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唐时期,文学繁荣,众多才子佳人涌现。
在这群文人之中,白居易被誉为“诗鬼”,他的诗作流传千年,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大林寺桃花》被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您带来《大林寺桃花》的原文及赏析。
《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林寺桃花》的赏析如下:本首诗共计四十二句,以七言绝句为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整首诗以“桃花”为线索贯穿全文,通过桃花的开放和凋落,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流失和人生寂寞的思考。
首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四月桃花盛开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接着,作者表达了对春归的长恨,以及对桃花盛开处的一种迷惘。
作者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几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描绘黎明时分的景色,突出了桃花的艳丽。
此处运用对比手法,更加凸显了桃花的美丽和璀璨。
接着,作者运用“不尽长江滚滚来”来描绘长江奔腾之势,同时抒发了自身对岁月流逝和无法停留的悲伤之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和自身身体状况的感慨。
而后几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则是作者对人生无常和忧愁的思考。
人生就像繁霜染白了鬓发,同时也使得新停浊酒杯,表达了岁月不饶人,及时抓住当下的态度。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白居易(约772年-约846年),字乐天,号息夫子,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文秀之冠,躬行之士”。
其文风清丽、豪放洒脱,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涉及诗、词、赋、文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大林寺桃花》。
本文将对《大林寺桃花》进行翻译并进行赏析。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白居易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田园景象。
晨光熹微,桃花如云,映照在大林寺的山涧之中。
抬头望去,一片清幽的山谷景致展现在眼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到访的,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他的眼球。
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十分宁静,这也正好为他提供了写作的创作灵感。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逐一翻译并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的各个词句。
词句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翻译及赏析:四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在人间所有的花朵都已经盛开的时候,大林寺的桃花却开始了它的盛放。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句,展示了作者对大林寺桃花的美丽景色的称赞和喜爱之情。
从花期开端,诗人将大林寺桃花的盛放与人间其他花朵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大林寺桃花的特殊之美。
词句二:“灼灼其华,不见佛前幡”翻译及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桃花盛开的壮丽景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用“灼灼”形容桃花的艳丽,借此烘托出整幅画面的明亮和欢快。
与之相对的是,作者提到了“佛前幡”未见,进一步强调桃花盛开的美景与传统寺庙的庄严宁静形成对比。
词句三:“花丛中”翻译及赏析:这句诗简短而生动,将读者的视线直接聚焦在桃花丛中。
桃花丛中蜂飞蝶舞、繁花似锦,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作者通过这句简短的描写,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桃花盛开的美景。
词句四:“桃花水阔,明月天低,此情可待成追忆。
”翻译及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大林寺桃花景色的回味之情。
桃花的繁盛使得水面上仿佛落下了一轮明月,美丽的景象令人陶醉。
作者表达了对这一刻的美景的珍重和留恋之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感受。
《大林寺桃花》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大林寺桃花》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译文及赏析1大林寺桃花原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译文及注释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大林寺桃花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原文:《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近。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赏析: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
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全解
大林寺桃花的诗意全解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白居易来到了大林寺,看到了山寺中的桃花始盛开,触发了诗人的想象力,感叹春光易逝,曾经因为惜春、恋春而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解析
大林寺桃花解析《大林寺桃花》原文如下: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解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 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 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 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 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 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 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 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 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 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 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 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 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相关内容。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1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
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赏析]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小传,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
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
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大林寺桃花》,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
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
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
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
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
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
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春来迟迟去匆匆,怨春一去无处寻,只好再等明年春来时。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鉴赏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鉴赏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大林寺桃花全文注释赏析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赏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鉴赏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鉴赏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重视。
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大林寺桃花 赏析
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始:才;刚刚。
(7)长恨:常常惋惜。
(8)春归:春天回去了。
(9)觅:寻找。
(10)不知:岂料,想不到。
(11)转:反。
(12)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古诗大意: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作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注释与评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注释与评析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与东林寺、西林寺并称庐山“三大名寺”。
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
【评析】
山下已是春花落尽的孟夏,山寺中桃花才刚刚盛开。
如此强烈的反差,诗人并未深究缘由,而是径直写出自己的惊喜:以为春天一去不复返,原来她就悄悄地跑到大林寺了。
从而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这深山中桃花的生命力,要远比尘世人间的桃花更强大。
全诗不事雕琢,平淡自然,充满了情调和理趣。
苏轼的“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望江南》),辛弃疾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与此诗用意相同。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作品原文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品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作品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文学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大林寺桃花赏析
大林寺桃花赏析大林寺桃花原文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相关内容。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的阅读与赏析1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阅读与赏析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处觅,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①大林寺:指庐山上大林寺。
地址在牯岭西大林峰南,是佛教胜地之一。
②芳菲:花草。
③长:常。
[赏析]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小传,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因为是闲职,无实际公事可办,故在闲暇中几次漫游庐山。
元和十二年(817)四月,白居易偕同友人游大林寺,作《游大林寺序》以记此行。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写景小品,重点描写了大林寺景色气候的优美。
文中附有绝句一首,就是这首淡自然而又意境深邃的《大林寺桃花》,是一篇难得的写景佳作。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
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
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
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
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
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
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竟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
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春来迟迟去匆匆,怨春一去无处寻,只好再等明年春来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林寺桃花-古诗-赏析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指花凋谢了。
3、山寺:指大林寺。
始:才;刚刚。
4、长恨:常常惋惜。
春归:春天回去了。
觅:寻找。
5、不知:岂料,想不到。
转:反。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题释】
庐山有上、中、下大林寺。
中寺在锦涧桥北,是由晋僧慧远建;下寺即旧资圣寺,在锦涧桥西;此诗所指为上大林寺,遗址在今天的花径公园内,为晋代名僧昙诜所建。
大林寺之北为大林峯,传晋僧昙诜“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
今大林寺已废。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赏析】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
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
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
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
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
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
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外。
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
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
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
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情况,白居易集有《游大林寺序》可参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时、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即《大林寺桃花》)。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
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
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
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