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共37页文档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3b7ee23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4.png)
重视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解放和进步,启示我们要 不断推动思想创新和进步。
坚持人民立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强调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启示我们要始终把人 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单击此处添加文档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0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04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影响
05 06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的启示
添加章节标题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晚清政治腐败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官场贪污盛行 清政府对外软弱,对内镇压,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清朝末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改革失败,加剧了社会动荡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 主、科学、新道德, 推动了中国的思想 文化现代化进程。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 运动共同推动了中 国的社会现代化进 程,为中国的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01
0 2
03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变革和创新
科学、平等、自由等。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倡导 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进步。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 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 教育是提高人民素质、推 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 强调团结和合作,认为团 结和合作是实现国家富强、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3237e67011ca300a6c39025.png)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五四运动时,虽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但已经 有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运动的发展过 程中,已经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并指引着运动向 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方向发展。 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 养了一批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
•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 军阀控制的政府 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 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他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
要靠山。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3、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4、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5、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 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 量,使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工人 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力量,促使他们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 主义,也就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 必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 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_图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6259b95dcaaedd3382c4d31a.png)
3.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 命实践,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4.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 的批判精神,他们一般还是使用资产阶级的 方法,片面地、形式主义地看问题,影响了 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第一,在 帝国主义时 代,资本主 义制度的内 在矛盾已经 比较充分地 暴露出来。
2.批判孔教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入民国 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学当作宗教 教条一样强迫人民去信奉。那时统治阶级 及其帮闲者们的文章和教育,不论它的内 容和形式,都是八股式、教条式的。这种 情况,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 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
“儒家以孝弟二字为二千 年来专制政治、家族制度联 结之根干”,使中国“终颠 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 进”。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 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 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 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 所遵循的主义 。
马克思主义传入 中国时,还存在其 他种种主义,如无 政府主义、工团主 义、基尔特社会主 义、社会民主主义、 以及新村主义、泛 劳动主义等等。尤 其是无政府主义在 当时很有影响。
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 ,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 ,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 ,惟此为大已吁!
——吴虞
3.提倡“文学革命”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 改良须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 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 不避俗字俗语。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 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 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 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 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 点,无容讳言者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be45211d1f34693daef3ec3.png)
十月革命推动李大钊从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条件:海外留 学使李大钊初 步打下社会主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非 常关注、 潜心研究 和热情宣 传十月革 命;
实践:李大钊在中国最早 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 是赤旗的世界!”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 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巴黎和会上 中国外交的 失败是五四 运动的直接
导火线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 的彻底性。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 动。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五四 运动时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有了觉 悟,五四运动发 生在年,年便产 生了中国共产党 。”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 的基本口号
五四以前新文 化运动的局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 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 义旧文化的斗争。
年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 名《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 成为主要撰稿人。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 当时提倡的民主
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一是指民主精
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 神和民主思想,
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 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afcde54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2.png)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思想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标志着中国革命派的觉醒和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封建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新文化运动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倡导。
本文将分别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起因。
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外国侵略等问题。
中国人民的困境不断加深,导致了一些进步青年对于现有制度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割让山东给日本。
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们的愤怒,并形成了一场空前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其次,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目标。
五四运动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学生们通过游行示威、罢课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国家利益的关切,并要求国家通过革命来解决问题。
五四运动的目标也包括推动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进入中国社会。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相对陌生的,但它们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拒绝传统文化的运动,主张西方文化的倡导,以它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现代性来替代传统文化的理念。
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时,一部分学生们逐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开始接受其思想。
这些学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共产主义的理念带入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五四运动还推动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他们开始关注并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与五四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更加倡导以科学、民主和现代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
第4讲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第4讲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412c8c175f0e7cd18425363b.png)
变法的失败:西太后弄权政变,六君子人头落地。 变法的失败:西太后弄权政变,六君子人头落地。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 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共同 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主张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戊戌变法的经过: 戊戌变法的经过: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诏 年 月 日 光绪帝颁布“名定国是” 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03天 史称“ 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 天,史称“百日 维新” 维新”。 变法内容: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变法内容:准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下面是两张图片解说词中反映的信息, 下面是两张图片解说词中反映的信息,其中说法 错误的是: 错误的是: 1、孙中山主持第一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务会议 、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 、 A、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 的政府 B、中华民国成立根本改变中国两个半的社会性质 、 C、从句 到句 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到句2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从句1到句 妥协性 D、袁世凯在列强的支持下篡夺革命果实 、
19世纪 世纪60—90年代 世纪 年代 19世纪 世纪60—70年代 世纪 年代 1894—1895年 年
洋务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 年代 世纪90年代 世纪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 戊戌变法, 年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 年 月 日 1912(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703e9517453610661ed9f453.png)
吴明华
对联: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同学们:谁能说说这幅对联的含义 吗?
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许多 百姓的门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
么?
试一试:对照提纲 自学课文 整体感知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 兴起标志(时 间、发动者、 事件)
• 主要内容
• 主要代表人物
• 性质及影响
• 导火线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 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 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 产
(四)胡适:(1891-1962)安徽 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 哲学家。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 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 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 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 人物。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 国,后去台湾。1962年,因突发心脏病 去世。
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提出正义要求, 却遭到无理拒绝,这说明了什么?对此 你有何启示?
五四运动的经过:排一排 述一述:
按时间顺序排序,用自己的语言简述 事件经过
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2、上海“三罢”斗争 3、北洋政府逮捕学生 4、学生火烧赵家楼 5、北大学生罢课示威 6、五四运动初步胜利
结果
北洋政府最终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罢免了曹汝林等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动 6、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
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五四运动知识点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409cd740b1c59eef8c7b43e.png)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不 同 点 性质 政治派别 政治主张 戊戌变法(导引31页) 辛亥革命
斗争方式
成果 共 同 点 时期 目的 主张
领导阶级
影响
4、比较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点 性质 政治派别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代表人物
内 性 容 质
思想解放运动
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加剧民族矛盾
国际 背景
国内
十月革命的影响 阶级矛盾 日益加深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五 四 ” 运 动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导火线: 第一阶段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 (以6月3日为界) 经过: 第二阶段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 领导:先进知识分子 释放被捕学生
2.“五四”运动的过程及影响
起因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引起了中国人民的 无比愤慨。
第一阶段 ①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 000多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游行 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要求严 惩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学生的示威活动遭到北 洋政府的镇压。 ②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各地学生纷纷响应。之后,越来越 多的各界人士纷纷同情并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 第二阶段 ③6月初后,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 争。 ④运动很快席卷全国二十多个省,它突破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 范围,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工、学、商参加的全国性的广泛 的群众爱国运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1)(政治上)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 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 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2)(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 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 步探索了道路。 拓展:社会习俗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34e59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b.png)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运动,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目标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运动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的特定时期,背景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社会民众日益觉醒,对传统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新文化运动1. 运动目标新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宪政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主要目标。
运动的核心人物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主张“救亡图存”和“新民主主义”,呼吁推翻传统文化束缚,追求科学思想和现代化。
2. 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桎梏,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大规模的文化革命,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
最重要的是,这一运动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做好了准备。
三、五四运动1. 运动目标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主和科学为主要目标。
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背叛。
五四运动的核心活动在北京,以学生为主力。
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废止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2. 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广泛的群众运动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民主思想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其次,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化。
此外,五四运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枷锁,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提供了积极的社会氛围。
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和民主思想也为五四运动的口号和目标提供了基础。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
历史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
![历史课件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https://img.taocdn.com/s3/m/b35effc2d5bbfd0a7956739c.png)
军阀割据概况
北洋军阀——皖、直、奉 皖 北洋军阀 西 南 军 阀 —— 滇 、 桂 、 川、黔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半封建性——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半封建性 半殖民性——列强各自寻找代理人 半殖民性 列强各自寻找代理人 袁世凯之死——在中国没有形成新的统 一 袁世凯之死 在中国没有形成新的统 力量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
第一, 第一,是中国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和壮 大。 第二, 第二,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潮流的 影响。 影响。 第三,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三,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先进 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中国外交失败。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 中国外交失败。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从目的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 从目的看: 孔学, 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 清障碍。 清障碍。 •从改造对象看:他们把国民性的改造 从改造对象看: 放在优先地位。 放在优先地位。 •从批判方法看:那时候的新文化运动 从批判方法看: 的许多领导人 ,还不具备马克思主义 的批判精神, 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还是资 产阶级的方法。 产阶级的方法。
胡适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 容。他是要使白话文成为正宗的文学。他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 文学革命论》 必须把封建文学和“ 出,必须把封建文学和“满纸的之 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 乎者也矣焉哉”的老八股,彻底打 倒。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推翻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 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翻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推翻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 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66d671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f.png)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月四日,一场规模空前的学生运动在中国爆发,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
这场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起源地。
五四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新和进步,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爆发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处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
中国在战争中积极参与,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此外,巴黎和会的种种不公也使得中国人同样愤慨。
这一切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之一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拒绝接受巴黎和会的不公待遇。
学生们通过示威游行、联名请愿等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不满和抗议。
2. 倡导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强调了民主和科学的重要性。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民主的改革才能使中国社会摆脱封建束缚,实现独立和进步。
此外,他们也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主张以科学和现代知识为基础推动国家的发展。
3. 提倡新文化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学生们主张摒弃传统的封建文化,追求自由、平等和个人解放。
这种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解放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文化的解放,学生们主张摒弃旧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和传统文化,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
这一思潮催生了众多新思想、新观念的涌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 文学艺术新生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许多青年作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形式和内容,追求真实和自由。
同时,西方文学西化运动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3.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学生们开始接触西方的先进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这些思想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第四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四讲: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27f17443b3567ec102d8a4b.png)
6月3日军警逮捕学生170余人; 6月4日逮捕800余人; 6月5日逮捕2000多名学生。
五四运动的前 期,斗争主力 是青年学生。
6月3日,斗争 中心转至上海, 斗争的主力是 工人阶级。
• 迫于群众的压力,北洋政府于 6 月 10 日释放被 捕学生,并宣布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 、陆宗舆的职务。 • 6 月 28 日 ,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 的签字仪式。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 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 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3)主要内容:
前期: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 智、信)为中心的孔子之 道儒家伦理学说。
中国代表向巴黎和会提出要求
① 废除势力范围 ② 撤退外国军队、巡警 ③ 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 ④ 撤消领事裁判权 ⑤ 归还租借地 ⑥ 归还租界 ⑦ 关税自由权 ⑧ 废除“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的发言.flv
——张黎《走向共和》(7M)
巴黎和会的结果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各项要求几乎全部 遭到拒绝。由西方各列强把持的会议,竟规定 德国应将其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 日本。
局限性
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
在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偏向。
3、新文化运动中 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怀疑和保留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 盾已经比较明显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的进一步暴露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ee95f27f7fd5360cba1adb46.png)
封 建 专 制 愚 昧 迷 信
经典赏析:
•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些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 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 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 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 1919年1月,陈独秀为了回击顽固派各方面对《新青年》
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建党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毛泽东
•
“吾因之维新也,复古也,共 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 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 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 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 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政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 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 政 治 不 能进 行 , 就是 这 块 共和 招 牌 , 也 是 挂不住 的 。 ——陈独秀 《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对文学形式这一问题比较敏锐的是在美国留学的 胡适。胡适受西方写实主义文学影响,深感中国文学脱 离了现实和群众,于是产生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并切 身尝试用白话写诗,向《新青年》投稿,并与陈独秀通信, 多次谈到国内文学的种种弊端。陈独秀很敏锐,马上找 到了新文化运动“小众”到“大众”的突破口,催促胡 适赶紧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 学改良刍议》,大张旗鼓地要求“改良文学”。1917年2 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 鲜明地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
陈独秀,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 汉族,出生地 :安徽怀宁 出生日期 :1879年10月9日(己卯年) 逝世日期: 1942年5月27日(壬午年) 毕业院校 : 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 、早稻田大学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 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 代表作品 :《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 (1879——1942) 等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课件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b3488ef524ccbff12184d6.png)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 彻底的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 了伟大力量;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 要作用。
(3) 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以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份, 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推动作用。
(4) 五四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李 大 钊 号 召 青 年 :
——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爆发: 1919.5.4 北京天安门前 青年学生
3、五四运动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6月3日以后,上海等 地工人罢工,无产阶 级成为运动主力,工 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 4、基本内容: 5、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6、历史意义: 二、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 2、爆发: 3、五四运动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1)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撤消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 卖国贼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 4、基本内容: 5、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6、历史意义: 二、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 2、爆发: 3、五四运动形式发生巨大变化: 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代表人物及主要阵地: 4、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9da8f6327284b73f3425017.png)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论文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富有民主共和色彩的资产主义革命。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本身具有其缺陷,并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人物,结果以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而衰落。
辛亥革命以及之前的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失败的原因都可以归因到没有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以少数知识分子领导的革命并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以人民群众为切入点,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动员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去。
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地陷入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社会。
为了光复中华民族,振兴炎黄子孙,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能够拯救中华民族的各种救国之路。
从林则徐的开眼开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维新运动,无不透露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抱负。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爱国救国的运动未能达到其预想的效果。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革命的果实,更令人们对之前所作出的各种努力产生了怀疑,同时反思其失败的原因。
当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少数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和革命分子展开的救国方式,往往是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甚至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他们把原因归纳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上。
他们认为中国国民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其思想顽固愚昧,若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改变国民这种劣根性,就必须解放国民的思想,必须打破封建思想的囚牢。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创刊之后,《新青年》的编辑部迁至北京大学,与此同时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参加编辑部并担当撰稿人,这意味着《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一、动摇国民的劣根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改变国民的劣根性,因此在《新青年》中提出了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孔家儒学在封建统治中占有正统的地位,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府仍然把孔家儒学当作思想统治工具。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新文化的关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新文化的关](https://img.taocdn.com/s3/m/9f2e55cb6f1aff00bed51e49.png)
仁济医检验一班
辛 亥 年革 命
新 文 年化 运 动
1919
1911
五 四 年运 动
1919
的主 彻 动 种 力 请 通 阶 工 大 年 北 年 五 五 爱义 底 。 形 对 愿 过 层 商 群 学 京 四 月 国、 的 是 式 抗 、 示 共 人 众 生 的 运 四 运封 反 中 的 政 罢 威 同 士 、 为 一 日 动 运 动建 对 国 爱 府 工 游 参 等 市 主 场 发 是 。主 帝 人 国 等 、 行 与 中 民 , 以 生 动 义国民运多暴、的下、广青在 , 5 4 1919
群众基础不同:辛 亥革命属于世界资 产阶级革命的一部 分,不敢发动群众, 因而脱离了广大群 众;五四运动属于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的一部分,具有广 泛的群众基础
结果和影响不同:辛亥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 协性,使袁世凯窃取了革命 成果,最终失败了。但辛亥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 人心。五四运动使北洋军阀 政府不得不拒绝和约签字, 取得了初步胜利。促进了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并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领导者和推动者
陈独秀 他们在当时虽然没有把运动同广大 群众相结合,但鼓励青年学生与中 国传统的旧道德划清界限,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后, 新文化阵营发生分裂,陈独秀、李 大钊等人逐渐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五四运动 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因此,新文化 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领导者和推动 者。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关系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相同点
都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目标
不同点
领导阶级和革命主力 不同:辛亥革命的领 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 命派;五四运动是具 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 作用。辛亥革命的主 力是民族资产阶级; 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工 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