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芣苢》ppt课件

合集下载

《芣苢》ppt课件20张

《芣苢》ppt课件20张
• 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31篇;“小雅 ” 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74篇。
• 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分为《周 颂》、《商颂》、《鲁颂》,现存共40篇。
• (2)表现手法(根据朱熹《诗集传》) •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
• 明确: • 反复吟咏这首诗,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
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 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 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 6.概括艺术特色:思考,这首诗有哪些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 •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 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 (3)丰富的想象空间。 • 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
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更丰富的审美空间和 解读空间。
内容:风 雅 颂 手法:赋 比 兴
诗经六义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 现实主义 的源头。
• 2.《诗经》六义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内 容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 (1)种类
• 风: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 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与《雅》、《颂》相比, 《风》显得活泼,生活气息更浓,如《关雎》写初涉爱河的青年。 《氓》 写被丈夫拋弃的女子的哀怨。周南、召南、邶、鄘、卫、王、 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 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

《芣苢》ppt课件24张

《芣苢》ppt课件24张

采采芣苡,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重章复沓
• 重章复沓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 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 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从轻快的 节奏中,也表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同时,六个动词的 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越来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像《芣苢》 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 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 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 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 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 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 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 题,就事唱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自然质朴,且饶有趣味。
【文本解读】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 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 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声高昂。
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
学采以致采用 ,薄言
。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采采 ,薄言 。
“劳动开创未来”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 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 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 想不会自动成真。” ——习近平
“一勤天下无难事”

《芣苢》课件(共22张PPT)

《芣苢》课件(共22张PPT)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 305篇。
2.《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以下 三类: 风 、 雅 、 颂 。
3.《诗经》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指: 赋 、 比 、 兴 。 4.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 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 生活的一面镜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有”是对采集的一般性描述, 比较概括,还不具体。前两句表现出 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 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捋”是对手取芣苢的动作的具体 描写,“掇”是用手指摘取嫩叶,“捋”是把 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既写 出芣苢的不同长势,也描绘出人们采摘时 娴熟的技巧和忙碌的场景。
⑷掇(duō):拾取,摘取。
⑸捋(luō):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⑹袺(jié):提起衣襟兜东西。
⑺襭(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想象之 擘画之

1.请拿起手中的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描绘你心中的“采芣苢”图。 (50字左右)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爱情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人来人往采白蒿。
劳动
读一读 填一填

6.1《芣苢》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情感表达方面有 何艺术特征?
① 这首诗的结构比较特别,各部分重章复沓到了极致。 虽然《诗经》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复沓,但这首诗尤为 突出。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 余的诗句重章复沓,达到了重章复沓的极致。诗句在 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节奏, 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表现了她们歌声 中的喜悦心情。
③ 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采摘芣苢的人是当时生活在下层的平民。周朝实行 “井田制”,劳动人民生产所得的很大部分要上交 给贵族阶层。再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能留给 自己的粮食是有限的,人们有时会采摘野菜来补充 口粮。芣苢既是有食用价值的野草,也是能治病的 药材。因此,当人们采摘既能填饱肚子又能治病的 芣苢,心情是愉悦的、欣喜的。因为人们看到了生 存下去的希望,所以当时的他们是快乐幸福的。
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 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 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 有天籁的意味。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
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1.听范读音频并纠正字音; 2.本诗描写了怎么样的劳动过程; 3.本诗的六个动词在用法上有哪些好处;
课文解读
1.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摘芣苢。前两句 表现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 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采”“有”,是对采摘的一般性描述。
③ 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 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 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 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 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 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 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 欢快劳动场景。

《芣苢》ppt课件

《芣苢》ppt课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诗经》主要题材内容:
3.写战争徭役: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创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西周取代殷商, 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 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周南”指周 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 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 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
《诗经》主要题材内容:
4.写燕(宴)飨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
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tiāo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芣苢》课件(91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课件(91张PPT)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 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 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 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 生活的一面镜子。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 颂, 40篇。
6.1 芣 苢
• 《芣苢》是一首描写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歌谣,全诗洋溢着欢愉 之情。无论是从其简练的语言还是其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堪称《诗 经》中的经典篇章。“芣苢”即车前子,古人认为车前子可以治妇 女不孕或难产之症,这使得文中的主角是妇女顺理成章,同时也由 此映射当时社会和谐稳定,才会出现这样洋溢欢乐的景象。《芣苢》 中采用叙述平凡的事物,以表达情感寄意的方式为主,通篇无一 “乐”字,却无不让人感受到其中呼之欲出的愉悦气氛。
•导 入
• 劳动是最美的,辛勤的劳动会结出累累的硕果。今 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亲历古人劳动的情景。
文学常识
• 1.《诗经》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 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 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 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说法。 •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花儿开得红灿灿。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和顺又美满。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丰腴的鲜桃结满枝。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家庭融洽又欢喜。
翠绿繁茂的桃树啊,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嫁过门啊, 定使夫妻和乐共白头。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
答案: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
分 , 有 十 五 国 风 。 比 较 常 见 的 篇 目 有 《 周 南 ·关 雎 》 《 秦
风·蒹葭》《卫风·氓》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诗
一般看作“正声雅乐”。常见的篇目有《小雅·采薇》 经
《小雅·鹿鸣》等。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都是通篇用比,把奴隶主剥削阶级比喻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

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用 义
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 起兴。
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 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 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 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芣 苢(fú yǐ)
芣苢,植物名称,即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 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芣苢》是《诗经•国风•周南》中的一首诗。
空白演示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 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芣苢》-PPT课件-统编版ppt

《芣苢》-PPT课件-统编版ppt

赏析手法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赏析手法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体悟情感
《芣苢》
采集芣苢 收获的喜悦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小组合作,自主赏析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同步教学课件 ★ ★
《芣苢》 《插秧歌》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自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 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 经》,并沿用至今。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在内容上分为《风 》、《雅》、《颂》三个部分。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白居易《观刈麦》
《芣苢》-公开课PPT统编版【精品课 件】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主旨情感
这是一曲颂扬集体劳作的赞歌,描 绘了大众携手采摘芣苢的情景,映射 出劳动者内心的愉悦。起初,诗中概 述了采摘的过程,结尾则呈现出满载 而返的喜悦,欢乐情绪随之显露。诗 作不断重现劳动的场景,生动展现了 劳动成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 2. 描写形象传神 3. 章句复沓回环,节奏鲜明有力。
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 数的词语,又叫重章、重言、复辞、重 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 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 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作业: 模仿诗经的重
章叠句和赋的手法, 写一篇场面描写的小 诗。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包括现在说的比喻与象征。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是借助其他事物 作为诗歌的开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包括情节叙述、场面描 写、心理对话描写等。
本首《芣苢》主要用的是“赋、比、兴”的那种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篇诗歌用回环往复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采摘芣苢的劳动场面。
梳理文本
掇(duō): 拾取,摘取。 捋(Luō):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Jié ): 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 ):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用自己的话 叙述出来。
eg:描绘了一群人在采芣苢的过程,从一开始的“采之” 可以看出是劳动的刚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采越多, 越采越快,变成大把大把的“捋之”,到后来要用衣服 “掇之”“撷之”,可见这次采集收获颇丰。整首诗传达 出一种热闹愉快的氛围,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 爱和乐观的态度。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 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 上分为风、雅、颂,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6.1《芣苢》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6.1《芣苢》课件(共2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七)、论据的角度: 是否典型、新颖。
劝学 1.论证特点
(一).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相结合(无)
(二).论证结构 (层层递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 (四)、语言表达(明白易懂、生动形象、排比和对偶使文 章有气势) (五)、论点提出的位置和方法。(开门见山)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雅、义
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赋、
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
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
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 达自己的感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①兴 ②比 ③赋 ④比 ⑤兴

后 练
(1)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芣苢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 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2)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 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芣苢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课后练习
请指出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赋、比、兴的哪种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对人或物加以形 经
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六
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

6.1《芣苢》课件(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课件(25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苢
《诗经 ˙周南》
走进《诗经》
了解《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 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 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 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 三、诵读感知 •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芣苢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duō
luō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 总结:
• 首先,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 的歌谣,很有可能是群唱。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 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 变,反复地表现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也由少至多,充 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这种至为简单的 文辞复沓的歌谣,更适合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 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 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 达出来。
导入:“身心愉悦的松弛感”— —那时的劳动的诗情画意
• 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地躬耕于稻田,张秉贵在
普通柜台前永葆“一团火”的服务热情,钟扬不 断“探界”挑战人生新高度,时代在呼唤倡导践 行工匠精神。本单元不管是人物通讯,还是新闻 评论,都彰显着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着劳动精 神的传承和发展。今天让我们走近徜徉诗歌的海 洋,悉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 之美。

《芣苢》课件精品17张

《芣苢》课件精品17张

谢谢大家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品读感悟
思考:诗中“采、有、掇、袺、襭”这六个 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主旨概括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 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诗歌反复地描 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 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唤醒劳动意识 传承劳动精神
·
《 诗 经
周 南芣 》苢
车前草,初夏开 花,结出的子, 就叫车前子,晒 干后可以入药, 有清热解毒的功 效,所以古人就 要去采摘部诗歌总集 ,其所收录的诗歌创作 于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
2.目前通行的《诗经》共收诗 305 首,先秦时称《诗》《诗 三百》, 西汉 被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欣喜之情。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4.《芣苢》中,《芣苢》一诗中,




”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5.《芣苢》一诗中,




”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6.《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


”。
参考答案: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3.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4.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5.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6.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3.《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
三类。
风、雅、颂

新教材《芣苢》课件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PPT

新教材《芣苢》课件PPT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PPT

任务1.品味动词,还原场面
字 甲骨文、 含义 小篆写法

综观这六个字,我眼 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采摘
字 甲骨文、 含义
小篆写法

采摘
综观这六个字,我眼 前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取得,获得

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
上兜东西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起来。
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
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
——宋 郑樵《诗辨妄》
《诗经名物图解插图》 芣苢和卷耳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核心任务: 自读《芣苢》,请描绘阅读后
你眼前浮现出的画面(200字左右)
——元 吴师道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 ——元 吴师道 ——骆玉明 ——余冠英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芣 苢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起来。 ——骆玉明 析手法——善用细节描写、重章叠唱。 车前子呀,采呀采,快点儿把它采些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车前子呀,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明知识——《诗经》
析手法——善用细节描写、重章叠唱。


传精神——热爱劳动。

统编版新教材《芣苢》PPT课件1(共32张PPT)

统编版新教材《芣苢》PPT课件1(共32张PPT)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中思想正统、纯粹,没有邪恶的念头)
耳熟能详的《诗经》句子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②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 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造成 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 化感情的抒发。
• ③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有助于表达曲 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如 “关关” (叠字)“窈窕”(叠韵),“参差”(双声)。
• 《鹿鸣》,是款待嘉宾的宴会乐歌。
• 《毛序》中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
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
尽其心矣。”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 •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1分)全诗通过
“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 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 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2分)
【评分参考】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 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结交了品质不好的人。 《诗经·国风·王风》:“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 【自求多福】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诗经·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 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属于平行过度,速度不快,“采”字是全章点睛之笔,气势又渐趋响亮
明朗。每句一、三句由起至伏,由急到缓,二、四句由伏至起,由缓而急。
一章之中两起两伏,两急两缓,读之有乘船兴游江湖之感,悠哉悠哉,船随
浪动,一浪方罢,一浪又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像《芣苢》 这篇重叠得更加明显。综观《芣苢》一诗,只有六个动词的变换, 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 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 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 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 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 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词语注释

1、采采:采而又采。 2、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3、有:取也。 4、掇(duō):拾取。 5、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6、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7、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课文理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诗歌,描写了古代劳动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 表达了她们劳作时的心情。自然质朴,且饶有趣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 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 采呀采起来”的歌声,表现出她们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之情。由 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感受诗歌意境】 艳阳高照之际,漫山遍野披红带绿,妙龄女子三五成群,携筐提笼,行 于阡陌山径,衣沾木叶之芳,手染兰芷之香,竞相采芣苢之实。一人起领, 百千人和之,遥闻“采采”之声,有如雷喑,转而寂寂,歌声似幽诉之寒 蛩,未及完结,彼处“采采”之声又起,此起彼伏,遥相呼映,群女遂乐 而相嬉,令闻者不禁驻足,往来之人相视觑觑,亦为其乐所感。如此情景 岂不妙哉?
课文理解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 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 兜东西。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 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经 ·周南 ·芣苢 《诗》,是我国最 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 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 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 称《诗经》。
解题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 主义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 ♣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 左右的诗歌305首。
采采:同“彩彩”;繁 薄言:含有劝勉
茂、鲜艳。
的语气。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 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课文理解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 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2.6.1 《芣苢》
• 一、教学目标 • 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 2.领会及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 4.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 二、核心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 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 •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 诗歌的能力。 •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 《诗经 · 周南 ·芣苢》

歌词意思明白,句式也很平实。我们不妨把这首诗作为当时的劳动号子
来理解,细究一下咏读时缓急强弱之变化,感受这首诗的趣味。
或许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六句“采采芣苢”,间杂六句“薄言采之”,重音落在“采采”二字上,
起头气氛比较明朗,而接“芣苢”二字,气息急转直下,有渐弱之势。“薄
【文本解读】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 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 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声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 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 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 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 响,飘散到四方。
注意:诗歌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 乐感。
《芣苢》今译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分析
全诗十二句,只换了六个动 词,便把她们采摘芣苢时的 连续动作以及由少积多的情 况描写出来了。 同时从轻快的节奏中,也表 现出采集者劳动的欢乐。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 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车前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主热结膀胱; 小便不利;淋浊带下;暑湿泻痢;衄血;尿血; 肝热目赤;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题解 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陆 玑曰其叶可鬻作茹。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 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 五月五日采,阴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 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 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采摘芣苢劳作的过程和劳作 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