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病例分析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效果分析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11c40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e.png)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学效果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2型糖尿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的药学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的具体实施中,纳入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实验,对其基本资料进行了简单探析,确认患者符合研究入组条件,患者自愿参与;同时将采取“摸球法”对患者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在前一组中继续使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中则采用阿卡波糖配合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比较其具体疗效。
结果:分别围绕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更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联合治疗有良好疗效,可快速改善血糖、血脂水平,同时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2型糖尿病;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药学效果引言:糖尿病在近年来有比较高的发病率,属于一种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将其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高达90%。
因糖尿病的长期影响,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等情况,进而会引起代谢紊乱综合征,治疗难度高,很多患者需终身服用降糖药物。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均是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其中二甲双胍的应用范围广泛,但据实际情况看,单一的二甲双胍无法达到良好疗效,现阶段,一般将二甲双胍与阿卡波糖联合应用,本次研究中便围绕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下的药学效果进行了探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共计7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本次实验,时间为2021年6月至2022年9月,并采用“摸球法”对患者分组,最终将其分配为两个小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7例,经过对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来看,其中包括21例男性和16例女性,年龄41~76岁,平均(63.5±4.7)岁;观察组中则包括19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年龄介于44~75岁,平均(61.9±5.3)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檗碱降糖的病例分析
![1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檗碱降糖的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6ed26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0.png)
1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檗碱降糖的病例分析【摘要】本病例分析报道了一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檗碱降糖的治疗过程。
患者经过治疗后,血糖指标有所改善,并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
通过对病情的追踪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小檗碱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潜力,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该病例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为小檗碱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1例2型糖尿病患者、小檗碱、降糖、病例分析、病史、治疗过程、检测指标、疗效评估、副作用观察、治疗潜力、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治疗1. 引言1.1 背景介绍1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檗碱降糖的病例分析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高血糖状态。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数量已接近4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2型糖尿病占据了绝大多数病例,其发病往往与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小檗碱降糖的效果及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病史、治疗过程、检测指标变化、疗效评估和副作用观察的详细分析,评估小檗碱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潜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并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小檗碱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改善该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患者病史该患者为男性,现年58岁,体重80公斤,身高175厘米,BMI 为26。
患者有家族史,父亲和两个兄弟均有糖尿病史。
患者于10年前首次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当时血糖控制较差,经常出现高血糖症状。
患者长期口服二甲双胍治疗,但因药效不佳,血糖一直无法稳定控制。
患者在近期的体检中发现血糖明显升高,空腹血糖超过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达到8.5%。
患者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临床表现明显。
患者曾尝试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但效果不明显。
病例分析-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
![病例分析-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f7012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4.png)
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内分泌学员: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1-2],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的慢性并发[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其主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进而造成神经缺血、缺氧,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其次,年龄、病程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和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也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而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分为:1、针对病因治疗,主要包括(1)血糖控制;(2)神经修复;(3)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3],常用药物为前列腺素E1、已酮可可碱、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胰激肽原酶、钙拮抗剂和活血化瘀类中药。
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3、疼痛管理。
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病例特点:1.1、病史要点:该患于1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增高,空腹血糖7.2mmo1/L,餐后血糖未测,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未系统诊治,自行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控制尚可。
13年前于“桦甸市医院“就诊,复查空腹血糖8.0+mmo1/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诺和灵30R降糖治疗,监测血糖控制尚可(具体不详)。
10年前因血糖不理想在“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改用门冬胰岛素30(早30IU,晚20IU)降糖泊疗。
9年前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做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调整降糖方案联合二甲双胍片口服,并继续皮下注射门冬30胰岛素,自述血糖达标(具体不详)。
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5a244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9.png)
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6-01T12:29:10.3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2期作者:钟颖[导读]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钟颖武警四川省总队医院 四川省 乐山市 6140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
方法: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5月作为研究时间段,时间跨度1年,抽取期间本院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计40例纳入观察样本。
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给予格列齐特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格列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有效率、血糖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治疗后,糖尿病康复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少量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经过临床积极处理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标,用药安全性较高,避免了单一用药过量的风险。
【关键词】恩格列净片;格列齐特缓释片;2型糖尿病;有效率;不良反应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各种内分泌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就是其中最常见的慢性内分泌疾病,以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的临床表现[1],发生因素十分复杂,具有病程漫长、治疗难度高、并发症多的特点,长期血糖异常对患者全身器官均有较大影响。
2型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
针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以控制血糖、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为主,本文就此对恩格列净联合格列齐特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开展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6月到2022年5月作为研究时间段,时间跨度为1年,抽取期间本院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计40例纳入观察样本。
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疾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案例
![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疾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62b4a3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54.png)
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疾病患者的药学服务案例一、案例背景知识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并发症疾病本身、治疗药物等,往往会导致血糖升高或降低,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本案例就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多种疾病患者的药学服务实例,探讨该类患者的药学监护要点。
二、案例基本情况患者,女性,67岁。
BMI:23.7kg/m2。
入院时间:2011年3月30日,出院时间:2011年4月11日。
现病史:患者诊断“2型糖尿病”9年,当时给予“吡格列酮”15mg,每日1次,血糖控制尚可,20天后患者自行停药。
4年前开始给予吡格列酮和阿卡波糖治疗,血糖未监测。
1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少量白痰、憋气,就诊呼吸科门诊,诊断“肺间质纤维化”,给予硫唑嘌呤0.1g,每日1次,醋酸泼尼松40mg,每日1次治疗,遵医嘱激素逐渐减量,目前使用剂量为12.5mg。
近1周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无发热。
近期餐后血糖波动于13~23mmol/L,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
患者自发病以来有头晕、乏力、多汗,有四肢麻木、双下肢踏棉花感。
患者目前饮食、睡眠可,夜尿每日2~3次。
为调整血糖和全面评价并发症入院。
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BMI:23.7kg/m2。
双肺叩诊呈清音,右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
双下肢轻度水肿。
其余无异常。
辅助检查:随机指尖血糖(2011-03-29)14.0mmol/L。
既往史:15岁时患“结缔组织病”;高血压病史20余年,最高210/110mmHg,目前使用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62.5mg,每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于110~130/70~80mmHg;19年前行“乳腺癌”切除术;10年前患脑梗死。
家族史:父患有肺癌;3兄1姐均患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置史:否认。
入院诊断:①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②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③陈旧性脑梗死;④肺间质纤维化;⑤肺部感染;⑥乳腺癌术后。
2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病例分析
![2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39e04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77.png)
SUR1 β细胞,高血糖时关闭KATP,分泌胰岛素
SUR2A
心肌细胞,缺血时KATP开放,保护心脏免因动作
电势缩短受损
SUR2B 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血管张力,缺血时KATP开
放,血管舒张
• 对心血管潜在不良影响的差别
第二十四页,共58页。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节省胰岛素效果 在相仿降血糖效果条件下,释放的胰岛素较少
第三十一页,共58页。
阿卡波糖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并奏效
糖耐量低减(IGT)阶段
预防2型糖尿病,恢复正常糖耐量/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早期
血糖升高较轻,β细胞功能尚可,单独用药奏效
糖尿病中后期
可与各类降糖药联合用药取得效果
第三十二页,共58页。
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
• 对空腹血糖达250~270 mg/dl,显示葡萄糖毒性状态,立即用胰 岛素控制血糖,以迅速改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数月以后 可能改用或合用口服降糖药
★★
二甲双胍
★★
★
★
★
阿卡波糖
★★
★
★
★★
胰岛素
--- ★
★
★
★
他汀类
★★
---
★★
★
ACEI / ARB
★★
★
★
★
阿斯匹林
--- ---
---
维生素C/E
★
★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恶化 ★ 改善 ---缺少资料或无明显改变或不一致
---
第十二页,共58页。
★
Fonseca V, et al. Endocr Rev. 2004;25(1):153-75.
降糖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降糖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73eafab4daa58da1114a20.png)
降糖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目的探讨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对比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及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
結论降糖类药物联合降血脂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标签:降糖药;降血脂药;2型糖尿病;疗效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中多数为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病因主要因机体内胰岛素抵抗和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弱导致胰岛素缺乏,从而无法控制体内血糖水平[1]。
糖尿病人最常见的脂质代谢障碍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下降。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不仅要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另外控制患者的高血脂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控制达到一定效果可延缓或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此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
该次研究旨在探讨降糖类药物联降血脂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该院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测定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
所选患者中已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严重不全患者、对该次研究所选药物过敏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5.3±3.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6±1.2)年;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4.3±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1.6)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组间可进行比较。
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降糖药治疗,该次研究所选药物为吡格列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164),患者初始用药剂量为15 mg/d,1次/d。
艾托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
![艾托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620a2a3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1d.png)
艾托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艾托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价值。
方法抽取我院2021-05至2022-05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5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将其入院时间作为分组标准,将58例平分至两组,一组设为对照组,一组设为观察组,对前者开展盐酸二甲双胍治疗,对后者开展艾托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血糖水平,治疗前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性,而治疗后对比(p<0.05),差异明显,其中观察组水平更低;血脂水平,治疗前对比(p>0.05),无显著差异性,而治疗后对比则显示(p<0.05),差异明显,其中观察组水平更高。
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艾托格列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艾托格列净;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据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中的占比较高,其与1型糖尿病不同,这类患者仍会产生胰岛素,但不能有效利用,即“胰岛素抵抗”,因此,在药物治疗方案上,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差异性。
最新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只要没有禁忌症,患者不管糖化血红蛋白是否达标,都应该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 SGLT-2 抑制药[1],为了探究这类药物联合的治疗效果,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从中抽取58例作为观察对象,均于2021-05至2022-05入院,并依据其入院时间行分组处理,组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30岁-66岁,平均(54.33±2.13)岁。
观察组:女性患者16例,男性患者13例,年龄范围:29岁-65岁,平均(54.64±2.05)岁。
以上内容对比(p>0.05),无差异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剂量1.0~2.0 g,po( 随餐) ,qd。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两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672c52a8956bec0975e3aa.png)
药 物 与人 2 0 1 5年 1 月 第 l期 第 2 8卷 总 第 3 2 5期 M。 d , i e & p 。 p 1 J a y 2 o 1 5 v 。 I m e2型 糖 尿 病 的 临床 疗 效 分 析
梁 富 彬 ( 邯 郸 钢铁 集 团有 限 责 任 公 司职 工 医院 消 化 内分 泌科 河北
0 5 6 O 0 O )
。
摘要: 目的 : 研 究 分析 2型 糖尿 病 惠 者使 用二 甲双 胍 与 罗格 列 酮 联 合 治 疗 方 法 的 l 临床 疗 效 。 方 法 : 把 4 2 0例 自 2 O 1 2年 9月 至 2 O 1 4年 3月 到 我 院 进 行 治 疗 的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随机 平 均 分 成 两 个组 : 对照组 2 1 0例 和 观 察 组 2 1 0例 。 对 照 组 患 者 口服 二 甲 双胍 进 行 治 疗 , 观察组患者 1 2 1 服 二 甲 双胍 联 合 罗格 列 酮进 行 治 疗 通 过 观 察 比较 治 疗 前 后 两 纽 患 者 在 空 腹 血糖 、 饭 后 血 糖 和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水 平 上 的 差 异 来 评 价 药 物 疗 效 。 结果 : 药物治疗后对照组的显效率为 3 0 4 8 , 观 察组的显效 率为 4 1 . 9 0 ; 总 有 效 率 为 对照组 7 7 . 1 4 、 观察组 9 0 . 9 5 , 两 组 患 者 的 显 效 率和 总有 效 率均 差 异 显 著 。 两组 患者 的 空腹 血 糖 、 饭后 2 h血 糖 、 糖 化 血 红 蛋 白水 平 比治 疗 之 前 有 明 显 降 低 , 且 观 察组 的 降 低效果更明显 , 差 异 显 著 。在 发 生 低 血 糖 方 面 , 观 察 组 比例 为 1 . 7 9 , 对照组比例为 2 . 5 8 , 两组患者相比, 其 差 并 不 显 著 。结 论 : 在 治 疗 2型 糖 尿 病 时 , 二 甲 双 胍 与 罗格 列 酮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且 患 者 发 生 低 血 糖 的 几 率 也 不会 增 加 , 二 甲双 胍 与 罗格 列 酮 联 合 治 疗 2型 糖 尿 病 的 l 临床 效 果 显 著 关键 词 : 联 合 治 疗 2型 糖 尿 病 疗 效 随 着 人 们 的 生 活水 平 普 遍 提 高 , 饮食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导 致 糖 尿 病 患 者 比 2 . 2 m 糖 浓 度 与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例 在 逐 年 增 加 且 呈 年 轻化 趋 势 , 对 人 们 的 身 体 健 康 造 成 非 常 严 重 的 威 胁 。本 文 通 由 表 2数 据 可 知 ,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在 给 药 治 疗 后 空 腹 血 糖 对 照 组 ● 8 . 2 ±0 过 观 察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口服 二 甲 双胍 与 罗 格 列 酮 后 的 临 床 表 现 , 探 究 分 析 其 临 床 疗 5 9) mmo l / L、 观察组 ( 7 . O 3 ±0 . 5 4 ) mmo b / I ; 饭后 2 h血 糖 : 对 照组 ( 9 8 9 : ±1 . 1 6 ) mm0 1 / 效, 报告如下 : I 、 观察组( 8 . 0 1 ±1 0 9 ) r n mo [ / I ; 糖化m l 红 蛋 门水平: 对 照组( 7 . 5 1 ±0 . 7 9 ) 、 观 察 组 1 . 资 料 与 方 法 ( 6 . 0 3 士0 . 3 2 ) , 两 组 患 者 这 三 项指 标 均 比 治疗 之 前 有 明 降 低 , H观 察 组 的 降 低 效 1 . 1l 临床 资 料 果更明显 , 差 异 著 。 收集 4 2 0例 自 2 0 1 2年 9月 至 2 0 1 4年 3月来 我 院 进 行 治 疗 的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并 煎丝塞童鲍血糖浓度l et r oo l / I ) 与糖化血红蛋白{ 随机平分为两个组 : 对 照组 和观察 组。其 中: 2 1 0例 患 者 的 观 察 组 中 有 男 患 者 1 0 8 例, 女患者 l 0 2例 , 患者年龄 3 2 ~7 0岁 , 年t平均为 ( 4 8 3 4 ±5 . 1 5 ) 岁, 患者的病 程 4 个 月 ~ 9年 , 平均病程( 4 . 5 4 ±0 . 3 2 ) 年; 2 1 0例 患者 的 对 照 组 中有 男 患 者 1 O 5例 , 女 患 者 1 0 5例 , 患者 年 龄 3 4 ~6 9岁 , 年龄平均为( 4 9 . 0 7 ±5 . 6 5 ) 岁, 患 者 的 病 程 3个 月 ~ 1 0 年, 平 均病 程 ( 5 . O 4 ±O . 4 8 ) 年。观察组 与对照组 在性别 、 年龄 、 病 程 等 方 面相 比 较 均 无显著差异。 1 . 2治 疗 方 法 所 有 进 行 治 疗 的 2型 糖 尿 病 患者 除 了常规 控制 饮 食 外 还 要 加 强 身 体 锻 炼 。 对 照 组患者每天 ( = l 服二甲双胍 0 5 g= 次 。在 对 照组 给 药 基础 ‘ , 观 察 组 还 要 口 服 罗 格 列 酮 4 mg , 每 天 两 次 。所 有 接 受 治 疗 的 2型糖 尿 病 患 者 给药 治 疗 l 2 W。 1 . 3观 察 指 标 1 . 3 . 1效 果 判 定 显效判定 : 患 者 感 觉 无症 状 , 患 者 空 腹 时 血 糖 浓度 小 于 6 . 6 6 et r oo l / I . 患 者在 饭 后 2 h的血 糖 浓 度 小 于 8 . 3 3 mmo l / 1 , 患者的血糖浓度比治疗之前降低幅度入 j 二3 0 ; 好 组 比例 为 1 7 9 , 对照组比例为 2 . 5 8 , 两组 患 者相 比 , 其差异不显著。 转判定 : 患者感觉无症状, 患 者 空 腹 时 m糖 浓 度小 于 8 . 3 3 et r oo l / J , 患者在饭后 2 h的 3 . 讨 论 血糖 浓 度 小 于 9 . 9 9 mmo  ̄ / L; 无效 判 定 : 患 者 感觉 糖 尿病 症 状 无 改 变 , 【 f I L 糖 浓 度 末 达 到 糖 尿 病 患 者 常 有 多 种 并 发 症 的伴 发 , 严 重 圊 扰 r患 者 的 H常 生 活 , 严 重 时 对 患 者 前 面所 描 述 的标 准 J 。总 有 效 一显 效 +好 转 。 的生 命 造 成 威 胁 。 口服 = 二甲双 胍 可 以 抑 制 生 成 肝 糖 原 从 而 使 肝 糖 的 输 出 量 降 低 , _ L . 3 . 2观 察 指 标 在 临 床 上 是 一 种 常 见的 口服 降 血 糖 药 物 。 口 服 格 列 酮 可 以减 少 肝 脏 内糖 的 异 生 作 观 测 记 录观 察 组 患 者 和 对 照 组 患 者 在 给 药 治 疗 前 后 的 空 腹 血 糖 浓 度 、 饭后 2 h的 用 来 达 到 血 糖 浓 度 降 低 的 效 果 本 文 对 比 单 纯 服用 二 甲 双 胍 的对 照 组 和 联 合 服 用 二 甲 双胍 与 罗 格 列 酮 的 观 察 组 的 空 腹 血 糖 浓 度 、 饭后2 h的 血 糖 浓 度 、 糖 化 血 红 蛋 白水 血糖浓度 、 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水平 以 及 患 者 的低 血 糖 率 。 平 以及 患 者 的低 血糖 率 , 发现 联 合 服用 这 两 种 药 后 的治 疗 效 果 更 良好 。说 明 患 者 联 1 . 4统 计 学 处 理 建立数据库 , 利用 S P S S 1 3 . 0统 计 软 件 进 行 分 析 。在 数 据 处 理 过 程 中 , 计 量 资 料 合服 用 二 甲双 胍 与 罗 格 列 酮 具 有 协 同 作 用 , 且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几率也不会增加 , 采 用 两种 药 物 联 合 服用 的 治 疗 方 法 值 得 在 2型 糖 尿 病 的 临 床 治 疗 中推 广 运 用 。 和计 数 资 料 分 别 采用 t 检验 、 卡方 检 验 。 2 . 结 果 参 考 文献 2 . 1治 疗 效 果 [ 1 ] 昊胜 华 , 张春 玲 , 陈号海. 等 二 甲双 胍 对 肥 胖 的 原 发 性 高 血 压 伴 糖 耐 量 减 低 患 者 由表 1 数 据 可 以看 出在 规 定 的治 疗 时 间 内观 察 组 的 显 效 率 与 总 有 效 率 都 要 比 对 血 压 的 影 响 L J1 . 中 国 临床 药理 学 杂 志 , 2 0 1 2 , 2 8 ( 1 ) : 1 6 —1 9 . 照组高 , 且 差 异 显著 。 [ 2 ] 严婷 , 杨锐 , 余丹峰 , 等. 吡 格 列酮 二 甲双 胍 片 或 二 甲 双 胍 治 疗 对 2型 糖 尿 病 患 者 表 1 两 组 患 者 疗 效 评 比 的 多 种 脂肪 细胞 因子 的 影 响r _ 『 1 . 中华 内分 泌 代 谢 杂 志 , 2 0 1 3, 2 9 ( 6 ) : 5 0 9 5 】 1 . [ 3 ] 叶建红, 黎锋 , 刘天, 等 二 甲双 胍 对 代 谢 综 合 征 患 者 葡 萄 糖 代 谢 率 及 脂 肪 因 子 水 平 的 影响 j . 1华 中科 技 大学 学 报 ( 医学版) , 2 0 1 1 , 4 O ( 2 ) : 1 7 3 —1 7 7 .
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病例分析
![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0b569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5.png)
目录
• 病例介绍 • 联合用药方案 • 治疗效果评估 • 病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 张三
年龄:52岁
身高: 175cm
体重: 80kg
性别:男
职业:退休 工人
病情状况
病程
患者自述患糖尿病已10年,一直 以饮食控制为主,未使用药物治 疗。近半年来,血糖控制不佳, 出现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联合用药方案优缺点分析
联合用药方案优点
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更全面地控制血糖,减少单一药物剂 量,降低副作用风险。
联合用药方案缺点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用药复杂 度。
治疗方案调整建议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适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以 实现个体化治疗。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 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避免造 成进一步损害。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方案制定和 调整,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治疗 效果。
05
总结与展望
型糖尿病联合用药现状与挑战
现状
随着型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联合用药成为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目前,型 糖尿病联合用药存在药物选择有限、疗效不确切和副作用风险高等问题。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 动剂
起始剂量为每天0.6mg,分1次 服用,逐渐增加剂量至血糖控 制良好。
联合用药理由
磺脲类和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可以 协同作用,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
敏感性,更好地控制血糖。
胰岛素增敏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 -1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以改善 胰岛素抵抗,增强机体对胰岛素
的敏感性,降低血糖。
未来展望
磷酸西格列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磷酸西格列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7628e7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0.png)
磷酸西格列丁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采用磷酸西格列汀的治疗效果。
方法:择选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交替分组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予以二甲双胍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治疗,比较2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52.5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糖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孤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疗效好,值得借鉴。
关键词: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孤;2型糖尿病;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sitagliptin phosphat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reated from August 2020 to August 2022 were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40 cases in each group according to alternate grouping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tformin table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etformin combined with sitagliptin phosphate tablets. The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7.50%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52.50%), P < 0.05. The blood glucose of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sitagliptin phosphate combined with dimethyl-double solitary therapy can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good efficacy, which is worth learning.Key words: Sitagliptin phosphate; Dimethyl disolitar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urative effect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饮食的多样化改变,各种食物添加剂的食入,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涨【1】。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28163e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5.png)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分别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摘要】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是两种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物,分别属于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
二甲双胍则是一种降糖药,通过降低血糖生成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治疗糖尿病。
联合应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本文对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案在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性良好。
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是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案。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利格列汀、格列美脲、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联合治疗、临床疗效、安全性、药理作用、研究意义、临床应用、研究建议、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2型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
在糖尿病治疗中,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利格列汀和格列美脲是两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来提高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而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合成和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更好地调控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联合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病例的观察和数据的分析,我们旨在验证利格列汀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是否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胰岛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诊断2型糖尿病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的病例探讨
![新诊断2型糖尿病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的病例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1af65e1f01dc281e43af022.png)
-1.06
-30
-35 -34.5
-40
-28.5
-2
二甲双胍 500 mg, tid (N=114)
-1.76
基线 9.47%
基线 9.32%
二甲双胍500 mg, tid + 阿卡波糖 50 mg, tid (N=115)
一项印度前瞻性,平行,开放性,多中心,阳性药物对照研究比较固定剂量阿卡波糖和二 甲双胍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耐受性.共纳入5个中心, 229例患者,治疗12周
三个月后 FPG 5~6mmol/L, 2hPG 7~9mmol/L HbA1c 7.1% 患者腹胀好转,未发生低血糖症
六个月后 HbA1c 6.6% 患者腹胀缓解,未发生低血糖症
病例体会
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效果明显 阿卡波糖不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机制互补,既降低了空腹血
201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机制互补是降糖药物联合 应用的前提
Joslin糖尿病学
不同机制的降糖 药物联合应用, 可以使降糖作用 叠加,同时,减 少不良反应
磺脲类 格列奈类
肝脏
减少肝糖生成
双胍类 噻唑烷二酮类
Journal of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 2010 ;58 (11):679-682
感谢聆听!
阿卡波糖联合 二甲双胍机制互补,获益更多
二甲双胍
抑制肝糖 的产生和 输出2
阿卡波糖
延缓小肠 碳水化合 物吸收1
主要降低 空腹血糖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417ffa0066f5335b81216b.png)
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分析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针对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7例进行观察,收治时间为2014年1月—2017年10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43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单纯二甲双胍治疗,针对治疗组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阿卡波糖治疗,对比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
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指标水平、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91%)与常规组2型糖尿病患者(13.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
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阿卡波糖;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效果2型糖尿病又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35~40岁以后的群体中,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糖尿病现象,部分患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产生过多,但效果较差或体内胰岛素相对缺乏导致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肥胖、轻度乏力、口渴、多尿、头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
2型糖尿病患者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将会导致微血管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不利于患者预后,因此有效的治疗方式尤为重要,临床中一般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药物控制,维持患者血糖水平的正常与稳定[2],该院针对2014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治疗分析,分别实施单纯二甲双胍治疗及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旨在分析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针对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7例进行观察,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常规组4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20例,年龄分布在36~76岁之间,均值为(55.26±5.10)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4.63±2.14)年;治疗组4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19例,年龄分布在35~78岁之间,均值为(55.59±5.26)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4.50±2.27)年。
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不全病例分析
![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肾功不全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a6dab2da38376bae1fae41.png)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用药原则中国专 家共识
控制滤血过压率—下—降首、选浮血肿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降压,血压控制不佳者可加用其他降压药。伴高血压的DN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V期13:0晚/80期m糖m尿H病g以肾下病;有,明尿显毒蛋症白尿和(或)肾功能损害者,血压应<125/75 mmHg。
糖尿病对肾脏的影响
治疗原则: DN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控制体重、糖尿病饮食、戒烟及适当运动等。尤须注意低 I期蛋:白高饮滤食过。期糖尿病患者从DN Ⅳ期起,每天摄入蛋白0. 8 g/kg体重;若GFR开始下降
,则蛋白的入量为每日0. 6~0.8 g/kg体重。蛋白质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II期:正常白蛋白尿期(<30mg)
4片
3/日
口服
纠正贫血
多糖铁复合物胶囊 150mg
1/日
口服
降糖方案的调整
门冬胰岛素 早4u、中4u、晚4u、基础12.4u
出现低血糖症状
门冬胰岛素 早4u、中4u、基础6.2u
停用胰岛素,监测血糖
?
伏格列波糖 0.2mg 、3/日
D1-3测血糖空腹4.8-8.9mmol/L,餐 后2h血糖6.2-15.2mmol/L
建议:24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结果提示:空腹血糖4.2-4.9mmol/L,餐后2h 血糖5.2-9.9mmol/L。有低血糖点位发生, 最低血糖2.2mmol/L。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603d0549649b6649d747be.png)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分析研讨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从该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4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疗效92.50%高于对照组60.00%,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比较两组患者HbA1c、2 hPG、FPG指标,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比较两组患者HDL-C、TG、TC指标,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DL-C高于对照组,TG、TC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建议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采用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可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和血脂水平,疗效突出,值得推广。
标签:二甲双胍;阿卡波糖;2型糖尿病;血糖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则为2型糖尿病,且发病率高,现已发展为危害人们身体和心理的世界性疾病之一。
有资料报道结果显示[1],因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近几年,此疾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可能性高,若不及时控制血糖水平,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
现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采用注射胰岛素、降糖药物,常见药物则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已有临床实践证实,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突出,与单一给药比较,联合给药治疗,患者血糖控制更为良好。
但仍有学者对此持有异议。
为此,该研究纳入该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组重点讨论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治疗效果。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从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
病例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级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级病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3ddb39676a20029bd642da5.png)
降压药物的选择
β受体阻滞剂(酒石酸美托洛尔)
适应症:伴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 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 率发挥降压作用。 脂溶性: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水溶性:阿替洛尔。水脂双溶性: 比索洛尔、阿罗洛尔。 禁忌症:心源性休克、末梢循环灌注不良、严重的周围血管疾病、哮喘及喘息性支 气管炎。 不良反应:心率减慢,心脏传导阻滞,血压降低,心力衰竭加重、抑郁、失眠
2型糖尿病特点
病例分析
基本信息
➢毕某,男,83岁,身高165cm,体重75.0kg,BMI:27.55㎏/㎡, 腰围93.0cm,臀围101.0cm
主诉
➢口渴、多饮、多尿10年,乏力、恶心1个月
现病史
➢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症状。5年前开始 皮下注射诺和灵50R早28u、晚18u,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片500mg、 3/日,阿卡波糖片50mg、3/日治疗,血糖控制在空腹7.08.0mmol/L,餐后血糖未测。近1个月出现乏力、恶心,监测血糖空 腹10.0-13.0mmol/L,餐后2小时13.0-17.0mmol/L。2014-05-21于 我院门诊查糖化血红蛋白12.10%,为系统诊治入院。
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级病例分析
主要内容
• 疾病简介 • 病例分析
疾病简介
• 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旧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简称NIDDM)或成人 发病型糖尿病(adult-onset 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特征 为高血糖,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
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5e6033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b.png)
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方法:从我院选取122例二型糖尿病患者,均分两组,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施行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通过数据可知,干预前两组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并无太大区别(P>0.05),在干预后,两组数值具有组间对比意义,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改善血糖情况。
【关键词】阿卡波糖片;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1](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为慢性代谢疾病,高发于中老年,患者患病后需要长期服药,二甲双胍是T2DM治疗中较为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物,但会出现许多副作用,故而本文探讨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对于二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此试验将从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临床病例122例,采用Excel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各61例的两组患者,分别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男女分别为30例、31例,年龄46岁~70岁,平均年龄(53.31±4.16)岁;研究组患者男女分别为29例、32例,年龄48岁~69岁,平均年龄(53.82±4.35)岁;两组患者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对照组:施行二甲双胍治疗。
研究组:采用阿卡波糖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体如下。
二甲双胍:爽能二甲双胍格列本脲片(Ⅰ)(生产企业: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697;药品规格:10片*3板/盒),用法用量:最初给予患者2次/d,1片/次,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进行给药,饭前服用或与饭同服,日最大剂量不可超过8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要改善餐后高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奈类 快速胰岛素:Lispro,Aspart
• 主要改善空腹血糖
睡前NPH、Glargine、Detemir
不同联合降糖疗法的评价标准,效果及安全性
• 非结局性指标 (临床及实验室)
–血糖控制良好程度
基础及餐后血糖全面控制 能否长期维持血糖稳定(HbA1c)
• 对器官损害的危险因子的影响
–尿白蛋白排量,血PAI-1水平等
• 反映炎症因子的指标
–C-反应性蛋白 (CRP) –血基质金属蛋白-9 (MMP-9)等
药物联合方案的选择
近期收益:血糖达标控制 远期收益:致死、致残率下降
治疗成本、不良反应
患者依从性等
控制餐后血糖是血糖全面达标控制的重要部分
– IGT阶段心血管危险已经显著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高 血压患者大多合并高血糖 – 亚洲人群糖尿病尤其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者众多(DECODA 研究、上海社区人群调查等) –餐后高血糖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血糖药物按作用机制分类
• 胰岛素及类似物 • 磺脲类、格列奈类 • 二甲双胍 比较成熟的新型降糖药
α-糖苷酶抑制剂 格列酮类
GLP-1 类似物,DPP-IV抑制剂
PPAR双靶点(γ、α)制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 皆作用于KATP钾通道
应用时只选其中一个品种,必要时可换品种 不合用 2 种磺脲、2 种格列奈或磺脲+格列奈类 如合用并不能提高疗效,反失去每一品种的特点
高胰岛 素血症 内皮功 能失调 纤溶异常/血 炎症 栓前状态 微量白 蛋白尿 高同型半胱 氨酸血症
IMT
餐后高 血糖
生活方式
促胰岛素分泌剂 TZD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胰岛素 他汀类 ACEI / ARB 阿斯匹林 维生素C/E
★
☆ ★ ★ ★ --★ ★ ---
★
---
★
---
★
---
★
★
--★
★
餐后 血糖
未控制的高血糖
血糖 (mg/dL)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相对功能 (%)
胰岛素水平
大血管并发症 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病史(年)
0 5 10 15 20 25 30
Adapted fro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Center (IDC) Minneapolis, Minnesota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的原则
以血糖为中心 全面控制代谢异常及多种危险因子
UKPDS:超重糖尿病患者HbA1c的变化
9
HbA1c (%)
8
常规饮食治疗 格列苯脲 二甲双胍 胰岛素 氯磺丙脲
7
6
- 0.25 0 2 4 6 8 10
年
UKPDS 34, Lancet 1998; 352: 854-65
• 血糖升高与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
• 降低血糖可降低并发症发病率
• 单一药物治疗效差,逐年减退;需要及时采 用联合药物治疗
UKPDS以后,2型糖尿病降糖治疗的进展
• 血糖控制目标的强化
– 空腹血糖 – 餐后血糖 – HbA1c < 100 mg/dl, < 140 mg/dl < 6.5 %, < 7.0 % < 126 mg/dl
2型糖尿病药物联合治疗的实施策略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策略
• • • •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要求和原则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阿卡波糖在联合用药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
肥胖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250 200 150 100 50 0 -10 -5
糖尿病诊断
• 强调及早联合用药 • 降糖药新品种、新剂型问世 • 各型联合用药经验的积累
ADA, AACE、IDF 及中国血糖控制目标
生化指标 ADA1,2 <7 mg/dl mmol/l AACE3 < 6.5 IDF4 (欧洲) < 6.5 mg/dl mmol/l 中国5 < 6.5
HbA1c(%)
mg/dl mmol/l
-基础生物化学研究:高糖毒性与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Funagata Diabetes Study/DIS研究/RIAD研究/檀 香山研究/临床荟萃分析等 -干预研究:STOP-NIDDM研究、MeRIA研究
2型糖尿病联合药物治疗策略
• • • • 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要求和原则 口服降糖药物解析 阿卡波糖在联合用药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onseca V, et al. Endocr Rev. 2004;25(1):153-75.
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恶化 ★ 改善 ---缺少资料或无明显改变或不一致
口服降糖药物的代谢效应
电势缩短受损
血管平滑肌细胞,调节血管张力,缺血时KATP开 放,血管舒张 • 对心血管潜在不良影响的差别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节省胰岛素效果
在相仿降血糖效果条件下,释放的胰岛素较少
• 对体重的中性作用
• 重度低血糖的发生率较少
• 降血糖的“胰外作用”,不依赖于促胰岛素释放的作 用 • 降糖以外的效果(抗氧化应激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
双胍类
格列酮类
胰岛素增敏剂
作用机制及重点有别 二甲双胍:主要抑制肝糖异生及肝糖输出 格列酮类:主要提高胰岛素对肌、脂肪组织的敏感性
此二类药联合应用明显强于单用其中一类
二甲双胍
• 以抑制肝糖输出为主
• 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作用均有作用
• 对血脂谱也有改善
•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
• 单用甚少引起低血糖 • 降低PAI-1等炎症指标 • 不增加体重,有轻度降体重作用,肥胖患者效果显 著
–对血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明显增加,中度增加,影响不明显 使胰岛素下降 对HOMA β细胞功能测验长期的影响
–对血脂谱的影响
TC,LDL-C,HDL-C,TG
–对血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轻度降低,显著降低
联合降糖疗法的评价标准
• 对体重的影响
–明显增加,轻度增加 –不变,稍减
• 低血糖
–发生率 –严重程度
磺酰脲类
格列奈类
磺脲类新品种、新剂型、新认识
• 格列齐特,缓释剂 格列吡嗪,控释剂 格列美脲 • 磺脲类受体(SUR)结合位点的差别 结合及解离速度的差别
• 不同组织SUR结合的选择性
SUR1 β细胞,高血糖时关闭KATP,分泌胰岛素 SUR2A SUR2B 心肌细胞,缺血时KATP开放,保护心脏免因动作
体重 LDL-C 小而密LDL-C HDL-C TG FFA 高血压 PAI-1 CRP 噻唑烷二 二甲双 促胰岛素 α-糖苷酶 酮类药物 胍 分泌剂 抑制剂 或↑ 或↓ ↑ 或↓ ↓↑ 或↓ 或↓ ↓ ↑ 或↓ ↓ 或↓ ↓ ↓ 或↓ 或↑ 或↓ ↓ ↓ ↓
↓ ↓
↓ ↓
2型糖尿病联合降糖疗法的原则
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常见心血管危险因子
• 高血糖(空腹+餐后)
• 高血压 • 脂代谢紊乱 • 超重/肥胖 • 吸烟 • 中心性脂肪堆积等 • • • • • • • • 高胰岛素血症 内皮功能失调 纤溶异常/血栓前状态 血管炎症 微量白蛋白尿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血管壁异常 餐后高血糖等
现有药物对非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
UKPDS:2型糖尿病单一药物疗效
• 单用格列本脲、氯磺丙脲(A组)、胰岛素(B组)、二
甲双胍(肥胖)(C组)
– HbA1c控制在7%以下病例
A(%)
3年 50
B(%)
47
C(%)
44
6年
9年
34
24
37
28
34
13
联合和单独用药在HbA1c达标率的比较
平均HbA1c值 8.8% 8.5% 8.7%
阿卡波糖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并奏效
糖耐量低减(IGT)阶段
预防2型糖尿病,恢复正常糖耐量/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早期
血糖升高较轻,β细胞功能尚可,单独用药奏效
糖尿病中后期 可与各类降糖药联合用药取得效果
胰岛素用于2型糖尿病
• 对空腹血糖达250~270 mg/dl,显示葡萄糖毒性状态,立即用 胰岛素控制血糖,以迅速改善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数月 以后可能改用或合用口服降糖药 • 重症监护病人呈高血糖者,应激高血糖,原潜隐糖尿病,强化 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可降低死亡率 •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Lispro 或 Aspart 用于餐前,超长效类似物 Glargine 或 detemir 作为基础补充可模拟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 泌 • 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 (1 种或 2 种 ) 及时合用睡前 NPH,按需调量, 必要时全天用胰岛素,有利于改善β细胞功能
< 6.0 < 7.8
mg/dl
mmol/l
空腹/ 90–130 餐前血糖
餐后血糖 < 180
5.0–7.2 < 110 < 140
< 110
NA
< 6.0 NA
79-110 4.4-6.1
< 10.0
NA
NA
睡前血糖
110–150 6.0–8.3
NA
NA
NA
NA
NA
NA
1Standerd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5; 28(Suppl. 1):S4-S36. 2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02; 25:S35–S49. 3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Endocrine Pract 2002; 8 (Suppl. 1):40–82. 4European Diabetes Policy Group. Diabet Med 1999; 16:716–730. 5《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P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