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材分析与教材组织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非专业人士制作)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教材分析(非专业人士制作)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分析报告(一)宏观分析1.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首先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 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 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因此, 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节首先要学习的内容。

关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2>改革开放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的差异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如在本教材中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 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教材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区域对比, 突出了区域对比的思维方法和区域地图的阅读技能, 运用系统功能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比研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教材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为主题, 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案例进行对比, 设置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对比角度, 具体对比了这些条件的差异,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如下表格对比:<3>现代农业的兴起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和改造的能力增强, 原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 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 即是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在本节内容中, 以某区域, 即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重点在于阐述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 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同样的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教材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教材分析【本章结构】(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初三化学作为一门起始学科,而第一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

同时第一章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化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通过科学探究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变化、规律的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结构本章包括引言和两节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栏目多,共有彩色图片40多幅,观察、探究实验13个。

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的社会实际,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先以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研究的内容,然后逐一阐述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和结构、用途与制法。

2、通过实验引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3、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和特征,以及能量的改变。

4、由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知道一些物质的性质。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1、由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引出学习化学,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意义。

2、从能源、资源和环境的角度,认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第一节:化学研究些什么?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本质区别,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会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时伴随能量的改变,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变色龙》教材分析及教案

《变色龙》教材分析及教案

《变色龙》教材分析及教案第一章: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变色龙》是一篇关于自然科学的科普文章,介绍了变色龙这种神奇动物的生活习性、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文章语言生动有趣,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3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变色龙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难点:理解并运用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变色龙的生活习性、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2.2 知识点梳理变色龙的皮肤结构;变色龙的变色原理;变色龙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2.3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变色龙的生存智慧。

第三章:课堂活动3.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变色龙变色的意义是什么?3.2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3.3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布置(1)绘制变色龙的生命周期图;(2)写一篇关于变色龙的文章,可以是科普文章或故事。

4.2 作业反馈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变色龙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课文案例的分析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内容,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后进生提高。

第六章:拓展阅读6.1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与变色龙相关的科普文章、研究报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阅读感悟6.3 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

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北师大七年纪上第一章第四章教材分析

北师大七年纪上第一章第四章教材分析

线段最短”的性质,用尺规作一条线段。
§3 角的度量与表示
通过呈现角的表示方法,体现决定角的基 本要素;提供运用度量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 的过程。
§4 角的比较 提供运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的 过程;明确角的平分线等概念。
§5 平行
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平行概 念的感性认识,并具体设计抽象有关概念的 过程,明确平行线的两个基本性质。学习用 多种方法画平行线。
小猫图案由多少个三角形组成?
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教 材 分 析
1、内容特点
本章内容与教材中其他相关内容的联系: 本章所研究的对象是最为基本的平面图形及 其位置关系,也是以后几何对象的研究基础。 2、 内容定位: 了解直线、射线、线段与角的含义及相 关性质,会比较与估计角的大小。了解平行 与垂直的基本性质。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 与运用相关性质。
4.各节内容分析
§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以及分析、概 括其形状特征,初步接触圆柱、圆锥、长方体 (正方体)、棱柱和球的概念,明确它们的组 成及基本性质。介绍点、线、面的基本含义。
一些想法:
1、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到教室外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 到几何体来于现实生活。
2、 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实物说出几何体的 名称,根据几何体的名称,举出相应的实物例子,并能 对几何体进行分类。通过观察丰富的实例获得对点、线、 面的直观认识,体会点、线、面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8 图案设计
提供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基本图形及 其相互关系表达图形特性的活动机会,以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三等分、 六等分圆的方法。
设计意图及其分析
第一,《标准》比《大纲》更强调“现实背景”。 如《标准》在谈到这部分要求时,两次使用“通 过丰富的实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构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构思

根据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本次教学以“认识身体部位”为主题,包括头、肩、膀、手、腿、脚等身体部位的名称和特点介绍。

通过手指指向、指导学生识别图像和模仿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逐渐掌握相关词汇和基本概念,并初步培养他们的记忆和观察能力。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认识身体部位为主题,其中包括头、肩、膀、手、腿、脚等身体部位的名称和特点介绍。

教材以清晰简洁的图像和词汇为主要呈现方式,加上一定的口头解释,易于孩子们理解和学习。

教材还配有相关歌曲与游戏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渐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肢体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 能辨认并说出头、肩、膀、、腿、脚等身体部位的名称;2. 能利用图像指认和模仿操作等方法,初步了解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形状和功能;3. 能借助歌曲和游戏等活动,加深记忆,连结生活场景,增进学生准确、自信地使用相关词汇;4.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肢体协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1. 认识头、肩、膀、手、腿、脚等身体部位的名称;2. 初步了解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形状和功能;3. 加深记忆,连结生活场景;4. 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肢体协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本堂课的主题:“认识身体各个部位的名称和特点”。

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心态。

2. 展示教材,引导认知教师通过展示教材上的图像和名称提示,引导学生认知头、肩、膀、手、腿、脚等身体部位。

并要求他们大声跟读和指认相应的部位。

3. 模仿操作,了解位置和功能教师通过模仿操作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渐了解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功能。

例如,手做拍手动作,腿做踢球动作,膀做耸肩动作等。

4. 歌曲学唱,加深印象教师配合相关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文档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教材内容,规划教学计划。

1. 教材概述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多个章节。

教材内容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实验操作、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

2. 教材特点教材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写作风格,突出了重点和难点,适合初中生的研究需求。

每个章节都配有案例分析和题,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一系列实验操作指导和实验报告要求。

3. 教材优势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体系完整: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点和核心概念。

- 新课标对齐:教材内容符合最新的教育部新课标要求。

- 有活动设计:每个章节都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 综合评价方式多样:教材提供了多种评价方式,既包括知识点的测试,也有实验操作的评价。

二、教学计划针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提供以下教学计划供参考:第一单元:物质与能量交换- 第一章:物质与化学反应- 第二章: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 第三章:化学实验与化学反应- ...第二单元:元素与化合物- 第四章:元素周期表与元素- 第五章:化合物的种类与构成- 第六章:常见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第三单元:金属物质- ...第四单元:非金属物质- ......以上是初步的教学计划安排,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提倡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

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应用,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总结通过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分析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上为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分析及教学计划的文档内容,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材分析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教材分析第一章第三节教材分析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

本文将对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材进行详细分析,重点关注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启发。

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概述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背景和起因,着重讲述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国内外的压力。

同时,还对晚清政府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1.2 内容要点教材首先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弊端,包括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农民的贫困。

然后,教材详细描述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严重影响。

最后,教材介绍了晚清政府的改革尝试,如戊戌变法和庚子拳争议。

1.3 教材特点本节教材以客观、深入的角度展示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国际压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历史事件、社会矛盾和政治改革等多个方面。

同时,教材还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献资料,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教材结构分析:2.1 章节划分本教材以章节的形式组织,每章分为若干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一章第三节是整本教材的第三个小节,紧接着前两节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序的学习框架。

2.2 内容组织本节教材采用了逻辑清晰的方式组织内容,首先介绍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问题,然后详细讲解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最后介绍了晚清政府的改革尝试。

这种组织结构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背景和改革的困境。

2.3 图文搭配教材中使用了丰富的图片和文献资料来支持教学内容,这不仅使教材更具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

同时,教材还配有相关的问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分析:3.1 多媒体教学教材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以提供更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案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一章第二节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案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内容的延续,同时为学习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

学生在学习生物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继续了解生物有哪些类型、这些生存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能力目标:
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2教学难点: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1、什么是调查
2、调查的方法步骤
3、生物的分类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做的较好的方面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展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活动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的不太理想,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备课组:生物组授课人:授课日期年月日。

苏教版苏教版必修3第1章教材分析

苏教版苏教版必修3第1章教材分析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内容简介必修3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个体的稳态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态以及稳态的维持。

本章以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开篇,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要关注环境、关爱生物。

本章还通过科学史上人类认识病毒的过程,介绍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既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说明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因此,本章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本册教科书的学习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必修本的3册书的第一章构成了一个体系,它们都是“生物科学和我们”。

而每一册的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都分别提出了一个人类面临的问题:必修1的第一节提出的是健康问题,展望了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必修2的第一节提出的是粮食问题,联系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必修3的第一节提出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问题,阐述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而每一册的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都从科学家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个方法:必修1的科学实验方法、必修2的科学思维方法、必修3的科学探究方法。

因此,必修3的第一章不仅与必修1和必修2的第一章具有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还是在它们基础上的深入和提高。

内容地位“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

本册教科书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

本章第一节提出了人类面临的问题:生物多样性丧失。

通过“积极思维”的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生物,学会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关爱生命。

而要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就需要学习生物科学知识,学习生物与环境,生物个体的稳态的知识。

如何学习呢?本章第二节以生物科学史上人类探索病毒的过程为例,概述了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本章对于本册教科书的学习既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作用,又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生物科学的方法,尤其是掌握学习本册教科书内容的相关方法。

教学特点生物与环境的问题是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有切实的体会,而解决这些问题又有待于生物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环境保护意识与行动的增强。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探索勾股定理(2)》优质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探索勾股定理(2)》优质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章勾股定理1.探索勾股定理(2)一、学情与教材分析1.学情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和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上节课又已经通过测量和数格子的方法,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并发现了勾股定理,但没有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数学学习中已经经历了很多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经验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学生在七年级《七巧板》及《图案设计》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拼图活动经验.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上)勾股定理第1节第2课时,是在上节课已探索得到勾股定理之后的内容,具体学习任务:通过拼图验证勾股定理并体会其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和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1.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验证,并能应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在上节课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3.在勾股定理的验证活动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强爱国情感,并通过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面积法验证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验证勾股定理.四、教法建议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应用.2.课前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学具:教材,铅笔,直尺,练习本.五、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结合课本上P5页1-5和1-6,应用等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提示:图中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边长的平方,也可以表示成小正方形加上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2.预习自测一、选择题1. 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这个图形被称为弦图.观察图形,可以验证()公式.A.(a+b)(a﹣b)=a2﹣b2 B.(a+b)2=a2﹣2ab+b2C.c2=a2+b2 D.(a﹣b)2=a2﹣2ab+b2答案:C解析:∵大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c2又可以表示为:ab×4+(b﹣a)2,∴c2=ab×4+(b﹣a)2,c2=2ab+b2﹣2ab+a2,∴c2=a2+b2.故选C.点拨: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大正方形的面积,根据面积相等可以整理出c2=a2+b2.二、填空题2. 如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解时给出的“弦图”,它解决的数学问题是_________.答案:勾股定理解析: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解时给出的“弦图”,它解决的数学问题是勾股定理.点拨:观察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解时给出的“弦图”,发现它验证了勾股定理.3. 如图,由四个直角三角形拼成2个正方形,则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简得:a2+b2=c2.答案:4×ab、(b﹣a)2、c2.解析:如图所示,4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即 4×ab+(b﹣a)2=c2,故答案是:4×ab、(b﹣a)2、c2.点拨: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填空.(二)课堂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知识回顾;第二环节:探究发现;第三环节:数学小史;第四环节:知识运用;第五环节:随堂检测;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一环节:知识回顾内容:教师提出问题:(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请一名学生回答)(2)上节课我们仅仅是通过测量和数格子,对具体的直角三角形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是否成立呢?这需要进一步验证,如何验证勾股定理呢?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几百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这节课我们也将去验证勾股定理.意图:(1)复习勾股定理内容;(2)回顾上节课探索过程,强调仍需对一般的直角三角形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介绍世界上有数百种验证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效果: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明确了:仅仅探索得到勾股定理还不够,还需进行验证.当学生听到有数百种验证方法时,马上就有了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方法的渴望.第二环节:探究发现活动1: 教师导入,小组拼图.教师:今天我们将研究利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请你利用自己准备的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一个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请每位同学用2分钟时间独立拼图,然后再4人小组讨论.)活动2:层层设问,完成验证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得到两个图形:图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1)如图1你能表示大正方形的面积吗?能用两种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2)你能由此得到勾股定理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a+b)2=4×21ab+c 2.并得到222c b a =+)从而利用图1验证了勾股定理.活动3 : 自主探究,完成验证二.教师小结:我们利用拼图的方法,将形的问题与数的问题结合起来,联系图1整式运算的有关知识,从理论上验证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吗?(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小组交流,最后请一个小组同学上台讲解验证方法二)意图:设计活动1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图形的构成,既为勾股定理的验证作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在活动2中,学生在教师的层层设问引导下完成对勾股定理的验证,完成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设计活动3,让学生利用另一个拼图独立验证勾股定理的目的是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体会成功的快乐.效果:学生通过先拼图从形上感知,再分析面积验证,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第三环节:数学小史活动内容:由学生利用所搜集的与勾股定理相关的资料进行介绍.国内调查组报告: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据载最早是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我国历史上将图2弦上的正方形称为弦图.2002年的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召开,这届大会会标的中央图案正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弦图,这既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又像一只转动的风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国际调查组报告:勾股定理与第一次数学危机.约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帕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按照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它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这一事实不但与毕氏学派的哲学信念大相径庭,而且建立在任何两个线段都可以公度基础上的几何学面临被推翻的威胁,第一次数学危机由此爆发.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希帕索斯的发现十分惶恐、恼怒,为了保守秘密,最后将希帕索斯投入大海.不能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无理数的英文“irrational”原义就是“不可比”.第一次数学危机一直持续到19世纪实数的基础建立以后才圆满解决.我们将在下一章学习有关实数的知识 .趣闻调查组报告:勾股定理的总统证法.在1876年一个周末的傍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郊外,有一位中年人正在散步,欣赏黄昏的美景……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附近的一个小石凳上,有两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谈论着什么,时而大声争论,时而小声探讨.由于好奇心驱使他循声向两个小孩走去,想搞清楚两个小孩到底在干什么.只见一个小男孩正俯着身子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一个直角三角形……于是这位中年人不再散步,立即回家,潜心探讨小男孩给他留下的难题.他经过反复的思考与演算,终于弄清楚了其中的道理,并给出了简洁的证明方法. 1876年4月1日,他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对勾股定理的这一证法.1881年,这位中年人—伽菲尔德就任美国第二十任总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对勾股定理直观、简捷、易懂、明了的证明,就把这一证法称为“总统”证法.说明:这个环节完全由学生来组织开展,教师可在两天前布置任务,让部分同学收集勾股定理的资料,并在上课前拷贝到教师用的课件中便于展示,内容可灵活安排.意图:(1(2)学生加强了对数学史的了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3)通过让部分学生搜集材料,展示材料,既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学生热情高涨,对勾股定理的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感到自豪.也有同学提出:当代中国数学成就不够强,还应发奋努力.有同学能意识这一点,这让我喜出望外.第四环节:知识运用a b内容:例题:我方侦察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m处侦察,发现一辆敌方汽车在公路上疾驰.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m,10s 后,汽车与他相距500m,你能帮小王计算出敌方汽车的速度吗?意图:(1)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2)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效果: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基本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顺利解决.一组生活中勾股定理的应用练习,共3道题.(1)教材P6练习题1.(2)一个25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的AO距离为24m,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4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4m吗?(3)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高18m的大树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后有多高?说明:这一环节设计了3道题,设计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由浅入深,第一题为书上练习题,学生容易解决,第二道题虽然计算难度不大,但考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第三道题是应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有一定难度.意图:在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效果:小部分学生在完成第二题时,由于欠缺生活常识时,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约有一半同学对第3道题束手无策,主要是缺乏利用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解的这种思路,经同学点拨,教师引导,绝大部分同学最后都能解决这个问题,通过3个小题的训练,总体感觉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应用更加熟练,并对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体会更深.第五环节:随堂检测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是()A.B.C.D.答案:D解析:A,B,C都可以利用图形面积得出a,b,c的关系,即可证明勾股定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D、不能利用图形面积证明勾股定理,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点拨:根据图形的面积得出a,b,c的关系,即可证明勾股定理,分别分析得出即可.2.“赵爽弦图”是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一个正方形拼成的大正方形.如图,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3和6,则中间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的面积差是()A.﹣9 B.﹣36 C.﹣27 D.﹣34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得:小正方形的面积=(6﹣3)2=9,大正方形的面积=32+62=45,9﹣45=36.故选B.点拨:由正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求出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的面积,即可得出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的面积差.二、填空题3. 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徽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弦图它是由四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下列说法:①a2+b2=13;②b2=1;③a2﹣b2=12;④ab=6.其中正确结论序号是_________.答案:①④解析: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是c,则c2=a2+b2,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即c2=a2+b2=13,①正确;∵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b﹣a=1,则(b﹣a)2=1,即a2+b2﹣2ab=1,∴ab=6,故④正确;根据图形可以得到a2+b2=13,b﹣a=1,而b=1不一定成立,故②错误,进而得到③错误.故答案是:①④点拨:根据勾股定理,知两条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此题中斜边的平方即为大正方形的面积13,2ab即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从而判断.4. 利用图(1)或图(2)两个图形中的有关面积的等量关系都能证明数学中一个十分著名的定理,这个定理称为_________,该定理的结论其数学表达式是_________.答案:勾股定理、a2+b2=c2.解析:用图(2)较简单,如图正方形的面积=(a+b)2,用三角形的面积与边长为c的正方形的面积表示为4×ab+c2,即(a+b)2=4×ab+c2化简得a2+b2=c2.这个定理称为勾股定理.故答案为:勾股定理、a2+b2=c2.点拨:通过图中三角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证明勾股定理.三、解答题5. 勾股定理是一条古老的数学定理,它有很多种证明方法.(1)请你根据图1填空;勾股定理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_三角形,结论是_________(三边关系)(2)以图1中的直角三角形为基础,可以构造出以a、b为底,以a+b为高的直角梯形(如图2),请你利用图2,验证勾股定理;答案:(1)直角;a2+b2=c2;(2)见解析解析:(1)勾股定理指的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故答案是:直角;a2+b2=c2;(2)∵Rt△ABE≌Rt△ECD,∴∠AEB=∠EDC,又∵∠EDC+∠DEC=90°,∴∠AEB+∠DEC=90°,∴∠AED=90°.∵S梯形ABCD =SRt△ABE+SRt△DEC+SRt△AED,∴.整理,得a2+b2=c2.点拨:(1)根据图示直接填空;(2)利用S梯形ABCD =SRt△ABE+SRt△DEC+SRt△AED进行解答.第六环节:课堂小结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师生共同畅谈收获.目的:(1)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2)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并进行总结;(3)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效果:由于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谈的收获很多,包括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历史的感悟及对勾股定理应用的认识等等.布置作业:1.习题1.2 T2,32.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搜集至少1种勾股定理的其它证法,至少1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一周后进行展评.意图:(1)巩固本节课的内容.(2)充分发挥勾股定理的育人价值.分层作业基础型:一、选择题1. 历史上对勾股定理的一种证法采用了下列图形:其中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边AE、EB在一条直线上.证明中用到的面积相等关系是()A.S△EDA =S△CEBB.S△EDA+S△CEB=S△CDBC.S四边形CDAE =S四边形CDEBD.S△EDA+S△CDE+S△CEB=S四边形ABCD答案:D解析:∵由S△EDA +S△CDE+S△CEB=S四边形ABCD.可知ab+c2+ab=(a+b)2,∴c2+2ab=a2+2ab+b2,整理得a2+b2=c2,∴证明中用到的面积相等关系是:S△EDA +S△CDE+S△CEB=S四边形ABCD.故选D.点拨:用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来表示这个图形的面积,从而证明勾股定理.2. “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2=2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则小正方形的面积为()A.3 B.4 C.5 D.6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a+b)2=21,∴a2+2ab+b2=2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2ab=21﹣13=8,∴小正方形的面积为13﹣8=5.故选:C.点拨:观察图形可知,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利用已知(a+b)2=2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3,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进而求出答案.二、填空题3. 如图,以Rt△ABC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若最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cm,以AC 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正方形M的面积为________.答案:11=AB2,25=AC2,AC2+AB2=BC2=6×6,解析:根据题意知,SM=36﹣25=11(cm2).∴SM故答案是:11cm2.点拨: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勾股定理解答即可.4. 如图,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_.答案:48解析:在直角三角形ABD中,AB=17,AD=8,根据勾股定理,得BD=15;在直角三角形ACD中,AC=10,AD=8,根据勾股定理,得CD=6;∴BC=15+6=21,∴△ABC的周长为17+10+21=48,故答案为:48.点拨:分别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求得线段BD和线段CD的长,然后求得BC的长,从而求得周长.三、解答题5. 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试求:(a+b)2的值.答案:B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2+b2=13,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ab×4=13﹣1=12,即:2ab=12则(a+b)2=a2+2ab+b2=13+12=25.点拨: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2+b2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然后求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即可得到ab的值,然后根据(a+b)2=a2+2ab+b2即可求解.能力型:一、选择题1. 如图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围成的,若AC=6,BC=5,将四个直角三角形中边长为6的直角边分别向外延长一倍,得到图乙所示的“数学风车”,则这个风车的外围周长是()A.52 B.42 C.76 D.72答案:C解析:依题意得,设“数学风车”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x,则x2=122+52=169,解得x=13.故“数学风车”的周长是:(13+6)×4=76.故选:C.点拨:由题意∠ACB为直角,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外围中一条边,又由AC延伸一倍,从而求得风车的一个轮子,进一步求得四个.二、填空题2. 如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3cm,则图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cm2.答案:27解析:∵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3cm,∴正方形G的面积为9cm2,由勾股定理得,正方形E的面积+正方形F的面积=9cm2,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正方形D的面积=9cm2,∴图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为27cm2,故答案为:27.点拨: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正方形G的面积,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即可.3. 魏晋时期,伟大数学家刘徽利用如图通过“以盈补虚,出入相补”的方法,即“勾自乘为朱方,股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证明了勾股定理,若图中BF=2,CF=4,则AE的长为_______.答案:6解析:∵BF=2,CF=4,∴BC=BF+CF=2+4=6,∵AB∥EC,∴=,即=,解得:CE=12,在Rt△ADE中,AD=6,DE=DC+CE=6+12=18,根据勾股定理得:AE==6,故答案为:6.点拨:由BF+CF求出BC的长,即为正方形ABCD的边长,由AB与CE平行,得比例求出CE的长,由DC+CE求出DE的长,在直角三角形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E的长即可.三、解答题4. (1)如图1是一个重要公式的几何解释.请你写出这个公式;(2)如图2,Rt△ABC≌Rt△CDE,∠B=∠D=90°,且B,C,D三点共线.试证明∠ACE=90°;(3)请利用(1)中的公式和图2证明勾股定理.答案:见解析解析:(1)这个公式为(a+b)2=a2+2ab+b2;证明:由图可知大正方形被分成了一个小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a+b)2,两个长方形的面积=(a+b)b+ab,小正方形的面积=a2,那么大正方形的面积=(a+b)b+ab+a2=(a+b)2=a2+2ab+b2.(2)∵Rt△ABC≌Rt△CDE,∴∠BAC=∠DCE,∴∠ACB+∠DCE=∠ACB+∠BAC=90°;由于B,C,D共线,所以∠ACE=180°﹣(∠ACB+∠DCE)=180°﹣90°=90°.(3)梯形ABDE的面积为(AB+ED)•BD=(a+b)(a+b)=(a+b)2;另一方面,梯形ABDE可分成三个直角三角形,其面积又可以表示成ab+ab+c2.所以,(a+b)2=ab+ab+c2.即a2+b2=c2.点拨:(1)用面积分割法证明: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小正方形和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推出平方和公式.(2)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推出直角;(3)用面积分割法法证明勾股定理:梯形ABDE的面积=三角形ABC的面积+三角形CDE的面积+三角形ACE的面积.探究型:一、解答题1. 教材第九章中探索乘法公式时,设置由图形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验证了乘法公式.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赵爽,早在公元3世纪,就把一个矩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①),这个图形称为赵爽弦图,验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a、b与斜边c满足关系式a2+b2=c2,称为勾股定理.(1)爱动脑筋的小明把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另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②),也能验证这个结论,请你帮助小明完成验证的过程.(2)小明又把这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梯形(如图③),利用上面探究所得结论,求当a=3,b=4时梯形ABCD的周长.(3)如图④,在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1的方格纸中,△ABC的顶点都在方格纸格点上.请在图中画出△ABC的高BD,利用上面的结论,求高BD的长.答案:见解析解析:(1)证明:由图得,×ab×4+c2=(a+b)×(a+b),整理得,2ab+c2=a2+b2+2ab,即a2+b2=c2;(2)解:∵a=3,b=4,∴c==5,梯形ABCD的周长为:a+c+3a+c═4a+2c=4×3+2×5=22;(3)解:如图4,BD是△ABC的高.∵S=AC•△ABCBD=AB×3,AC==5,∴BD===.点拨:(1)根据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阴影部分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代入数值,即可证明;(2)由(1)中结论先求出c的值,再根据周长公式即可得出梯形ABCD的周长;(3)先根据高的定义画出BD,由(1)中结论求出AC的长,再根据△ABC的面积不变列式,即可求出高BD的长.2. 勾股定理神秘而美妙,它的证法多样,其巧妙各有不同,其中的“面积法”给了小聪以灵感,他惊喜的发现,当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如图1或图2摆放时,都可以用“面积法”来证明,下面是小聪利用图1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1所示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证明:连接DB,过点D作BC边上的高DF,则DF=EC=b﹣a.∵S四边形ADCB =S△ACD+S△ABC=b2+ab.又∵S四边形ADCB =S△ADB+S△DCB=c2+a(b﹣a)∴b2+ab=c2+ a(b﹣a)∴a2+b2=c2请参照上述证法,利用图2完成下面的证明.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按图2所示摆放,其中∠DAB=90°.求证:a2+b2=c2.证明:连结_______,过点B作______________,则_________.∵S五边形ACBED =S△ACB+S△ABE+S△ADE=______________.又∵S五边形ACBED=______________=ab+c2+a(b﹣a),∴______________=ab+c2+a(b﹣a),∴a2+b2=c2.答案:BD,BF⊥DE于F,BF=b﹣a,ab+ b2+ab,S△ACB +S△ABE+S△ADE,ab+b2+ ab.解析:证明:连结BD,过点B作BF⊥DE于F,则BF=b﹣a,∵S五边形ACBED =S△ACB+S△ABE+S△ADE=ab+b2+ab,又∵S五边形ACBED =S△ACB+S△ABD+S△BDE=ab+c2+a(b﹣a),∴。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第1单元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电解质学生在理解时容易出错,应充分利用实验和练习帮助学生认识概念。
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01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2)离子共存问题。
4.难点:
03
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3.重点:
0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可用 “写”“拆”“删”“查”四个字来表示离子反应的书写步骤。对初学者而言主要难在“拆”上,因此在教学中尽量采用边讲边练的方式,并及时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讲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些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则,使学生搞清哪些物质能被拆成离子形式哪些物质不能被拆成离子形式。如:难溶、难电离、气体、非电解质等用化学式表示,不能拆成离子形式。微溶物:反应物中微溶物处于全溶时写成离子符号,处于浑浊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生成物中微溶物一律写化学式。浓硫酸写成化学式,浓硝酸和浓盐酸写成离子形式等。
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生成物。
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因此还可用口诀等形式给出比较简单的记忆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如“得氧失还”或“升失氧还”或“升失氧降得还”或给出下面的表达式及相应的口诀
06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实质)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归纳

教材分析第一、二章

教材分析第一、二章

4、按信息材料形式不同分
⑴以文字材料为主要信息形式的教材:如生物 学课本、生物教学参考书。 ⑵以形象化材料为主要信息形式的教材:如图 像教材、实物教材、音像教材。
三、教材的功能
教材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的规定编写,是课程 标准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 依据和工具。因此,教材具有下列功能: 1.传递功能(知识技能传递) 2.引导作用(新课程教材注意用问题解决的思路组织知识,
2.课程标准的特点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
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
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有着组织管理教学的作用,国家 通过课程标准可以组织管理全国各地中 小学教学,确保各地教师有效地,连贯 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特点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概念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我国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 的基本要求和中学课程计划,结合学科的特点, 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 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知识内容体系的统 一的基本质量要求及实施建议的全国统一使用 的纲领性的教育教学指导文件。
传统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主要强调 教材的知识目标功能,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 从的教材观。在现今教师应树立新的教材观, 即应将教材看作是教学的一种主要参考资料, 全面分析教材的优点和不足,根据学生的情 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及 内容,真正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2.转变角色,增强学习的迫切性。
五、教材的转型
传统教材
过去,我国使用的教材是根据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 写的。全国就只有一本教学大纲,并且也只编出一套供 全国中学使用的教科书。及典型的“一纲一本”化。教 科书在设计上,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顺序,注重学科的 事实性知识的呈现,用教材反应学科知识系统。故而出 现了多年沿用的以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解剖学三大学 科为主线的中学生物学的内容体系。在编写上,注重考 虑如何适应教师教,很少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自学,形成 典型的为教服务的教材。教师的教学按规定只能教教材。 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因此,新课 程改革要求改革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材分析与教材组织(4学时)
教学内容:
1 教材分析的意义、目的和要求;
2 教材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3 教材组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教材分析的含义,理解教材分析的意义、目的、要求和依据;
2 掌握教材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教材进行分析;
3 了解教材组织的概念,理解教材组织的原则,通过对具体的例子掌握教材组织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从教育教学理论上把握教材分析与教材组织的内涵是难点,具体的教材分析和教材组织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

第一节教材分析基本功
一,对教材分析基本功的要求
1,教材的含义
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统称为教材。

2,教材分析的含义及意义
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于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两个内在特性:
⑴逻辑序;
⑵心理序
教材分析的层次要求:
第一,研究教学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要深入理解和钻研教学大纲,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各个部分在整个学科、篇章、课时中所处的地位。

第二,研究单元教材,理清重难点;
第三,分析本节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
具体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教材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特点、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

第四,关注邻近学科教材,建立教材之间的联系。

教材分析的目的: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使师范生明确教材分析的重要性及教材分析的依据、内容和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胜任未来数学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二,教材分析的方法
1,知识分析法
知识分析法是以分析教材知识为主的方法,它涉及教材全书、篇章、单元和课时。

它通过分析知识体系,弄清教材重难点,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把握全套教材知识体系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研究全册教材,抓住重点内容,研究各部分内容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3)研究单元教材,弄清它的地位和作用,找出重难点,理解各小节及例题之间的关系
(4)认真研究每一节课的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重难点及相关的知识脉络
例如:•小数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有:数学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应用。

要求是:能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能熟练的读写小数;能够正确、熟练的进行小数四则运算;能正确的解答小数应用题。

例如:
2,心理分析法
一是分析教材的心理因素;二是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规律。

3,方法论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以数学知识及史料为线索,运用数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进行对比和挖掘,总结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

在此基础上,通常采用“提出问题
观察实践分析总结应用练习”的教学模式。

4,信息论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从反馈信息和调整信息再输出的方法进行教材分析的方法。

总之,教材分析的上述方法中,运用较多的是知识分析法,而最重要、最基本的是知识结构分析法。

教材分析要综合多方面、多角度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抓重点和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的一般顺序是:先对整套教材进行总体分析,然后进行章节的教材分析,最后到具体一个课时的教材分析。

三,实例分析P5-14
分析全套教材(特点、内容、地位作用、教学要求……)
如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见课本第6页;
补充:具体的特征是在删除了大量繁琐的计算题和繁难的应用题,增加和
补充了一些代数、几何知识,渗透了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但有两个结构特征在改革中始终不变。

(一)螺旋式递进的课程教材体系
螺旋式:按学生年龄的特征,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步渗透和拓展,在每个年级都要安排一定内容的计算、几何、应用题,而且后一年级段始终建立在前一个年级段的基础上,并逐步拓展,经过五、六年的反复循环,形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完整体系。

可见,这种编排特点注重了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

具体表现为:
1,以计算教学为课程教材编排的主线
如小学整数教学划分为五个阶段(二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

2,以前呼后应、逐步拓展为教材编排的主导思想
如从整数到小数再到分数。

(二)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题
例题式教学是1963年后小学数学教材编写时较为流行的编排特点,在此后的多次教材改革中都保留了这样的形式。

配套习题一般有两种:完全模仿式、拓展(综合)式。

1,归纳法的论述体系
如在“商不变性质”教材编写中(学生自行阅读并讨论归纳法的五个过程)2,网络式的训练体系
目的是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要配备大量的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习题,使学生通过练习得以巩固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分析一节课的基本功
所谓一节课即指一个课时。

具体来说,分析一节课时,应该考虑如下几点:
1,教学的内容是什么?
2,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名词解释“教学目标”)
3,如何组织教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确定什么教学方法?
5,如何最大限度的做到“抓两头、促中间”?
第二节教材组织的基本功
一,教材组织的概念
教材组织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是上好课的基础。

具体说来,就是如何实施“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思考”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体现。

二,教材组织的原则
教材组织的总原则是,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1,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材组织要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才会活跃。

2,探索性原则
要最大限度的创造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探讨和思考,尊重数学课堂中不同的认知方式。

3,合作性原则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材组织应该体现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合作、交流创造机会。

4,实践性原则
在教材组织中,应该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探索数学的实际情境,通过感知、操作等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建立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三,教材组织的方法
从教学内容上分
从教学方式上分
从教学手段上分
从课堂的类型上分
(一)教材内容的组织及要求
1,把教材体系与具体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弥合起来;
2,教材的精选
教材内容的组织又可以分为如下四种:教材重点的组织、教材难点的组织、教材疑点的组织、教材关键的组织。

(二)教学方式的教材组织
1,归纳式教材组织:例证式、递进式、浓缩式、点晴式。

2,比较式教材组织:对比式、类比式。

3,补充式教材组织:引证式补充、举例式补充、解释性补充、示范性补充、描述性补充。

(三)创造性的教材组织
1,拓展性教材组织
2,挖掘式教材组织
3,引伸式教材组织
4,联想式教材组织
5,发散式教材组织
(四)教学手段的教材组织
1,常规教学手段的教材组织
2,电教手段的教材组织
(五)课堂类型的教材组织
1,知识类型的教材组织: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测课、讲评课。

2,认知类型的教材组织:记忆式、探究式、活动式。

教材组织案例“打折与购买方案”:课本31页。

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并讨论交流心得感想。

作业:
试举例说明教材组织的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