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网络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连接物体,使之能够互相沟通和交互,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
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体系结构,即通过各个层次和组件的有机组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系统。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本架构和主要组成部分。
一、边缘层边缘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底层,也是最接近物体的一层。
它包括各类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相关的通信、存储和处理设备。
传感器负责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和状态,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执行器则负责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边缘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与上层网关进行通信,传输采集到的数据和接收控制指令。
二、网关层网关层是连接边缘设备和核心网络的桥梁,在整个物联网体系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实现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转换和数据格式的处理,以便边缘设备能够与上层的网络进行交互。
网关层还可以具备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用于边缘数据的缓存和预处理。
同时,网关层也承担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责任,通过身份验证和加密等手段保护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三、核心网络层核心网络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负责连接各个网关和云平台、应用程序等核心组件。
它采用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核心网络层也具备一定的路由和转发能力,用于数据的分发和传输。
此外,核心网络层还要满足物联网系统对带宽、延迟和可靠性等性能指标的要求,保证数据的快速和可靠传输。
四、云平台层云平台层是物联网的上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它提供了丰富的云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开发者可以基于物联网数据进行应用开发和创新。
云平台层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可以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数据,并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
同时,云平台还提供了对物联网系统进行远程管理和监控的功能,方便用户对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和维护。
五、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顶层,是向用户提供服务和功能的界面。
物联网的架构和协议分析
物联网的架构和协议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物联网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等。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物联网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今天本文就来为大家介绍物联网的架构和协议分析。
一、物联网的架构物联网的架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感知层感知层,又称物理层或数据采集层,是物联网的最底层。
它主要负责采集物理世界中的各种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网络层。
感知层中的设备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RFID读写器、智能终端等等,这些设备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连接和控制。
2. 网络层网络层,又称传输层或数据交换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
它主要负责物联网内部各个设备之间的通讯和数据传输。
网络层中可以包括各种设备,如路由器、网关、交换机等等,这些设备可以通过各种传输方式进行连接,如Wi-Fi、蓝牙、ZigBee、LoRa等。
3. 应用层应用层,又称业务层或应用平台层,是物联网的最高层。
它主要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展示。
应用层中的设备包括各种智能设备、手机、电脑等等,这些设备通过应用程序可以直接与物联网进行交互。
上述三层对于整个物联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缺一不可。
同时,物联网的架构还具有灵活性、扩展性和可调整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调整和扩展。
二、物联网的协议1. HTTP协议HTTP协议是一种应用层协议,主要用于Web上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在物联网中,HTTP协议主要用于Web控制和远程数据获取,可以通过Web服务API实现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2. MQTT协议MQTT协议是一种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协议,主要用于物联网中的消息传递和数据处理。
MQTT协议非常轻量级,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并且可以提供很高的数据传输效率。
3. CoAP协议CoAP协议是一种基于UDP的应用层协议,主要用于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
物联网网络介绍
物联网专网4G+5G融合发展
现状(2021)物联网专网、5G 2B独立
近期(2022-2023)基于网络云8+X布局开展网络架构调整增量云化、存量部分迁移
PSM模式流程
PSM(Power Saving Mode)原理
低功耗技术-eDRX
eDRX(Extended idle-mode DRX cycle)原理
eDRX是针对终端处于空闲态(idle)时设计的一种节电机制。在idle态下,终端会重复eDRX周期,每个eDRX周期包含一个PTW(每个PTW会包含若干个Paging Cycle),在PTW窗口内,终端监听寻呼消息,判断是否有下行业务,在PTW窗口外,终端不监听寻呼消息。终端处于PTW窗口外时,功耗可以降低到3uA左右通过配置较长eDRX周期,减少接收单元的启动可以降低功耗
物联网APN业务变更和承载网络
物联网专网 PGW
省公司现网
公网/专线/隧道
物联网专网
互联网
省BOSS
物联网PBOSS
业务支撑系统
物联网CMIOT
省客户经理通过PBOSS或CMIOT业支系统在PCRF上进行开户以及签约PCC业务策略。用户访问网络时,PGW会到PCRF上查询用户签约的PCC业务策略,并且使对应的业务策略规则生效。目前DPI业务主要有四类业务场景:1,定向白名单访问;2,分应用控制;3,单APN关停;4,APN降速关停。
603
Cat.12
102
603
UE划分为以下等级
UE-Category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监控。
在物联网中,网络架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物联网的规模、性能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分析其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一、物联网的基本网络架构物联网的基本网络架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 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它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设备。
传感器负责收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执行器则负责根据网络指令控制物理设备的运行。
感知层设备使用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如RFID、蓝牙、Zigbee等,将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网络层。
2. 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它负责处理感知层传输过来的数据,并将其转发到上层或其他设备。
在物联网中,网络层通常采用IP协议,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满足物联网对低功耗、广域覆盖和大规模连接的需求,还需要采用适合物联网的网络技术,如LoRaWAN、NB-IoT等。
3. 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顶层,它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和平台。
在应用层,物联网数据被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各种功能和服务。
例如,智能家居应用可以通过感知层收集环境数据,然后通过网络层将数据发送到应用层进行分析,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管理。
二、物联网网络架构的关键技术1. 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感知层设备主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进行数据传输。
选择适合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长距离传输和广域覆盖,可以采用LoRaWAN技术;对于低功耗和大规模连接,可以采用NB-IoT技术。
同时,还需要考虑通信安全和频谱资源的管理等问题。
2. 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处理,云计算成为了物联网的重要支撑技术。
网络拓扑知识:什么是物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知识:什么是物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物联网的建设过程中,网络拓扑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分析各种结构之间的优缺点,为物联网的建设提供指导。
一、什么是网络拓扑结构一个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该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排列方式,也就是一个网络的物理形态。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网型等。
二、物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物联网是指互联的物理设备、车辆、家居设备和其他物品,这些物品通过电子设备、传感器、软件和网络等技术相互连接,实现相互交流、互相共享、互相协作、形成智能化网络的一种新型网络。
针对物联网的特征,物联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星型结构星型结构是指所有设备的连接中心是一个中心节点或中心服务器。
这种结构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网络拓扑形式,并且易于扩展和管理,网络的稳定性也相对较好。
但是需要大量的网络布线,不便于大规模的部署和使用。
2.树型结构树型结构是指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建立不同的子网,每个子网下面分别建立子节点,并与其他子节点建立层级连接。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将设备进行分类,便于网络管理。
但是对于网络的扩展不是非常方便,拓扑结构复杂度高,网络稳定性较差。
3.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是指设备之间可以任意互联,形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络连接图。
这种结构可以使得设备互相独立,互不依赖,可靠性较高,适用于大规模的复杂系统。
但是需要高度的配置和管理,成本较高。
4.混合结构混合结构是指以上几种结构的组合使用,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具体选择结构。
这种结构能够充分体现每种拓扑结构的优点,发挥长处,避免缺点,但也使得网络网络复杂度更高,管理和配置也更加复杂。
三、不同拓扑结构的优缺点1.星型结构优点:易于管理和维护,故障排查方便,适用于小规模应用场景。
缺点:需要大量的网络布线,拓展和扩容成本高,当中心服务节点出现故障会影响整个网络的工作。
物联网的结构
物联网的结构物联网的价值在于让物体也拥有了“智慧”,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物联网的特征在于感知、互联和智能的叠加。
因此,物联网由三个部分组成:感知部分,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的识别;传输网络,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智能处理,即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中间件等技术实现对物品的自动控制与智能管理等。
目前在业界物联网体系架构也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也可以通俗地将它们称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感知。
物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泛在化”,即“无处不在”的意思。
这里的“泛在化”主要是指无线网络覆盖的泛在化,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标识与其他感知手段的泛在化。
“泛在化”的特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全面的信息采集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第二,解决低功耗、小型化与低成本是推动物联网普及的关键。
“末端网络”是相对于中间网络而言的。
大家知道,在互联网中如果我们在中国访问欧洲的一个网络时,我们的数据需要通过多个互联的中间网络转发过去。
“末端网络”是指它处于网络的端位置,即它只产生数据,通过与它互联的网络传输出去,而自身不承担转发其他网络数据的功能。
因此我们可以将“末端感知网络”类比为物联网的末梢神经。
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的另一个含义是物联网的感知手段的“泛在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RFID、传感器是感知网络的感知结点。
但是,目前仍然有大量应用的IC卡、磁卡、一维或二维的条形码也应该纳入感知网络,成为感知结点。
(2)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物联网的数据传输。
目前能够用于物联网的通信网络主要有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与卫星通信网、有线电视网。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的结果将会充分发挥国家在计算机网络、电信网与有线电视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年投入的作用,推动网络应用,也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条件。
物联网体系结构
物联网体系结构韩腾1. 概述物联网(IInternetofThings)是“传感网”在国际上的通称,是传感网在概念上的一次拓展。
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
作为下一代信息浪潮的新热点,国内外政府公司和研究机构对物联网投入了极大的关注,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战略,这都是从国家工业角度提出的重大信息发展战略。
中国针对物联网到来的信息浪潮,提出了“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无锡研发分中心,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纷纷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中心,以无锡为首的国内大中城市也争相建设智能城市,争取成为感知中国示范城市。
本文就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和对应的技术产业链进行讲解分析。
2. 体系架构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三是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在业界,物联网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底层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第二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层。
图1 物联网体系架构2.1 感知层感知层包括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数据接入到网关之前传感器网络。
对于目前关注和应用较多的RFID网络来说,张贴安装在设备上的RFID标签和用来识别RFID信息的扫描仪、感应器属于物联网的感知层。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技术分析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技术分析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指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事物互联,是由智能化硬件、软件、通信网络、数据存储与处理中心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感知层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感知节点将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并进行初步处理,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到网络传输层。
感知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嵌入式芯片、数据采集设备等。
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是指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技术传输到云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通信。
网络传输层的主要组成包括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指对传入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存储和处理,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便于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数据处理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云计算平台、数据存储系统、大数据分析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等。
应用层应用层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对数据进行访问和使用的界面,完成对物联网的各项功能的使用和管理。
应用层的主要组成包括各种智能终端、软件应用程序和管理系统等。
物联网的技术分析物联网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对物理信号、声音、光线、温度、湿度等各种变化的采集。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强大的商业市场,大量的厂商在骨感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开发工作。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物联网的沟通桥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无线传感网络和蓝牙等技术,长距离通信技术有WiFi、LTE和NarrowBand-Internet of Things (NB-IoT)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链接与通信需求,方便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将成为物联网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物联网的组成
物联网的组成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互联网将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连接起来的网络。
其核心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实现对物品的感知、采集、传输和处理。
物联网的组成主要包括物体、感知器、通信网络和应用系统。
一、物体物联网的核心是物体。
物体可以是实物、设备或者虚拟对象。
通过在物体上植入芯片或者模块,使其能够感知和传输信息。
物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如传感器、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工厂设备、智能医疗设备等。
物体通过感知器将数据采集并发送给其他设备或者云端进行处理。
二、感知器感知器是物联网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是连接物体与物联网的桥梁。
感知器可以感知物体的各种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压力等。
感知器将感知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通信设备传输到其他设备。
感知器的种类繁多,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三、通信网络物联网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扮演着将感知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其他设备或者云端的角色。
通信网络可以采用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
有线通信网络包括以太网、电力线通信等,无线通信网络包括蜂窝网络、Wi-Fi、蓝牙等。
通信网络的发展对物联网的扩展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四、应用系统物联网的应用系统包括云计算平台、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等。
通过这些系统,可以对从感知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
应用系统的目标是提供数据的可视化和智能化处理。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工厂等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的组成中,物体、感知器、通信网络和应用系统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连接和管理。
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物体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和效率的提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应用前景将不断扩大,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
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技术的影子无处不在。
物联网是一个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控制的巨大网络。
本文将深入探讨物联网的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分析其核心组件、关键技术和相互关系,以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物联网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包括物联网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核心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标准规范等方面。
通过对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关键技术,从而为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还将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探讨物联网在未来社会的潜在影响和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物联网知识概览,激发读者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推动物联网领域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二、物联网概念模型物联网(IoT)的概念模型是一个抽象化的描述,它揭示了物联网如何通过各种组件和技术相互关联和协作,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模型通常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获取物理世界中的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照、位置等。
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可以部署在各种设备、物体和环境中,它们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后续的处理和传输。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应用层。
这一层涉及到各种网络通信技术和协议,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ZigBee、WiFi、蓝牙、4G/5G移动通信等。
物联网的网络构建
物联网的网络构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它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
而要实现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构建高效、稳定、安全的物联网网络。
那么,什么是物联网的网络构建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各种设备、传感器、物品等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能够相互通信、交换数据的网络。
这个网络就像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我们身边的各种东西都纳入其中,让它们能够“交流”和“合作”。
要构建物联网网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通信技术。
目前,常见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Zigbee、NBIoT 等。
蓝牙技术适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的设备连接,比如蓝牙耳机、智能手环等。
WiFi 则在家庭和办公环境中广泛应用,能够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但相对来说功耗较高。
Zigbee 适用于传感器网络,具有低功耗、自组网等特点。
而 NBIoT 则是一种专为物联网设计的窄带通信技术,能够覆盖广域范围,适用于对功耗和覆盖要求较高的场景,比如智能水表、智能路灯等。
在选择通信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来决定。
比如,如果是一个智能家居系统,可能会同时使用蓝牙和 WiFi 技术,让各种智能家电能够与手机或其他控制终端进行连接和通信。
而对于一个大规模的城市物联网项目,如智能交通系统,可能就需要采用 NBIoT 等广域通信技术,以实现对大量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除了通信技术,网络架构也是物联网网络构建中的重要一环。
一般来说,物联网网络架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由各种传感器和终端设备组成,负责采集数据。
网络层则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应用层,它可以是有线网络,也可以是无线网络。
应用层则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和应用。
在感知层,传感器的种类繁多,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数字信号。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物联网(IoT)是一种利用物理传感器、网络和相应的软件系统,通过互联网将无人操控的物理系统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互联的网络技术。
而这个网络的基础是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也就是物联网的各个元素如何组织结构和数据收集、处理、自动识别、分配、运行的体系架构。
一般情况下,IoT的体系架构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实体设备层、数据传输层、应用层和云端服务层。
实体设备层是物联网里最核心的一层,这一层由各种传感器、芯片、板卡等实体设备组成,它将物理数据获取,处理和传输到相关网络中,以实现数据自动采集。
其中,传感器负责实时识别各种自然、物理和半结构化信号,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或数据;芯片负责对上文的电信号或数据进行处理和编码;而板卡则负责电源管理和信号隔离。
数据传输层是物联网应用最重要的一层,负责将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转化、传输到其他的网络中。
它可以利用以太网、IEEE 802.15.4、RS485/RS422、ZigBee/6LoWPAN、NFC、Power line通信等手段实现市级到街区以及街区以内的数据传输。
应用层主要是指应用程序,包括嵌入式应用程序、移动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它们负责处理物联网网络中的设备信息,有效的使用物联网的基础设置,同时还需要实现安全策略,以保证安全性。
最后是云端服务层,这个层次主要是指云仓库等云端服务,如IoT平台、物联网云服务器等,它们负责将物联网中的设备信息传输、存储、分析、应用等存储及处理,比如包括物联网数据分析、设备运维、分布式消息系统等。
总而言之,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包括四大层次,分别是实体设备层、数据传输层、应用层和云端服务层,这些在物联网解决方案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以上所有层次相互协调完善,才能保证物联网的数据交互以及安全性。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是一种将物理系统与因特网联系起来,用于存储和交换数据的一种技术。
它利用一系列网络技术,如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系统整合技术,将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和工业行业的设备联系起来,从而使这些机器变得更加自动、智能化和可视化。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是物联网所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联网实现数据采集、连接、存储和分析的基础。
物联网体系结构一般分为五层:传感层、网络层、数据传输层、控制层以及应用层。
传感层是物联网的核心,由智能传感器、智能模块、智能终端等设备组成,负责从物理世界的实时信息中进行持续的数据采集。
网络层是物联网的存储和传输媒介,它负责物联网设备之间的连接与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和管理网络,控制信息流,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数据传输层是在网络层和控制层之间的一种技术,它负责数据的安全传输和传输的可靠性,通过它可以对数据采集与传输做出更精准的控制。
控制层是物联网的管理系统,负责智能设备之间的交互,管理网络拓扑结构,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易于管理的物联网环境。
最后,应用层是使用者接触物联网数据的门户,它负责服务门户、设备管理、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应用,并将这些应用与使用者有机结合起来,提供更加便捷实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有助于搭建可靠的物联网系统,它提供了一种一致的分层架构,可以将物联网中的不同层次联系起来,使其可以获取更多的有用数据。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不仅能够满足物联网中的基本需求,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有助于企业更有效地应用物联网,能够将物联网环境中的众多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物联网系统高效率地运行,使企业更好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等应用。
总之,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不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基础,而且是物联网实现其核心功能的催化剂。
它为物联网设备之间的连接、控制和数据传输提供了基础,是实现物联网通信和服务功能的基石。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的网络。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等主要部分。
本文将简要描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和采集。
这一层通常由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智能设备等组成,用于收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通过感知层,物联网可以实时获得物理世界的各种数据,并将其传输到上层的处理和应用层。
传输层位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中间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在物联网中,由于连接的设备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传输层需要采用适应物联网特点的通信协议和技术。
传输层的任务是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打包,并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传输层的设计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实时性和安全性,以确保物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应用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顶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应用层通过分析传输层传来的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用。
应用层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包括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通过应用层的处理,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和智能化决策。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部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还涉及到安全机制、边缘计算等其他方面。
在物联网中,数据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物联网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包含大量的个人敏感信息,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等,以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此外,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智能化和复杂化,边缘计算的概念逐渐兴起。
边缘计算指的是将计算和数据处理的任务从云端转移到离数据源更近的边缘设备上,以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和网络负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综上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负责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传输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通信,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浅析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物联网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医疗、工业、交通、社区等,而且涉及到了众多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物理学、生物学等。
这篇文章将对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进行浅析。
一、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是指物联网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总体来讲,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含四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最底层,它是物联网的数据源。
感知层包括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智能终端设备和标签等,这些设备负责采集、监测和控制目标对象的信息。
这些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传感器网络发送给物联网系统的下一层。
2.网络层网络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层,也是连接感知层和服务层的桥梁。
网络层主要是负责将不同种类的设备和网络进行连接,并且能够保证巨量的数据实时传输。
网络层采用高效的无线传感网、有线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3.服务层服务层主要是提供物联网的服务和应用功能。
服务层的作用是将传感器和物联网系统的其他模块连接起来,提供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存储和传输等服务。
服务层是物联网系统的核心,因为它决定了整个系统的服务质量和系统功能。
4.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的最上层,它基于服务层提供的数据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服务。
应用层包括物联网应用软件、数据分析应用和云服务等。
应用层的作用是将底层数据变成信息并加以运用,提供年方便的用户界面和友好的用户体验。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为物联网的运作提供了基础,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则是物联网实现的基础。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安全技术和智能算法技术。
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灵魂,负责将物理世界中各种信息采集到物联网系统中。
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温度、湿度、压力、光照、一氧化碳等各种环境因素的检测和控制,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
2、网络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网络化,实现各种设备的无缝连接和协 同工作。例如,智能制造系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各种设备和机器,实现生产过 程的自动化和优化。
3、平台化: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更加平台化,以云平台为基础,实现各种应 用的集成和融合。例如,智慧城市可以将各种智能化设备和系统连接在一起, 实现城市管理的全面智能化。
4、安全性更加强化:针对安全和隐私问题,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将采用更加先 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能力。例如,采用先进的加密 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总之,物联网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 用。我们应积极面对并解决物联网技术在应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不断 推进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
参考内容
物联网(IoT)技术正日益成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个万 物互联的时代,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医 疗和智慧城市等,为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本次演 示将深入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践及其体系结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3、智慧医疗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通过可穿 戴设备对病人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实现远程医疗和个性化治疗。此外,物联网 技术还应用于医疗废弃物跟踪和处理,为医疗安全保驾护航。
4、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部署传感器 和智能化设备,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 通过感知设备获取交通状况,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
物联网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智慧家居、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在智慧 家居领域,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各种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 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在智慧医疗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 监控、健康管理、智能化诊断等功能,提高医疗效率和精度;在智慧城市领域,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城市各种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管 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物联网三层框架
物联网三层框架一、介绍物联网三层框架是指物联网系统架构的基本结构,由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
物联网作为新兴技术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联网三层框架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二、物理层1、硬件设备a:传感器:用于感知环境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b:执行器:根据指令执行相应动作,如开关灯、调节温度等。
c:网关设备:连接传感器和执行器与网络层,负责数据传输和转换。
d:嵌入式系统:作为物理层设备的核心,负责数据处理和通信功能。
2、通信技术a:有线通信:如以太网、RS485等,适用于较小范围的局域网通信。
b:无线通信:如Wi-Fi、蓝牙、LoRa等,适用于远程通信和设备互联。
三、网络层1、网络拓扑a:星型拓扑:物理层设备与网关设备直接相连,适用于较小范围的网络。
b:树型拓扑:多个星型网络通过网关设备相互连接,适用于中等规模的网络。
c:网状拓扑:多个设备直接相连,形成网状结构,适用于大规模的网络。
2、网络通信协议a: IP协议:用于设备之间的互联和数据传输。
b: MQTT协议:轻量级的发布/订阅消息传输协议,适用于物联网通信。
c: CoAP协议:面向资源的应用层协议,用于低功耗设备的通信。
四、应用层1、数据处理a:数据采集:从物理层设备获取传感器数据。
b:数据存储: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或云端平台。
c:数据分析: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有用信息。
2、应用场景a: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和远程监控。
b: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c:工业自动化: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生产。
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图表和示例代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联网三层框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物联网是由一组相互连接的物理设备、传感器、执行器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网络,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2、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可以感知和测量环境中物理量或化学量的装置,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物联网系统的大致组成
物联网系统的大致组成物联网系统是由物理设备、传感器、网络连接和云平台等组成的,它允许物理对象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交互。
物联网系统的组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系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探测器感知和采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信息。
这些传感器可以监测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运动等各种参数,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为电子信号。
二、传输层传输层是将感知到的信息传输到云平台或其他节点的关键组成部分。
传输层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技术来实现数据的传输,常见的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LoRa等。
传输层还可以通过网关设备将数据从局部网络传输到广域网络。
三、网络层网络层是连接各种物理设备和云平台的桥梁,在物联网系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网络层可以将感知到的信息进行传输和路由,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地传递到目标节点。
网络层可以采用各种网络协议,如IP协议、MQTT、CoAP等。
四、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系统中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的层级,可以根据需求开发各种应用程序,实现对物联网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应用层可以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存储、数据可视化等功能,提供给用户直观的用户界面和操作体验。
五、安全层物联网系统中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安全层主要负责保护物联网系统中的通信和数据传输安全,防止信息被篡改、泄露或恶意攻击。
安全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等手段来保障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
六、云平台云平台是物联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对物联网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云平台可以提供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功能,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价值。
同时,云平台还可以提供数据接口和开发工具,便于开发者进行二次开发和扩展。
总之,物联网系统的大致组成包括感知层、传输层、网络层、应用层、安全层和云平台。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协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系统,实现了物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和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物联网网络结构介绍
物联网网络结构介绍摘要:物联网网络结构介绍:在由EPC标签、解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物联网中,解读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该信息经过网络,传到ONS服务器,找到该EPC对应的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
物联网,一个听起来感到熟悉又生僻的词儿,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说到熟悉,这个词是因为它仅与互联网相差一个字,而互联网早已经被人们所熟知;说到生僻,恐怕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事物。
如果正在办公室的你,只是按了一下遥控器,下班后回到家就能吃上已蒸好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你认为这件事情可能吗?答案是完全有可能。
在物联网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只需在电饭煲上面安装一个传感器,就可以被主人操控,这样你下班就可以吃到自己蒸熟的米饭了。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 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意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简单地来讲,物联网就是将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虽然物联网这个词在两会后迅速蹿红,但它却不是今年才提出的。
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已经启动了对物联网的研究,只是那时在我国物联网被称作传感网。
当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物联网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它将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
物联网这个概念被真正以现在名称提出,是在2005年11月17日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网络结构 (1)作者: 阅读:3492 次 时间:2004-8-17来源:北京维深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由EPC标签、解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物联网中,解读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该信息经过网络,传到ONS服务器,找到该EPC对应的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
而采用分布式Savant软件系统处理和管理由解读器读取的一连串EPC信息,Savant将EPC传给ONS,ONS指示Savant到一个保存着产品文件的PML服务器查找,该文件可由Savant复制,因而文件中的产品信息就能传到供应链上。
接下来介绍网络各个构成部分:1 标签数据:EPCAuto-ID希望为每一件物理目标分配一个唯一的、可查找的标识码。
Auto-ID称之为EPC,或者是产品电子代码。
这个编码类似因特网上分配给节点的IP(网际协议)地址。
这也跟UPC/EAN(统一产品代码/国际物品编码)体系类似,UPC/EAN标识一类产品,而EPC可以唯一标识单品。
EPC编码是由一个版本号和另外三段数据(依次为域名管理、对象种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
其中版本号标识EPC的版本号,它使得以后的EPC可有不同的长度或类型;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P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
EPC的最主要的设计特色就是可以进行单品识别。
保持信息同物体区分,使标签尺寸最小化,并且增加标签健壮性,可测量性,可扩展性。
以一种EPC(96位)方案为例,它包括8位的版本号,三个数据分区(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个“X”表示8字节)。
EPC版本号指出EPC标签的格式,产品电子码总长度和EPC的分区信息。
版本号是体系中最灵活的部分。
它允许多种EPC格式,而且允许EPC向高位扩展。
版本号允许位长度重新分配,例如,一个更长的厂商编码(与相应的较短的产品序列号编码)可能被适用于有较少产品的情况。
(这点跟IP地址的分类模型类似) 目前,EPC码的位数有64位、96位和256位。
为了保证所有物品都有一个EPC并使其载体-标签成本尽可能降低,建议采用96位,这样这个数目可以为2.68亿个公司提供唯一标识,每个生产厂商可以有1600万个对象种类并且每个对象种类可有680亿个序列号,如果用来标识产品的话,已经足够了。
鉴于当前不用那么多序列号,所以只采用64位EPC,这样会进一步降低标签成本。
但是随着EPC-64和EPC-96版本的不断发展使得产品电子码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标识方案已经不足以长期使用,所以出现了256位编码。
至今已经推出EPC-96Ⅰ型,EPC-64Ⅰ型、Ⅱ型、Ⅲ型,EPC-256Ⅰ型、Ⅱ型、Ⅲ型等编码方案。
2 物理标签Auto-ID假定存储EPC的物理标签是电磁(Electromagnetic Identification EM ID)标签。
EMID标签是一种可以跟标签解读器进行无线通信的存储装置。
标签可以按照技术和性能等多方面进行分类。
EMID标签重要的特性有数据传送技术,调制方法,编密码方案,底层制作,传送频率和防止冲突算法,读取顺序,标签尺寸,编码位数,读取能力和能源等等。
在标签设计中最重要的方面是标签的价格。
为了降低价格,Auto-ID必须在标签上放置最少的数据。
通过减少标签上的数据以减少标签存储器的容量,从而降低价格。
为了适合低价的目标,标签上仅仅存储EPC,相关该标签的别的信息存储在网络数据库中。
在信息时代,数据不需要在产品上过渡冗余-它们可以在网络上单独传输。
在Auto-ID1.0规范中,定义了三种标签标准,分别是:900MHz 0类射频标签规范、13.56MHz 1类射频标签规范、860MHz-936MHz 1类射频标签规范。
以下简要介绍这三种规范。
2.1 900MHz 0类射频标签规范该规范介绍了高波段低价射频标签的标准,鉴于世界不同地区射频标准可能不一致,规范分为强制部分和可选部分。
标签中的数据包括:用来唯一表识物体的EPC代码,循环校验码(CRC)和一个自毁代码(destruct c ode)。
2.2 13.56MHz 1类射频标签规范该规范给出了13.56MHz ISM波段标准。
包含EPC,CRC和自毁代码。
下图是64位和96位的标签存储结构。
2.3 860MHz-936MHz 1类射频标签规范标签存储产品唯一标识码,错误校验码和一个简短的密码。
其中,产品用EPC唯一标识,错误校验采用CRC,对于密码没有严格要求。
1类标签数据逻辑存储在标识符标签存储器(Identifier Tag Memory,ITM)中。
在存储器的0部分,ITM线性逻辑存储采用最大标识位(MSB),密码的最小标识符(LSB)是ITM的最后位。
其中EPCTM包括以下字段:版本号,域名管理,对象分类和序列号,按照从MSB到LSB 的顺序存储,因此EPCTM的MSB也就是版本号的MSB。
3 标签的关键属性3.1频率还没有确定是否采用单一的标准频率作为EPC标准频率。
Auto-ID初步选择了四种频率作为低频、高频、超高频的代表:125KHZ,13.56MHZ,900MHZ,2.45G HZ。
不幸的是,每一种频率都存在问题以至于不能广泛应用。
大体上说,较低频率穿透力较强;而较高频率有较好的数据流量,有更大的读取范围,但是需要更高的能量。
选择频率时,还需要符合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标准,主要是服从不同国家的发射能量的限制。
频率问题也需要受到应用软件的影响。
其实,选择频率主要受地方标准影响,而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
全世界有通用的ISM波段标准,因此,标签在不同地区用不着调整。
我们认为确定频率标准为时过早,因为:1、标签很可能有新的应用范围,也就是说标签的需求还不能充分预知。
2. 可能要设计读写很宽范围频率的解读器,从KHZ到GHZ。
事实上,一个“大波段”或者轻巧解读器的项目正在由麻省理工学院的Neil G ershenfeld教授带领下展开。
3. 许多高级通讯技术,比如频谱通讯技术,将应用在EMID标签上。
3.2 调制方法有许多调制方案,其中比较重要的有: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 Freque ncy Shift Keying (FSK), Phase Shift Keying (PSK),和multiple access sc hemes (TDMA, FDMA, CDMA and WCDMA),正在考察这些标准,还没有确定哪个标准更适合。
3.3防止冲突,同时读取标签的能力Sunny Siu教授已开发了一个“hands up”协议,该协议达到了理论上的最好水平,并且该协议需要很少的附加功能。
Auto-ID正在跟标签生产者一起努力,考察该标准是否可以更加便宜的应用。
如果成功,该协议很可能是未来推荐标准的基础。
解读器4.1基本工作原理解读器使用多种方式与标签交互信息,近距离读取被动标签中信息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电感式耦合。
只要贴近,盘绕解读器的天线与盘绕标签的天线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磁场。
标签就是利用这个磁场发送电磁波给解读器。
这些返回的电磁波被转换为数据信息,即标签的EPC编码。
目前,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而且大多数只能读取单一频率芯片中的信息。
Auto-ID中心已经设计了灵敏解读器的详细参考规范,这种解读器能够读取不同频率芯片中的信息。
通过这种途径,公司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种类的标签,且不必为每一种频率的标签都购买一个解读器。
因为公司将需要购买许多解读器以覆盖他们运营的各个领域,所以解读器价钱一定要能够为他们所接受。
Aut o-ID的规范将使得生产商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能生产出成本大约100美元的灵敏解读器。
4.2. 避免解读器冲突利用解读器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一个解读器发出的信号可能与另一个覆盖范围重叠的解读器发出的信号互相干扰。
这种现象叫做解读器冲突,Auto-ID中心利用一种叫做时分多址(TDMA)机制来避免冲突。
简而言之,就是解读器被指示在不同时段读取信息,而不是在同一时刻都试图读取信息,这保证了它们不会互相干扰。
但是这意味着处于两个解读器重叠区域的任何一个RFID标签都将被读取两次信息,为此开发出了一套删除冗余信息的系统。
4.3 避免标签冲突解读器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同一范围内要读取多个芯片的信息,当在同一时刻超过一个芯片向解读器返回信号时,这样标签冲突就发生了,它使解读器不能清晰判断信息。
Auto-ID中心已经采用了一个标准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读器只要求第一位数符合它所要求的数字的标签回应解读器。
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解读器提出要求:“产品电子码以0开头的标签回应解读器。
”如果超过一个标签回应,则解读器继续要求:“产品电子码以00开头的标签回应解读器。
” 这样操作直到仅有一个标签回应为止。
这一过程非常迅速,一个解读器在1秒之内可以读取50个标签的信息。
4.4. 读取距离解读器读取信息的距离取决于解读器的能量和使用的频率。
通常来讲,高频率的标签有更大的读取距离,但是它需要解读器输出的电磁波能量更大。
一个典型的低频标签必须在一英尺内读取,而一个UHF标签可以在10到20英尺的距离内被读取。
在某些应用情况下,读取距离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例如有时需要读取较长的距离。
但是较长的读取距离并不一定就是优点,如果你在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仓库里有两个解读器,你也许知道有哪些存货,但是解读器不能帮你确定某一个产品的具体位置。
对于供应链来讲,在仓库中最好有一个由许多解读器组成的网络,这样它们能够准确地查明一个标签的确切地点。
Auto-ID中心的设计是一种在4英尺距离内可读取标签的灵敏解读器。
本地网络技术标签如果数万亿计的话,需要上百万个解读器安置在仓库,码头,工厂,卡车和架子。
因此需要大批量的解读器和附加传感器。
Auto-ID正在开发便宜的网络解读器,传感器和当地数据库。
TCP/IP网络可以作为该网络的参考,然而,TCP/IP控制器比较贵。
Auto-ID正寻找别的标准,比如RS 232(已经执行),RS 485(已经执行),Lon Works IE EE 1473(正在执行)。
数据存储在当地数据库中,标签解读器与当地数据库相连结。
(如上图表示)Auto-ID正在开发便宜的数据库工具。
目前应用的数据库软件是MySQL。
经过授权,数据库可以经由网络存取。
Auto-ID正在观望一些新标准。
蓝牙TM(BlueTooth)是一种局域网射频标准,其支持者包括(NOKIA)诺基亚,(Ericsson )爱立信公司,IBM,英特尔(Intel),微软(Microsoft)和东芝(Toshiba)。
Auto-ID正在研究该标准,同时采用一些应用程序进行内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