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科学探究导学案.doc
《走进科学实验室导学案》
《走进科学实验室》导学案一、导学目标本次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实验室,感受科学实验的乐趣和魅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1. 实验室安全知识:学生应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掌握实验室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2. 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应学会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3. 实验操作技巧:学生应掌握常见实验操作技巧,如量筒读数、溶液配制、试管倾倒等。
4.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学生应学会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
三、导学步骤1. 实验室安全知识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注意事项,示范正确的实验室行为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
2. 实验准备工作(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检查实验台面和实验器具的清洁度。
3. 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老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巧,并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实验操作(60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现象和规律。
5. 实验总结与讨论(15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汇报实验效果。
四、导学评判1. 学生实验操作的熟练水平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2. 学生对实验现象和规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实验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导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实施,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实验讨论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进修和科研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不息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科学活动导学案》
《科学活动》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了解科学活动的定义、特点以及意义,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一、导入引入
1. 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家的图片或者名言,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形象和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科学活动?科学活动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科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1. 讲解科学活动的定义:科学活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根据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活动。
2. 分析科学活动的特点:科学活动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三、探讨科学活动的意义
1. 探讨科学活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科学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活动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科学活动培养了人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
1. 通过展示一些闻名科学活动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2. 提出问题:你能举例说明身边发生的科学活动吗?这些科学活动给你带来了什么启发?
五、小结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活动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六、课后拓展
1.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主题,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并撰写一份科学报告。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科学活动,拓展科学视野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科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为未来的进修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未来科学家!。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导学案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凸透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4、能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三、学习难点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成像规律。
四、知识准备1、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于一点,这个点称为焦点。
五、实验探究(一)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
(二)实验步骤1、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
3、记录此时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
4、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多做几次实验。
(三)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保持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实验过程中,光屏上的像若不清晰,可以通过调整光屏、凸透镜或蜡烛的位置来改善。
六、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u>2f f<v<2f 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u=2f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测焦距f<u<2f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u=f 不成像u<f 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七、成像规律的理解1、一倍焦距分虚实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
2、二倍焦距分大小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八、实际应用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通过调整物距和像距,可以得到清晰的照片。
2、投影仪投影仪的镜头也是凸透镜,投影片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通过平面镜反射到屏幕上。
《走进科学导学案》
《走进科学》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科学钻研的方法和步骤;3. 了解科学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内容:一、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是一种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探索自然界规律的方法。
它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可验证性和可重复性等特点。
科学钻研的目标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诠释自然现象并推动社会进步。
二、科学钻研的方法和步骤1. 观察:通过用肉眼或仪器观察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收集数据和信息;2. 提出假设: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做出合理的假设或推测;3. 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通过控制变量和对照组来排除干扰因素;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5. 发表效果:将钻研效果发表在学术期刊或会议上,与他人分享并接受批评。
三、科学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1. 医学:科学钻研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研发药物和手术技术,提高医疗水平;2. 工程:科学技术应用于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改善人类生活质量;3. 环保:科学钻研帮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珍爱地球生态平衡。
导学活动:1. 观察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思考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2.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一个自己提出的假设;3.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科学钻研效果,并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4. 观看相关科普视频或阅读科学文章,了解科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你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觉得科学钻研的方法和步骤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你认为科学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可以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不息探索科学世界的奥秘。
《走进科学课》导学案
《走进科学课》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的本节课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2.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3. 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流程4. 科学的应用和意义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观察过周围的事物吗?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讲解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3. 探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如观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总结结论等。
4.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简单有趣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和魅力,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5. 分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交流思考过程和结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导学评估1. 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解答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思考,激励他们继续深入探究科学领域。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
2. 倡导学生多参加科学竞赛和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 推荐相关的科学图书和网站,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和知识范围。
通过《走进科学课》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其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同学们在科学的世界里探索奥秘,追求真理,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第二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走进科学课》,科学课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导学案
《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科学家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2、培养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和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
3、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思维和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2)学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并作出合理假设。
2、难点(1)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
(2)准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科学结论。
三、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和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3、实践操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
比如,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
那么,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科学家们总是从观察周围的世界开始,发现一些令他们感到好奇或者困惑的现象,从而提出问题。
例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提出了“为什么苹果会往下落,而不是往上飞?”这个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具体、明确、有探究价值的。
那么,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呢?首先,要善于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留意那些与众不同的现象。
其次,要多思考。
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最后,要敢于质疑。
不要轻易接受现有的解释,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疑问。
2、作出假设在提出问题之后,科学家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可能的答案的一种猜测。
比如,对于“为什么苹果会往下落,而不是往上飞?”这个问题,牛顿假设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力,将物体拉向地面,后来他将这种力命名为“重力”。
作出假设时,要基于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假设可以有多个,只要它们是合理的。
《走进科学课》导学案
《走进科学课》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重点。
2. 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3. 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导学内容:1. 科学课的特点和目的。
2. 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 探索自然规律,发现科学之美。
三、导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场景,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思考。
2. 教学内容展开:介绍科学课的重要性和意义,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3. 实验环节:设计一个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并观察结果。
4.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
5. 总结归纳:总结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四、作业要求:1.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部分。
2. 阅读相关科学教材,扩展知识面。
3. 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制定实验计划进行探索。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学生问题思考和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3. 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和激情程度。
六、拓展延伸:1. 可以邀请专业科学家或科普人士来学校讲座,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或科学实验室实习,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这节《走进科学课》导学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科学的奥秘,开启未来的无限可能!。
八年级生物《科学探究》专题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科学探究》专题复习导学案班姓名一、复习目标1、区分实验中所用的探究方法。
2、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能评价并完善实验方案。
4、能运用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知识梳理①.②.③.一般过程④.1、科学探究⑤.⑥.基本方法:、、、等。
①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的实验,叫做实验。
2、实验类型②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研究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某些条件的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实验。
三、重难点分析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几个环节。
请回答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有关问题。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桃仁能杀死昆虫,果真如此吗?他们决定自己动手进行探究。
下面是他们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取250mL玻璃瓶2只,标号为A、B。
在A瓶中放入15克捣碎的桃仁,加水浸湿,在浸湿的桃仁上放一张吸水纸,拧紧瓶盖,放置48小时后备用。
B 瓶中除不加桃仁外,其他条件与A瓶相同。
②48小时后,将10只大小一致的蟋蟀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放入A瓶和B瓶,拧紧瓶盖。
③观察并记录蟋蟀的活动状态。
请回答:(1)提出问题:该生物兴趣小组研究的具体问题是:。
(2)作出假设:该生物兴趣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3)制定计划:①该实验的变量是:。
②实验中,设置B瓶的作用是。
③实验中,为什么要用10只蟋蟀做实验,而不只用2只?。
(4)实施计划:有人认为蟋蟀不是桃仁杀死的,而是玻璃瓶中缺少空气而“憋”死的,你认为是否可能?。
为什么?。
(5)得出结论:观察并记录蟋蟀的活动状态,结果如下表。
蟋蟀的状态时间60秒70秒80秒实验处理A瓶:加入捣碎的桃仁,加活跃不活跃死亡水B瓶:不加桃仁,加水活跃活跃活跃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6)表达交流。
四、考点剖析考点1 区分实验中所用的探究方法1.下列有关科学探究活动与其对应的主要探究方法有误..的是() A.测定人的反应速度——调查法B.探究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法和实验法C.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抽样调查法D.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模拟实验法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走进科学实验室导学案》
《走进科学实验室》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流程,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实验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操作流程。
二、实验原理:科学实验室是科学钻研和实验的处所,其中包含各种实验设备和器械,用于进行科学实验和钻研。
三、实验材料:显微镜、试管、试管架、烧杯、酒精灯、滴管、玻璃棒、手套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干净。
2. 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应及时更换。
3. 进行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
4. 注意安全,恪守实验室规定,佩戴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具。
5. 实验结束后,清洁实验设备,归还实验室管理员。
五、实验操作:1. 应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胞结构。
2. 通过试管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
3. 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试验,观察物质的燃烧现象。
4. 应用滴管进行溶液滴定实验,观察溶液的变化。
5. 利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实验,观察混合物的反应。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 通过显微镜观察,学生可以看到昆虫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
2. 通过试管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
3. 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过程。
4. 应用滴管进行溶液滴定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溶液的变化,了解溶液的性质。
5. 利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实验,学生可以观察混合物的反应,了解混合物的性质。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科学实验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际操作,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应用实验设备,培养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八、实验延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经验,开展更多有趣的实验,拓展科学知识。
通过本次实验,希望学生能够对科学实验室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愿每位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尽情探索,不息成长。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案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课题: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1、我能通过体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2、我会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我会用密度公式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自主学习】1.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测量?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完成下列填空:(1)相同体积的两杯纯水,其质量___________;(2)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其质量__________.3、在物理学中,把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的物质密度是的。
4、密度的公式是.其中代表质量,其国际单位是;代表体积,其国际单位是___ ___;代表密度,其国际单位是___ ________.常用单位有。
【合作与探究】知识点一探究物质的密度1、提出问题-----你能区分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吗?怎样根据外观颜色来鉴别铜块和铝块?(提示--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如何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的方法)2、大胆猜想:。
3、设计并进行试验选取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木块(铁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观察实验过程并完成下列表格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木块1木块24、分析与论证-------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成。
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之比,它跟质量和体积无关。
对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跟体积之比一般。
5、结论------相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
6、引入密度概念-----物理学上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符号表示。
知识点二有关密度的理解1、密度的公式国际单位:,读作。
常用单位:,读作。
2、换算关系:1g/cm3=311cmg=3mkg= kg/m3即:1 g/cm3=1000 kg/m3=103 kg/m3 1 kg/m3= g/cm33、物理意义:水的密度:1.0×103 kg∕m3物理意义是。
《小学科学自主观察发现探究八步教学法》导学案模式
《小学科学自主观察发现探究八步教学法》导学案模式《学校科学自主观看发觉探究八步教学法》导学案模式一、创意情境启智激趣1、出示:老师创设的情境,用于激发开启同学观看事物发觉问题的激情与探究兴趣。
2出示:我最擅长观看和发觉问题(用于激励和唤醒同学认真观看情景事物和现象、发觉问题之所在)3、老师倾听同学发言:同学:我观看到的现象是我发觉的问题有:同学:我观看发觉的问题和现象有:二、同学自主发觉提问.明确探究目标1、出示:我最擅长自主观看和发觉问题、自主提出问题2、老师提问:面对此情此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和大家一起共享吗?3、老师倾听同学发言:(同学自主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同学:我提出的问题是:和我提出的问题是:和我提出的问题是:和4、老师提问:在你们所提出的这些问题中,你们最想探究的问题是什么?5、老师倾听同学发言:(同学确定自己的探究目标问题)同学:我想探究的问题是:我想探究的问题是:三、大胆猜想假设.寻求最佳探究方法1、出示:我敢于大胆猜想和假设我提出问题的假想结论2、老师倾听同学假设和猜想发言:同学:我对我想要探究的那个问题的假设结论是:,我假设和猜想的理由是:3、老师出示:我能行.我能自己设计探究试验方案4、老师:倾听同学方案设计发言:同学:我能行我探究的方案是:(1)(2)二、引导实践探究.动手脑眼验证假设猜想的结论1、老师出示:(1)我们最擅长动手操作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结论(2)让我们一起合作探究,验证我们的猜想和假设结论是否正确吧!(3) 别忘了!我们还要仔细记录观看试验探究结果2、同学: 动手操作试验.观看.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结论的正确性老师:巡回观看同学活动状况,给于同学支持和关心3、同学:汇报探究结果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老师:倾听同学汇报、发言三、相互相互沟通结论共享1、出示:(1)我们不同的小组之间探究得到的结果都相同吗?假如结论不相同,我们是否应当相互相互沟通、争论、分析,最终得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共同结论?(2)让我们相互相互沟通,汇报自己小组探究才出的结论吧2、同学分组汇报.展现本小组的探究结果:我们1小组的探究结论是:我们2小组的探究结论是:我们3小组的探究结论是:我们4小组的探究结论是:3、让我们相互相互沟通、争论,得出科学正确的共同结论吧!《学校科学自主观看发觉探究八步教学法》导学案模式同学:相互沟通、争论老师:倾听同学发言4、展现我们自己探究得到的科学结论吧!我们共同的科学结论是:(1)(2)。
《探索宇宙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
《探索宇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 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2. 理解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现象;
3. 探索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未来探索计划。
导学内容: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1. 宇宙的起源理论:大爆炸理论;
2. 宇宙的演化过程:星系的形成、恒星的诞生和死亡、黑洞的形成等。
二、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现象
1. 星球:地球、火星、木星等;
2. 星系:银河系、仙女座星系等;
3. 天体现象:日食、月蚀、流星雨等。
三、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未来探索计划
1. 太空探索历程:阿波罗登月计划、火星探测器等;
2. 未来探索计划:登陆火星、建立月球基地等。
导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砚们观看一段关于宇宙的视频,引导他们对宇宙的无限辽阔和奇奥感兴趣。
二、知识讲解
1. 通过PPT展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让学生了解宇宙的奥秘;
2.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宇宙中的各种天体和现象,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3. 分析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历程和未来探索计划,让学生明白宇宙探索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宇宙中的某一个话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实践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测,让他们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如观测星星、模拟月球表面等。
五、总结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思考宇宙对人类的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导学案评判:
本导学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进修和探索。
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更加了解宇宙的奥秘,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导学案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导学案一、课程标准要求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比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涉及:、、、实施计划、、表达和交流。
1.理解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等是提高实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实例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目的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影响鼠妇的分布。
材料器具鼠妇;培养皿,吸水纸,纸板等。
方法步骤(1)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妇若干只(注意:不要破坏学校或社区的草坪或花坛等)。
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
(2)通过交流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对影响鼠妇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出假设。
(3)利用教师提供的器具和实验室可利用的其他器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鼠妇在一定时间内的活动变化。
(5)各组交流实验数据。
分析小组和全班的数据,讨论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
(6)讨论“环境中的阳光、温度、水等因素对于鼠妇的分布有什么影响”问题后,交流并写出探究报告。
活动完成后将鼠妇放回大自然。
二、知识要点回顾1.2.3.过程4.5.6.1.科学探究方法:、、、等。
2.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有且仅有个。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1)观察的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第十六章第一节科学探究: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一节电流做功导学案(1课时)【学习目标】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能,能简单描述电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
【学习重点】实验探究电流做功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习难点】实验探究电流做功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习过程】(1)怎样测算家庭电费1、能量的转化通常是通过来实现的,如图15-1所示的一些家用电器中,你能说出它们是通过什么做功的?电能转化成了什么形式的能?电灯工作时,_______做功,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电风扇工作时,______做功,电能转化为_______能.2、什么是电功?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答:电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的过程。
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的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3、你认识电能表吗?如图15—2所示,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功(电能)的仪表。
电能表的红色框内的数字为小数,单位名称是千瓦特小时,简称千瓦时,符号“kw•h”。
1 kw•h= 3.6×106J,相当与1kw的用电器工作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
电能表中的“220V”表示______________;“2.5A(5)”表示。
小明家的电能表在5月底和6月底的示数如下所示,他家6月份消耗的电能是多少?若每千瓦时按0.455元共付电费多少元?。
(2)电流做功与哪些因素有关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图15-3、15-4所示的两个实验装置都是依据电流的热效应设计的,即电流做功使电能转化为物体的内能。
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时,温度就会升高,因此,我们通过温度计示数变化的大小,可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转换法)。
既温度计示数变化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
实验采用的方法是:。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实验一:通过探究,完成下列问题(若R1>R2):1、两电阻丝怎么联?_______。
2、二者电流什么关系?_______。
3、哪根电阻丝两端的电压高呢?_____。
体验科学——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
体验科学——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现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的知识也日益普及。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开始接触到自然和科学,开始了解世界。
因此,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份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帮助幼儿探索科学的奥秘。
教案名称:水是什么?目的:通过对水的感官体验和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和用途。
时间:1课时材料准备:水、容器、沙子、石头、草、漂浮物(例如苏打水、石膏粉、食盐)步骤:1.带领幼儿用手触摸水,感受水的流动性和温度,并播放一段视频,展现水的不同形态和用途。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水的理解和感受。
2.接着,通过幼儿感知,与幼儿一起欣赏水的颜色和气味。
3.接下来,给每个孩子提供相同大小的容器和相同数量的沙子、石头、草,让孩子们先将沙、石头和草放置在容器中,然后再往容器里加水。
让孩子们体验加水前和加水后容器内物质的变化,引导幼儿思考水的特性和作用。
4.构建几个不同的实验帮助幼儿探索水的不同特性。
例如添加少量苏打水可发现溶解反应;添加适量石膏粉可发现凝固反应;添加食盐可发现沉淀反应等。
5.让幼儿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探索心得和体验,然后再总结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回答问题,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水的本质和作用。
评价与反思:此次实验教学,针对幼儿认知特点进行了科学实验,通过直观的形象、体验互动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新奇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同时,此次实验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实验的难度还是有些高,需要老师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和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而且,实验结果有时候也难以100%呈现,需要老师做好后续的知识解释和启发幼儿思考。
只有让幼儿在体验中探索,才能让孩子们对科学更加感兴趣,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因此,幼儿园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幼儿园科学实验教案,能够对幼儿科学探索有所帮助。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写人: 审阅人: 学案编号:8145(1) 使用时间: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班级: 年级 班 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透镜的种类。
2.知道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能画出透镜的特殊折射光线。
复习回顾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折射光线将______法线;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入射角,折射光线将______法线。
2.如图表示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三棱镜,请你根据折射规律作出光线经两次折射后的大致传播方向。
课堂学习一、认识透镜:阅读教材72页。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_________,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________。
2、试试看,你能将右边的透镜进行分类吗?凸透镜: 凹透镜:二、透镜相关名词: 光心(O ):主轴: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称为透镜的 ,简称主轴。
焦点(F ):跟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在主轴上的F 点焦距(f ):与凹透镜主轴平行的入射光经过凹透镜后将变成发散光线(如右图)。
将这些发散光线反向延长也会交于主轴上的F 点,由于这一交点F不是光线实际会聚的点,因此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由此可知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作用。
三、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当堂检测1.某同学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用光屏在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的现象,移动光屏使光斑最小、最亮,此时光斑离凸透镜16cm.据此,我们可确定此透镜的焦距为()A 8 cmB 16cmC 32cmD 无法确定2.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3. 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已能“照冰取火”,它们用冰磨成一种冰镜,使太阳光透过它能点燃柴草取火,这种冰镜应为()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4.王林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地上有一个透明的塑料甁,他想到,如果天下雨甁中进了水,就可能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他捡起瓶子丢进了垃圾桶,这其中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A盛水的透明塑料甁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盛水透明的塑料甁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C盛水透明的塑料甁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盛水透明的塑料甁相当于一个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5. 完成下列各图的光路:6.在下列各图中填上适当的光学元件:小结整理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1.4尝试科学探究导学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尝试科学探究导学案——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尝试科学探究”。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反思。
2. 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分类法等。
3. 实例分析: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木块等)。
学具:导学案、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思考哪些现象可以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实例分析:以“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步骤如下:(1)提出问题: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2)猜想与假设: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3)设计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收集证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在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
(5)解释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其他物理现象,如“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 提出问题2. 猜想与假设3. 设计实验4. 收集证据5. 解释与结论6. 评价与反思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方法。
走进实验室导学案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导学案(张拓)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2、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时所用的测量工具。
3、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自学过程:
阅读课本6-10页内容,先独立思考,然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观察6页课本中的几个实验插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第四幅图:
观察你的教室及周边的同学试着提出几个问题?
2、平时这些现象经常看到,为什么你没想到过这些问题呢?今天的观察跟平时的“看”一样吗?通过观察课本上的几个实验我们知道: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3、“我能看到你们”是为什么呢?(科学探究中的)
可能是:。
(科学探究中的)我要这样做:。
(科学探究中的)
到了实验的时候了,我按照计划做了实验,观察到了现象。
(科学探究中的)
根据观察的现象可知:。
(科学探究中的)
我认为我的实验过程有问题需要改进。
(科学探究中的)
把我的实验结果跟我的同学交流下,看看他做的结果怎么样,如果他没做跟他说说。
(科学探究中的)
总之,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
2、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电、力和体积的测量工具有哪些?除了书中所例举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
长度测量仪器:
质量测量仪器:
时间测量仪器:
温度测量仪器:
电的测量仪器:
力的测量仪器:
体积测量仪器:。
筷子折了.导学案doc.
《筷子“折”了》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爱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师准备 :水、烧杯、筷子、有金鱼的鱼缸、激光灯、厚玻璃板、纸屏、课件等。
小组准备 :碗或杯子、硬币、水。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探究欲望师变魔术,学生观察筷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老师板书课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猜想与什么有关。
生自由发言,师鼓励生的想法。
二、实验探究活动(一活动一:硬币升高了1、出示要求:(1将一枚硬币放入空碗底,移动身体,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
(2保持碗和头的位置不变,组长慢慢向碗中倒水,组员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可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小组合作实验进行观察。
3、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活动二:光点偏了1、出示要求:(1将白屏摆好固定不动。
(2用激光灯照射白屏,记下光点的位置。
(3在激光灯与白屏之间放入玻璃板,观察光点的位置。
(4反复做几次,你有什么发现?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样?温馨提示:(1保证两次照射时,激光灯的角度都是一样的。
(2使用厚玻璃板时,注意别划伤手。
2、小组做实验,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发现。
4、出示光的折射定义。
三、学以致用,解释现象1、揭秘筷子为什么折了。
2、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广的折射现象 ? 学生举例说明并做一下解释。
3、出示海市蜃楼、云海佛光、三日同辉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四、拓展应用1、 (出示图片学生解释这个人怎样叉到更多的鱼。
2、有一个小男孩在河边玩, 他看到河水又清又浅, 于是他想到河里捉鱼, 行吗? 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延伸活动上网了解一下,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筷子“折”了》导学案姓名:王美云学校:潍城经济开发区豪德小学邮编:26105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体验科学探究【目标要求】通过阅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并激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不畏艰辛,勇于探索。
通过让学生经历“装江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知道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有是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并有实际操作的技能重点、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器材:玻璃杯、回形针、足量的水、摆球、细绳、铁架台、秒表等【预习导学】1.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时得到意外发现,此时.在他脑中产生一个问题应该是,为此,他做了大量的试验得到的结论O2.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般需要做这样一些事: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和,制定计划与,通过来收集证据,然后作出,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在此过程中和合作也是不可缺少的。
3.意大利科学家伏打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只要有两种不同的金属与某种潮湿的物体或导电的液体接触,就会有电产生.下列给出的现象不支持伏打这一观点的是()A.天空中的雷电,能劈倒地面的大树B.将两种金属丝接成一根弯杆,一端含在嘴里,另一端接触眼皮,眼睛有光亮感C.用金币和银币夹住舌头,金币与银币相碰时,舌头有酸苦感D.钩在蛙腿上的铜钩与铁盘接触,蛙腿发生痉挛【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平时见到过哪些物理现象?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你们对这些物理现象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样怎样的?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那么科学探充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
[读一读]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故事。
[想一想]要探索自然界存在的无穷奥秘,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
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索去认识它们的,科学家是如何研究的呢?请大家一•边阅读,一边围绕下列问题进行讨论:(1)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来的?(2)对偶然发现的问题,伽伐尼做出什么样的解释?(3)伏打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实验来收集证据的?(4)伏打的实验证据说明了什么?(5)生物电探究的成果产生了何种影响?(6)了解了他们的探究过程,你有什么感受?[小结归纳]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新问题。
当然上述步骤中贯穿着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体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1、猜想:将一个回形针轻轻的放入水中,水是否会溢出?(先猜再做)2、猜想:在水不溢出的情况下最多能放入多少个回形针?(先猜再做)3、猜想:放入回形针的个数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伽利略单摆等时性实验.........【典型例题精析】例1.小芳同学最近发现一个问题,自己的一双球鞋,刚买时.走路从来不打滑,可最近却经常出现打滑现象,特别是昨天在书店门口还跌了一跤.妈妈知道后告诉她,这双鞋她不能穿了,但妈妈还可以穿.小芳感到很奇怪,决定和几个同学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小芳与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鞋踩在地而上是否打滑,主要取决于它们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于是,他们决定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对此你可以提出哪些猜想?你的猜想依据是什么?解析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可提出下列猜想:(1)根据旧鞋鞋底花纹已被磨平,与地而的接触而积增大,提出:摩擦力与接触而积的大小有关,接触而积越大,摩擦力就越小.(2)根据旧鞋鞋底花纹已被磨平,如果走在平滑的路面上,接触面之间就比较平滑,提出: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具体情况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3)根据妈妈还可以穿,分析妈妈的体重比小芳大得多,提出:摩擦力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重量越小,摩擦力就越小。
【小结】1、猜想不是胡猜乱想,猜想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这依据就是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科学事实。
2、猜想与假设必须是能够被检验的。
例2.科学探究: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记录下来.解析:可先进行猜想:杯子的大小不同、材料不同、装入的水温不同、水中有杂质(如盐、糖、肥皂水等)……是否都会影响放人回形针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研究方案进行探究.记录表格见下表小结: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时,必须明确实验的设计原理、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影响探究问题的因素,以及实验步骤等。
【目标达成检测】1.自然界存在着无穷的奥秘,科学家是通过的方法去认识它们的.对各种现象结果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好的方法是进行・2.做完“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实验,小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非常吃惊,同时•对决定放入回形针多少的因素进行了猜想.下列猜想中,肯定不合理的是()A.杯子的组成材料B.杯口的大小C.杯里所盛的液体D.杯子的价格3.关于“猜想”,下列给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误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4.进行科学探究的程序--般是()A.猜想一一结论B.实验一一结论C.猜想一一实验一一结论D.结论一一实验一一猜想5.进行科学探究过程,有一步骤是评估,这一步骤,往往对己经进行了科学探充活动过程的全部作一系列的评估,下列各项不会在评估中出现的是()A.探究过程是否恰当B.探究得到的结果是否合理C.在进行试验中是否出现新问题D.重新做一次试验6.在物理学习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小雨和物理老师在评估时,出现了新问题,这时候你以为应该( )A.都是一样的方式,不需要重复做这样的事B.看一看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再进行新的科学探究C.继续进行新的探究活动D.反正已经探究了此前的课题,对新的问题没有必要继续探究7.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使劲吹下面的乒乓球(如图0—2—1)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先猜一猜乒乓球会下落吗?⑴猜想:乒乓球下落(填“会”或“不会”).(2)实际做一做,你的实验结果是8.对着两张自然悬挂的报纸中间向下吹气(如图0—2—2所示),结合上题的结论,动脑筋想_想:可能会看到的现象是:o【能力拓展】1.小军经常参加球类体育活动,活动中不同情况下球的触地反弹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决定和小雨一起研兖这个现象,他们计划首先通过试验研兖“竖直下落的球反弹的高度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请你猜想,竖直下落的球反弹的高度E能和什么有关?答:因素]:因素2 o2.李明、黄青和赵文中午放学一起回家,走到一棵大树下看到许多圆形的光斑,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非圆形的光斑.李明说:“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赵文指着非圆形的光斑说:“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黄青想了想,说:“可能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从而使影子近似为圆形,如果透光的孔为非圆形,那么形成的光斑也就是非圆形;也可能是太阳光透过小孔形成的光斑,孔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三个人决定星期天一起来进行实际观察.星期天他们在纸片上挖出了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孔和大孔.让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的孔,观察其光斑的情况,并一一作了记录.回去后,他们一起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小孔所成的像都是圆形,与孔的形状无关,而当孔大到一定程度,圆形就变得模糊,得到与孔形状相似的光斑.能否用其他的事实来证明上而的结论呢?他们研究后决定用蜡烛、白炽灯代替太阳光做实验,结果证实结论是正确的.他们将得到的结论写成小论文,论文中说明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结论,应用这一结论可以做哪些事等.小论文在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同学主动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请问:(1)这项研究的问题是什么?⑵提出了哪些猜想与假设?(3)采用哪种研究方法,具体做了哪些事?(4)得到的结论是什么?⑸是如何进行评价的?(6)是怎样进行交流与合作的?3.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对摆动规律的研究是他第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参加活动,教堂穹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摆动,伽利略被摆动的节奏性吸引住了,如图0—2—3甲所示。
今天我们重走一下伽利略的科学探究之路。
在教室的天花板上用细绳悬挂一只排球,如图0-2-3乙所示,将排球拉至A点后放手, 让其绕绳子自由摆动。
活动探究:(1) .问题:排球由A摆动到B,再摆回A,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猜测:可能相等。
验证:用秒表计时验证。
(2) .问题:我们发现排球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但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有没有发生变化? 若使排球摆动的幅度更大一些,情况又将怎样?结论:排球在摆动过程中,每摆一次所需的时间是(填“相等”或“不等”)的,与排球摆的幅度(填“有”或“无”)关,这就是伽利略得出的“摆的性原理。
”(3) .问题:摆动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猜测1:可能与摆动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将排球换篮球。
验证:1结论:篮球在摆动过程中,每摆一次所需的时•间与排球每摆一次所需的时间(填“相等”或“不相等”),摆动的时间与摆球的质量(填“有关"或“无关”)猜测2:可能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设计:将绳子改短一些或接长一些。
验证:。
结论:篮球在摆动时.,每摆一周所需的时间与摆绳的长度(填“有关”或“无关”),摆绳越长,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就越:摆绳越短,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越o【知识方法自我归纳】【学习质疑与反思】序言二、体验科学探究预习导学1、刀尖碰到青蛙腿内侧的神经,蛙腿为什么会痉挛,青蛙体内存在“生物电”的缘由2、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试验结论交流3、A目标达成检测1、观察、实验2、D3、B4、C5、C6、B7、不会、乒乓球不会下落8、纸片会向中间靠拢能力拓展1、下落的球反弹的高度可能和下落的高度竖直下落的球反弹的高度可能和球的材料、地面的硬度、球的冲气的多少2、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可能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从而使影子近似为圆形,如果透光的孔为非圆形,那么形成的光斑也就是非圆形;也可能是太阳光透过小孔形成的光斑,孔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他们在纸片上挖出了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孔和大孔小孔所成的像都是圆形,与孔的形状无关,而当孔大到一定程度,圆形就变得模糊,得到与孔形状相似的光斑决定用蜡烛、白炽灯代替太阳光做实验,结果证实结论是正确的将得到的结论写成小论文,论文中说明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有哪些事实支持这一结论,应用这一结论可以做哪些事等.小论文在学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同学主动参与了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3、无、等时性在摆长一定时,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无关球在摆动过程中,每摆一次所需的时•间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长越长,时间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