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
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以某中学为例,探讨新课标语文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案例实施1. 案例一:阅读教学(1)教学内容:鲁迅的《阿Q正传》(2)教学目标:1)理解阿Q的形象特点,把握作品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Q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分组阅读,完成阅读笔记。
3)合作交流:各小组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主题。
4)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观看与《阿Q正传》相关的电影、纪录片,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2. 案例二:写作教学(1)教学内容:写一篇以“家乡变化”为题的作文(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变化图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指导: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如立意、选材、结构等。
3)学生写作:学生根据指导,完成作文。
4)互评:学生分组互评,互相学习、提高。
5)教师点评:总结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6)修改完善:学生根据教师和同伴的建议,修改作文。
3. 案例三:口语教学(1)教学内容:辩论赛(2)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2《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2《哦,香雪》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青春的时代印记——《哦,香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划分场景,概括小说情节。
2.通过语言、心理描写等品析人物的形象。
3.通过文本细读,理解“火车"、“铅笔盒”等的象征意义,体味小说主题意蕴。
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形象。
2.深入思考文本人物情感和思想主题,培养当代青年对于青春价值意识与时代的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校园文化节即将到来,我们班级准备表演课本剧《哦,香雪》。
作为班级成员,我们要群策群力,为课本剧表演贡献力量。
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一)作者简介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笨花》;中篇小说《麦秸垛》《对面》《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
(二)写作背景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创作于1982年。
改革开放第四年。
小说发表于1982年6月,并获得全国优秀短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影响。
铁凝的小说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痛苦与喜悦。
(三)积累字词皱褶(zhòu,zhě) 嘟囔(dūnang)吮吸(shǔn) 捂(wǔ)瞥(piē) 怂恿(sǒng yǒng)娇嗔(chēn)辗轧(niǎn yà)搡(sǎng) 窸窸窣窣(xīsū)隧(suì)道悸动:因为害怕而心跳得厉害。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百合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百合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难点:战争题材的审美体验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插入百合花照片,提问学生看到百合花会联想到哪些词汇。
明确:花语——顺利、心想事成、百年好合、纯洁、神圣;外形特点——清丽、淡雅、洁白2、引入新课标题《百合花》。
二、作者介绍1、以提问的方式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内容有:身份、代表作、写作特点。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补充介绍: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附图)。
明确: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1958年以《百合花》而踏上文坛,代表作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三、交流小说梗概,体味小说魅力1、分享预习时写的梗概。
2、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1)梗概中保留的内容为何?删去的内容为何?明确:保留了“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个人物;保留了带路、借被、救护、牺牲、献被等情节;删去了具体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内容。
(2)如此删改的理由是什么?明确:梗概的要义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要突出与主题紧密相连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核心原则是:留主干、去枝叶,只有去掉起辅助作用和修饰作用的内容,才能让读者明确小说的重点。
(3)梗概与原文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明确:小说的梗概往往能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情节和主要人物,省时省力。
但本篇小说原文更感人,因为这篇小说不是靠情节吸引人的,而是依靠梗概中被我们删去的内容。
(4)小组合作,分组分页寻找原文中打动人心的段落或语句,分享并说明原因。
示例: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
1秋天 第2课时 一等奖创新教案
1秋天第2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课秋天(第2课时)1.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横撇1个笔画。
2.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1.背诵课文。
2.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背诵课文。
复习旧知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你能把它们读准确,再试着给它们组一两个词语吗?(点名学生读生字并尝试给生字组一两个词语。
)探究新知一、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学习第1自然段。
1.理解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自己读,自己感受,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天气变凉了,树叶变黄了,叶子都落了。
教师:文中的“一片片叶子”能不能说成“一片叶子”呢?(出示图片。
)学生:不可以。
“一片片叶子”说明叶子有很多。
教师:这一片片叶子落下来的时候多像一只只飞舞的黄蝴蝶呀!让我们想象着叶子飞舞的样子,一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
(学生齐读课文。
)2.尝试背诵。
教师:试一试背诵这一自然段吧。
背诵的时候可以想一想天气、树叶的特点。
(学生尝试背诵。
)教师:你能借助填空,背一背吗?出示:天气(),树叶(),一()叶子()落下来。
(学生借助填空进行背诵。
)(二)探究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理解内容。
教师:读一读第2自然段,找一找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天空和大雁。
教师:天空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那么高,那么蓝。
教师:“那么”也就是“非常”的意思。
我们把它换成“非常”这个词再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把“那么”换成“非常”,学生齐读。
)教师:课文中说“大雁往南飞”,你知道它们为什么往南飞吗?学生:大雁是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
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
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
教师:它们是怎么飞的呢?学生: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教师:谁能上讲台画一画,大雁排成的“人”字和“一”字是什么样的?(点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3.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学习用观察记录的方法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的特点的。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回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从中寻找答案吧。
2.揭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品读感悟:(一)阅读第一部分,小组交流、讨论:(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交流,回答:1.说说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
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2.从下面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满"“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多而盛。
3.这段话中反复出现了“墙"表明了什么?暗示爬山虎是一种善于攀爬的植物。
4.猜测一下爬山虎还会爬到哪里?墙壁、花盆、岩石、屋顶……(二)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叶?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绿得那么新鲜绿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又多又密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美在动态之中,让人仿佛感受到风的轻柔,叶子娇嫩,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5篇
新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第1篇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个人,却求美不成反当众出丑,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希望能帮到你!【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问答法、讨论法、教师总结点拨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喜欢童话的同学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呀?读过安徒生的什么童话呢?(《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大家都读过安徒生那么多童话,那大家了解安徒生吗?有谁给老师谈谈安徒生的?(安徒生是十九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
童年生活贫苦。
他的一生写了160余篇童话。
刚刚同学们说到的《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都是他的名篇。
他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因为他的童话通常很幽默风趣,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当中的一些现象,告诉我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童话,大家知道是什么麽?(《皇帝的新装》)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童话并不直接说明一个道理,而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我们这篇文章是怎样揭示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的呢?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大家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分到角色的同学能够把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读出来。
①旁白:如作者给孩子讲故事,語气亲切、自然,語调平缓。
②皇帝:微胖、富态,語调傲慢,神情自负。
③骗子:油头滑脑,油腔清调,阿泱奉承。
④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語调迟缓,故作镇定。
⑤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
2《落花生》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落花生》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名称《落花生》教材分析《落花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一篇叙事散文。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讨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一生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课堂上我将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但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作者生活的背景有所不同,学生的认识就不再是圈于课文作者的观点,这就给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我将开展“实话实说”辩论会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计划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的方法,仿照课文写法,写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仿照课文写法,写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阅读法、对话法、引导教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min)复习检查复习上节课学生没有掌握的重点字词。
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朗读)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走进课文,深入体会花生的品质。
6我看【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
6 我看【2024秋统编九上语文精彩课堂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材解读+课时设计)】6 我看“我看"点明了诗歌的写作视角和诗歌的主人公“我”,运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
“我"看到了什么是怎么看到的标题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
诗人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标题,设置悬念,新颖别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者穆旦生卒年1918—1977 原名查良铮籍贯浙江海宁评价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作品风格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相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代表作品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1935年,穆旦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穆旦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
近似流浪的生活、国内如火如荼的抗战行动,影响着诗人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①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段解:“我"看到一幅美丽的春天原野图。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段解:“我”看到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3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②【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③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段解:面对春天的夕阳美景回首往事。
4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段解:表达对和谐生命的渴望。
5【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④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⑤段解:诗人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
1938年6月要点品析①【重点字】“揉"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揉”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风轻拂过草地的景象,表现了春风的轻柔。
【意象丰富】在第2节中,诗人选取飞鸟、晴空、流云、大地等多个温馨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和谐的夕阳落照图。
【大单元】11《葡萄沟》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1《葡萄沟》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级上册第四单元《葡萄沟》教学设计(第1课时)学习目标定位课标分析【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2.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 学习独立识字。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阅读与鉴赏】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默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通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
【表达与交流】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教案设计一等奖
4、爬山虎的脚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②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③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言语表达的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过程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2、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1
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10-3-12 | ---------------------浏览次数:40次小学语文《九色鹿》教学设计丁园园合肥市屯溪路小学《九色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精炼成语,感知全文。
1、指名填空,回忆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随机提问成语和文中人物联系)。
(课件出示:知图背弃千万不身将报恩义见忘恩如)二、“利”为主线。
1、过渡:《九色鹿》这篇课文中摆在调达面前的“利”又是什么呢?板书:见利忘义2、课件出示1: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
(指名读句子)(1)知道这句话中的“利”体现在哪个词上?(课件出示:利、重金悬赏)(2)同桌讨论:皇榜上会说些什么?(课件出示:皇榜若有人能将一只毛有九色,角白如雪的鹿猎来呈献,或报告鹿的行踪,我将以一半国土封赠,还将用大银碗装满金豆,用大金碗装满银豆作为赏赐。
)(3)指名读皇榜,这“利”指什么?(4)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臣民,面对如此巨利,你有什么真实的想法?3、调达见了皇榜怎么做了?(课件出示: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4、调达为什么觉得自己发财的机会来啦?想象一下当时他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5、调达看了皇榜,一心想到的是什么?但忘却的是什么?二、感“恩德”、体“誓言”。
1、感“大恩”,学生课堂自学。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轻声读课文2-5自然段,并思考如下问题:1、九色鹿对调达有什么的恩?2、调达发过什么誓言?)(课件出示: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三年级教研组语文学科教学设计单元人文主题“观察"阅读训练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作训练要素“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主备教师审核教师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6.金色的草地课型新授课时第二课时备课时间11.2教学内容解析以“细致观察”为核心,以“草地变化"为线索,借助圈画关键词,视频辅助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学习目标确定1.会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激发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美好情感。
重点与难点1.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
2.培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把你见过的蒲公英的样子讲给同桌听听。
关键问题解决学习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想每个时间点草地的样子。
学习评价设计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花朵()的蒲公英()的草地()地玩耍()地吹()地观察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1.这片金色的草地,那朵朵盛开的蒲公英花,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你能快速找到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两句话吗?(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2.课文中描写的哪些场景让你觉得有趣和可爱?请结合默读要求,独立学文。
(课件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勾画出体现草地可爱、蒲公英有趣的句子,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 3.你能用欢快的语调朗读课文吗?学生在默读中思考问题,并在旁边批注课文中描写的场景,如:兄弟两在草地上玩耍的场景仿佛在我们眼前,他们玩得多开心,笑得多灿烂啊!活动意图说明:使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激发学生探究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的欲望,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带领学生围绕中心去感受、品悟。
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通过勾画具体的语句来感受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五年级语文《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五年级语文《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1、五年级语文《落花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2、学会5个生学,正确选择本课中多音字的读音;理解19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的话。
2、对话朗读。
三、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找准重点段。
2、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文章的话。
3、理解体面、可贵、爱慕。
教学重点: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
上节课我们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第一段-种花生。
那么课文重点是哪一段呢?(第二段)哪几小节?(2—14)写什么?(谈花生)我们把这一段又分成哪两部分呢?(生答、课件、板书)这节课重点来学这一段。
二、学习重点段(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2—11小节思考:今晚的收获节,与以往有什么不同,看看有谁参加?出示:。
实在很难得。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天色不大好为什么父亲也来了?父亲和孩子吃饭很平常为什么用“难得”?父亲回来只是为了尝我们种的新花生?)简介当时背景。
(父亲当时在广东当差,平时公务很忙,很少参加家里的活动,所以父亲这次回来实在很“难得”。
那么父亲只是为了尝花生吗?我们学完就知道了。
)2、那晚父亲出了什么话题让我们说?(看课件)姐弟们怎么议论花生的好处?(板书)3、父亲怎么说?出示父亲的话。
齐读。
父亲拿花生和什么对比,分别用——画出写花生的词句,用——画出写桃子,石榴的词句。
完成比较表。
(见课件)通过比较你觉得落花生有什么特点?-------藏而不露、朴实无华——这就是花生的可贵之处吧!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父亲的话。
理解“可贵”的意思。
落花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呢?(二)学习第二部分过渡:父亲拿花生与石榴、苹果进行比较突出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是为什么呢?为了批评苹果。
石榴吗?用意何在?意在比喻做人。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一等奖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一等奖1、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体会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是故乡明等。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打出相应的幻灯片)二、简介: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
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现代作家。
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以“新课改下的语文教研活动”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
二、活动目的1. 深入理解新课改的理念,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2. 探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资源。
三、活动内容1. 专题讲座邀请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内容包括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通过讲座,使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课堂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学习他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通过观摩,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 课题研究围绕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开展课题研究,如“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等。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4. 教学案例分析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教学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研讨针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动实施1. 成立教研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
3. 邀请专家、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和示范课展示。
4. 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研讨。
5. 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形成书面材料,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五、活动效果1. 教师对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教学理念。
2.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4个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柄,蜗,萎”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叶柄,反面”等9个词语。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3、品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前文,介绍爬山虎的叶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第1、2自然段,这些词语都是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自己读一读,请你选一组词语介绍爬山虎的叶子。
(选第一组词)预设: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过了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点评:这位同学选用了第一组词语,介绍了刚长出来的叶子。
(选第二组词)预设: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全都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满墙的叶子漾起好看的波纹。
点评:说得真好,长大了的叶子真美呀。
2.再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叶子的美。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叶子的美。
二、图文阅读,学习“观察”。
1.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A、师:叶圣陶爷爷被满墙的叶子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一起读。
(出示: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B、是啊,叶圣陶爷爷想弄清爬山虎是怎么爬的,为了找到答案,他走近爬山虎,剥开叶片,仔细的观察,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今年,我注意了。
“注意”了什么,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呢?自己读读句子,句子比较难读,你可以多读几遍,自己试一试。
《金色的草地》 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金色的草地》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乐趣。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的细致观察。
3.以课文为依托,总结出“五感”观察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的细致观察。
2.以课文为依托,概括出“五感”观察法,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见过什么颜色的草地?预设:五颜六色的、绿色的、白色的从同学们的答案中,我发现咱班的同学都能做到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所以就连普通的草地的颜色也能说出这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这也告诉我们原来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变化,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够有所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金色的草地》去看一看这片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呢?2.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朗读课文,想象画面1.本来是绿色的草地,怎么会变成金色的呢?(课件出示第一段)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字正腔圆、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声音宏亮)3.指名回答。
预设原因:蒲公英盛开了。
一大片而非一根两根。
引导学生回答出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这是一大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
当蒲公英盛开时,远远望去,这一大片草地就像是金色的。
4.教师朗读,想象画面。
同学们你看到了这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了吗?现在请你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你所看到的画面。
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注意在想想画面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这样身临其境,画面则会更加丰富。
指名回答,谁能和我们分享分享你所看到的画面?中午,我轻轻推开窗,一大片金色的草地映入眼帘,让我太惊喜了!(这画面可真是太唯美/漂亮了。
)5.想象画面,齐读该段。
通过你的描绘,我的眼前仿佛已经浮现出来那一大片金色的草地,相信同学们也一样,让我们带着想象的画面,一起读一读该段,注意老师标红的字体,还要注意轻重缓急,读出情感。
新课改语文教研评课稿
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期开展了一次新课改语文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一堂公开课为基础,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评课,旨在通过评课活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以下是对本次教研评课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二、课堂展示本次公开课由我校青年教师张老师执教,课题为《背影》。
张老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亲情。
1. 导入环节:张老师以“背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温馨瞬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课文讲解:张老师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3. 课堂活动:张老师设计了“亲情卡片”的制作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总结提升: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并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家人。
三、评课环节1. 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张老师围绕“背影”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亲情,达到了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灵活:张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分析等,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3)关注学生情感:张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4)注重文本分析:张老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不足:(1)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部分教学内容讲解时间过长,导致课堂活动环节时间不足。
(2)课堂互动不足: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板书设计不够美观:板书设计较为简单,可以进一步优化,提高板书的美观性和实用性。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次教研评课活动,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6《我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我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我看》:春的赞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分析诗歌意象,感受诗人笔下春天的特点以及大自然的美和活力。
2.结合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的生命感悟,获得启迪。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人的生命感悟。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2 分钟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经典名篇《春》一文中对于春天的赞颂吗?“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其实啊,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春"都是生机和活力的象征。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现代诗人穆旦也特别喜欢春天,据统计,他的诗歌中以春为主题或涉及春的诗作多达32 首,约占诗作总量的四分之一。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穆旦的诗歌《我看》,看看诗人赋予春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命体验。
8 分钟___二、把握意象, 感受意境, 赏“自然之春”同学们,咱们已经学习了三首现代诗了,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我们一起回顾下:阅读诗歌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寻找诗歌意象,分析意象特点,感受意境画面,初步把握诗歌情感;然后,,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和关键词,以及借助必要的背景材料,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去阅读诗歌。
(一)初读诗歌,把握内容诗歌的标题是“我看",那么我看到什么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诗歌中哪些部分写的是“我看”。
朗读时注意语速、停连和重音。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 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写法。
4.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2. 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
3. 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
鲁迅先生的童年也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看他的童年故事。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1)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3)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南腔北调集》等。
(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作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2.字词积累(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朗读:窜(cuàn) 觅(mì) 跪(guì) 拗( ǎo) 攒(cu án) 敛(liǎn)确凿(záo) 轻捷(jié) 云霄(xiāo) 倘若(tǎng) 鉴赏(jiàn) 啄食(zhuó) 和蔼(ǎi) 恭敬(gōng)质朴(pǔ) 博学(bó) 渊博(yuān) 倜傥(tìtǎng)淋漓(lín lí) 盔甲(kuī) 绅士(shēn) 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2)解释下列词语:确凿:确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新课改观摩活动语文一等奖获奖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10-3-12 | ---------------------浏览次数:117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李银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中心小学
教学准备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师:有一座用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它是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的一个梦,这就是圆明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
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
(齐读课题)
!
二、感受辉煌,铺垫情感
师:作者曾在文中写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生接),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生接),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去感受它的辉煌。
(设计意图:这样的过渡语,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
)
1.细读2、3自然段
轻轻读读2、3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美丽划下来,做上批注。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间上。
”我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做上批注,加深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
这是孩子们用笔在思考,思考的结果留下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他们自己阅读的心里轨迹,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思考的过程,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话语。
2、交流反馈:学生可能不理解“众星拱月”这个词语。
理解“众星拱月”(看课件欣赏这种布局)
—
引读:圆明园也叫——;是由——;一些小园怎么分布的——。
3、感受园内建筑风格
第一次引读:
师:那么多的建筑各不相同,有殿堂,也有——;有“买卖街”,也有——;有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也有——;有民族建筑,也有——。
这么的建筑,作者用一个字“有”,你感受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里应有尽有,为下面学习它的毁灭作铺垫。
)
第二次引读:
师:园内建筑还各有各的特点,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
*
解释“买卖街”、“山乡村野”。
教师补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可以想像出园内不计其数的宫廷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
第二个分句“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封建帝王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里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
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马上把买卖街布置起来:宫监人等立即扮成商人、手工艺人、游人,各处响起叫卖声,做各种交易,很像个热闹的街市。
读着这些句子,你发现了这些句子是怎样排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排比这种表达方法的精妙。
)
此刻,漫步在这样的园内,你会说有如——。
大家听(出示这段话)
3、课外知识链接:
、
为了夺取财宝,英法联军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蓝瓷器,有的抢走绣花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宝的挂钟,有的背副大口袋,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大的口袋里装满了金条和金叶,有的身缠着织棉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外,抢劫外,被他们糟蹋的东西更是不计其数,房子里的绸缎、衣地,人走进屋里,可超过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子,另一些人凶狠的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
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部捣碎。
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的惨不忍睹,4、朗读指导: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有没有感受,有吗不用说,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想要说的感受,里去,谁来读
5、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烬。
此刻,你就站在这片废墟之上,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动笔写句。
(2).以捕排的形式组织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
(出示句子)因此,圆明园的毁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6、体会写法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和同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了课文内容之后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独具匠心,更能激起学生热史遗产的感情。
)
四、拓展练习,内化语言
1、课外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辩论赛:圆明园该不该修复
2、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设计意图;1、阅读教学不光要让学生从文本读进去,还要让他们想开去,,让他们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2、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板书设计:
圆
明应有尽有
园}损失不可估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
毁化为灰烬
灭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课作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