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复习资料-1
地质学沉积岩部分复习资料
以粉砂、细砂、泥沉积为主。有小型交错层理及水平层理。有冲刷构造,含有一些植物化石碎片。
(三)、河漫亚相
位于天然堤亚相的外侧,在河谷后总地势偏高。主要是粉砂岩和粘土岩。具有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1、 河漫滩微相
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和粘土岩沉积为主。具有层理构造以水平层理为主。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含有炭屑,有时可见炭质页岩。化石很少,一般见植物碎片。
(一)盆地边缘 (相当于X带)
2、 河漫湖泊微相
沿河漫分布的呈串珠状的小型常年的蓄水洼地。以黏土沉积为主,其次是粉砂。水平层理发育,泥岩红中含有泥裂、干裂等。可出现淡水生物化石,干旱地区课形成盐湖。
3、 河漫沼泽微相
在河漫湖泊后期充填淤塞满பைடு நூலகம்后形成的。
以泥炭沉积为主具有水平层理,炭屑、植物化石丰富。
七、鲍马序列及其沉积特征(由下到上)
A段 (底部递变层段)
是经直接悬浮沉积作用由高密度的浊流堆积成的。下粗上细由砾、砂组成的韵律层。具有递变层理,底部具有冲刷界面。岩层呈块状。
B段 (下平行纹层段)
二、影响沉积机械分异作用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颗粒大小、颗粒形状、相对密度、以及搬运介质的性质和速度。(1)沉积物按照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发生分异,使相对密度大的体积小的物质与相对密度小的体积大的物质堆积在一起。(2)颗粒形状也影响着物质分异,片状矿物医悬浮而搬运得远,等轴粒状搬运至近处;作滚动搬运的颗粒,圆度球度高者易滚动而有利于被搬运。(3)颗粒的相对密度和形状与矿物成分密切相关,大小与矿物物理性质有关,因此机械沉积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是依矿物的成分分异的。(悬浮状态是片状的物质易沉积,滚动状态粒状物质易沉积)。
9、交错层理形成与(介质运动多变的环境)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者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
风化作用:牛顿流体:重力流: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非牛顿流体:急流: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涌而过,只在障碍物附近的水面有所升高,而对稍远的上游水不发生任何影响缓流:在障碍物处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层流:一种平缓的流动,水质点做直线运动,流体上下层之间无质量交换紊流:一种急湍的流动,水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体上下层之间经常有质量交换碎屑流: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依靠杂基支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搬运,沿着斜坡运动。
颗粒流:由松散的颗粒(砾、砂)所构成的重力流。
由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支撑应力,保持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液化沉积物流:沉积物孔隙中富含水,当孔隙水的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即可产生超孔隙压力,使流体向上流动来支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即沉积物发生“液化”。
浊流:主要由砂、泥和水充分混合的高密度流体、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并使之呈悬浮状态。
30-40%泥+砂;极少的砾。
密度高者达1.5-2g/cm3。
机械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的过程中,按粒度、密度、形状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
胶体溶液:介于粗分散系(悬浮液)和离子分散系(真溶液)间,粒子直径介于1~100nm间,多呈分子状态。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按一定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流动成因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岩石性质沿垂向上的变化或差异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排列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显现出来。
沉积岩复习资料
1、沉积岩的概念:它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成岩过程:搬运和沉积作用(包括:大气、水、生物、生物化学、重力),成岩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
3、沉积岩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温度、压力、水和大气作用、生物和生化作用、事件沉积)4、沉积物的来源:(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3)深源物质------火山喷发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4)宇宙源物质----陨石。
5、搬运方式: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化学搬运和沉积作用、生物搬运和沉积作用。
6、沉积分异作用:母岩的风化产物以及其它来源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等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
7、沉积分为:正常沉积作用和事件沉积作用。
8、沉积后作用(概念):泛指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亦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9、后生作用:沉积岩形成以后到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之前的变化。
10、同生作用:沉积物沉积下来后,与沉积介质还保持着联系,沉积物表层与底层水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和变化。
也称为“海底风化作用”或“海解作用”。
11、成岩作用:沉积物脱离沉积环境,与上覆水体基本脱离情况下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成固结岩石所发生的作用。
12、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主要有:压实和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解作用、矿物多形转变作用等13、胶结作用主要包括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粘土矿物胶结等几种胶结作用。
14、陆源碎屑岩:是指母岩风化作用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沉积(少量化学搬运沉积)和成岩后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15、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
16、碎屑岩基本组成:(1)碎屑颗粒(矿物碎屑,岩屑)、(2)填隙物(杂基、胶结物)、(3)孔隙。
沉积岩复习资料
考点针对性复习1.沉积岩、沉积岩石学的概念(1)沉积岩(重点):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类型(1)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3)化学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4)生物风化作用:常常伴随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3.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重点)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原因:石英、长石、云母(白云母、黑云母)、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各种粘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各种碳酸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等)、各种硫酸盐矿物(石膏、硬石膏)、硫化矿物(黄铁矿)、卤化物矿物(如石盐等)、重矿物。
例题1:以下各种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排列正确的是(C)A.钾长石>石英>黑云母 B.方解石>斜长石>黑云母C.石英>微斜长石>方解石 D.白云石>中性斜长石>方解石4.常见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各类沉积岩抗风化能力强弱(重点):沉积岩的风化情况比较简单,其中以蒸发岩最易溶解、最易风化,碳酸盐岩次之,粘土岩、石英砂岩、硅岩等最难风化。
5.风化过程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顺序(重点)最易转移元素:CI,Br,I,S易转移元素:Ca,Mg,Na,K可转移元素:Mn,Si(硅酸盐),P ,Cu略可转移元素:Fe,Al,Ti,基本不转移元素:Si(石英)例题2:在化学风化过程中,造岩元素或化合物的抗风化能力强弱排列正确的是(D)。
沉积岩(复习)
沉积岩岩石学考试复习资料1.沉积岩的分类答:依据分类原则,将沉积岩分为三大类:①陆源沉积岩—机械搬运陆源物质形成砾岩与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质岩。
②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机械搬运沉积形成。
据粒度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③内源沉积岩—沉积物是在盆地通过生物与化学沉积形成(Ⅰ)蒸发岩(Ⅱ)非蒸发岩(Ⅲ)可燃性有机岩(1)陆源碎屑岩岩石的物质成分来自陆壳的风化产物,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屑物质组成,如砾岩和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等。
(2)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提供的碎屑物质就地堆积或流动形成的岩石,如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等。
(3)内源沉积岩物质成分直接来自沉积盆地中的化学物质和生物化学物质,其最原始的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溶解物质和生物源。
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主要由化学作用形成的蒸发岩,主要由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及机械作用形成的非蒸发岩,主要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可燃性有机岩。
2.母岩风化作用的阶段性答:(1)碎屑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风化产物主要为岩屑或矿物碎屑。
组成母岩的元素或化合物成分转移甚微。
(2)饱和硅铝阶段:岩石中如有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Cl-和SO4 2-全部被带出。
然后在O2、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铝硅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游离出K+、Na+、Ca2+、Mg+2,其中Ca+2和Na+的流失要比K+和Mg2+容易。
这些阳离子的存在,使介质呈碱性或中性,并使少量SiO2转入溶液。
这个阶段形成的粘土矿物有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以及绿泥石等。
同时,碱性条件下难溶的碳酸钙开始堆积。
(3)酸性硅铝阶段: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大量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随着有机质分解形成大量有机酸和CO2,使介质变为酸性,使饱和硅铝阶段形成的矿物(蒙脱石、水云母等)转变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的不含碱和碱土金属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变埃洛石等)。
通常将达到这一阶段的风化作用称为粘土型风化作用。
沉积岩-1-发布版
4 5沉积岩的形成物质组成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典型的沉积岩Outline1231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原先各种岩石遭受各种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成松散产物,经过搬运,沉积和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其体积仅占岩石圈的7.9%,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在我国其分布面积占77.3%),如果你观察一下在我们武汉大学的校园里的岩石露头,全部都是沉积岩。
一般在大洋的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
页岩砂岩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经过四个阶段:•母岩的风化与剥蚀作用阶段•风化物质的搬运作用阶段•风化物质的沉积作用阶段•沉积物的固结(成岩)作用阶段母岩:是供给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的岩石,包括岩浆岩、变质岩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
风化作用的概念地壳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用。
风化作用按性质可划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水、空气等。
风化作用1、物理风化作用岩石只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未改变的风化作用。
引起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的变化、晶体生长的应力、重力作用、生物的生活活动,水、冰、风的破坏作用。
物理风化的结果是使母岩崩解,形成各种碎屑物质。
因此物理风化作用又称机械风化作用。
温度变化、冰劈作用和盐岩结晶都可能引起物理风化作用。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2、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不仅使母岩发生破碎,而且使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本质的改变,并形成新矿物。
比如是石灰岩地区,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会形成溶洞和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安顺市龙宫云南省昆明市石林3、生物风化作用指岩石由于生物的生活活动引起的破坏作用。
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方式,既有机械的,也有化学的,尤以后者更为重要。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地壳表层沉积过程和沉积物的形成、演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它是理解地球历史和地质演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沉积岩石学知识点,帮助你复习和加深对这一学科的理解。
1. 沉积岩的定义和分类沉积岩是由沉积过程中的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沉积岩。
碎屑岩是由碎屑颗粒通过风化、运输和沉积过程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砾岩。
化学沉积岩是通过溶解和沉淀过程形成的,如石膏、石灰岩和盐岩。
有机质沉积岩是由有机物质的沉积和压实形成的,如煤和页岩。
2. 沉积过程和环境沉积过程包括侵蚀、运输、沉积和成岩。
侵蚀是指岩石和土壤颗粒被水、风或冰等力量剥蚀和搬运的过程。
运输是指颗粒通过水流、风或冰等介质进行迁移的过程。
沉积是指颗粒在水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环境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成岩是指沉积物在地壳深部经过压实、胶结和结晶等作用形成岩石的过程。
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海相环境。
陆相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和冰川等,而海相环境包括海洋和海岸带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影响沉积物的特征和组成。
例如,在河流环境中,颗粒会受到水流的剥蚀和搬运,形成粗粒砂岩;而在海洋环境中,颗粒会受到海水的化学作用和生物活动的影响,形成石灰岩和珊瑚岩。
3. 沉积岩的特征和识别沉积岩具有一些特征,可以用来识别和解释它们的形成环境。
例如,砂岩通常具有粗粒结构和明显的层理,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颗粒运动和分选作用。
泥岩则具有细粒结构和均匀的颜色,反映了沉积过程中的细粒沉积和胶结作用。
石灰岩通常具有均匀的结构和明显的化学沉积特征,反映了海洋环境中的生物活动和溶解沉淀作用。
另外,沉积岩中的化石也是识别和解释沉积环境的重要依据。
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存或痕迹,在沉积岩中可以提供关于古生态环境和地质年代的信息。
例如,化石中的叶子和树干可以表明当地曾经是一个森林环境;而化石中的海生生物可以表明当地曾经是一个海洋环境。
沉积岩复习纲要
沉积岩复习纲要1.沉积岩、沉积岩石学的概念2.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来源3.风化作用的概念与类型4.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5.常见岩石的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6.风化过程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顺序7.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8.母岩风化产物的主要类型9.风化壳的概念10.雷诺数与弗洛德数的含义11.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方式12.尤尔斯特龙图解与Walker(1975)图解的含义13.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中的变化14.浪基面(浪底)的概念15.碎屑物质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的变化16.湖泊中主要水动力与海洋主要水动力的差别17.与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相比,风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特点18.冰碛物的特征19.胶体溶液物质搬运和沉积的机理20.真溶液物质搬运和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21.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概念2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及地质意义23.事件沉积作用与正常沉积作用的概念24.沉积后作用、成岩作用与后生作用的概念25.沉积岩的分类26.各种波痕(流水波痕、浪成波痕与风成波痕)的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环境27.槽痕与槽模的关系、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环境28.各种层理(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与脉状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与槽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纹交错层理,浪成波纹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风成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洼状交错层理,块状层理,粒序层理,韵律层理)的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环境29.各种准同生变形构造(重荷模、包卷层理、滑塌变形构造、碟状构造、柱状构造、砂球砂枕构造)的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环境30.各种暴露成因构造(晶体印痕与假晶、鸟眼构造、泥裂、示顶底构造、雨痕、冰雹痕、泡沫痕)的特征及其反映的沉积环境31.缝合线构造的地质意义32.结核的主要类型33.塞拉克(Seilacher,1964)所划分的遗迹化石的主要组合34.叠层石构造的形成原理、主要类型与形成环境35.沉积岩颜色的分类36.三大类自生色所反映的沉积环境37.碎屑岩的成分组成38.成分成熟度的概念及其指标39.碎屑颗粒的结构:粒度(中石油粒度分级标准、ф值、粒度命名原则)、球度(形状)、圆度(分级)等40.原杂基与正杂基的区别41.杂基与胶结物的区别42.两种颗粒支撑性质43.碎屑岩的胶结类型:基底式、孔隙式、接触式和镶嵌式的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44.结构成熟度的概念45.砾岩的概念46.根据杂基的含量、砾石的大小、砾岩在剖面中的位置进行砾岩分类47.砂岩的定义48.砂岩的四组分分类方案49.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和杂砂岩的成因(母岩条件、构造条件、气候条件)50.粉砂岩的定义51.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的转化52.粘土岩对于油气的意义53.碎屑岩成岩作用的主要类型54.火山碎屑物质的主要成分55.火山碎屑岩的粒度结构类型56.假流纹构造的概念57.碳酸盐岩的成分命名原则58.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59.碳酸盐岩颗粒(异化颗粒)的概念60.内碎屑的概念与分级61.鲕粒的概念与成因62.藻粒的与鲕粒的区别63.常见生物碎屑颗粒的特征64.亮晶胶结物的主要类型65.冯增昭(1993)的灰岩分类方案66.回流渗透白云化、毛细管浓缩作用白云化及混合白云化的机理67.蒸发岩(盐岩)的概念68.蒸发岩的几种主要成因69.硅岩的概念70.沉积相的概念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71.沃尔索相律、沉积相模式、沉积体系的概念72.沉积相的分类73.冲积扇的形成条件74.冲积扇的类型7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7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77.根据河道的弯曲度和分叉参数进行河道的分类78.曲流河的沉积相模式(亚相、微相的划分及其特征)79.辫状河、网状河与曲流河的差别80.陆源碎屑湖泊相的沉积模式(亚相的划分及其特征)81.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相模式82.正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的关系83.无障壁海岸相(砂质高能海岸)的沉积相模式84.泻湖的沉积环境特征85.浑水潮坪的相模式86.风暴岩沉积序列87.风暴岩与浊积岩的区别88.深水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条件89.碎屑流、颗粒流、液化流、浊流的基本特征90.鲍玛序列的特征91.重力流沉积相模式92.等深流、内波内潮汐的概念93.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特点94.陆表海与陆缘海的概念95.欧文(Irwin,1965)的碳酸盐岩相模式96.拉波特(Laporte,1967)的碳酸盐岩相模式97.杨等(Y oung et al. 1972)的碳酸盐岩相模式98.威尔逊(Wison,1975)的碳酸盐岩相模式99.塔克(Tucker,1981)的碳酸盐岩相模式100.生态礁的概念101.礁复合体相的划分102.相标志的主要类型。
沉积岩复习资料(1)
沉积岩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沉积岩的概念: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第一节母岩的风化作用——沉积岩最原始物质的形成1.沉积岩的形成包括(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搬运和沉积阶段)以及(沉积后作用阶段)三个阶段2.风化作用概念:风化作用是地壳表层的一种破坏作用。
指在温度变化、水以及各种酸的溶蚀作用、生物的作用以及各种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的影响下,地壳表层的岩石就处于新的不稳定状态,逐渐遭受破坏并形成风化产物的过程。
3.风化作用的类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4.沉积物的几大来源包括(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和(宇宙物质)5.元素的风化分异:最易转移(Br、S、Cl)、易转移的(K、Ga、Na、Mg)、可转移的(SiO2、P、Mn)、略可转移的(Fe、Al、Ti)、基本上不转移的(SiO2)6.各种造岩矿物的风化及产物:(1)石英:风化稳定性最高,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只发生机械破碎,一般残留不变,风化产物为砂砾。
(2)长石:稳定性次于石英。
其中钾长石稳定性最高,风化最终产物为铝土矿。
(3)云母:白云母抗风化能力较强。
主要析出钾加入水,先变为水白云母,最后可变为高岭石。
(4)其他:粘土矿物相当稳定,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风化稳定性低,易溶于水。
7.造岩矿物风化稳定性差别很大的原因:取决于化学成分及晶体构造特征。
8.各种岩石的风化及其产物:主要由组成他们的矿物的风化情况决定。
可分为碎屑物质、粘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
9.母岩风化的阶段性及其特征(以玄武岩为例):(1)机械破碎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岩石或矿物的碎屑。
(2)饱和硅铝阶段:氯化物、硫酸盐全部溶解。
(3)酸性硅铝阶段:几乎全部盐基继续溶滤,二氧化硅进一步游离出来。
(4)铝铁土阶段:风化作用的最后阶段。
沉积岩复习资料
沉积岩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沉积岩的基本概念1.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大都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二、沉积岩的分布1.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大量沉积的场所为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拗陷带,其是沉积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备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离不开生物活动的。
三、沉积岩的分类1.根据沉积岩形成作用划分:1)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还可分为碎屑岩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2)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组成的沉积岩;3)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4) 主要由宇宙物质来源组成的沉积岩。
2.沉积岩分类的依据是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
由于它的多样性,一般是以沉积物的来源作为基本类型的划分准则,而以沉积作用方式、成分、结构、成岩作用强度等作为进一步划分的依据。
四、沉积岩的基本特征1.大量有机质的存在是沉积岩与岩浆岩最重要区别之一。
2.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特点:由母岩机械破碎作用的产物所形成的岩石具有“碎屑结构”;由机械悬浮沉积作用或者胶体凝聚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具有“泥状结构”;机械作用形成内源岩则具有“粒屑结构”;由化学或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结晶粒状结构”;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则为“生物结构”;富有孔隙。
五、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方法1.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形成作用,以及沉积环境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六、几个常用概念1.陆源碎屑是构成沉积岩的主要物质来源。
2.生物成因的沉积物①无机成分为主的生物残骸:动物的外壳和骨骼、藻类、植物的硅/钙化遗体等②有机生物残体:植物体和动物的软体部分,主要是C、H、O、N、P等元素组成的碳氢化合物③深部来源的物质:火山爆发带到地表,沿深断裂流出地表或注入湖泊等水体的地下深层的热卤水、温泉、热气液等3.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划分①沉积后作用:沉积物形成以后到沉积岩的风化和变质作用以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和作用同生作用:沉积物刚刚沉积后而且尚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也称为“海底风化作用”或“海解作用”。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2.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来源:(1)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物质;(3)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卤水;(4)宇宙源物质―陨石.3.风化作用的概念和类型:风化作用就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4.常见矿物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1)石英在风化作用中稳定性最高,它几乎不发生化学溶解作用,一般只发生机械破碎。
因此,石英就成了碎屑沉积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
(2)长石的风化稳定性次于石英.钾长石稳定性较高,多钠的酸性斜长石次之,中型斜长石又次之,多钙的基性斜长石最低。
因此,在沉积岩中钾长石多余斜长石。
基性斜长石的风化稳定性比酸性的药低。
(3)在云母类中,白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强,风化过程中主要是析出钾和加入水,先变为白云母,最后变成高岭石。
(4)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硅酸盐矿物,他们的抗风化能力比石英,长石,云母都低得多,其中以橄榄石最易风化,辉石次之,角闪石又次之。
(5)各种粘土矿物,本来就是风化条件下或沉积环境中生成的,故在风化带中相当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更稳定的矿物。
(6)各种碳酸盐矿物,风化稳定性甚小,很容易溶于水并顺水转移,因此,在碎屑沉积岩中很难看到它们。
(7)各种硫酸盐矿物,硫化物矿物,卤化物矿物,它们的风化稳定性最低,最易溶于水,呈溶液状态流失走.原因:各种矿物的风化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成分,还取决于它们的晶体构造,矿物的键强度总数越大,其风化稳定性越高。
5.常见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弱及其主要原因(查课件):6。
风化过程中各种元素的转移顺序:(1)最易转移的:Cl,(Br,I), S, 数量级别N*10 (2)易转移的:Ga,Na,Mg,K,数量级别N (3)可转移的:SiO2(硅酸盐),P,Ti,Mn,数量级N*10―1,(4)略可转移的:Fe,Al,Ti,数量级N*10-2,(5)基本上不转移的:SiO2(石英) 数量级N*10—无穷.7。
沉积岩石学期末复习要点
沉积岩⽯学期末复习要点沉积岩⽯学复习要点绪论/第⼀章沉积物的来源1.沉积岩概念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形成的地质体,是在常温常压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物作⽤和某些⽕⼭作⽤形成的物质经⼀系列改造(如搬运、沉积、成岩等作⽤)⽽形成的岩⽯。
2.沉积岩⽯学研究任务①全⾯研究沉积岩(物)的物质组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岩体产状和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阐明其成因与分布规律提供依据;②探讨沉积岩的形成机理,包括风化作⽤、搬运作⽤、沉积作⽤及沉积期后变化的机理。
特别是研究沉积岩(物)及其中有⽤矿产的形成机理及富集规律;③进⾏沉积环境的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原⽣特点以及时空分布和变化特点,⽤以恢复沉积岩形成时的古⽓候条件、古地理环境以及⼤地构造环境。
3.风化作⽤概念及类型风化作⽤是地壳最表层的岩⽯在温度变化、⼤⽓、⽔、⽣物等因素的作⽤下,发⽣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种作⽤。
风化作⽤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化学风化作⽤、⽣物风化作⽤4.沉积物来源母岩风化产物、⽣物来源的沉积物、深部来源的沉积物、宇宙来源的沉积物第⼆章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作⽤1.牵引流和重⼒流的基本概念牵引流——符合⽜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重⼒流:⾮⽜顿流体——不服从⽜顿内摩擦定律的流体。
2.碎屑颗粒在流⽔中的搬运⽅式A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B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C 溶解搬运3.⽔下沉积物重⼒流的分类碎屑流或泥⽯流:是⼀种砾、砂、泥和⽔相混合的⾼密度流体,泥和⽔相混合组成的杂基⽀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颗粒流:是⼀种由⽆凝聚⼒颗粒(主要是砂、砾)所组成的重⼒流。
液化沉积物流:常见于砂和粉砂沉积物中。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作⽤下发⽣流动4.⽣物的搬运和沉积作⽤的⽅式①⽣物通过新陈代谢作⽤,在其⽣活过程中不断地从周围介质中吸取⼀定的物质成分,从⽽把⼀些元素富集起来。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
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
沉积岩复习资料总结
1.1 沉积岩沉积岩定义: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形成环境),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生物来源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物质基础),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形成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结果)。
(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之一)一.“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地壳表层条件:是指岩石圈下部,岩石圈上部,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
A.温度:常温(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温度一般小于200度)。
B.压力:常压(绝大部分为0.1—100MPa)。
C.水和大气的作用:水是风化的主要营力。
D.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部分沉积岩既可以是直接由生物遗体形成,也可以由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间接参与形成。
二.沉积岩的物质基础(1)母岩的破坏(风化)产物——陆源物质A.物理风化和机械破坏生成的碎屑物质B.化学分解生成的粘土物质(2)其他物质A.地表水和浅水溶液中的化学沉淀物质B.火山喷出的碎屑物质C.生物物质(珊瑚)D.宇宙物质(陨石)三.“沉积岩”的形成作用(风化作用)原始物质————>沉积物————>沉积盆地————>沉积岩(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1.2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及研究意义一.沉积岩的基本特征(一)沉积岩矿物成分与岩浆岩区别①高温矿物罕见;②低温矿物富集;③特有的自生矿物。
(二)沉积岩与岩浆岩化学成分特征①铁含量大致相当,但其三氧化二铁高于氧化铁②碱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岩浆岩③富含二氧化碳和水④存在大量有机质(三)机构,构造特征1.结构沉积岩的结构取决于岩石的形成方式由陆源碎屑岩形成的岩石具有“碎屑结构”;由陆源粘土组成的岩石具有“泥状结构”;由盆内碎屑组成的岩石具有“粒屑结构”;由生物作用形成的岩石具有“生物结构”。
2.构造沉积岩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成层构造(层内构造和层面构造)。
二.沉积岩的分布1.就体积而言,沉积岩约占岩石圈体积的5%,岩浆岩和变质岩占95%。
2.就面积而言,地球表面75%陆地面积,100%海底面积均被沉积物(岩)覆盖。
沉积岩复习资料-1讲解
沉积岩复习资料-1讲解沉积岩复习资料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3、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用。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4、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较老的沉积岩。
母岩风化阶段: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母岩风化产物: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5、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6、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的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7、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8、急流:弗劳德数Fr>1时,流水的性质为急流或超临界的流动,表示水浅流急的情况。
9、缓流:弗劳德数Fr<1时,流水的性质为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表示水深流缓的情况。
10、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照颗粒大小、形状、相对密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这种现象称作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化学)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的搬运及沉积作用的过程中,除了在成分、粒度、圆度、球度等方面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外,它们还将在很多方面发生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原来共存于溶液中的各种成分,在其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过程中就逐渐地发生分异现象而逐渐地分离开来,这就是溶解物质在其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的分异作用,也称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
化学风化作用:母岩发生氧化、水解、溶虑等化学变化而分解,形成新矿物。
3.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4.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碎屑颗粒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主要与水的流动状态(是层流还紊流,是急流还缓流)关系密切;还与碎屑颗粒的本身特点(大小、相对密度和形状等)有关。
(1)搬运方式推移搬运(滚动搬运,包括跳跃搬运)悬浮搬运(悬移搬运)(2)机械沉积作用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
(3)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不稳定组分逐渐减少而稳定组分则相应增加,同时其组分也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碎屑颗粒粒度减小,碎屑颗粒的圆度逐渐变好碎屑颗粒的球度也有所增高5.胶体:一种物质的细微质点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胶体质点一般介于1~100μm之间,多呈分子状态。
胶体质点带有电荷。
6.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它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按照颗粒大小、形状、比重、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称作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7.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亦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准同生作用:主要是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盐水白云化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积岩复习资料1、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
3、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作用。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4、母岩:指早于该沉积岩而存在的岩浆岩、变质岩和较老的沉积岩。
母岩风化阶段: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母岩风化产物: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5、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6、层流:是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的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的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7、紊流:是一种充满了漩涡的急湍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8、急流:弗劳德数Fr>1 时,流水的性质为急流或超临界的流动,表示水浅流急的情况。
9、缓流:弗劳德数Fr<1 时,流水的性质为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表示水深流缓的情况。
10、沉积分异作用:母岩风化产物以及其他来源的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会按照颗粒大小、形状、相对密度、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在地表依次沉积下来,这种现象称作地表沉积分异作用。
(机械、化学)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流水的搬运及沉积作用的过程中,除了在成分、粒度、圆度、球度等方面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外,它们还将在很多方面发生分异作用。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原来共存于溶液中的各种成分,在其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过程中就逐渐地发生分异现象而逐渐地分离开来,这就是溶解物质在其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的分异作用,也称化学(沉积)分异作用。
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意义: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机械沉积岩及化学沉积岩以及相应的各种沉积矿产。
11、 同生作用: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且尚于上覆水体相接触时的变化。
12、 准同生作用:指潮上带的疏松碳酸钙沉积物被高镁粒间水白云化的作用13、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14、后生作用:沉积岩形成以后,遭受风化作用或变质作用以前的变化。
15、沉积构造: 指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生 物作用形成的各种构造。
16、波痕: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 的层面构造。
(流水、浪成、风成)波痕要素:波长、波高、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的比值,表示波痕相对高度 和起伏情况)、波痕不对称指数(缓坡水平长度与陡坡水平长度的比值)沉积岩基本类型—碎屑岩L 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一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 火山碎屑岩 I-可燃生物岩匚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 ---------- L 非可燃生物岩17、 槽痕:是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行小凹槽。
18、 槽模:是一些规则而不连续的舌状突起。
19、 层理: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现出来。
20、 纹层:也称细层,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
纹层之间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
成因:在一定条件下同时沉积的结果。
21、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它们是在同一环境的相同水动力条件下,由不同时间形成的细层组成的。
22、羽状交错层理 :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系的纹层倾向相反,延伸 至层系界面,彼此呈锐角相交,呈羽毛状或人形状。
砾岩 砂岩 粉砂岩粘土岩碳酸盐岩 硫酸盐岩 卤化物岩 硅岩其他化学岩23、递变层理:具有粒度递变的一种特殊层理,又称粒序层理。
层理中没有任何纹层显示,只有构成颗粒的粗细在垂向上的连续变化。
24、重荷模:又称为负荷构造,是指覆盖在泥岩上的砂岩底面上的圆丘状或不规则的瘤状突起。
与槽模的区别在于形状不规则,缺乏对称性和方向性,它不是铸造的,而是砂质向下移动和软泥补偿性的向上移动使两种沉积物在垂向上再调整所产生的。
25、碟状构造:迅速堆积的松散沉积物内由于孔隙水的泄出而形成的同生变形构造。
26、晶体印痕:在合适的条件下,盐类物质如石盐、石膏等的晶体可以在松软的沉积物表面上结晶生长。
如果这些晶体后来因溶解而消失,就留下了具有晶体形态的特征印痕,即晶体印痕。
这种印痕经沉积物充填后,就形成假晶。
27、鸟眼构造:指细粒沉积岩中成群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28、示顶底构造:指在碳酸盐岩中的生物体腔或洞穴内由下部泥晶碳酸盐沉积物和上部胶结物晶体所组成的、能够指示岩层顶底方向的一种沉积构造。
29、结核:是岩石中自生矿物的集合体。
30、陆源碎屑岩:指由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碎屑物质经过机械搬运和沉积,并进一步压实和胶结而形成的一类沉积岩。
碎屑岩结构组分包含碎屑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31、杂基是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泥质结构。
正杂基一一原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的产物,粘土矿物一显微鳞片结构。
32、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成熟度——指碎屑物质在风化、搬运过程中, 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
33、成分成熟度:指以碎屑岩中最稳定组分的相对含量来标志其成分的成熟程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34、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
(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包括粒度、球度、形状、圆度及颗粒的表面结构特征)35、粒度:指碎屑颗粒的绝对大小,一般用颗粒的直径来计量。
36、圆度:指碎屑颗粒的原始棱角被磨圆的程度。
37、球度:是一个用来度量颗粒近于球体程度的定量参数。
38、形状:由颗粒中A B、C三个轴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圆球体:B/A>2/3,C/B>2/3椭球体:B/A<2/3,C/B>2/3扁球体:B/A>2/3,C/B<2/3 长扁球体:B/AV2/3,C/BV2/3三级命名法:> 50%勺粒级定为岩石的主名,即基本名;介于50〜25%之间的粒级以形容词“XX 质”的形式写在基本名之前;25〜10%勺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XX”的形式写在最前面;含量小于10%勺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39、胶结类型:在碎屑岩中胶结物或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
40、支撑结构:包括J杂基支撑结构: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
[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可有不同的接触性质,包括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接触。
41、底砾岩:分布于侵蚀面上,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往往位于海侵沉积层序的最底部。
分选性好,磨圆度高42、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他岩层间,与下伏地层连续接触。
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和磨圆度差,基质成分复杂43、砂岩:砂级碎屑(2〜0.1mm)含量大于50%勺碎屑岩。
44、粉砂岩:主要由0.1〜0.01mm粒级(>50%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细粒碎屑岩。
45、粘土岩:矿物学概念是指以粘土矿物为主(含量>50%的沉积岩结构概念是粒度在0.005mm或0.0039mm以下组分含量大于50%勺沉积岩46、压实作用: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47、压溶作用:是一种物理一化学成岩作用48、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矿物质(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49、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现象50、火山碎屑岩:是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方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介于火山岩与正常沉积岩之间的一种过渡岩石类型,兼有两者的特点。
火山碎屑物质按其组成及结晶状况分为岩屑、晶屑、玻屑60、岩屑:刚性岩屑,多为已固结的熔岩或火山基底及通道的围岩,当火山爆发时炸碎而成;塑性岩屑,由尚未固结或未完全固结的熔浆团块,在喷出后经塑变而成,具有玻璃质结构61、晶屑:是矿物晶体的碎屑,多为早期析出的斑晶随熔浆炸碎而成,大小一般不超过2~3mm外形不规则,常呈棱角状62、玻屑:是气泡化的岩浆气孔壁爆碎的产物,粒度一般在0.1~0.01mm之间碳酸盐岩:指主要由沉积的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沉积岩63、石灰岩:方解石含量大于50%的碳酸盐64、白云岩:主要由白云石矿物所组成的沉积碳酸岩(白云石〉50%)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颗粒、泥、胶结物、生物格架、晶粒65、内碎屑:指沉积盆地中已沉积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沉积物66、鲕粒:具有核心和同心层结构的球状颗粒,粒径大小2~0.25mm67、球粒:由微晶碳酸盐矿物所组成的不具有内部构造的、表面光滑的球形或卵形颗粒68、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也称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69、生物格架:一般是指原地生长的群体生物(如珊瑚、海绵等)以其坚硬的钙质骨骼所形成的骨骼格架70、泥晶基质:71、亮晶胶结物:充填于碳酸盐岩原始粒间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质,此晶体清澈明亮,晶粒一般较大72、鲕粒灰岩:一种以鲕粒为主要组分的石灰岩(含量>50)73、亮晶异化石灰岩: 主要由异化颗粒组成, 其粒间孔隙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充填, 或者空着, 很少含有微晶方解石泥 (水动力条件很强的环境 中形成)74、微晶异化石灰岩: 主要由异化颗粒和微晶方解石泥组成, 不含或很少含亮晶 方解石胶结物(减弱)75、生物礁灰岩: 又称骨架灰岩, 由造礁生物骨架及造礁生物粘结的灰泥沉积物 等组成的石灰岩76、毛细管浓缩作用: (准同生白云化作用)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潮上带,在其表 层的碳酸盐沉积物中, 现在正在进行着准同生的白云化交 代作用77、白云化作用: 一定条件下,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78、硅岩: 自生硅质矿物含量超过 50%的沉积岩79、蒸发岩: 由于蒸发作用使水溶液高度浓缩而沉淀形成的,易溶盐类矿物占50%以上的沉积岩问答题1、碎屑物质在流水中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 书 172、沃克图解的解释及意义—— 书 183、碎屑物质在流水搬运过程中的变化—— 书 194、浪成波痕、流水波痕、风成波痕的比较 —— 书 31特点流水波痕 由定向流动的水流形成,见于河流和存在有底流的海湖近岸地带浪成波痕 由波浪作用于沉积物表面所形成, 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