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登记毒理学细菌回复突变

合集下载

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毒理学教研室20150507)

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毒理学教研室20150507)

第六部分: 19. 以上四种实验方法注意事项有哪些? 20. 结合以上四个实验结果,对 96%二氯吡啶酸原药的致突变性进行综合评 价。 21. 如仅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阳性,其余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时,应进一步如何设计试验方案?
讨论方式:①各实验室分成六小组(各实验室组长安排分组) ,每小组同学针对 下述 6 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负责制作其中一个部分的 PPT(独立完成,不重复) 。 ②课堂上从各实验室抽签确定相应组别进行相关内容的 PPT 汇报, 其他同学针对 汇报内容进行提问、 补充和讨论。③课后请学习委员收齐所有小组同学 PPT 交教 研室。 上课时间:5 月 12 日,下周三,4602 教室
表 3 96%二氯吡啶酸原药在 CHL 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 组别 阴性对照 溶剂对照 (DMSO) S9 对照 95%二氯吡 啶酸原药 S9 剂量 (µg/ml) 0 0 0 1250 2500 5000 + + + + + 观 察 细 染色体异 胞 数 常细胞数 (个) (个) 200 11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6 10 17 16 18 15 19 14 16 畸变类型 g 6 8 0 10 6 10 5 9 5 5 b 11 13 10 16 15 15 5 19 11 16 t 0 0 0 0 0 0 0 0 0 0 r 0 0 0 0 0 0 0 0 0 0 m 0 3 0 1 2 3 10 0 3 0 畸变细 其 胞 率 它 (%) 0 5.5 1 0 0 0 0 0 0 0 0 8 5 8.5 8 9 7.5 9.5 7 8
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价
某单位欲对农药—— 96% 二氯吡啶酸原药,进行致突变试验综合分析及评 价,见相关资料。 现请根据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和文献,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卫生毒理复习题

卫生毒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以下对“毒理学发展趋势”的描述,错误的是(A )。

A. 从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B. 从SAR到QSARC. 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D. 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2.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部分是(B )。

A. 危害识别B.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C. 暴露评定D. 危险度特征分析3. 动物实验中的“3R”原则指(C )。

A. 替代、减少、节约B. 减少、利用、优化C. 替代、减少、优化D. 减少、利用、节约4. 被誉为职业医学创始人的是(A )。

A. ParacelsusB. PamazziniC. OrfilaD. Bernard5. LD50的概念是(D )。

A.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 出现半数剂量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剂量D. 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6. 阳性对照组经呼吸道给予大鼠CCl4后,大鼠GPT升高,CCl4所引起的GPT改变为(A)。

A. 量反应B. 质反应C. 剂量-效应关系D. 个体反应7.毒性上限参数包括(C )。

A. 绝对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C. 绝对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D. 阈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8. 能阻止水、电解度及某些水溶性物质通过的皮肤屏障是(B )。

A. 表皮角质层B. 连接角质层C. 基膜D. 真皮层9. 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B )。

A. 线粒体B. 内质网C. 溶酶体D. 细胞膜10. 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后绝大部分与(A )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排出体外。

A. 葡萄糖醛酸B. 氨基酸C. 谷胱甘肽D. 硫酸11. 下列卤代烷烃类化合物,毒性最大的是(A )。

A.CCl4 B. CHCl3 C. CH2Cl2 D.CH3Cl。

农药登记的各类毒性试验要求(下)

农药登记的各类毒性试验要求(下)

化 学品或环境 因素造成遗传 毒性 的机 制主要有 :
D N A损伤 、D N A修 复与 突变 、整 倍体 和非 整倍体 的形 R e p a i r / U n s c h e d u l e d D N A S y n t h e s i s i n M a m m a l J a n

遗传信息改变
基 因 突 变 方 向
错义突变 无义突变 正 向 突 变 回 复 突 变
从而 出现染色体 结构异 常,成 为染色 体改变 。整数倍体改变可 以有二倍体 、三倍体或 体畸变或染色体 结构畸变 。 四倍体 。
0 I 衷化市埸I o@0农 化 行 业 资 深 媒 体 1 8 / 7 2 6
l 埸 I 农 化
木本刊特 稿 木
农药登记 的各 类毒性 试验要求 ( 下)
3 .遗传毒性试验 ( g e n o t o x i c i t y t e s t )
般 采 用组 合 材料 方 式,如 利用 病 毒、细 菌 、真菌 、
培 养 的哺 乳 动物 细胞 、植物 、 昆虫和 哺 乳动 物等 。
成等 。 C e l l s i n v i t r o ) , 小 鼠斑 点试 验 ( M o u s e S p o t
遗传 毒性造成 的后果有 多种 。体细胞 突变的后果 T e s t ), 小 鼠可 遗 传 易 位 试 验 ( M o u s e H e r i t a b l e
农药 的遗传 毒性 目的就是 阐明农 药对人及生物体遗传 乳动物 细 胞姐 妹染 色 单体 互换 体外 试 验 ( I n v i t r o 物质潜在 的危 害作用 , 建立预警机制 , 采取干预措施 ,
确保人类健康 和生物 安全及生态平衡 。

巴西农药登记中的等同性原药登记

巴西农药登记中的等同性原药登记

巴西农药登记中的等同性原药登记1989年,巴西开始实施“农用毒物法”(1989年7月11日,第7802号法案);2002年1月4日,巴西政府又通过4074号法案对该法律进行了修订。

该法律对巴西的农药登记设定了规范,从农药的药效和农药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潜在影响等方面对农药进行完整评估。

2006年12月6日,巴西政府又通过5981号法案,对4074号法案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

巴西农药登记中的管理与评估体系,通过三个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巴西农业与农资供应部(MAPA),巴西国家卫生监控署 (ANVISA, 该署为巴西卫生部附属机构)和巴西环境与国土资源研究院(IBAMA, 该研究院为巴西环境部附属机构)。

在巴西,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对农药原药进行登记:A.完整数据提交:申请人需要根据84/1996号法令所提出的要求,提交完整的物理化学资料、环境毒理学资料、毒理学资料以及致突变试验资料;(目前84/1996号法令已于2012年5月17日通过6/2012号法令更新)B.等同性认定:申请人可通过简化的提交程序,根据4074号法案,以及于2002年8月20日颁布的相关管理细则,通过“等同性原药”进行提交。

该类提交程序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对原药的化学性状进行分析评估第二阶段:对原药的急性毒理学和致畸变性进行分析评估第三阶段:对重复曝露剂量下的毒理学表现,以及环境毒理学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等同性原药”登记第一阶段下,需要首先提交以下数据报告:五批次全分析是整个原药等同性认定中的核心资料,因为该项资料反映了拟登记产品完整的化学组成,以及与已登记的参照原药的等同性情况。

如果在第一阶段,拟登记原药在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都显示与已登记的参照原药的等同性;那么将直接获得产品登记。

如果在第一阶段,没有证明与已登记的参照原药的等同性;则需要根据杂质的组成与定量情况,以及相关实验数据的特异性,补充毒理学试验数据资料。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doc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doc

附件9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Assay1 范围本规范确定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的基因突变检测。

2 定义2.1 回复突变 reverse mutation细菌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由营养缺陷型回变到原养型(prototroph)。

2.2 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细胞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2.3 碱基置换突变 base substitution mutation引起DNA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

碱基置换有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两种形式。

转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嘧啶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嘌呤所代替。

颠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嘌呤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嘧啶所代替。

2.4 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引起DNA链上增加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

2.5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assay利用一组组氨酸或者色氨酸缺陷型试验菌株测定引起细菌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化学物质所诱发的氨基酸缺陷型→原养型回复突变的试验方法。

2.6 S9经多氯联苯(PCB混合物)或苯巴比妥钠和β-萘黄酮结合诱导的大鼠制备肝匀浆,在9000g下离心10min后的肝匀浆上清液。

3 原理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组氨酸,故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大肠杆菌色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色氨酸,故在缺乏色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

假如有致突变物存在,则营养缺陷型的细菌回复突变成原养型,因而能生长形成菌落,据此判断受试物是否为致突变物。

某些致突变物需要代谢活化后才能引起回复突变,故需加入经诱导剂诱导的大鼠肝制备的S9混合液。

4 仪器和设备培养箱、恒温水浴、振荡水浴摇床、压力蒸汽消毒器、干热烤箱、低温冰箱(-80℃)或液氮生物容器、普通冰箱、天平(精密度0.1g和0.0001g)、混匀振荡器、匀浆器、菌落计数器、低温高速离心机,玻璃器皿、生物安全柜等。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1. 引言1.1 概述在化学品安全评估领域,确保人类和环境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评估化学品对生物体的影响,国际上采用了一系列的标准测试方法来确定其毒性和潜在风险。

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化学品测试准则是行业内广泛认可的标准之一。

1.2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详细介绍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中第4部分的内容,即"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通过这个试验方法,我们可以评估化学品对细菌群体的遗传突变能力,从而判断潜在的基因毒性。

1.3 重要性基因突变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毒性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判断其潜在危害程度的关键指标。

通过该试验可以获得有关某种特定化学物质与细菌反应后引起遗传突变的信息,进而为该化学物质是否具有潜在致癌性等基因毒性提供判断依据。

此外,在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方面,这一试验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以确保化学品的合规性及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综上所述,本文将深入探讨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第4部分中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包括其原理、实施方式与条件、评价标准以及应用范围与限制。

希望通过该文的阐述,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一重要试验方法,并对化学品的基因毒性评估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 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概述2.1 什么是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oecd化学品测试准则是指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定的规定化学品评估和测试方法的指导原则和标准。

这些准则旨在提供全球范围内评估化学品在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的潜在风险所需的科学数据,并确保这些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2.2 oecd的背景与目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一个由36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经济增长、就业、社会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

oecd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在成员国之间协调安全、健康和环境方面相关政策的制定。

对于化学品风险评估和测试方法,oecd通过制定统一的准则来实现这一目标。

471472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471472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471 472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Test)1受试物必备受试物的化学鉴定纯度(杂质)溶解特性pH(必要时)稳定性(包括受试物在赋形剂中的稳定性)熔点/沸点2 试验目的2.1目的和意义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需要某种氨基酸的菌株来检测点突变,涉及DNA的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

此试验的原理是检测试验菌株已存在突变的回复,细菌恢复合成必需氨基酸的能力。

通过在缺乏受试菌株所需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来检测回复突变的细菌。

点突变是很多人类遗传病的原因,有很多证据表明在人类和试验动物肿瘤形成涉及体细胞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点突变。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快速的、费用较低和较易进行的试验。

试验菌株具有一些使其对检测突变更为敏感的特征,如回复突变部位的反应性DNA 序列,增强细菌对大分子的通透性,DNA修复系统缺失或DNA易误修复过程增强。

试验菌株的特异性可为诱发突变的种类提供某些有用的信息。

2.2定义回复突变试验(reverse mutation test):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检测需要某种氨基酸的菌株(分别为组氨酸或色氨酸)成为不需要外源性供应氨基酸的菌株的突变。

碱基置换型致突变物(base pair substitution mutagens):引起DNA中碱基改变的因子。

在回复突变试验此改变可能发生在细菌基因组的原突变部位或另一个部位。

移码型致突变物(frameshift mutagens):引起DNA中一个或多个碱基对增加或缺失,故改变RNA的读码框。

3测试原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原核生物(细菌)作指示生物的体外遗传毒理学试验,遗传学终点为基因突变。

(1)在有或无外源性代谢活化系统条件下,细菌悬浮液暴露于受试物。

在平板掺入法,细菌悬浮液与顶层琼脂混合,再立即铺至最低培养基上。

在预保温法,处理混合物经预保温后,与顶层琼脂混合,再立即铺至最低培养基上。

毒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毒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化学致癌三个阶段特点:引发阶段:不可逆;所引发的“干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法识别;需要通过细胞分裂“固定突变”;剂量-反应关系良好,但很难测定的阈值,无可测定的最大反应;存在自发启动的引发作用(内源性);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和其他化学因素敏感;引发剂的强度以经一定的促长阶段后发生的癌前病变来定量。

促长阶段:可逆(基因表达、细胞水平);促长剂的有效性仅出现在引发作用之后;促长细胞群的存在取决于促长剂的持续存在;内源性促长剂可起“自发”促长作用;剂量-反应显示有可测定的阈值,有可测定的最大效应;对饮食和激素等因素敏感;以能否有效的扩大引发细胞群来确定促长剂的相对强度。

进展阶段:不可逆;核型不稳性性导致细胞基因组结构的形态学改变;有可测定的和/或形态学可描述的细胞基因组的改变;进展的早期阶段,已改变的细胞对环境因素敏感;可见良性和/或恶性肿瘤;促进展剂可使已促长的细胞进入该阶段;可以发生自发的进展作用。

2、影响外源化学物质活性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取代基的影响: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化合物的联合作用(joint action ):两种或两种以上毒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非交互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交互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3、影响外源化学物毒性因素: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机体因素:物种个体遗传学差异,宿主其它因素对于毒作用敏感影响环境因素:气象条件,季节和昼夜节律动物笼养方式,外源化合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化合物联合作用:4、影响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因素化学因素:化学结构影响:取代基不同毒性不同,异构体和立体构型的影响,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理化性质:脂水分配系数,分子量大小,挥发性,气态物质血气非配系数比重,电离度和荷电性、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二是机体因素5、安全性评价的四个阶段的试验项目: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

农药登记与使用作业指导书

农药登记与使用作业指导书

农药登记与使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农药登记总则 (3)1.1 农药登记概述 (3)1.2 农药登记流程 (3)1.3 农药登记资料要求 (4)第2章农药分类与命名 (4)2.1 农药分类 (4)2.2 农药命名规则 (5)2.3 农药商品名管理 (5)第3章农药剂型与加工 (5)3.1 常见农药剂型 (5)3.1.1 液体制剂 (6)3.1.2 固体制剂 (6)3.1.3 气体制剂 (6)3.2 农药剂型加工技术 (6)3.2.1 湿法加工技术 (6)3.2.2 干法加工技术 (6)3.2.3 化学合成加工技术 (6)3.3 农药剂型评价与选择 (7)3.3.1 防治对象 (7)3.3.2 使用环境 (7)3.3.3 农药特性 (7)3.3.4 使用成本 (7)3.3.5 安全性 (7)第4章农药毒性与风险评估 (7)4.1 农药毒性分类 (7)4.1.1 急性毒性 (7)4.1.2 慢性毒性 (8)4.1.3 生态毒性 (8)4.2 农药暴露评估 (8)4.2.1 农药使用量 (8)4.2.2 农药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8)4.2.3 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和代谢 (8)4.3 农药风险评估与管理 (8)4.3.1 健康风险评估 (8)4.3.2 生态风险评估 (9)4.3.3 风险管理 (9)4.3.4 风险沟通 (9)4.3.5 风险监测与更新 (9)第5章农药登记试验 (9)5.1 农药登记试验概述 (9)5.2 农药登记试验内容 (9)5.3.1 理化性质试验方法 (10)5.3.2 毒理学试验方法 (10)5.3.3 环境行为试验方法 (10)5.3.4 药效试验方法 (10)5.3.5 作物安全性试验方法 (11)第6章农药标签与包装 (11)6.1 农药标签要求 (11)6.1.1 标签内容 (11)6.1.2 标签形式 (11)6.2 农药包装规范 (11)6.2.1 包装材料 (11)6.2.2 包装规格 (11)6.2.3 包装标识 (12)6.3 农药标签制作与审查 (12)6.3.1 标签制作 (12)6.3.2 标签审查 (12)6.3.3 标签变更 (12)第7章农药使用技术指导 (12)7.1 农药使用原则 (12)7.1.1 目的性原则 (12)7.1.2 适量原则 (12)7.1.3 安全性原则 (13)7.1.4 综合防治原则 (13)7.2 农药使用方法 (13)7.2.1 喷雾法 (13)7.2.2 喷粉法 (13)7.2.3 撒施法 (13)7.2.4 注射法 (13)7.2.5 烟雾法 (13)7.3 农药使用注意事项 (13)7.3.1 严格遵循农药标签指导 (13)7.3.2 合理选择农药品种 (13)7.3.3 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 (13)7.3.4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13)7.3.5 妥善处理农药废弃物 (14)7.3.6 做好用药记录 (14)第8章农药安全使用与防护 (14)8.1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14)8.1.1 农药的选择 (14)8.1.2 农药的使用方法 (14)8.1.3 农药混用 (14)8.1.4 农药施用设备 (14)8.1.5 农药施用人员培训 (14)8.2.1 农药中毒原因 (14)8.2.2 农药中毒症状 (14)8.2.3 农药中毒急救措施 (15)8.3 农药污染防治与回收 (15)8.3.1 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 (15)8.3.2 农药残留控制 (15)8.3.3 农药回收与处理 (15)第9章农药监督管理 (15)9.1 农药登记后监督管理 (15)9.1.1 登记后监测 (15)9.1.2 风险评估与预警 (15)9.1.3 登记后评价 (16)9.2 农药市场监督管理 (16)9.2.1 市场准入管理 (16)9.2.2 农药经营行为监管 (16)9.2.3 农药广告宣传管理 (16)9.3 农药使用违法行为查处 (16)9.3.1 农药使用违法行为查处原则 (16)9.3.2 农药使用违法行为查处流程 (16)9.3.3 农药使用违法行为查处措施 (16)9.3.4 农药使用违法行为查处结果公开 (16)第10章农药登记与使用发展趋势 (17)10.1 农药技术创新 (17)10.2 农药登记与使用政策法规变革 (17)10.3 农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17)第1章农药登记总则1.1 农药登记概述农药登记是指农药产品在上市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由农药生产企业向农药管理部门提交相关资料,经审查、评价、批准并取得农药登记证的过程。

213#——食品毒理学

213#——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模拟考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1.碱基置换:包括两种类型:转换(transition)是由嘌呤置换嘌呤或嘧啶置换嘧啶。

2.间接致癌物:也称前致癌物,经过酶的代谢激活后,产生寿命很短的中间代谢产物,称为近似致癌物,最后分解为带正电的亲电基团——亲电子反应物,即称为终致癌物。

3.癌基因:是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

又称转化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4.食品毒理学: 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于形成以及他们的不良反应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5.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6.吸收:1、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正常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水都是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的2、接纳;接受3、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到体内的过程4、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

7.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这些过程都有类似的机理,即环境污染物在被机体吸收、分布和排泄的每一过程都需要通过细胞的膜结构细胞膜包括细胞外层的细胞膜(质膜)、细胞内的内质网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等,这些膜也称为生物膜。

8.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二、填空题1.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基因突变的试验,该试验是检测受试物诱鼠伤寒沙门氏菌菌回复突变成野生型的能力。

2.化学致癌过程可以分为启动阶段、促进阶段和演变阶段3个阶段。

3.蚕豆病发病是因为患者红细胞中的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不能提供足够的还原性辅酶Ⅱ维持处于还原状态所致。

4.动物肝脏中的毒素主要是胆酸、脱氧胆酸和牛磺胆酸混合物。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原理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原理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原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主要用来研究细菌的基因突变和遗传特性。

这种方法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在恶劣环境下突变产生的抗性和适应性来进行研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介绍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原理。

第一步:选取适宜的细菌在进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时,首先需要挑选一种适合的细菌。

比如,对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其表面覆盖有较厚的多糖、多肽层,这种层可阻挡许多从外部进入的化合物、物质等。

因而,要用某些能穿透这层屏障的化合物及药物,以确定其是否能够刺激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突变。

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不同物质的反应和敏感度也不尽相同,在实验前需要对细菌种类进行严格筛选和检测。

第二步:制造突变株在毒性或恶劣环境下,细菌可能会出现基因变异,从而产生适应性。

比如,细菌在感受到某些特定的讯息(如耐盐、耐药性)时,就可能对抗这些讯息并产生变异获得更好的适应性。

因此,在实验中,研究者会使细菌在高浓度药物或高温等环境下进行繁殖,从而制造出具有突变基因的细菌株。

第三步:筛选突变株制作突变株后,需要将其进行筛选,以挑选具有理想特性的突变株。

这通常需要对突变株进行一定的筛选和筛查。

比如利用药物抗性、生长速度和代谢等特性进行筛选,以得到具有良好繁殖性和抵抗力的突变细菌。

第四步:鉴定变异位点通过突变细菌的扩散和筛选,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基因变异的细菌。

随后研究者可以使用基因测序技术,进行变异位点的鉴定和确认。

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较突变株和野生株之间的生物学和生化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对,从而得到突变基因的相关信息。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就可以成功进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通过这种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细菌的基因和生物学特性,进而为疾病治疗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和参考依据。

同时,该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细菌学和基因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

34个农药类国家标准发布

34个农药类国家标准发布

17/832要闻聚焦34个农药类国家标准发布 201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先后发布了2017年第13号公告(关于批准发布《充气轮胎物理性能试验方法》等155项国家标准的公告)和2017年第18号公告(关于批准发布《开槽平端紧定螺钉》等312项国家标准的公告)2个公告。

其中,2017年第13号公告(关于批准发布《充气轮胎物理性能试验方法》等155项国家标准的公告)中,新批准的和农药相关的标准有5个;2017年第18号公告(关于批准发布《开槽平端紧定螺钉》等312项国家标准的公告)中,新批准的和农药相关的标准有29个,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2017年第13号公告中批准的和农药相关的标准序号国家标准编号国家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实施日期37GB/T 20684—2017草甘膦水剂GB/T 20684—20062017-12-0138GB/T 20686—2017草甘膦可溶粉(粒)剂GB/T 20686—20062017-12-01100GB/T 33808—2017草铵膦原药 2017-12-01101GB/T 33809—2017噻虫嗪原药 2017-12-01102GB/T 33810—2017农药堆密度测定方法2017-12-01表2 2017年第18号公告中批准的和农药相关的标准序号国家标准编号国家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实施日期63GB/T 15670.1—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2018-02-0164GB/T 15670.2—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部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霍恩氏法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65GB/T 15670.3—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3部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序贯法2018-02-0166GB/T 15670.4—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4部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概率单位法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67GB/T 15670.5—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5部分:急性经皮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68GB/T 15670.6—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6部分:急性吸入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69GB/T 15670.7—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7部分: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17/832要闻聚焦序号国家标准编号国家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实施日期70GB/T 15670.8—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8部分:急性眼刺激性/腐蚀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1GB/T 15670.9—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9部分:皮肤变态反应(致敏)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2GB/T 15670.10—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0部分:短期重复经口染毒(28天)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3GB/T 15670.11—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1部分:短期重复经皮染毒(28天)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4GB/T 15670.12—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2部分:短期重复吸入染毒(28天)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5GB/T 15670.13—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3部分:亚慢性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6GB/T 15670.14—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4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7GB/T 15670.15—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5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8GB/T 15670.16—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6部分: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79GB/T 15670.17—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7部分:哺乳动物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80GB/T 15670.18—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8部分: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81GB/T 15670.19—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19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2018-02-0182GB/T 15670.20—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0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2018-02-0183GB/T 15670.21—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1部分:体内哺乳动物肝细胞程序外DNA 合成(UDS)试验 2018-02-0184GB/T 15670.22—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2部分:体外哺乳动物细胞DNA 损害与修复/程序外DNA 合成试验2018-02-0185GB/T 15670.23—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3部分:致畸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86GB/T 15670.24—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4部分:两代繁殖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87GB/T 15670.25—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5部分:急性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88GB/T 15670.26—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6部分:慢性毒性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89GB/T 15670.27—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7部分:致癌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90GB/T 15670.28—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8部分:慢性毒性与致癌合并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91GB/T 15670.29—2017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 第29部分:代谢和毒物动力学试验部分代替:GB/T 15670—19952018-02-01。

卫生毒理复习题

卫生毒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以下对“毒理学开展趋势〞的描述,错误的选项是〔A 〕。

A. 从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B. 从SAR到QSARC. 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D. 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2.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局部是〔B 〕。

A. 危害识别B. 剂量反响关系评定C. 暴露评定D. 危险度特征分析3. 动物实验中的“3R〞原那么指〔C 〕。

A. 替代、减少、节约B. 减少、利用、优化C. 替代、减少、优化D. 减少、利用、节约4. 被誉为职业医学创始人的是〔A 〕。

A. ParacelsusB. PamazziniC. OrfilaD. Bernard5. LD50的概念是〔D 〕。

A.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 出现半数剂量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剂量D. 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6. 阳性对照组经呼吸道给予大鼠CCl4后,大鼠GPT升高,CCl4所引起的GPT改变为〔A〕。

A. 量反响B. 质反响C. 剂量-效应关系D. 个体反响7.毒性上限参数包括〔C 〕。

A. 绝对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C. 绝对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D. 阈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8. 能阻止水、电解度及某些水溶性物质通过的皮肤屏障是〔B 〕。

A. 表皮角质层B. 连接角质层C. 基膜D. 真皮层9. 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B 〕。

A. 线粒体B. 内质网C. 溶酶体D. 细胞膜10. 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后绝大局部与〔A 〕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排出体外。

A. 葡萄糖醛酸B. 氨基酸C. 谷胱甘肽D. 硫酸11. 以下卤代烷烃类化合物,毒性最大的是〔A 〕。

A.CCl4 B. CHCl3 C. CH2Cl2 D.CH3Cl。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一、《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试行)》(GB15193.1-2003)
该程序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总体原则、程序、方法和结果判定,适用于拟用于食品的化学和生物物质,如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等。

该程序规定的试验方法包括:
* 急性毒性试验
* 蓄积毒性试验
* 亚慢性毒性试验
* 慢性毒性试验
* 致癌试验
* 生殖毒性试验
* 致突变试验
* 免疫毒性试验
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方法标准》
该标准系列包括《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原细胞或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啮齿类动物显性致死试验》、《28天经口喂养试验》、《6个月经口喂养试验》、《12个月经口喂养试验》、《致癌试验》、《生殖发育毒性试验》等。

这些标准规定了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中常用的试验方法的具体要求,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动物、试验剂量、试验方法、试验评价等。

此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还发布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2022版),其中第4章“毒理学评估”对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和结果判定进行了详细说明。

(完整版)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完整版)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

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

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

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采用的基本菌株——上海宝录

(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采用的基本菌株——上海宝录

(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采用的基本菌株——上海宝录在(AMES)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中至少应采用5种菌株,包括用于检测组氨酸靶基因中鸟嘌呤-胞嘧啶(G-C)位点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4种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1537/TA97/ TA97a;TA98和TA100),以及用于检测组氨酸或色氨酸基因中腺嘌呤-胸腺嘧啶(A-T)位点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鼠伤寒沙门氏菌TA102或埃希氏大肠杆菌WP2 uvrA(注释1)。

由于检测G-C位点突变的4种菌株无法检测交联剂,因此检测交联剂时最好采用TA102菌株或增加埃希氏大肠杆菌WP2 uvrA,要注意这类化合物在检测染色体损伤的试验中可被检测出。

因此,推荐的标准菌株组合如下(除特殊注明外,均为鼠伤寒沙门氏菌):1.TA982.TA1003.TA15354.TA1537或TA97或TA97a(注释2)5.TA102或埃希氏大肠杆菌WP2 uvrA或埃希氏大肠杆菌WP2 uvrA(pKM101)。

注释1:有将A-T靶位点突变的菌株包括在测试组合中检测一些遗传毒性致癌剂的相关文献报道(如Levin等,1983;Wilcox等,1990)。

日本劳务省对5525种化合物的数据库进行分析(以及由各个制药公司对较小的数据库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约7.5%的细菌诱变剂是由大肠杆菌WP2 uvrA而非4种鼠伤寒沙门菌株标准组合检出。

尽管尚未获得这些化合物对动物致癌性的资料,但很可能它们具有与诱导鼠伤寒沙门菌株标准组合变化的诱变剂同样的潜在致癌性。

注释2:TA1537、TA97和TA97a均含有胞嘧啶的重复序列,其位于相应的组氨酸靶位点内的突变敏感部位,它们对导致这些移码热点中碱基缺失的移码诱变剂的敏感性相似,因此该三种菌株可相互代替。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通常包括以下:
1.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ing):
这是毒理学评价的第一阶段,主要目的是确定物质在短时间内(通常是一次或几次接触后)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内容包括:经口、皮肤接触和吸入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计算LD50(半数致死剂量),即导致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2. 遗传毒性试验(Genotoxicity Testing):
这个阶段评估物质是否能够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可能导致突变、癌症或其他遗传疾病。

内容包括:Ames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等。

3.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 oxicity Testing):
在这个阶段,物质的毒性效应在较长时间内(几周到几个月)被研究。

内容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体重变化、血液学参数、生化指标、器官重量和病理学改变等。

4.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性试验(Chronic T 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Testing):
这是最长的一个试验阶段,通常持续数月到数年,旨在评估物质长期暴露对生物体的影响,包括潜在的致癌性。

内容包括:生命周期研究,观察生长发育、生殖能力、寿命以及肿瘤发生率等。

在这些试验中,除了直接的毒性效应外,还会考虑物质的代谢途径、蓄积效
应、剂量-反应关系以及敏感群体(如孕妇、儿童和老人)的特殊反应。

这些信息对于全面评估物质的安全性和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试验设计和要求可能会根据监管机构的指导原则和物质的特性进行调整。

农药登记毒理学细菌回复突变

农药登记毒理学细菌回复突变

农药登记毒理学细菌回复突变范围GB/T 15670的本部分规定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为农药登记而进行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回复突变试验reverse mutation test利用一组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或大肠杆菌检测引起细菌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化学物质所诱发的需要某种氨基酸的菌株(分别为组氨酸或色氨酸)成为不需要外源性供应氨基酸的菌株的突变,即是由营养缺陷型回变到野生型。

2.2碱基置换型致突变物base pair substitution mutagens引起DNA分子中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置换的物质。

在回复突变试验,此改变可能发生在细菌基因组的原突变部位或另一个部位。

2.3移码型致突变物frameshift mutagens引起DNA分子增加或丢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的物质。

3试验目的检测受试物的诱变性,预测其遗传危害和潜在致癌作用的可能性。

4试验概述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来检测点突变,涉及DNA的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

原理是通过观察试验菌株在缺乏所需要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检测试验菌株是否恢复合成必需氨基酸的能力,评价受试物诱发突变的能力。

5培养基和试剂注:培养基成分或试剂至少应是化学纯,无诱变性。

避免重复高温处理,选择适当保存温度和期限,如肉汤保存于4℃不超过6个月,其他详见下述各培养基及溶液说明。

5.1营养肉汤培养基牛肉浸膏5g氯化钠 5 g胰胨10 g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 2.6 g加蒸馏水至1000 mL加热溶解,调节pH至7.4,分装后0.103 Mpa, 20 min灭菌,保存期不超过6个月。

5.2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琼脂粉 1.5 g加营养肉汤培养基至100 mL加热溶解,调节pH至7.4,0.103 Mpa,20 min灭菌。

5.3底层培养基(即最低营养培养基)5.3.1Vogel-Bonner (V-B)培养基柠檬酸(C6H8O7-H2O) 2.0 g磷酸氢二钾(K2HpO4) 10.0 g磷酸氢铵钠(NaNH4HPO4-4H2O) 3.5 g硫酸镁(MgSO4-7H2O) 0.2 g加蒸馏水至200 mL逐个将化学物在少量蒸馏水中单独溶解后,硫酸镁水溶液在最后缓慢加入,加蒸馏水至200 mL。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doc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doc

附件9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Assay1 范围本规范确定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化妆品原料及其产品的基因突变检测。

2 定义2.1 回复突变 reverse mutation细菌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由营养缺陷型回变到原养型(prototroph)。

2.2 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在化学致突变物作用下细胞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

2.3 碱基置换突变 base substitution mutation引起DNA链上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

碱基置换有转换(transition)和颠换(transversion)两种形式。

转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嘧啶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嘌呤所代替。

颠换是DNA链上的一个嘧啶被另一嘌呤所替代,或一个嘌呤被另一嘧啶所代替。

2.4 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引起DNA链上增加或缺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

2.5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bacterial reverse mutation assay利用一组组氨酸或者色氨酸缺陷型试验菌株测定引起细菌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化学物质所诱发的氨基酸缺陷型→原养型回复突变的试验方法。

2.6 S9经多氯联苯(PCB混合物)或苯巴比妥钠和β-萘黄酮结合诱导的大鼠制备肝匀浆,在9000g下离心10min后的肝匀浆上清液。

3 原理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组氨酸,故在缺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大肠杆菌色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合成色氨酸,故在缺乏色氨酸的培养基上,仅少数自发回复突变的细菌生长。

假如有致突变物存在,则营养缺陷型的细菌回复突变成原养型,因而能生长形成菌落,据此判断受试物是否为致突变物。

某些致突变物需要代谢活化后才能引起回复突变,故需加入经诱导剂诱导的大鼠肝制备的S9混合液。

4 仪器和设备培养箱、恒温水浴、振荡水浴摇床、压力蒸汽消毒器、干热烤箱、低温冰箱(-80℃)或液氮生物容器、普通冰箱、天平(精密度0.1g和0.0001g)、混匀振荡器、匀浆器、菌落计数器、低温高速离心机,玻璃器皿、生物安全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登记毒理学细菌回复突变1 范围GB/T 15670的本部分规定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为农药登记而进行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回复突变试验reverse mutation test利用一组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或大肠杆菌检测引起细菌碱基置换或移码突变的化学物质所诱发的需要某种氨基酸的菌株(分别为组氨酸或色氨酸)成为不需要外源性供应氨基酸的菌株的突变,即是由营养缺陷型回变到野生型。

2.2碱基置换型致突变物base pair substitution mutagens引起DNA分子中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置换的物质。

在回复突变试验,此改变可能发生在细菌基因组的原突变部位或另一个部位。

2.3移码型致突变物frameshift mutagens引起DNA分子增加或丢失一个或多个碱基对的物质。

3 试验目的检测受试物的诱变性,预测其遗传危害和潜在致癌作用的可能性。

4 试验概述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来检测点突变,涉及DNA的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

原理是通过观察试验菌株在缺乏所需要氨基酸的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检测试验菌株是否恢复合成必需氨基酸的能力,评价受试物诱发突变的能力。

5 培养基和试剂注:培养基成分或试剂至少应是化学纯,无诱变性。

避免重复高温处理,选择适当保存温度和期限,如肉汤保存于4℃不超过6个月,其他详见下述各培养基及溶液说明。

5.1 营养肉汤培养基牛肉浸膏 5 g氯化钠 5 g胰胨10 g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 2.6 g加蒸馏水至1000 mL加热溶解,调节pH至7.4,分装后0.103 Mpa,20 min灭菌,保存期不超过6个月。

5.2 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琼脂粉 1.5 g加营养肉汤培养基至100 mL加热溶解,调节pH至7.4,0.103 Mpa,20 min灭菌。

5.3 底层培养基(即最低营养培养基)5.3.1 Vogel-Bonner(V-B)培养基柠檬酸(C6H8O7·H2O) 2.0 g磷酸氢二钾(K2HPO4)10.0 g磷酸氢铵钠(NaNH4HPO4·4H2O) 3.5 g硫酸镁(MgSO4·7H2O)0.2 g加蒸馏水至200 mL逐个将化学物在少量蒸馏水中单独溶解后,硫酸镁水溶液在最后缓慢加入,加蒸馏水至200 mL。

0.103 MPa,20 min灭菌,4℃保存备用。

5.3.2 20%葡萄糖溶液葡萄糖20.0 g加蒸馏水至100 mL,0.055 MPa,20 min灭菌。

5.3.3 1.5%底层琼脂培养基琼脂粉15 g加蒸馏水至700 mLV-B培养基200 mL20%葡萄糖溶液100 mL配制:首先将前两种成分于0.103 MPa下高压灭菌20 min后,再加入后两种成分,充分混匀倒底层平板。

按每皿25 mL(相对于90 mm平皿)制备平板,冷凝固化后倒置于37℃培养箱中24 h,备用。

5.4 顶层培养基5.4.1 顶层琼脂琼脂粉 3.0 g氯化钠 2.5 g加蒸馏水至500 mL0.103 MPa,20 min高压灭菌。

5.4.2 0.5 mmol/L组氨酸-生物素溶液D-生物素(分子量244)12.2 mgL-组氨酸(分子量155)7.8 mg[或L-盐酸组氨酸(分子量192)9.6 mg]加蒸馏水至100 mL,贮于4℃冰箱中。

5.4.3 顶层培养基制备加热融化顶层琼脂,临用时每100 mL顶层琼脂中加10 mL 0.5 mmol/L组氨酸-生物素溶液(大肠杆菌则需配制0.5 mmol/L色氨酸-组氨酸-生物素溶液),分装在三角烧瓶中,0.103 MPa,20 min灭菌。

用时融化分装小试管,每管2 mL,在45℃水浴中保温。

5.5 S9辅助因子(混合液试剂)的配制5.5.1 盐溶液[1.65 mol/L氯化钾(KCl)+0.4 mol/L氯化镁(MgCl2)]氯化钾(KCl) 6.15 g氯化镁(MgCl2·6H2O) 4.07 g蒸馏水50 mL0.103 MPa,20 min高压灭菌或滤菌。

5.5.2 0.2 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磷酸氢二钠(Na2HPO4)(14.2 g/500 mL)440 mL磷酸二氢钠(NaH2PO4·H2O)(13.8 g/500 mL)60 mL0.103 MPa,20 min高压灭菌或滤菌。

5.5.3 辅酶-II(氧化型)溶液准确称取辅酶-II,用无菌蒸馏水溶解配制成0.025 mol/L溶液,低温保存(-20℃以下)。

5.5.4 葡萄糖-6-磷酸钠盐溶液称取葡萄糖-6-磷酸钠盐,用无菌蒸馏水溶解配制成0.05 mol/L,低温保存(-20℃以下)。

5.6 10% S9混合液配制每10 mL由以下成分组成,临用时配制。

磷酸盐缓冲液(0.2 mol/L,pH7.4) 6.0 mLMgCl2-KCl盐溶液0.2 mL葡萄糖-6-磷酸钠盐溶液(0.05 mol/L)1.0 mL辅酶-II溶液(0.025 mol/L) 1.6 mL肝S9 1.0 mL无菌蒸馏水0.2 mL混匀,置冰浴中待用。

5.7 活化系统(大鼠肝S9)的诱导和制备选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或Wistar大鼠,体重200 g左右。

将多氯联苯(Aroclor1254或国产PCB-五氯)溶于玉米油中,按500 mg/kg体重一次腹腔注射,5 d后处死动物,处死前12 h禁食,但可自由饮水。

苯巴比妥钠和β-萘黄酮结合也可做为诱导剂,健康雄性大鼠体重200 g左右,经口或腹腔注射80 mg/kg体重苯巴比妥钠和80 mg/kg体重β-萘黄酮,连续3 d。

处死前16 h停止饮食,但可自由饮水。

由于化学物质经腹腔注射,容易引起肝脏形成外膜,不易剥离,推荐使用经口灌胃的方式。

处死动物后取出肝脏称重,用新鲜冰浴的0.15 mol/L氯化钾溶液连续冲洗肝脏数次,以去除抑制微粒体酶活性的血红蛋白。

每克肝(湿重)加0.15 mol/L氯化钾溶液3 mL,连同烧杯移入冰浴中,用消毒剪刀剪碎肝脏,在玻璃匀浆器(低于4000 r/min,往复1 min~2 min)或组织匀浆器(20000 r/min,1 min)中制成肝匀浆。

以上操作需注意无菌和局部冷环境。

将制成的肝匀浆在低温(0℃~4℃)高速离心机上,以9000 g离心10 min,吸出上清液为S9组分,分装于无菌冷冻管或安瓿中,每安瓿2 mL左右,最好用液氮或干冰速冻后置-80℃低温保存。

上述全部操作均在冰水浴中和无菌条件下进行。

制备肝S9所用一切手术器械、器皿等,均经灭菌消毒。

S9制备后,其活力需经诊断性诱变剂进行鉴定。

S9制成后,经无菌检查,蛋白含量测定(Lowry法),每毫升蛋白含量应不超过40 mg,因过量蛋白将会抑制回复突变率,并经间接致癌物(诱变剂)鉴定其生物活性合格后贮存于深低温或冰冻干燥,保存期不超过一年。

5.8 特殊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5.8.1 氨苄青霉素溶液(8 mg/mL):称取三羟氨苄青霉素80 mg,加入0.02 mol/L氢氧化钠溶液10 mL,无菌配制,保存于4℃冰箱。

5.8.2 0.1%结晶紫溶液:称取结晶紫10 mg,加10 mL无菌水。

5.8.3 四环素溶液(8 mg/mL):称取四环素40 mg,加入0.02 mol/L盐酸溶液5 mL,保存于4℃冰箱,用于四环素抗性试验和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平板。

5.8.4 L-组氨酸溶液和0.5 mmol/L D-生物素溶液:称取L-组氨酸404.3 mg和D-生物素12.2 mg,分别溶于100 mL蒸馏水,0.103 Mpa,20 min灭菌,保存于4℃冰箱。

5.8.5 氨苄青霉素平板(用作TA97、TA98、TA100菌株的主平板)和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平板(用作TA102菌株的主平板),每1000 mL由以下成分组成:底层培养基980 mL组氨酸水溶液10 mL0.5 mmol/L生物素 6 mL0.8%氨苄青霉素溶液 3.15 mL0.8%四环素溶液0.25 mL四环素仅在使用对四环素有抗性的TA102时加入。

以上成分均已分别灭菌或无菌制备。

5.8.6 组氨酸-生物素平板(组氨酸试验用),每1000 mL由以下成分组成:底层培养基984 mL组氨酸水溶液10 mL0.5 mmol/L生物素 6 mL以上成分均已分别灭菌。

5.8.7 二甲基亚砜(DMSO):0.103 Mpa,20 min灭菌。

6 菌株及其鉴定与保存6.1 试验菌株6.1.1 推荐使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TA97、TA98、TA100、TA102作为四株标准测试菌株。

TA97和TA98可以检测各种移码型致突变物;TA100可检测碱基置换型致突变物;TA102能检测出其他测试菌株不能检出或极少检出的某些诱变剂,如甲醛、各种过氧化氢化合物和丝裂霉素C等交联剂。

一般用来测试受试物诱变性时,应通过上述四个菌株的检测。

必要时可增加TA1535、TA1537、TA97a、大肠杆菌WP2uvrA或大肠杆菌WP2uvrA(PKM101)任一菌株。

试验菌株的基因型和检测类型见附录A.1。

6.1.2 也可采用下列的菌株组合: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和TA1535,其中TA97可用TA97a或TA1537替换,TA102可用大肠杆菌WP2uvrA(PKM101)或WP2uvrA替换。

6.2 菌株的鉴定6.2.1 应进行菌株鉴定的情况菌株特性应符合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的要求,见附录A.2。

突变型菌株的某些特性易丢失或变异,遇到下列情况应鉴定菌株的基因型:a)在收到培养菌株后;b)当制备一套新的冷冻保存株或冷冻干燥菌株时;c)当每皿自发回变数不在正常范围时;d)当对标准诱变剂丧失敏感性时;e)初次投入使用前。

6.2.2 增菌培养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中接种贮存菌株培养物,于37℃振荡(100次/min)培养10 h或静置培养16 h备用。

6.2.3 组氨酸缺陷型和色氨酸缺陷型的鉴定6.2.3.1 加热融化底层培养基两瓶(一瓶不加组氨酸,一瓶加组氨酸),不加组氨酸者每100 mL培养基中加0.5 mmol/L D-生物素0.6 mL;加组氨酸者每100 mL培养基中加入L-组氨酸(每100 mL中含404.3 mg)1 mL和0.5 mmol/L D-生物素0.6 mL,冷却至50℃左右,各倒两个平皿。

6.2.3.2 接种:取有组氨酸和无组氨酸培养基各一皿,按菌株号顺序各取一白金耳菌液划线(直线),接种在培养基表面,37℃培养48 h。

6.2.3.3 结果:所有菌株(TA97、TA97a、TA98、TA100、TA102、TA1535、TA1537)在有组氨酸培养基平皿表面各长出一条菌膜,无组氨酸培养基上除自发回变菌落外无菌膜,说明受试菌株确为组氨酸缺陷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