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篇)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5)而徵一国(通“耐”,能)(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4)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5)小年不及大年3.一词多义(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圣人无名(名词,声名)(4)息去以____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2)使动用法。

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倒装句(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一)判断句:1、“离骚”者,犹离忧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全集)(最新最全)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识整理高中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一定的文言文常识对于理解和解读文言文文本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常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所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配偶;“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其具体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等;“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字的现象。

常见的有“说”通“悦”,“有”通“又”等。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比如,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驻军”;形容词作名词,“将军身被坚执锐”中“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使……活”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理解文意有重要作用。

1、而“而”可以表示并列、转折、承接、递进、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是并列关系;“人不知而不愠”中是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中是承接关系。

2、之“之”的用法有很多,如作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作代词,代指人、事、物,“渔人甚异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之”是“到、去”的意思。

3、以“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凭借、因为、用等,也可以作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如“以勇气闻于诸侯”中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是因为的意思;“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是用的意思。

4、于“于”作介词,可表示在、到、向、对于等。

如“战于长勺”是在的意思;“皆朝于齐”是到的意思;“胡不见我于王”是向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

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

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新高考必背文言文古诗词汇总涵盖了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文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和古诗文,也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要考察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古诗词汇及其释义,供学生复习参考:1. 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也用作助词,无实际意义。

2. 而: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3.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

4. 其:代词,用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相当于“他”、“它”、“那个”。

5. 以:介词,表示“用”、“凭借”等;也用作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6. 为:动词,表示“做”、“成为”;也用作介词,表示“为了”。

7.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或“被”。

8.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什么”、“怎么”。

9. 乃:副词,表示“才”、“于是”;也用作连词,表示“于是”、“就”。

10. 若: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也用作连词,表示“如果”、“像”。

11. 既:副词,表示“已经”、“既然”。

12. 则:连词,表示“就”、“那么”。

13. 也: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的”、“了”。

14. 乎: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呢”。

15. 矣:助词,用于句末,表示“了”。

16. 哉: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

17. 矣乎: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呢”。

18. 夫: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相当于“那”、“这个”。

19. 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的人”、“的事”。

20. 矣:助词,用于句末,表示“了”。

古诗文词汇:1. 桃之夭夭: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2. 窈窕淑女:形容女子体态轻盈,举止优雅。

3. 君子好逑:指男子有好的配偶。

4. 关关雎鸠:形容雎鸠鸟的叫声,比喻男女相爱。

5. 青青子衿:形容年轻学子的朝气蓬勃。

6. 悠悠我心:形容内心长久的思念。

7.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参考阅读!一、通假字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

(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6、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8、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10、自余为人。

(:同“戮”,刑辱.)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4、顺流而东(东进)5、卧而梦(做梦)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7、外与天际(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三)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4、自远而至(远处)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2、穷回溪(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5、始指异之(以……为异.)三、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4、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8、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9、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10、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1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13、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15、颓然就醉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16、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 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惑而不从师(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11)而不知其所穷(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13)小学而大遗2、连词,表修饰(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登高而招(4)顺风而呼(5)则群聚而笑之(6)倚歌而和之(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3、连词,表递进(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连词,表并列(1)蟹六跪而二螯.(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侣鱼虾而友麋鹿5、连词,表承接(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人非生而知之者(3)吾从而师之(4)择师而教之(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7)卧而梦(8)觉而起,起而归(9)自远而至6、连词,表因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7、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二)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三)之1、代词.(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6)郯子之徒(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2、助词.(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2)彼童子之师(的)(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高中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头疼。

但只要我们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相关知识,就能在高考中应对自如。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知识要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理解实词的含义对于读懂文言文至关重要。

1、古今异义有些实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在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不管、不论”。

2、一词多义一个实词往往有多个意思。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兵果败”),还可以指战争(“兵者,国之大事”)。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本为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相如廷叱之”,“廷”意为“在朝堂上”)、动词用作名词(“追亡逐北”,“亡”“北”指逃亡的人、败北的人)、形容词用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意为“使……变绿”)等。

4、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通“悦”(“秦王不说”)。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而”的用法多样,可以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等。

3、之“之”的用法有: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助词(“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吾欲之南海”,去、到)等。

4、于“于”常表示在(“战于长勺”)、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对、对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等。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整理方法: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如果根据上下文解释不通,就要考虑是否为通假字。

通假字的读音一般按照所通字的读音来读。

2. 古今异义
- 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指得力的助手,是褒义词,现在指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

3. 一词多义
- 以“绝”为例:
二、虚词
1. 之
- 助词:
- 代词:
2. 而
3. 其
- 代词:
- 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被动句
3. 宾语前置句
4. 定语后置句
5. 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词类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这个名词的意义不能按照正常的名词意义来理解时,就要考虑是否为名词作动词。

2. 名词作状语
- 类型:
3. 形容词作名词
- 识别方法: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或性质的意义时,往往活用为名词。

4. 形容词作动词
- 识别方法: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或者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并且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动作行为时,就要考虑形容词作动词。

5. 使动用法
6. 意动用法。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兵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病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朝1、朝服衣冠(zhāo早晨)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6、期年不听朝(朝政)7、坐南朝北(对、向)曾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常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篇1虚词归纳⑴之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⑵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⑶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⑷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词类活用(词性转换)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通假字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一词多义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2.歌曰(歌词,名词)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词类活用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202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三语文必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中语文需要背诵的知识点有很多,掌握好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对于大家进行整个高中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

高中文言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是以古汉语文雅的口语为基础的书面形式,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平常的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文言文知识1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文言文知识2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高中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其实也并非难以攻克。

以下是对高中文言文知识点的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关键。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而形成的新的意义。

3、通假字音近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意为“像翅膀一样”。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作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意为“认为……美”。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而表示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修饰关系:如“吾尝跂而望矣”。

2、何作疑问代词:“何”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超详细)(精华版)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实词:2,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4,无如:没有像5,加少:更少7.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如.请,有“请答应我”的意思8.填:拟声词,模拟鼓声9.鼓之:敲起鼓来,发动攻击.古人击鼓攻击,鸣锣退兵.鼓,动词10.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兵,兵器,武器.接,接触,交锋11.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y è,拖着12.走:跑,这里指逃跑13.或:有的人14.笑:讥笑,讥笑15.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16.无:通“毋”不,要17.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反,违反,这里指耽搁18.谷:粮食的统称19.不行胜食:吃不完.胜,尽.数,c ù,密.罟,g ǔ网,.洿,w ū深, 20.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衍22.斤:与斧相像,比斧小而刃横,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季节进行23.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24.养生:供养活着的人25.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26.憾:遗憾27.树:种植29.豚:t ún,小猪30.彘:zhì,猪31.畜:xù,畜养,饲养32.无:通“毋”不,要33.夺:失,违反3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5.教:教化36.申:反复陈述.悌,t ì37.孝悌:敬重父母和兄长38.义:道理39.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40.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42.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43.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44.检:检点,禁止,约束45.涂:通“途”道,路46.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同o,“殍”饿,死的人47.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48.岁:年岁,年成49.罪:归咎,归罪.虚词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对于,介词2,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之1: 结构助词,的之2: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两个“之”:结构助词,的4,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以:用,拿;介词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之:衬字,在动词后,没有实在的意义而:表修饰,作状语,表一种相伴的状态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两个“而”:表示顺承关系7,以五十步笑百步,就何如?以:用,拿;介词就:那;连词何如:怎么样,行不行;副词8,曰:“王如知此,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那,就;连词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比,介词9,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行胜用也;以:根据,依照;介词1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1:的,助词之2:指那五亩的宅地1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的,助词1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两个“之”都是:的,助词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之1:可以译为“的”之2:他们;指代同学之3:的,助词;于:介词,在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未有之也”1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个“而”都有“然而,却”的意思,表转折;连词17,人死,就曰:‘非我也,岁也;’就:便,就;连词1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跟,和;介词而:顺承;表承接关系,连接前后两个动作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之:助词,的焉: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通假字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3,直不百步耳4,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无失其时(“颁”通“斑”,花白)(“涂”通“途”,路途)(“直”通“只”,只是)(“无”通“毋”,不要)(“无”通“毋”,不要)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七十者衣帛食肉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树之以桑5,王无罪岁鼓:名词作动词,打鼓衣:名词作动词,穿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罪: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7,谨庠序之教生,死: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古今异义1,河内凶3,或百步而后止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5,谷不行胜食也6,数罟不入洿池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义:收成不好;(古义:有人,有时;(古义:逃跑;(古义:尽;今义:心肠狠)今义:挑选连词)今义:行)今义:成功)(古义:细,密;(古义:锛子;今义:数字或者数数)今义:计量单位)特别句式1,判定句: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2,状语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应是“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应是“以桑树之”)就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应是“就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应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3,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应是“未有之也”)就何知(应是“就知何”))《过秦论》一:重点实词非兵不利秦以攻取之外破灭之道也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兵:武器;利:锐利以:凭借道:缘由互:交互,相继;丧:灭亡率:全都,一概厌:满意弥繁:更加;多故不战而强弱胜败已判矣判:确定以地事秦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事:侍奉与:靠近理固宜然此言得之:道理原来应当这样得:相宜,得当终继五国迁灭五国既丧始有远略始速祸也后秦击赵者再洎牧以谗诛可谓智力孤危诚不得已六国迁灭继:随着既:已经始:起初始速:才;招致再:两次洎:等到智力:智谋和力气;孤危:势孤力微诚:的确;灭:灭亡得:能够;已:停止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亡:失去土地数:天数,较:抗衡理:命运(互文手法)或未易量而为秦人积威所劫易量:简单判定劫:胁迫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然就诸侯之地有限然后得一夕安寝二:文言虚词1.而向使:假使然就: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1)(2)(3) 也(4)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连词,表并列;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而秦兵又至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惜其用武而不终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二败而三胜2.之(1)(2)(3) 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破灭之道也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苟以天下之大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的诸侯”)此言得之( 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3.以(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1)(2)(3)(4)(5) 介词,由于;介词,凭借;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洎牧以谗诛苟以天下之大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才/ 以致;以有尺寸之地以趋于亡介词,把;介词,用;举以予人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 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成为) 为国者(治理)(2) 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 代词,它;其实亦百倍( 指获得的土地)国)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指赵国) 其势弱于秦( 指六(2) 6.就(1)(2) 7.与(1)(2)(3) 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 指燕,赵二国)连词,就;连词,那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就秦国之所大欲动词;亲附,靠近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三: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暴露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意;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假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不要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削月割日:一每天地,月:一月月地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按理来说(2) 名词作动词;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以地事秦事:侍奉(3) 形容词作动词;义:行正义不能独完独: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最终小就获邑,大就得城始速祸焉速:招致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4)动词的使动用法李牧连却之使..... 退却,译为打退(5)动词作名词秦以攻取之外五:古今异义攻取:攻取的方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它实际上;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形(承上文而含转折);2.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古:泛指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爷爷;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以致,以至于;今:表示另提一事;4.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古:智谋,力气;今:懂得,解决问题的才能;5.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旧事,前例;6. 然后得一夕安寝;古:这样以后;7. 后秦击赵者再今:用做叙述对象的事情;今: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形之后;古:两次今:又一次8.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 不去今: 才能差9. 就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古: 咽下咽喉今: 吞咽六:文言句式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洎牧以谗诛2,判定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4,状语后置句:思厥先祖父,暴( 于) 霜露,斩荆棘(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鸿门宴重点实词玉玦(玦,ju. ,半环形玉佩;“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示意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旦日飨士卒(飨,xi ǎng,用酒食招待,这里是犒(kào)劳的意思)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shuì“劝说,劝诫)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 大酒杯)数目(数,shuò,多次)戮(戮,l ù联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裂按剑而跽(跽,j ì,挺拔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不胜杯杓(胜shēng,杯bēi ,杓sháo,杓,同“勺”,酒器)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 称王)毋内诸侯(内nà,通“纳”,通纳,接纳)樊哙(樊哙,f án kuài )夜驰之( 之:到,往)无所取( 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 从:跟从)( 亡:逃跑;义:符合道义亡去不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 料:估量:当:抵抗)与臣游( 游:交往)他盗之出入( 出入:偏义副词,进入)具言( 具:具体,完备)如入前为寿( 如: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窃;私下里)窃为大王不败也坐须臾( 须臾:片刻)( 去,距离)相去置车骑( 置;舍弃)( 督过:批评)督过之一词多义1,如: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动词, 似乎)2,沛公起如厕( 往, 到,, 去)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 ”( 比得上)2,意: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3,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4,谢:( 料想) ( 举起)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 感谢)( 赔礼, 动词)乃令张良留谢( 兼赔礼和告别义)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谢罪)5,军沛公军霸上( 驻军, 动词)从今道至吾军( 军营, 名词)为击破沛公军( 军队, 名词)6 ,言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说, 动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话, 名词)7,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故幸来告良( 幸亏, 副词)8,去亡去不义( 离开, 动词)相去四十里( 距离, 动词)9,当当是时( 正值,, 时候, 介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10,故( 对等, 比得上)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 形容词作名词)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副词)故听之(所以,连词)11,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 动词)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 名词)12,从张良是时从沛公( 跟随, 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3,胜( 带领, 使,, 跟着, 动词)刑人如恐不胜沛公不胜杯杓14,击为击破沛公车因击沛公于坐( 尽, 形容词) ( 禁得起, 动词)( 动词, 攻打) ( 动词, 刺杀)15,辞卮酒安足辞( 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动词,辞别,辞别)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特别句式1,判定句①. 用“,, 也”表示判定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不义也②. 用“,, 者, ,, 也”表示判定楚左尹项伯者, 项羽季父也亚父者, 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③. 用“为”表示判定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④. 无标记表示判定此亡秦之续耳.2,倒装句①. 宾语前置今日之事何如.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沛公安在.客何为者. .大王来何操.②.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籍何以至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因击沛公于坐贪于财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告以事得复见将军于此长于臣3,被动句①. 用“为所”“为,,如属皆且为所虏.所”表示被动吾属今为之虏矣.②. 无标记珍宝尽有之.4,省略句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沛公军霸上为( 省介词宾语“之” ) 击破沛公军就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旦日(省主语“你”)不行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 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 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 妇女无所幸( “,, 无所,, , ,, 无所,, ”, “即,, 没有被,, , ,, 没有被,, ”其中“无所”仍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 孰与,, ”, 表挑选问的句式, 可译作“ ,, 比较,, 哪一个,, ”)3,何辞为( “何,, 为”, 表反问的句式, 可译作“为什么,, 呢”, “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 ”, ,, 没有,, 的)通假字1,张良出, 要项伯.( 要, 通“邀”, 邀请).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 具,通“俱”,全,都,倍( 蚤, 通“早”, 早些), 通“背”, 违反)4,不者, 如属皆且为所虏( 不, 通“否”不这样.) 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6,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坐通“座”)7,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 隔阂, 嫌怨)8,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 通“毫”)9,吾令人望其气,, 成五采( 采, 通“彩” , 颜色)10,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具, 通“俱”, 全部)11,①项王就受璧, 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坐, 通“座”, 座位)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 通“骖”, 古时乘车时的贴身侍卫)13,距关, 毋内诸侯( 毋, 通“无”, 不要,“内”通“纳”, 接纳,“距”通“拒”,把守)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15,沛公不胜杯杓(杯杓,通“杯勺”,杯子勺子,指酒力)虚词1,为客何为者(w.i, 做, 干, 动词)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w.i, 做, 干, 动词)窃为大王不取也(w.i, 认为, 动词) 我为鱼肉(w.i, 是, 动词)吾令人望其气, 皆为龙虎(w.i, 是, 动词)为击破沛公车(wai, 替,给, 介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wai, 被, 介词)何辞为(w.i, 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 可译为“呢”)沛公奉卮酒为寿, 约为婚姻( 第一个“为”,wai, 给, 介词; 其次个“为”,w.i, 动词, 成为)军中无以为乐(w.i, 动词, 作为)且为之奈何(wai,对,动词)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i, 是,动词)君为我呼入(wai,替,介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ai,替,介词,w.i,做,动词)2,因因言曰:,,( 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趁机, 趁着)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3,以具告以事( 介词, 把)籍何以至此( 介词, 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介词, 拿)仍军霸上, 以待项王( 表目的连词, 来)4,且臣死且不避, 卮酒安足辞( 副词, 尚且)如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 将要) 且为之奈何( 副词, 况且)5,于长于臣( 介词, 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 对, 向) 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 在)6,然然不自意( 然而, 连词)不然( 这样, 代词)项王默然不应(,, 的样子, 形容词的词尾)7,之珍宝尽有之(代珠宝)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代词;指先破秦入咸阳的人)项王就受壁,置之坐上(在)今者有小人之言(的)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霸上(军,驻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言,说)不行不语(语,告知)籍吏民(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吾得兄事之(事,侍奉)范增数目项王(目,示意,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刑,惩处)道芷陽间行(道,取道)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如入前为寿(入前,走上前)沛公奉卮酒为寿(奉,祝(项伯)身体健康)2,名词用作状语项伯乃夜驰之(夜,在夜晚)于是项伯复夜去(复夜,连夜)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上,向上)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徒步)道芷陽间行(间,从小路)3,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 活下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 停步内:使,, 进入)拔剑撞而破之(破,使,, 破)樊哙侧其盾以撞(侧,使,, 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王,使,, 为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 跟从)4,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善,与,, 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近,靠近)5,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6,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继,后继者)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特别,古:意外的变故今: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5,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现在别人,指刘邦今:认真说来)今:现在的人)7,沛公已去(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8,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之所以的连词),, 是由于,, 今:表示因果关系9.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10,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岁数大)今:鱼的肉)《劝学》一,虚词1.而(1)(2)(3)(4)(5)(6)(7)(8)(9)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吾尝肢而望矣( 连词,表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连词,表转折)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连词,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递进)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 连词,表承接)(10) 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2.焉(1)(2)(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助词,了)3.之(1)(2)(3)(4)(5) 4 .(1)(2)(3) 青,取之于蓝( 代词,代靛青)不如须臾之所学(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的))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词,代“冰”)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 介词,比)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二,实词1,已:停止2,君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7,规:圆规, 测圆的工具.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干. 槁暴, 枯干.9,挺:直.. 有, 通“又”. 槁, 枯. 暴, 同“曝”晒10,受绳:经墨线丈量过.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 磨刀石. 就, 动词, 接近, 靠近.13,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14,须臾:片刻.15,跂:提起脚后跟.. 参, 检验, 检查. 省, 省察. 乎, 介词, 于.16,博见:观察的范畴广, 见得广.18,疾:快, 速, 这里引申为“嘹亮” , 指声音宏大.19,假:借助, 利用.20,舆:车.21,利足:脚步快.22,致:达到.23,水:指游水. 名词. 用如动词.24,绝:横渡.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26,物:外物, 指各种客观条件.27,兴:兴, 起.28,渊:深水.. 生, 通“性”天赋, 资质.30,积善成德, 而神明得意, 圣心备焉:积存善行而养成品德, 达到很高的境域, 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31,跬:古代的半步.. 得, 获得.32,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34,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也能走得很远. )驽马, 劣马. 架, 马拉车一35,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36,锲:用刀雕刻.37,镂:雕刻.. 舍, 停.38,专心一也:(这是)由于专心专一(的缘故)41,躁:浮躁, 不专心.. 用, 以, 由于.1. 通假字(1)(2)(3)(4) 鞣以为轮( 通“煣”,用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又”,再;通“曝”,晒就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聪明))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资,禀赋)(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 古今异义(1) 鞣以为轮古义:把,, 做成今义:认为(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古义:黄泉:地下的泉水;专心:由于心思(5) 非蛇鳝之穴不行寄托者,专心躁也;古义:藏身3. 词类活用(1)(2)(3)(4)(5)(6)(7)(8)(9)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 使动,使,, 弯曲) 其曲中规( 形名,弯曲的弧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动,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状,向上,向下)专心一也( 数形,专一)輮使之然也(动名)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状,每日)(10)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11) 积善成德,而神明得意,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三,文言句式1.判定句(1)(2)(3)(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用“也”表示判定)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专心躁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用“者”“也”表示判定( 用“者”“也”表示判定))专心一也(判定句,“,, 也”表判定)2.介宾后置(1)(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善假于物也( 于物假)( 乎己参省置)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状语后置(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 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师说》1. 重点实词从而师之:跟从他;师,意动用法,以... 为师学校而大遗:遗,丢弃,舍弃;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看不起术业有专攻:学习,讨论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说明经文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相像也(名词,道德学问)2. 重点虚词(1)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圣人之所以为圣,,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推测,大致)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示感叹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于其身也(介词,对于)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3)焉就耻师焉:(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4)所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用来,, 的)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的缘由)(5)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学校而大遗(连词,表转折)就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且,表递进)(6)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7)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定)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8)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学问,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

毋,通“无”,不要。

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一)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秦地可尽王也。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于是项伯复夜去。

5、亡去不义。

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6、. 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

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

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

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下,名词作动词,下来。

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

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

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

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诗经》两首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靡:浪费。

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无,没有。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倒下,后退。

如:左右皆靡。

6、思:思考。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念,挂念。

如:已行,弗不思也。

心情,情思。

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助词,无实义。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雨:众多。

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离散。

如:一别如雨。

动词。

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灌溉。

如:水能自雨田。

润泽。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二、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形容词作动词: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三、古今异义词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四、一词多义1、之: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以之兴怀(代词)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2、修:茂林修竹(意为“高”)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虽: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死生亦大矣。

(语意山构成判断)倒装句:状语后置: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

2、当于欣于所遇。

3、终期于尽。

4、不能喻之于怀。

定语后置:1、仰观宇宙之大。

2、俯察品类之盛。

《赤壁赋》知识点整理一、虚词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二、实词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