溶胶,在体系呈中性时很快就凝胶我国硅溶胶的研制和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天津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青岛海洋化工厂、大连油漆厂、广州人民化工厂等都从事硅溶胶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但品种和产量与国外都有很大差距。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
硅溶胶的制备方法简述目前,硅溶胶的制备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凝聚法和分散法.利用在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首先生成SiO2超微粒子,然后通过成核、生长,制得SiO2溶胶的方法为凝聚法;利用机械分散将SiO2微粒在一定条件下分散于水中制得SiO2溶胶的方法,即分散法.根据使用原料及工艺的不同,上述两种方法可细分成下面多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1。
离子交换法用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的历史较长,1941年首先由美国人Bird发明,其后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该项技术被国内外大多数硅溶胶生产企业所采用.该方法通常可分为3个步骤:活性硅酸制备,胶粒增长和稀硅溶胶浓缩。
首先,将稀释后的一定浓度的水玻璃依次通过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别除去水玻璃中的钠离子及其它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制得高纯度活性硅酸溶液。
此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可用适当的NaOH或氨水调节其PH为8.5—10.5,以提高稳定性。
在此步骤中使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应尽快再生。
避免残余的硅酸形成凝胶,使交换柱失效。
然后,将上述硅酸溶液加入到含晶种的母液中,通过控制加入速度和反应温度,使硅溶胶胶粒增长到所需粒径即可.最后将完成结晶聚合过程的聚硅酸溶液进行加热蒸发浓缩,或超滤浓缩,以得到合适浓度的产品.如果要进一步进行纯化,可采用离心分离法除去其中杂质,制得高纯硅溶胶。
可见,此方法本身具有不可克服的缺点:一是起始原料水玻璃受离子交换的限制其浓度不能太高,这就致使第3部中的浓缩过程较长,能耗大,不利于能源的节约;二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时会产生大量废水,对水的浪费较大且废水处理需要一定的成本;三是该法工艺程序多,生产周期长,反应过程中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众多以至较难控制。
2。
直接酸中和法一般采用稀水玻璃作为起始原料,经过离子交换出去钠离子,然后通过制备晶核,直接酸化反应,晶粒长大等步骤可制得硅溶胶。
(1)离子交换除去钠离子: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原料中的钠离子,制得SiO2/Na2O重量比较大的稀溶胶,稀溶胶中钠离子含量已较低。
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
大颗粒、高浓度硅溶胶的制备新方法摘要: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滴加工艺制备一定粒径大小的二氧化硅作为母核; 采用在催化剂和分散剂共同作用下水解硅粉的方法使母核二氧化硅颗粒进一步增长, 得到了高均匀分布的平均粒径在100 nm 以上、浓度可达50 %的二氧化硅溶胶。
并对新方法下p H 值、温度以及母核SiO2 的浓度、粒径大小对二氧化硅平均粒径及其均匀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对制备大颗粒、高浓度的硅溶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水玻璃; 硅粉; 硅溶胶; 纳米二氧化硅; 大颗粒硅溶胶系无定形二氧化硅聚集颗粒在水中均匀分散形成的胶体溶液, 其胶粒大小一般为1~100nm。
由于硅溶胶中二氧化硅颗粒表面含有大量的羟基, 具有较大的反应活性, 经过表面改性又能与有机聚合物混溶, 因此被广泛用于涂料、精密铸造、造纸、纺织、石油化工、电子等各个行业。
粒径作为硅溶胶产品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不但影响着产品的浓度、稳定性, 还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功能。
国外如NISSAN、AKZO NOBEL 等跨国公司的大颗粒、高浓度的硅溶胶产品近年来纷纷进入国内市场。
然而,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硅溶胶生产企业只能生产粒径在10~20 nm 的普通硅溶胶产品。
二氧化硅粒径偏小、均匀性差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国内企业生产多功能、高质量硅溶胶产品的主要因素。
国内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对大粒径二氧化硅的制备进行了研究,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颗粒的纳米二氧化硅。
如专利CN 86104144A 采用硅粉与水玻璃直接反应得到了20~30 nm 的二氧化硅; 专利CN1155514A 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恒液面蒸发和多次循环稀释超滤工艺最终将二氧化硅的粒径提高到了40~50 nm; 兰州石化公司化工研究院以水玻璃为原料, 采用恒液面蒸发滴加工艺制备出平均粒径达55~65 nm 的二氧化硅。
但总的来说, 所制备的二氧化硅颗粒仍然不够大, 均匀性仍然不佳, 工艺过程烦琐, 能耗大, 生产成本高。
硅溶胶制备与应用_王自新
出高浓度 、大粒径 、稳定性好 、粘度低的硅溶胶 。 该
法可直接制得 SiO2 质量分数为 32 %~ 36 %, 粒径为 20 ~ 30 nm , 粘度为 5 mPa·s 左右的硅溶胶[ 19] 。 1 .3 离子交换法[ 20 ~ 22]
离子交换法生产硅溶胶通常分下列 3 个步骤 :
①活性硅酸制备
H2
SiO
2 4
-
H
+
H
3Si
O4
-
H
+
H
4S
iO
4
H
+
H5SiO 4 +
(1) (2) (3) (4)
在碱溶液和稀酸溶液内 , 原硅酸(3)和负一价的
原硅酸离子(2)进行氧联反应 , 生成硅酸的二聚体 。
此二聚体进一步与原硅酸离子(2)作用生成三聚体 、
四聚体等多硅酸 。在形成多硅酸时 , Si -O -Si 链也 可以在链中部形成 , 这样可得到支链多硅酸 。 多硅
同 A-1 分别进行
硅酸和水玻 同 B-1
璃(或 N aO H) 同时进行 分别进行
粒径增长中
7 →9
7 →9
11 .5 →9 11 .5 →9
pH 的变化
~ 10 .5
~ 10 .5
~ 10 .5 ~ 10 .5
粒径增长速率
慢
慢
快
快
核的大小
小
成核机理
粒子聚合
制备大粒径硅 常压下困难 , 溶胶可能性 加压下有可能
工序 , 必要时在低温(4 ~ 10 ℃)下保存 。
用过的离子交换树脂应尽快再生 , 以防残余的 硅酸在离子交换树脂柱中形成凝胶 。 再生时 , 首先
一种改性硅溶胶的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05.21C N 103804959A (21)申请号 201310720151.X(22)申请日 2013.12.23C09C 1/28(2006.01)C09C 3/12(2006.01)C09C 3/08(2006.01)C09D 7/12(2006.01)C09D 183/10(2006.01)(71)申请人杭州吉华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地址311234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红山农场创业路1063号(72)发明人刘海兵 朱海军 钱涛 李希郑成 刘海清(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代理人俞润体(54)发明名称一种改性硅溶胶的制备方法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不粘涂料领域,为解决目前不粘涂料存在表面能低、硬度与耐磨性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改性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在硅溶胶中加入氟代硅烷和钛酸正丁酯,然后调节pH 至4~5,在20~60℃搅拌,保持1~8h 后得到改性硅溶胶。
经过改性后的硅溶胶可有效地降低硅溶胶的表面能。
本发明的改性硅溶胶在不粘涂料上的应用,具有耐磨、硬度高、不粘性好等优点。
(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3804959 A1.一种改性硅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在硅溶胶中加入氟代硅烷和钛酸正丁酯,然后调节pH至4~5,在20~60℃搅拌,保持1~8h后得到改性硅溶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性硅溶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氟代硅烷选自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氟代辛烷基三乙氧基硅烷、三乙氧基-1H,1H,2H,2H-十三氟代正辛基硅烷、三甲基五氟苯基硅烷、十三氟代辛烷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二种,用量为反应物总重量的0.005~0.1%,所述的钛酸正丁酯用量为反应物总重量的为0.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序 , 必要时在低温(4 ~ 10 ℃)下保存 。
用过的离子交换树脂应尽快再生 , 以防残余的 硅酸在离子交换树脂柱中形成凝胶 。 再生时 , 首先
用水清除树脂中残留的硅酸钠溶液 , 再用质量分数
为 3 %的硫酸溶液淋洗离子交换树脂柱 , 最后用纯 水淋洗到淋出液呈中性 , 这样处理后的离子交换树
张扬正采用质量分数为 1 %的稀碱溶液与硅粉
反应 , 反应温度控制在 65 ~ 100 ℃, 产品 SiO2 质量分 数可达 30 %以上 , 粒径为 15 ~ 20 nm 。 使用的碱可
以是碱金属氢氧化物 、氨 、有机碱中的 1 种 , 也可根
据需要几种碱复合使用 。 此法与前述的 2 篇美国专 利相比 , 省去了用强腐蚀性的氢氟酸预活化硅粉的
H2
SiO
2 4
-
H
+
H
3Si
O4
-
H
+
H
4S
iO
4
H
+
H5SiO 4 +
(1) (2) (3) (4)
在碱溶液和稀酸溶液内 , 原硅酸(3)和负一价的
原硅酸离子(2)进行氧联反应 , 生成硅酸的二聚体 。
此二聚体进一步与原硅酸离子(2)作用生成三聚体 、
四聚体等多硅酸 。在形成多硅酸时 , Si -O -Si 链也 可以在链中部形成 , 这样可得到支链多硅酸 。 多硅
温度 、硅酸浓度 、n(SiO 2)/ n(N a2O )、反应时间和物 料添加方式 。 离子交换法根据生产过程中成核 、粒
径增长的工艺不同又可分为如表 2 所示 2 类 4 种方
法。
表 2 离子交换法制备硅溶胶 的各种方法比较
特点
A-1 法
A-2 法
B-1 法
B-2 法
中间原料
稀硅溶液
粒径增长和浓缩 同时进行
为去除水玻璃中的钠离子 , 离子交换法一般采
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根据工艺和硅溶胶纯度 的不同要求 , 可联用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 以除去
体系中的杂质阴离子 。 水玻璃的 SiO2 质量分数一 般为 2 %~ 6 %, 活性硅酸的 pH 值则控制在 2 ~ 4 。 活性硅酸在室温下不稳定 , 应尽快地进入到下一步
纪萍等人利用硫酸中和国产天然硅灰石 , 滤液 依次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弱碱性阴离子交 换树脂 , 净化后用氢氧化钠调节 pH 值为 8 .9 ~ 9 .0 , 最后常压蒸发制得 SiO2 质量分数为 24 %~ 32 %的 硅溶胶 , 硅溶胶的稳定性可达半年[ 26] 。 1 .5 胶溶法[ 27 ~ 29]
小
小 →大
小 →大
同
A-1
开始为水玻璃水解 , 同
B-1
中后期为粒子聚合
同 A-1
可能
可能
粒子增长 的难易
粒径的控制
比 B 法困 难得多
可制备中
小粒径产品
同 A-1 同 A-1
容易 可制备各种
粒径产品
容易 同 B-1
粒径分布控制 困难或不可能 可能 不可能或困难 可能
生产工艺时间 长(比 B-1 长 ) 短(比 B-2 长) 长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 , 有机硅溶胶的研究和 应用也得到较大发展 。有机硅溶胶可应用于非水性 体系 , 如用于制造磁性胶体和记录介质 , 高技术陶瓷 化合 物 和 催 化 剂 载 体 需 要 有 机 硅 溶 胶 。 Nissan Chemical America 公司于 1997 年 8 月在德克萨斯州 的 Pasadena 建成了 500 t/ a 有机硅溶胶生产厂 , 生产 SiO2 质 量 分 数 从 15 %到 40 %的 各 种 有 机 硅 溶 胶[ 7 , 8] 。同时 , 特殊用途 的改性产品研制 也得到快 速发展 , 如日本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提出的用于
28
23
2 .95
14
11 .5
3 .26
7
5 .77
3 .49
5
4 .12
3 .66
3
2 .47
3 .63
1 .7
1 .41
3 .30
1
0 .82
2 .70
粒径/ nm
32 .6 28 .7 21 .8 14 .4 8 .0
Mw/ 106
22 15 6 .65 1 .9 0 .322
短
粒径形状
不规则
球形
球形
球形
③稀硅溶胶浓缩 将水玻璃经阳离子交换树脂生成活性硅酸后 ,
一类是先用稀碱稳定 , 使 n(SiO 2)/ n(N a2O)控制在 80 ~ 100 , 然后再用下列 2 种工艺之一进行粒径增长 和浓缩 。一是粒径增长和浓缩在同一反应器中同时
· 36 ·
C hem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ical Propellants & Polymeric M
墨水容纳层和喷墨记录介质的念珠状硅溶胶的制备 方法[ 9] 。 另外该公司申请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含
细长形非晶体胶体 SiO2 粒子的稳定硅溶胶的制备 方法[ 10] 。铝改性硅溶胶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 这种 硅溶胶的最大特点是体系呈中性时很稳定 , 而采用 碱金属氢氧化物作稳定剂的硅溶胶 , 在体系呈中性 时很快就凝胶[ 11 , 12] 。
渗析法是用酸中和硅酸钠水溶液 , 经陈化后 , 再 通过半透膜渗析钠离子 。 该法缺点是渗析所需时间 太长 , 不适于工业化生产 。 1 .2 硅溶解法
采用无机或有机碱作催化剂 , 以单质硅与纯水 反应来制备硅溶胶的方法称硅溶解法 。
Joseph H Balthis 等在 1950 年申请的专利中 , 利 用可溶性有机碱作催化剂 , 使水和硅粉反应来制备 硅溶胶 。 其中的有机碱 pH 值(20 ~ 25 ℃时)为 6 ~ 12 , 含 1 ~ 8 个碳原子的脂肪胺或脂环胺 , 硅粉粒径 为 80 ~ 320 目 。 硅粉在使用前应预活化 , 除去硅粉 表面形成的惰性膜 。 活化时先用质量 分数为 48 % 的氢氟酸洗涤 , 然后依次用纯水 、醇 、醚冲洗 , 最后在 氮气保护下干燥 。活化后的硅粉与水在胺催化作用 下 , 于 20 ~ 100 ℃温度下反应 , 可制备粒径 8 ~ 15 nm 的硅溶胶[ 16] 。他们的另 1 篇专利介绍 , 硅粉经活化 后以氨水为催化剂 , 通过氨的用量来控制硅溶胶产 品的粒径 , 2 份活化硅粉与 100 份指结果示于 表 1。
出高浓度 、大粒径 、稳定性好 、粘度低的硅溶胶 。 该
法可直接制得 SiO2 质量分数为 32 %~ 36 %, 粒径为 20 ~ 30 nm , 粘度为 5 mPa·s 左右的硅溶胶[ 19] 。 1 .3 离子交换法[ 20 ~ 22]
离子交换法生产硅溶胶通常分下列 3 个步骤 :
①活性硅酸制备
酸进一步聚合便形成了胶态二氧化硅 , 也就是所说
的硅溶胶 。但在强酸溶液中(pH 小于 2), 硅酸根离
子的配位数为 6 , 此时 硅酸分子和正一价硅酸离子
进行羟联反应 , 形成双硅酸 。 由双硅酸 、三硅酸及多
硅酸一直聚合下去 , 便生成硅溶胶或硅凝胶 。
影响胶粒增长的因素 包括体系的 pH 值 、反应
用氮吸收法 、甲基红吸收法和电镜法对胶粒的 比表面积进行比较分析 , 认为此法制成的硅溶胶具 有大的孔隙率 , 此种硅溶胶在碱性介质中解聚率大 , 适合于室温下与强有机碱反应制备有机硅酸盐[ 17] 。
王自新等·硅溶胶制备与应用
· 35 ·
表 1 氨浓度对硅溶胶性能的影响
氨质量
胶体固含量/
分数/ % n(N H3)∶n(Si) g·(100 ml)-1
离子交换法的优点是根据不同的工艺组合可合 成不同性能的硅溶胶 , 缺点是起始原料水玻璃的浓 度不能很高 , 致使后面浓缩过程时间长 , 能耗大 , 而 且再生离子交 换树脂时产生 的大量废水需 加以处 理。 1 .4 酸中和可溶性硅酸盐法
硅酸钠水溶液用酸中和 , 根据酸用量的不同 , 可 制备酸性或碱性硅溶胶 。 中和反应生成的钠盐可通 过向体系中加入有机溶剂来进行沉降分离 。 酸中和 法制得的硅溶胶一般杂质离子含量较高 , 稳定性较 差[ 23, 24] 。Whi te 采用在体系的 pH 值和温度均较低 的条件下 , 把乙醇或丙酮等水溶性的有机溶剂加入 到硅酸钠和硫酸反应所形成的硅溶胶中 , 来沉降反 应形成的硫酸钠 。然后经过滤 , 用水稀释 , 减压蒸馏 除去有机溶剂 , 制得室温可稳定几天的硅溶胶[ 25] 。
aterials
20
03
年第
1
卷第
5
期
进行(A-1)。 另一种是先进行粒径增长 , 然后再选择 合适的工艺浓缩(A-2)。
另一类是将活性硅酸滴加到预先加热的用水玻 璃或碱金属氢氧化 物配成的稀 碱溶液中 , 控制 pH 值 , 进行粒径增长 。 同样 , 浓缩工艺可随粒径增长同 时进行(B-1), 也可先粒径增长后再浓缩(B-2)。
我国硅溶胶 的研制和生产 始于 20 世纪 50 年 代 , 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 、天津化工研究院 、兰
州化学工业公司化工研究院 、青岛海洋化工厂 、大连 油漆厂 、广州人民化工厂等都从事硅溶胶产品的研 制和 生 产 , 但 品 种 和 产量 与 国 外 都 有很 大 差 距 。 2002 年 11 月 4 ~ 8 日 , 全国无机硅化合物技术与市 场信息交流大会在广西桂林市召开 , 大会认为硅溶 胶 、层硅 、聚硅 、气相法白炭黑等将是行业发展的新 热点[ 13] 。 1 硅溶胶制备方法 1 .1 渗析法[ 14 , 15]
脂下次可继续使用 。
②胶粒增长
硅酸的聚合过程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 戴安邦教
授对此问题作了大量研究 , 提出了不同 pH 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