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服务系统技术建设指南
智慧政务服务系统建设指南
智慧政务服务系统建设指南
一.基础硬件设备
1.1主机类: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存储设备等,用于支持政务
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数据存储;
1.2网络类:网络适配器、光纤线、网络安全设备等,用于连接各类
硬件,构建网络和实施安全保护;
1.3中间件类:数据库管理系统、消息中间件、应用服务器等,支持
政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应用服务;
1.4应用软件:实现特定政务功能的各类软件,如CRM、ERP、OA等;
1.5社区软件:支持政府机构与公众信息交流的各类社区类软件;
1.6其他:如打印机纸张、数据恢复软件等。
二.硬件选型
2.1主要要求:主机类硬件要求高效能、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网络
类硬件要求稳定可靠、具备负载均衡能力;中间件类硬件要求具备核心的
功能支持;应用软件要求可定制开发;社区软件要求可以支持社会化应用。
2.2技术支持: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硬件设备应当满足现行行
业标准,并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与维护服务。
三.系统架构
3.1三层架构:需要建立面向政务应用的三层结构架构。
智慧政务大厅系统应用建设方案
将系统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目标。
模块化
将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便于开发和维护。
可扩展性
预留扩展接口,便于未来功能的升级和扩展。
关键技术选型及原因
前后端分离
01
采用前后端分离技术,前端负责页面展示和用户交互,后端负
责业务逻辑处理和数据存储,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推广渠道和方式选择
政府官网
在政府官方网站上发布系统介绍、操 作指南和宣传资料,提供在线咨询和 下载服务。
社交媒体
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 布系统推广信息和互动话题,吸引公 众关注和参与。
推广渠道和方式选择
• 网络广告:在主流新闻网站、行业门户网站上投放系统宣 传广告,提高系统知名度和曝光率。
数据加密传输
采用SSL/TLS等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数据备份与恢复
制定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03
功能模块划分与实现
政务服务模块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在线申请、受理 、审批、办结等全流程管理,提供办 事指南、在线咨询、进度查询等服务 。
电子证照管理
使用率统计
定期统计系统的使用率、访问量等指 标,评估系统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应 用效果。
用户反馈收集
通过在线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 用户反馈意见,了解用户对系统的满 意度和改进建议。
效果评估及持续改进方向
• 业务办理效率评估:对比系统应用前后的业务办 理时间、流程简化程度等,评估系统对政务服务 的提升效果。
漏洞扫描与修复
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扫描,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建设方案 (3)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建设方案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政务成为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建设方案旨在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政务资源,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协作。
本文将介绍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概念和目标,以及构建该系统的关键要素和实施步骤。
2.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概念和目标2.1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定义智慧政务一网通办是指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各级别的行政服务资源,构建统一的平台和标准,实现政府服务的一网通办。
公民、企业可以通过一个入口,享受到各级政府的在线服务,实现办事便民化、高效化和透明化。
2.2 目标和意义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目标是提供便捷、高效、透明的政府服务,推动政府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并提升政府效能和市民满意度。
意义在于打破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政府服务的互联互通,降低办事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3. 构建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关键要素3.1 政府信息共享与整合构建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政府信息的共享与整合。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格式,通过数据共享和整合,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
同时,政府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推动数据开放政策,提高信息共享和透明度。
3.2 一体化的在线平台智慧政务一网通办需要建立一体化的在线平台,提供统一的入口和界面,方便公民和企业访问和使用政府服务。
这个平台可以通过综合门户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形式呈现,提供全方位的政务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办事指南、在线申请、预约办事、在线支付等功能。
3.3 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构建智慧政务一网通办的过程中,安全和隐私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政府应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隐私不被泄露。
同时,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规范政府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
智慧政务云平台建设方案
可扩展性
平台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业 务需求进行弹性扩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 求。
03
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Chapter
计算资源建设
计算资源规划
根据业务需求,规划各类服务器、 CPU、内存等计算资源的数量和规模 ,确保满足政务应用系统的需求。
计算资源池化
通过虚拟化技术,将计算资源池化, 实现计算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扩展,提 高资源利用率。
定期备份应用系统数据和配置信息,制定应急预案,确保 在应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和系统运行。
07
效益分析
Chapter
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减少办事流程
通过在线申请和审批,简化政务服务流程,提 高办事效率。
快速响应民众需求
实时处理和反馈民众的诉求,提高政府对民众 需求的响应速度。
提高行政效能
优化政务流程,提高政府机构协同办公的效率。
05
数据中心建设
Chapter
数据存储与管理
数据存储
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 和管理,确保数据可持久化保存。
数据管理
建立数据管理规范,明确数据所有权和访问 权限,实现数据的分类管理和检索。
数据备份与恢复
数据备份
制定定期备份策略,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 确保数据不会因硬件故障或人为误操作而丢 失。
其他业务系统整合
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
通过智慧政务云平台,可以将各个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跨部 门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统一数据标准
通过智慧政务云平台,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个业务 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
提高决策支持能力
通过智慧政务云平台,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服务 ,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效率。
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一、项目概述 (4)1.1项目背景 (4)1.2设计依据 (4)1.3设计原则 (5)二、总体设计 (6)2.1主要目标 (6)2.2设计思路 (6)2.3设计原则 (7)2.4整体框架 (8)2.5技术架构 (9)2.5.1 B/S结构 (9)2.5.2 JAVA技术 (9)2.5.3 XML技术 (12)2.5.4 工作流技术 (13)三、系统功能及内容 (15)3.1平台设计 (15)3.2数据交换共享平台设计 (76)四、安全体系建设 (82)4.1安全因素分析 (82)4.1.1网络层风险 (82)4.1.2安全方案设计原则 (85)4.1.3系统安全措施 (86)4.1.4应用安全措施 (87)4.1.5安全方案小结 (89)4.2系统部署 (91)五、方案亮点和特色 (92)六、收益分析 (93)6.1经济效益 (93)6.2社会效益 (93)一、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目前,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政务公开。
2006年以来,全国80%的县级以上政府或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府网站,大多数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国已建立综合行政服务中心2.8万多个。
国务院70个部门、31个省(区、市)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全国31个省(区、市)和36个国务院部门结合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规定。
我国的政务公开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在机关办公场所公告栏公布,通过会议、广播、电视、文书手册、电子屏幕、网站等公布,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有关信息。
推行政务公开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智慧政务大厅系统应用建设方案
数据库设计: 采用分布式数 据库架构,支 持海量数据存 储和快速查询
数据安全:采 用数据加密、 备份和恢复等 技术,保障数 据安全性和可
靠性
数据接口:提 供标准数据接 口,方便与其 他系统进行数
据交互
数据挖掘与分 析:对海量数 据进行挖掘和 分析,为决策 提供数据支持
网上办事大厅: 提供在线办事服 务,包括政务公 开、网上办事、 便民服务、互动 交流等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
移动APP:提供 政务服务,包括 审批事项、公共 服务、便民服务、 互动交流等功能
自助终端:提供 政务服务,包括 审批事项、公共 服务、便民服务 等功能
智能政务机器人: 提供政务咨询、 政策解读、办事 指引等服务
展示层作为智慧政务大厅系 统的最外层
智慧政务大厅系统架构设计
展示层的作用是向用户展现 系统的各项功能
增强行政执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执法依据、程序、结果等信息公示
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跨部门业务 协同
跨层级指挥 调度
跨区域信息 共享
跨业务领域 应用拓展
减少排队等 待时间
提高办事效 率
实现网上预 约办理
提升政务服 务水平
提高办事效率 改善服务态度
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提升政务服务品质
智慧政务大厅系统架构设计,采用微服务架构,包括前台服务和后台管理两部分。
前台服务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三部分,实现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 通办等业务。
后台管理包括业务管理、数据管理和运营管理三部分,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运营 监管等功能。
系统采用容器化部署,支持弹性扩展和高可用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智慧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方案
资料解读本套资料多于或等于33页,详细资料请看本解读文章的最后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服务正经历着一场智能化的革命。
《智慧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方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高效、便捷、透明的政务服务新蓝图。
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方案,探讨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改进政务服务。
智慧政务大厅建设概述智慧政务服务大厅的建设,旨在通过科技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实现政务服务的转型升级。
这不仅能够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还能为群众带来更加便捷的办事体验。
背景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政务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目标,强调了建设智慧政务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建智慧政务大厅?当前,群众在政务服务大厅面临诸多问题,如咨询不全面、服务态度难以衡量、设备故障无法及时了解等。
智慧政务大厅的建设,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服务体验。
建设后能达到什么效果?智慧政务大厅的建设,将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一号”申请、“一网”通办、“一窗”受理的服务模式,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总体框架智慧政务大厅的总体框架包括安防中心、弱电管理、综合运维管理平台、监控平台、管理平台、综合服务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掌上大厅等,旨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智慧服务体系。
目标智慧政务大厅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智能化的排队取号系统、办事流程智能化、自助服务智慧化,实现更高效的服务体验。
政务大厅综合解决方案这一方案涵盖了智能硬件终端、智能排队管理、自助服务区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大厅智能导办-智能导办台智能导办台是政务办事大厅的指引者,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引导办事群众快速办理事项,提高办事效率。
大厅智能导办-智能导办查询系统智能导办查询系统和智能导办机器人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全面的办事指引和信息查询服务。
智能排队管理智能排队管理系统是实现政务大厅一号通办的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办事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国办函〔2016〕108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 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精编版
国办函〔2016〕10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时间:2017-01-18浏览次数:4609来源:字号:[ 大中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网上办事,有效优化了政府服务、方便了企业和群众,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了良好环境。
但同时也存在网上政务服务内容不规范、服务不便捷,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不畅,政务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够高等问题。
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国一体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整体设计,不断提升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水平。
《建设指南》按照“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注重开放协同”的原则,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信息化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为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提供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建设指南》要求,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政务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告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负责《建设指南》落实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并围绕《建设指南》实施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培训交流和试点示范。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2月20日“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目录引言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三)重点任务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按事项性质分类(二)按服务对象分类(三)按实施主体分类(四)按服务主题分类(五)按服务层级分类(六)按服务形式分类(七)按行政管辖分类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一)总体构架1.总体层级体系2.平台系统组成3.建设方式(二)业务流程(三)平台技术架构1.基础设施层2.数据资源层3.应用支撑层4.业务应用层5.用户及服务层(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1.分建方式2.统分方式3.统建方式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一)需求侧(面向社会)1.用户访问——“我”2.信息资讯——“我要看”3.信息检索——“我要查”4.服务引导——“我要办”5.咨询问答——“我要问”6.监督评价——“我要评”7.个性化推送——“我的”(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1.事项清单标准化2.办事指南规范化3.审查工作细则化4.业务办理协同化5.事项管理动态化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1.建设管理要点2.主要功能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1.基础业务功能(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3)电子监察管理(4)电子证照管理(5)网上支付管理(6)物流配套管理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1)并联审批(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4)政务服务热线(5)公共资源交易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一)统一数据交换1.目录与交换体系2.平台架构及功能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1.分类、分层级对接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3.数据交换内容(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1.对接要求2.对接方式(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1.共享共用模式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七、关键保障技术(一)平台支撑技术1.统一用户与认证2.电子证照3.电子文书4.电子印章(二)平台保障技术1.安全保障2.运行管理(三)深化新技术应用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一)监督考核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用户导向原则3.分类考核原则4.内外结合原则(二)内部监督(三)第三方评估1.评估方法2.指标体系3.评价方式(四)评估实施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2.结果反馈与运用引言本指南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与意义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是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的各项服务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公信力为目标的创新平台。
在当前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
它能统筹整合政务资源,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共享,从而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贴近市民需求的政务服务。
本文将就如何构建一个智慧政务服务平台进行深入阐述。
二、建设目标本项目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效、便捷、透明、智慧的政务服务平台,以提升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为市民、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建设内容1. 政务数据整合和共享:搭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整合平台,通过数据标准化和互联互通,实现政务数据的全面整合和共享。
2. 在线政务服务:为市民、企业提供统一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事项在线申办、在线查询、在线支付、在线评价等服务功能,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效率。
3. 一网统管:将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移动端应用等整合到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上,实现一网统管,方便市民、企业查询相关政府信息。
4. 个人信用评价:建立市民、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在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上提供信用评价功能,引导市民、企业守法诚信,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5. 全员培训和意识宣传:对政府工作人员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其信息化素养和服务能力。
对市民、企业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其熟悉和使用智慧政务服务平台。
6. 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平台进行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确保政务数据的安全和用户信息的保护。
四、建设步骤1.需求调研和分析:对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政务服务的痛点和需求,明确建设目标和功能需求。
2.平台搭建和技术选型:选择适合的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搭建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的技术架构,确保平台的高效、稳定运行。
公共服务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方案
公共服务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方案第一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2)1.1 项目背景 (3)1.2 项目目标 (3)第二章:智慧政务平台总体架构 (3)2.1 架构设计原则 (3)2.2 系统架构 (4)2.3 数据架构 (4)第三章: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5)3.1 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5)3.2 公共服务流程设计 (5)3.2.1 需求分析 (5)3.2.2 服务流程优化 (5)3.2.3 服务渠道拓展 (6)3.3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6)3.3.1 资源整合 (6)3.3.2 资源配置优化 (6)3.3.3 资源配置监管 (6)第四章:智慧政务平台功能模块 (6)4.1 用户管理模块 (6)4.2 业务办理模块 (7)4.3 数据统计与分析模块 (7)第五章:技术选型与开发策略 (7)5.1 技术选型原则 (7)5.1.1 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7)5.1.2 安全性与稳定性优先 (8)5.1.3 开放性与兼容性 (8)5.1.4 经济性与可维护性 (8)5.2 开发策略 (8)5.2.1 采用敏捷开发模式 (8)5.2.2 模块化设计 (8)5.2.3 重视用户体验 (8)5.2.4 强化测试与验收 (8)5.3 技术支持 (8)5.3.1 技术培训与支持 (8)5.3.2 人才培养与储备 (9)5.3.3 技术交流与合作 (9)5.3.4 持续优化与升级 (9)第六章: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9)6.1 信息安全策略 (9)6.1.1 安全体系建设 (9)6.1.2 安全管理 (9)6.2 隐私保护措施 (10)6.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0)6.2.2 数据存储与传输 (10)6.2.3 数据访问控制 (10)6.2.4 数据销毁 (10)6.3 法律法规遵循 (10)6.3.1 遵循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
. 106.3.2 遵循国家有关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
智慧政务大厅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大厅信息化建设方案智慧政务大厅是指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一体化、全覆盖的政务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务实、安全的政务服务。
智慧政务大厅也是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进政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政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一、前言智慧政务大厅将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构建人民满意的政务服务体系。
以下是智慧政务大厅信息化建设方案。
二、整体架构智慧政务大厅包括政务信息展示平台、服务预约平台、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政务大厅内部管理平台四个子系统,以下章节会分别对这四个子系统进行详细介绍。
1.政务信息展示平台政务信息展示平台主要是面向市民和企业用户,提供政府产生的、公开的、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展示和查询服务。
该平台可以直接从主界面进入拥有图文并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的各项政策、新闻、信息,便于市民与企业了解政府的相关工作;同时该平台还为市民和企业提供网上办事、投诉举报、咨询答疑等在线服务,真正实现政府与市民和企业信息互通、服务互动、互利合作。
2.服务预约平台服务预约平台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预约各类政务服务的便捷途径,实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功能。
服务预约平台通过多渠道推广宣传,让市民通过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服务预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服务等待时间。
3.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政府信息发布平台是承担政府信息发布的任务,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高效、规范、安全、便利地宣传政策、传递信息,让市民了解政府政策、政策的实施情况及对社会的影响。
政府信息发布平台的信息来源两种类型,一种是本地政府部门录入信息资料,另一种是通过各类渠道获取的信息资料。
4.政务大厅内部管理平台政务大厅内部管理平台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对办公、服务等运营环节的全面管理,包括政务服务机器人、智能终端设备、电子邮件及信函管理系统等,提高了政务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一、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概述
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WGSP)是指通过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把政府的管理系统集成到一个综合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政府管理活动的集成,通过统一接口、统一标准和统一技术支持智慧政务工作。
其目标是为政府职能部门及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实现和解决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政府管理信息化应用和智能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社会建设及公共服务的需求,实现政务信息化的综合应用。
二、智慧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
1.技术架构
WGSP的技术架构应建立在系统性、统一性的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涉及政府管理活动的各项关联性规范和标准,并把这些规范和标准应用到政府管理活动中,构建以网络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以此实现政府管理活动的集成和流程化。
2.系统功能
WGSP的系统功能需要最大化地满足政府管理活动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率,同时增强系统的可扩展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数据库设计
WGSP的数据库设计应以政府管理活动为基础。
智慧政务系统简介建设方案
制定建设方案:包括系统 架构、功能模块、技术路 线等
实施建设:按照建设方案 进行系统开发、部署和调 试
运行管理:建立完善的运 行管理制度,确保系统稳 定运行
持续优化:根据实际需求 和技术发展,不断优化和 完善系统
评估与验收:对智慧政务 系统进行评估和验收,确 保达到建设目标
智慧政务系统的运行管理体系
智慧政务系统的建设目标:提高政务服务 水平,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 高质量发展。
智慧政务系统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优化政务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促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公信力 推动政务信息化,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智慧政务系统的优势和特点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务流程的优化和自动化,提 高政府工作效率。
基础平台:包 括硬件、软件、 网络等基础设
施
应用系统:包 括政务服务、 政务管理、政 务监督等应用
系统
数据中心:包 括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数 据存储等数据
中心
安全体系:包 括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数 据加密等安全
体系
运维体系:包 括运维管理、 运维监控、运 维服务等运维
体系
智慧政务系统的建设内容
维护升级:根据政府部门的需求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智慧政务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
PART 3
智慧政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网络架构: 采用分层、 模块化的设 计,实现网 络的可扩展 性和可靠性
网络设备: 选用高性能、 高可靠性的 网络设备, 如路由器、 交换机等
网络连接: 采用高速、 稳定的网络 连接方式, 如光纤、无 线等
系统部署:将开发好的系统部署到政务部门的 服务器上
智慧政务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方案目录1. 1. 内容概览 (2)1.1 项目背景 (3)1.2 目的与意义 (4)1.3 适用范围 (5)2. 2. 信息化基础环境 (6)2.1 生态环境分析 (7)2.2 IT基础架构筹划 (8)2.3 软件和硬件需求 (9)3. 3. 平台设计原理与整体架构 (11)3.1 设计原则 (12)3.2 架构框架 (13)3.3 功能模块分解 (15)3.4 数据结构与存储规划 (16)4. 4. 系统开发与集成 (17)4.1 技术路线 (19)4.2 开发方法及工具 (20)4.3 软件的模块化与接口设计 (21)4.4 系统测试与集成测试策略 (23)5. 5. 安全保障 (24)5.1 安全策略概述 (25)5.2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27)5.3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28)5.4 应急响应与灾备计划 (29)6. 6. 项目管理 (31)6.1 项目组织结构 (32)6.2 里程碑计划 (33)6.3 风险管理 (34)6.4 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估 (35)7. 7. 预估收益与投资回报分析 (37)7.1 经济效益分析 (39)7.2 社会效益分析 (40)7.3 ROI预算和评估 (42)8. 8. 结语与未来展望 (43)1. 1. 内容概览项目背景与目标:介绍智慧政务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背景,明确建设目标,包括提高政务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推进数字化改革等。
需求分析:通过对现有政务系统的调研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智慧政务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的具体需求。
平台架构设计:设计平台的整体架构,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功能模块等,确保平台具备可扩展性、稳定性、安全性。
功能模块介绍:详细阐述平台各功能模块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务服务、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决策支持等模块,以及各模块间的协同作用。
技术选型与标准规范: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工具,制定标准规范,确保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符合行业标准和政府要求。
智慧政务服务厅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缺乏数据支持
政务服务厅缺乏对服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无法为改进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发展趋势与需求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技术的发展,政务服务厅
将逐渐实现智能化。
个性化服务
公众对政务服务的需求越 来越个性化,需要提供更
加精准的服务。
跨部门协作
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对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防止未 经授权的访问。
实施计划与时间表安排
系统设计与开发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进行系统 设计、开发和测试。
培训与推广
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 ,提高使用效率。
需求分析与规划
对智慧政务服务厅综合管理系 统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制定 详细的建设规划。
系统部署与上线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政务服务厅综合管理系统将更 加智能化、便捷化,实现更高水平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未来展望
未来智慧政务服务厅综合管理系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提升服务范围和深 度,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支持。同时,系统将不断优化和 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实现政务服务厅咨询、投 诉等业务的智能问答和自 动分类。
机器学习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政 务服务厅数据进行学习和 训练,提高业务处理的准 确性和效率。
智能推荐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 用户历史行为和偏好,为 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政务服 务推荐。
云计算技术应用
云存储
利用云计算的存储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厅 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
数据流程设计
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方案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方案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而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政务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因此,智慧政务系统建设已成为加快政务数字化转型的必备手段。
我国政务管理延续了传统的集中办公方式,政务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群众满意度不高。
因此,建设智慧政务系统是促进政府信息化转型、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建设目标1.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联通互通和共享访问,消除信息孤岛,使政务数据可视、可查询、可分析,加快政务决策的响应速度,提高政务办事效率。
2. 建立政务服务平台:集成政府各部门的公共服务,提供智慧式的服务模式,实现网上政务服务、线上办事,方便群众查询、受理、评价和反馈。
3.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依托智慧政务系统汇集的大数据,分析政务数据潜在规律,通过科学数据支撑,帮助政府决策,提升治理效能。
三、建设内容1. 统一身份认证和授权:建立政务服务机构认证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可靠。
2. 数据集成和共享:对政务部门之间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建立政务数据中心,提供给政府部门和公众查询与使用。
3. 建立政务服务平台:以政务服务平台为核心,集成各部门公共服务,实现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产品供应。
4. 去行政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立网络、数字化、平台化作为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流程化和信息共享化,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
5. 建立智能监管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加强政府监管,提供新的监督方式和控制手段,提高文明治理和信息安全水平。
四、建设步骤1. 前期准备:(1)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2)建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及分工;(3)确保经费来源,制定预算,确定用途。
智慧政务系统简介建设方案
应对措施
充分调研和论证技术方案,确保技术可行性;引 入专业团队或外部支持,解决技术难题。
数据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
数据泄露风险
政务系统涉及大量敏感数据,一旦泄露将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 严重影响。
应对措施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如数据加密、访问控 制等;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数据安全防范能力。
2
采用响应式设计,适应不同设备和屏幕尺寸,提 高用户体验。
3
引入可视化技术,将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展 现给用户,提高数据可读性和易用性。
04
功能模块划分与实现
政务服务模块
政务服务事项管理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在线申报、受理、审批、办结等全流程管理 ,提高政务服务效率。
政务服务指南
提供详细的政务服务指南,包括办事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 等,方便企业和群众了解办事要求。
监管与执法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 各类市场主体的监管和执 法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公众服务需求
便捷性
提供线上、线下多渠道服 务方式,方便公众办理各 类政务事项。
个性化服务
根据公众需求,提供个性 化、定制化的政务服务。
互动性
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 动交流,及时了解公众需 求,提高服务质量。
数据共享与交换需求
项目成本超支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成本超出预算的情况。
应对措施
制定科学的项目预算和成本管理计划,合理分配和使用项 目资金;建立项目成本监控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控制 成本超支问题。
07
项目效益评估与推广价值
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对比智慧政务系统建设前后的政府运行成本,评估系 统的成本节约效益。
智慧政务建设工作方案
智慧政务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智慧政务建设是应对新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治理变革的需要,是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的标志性举措。
为实现政府治理系统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政府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服务水平,必须大力推进智慧政务建设。
二、目标推进智慧政务建设的目标是:1. 加速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政府数据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2. 打造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城市管理和治理能力。
3.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开度,增加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三、指标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制定如下指标:1. 政府数字化转型率达80%以上。
2. 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实现公共服务智能化,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3. 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信息公开率达到90%以上。
4. 优化政府管理和决策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决策效率、精度和科学性。
四、工作内容1. 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加强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政府数据中心、政府云平台等。
实现政府业务系统、信息系统、数据系统等全面数字化,推进政务管理系统升级,提高政府数字化转型能力。
2. 打造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核心,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整合行政部门、企业、社区、群众等多方资源,提供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智慧交通、智慧治安、智慧环境等多种服务。
3.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政务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及时发布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4. 优化政府管理和决策体系。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政府管理和决策体系。
建设政府数据平台和政府信息资源库,推进政府“数字孪生”建设,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目录引言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三)重点任务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4.评价考核体系建设二、“智慧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一)按事项性质分类(二)按服务对象分类(三)按实施主体分类(四)按服务主题分类(五)按服务层级分类(六)按服务形式分类(七)按行政管辖分类三、“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总体架构(一)总体构架1.总体层级体系2.平台系统组成3.建设方式(二)业务流程(三)平台技术架构1.基础设施层2.数据资源层3.应用支撑层4.业务应用层5.用户及服务层(四)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1.分建方式2.统分方式3.统建方式四、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一)需求侧(面向社会)1.用户访问——“我”2.信息资讯——“我要看”3.信息检索——“我要查”4.服务引导——“我要办”5.咨询问答——“我要问”6.监督评价——“我要评”7.个性化推送——“我的”(二)供给侧(面向政府内部)1.事项清单标准化2.办事指南规范化3.审查工作细则化4.业务办理协同化5.事项管理动态化五、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外部服务)1.建设管理要点2.主要功能3.用户(自然人和法人)信息管理(二)政务服务管理和业务办理(内部办理)1.基础业务功能(1)政务服务事项管理(2)政务服务运行管理(3)电子监察管理(4)电子证照管理(5)网上支付管理(6)物流配套管理2.功能拓展与流程优化(1)并联审批(2)加强事中事后监管(3)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4)政务服务热线(5)公共资源交易六、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一)统一数据交换1.目录与交换体系2.平台架构及功能3.备份机制及运行保障(二)各地区现有政务服务相关业务办理系统对接1.分类、分层级对接2.部门业务办理系统对接3.数据交换内容(三)省级平台与国务院部门相关系统数据对接1.对接要求2.对接方式(四)基础资源库共享共用1.共享共用模式2.访问方式和访问流程3.基础资源目录管理(五)建立数据共享利用长效机制七、关键保障技术(一)平台支撑技术1.统一用户与认证2.电子证照3.电子文书4.电子印章(二)平台保障技术1.安全保障2.运行管理(三)深化新技术应用1.运用大数据,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2.充分利用政务云,实现集约建设、共享利用八、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一)监督考核原则1.客观公正原则2.用户导向原则3.分类考核原则4.内外结合原则(二)内部监督(三)第三方评估1.评估方法2.指标体系3.评价方式(四)评估实施1.实施主体和考核范围2.结果反馈与运用附录一: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附录二:政务服务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规范附录三:数据交换内容与标准附录四:自然人和法人实名注册协议附录五: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评估参考指标体系附图:“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总体层级架构和信息流架构示意图引言本指南在梳理总结各地区各部门政务服务现状和共性问题基础上,吸收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贵州、甘肃、宁夏及深圳、青岛、南京等地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务服务大厅和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着眼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力求突出操作性、迭代性、前瞻性,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两端发力、群众“点餐”和政府“端菜”有机结合、线上服务和线下办事紧密融合,推动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智慧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本指南围绕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的办事难、审批难、跑腿多、证明多等突出问题,从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的角度提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的解决路径和操作方法。
全文分为8个章节,第1章到第3章从总体原则、业务范畴和技术架构的角度对“智慧政务服务”技术体系进行总体介绍,第4章到第8章分别从业务支撑、一体化平台、信息共享、关键技术、监督考核等角度提出具体技术方案和保障措施。
其中,总则是本指南的总纲,明确了“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原则;“智慧政务服务”的主要内容是业务基础,明确了政务服务的分类;平台总体架构是顶层设计,描述了平台总体架构模式、业务流程、技术平台、用户注册认证体系;政务服务信息的汇聚发布与展示、政务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办理是“智慧政务服务”的业务核心,分别规范了政务服务静态信息发布和动态业务办理的数据流转及功能需求;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关键保障技术是支撑,提出了推动信息共享、证照互认等关键技术实现和应用方法;网上政务服务的监督考核是推动“智慧政务服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提出了政务服务评估评价的参考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法。
此外,本指南以附录形式列出了技术体系建设涉及的5个主要标准规范要点,分别对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要素、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信息、数据交换、实名注册协议、评估参考指标体系等进行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具备相应主体资格且行使相应政务服务事项的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依法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单位和组织、列入党群工作机构序列但依法承担行政职能的部门、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业(本指南中统称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组织开展“智慧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
各省(区、市)要按照本指南要求,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开展政务服务相关体制机制和应用服务创新。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本指南相关要求,做好本部门政务服务资源汇聚和审批服务系统整合,推动部门纵向业务办理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安全对接。
国务院办公厅将根据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技术发展等条件的变化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实践,适时组织对本指南进行修订。
一、总则(一)指导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措施落地为目标,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政务服务供给,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解决影响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式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优化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简化优化企业和群众办事流程,促进网上政务服务运行规范、程序严密、过程透明、结果公开、监督有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的主动性、精准性和便捷性,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总体目标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遍建成网上政务服务平台。
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智慧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实现政务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协同化,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服务形式更加多元,服务渠道更为畅通,群众办事满意度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标准化。
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标准化、审查工作细则标准化、考核评估指标标准化、实名用户标准化、线上线下支付标准化等,让企业和群众享受规范、透明、高效的政务服务。
——政务服务精准化。
按照公众和企业办事需求,群众“点餐”与政府“端菜”相结合,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要素和审查工作细则流程相融合,删繁化简,去重除冗,减条件、减材料、减环节,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政务服务便捷化。
以用户为中心,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和流程,提供个性化政务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理。
创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对政务服务办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创新办事质量控制和服务效果评估,大幅提高政务服务的在线化、个性化、智能化水平。
——政务服务平台化。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多级联动的政务服务平台体系。
着力破解“信息孤岛”,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基层延伸,促进实体办事大厅规范化建设,公众和企业办事网上直办、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政务服务协同化。
运用互联网思维,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务服务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平台化过程中,推动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作。
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借助社会资源和智力,加快政务服务方式、方法、手段迭代创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智慧政务服务”。
(三)重点任务根据总体目标,围绕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智慧政务服务”技术体系,以服务驱动和技术支撑为主线,重点建设“智慧政务服务”业务支撑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关键保障技术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四个方面内容。
以服务事项标准化提升规范化发展能力,以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协同化治理能力,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整体化服务支撑能力,以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提升流程化约束能力,以政务数据开放和应用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
1.业务支撑体系建设针对办事事项不全面、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加强业务支撑体系建设。
围绕服务事项发布与受理、服务事项办理、行政职权运行、服务产品交付、服务评价等关键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组织梳理政务服务资源,建设形成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库,实现事项名称、事项类型、法律依据、基本编码统一,建立事项信息库动态更新机制和业务协作工作机制。
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深化并联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政务服务向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延伸。
与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信息惠民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提升政务服务供给水平。
2.基础平台体系建设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不互通、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加强“智慧政务服务”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围绕平台架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各地区各部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统一申请、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流程监督,避免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平台“两张皮”、不同地区和部门现有平台无法交互等突出问题。
开展各地区现有各类业务办理系统整合,推进国务院部门统建系统数据对接,建设各级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身份互信、证照互用、业务协同,实现就近办理、同城通办、异地可办。
3.关键保障技术体系建设针对开展网上政务服务的普遍技术障碍,加强“智慧政务服务”关键保障技术建设。
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运行、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环节,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管理办法和制度措施,完善“智慧政务服务”配套支撑体系。
建成网上统一身份认证体系、统一支付体系、统一电子证照库,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捷化、个性化、智慧化、安全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