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朱自清《匆匆》优秀教案
![朱自清《匆匆》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c2286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0.png)
朱自清《匆匆》优秀教案课文《匆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2、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词语,全班齐读。
2、作者在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二、品读句子,感叹时间匆匆1、谁能告诉老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2、学生找出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关的句子。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2)谁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3)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我能读读吗?那你们要认真听,等一下来评评老师的朗读。
(4)全班齐读。
三、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运用语言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2、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板书:……的时候,从……过去)3、这是排比句,你认为这个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
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匆匆教学设计(精选9篇)
![匆匆教学设计(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5d10f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b.png)
匆匆教学设计(精选9篇)匆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理念】以读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课堂里自主发展。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生词,学习课文1~3自然段。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流程】一、导入1、师:毛泽东主席曾赞扬过一位作家,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对,他就是朱自清先生。
谁还知道有关他的资料,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汇报所搜集到的资料。
2、朱自清一生写下了不少文字优美的散文,《匆匆》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匆匆》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汇报。
明确学习内容,出示学习要求:1、学习1~3自然段,找出你自己喜欢的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有什么感受,写上批注,有不明白的可做上记号。
2、在小组内大声朗读,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美预设: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教学策略:教师问: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吗?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么?指导抓住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评价,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师配乐范读,学生读,感悟语言美。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教学策略:问:八千多日子有多长时间?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解释头涔涔泪潸潸,了解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原因,感受我的惋惜和感慨之情,指导学生朗读。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匆匆》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
![2022-2023年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匆匆》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https://img.taocdn.com/s3/m/6700161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b.png)
2022-2023年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匆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匆匆》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本课主要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八百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稍纵即逝的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文章有些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能仿照作者接连追问、巧用修辞等表达方法将自己的真情流露笔尖,完成项目任务。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并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情感积累、自学感悟和⾃主学习的能⾃,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但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而言,要理解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的浓郁情感,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分析:设置情境,师生共同读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法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研读第1、4自然段,感悟接连追问抒胸臆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你发现了吗?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结合课后第二题)预设:学生找到第1、4自然段。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设计1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c0b1c4401f69e3143329447.png)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匆匆》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而逝/带着这个问题,通过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教学目的:1、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流去。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匆匆是形容什么的?(急急忙忙的样子。
)不仅人会匆匆,时间也回匆匆。
而且是一去不复返。
时间到底到那里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朱自清的《匆匆》,对作者进行简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那里去了呢?)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学生讨论,交流。
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时间)4、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
正如作者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请同学们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
5、让学生讨论、交流。
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句话,请你们再来分析一下: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让同学分小组讨论。
(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
)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8、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02b754d4d8d15abe234ed1.png)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热】《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一、谈话导入,引出文本1、同学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猜猜看!是的,光阴似箭,岁月匆匆,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过三十四个年头,弹指一挥间,人生的三分之一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我不禁想起几个成语。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逃去如飞、稍纵即逝(齐读成语)读完有什么发现吗?对于时间,你们是怎样认识的呢?2、是啊,时间真是个神奇的精灵!上个世纪的20年代,朱自清先生曾饱含深情地写下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题目叫“匆匆”。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1、引读:这是一篇优美而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怦然心动、豁然开朗。
想不想读?课文就在你们的手里,读起来吧!边读边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与大家分享。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3、初读感悟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细致地读了一遍课文。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者说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什么?凭直觉,你觉得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你觉得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散文的心情怎么样?4、小结:虚度光阴、无可奈何、前途不明、伤感彷徨,这些复杂的心情,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朱自清有,其实你有,我也有。
让我们把这份情感凝聚在我们的朗读中吧!5、朗读展示,适时评议,注意评价的引导性、激励性。
三、探究阅读,批注文本1、引导:时间在我们的朗读中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但这是不够的!波尔克说过:“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吃饭要细嚼慢咽,读书也要认真阅读,细心体会。
真正的阅读,应该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思考。
2、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批注,与课文、作者对话;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思考中去。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刚才的阅读过程,我们同学都非常投入。
许多同学读得好,想得深,写得更是美。
下面,我们就来交流阅读的感受和体会,老师非常愿意倾听你们心灵的声音!五、言语运用,拓展文本1、联想延伸:一篇好的散文往往能让人浮想联翩。
《匆匆》教案6篇
![《匆匆》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dc890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2.png)
《匆匆》教案6篇《匆匆》教学设计篇一1、知识教学点: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德育渗透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美育渗透点: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1、教师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1、重点: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
2、难点: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3、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相机点拨,以有感情的朗读促进理解。
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1、师导入课题: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可是,老师却想问大家一个数学问题:你们算算,你们走过了多少个日子?面对悄然流逝的时光,你们有何感受?2、是啊!人的一生确实太短暂了,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这个人就是朱自清。
面对匆匆逝去的时光,朱自清先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优美的散文《匆匆》。
(板书:匆匆)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走进时间的流里,去体验时间的匆匆吧!二、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
2、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它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是呀,时间就这样匆匆,它来无影去无踪。
那么,作者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请同学们读课文,按以下要求去做。
三、自主合作1、出示合作要求:⑴ 确定本节课的合作学习小组组长。
⑵ 组员自主学习:(看课文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问题。
)⑶ 组长组织组员讨论交流问题;并做记录;代表本小组回答问题。
2、学习要求:⑴ 课文提出问题后,回答了吗?如果没有,你能帮他回答吗?如果回答了,是怎样回答的?⑵ 在课文中找一找,拿笔勾一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去来的匆匆?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诉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⑶ 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词句或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向同学们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匆匆》教学设计(通用5篇)
![《匆匆》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39ab1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40.png)
《匆匆》教学设计《匆匆》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匆匆》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分析:《匆匆》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学习,感悟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语言质朴有文采,表达感情通俗细致,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因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同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珍视学生个性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设计特色: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既是学生情感朗读,感悟交流的过程,又是学生展开联想跟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升华的过程,体现了阅读教学是“以读为本,读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特色。
教学目标:1、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时光是匆匆而过,稍纵即逝;感受作者珍惜时间,热爱时间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品读文章,使学生懂得应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朱自清的材料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进入情境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留下了珍惜时间劝告世人的名句,使我们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关注文体 依体而教——《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注文体 依体而教——《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4b3dc5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0.png)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1.06|【文本解读】《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文章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
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匆匆》这篇课文特点突出: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是学生学习散文的范本。
学生可以从这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流逝,也可以从作者的行文表达中体会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还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教学这篇文章,既需要我们关注作者的表达,又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表达,在从语言开始到回归语言的“轮回”中引导学生学习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朱自清对“时光匆匆”和“一去不复返”的独特感受,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品析课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将无形的时间通过有形的事物具体表现出来的方法。
【设计理念】1.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要依据文本体式。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方法和文本体式密切关联。
《匆匆》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散文主要是感受语言,品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和要说明的道理。
2.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要依据学情。
学生阅读特定的文章,凭借他的生活经验、百科知识和已经具有的阅读能力,进而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
该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预习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匆匆》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3d8b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0.png)
《匆匆》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的《长歌行》吗?引背全诗。
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珍惜时间,及早努力。
)是啊,时间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表达他对时间的感叹的,愿意吗?通过预习,你能说说朱自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这样一位文学才华卓著、一生清正高尚的人老师也很敬重。
(朱自清先生尤其是他的这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影响。
出示朱自清的一段话: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以前的错处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都不曾作正经的工夫,不免令人有不足之感。
他已经意识到了以前的时间匆匆溜走而无所作为,他决意今后要从小处,近处着手,要切切实实做些事,他认为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应该珍惜这每一刹那,所以写下《匆匆》这篇文章。
)板书课题:匆匆你能说一说“匆匆”是什么意思吗?组个词或说句话。
课文中的“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时间)。
在预习时你发现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什么?(散文,语言美,含义深,有些地方读起来拗口)那该怎么解决呢?(多读,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查资料理解。
)二、初步感知1、我们来读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时间匆匆而逝,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听了课文感受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我们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读完后,读的真好,你是怎样读的这么流利──多读。
看来用心去多读是学好任何文章的一个前提。
)师:作者焦灼、无奈、惋惜,还有一丝痛苦。
所以他不断地反反复复地追问──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能不能发现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比较突出?生: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次追问。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自己来读一读想想你喜欢这一段文字吗,喜欢它可以是因为一句另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文字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感动,但是一定要能说出原因。
六年级下册《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141bb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c.png)
六年级下册《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匆匆》是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于20世纪20年代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自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 层次清楚,转成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淳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惋惜。
在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拟人、排比等,还巧妙地使用叠词,使文章显出简朴、轻灵来,侧重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适合有感情地朗读。
文中第二、三自然段紧扣课题,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应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读、评、讲、写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作者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本单元涉及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教学时要紧扣本单元语文要素去达成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本年级阶段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读写训练,在识字、读文、理解表达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能迅速识字,并通过老师的引导较好地理解词文情感。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表达及仿写练习,把握本单元人文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真正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第一小节问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词语“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
教学难点:读好文章中难读的句子,体会第一小节问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出示《人生》这首小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匆匆》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匆匆》教学设计【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1e363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37.png)
《匆匆》教学设计【优秀10篇】匆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作者的资料,搜集一些惜时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跟老师板书课题:匆匆,读题,说说对“匆匆”一词的理解,如:它的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入课文。
交流朱自清的有关资料,如:生活时代、个性特点、艺术成就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小组进行预习。
要求:⑴读准生字词语,读通课文。
⑴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把给你流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多读读。
2、检查预习:⑴出示课后六个生字的卡片,积累字词。
⑴把印象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们听,谈谈文中“匆匆”的含义。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时间匆匆而去的,你欢哪些句子。
2、交流:⑴作者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写出了时间匆匆而去的样子。
⑴交流喜欢的句子: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感情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自己讲讲理解。
如:“像针尖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也没有影子。
”可以谈修辞,谈感觉,感情读,直至体会到作者笔法的细腻,情绪的无奈。
3、仿照作者的写法,再说上几句:可启发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
如:聊天时、玩耍时、看电视时……四、作业1、把仿写练习写下来。
2、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有感情的朗读第二、三节,谈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开头和结尾1、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
2、交流:作者提出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问题。
第二问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请学生有感情地读第四节,感受时间的来去无影无踪,体会作者欲珍惜时间却无从下手的无奈。
《匆匆》朱自清教案
![《匆匆》朱自清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ab82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40.png)
《匆匆》朱自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匆匆》。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匆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诗朗诵《匆匆》,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感。
(2)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匆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课文内容和个人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时间。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匆匆》。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赏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背诵课文、写读后感和诗歌赏析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
![匆匆微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4e835be87101f69e319562.png)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任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得主要内容,感受语言得优美与作者得表达方式,积累语言、2、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得意识、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得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出示本人照片简介,想想再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老师会发生什么变化?于就是朱自清得散文《匆匆》便引起了我得共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匆匆》,板书课题,齐读。
2、简介作者。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清华大学教授,她得散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
她得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等。
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勾画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得地方。
2、学生朗读自己勾画得句段。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特别关注刚才给您留下感觉得地方,争取读懂一两处,有疑问得质疑问题好交流,感受深得地方作好批注。
1、品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得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得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得时候、"ﻫ这句话得理解要点: a。
这就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得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得特点。
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瞧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得无奈与对已逝日子得留恋。
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就是在问您、问她,问我们所有得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得疑惑,她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就是想以发问得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就是一去不复返得,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
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得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 学生谈感受,带着不同得体会与理解朗读。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1e9a2c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2.png)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匆匆》作为习作单元的首篇课文,需要承担篇章页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在阅读品味文章中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习得方法后能在习作中迁移运用。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把这篇文章定位在阅读——指向表达层面。
从阅读的角度看,阅读要素是要学生掌握“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它所指向的不是要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要学生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更直白地理解就是:作者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
这一语文要素明确指向语文的核心素养能力。
本节课我将重点设在落实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上。
基于散文自身的文体特点,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潜心文本的表达,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一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品悟以追问的形式抒发真情;二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受。
立足在文体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可以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交流方法。
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把握较好,但对文章写的抽象的语句,理解起来就有难度,特别是课文中一连串的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有什么样的好处,学生是无法准确把握的,需要发挥生生间、师生间的合力,共同学习探究。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考虑,虽然在前面五年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散文,但对于散文的文体特点,多数学生还是不明了,不清晰。
口头上都知道散文有“形散而神散”的特点,但如果想让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学生也只能是哑口无言。
本文是散文中的经典文章,是一篇最佳的学习范例,是学生识文体,学表达的佳作。
教学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巧”用文本,帮助学生构建文体意识,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能力,习得方法。
教学目标:1.能准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挪移”“徘徊”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明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菁选(优秀7篇)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 (菁选(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935a03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fa.png)
朱自清《匆匆》公开课教学设计(菁选(优秀7篇)《匆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准备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1.出示课题,释题。
“匆匆”是什么意思?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1.学习第1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
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思考:在这句话中,“一滴水”和“大海”分别比喻什么?如果去掉“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可以吗?为什么?“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3.学习第3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全班交流。
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6d802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ef.png)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本课的资料,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1、汇报你所收集到的有关时间的诗词名言。
2、导入: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描写时间的文章,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二、初读感知,读中悟学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你特别喜欢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3、交流感受:你读懂了什么?从句中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4、师生品味重点句子: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作者用排比的方法突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用一连串的追问表达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⑵“在默默里算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一个“溜”字、一个“针尖上一滴水”的比喻,让我们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
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29ec478d4d8d15abf234e91.png)
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匆匆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积累语言,并尝试表达。
3.体会作者对时间的逝去感到无奈、惋惜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按大赛组委会统一要求,学生准备如下:1.读读课文,查找并筛选相关资料。
2.借助课后思考题或阅读提示把握课文大意。
3.针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拟定问题。
教师准备:1.摸清文脉,细读文本。
2.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
3.设计教学环节。
教具准备:幻灯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
1.揭题。
(1)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书写正确,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2)围绕文题谈话,学生交流自己对文题的理解。
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把握情况。
2.初步了解作者,为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1)学生谈谈预习中对作者朱自清的了解。
(2)出示幻灯:朱自清,着名散文家、诗人,清华大学教授。
他的散文语言精炼、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
他一生勤奋,出版着作百余部,共二百多万字。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3.鼓励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
(二)初读全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
(1)听课文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表达听课文配乐朗读后的初步感受。
2.自读全文。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并在读中印证自己的感受。
(2)想一想:围绕“匆匆”,作者做了哪些思考?3.学生交流,老师关注是否有新的问题产生。
(三)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尝试读段,指导学法。
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
(1)学生默读自学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在感受深的或喜欢的词句旁批注,和同桌交流。
(2)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匆匆》教学设计之一]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之一]匆匆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3e48c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e.png)
[《匆匆》教学设计之一]匆匆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教学理念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感悟品析积累运用教学准备VCD、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流程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
)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
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匆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中山王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激发爱惜时间的情感。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主正音,积累叠词。
3、引导学生从课题想开去,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借助资料初步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落实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借助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冬去春来》的乐曲、学生的相片、学习资料、读写练习。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自主读书。
1、重视体验,激发兴趣。
教师:(音乐声起。
)同学们,你们现在听到的是一首名为《冬去春来》的轻音乐。
(出示学生的照片)你们看到的是咱们班几位同学在儿时留下的美好瞬间。
在一次又一次冬去春来之后,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呢?请看(请这几位同学站起来。
)——他们真是越变越可爱。
那么,他们,不,还有你们,包括老师在内的未来会怎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请先生写的散文《匆匆》想一想我
们应该如何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2、感知课题,激发联想。
由课题想开去,贴近作者的情感。
板书课题)请看文题,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主发言)
3、感知资料,激发情感。
你们在课前收集到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和作者的资料呢?请同学交流、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出示教师整理过的资料)
从这个表中不难看出作者学业有成,事业有进,24 岁时就写下了《匆匆》这篇文章,真可谓是年轻有为。
希望这些资料能帮助同学深入学习。
(附资料)二、整体感受,自主积累。
1、学生自读全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找出读得不准确或不流利的词语和句子,一会儿请同学自主汇报。
(引导学生从内容、作者的感情等方面自主积累。
)
2、小组内轮读课文,学生互相听读,要求读得既准确又流利。
(落实本课时读的要求,为有感情地朗读做准备。
)
3、同学汇报朗读各段。
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可以随时画下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是自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整体感悟,自主交流:
1、请同学说一说喜欢某句话的原因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质疑。
自主汇报。
质疑有可能集中在第四自然段,作者连续自问,意在表现当时的彷徨以及受到新思想影响后的觉醒。
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经过整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背景,1919年2月《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
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同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他还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2年4月写下了《匆匆》一文。
朱自清当时被人称为年轻而卓然的诗人。
一方面变换读的形式,如自读,指名读,师生问答读(例如,生读“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师读“没有。
”生读“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师读“没有。
”生读“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师读“不行啊!”生读“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师读“绝对不能!”等。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的感情。
四、课堂反馈。
(附读写练习)
五、作业: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试着整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