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与汇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发展与演变趋势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汇与汇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发展与演变趋势探析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发展与演变趋势探析
邢毓静
(文中观点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的观点)
论文摘要:
本文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汇率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从国际范围内比较了主要汇率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中国汇率制度变革的现实约束,探讨了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分析了中国汇率制度演变进程中的汇率走势和汇率制度演变中的汇率风险。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伴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不断走向市场化。在外汇市场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演变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借鉴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演进的经验与教训。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外汇市场的货币危机,以及货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危机,这一危机通过特定的传导途径进一步扩散为全面的经济金融危机。从东亚国家的教训看,我国的外汇市场应以主要扩大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审慎扩大外部市场的参与;以便利经常项目下的实际交易为主。随我国市场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行,外汇市场的突发、不稳定因素逐渐出现,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外汇市场的影响更为明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越来越受到汇率预期的影响。在新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下,我国应努力实现由反映市场供求的人民币汇率调整性波动,走向由实际经济因素支持的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趋势,配合的政府的调控,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这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历史的回顾: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其演变
在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受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在“奖出限入”和“兼顾进出口,照顾侨汇”的经济政策要求下,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个先抑后扬的过程,即从1949年1月18日的1美元兑80元人民币(旧币)到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兑42000元人民币(旧币)到1952年12月的1美元兑26170元人民币(旧币),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价格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国家对外实行统收统支,在这样的计划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的主要职能是为经济核算和计划编织提供便利,不再充当调节对外经济交往的工具,计划经济既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基础,而这一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西方国家汇率的基本稳定,也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变,始终保持在1美元合2.4618元人民币。此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由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出口物资理论比价、进口物资理论比价和侨汇购买力比价加以计算确定。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各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也由过去的按“物价对比法”计算改为按“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汇率进入频繁调整时期。1979年,作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人民币汇率也着手进行了改革,其中包括: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不断调低人民币汇率;建立外汇调剂市场,形成外汇调剂汇率,在这一阶段,汇率形成中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开始加强,汇率的调节功能逐渐恢复。一、人民币汇率作为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实行阶段(1981---1984年)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要求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收创汇,而当时的人民币汇率不能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尤其不利于扩大出口,如1979年我国平均换汇成本为2.40元人民币,而当时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1.5元人民币,从而使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经营单位要赔崐0.90元,出口越多亏损越大。同期,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改革,由过去的外贸部门独家经营改为把一部分商品的进出口权下放,成立了一批责权利相结合的外贸公司,为保障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需要一个符合进出口贸易实际的合理汇率。另外,我国对非贸易的汇价政策重点是鼓崐励侨汇和发展旅游事业,如果降低汇价,将减少我国的旅游收入,而由于相同的侨汇可以换取更多的人民币,提高了侨眷的购买力,在国内生活用品缺乏的情况下,华侨将对侨眷输送生活用品,特别是价高的耐用消费品,这将不利于侨汇收入的增加。因此,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汇率制度,即从1981年开始,除继续保留公布牌价外,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按1978年我国出口换汇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计算,即1美元兑2.80元人民币,主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及贸易从属费用的结算。从1981年到1984年,这个价格基本没有变动,国家公布的外汇牌价,仍按原来的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的兑换和结算,实际上,这一时期我国还存在另一个汇率--市场汇率,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开办外汇调剂业务。虽然这一时期只允许外汇调崐剂价格在贸易内部结算价5%-10%的幅度内波动,但它毕竟将市场机制引入了汇率形成过程,是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突破性变革。这种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双重汇率制,双重汇率制的实行,对奖出限入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缺陷也是明显的,如在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刺激下,出口企业对内抬价抢崐购,对外低价抛售,致使出口换汇成本不断上升。1983年上半年达3.03元,使出口也出现了亏损,而进口则由于国内销售价不变,其亏损也逐年增加,对进出口的财政补贴增加了中央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逐步调低公布的外崐汇牌价,使之逐步接近贸易内部结算价,从1985年开始,我国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价,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统一为1美元2.80元人民币,后逐步滑至3.20元人民币并固定下来。
二.人民币汇率的单一汇率制阶段(1985--1993年)实行单一汇率制以后,我国基本上采用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国家根据国内、国际市场情况及宏观经济形势对汇率进行阶段性大幅调低,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主要表现在:
〈1〉1986年7月5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3.20元贬到3.7036元,贬值15%,这次贬值的主要原因是1984年我国宏观经济中出现了严重通贷膨胀和财政赤字,导致随后几年国内经济始终无法扭转需求过度、物价上涨和贸易逆差的局面,1985、19
86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为8.8%和6%,人民币汇率被高估,使1985、198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逆差分别达149亿美元和119.7亿美元,国际收支陷入不稳定之中,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2〉1989年12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由3.7221元调至4.7221元,贬值21.2%,这次大幅度调低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治理整顿的一个组成部分。1986年人民币贬值后的两三年中,经济过热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加剧,使人崐民币汇率过度偏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一方面表现在人民币外汇牌价与外汇市场调剂价格的差距,1989年外汇调剂价格一直处在1美元兑6.6元人民币,比国家牌价高80%左右,另一方面表现为外贸出口换汇成本高于人民币汇价,在外汇调剂市场不足以弥补的情况下,国家不得不采取财政补贴,同时,国家自1988年实行外贸体制改革之后,已经确定3年之内不增加外贸补贴的数额,而在当时紧缩财政的条件下,补贴也难以增加,这样,调低人民币汇价,缓解外贸出口生产中的问题就成为必然的选择。〈3〉1990年11月17日,人民币汇率从4.7221元调低为5.221元,人民币贬值9.57%,此次下调的原因仍在于前两次人民币下调幅度不到位,不能完全真实反应外汇实际比价,通过调整汇价,达到消化现有外贸水平下的进出口成本,促进进出口结构改善的目的。〈4〉1991年4月9日,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幅动汇率制,为了彻底落实《国民经济在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在国家管理下的灵活合理的汇率调节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我国的出口换汇成本,国际收支状况及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动情况开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微调,改变了以前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为我国的汇率制度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93年12月3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调至5.7元人民币。在单一汇率制阶段,我国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事实上的汇率即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而且这个汇率形成体制不断改善,其调节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是外汇留成比例的提高和外汇调剂范围的放宽,使外汇调剂市场调剂量迅崐速增加。1987年全国外汇调剂成交额仅为42亿美元,1992年达251.05亿美元,受市场汇率影响的贸易外汇已达80%以上。其次是外汇调剂价格管理的放松使外汇调剂价格越来越反应市场的供求。1985年每1美元的外汇额度限价从原来的0.28元提高到1元,19崐88年又提高到2元,不久又放开限价改由市场决定调剂价,外汇调剂市场汇率重要性的提高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不断完善的结果,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产物。从价格体制改革来看,随着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和比重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商品价格回到市场中形成,国内价格扭曲得到较大的纠正,为汇率调节职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从外贸体制改革来看,随着外贸垄断经营的打破和国营外贸部门自负盈亏的实施,经济主体对汇率的敏感性越来越强。纵观经济体制改革中人民币汇率走过的历程,具有以下特点:〈1〉汇率的单一化。从贸易内部结算价到单一汇率制。〈2〉汇率的不断贬值。从1978年的一美元兑2.8元人民币到1993年的5.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