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集合4篇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集合4篇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集合4篇【篇一】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摘要:文章针对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展开系统分析,通过研究数据预处理、基于ArcviewGIS的信息提取、数据库的建立、成果整理与数据挖掘、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监测要点,目的在于提高人们对GIS技术的认知,提升动态监测结果的通畅性。

关键词:GIS技术;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GI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技术,能够对区域内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有效提升整个监测过程的有效性。

1、监测过程中的主要事项在具体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对区域内部进行监测摄影时,需要对区域内的天气情况进行提前了解,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云量在10%以内的天气进行影像勘察,并且区域内的云雾不能对地形进行遮挡。

在监测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时,对于采集到的图像需要及时进行修正,修正工具为DEM,并且修正后的误差需要控制在10m以内,而图像配准误差应用过程中,误差单位需要控制在0.5个像元内。

(2)在监测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构建科学性的坐标系统,从而准确了解各个控制测量点的分布情况,通常情况下,所选择的坐标系统以高斯坐标系统为主。

(3)在绘图分析的过程中,为了方便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可以构建不同地貌、地类的特征图斑,便于后续数据的分析应用,而各个类型的图斑数量需要超过10个,并且在分类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按照最大相邻法对其进行合并,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应用结构使用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变化图斑时,其数量应控制在50%以内,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使用。

2、基于GIS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要点2.1数据预处理在对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时,数据的采集属于基础应用环节,但是在采集到数据信息后不能直接进行数据分析,需要对其进行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操作。

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第一,对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在对采集信息进行成像时,由于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投影方式、地形变化、传感介质的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成像结果变形的情况,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几何校正的操作。

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3篇

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3篇

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3篇【篇一】202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摘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

国土资源利用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可以看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等还存在很多的冲突或者矛盾,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政府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文章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管理[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109近年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供给侧结构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实现协调统一发展,成为当前政府积极推进和研究的重点,只有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土资源丰富,但是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加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国土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资源管理具有一致的逻辑性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在生态文明顶层体制设计方面还是理念实施等层面,都强调和谐发展。

国家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6大理念和8个体系制度,强调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注重发展和保护之间的有机协调,要求要从宏观角度和综合发展的视角来设计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设,强化资源总量管理,积极探索节约有效利用机制,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以及监管等方面都要注重强化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的市场约束和治理的灵活性,严格执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理解您的要求,以下是根据题目的要求,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1500字文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关注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

它不仅关乎人民的福祉,也关系到民族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稳定。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了对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的监管。

同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在生态修复方面,我国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修复了大量破坏的生态环境,推动了植被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再次,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

其次,资源短缺和能源依赖问题仍然存在。

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紧缺,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针对这些挑战,我国应加强环境执法力度,落实责任制,严厉惩治环境犯罪行为。

同时,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

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生态文明的毛概论文篇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分析》摘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要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绿色经济、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节能减排,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生机。

在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

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类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的兴起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势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和水质量,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鼓励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

3. 生态文明教育与文化建设: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培养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三、政策措施和实施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规划了相关的实施路径。

具体包括:1. 优化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环境行为。

2. 资金投入: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资金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3. 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科技水平。

4. 企业责任: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推动企业绿色发展,鼓励企业采取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措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5. 全民参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鼓励公众参与生态建设行动,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展望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成就、挑战和未来方向。

一、必要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资源消耗最大的国家之一。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因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中国必经之路。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增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了对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监管力度。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些举措让中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和出口国,但同时也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是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而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环境问题相对较轻。

如何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生态文明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未来方向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

其次,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公开,提高环境信息透明度。

同时,还需要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经济绿色转型,中国将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论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独立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国家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单止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融,而是经济、政治、人文、生态等多方面相互协调和发展。

现在人们盲目追求微观上的和谐发展,却忽视了宏观世界的发展现状。

灰霾天气频密且大范围地来袭我国,各地区出现的极端洪涝和旱涝灾害,无一不警醒国人——我们的祖国生态环境正日趋严峻地变化着!“推进生态文明”已然是国人迫在眉睫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可分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大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

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

生态文明论文(优秀4篇)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篇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研究》影视作品生态文明论文篇二影视作品生态文明论文一、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态文明影片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美好的寓意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来广泛地宣扬生态文明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态问题,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作为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展示和对破坏生态平衡后果的描述充分反映了生态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大学生在观看生态文明影视作品时会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样不仅加强了对社会主义优秀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也对建设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视文化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创作一些反映社会正确价值观的作品来对观看者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从而激发其内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影视文化的机制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天安门广场上播放的宣传片———《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祖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空气质量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所提出的最新战略部署,突出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像这样通过对以生态文明保护为题材的宣传片的播放,将其中的正面价值观日渐融入大学生的民族气质里,使每位大学生在观看此类影片后都能对生态问题产生正确的认识,并体会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二)激励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使其形成生态道德观生态文明影视作品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生态观来激发学生对生态文明保护的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例如:影片《鄱湖浪》描述的关于鄱阳湖退田还湖以及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的曲折过程,讲述了潘阳湖近半个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观念的认同与保护生态文明的努力实践。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谈我国为何要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刘年东 2014710029)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是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

当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进行前瞻性的、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浅析了我国为何要进行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生态问题而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十八大”报告中,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寻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强调人类要尊重、爱护自然,把自己当作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彻底改变那种认为自然界是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观念。

一、时代背景1、国际背景人类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在此进程中,生态问题已成为一个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议题。

其中,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疾病、饥饿和贫苦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全球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和挑战,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就迫在眉睫,所以建立起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以确保人类过上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新生活。

这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人们建构出来,并逐步得到了认可,生态保护主义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方兴未艾的社会潮流。

2、国内情况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67美元,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也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空气质量问题、饮用水质问题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摘要】本文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探讨了其重要性、现状和意义。

在通过探索路径、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以及政府和社会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和展望,并再次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希望本文能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路径探索、绿色发展、生活方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政府合作、社会合作、启示、展望、重要性。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实践,才能找到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涉及到国家发展全局和人民生活幸福。

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清洁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现状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阐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问题等,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内涵、意义、问题;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成绩的背后是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等,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我国走的还是其他国家发展的道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先开发后保护的传统工业路线,是一种拼资源、人力、成本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

因此在我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消除改造过程中的不利影响,通过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文明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义是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要求,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总之,要想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在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就要走建设“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一体化综合发展道路。

我国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对策[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

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建设,从它起步开始,就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方面。

生态文明在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的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生态文明在把握白然规律的基础上白觉和能动地利用和改造白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是与物质文明相一致的。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尊重和爱护白然,白觉地树立生态观念,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

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

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70%多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国森林覆盖率20.3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沙化土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5,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

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979年一2011年GDP年均增长9%以上,我国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出经合组织30个国家平均值的20%。

中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特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姓名:苗继超学号: 2013110054专业:光电信息工程班级:研究生院001班老师:茆诗珍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2013.11.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美丽中国[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for the benefit of its own proces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l the resul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ssed conscious and self-discipline, emphasizing the interdependence of peopl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mote each other and live together communion, the pursuit of both human and ecological harmony, the pursuit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beyond human nature a reverence for nature, reflect the conquest of nature, and ultimately to the r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in harmony with natur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related to the long-term plan for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Faced with tighter resource constrain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cological ecosystem degradation grim situation, we must foster respect for natur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o protect the natural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ivilization.1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是名符其实的经济大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200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200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200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基本要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全面修复。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科学立法为基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环境治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安全的生态环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行节能减排措施,加快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经济系统。

在城市建设方面,切实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的绿色化水平,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开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这些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意识和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要推动全社会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

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增强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意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的思想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篇一:生态文明论文生态文明论文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并系统性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以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为目标,围绕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和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民幸福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类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福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一)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通过开展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更加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系统,保护各种自然资源的生态完整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消费、优化升级服务业等方面推动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生态文明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把实施环境政策作为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推动环保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完善生态文明评价机制,用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社会共识,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制度。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做到保护环境、预防污染,将环境质量作为重要的标准来衡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数量。

(二)打造绿色生产和消费环境。

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推广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绿色市场机制,引导全社会的消费行为,构建和谐的生态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言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创新,是现代文明的最高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主要是为了遏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修复等政策。

•推进绿色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措施。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环保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和未成年人环保教育。

实践成果自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节能减排:在能源管理、建筑节能、交通运输等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下降。

•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全国性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教育:加强教育、培训和科普工作,全民环保意识和绿色生产、消费习惯得到了普及。

问题与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平衡:在一些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造成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治理机制不完善:在某些区域和场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技术和经费扶持。

•绿色发展力度不够:虽然国家推进了绿色发展,但是在创新、消费领域的力度仍然有待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摘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思考的问题,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会继续,社会才会发展,这一问题,也是党中央一直贯彻的问题,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可见,生态问题不仅是问题还是难题,本文就是从生态建设的意义、目标、措施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文明随着社会否认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我们党创造性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的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陆地面积112.23平方公里,90%以上是山地,海岛岛屿沿岸水深10m以下的海域达165.7平方公里,是优良鱼类、贝类、藻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海明珠和东方夏威夷之称。

然而记者乘船在海上航行40分钟到达南澳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13根浸泡在大海中的水泥桥墩从码头一直排向大陆;岩石泥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

离开码头沿海岸向北,只见一处填海工地上大车在不断向海中填倒土石,挖土机正在把一棵棵树木连同泥土一块铲起,这座小山头已被挖掉一半填进了海里。

据介绍这个工程需要挖山600亩,填海300亩。

沿着环岛公路,记者看到了几处这样的填海工程,有的已停工,有的已填好并建设了油库、水泥厂等项目,但都是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开工使用。

在岛上的后宅镇,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县里在1997年征用了6亩多耕地给海关大楼建了附属设施,又在今年征用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有40余亩耕地),出让给一家公司建北门坑游乐园,使他们几户无地可耕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bstract: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survival ofmankind,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nd other civilizations.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ak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described.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前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

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

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

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2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3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

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4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

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5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

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

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春冬少,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

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6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低2010年我国大陆人口总数接近13.4亿,并且每年人口净增长达730多万。

中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2010年,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2011年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6.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8各种污染严重在我国,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置社会整体效益于不顾,先污染后治理曾是我们一度采用的发展策略。

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的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三、我国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生态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分别进行一下阐述:1.经济因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

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

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

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