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人与生物圈
自然地理学《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二叠纪古生物
三叠纪古生物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生 物
新生代古生物
人类的出现
第四节 生态系统
r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成的统一体。 即: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 质-能量系统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环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 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组织—维管束
Ø 分为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 祼子植物 被子植物
(四)后生动物
Ø 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Ø 细胞
组织
器官
器官系统
Ø 重要特征——运动
Ø 异养型——植物、动物、寄生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多级嵌套结构 结构特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Ø 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 范围内,向上或向下都逐渐减少。
Ø 主要集中在海平面及地面附近
如:浅海区——1500种鱼类
850种
200-1000m,
只有150种
1000-4000m,
陆地上 0-500m, 约51.6%
约20%
500-1000m ,
1000-2000m,
陆地面积随海拔的变化
地表的光强大于地下和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 大光强越小,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光 合作用的强弱。生物圈结构上的亲光性反映了 太阳辐射对于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温控性
Ø 热带生产率高于寒带
生物圈结构上的温控性,是指生物圈的结构特征受 到温度分布控制的性质,反映了温度或者热量对于 生物的影响。
五、生物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七年级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第四节《单细胞生物》
6 课堂小结
单细胞生物
形态:倒转的草鞋
常见种类 草履虫
1. 纤毛 运动
2. 表膜 呼吸
3. 口沟 摄食
结构 及作 用
4.食物泡 消化吸收 5. 胞肛 排出残渣
6. 伸缩泡 , 收集管 出废物
收集排
7. 细胞核 生殖遗传
8.细胞质
有益
与人类关系 有害
7 课后拓展
学完了本节课的知识,你是否感叹于单细胞生物 的结构竟会如此精妙,请你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一个草履虫的模型吧!
草履虫的对应结构
需要营养 能进行呼吸 能排出废物
细菌等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 通过食物泡消化
草履虫聚集在培养液表面; 通过表膜呼吸
收集管和伸缩泡排除多余的水分
口沟、食物泡、胞肛 表膜
收集管、伸缩泡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遇到棉花纤维会后退
能生长繁殖 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当草履虫生长到一定大小时会通过 分裂产生新个体
3.下列关于图中四种单细胞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B )
A.1和4的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B.四种生物均能进行细胞分化 C.2是草履虫,可净化水质 D.都能独立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二、实验探究题 4.下图表示在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培养液,在右侧的培养液中加入少许 食盐,然后把这两滴培养液连通起来。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四节人与生物圈
生物圈 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Ⅰ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分类及各类群的主要 7.生 生物的 特征
Ⅰ
物的 多样性 植物、动物、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保
多样
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Ⅰ
性 生物进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Ⅰ
化
生物进化的观点
Ⅱ
距今3000多年前
水草丰美 牛羊成群
死 亡 之 海
距今30多年前
思考1: 结合资料1,从生态因素(生物、非生物)的角度 分析:库布齐从草原变成沙漠的原因是什么?
老鹰
山鸡 草原沙蜥
蝗虫
蚂蚁
响尾蛇 鼠
梭梭 甘草 沙柳
食物链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胡杨
杨柴
沙柳
梭梭树
时7
8
16
19
2017
11
26
34
库布奇沙漠东缘植物种类
库布奇沙漠生物多样性增长近10倍
金翅雀
苍鹭
草原沙蜥
2014年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苍鹭在沙漠中集中繁殖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是有生命的!
死亡之海
绿植成片
库布齐沙漠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穿沙公路”
思考2:
甘草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其与沙漠环境相 适应?
思考2:
甘草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沙漠环境相适应? (用荧光笔进行标注)。
甘草是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及根状茎 具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补脾益气等的功效,是 我国传统的中草药材之一。多分布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马春英等发现甘草叶片表面具有角质层和毛 状体,廖云海等发现甘草叶片的上下表皮具有厚角 组织和腺毛,而且还发现其叶肉细胞中有吸水性较 好的胶囊细胞,甘草叶片表皮的气孔均有较大的孔 下室可造成较湿的小环境。刘艳等认为轻度的干旱 胁迫使得甘草幼苗根冠比加大,另有研究发现甘草 具有发达的直根系,地表下水平生长的根状茎能够 形成强大的根状茎网,根和根状茎均有厚的木栓层, 木栓层具有绝热和耐酸作用,此外根状茎具有发达 的机械组织。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课件《生物圈中的人
03
人体具有一系列生理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体温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等。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
人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人体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如对冷、热、高 海拔等环境的适应。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可以通过生理和行为上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如长期生活在高海 拔地区的人会逐渐适应低氧环境。
肌肉系统
肌肉是人体运动和维持姿势的重要组织,通过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人体肌肉 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类型,各类型肌肉在人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神经系统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具有 感受、传递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神经 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 络,实现神经系统对身体的控制。
脑与脊髓
生物圈中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生物,从微生物到人类,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与其它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
02
人的身体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概述
消化系统是人体内负பைடு நூலகம்摄取、消 化、吸收和排泄食物的器官总称 。它由口腔、食管、胃、小肠、
大肠等部分组成。
消化过程
食物在消化系统的过程中,通过 物理和化学方式被分解为小分子 物质,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 ,这些物质可以被身体细胞所吸
循环过程
循环过程中,血液通过心脏的收缩和 舒张作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 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回收废物和二氧 化碳。
03
人体结构与功能
骨骼与肌肉
骨骼系统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支撑结构,具有保护内脏器官、维持身体姿势等功能。人体 骨骼分为头骨、脊椎骨、肋骨等部分,各部分骨骼协同工作,保证人体正常生 理功能。
七年级生物第四节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3.血液变化 静脉血就成为含氧丰富的__动_脉__血___。 4.气体交换过程简式
肺泡
氧气
血液
二氧化碳
5.意义 血液不断从肺泡中获得___氧_____,并排出__二_氧__化_碳__。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知识点三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定义: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典例]下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过程a与b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 B.气体c代表二氧化碳,气体d代表氧 C.与血管乙相比,血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氧 D.血管乙中的血液进入心脏时最先进入右心房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解析] a、b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c表示二 氧化碳,d表示氧气;血管甲是肺动脉,血管乙是肺静脉,与血管乙相比,血 管甲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血管乙表示肺静脉,其中的血液进入心脏 时最先进入左心房。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重难探究 解决问题 探究点 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情景展示】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试管中,用塑料管向其中 一个试管里连续吹气。分析下表: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其他气体
呼出气体 79.00% 16.30% 4.50% 0.20%
吸入气体 79.00% 20.90% 0.04% 0.06%
第四节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课内小结
人体 内的 气体 交换
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肺泡 结果: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氧气
血液
二氧化碳
氧气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教案)
济南版生物七年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单元二学科生物年级七学习目标1.描述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微生物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
重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小猫种鱼的故事,小猫把鱼种在了地里,它想到了秋天获得更多的鱼。
想一下1.小猫春天把鱼种到土壤里,秋天会有收获吗?【不会】2.秋天到了,小猫不仅没有收到更多的小鱼,之前种下的小鱼也不见了,小鱼到哪里去了呢?【鱼被微生物分解了】按生活常识解释引出兴趣讲授新课在动植物的体内外,在土壤、空气、冰川、大海、沙漠中,到处都有微生物存在。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细菌和真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在砧板上、在抹布上细菌和真菌是非常多的。
有些细菌在极端环境中还可以生存。
如海底的古细菌、火山口的细菌等。
地球上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动物细菌的广布让学生知道微生物的分布范围每天都要排出许多粪便,生物圈却并未因此垃圾堆积如山,这主要归功于生物圈中的一些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一、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观察: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讨论:1.绿色植物生活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物质来自(大气)水、无机盐等物质来自(土壤)2.各种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生物圈中的动物体内的有机物是哪里来的呢?【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从而得到现成的有机物】4.为什么自然界中生物遗体、粪便等会消失呢?【被腐生微生物分解】5.腐生微生物分解生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会产生什么呢?【二氧化碳、水、无机盐】6.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各种生物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并能适应环境,又都能影响环境。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粪便为生,可将动植物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归还到大自然中,绿色植物再利用它们制造有机物。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1.2.4生态系统 教案
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土壤,水等等。
(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通过设问:“老师精心准备的几个瓶子里的生物,为什么有的仍然生机勃勃,而有的却非常遗憾地死亡了呢?”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提问:“(1)那么你们看到了什么?谁能试着到黑板上写出他们的名字吗?(2)能否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帮助总结出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关于分解者的有关知识,教师可适当提示:“如果海螺或者小鱼排出粪便,会不会污染海水呢?这个小小的生态瓶有没有自己的解决方法呢?”引导学生讨论:如果缺少了其中的某一组成部分,生态瓶将无法保持平衡状态,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对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
并介绍自然界中的常见生态系统。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仔细观察生态瓶。
学生板书写出其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不同生态瓶的区别和生存状态,积极思考并讨论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先派代表发言,再做小组间补充。
总结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通过学习得出结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也离不来周围的环境。
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教师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提问,看似自然又“处心积虑”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迫切想解除心中的疑问。
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新知。
在经过充分的铺垫后,将抽象的生态系统概念的总结放在最后,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分布特点。
(重难点)⑵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重难点)⑶能够绘制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在本节课上课前要求学生完成:本节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并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有目的的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工作。
【课中讲解】本节课的整体思路:地球的结构分为:(1)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方式:地震波(1)地震波的分类:横波(S波)和纵波(P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地震波的特点:横波左右摇晃危害大纵波上下抖动危害小2、不连续面(根据教材P25图1—21,速度变化明显的地方)莫霍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古登堡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1)地壳:在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部分。
它是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①深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约6千米。
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硅镁层:地表上层②分层:硅铝层:地表下层(2)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其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且自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它是岩浆的发源地②岩石圈: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但需注意:岩石圈它不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的一个圈层.(3)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组成地核的物质:铁和镍.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固)和外核(液)。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海伦市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四节输血与血型同步练习新版新
4.4.4输血与血型一、基础演练1.安全输血应该()为原则。
A.以O型血为主B.以B型血为主C.以同血型为主D.以AB型为主2.某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为多少才能引发生命危险( )A.1200~1500 mLB.800~1000 mLC.600~700 mLD.400~500ml3. 下列哪种血型不属于ABO血型?()A.AB型B.A型C.O型 D.Rh阴性血型4. 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健康的原因是( )A.损失2 00ML的血液,对人体丝毫没有影响B.损失的血细胞和营养成分在不久之后会得到补充C.少量损失血量有助于健康D.血液的减少可以促进人体造血5. 输血时如果血型不符,可能会造成受血者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A.引起中毒死亡B.红细胞凝集成团,妨碍血液循环C.血小板破裂,使血液凝固D.使血浆发生沉淀,血液无法循环二、拔高过关6. 献血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下列有关献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B.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献血C.提倡公民自愿献血D.一次献血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7. 高峰、杜鹃、张成、姚远四位同学检验血型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为不发生凝集,“×”为发生凝集)请你根据表格判断四位同学的血型依次为()。
A.A型、B型、O型、AB型B.O型、B型、A型、AB型C.O型、A型、B型、AB型D.AB型、B型、A型、O型8. 下列关于输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输血时应该以输同型血为原则B.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危及的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大量输入O型血C.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危及的情况下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少量输入O型血D.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危及的情况下,除AB血型的人外,其他血型的人都不可以输入AB型血9. 以下有关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B型血的病人可以接收AB型的血B. 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C. 正常人的血液中血浆约占25%,是一种淡黄色液体D. 紧急时一个健康的O型血的成年人可以给A型血的病人献血200ml。
北京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十四章《第四节人与生物圈》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与生物圈”为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构成、功能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物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3.通过讲述生物圈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产生学习生物圈的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介绍生物圈的概念、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生物圈的基本知识。
a.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
6.创新评价,注重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圈的概念、构成和功能。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三、课堂讲解
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等。
七年级生物下册 电子教材 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电子教材新人教版电子教材-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本节讲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的关系。
第二节:人的生殖本节浅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试管婴儿,探讨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青春期本节讲述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如何应对。
第四节:计划生育本节探讨计划生育的意义和实施情况。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本节介绍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本节讲述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本节介绍绿色食品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营养师。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本节讲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和保护作用。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本节介绍肺部的结构和气体交换过程。
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本节探讨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森林浴、有氧运动和高压氧治疗的作用。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本节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本节讲述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本节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发现。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本节探讨输血和血型相关的知识,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心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医生。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本节讲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以及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的相关知识。
第二节:人粪尿的处理本节介绍人粪尿的处理方法和相关知识。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本节探讨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能力,以及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的相关知识。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本节介绍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奇的CT——X 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本节讲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相关知识。
第四节:激素调节本节介绍激素调节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以及XXX组织我国科学家率先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故事。
八生物下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课后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知能演练提升一、能力提升1.人的性别决定于下列哪个时期?( )A.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受精卵时B.生殖细胞形成时C.胎儿发育过程中D.胎儿生殖系统形成时2.人体的以下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的是( )A.精子B.卵细胞C.男性的体细胞D.女性的体细胞3.有耳毛这种性状,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不能传给女儿或孙女,则可推测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A.X染色体上B.Y染色体上C.常染色体上D.细胞质中4.正常情况下,人体下列细胞中可能不会含有X染色体的是( )A.男性的生殖细胞B.女性的生殖细胞C.受精卵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5.只要人的受精卵中含有一个SRY基因,该受精卵就发育成男孩,此基因在受精卵中通常位于( )A.常染色体上B.X染色体上C.Y染色体上D.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6.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8号个体与5号个体的Y染色体相同B.8号个体的Y染色体一定来自1号个体C.8号个体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3号个体D.8号个体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4号个体7.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病因是21号常染色体多一条,此病男患者的染色体组成是( )A.44条+XYB.44条+XXYC.45条+XYD.46条+XX8.一名妇女怀孕,B超检查为“双胞胎”。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人的性别是由精子中的性染色体决定的B.一个胎儿的染色体来自父亲,另一个胎儿的染色体来自母亲C.若双胞胎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都为男孩的概率为50%D.若双胞胎由两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则都为男孩的概率为25%9.已知马蛔虫体细胞内有两对染色体,下列图示能正确表达马蛔虫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组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③④10.某对夫妇先后生育了两胎,全部是女孩。
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该女子所产生的卵细胞全部含有两条X染色体B.该男子所产生的精子全部含X染色体C.两次都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在一起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出现11.下列对人性别遗传的描述,合理的是( )A.相貌相似的双胞胎姐弟,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B.成年男性产生的精子一定含有Y染色体C.成年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中有23条性染色体D.双胞胎的性染色体组成不一定相同★12.下图为某人的一个体细胞及其染色体组成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B.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C.此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条+XXD.图中的1~22为常染色体,a为性染色体13.左利手(惯用左手)与右利手是一对相对性状,且存在隐性关系(基因用R、r表示)。
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4、下列哪一项疾病不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 A )
A、新冠肺炎
B、扁桃体炎
C、手足癣
D、小麦叶锈病
15、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C )
A、寄生生活的细菌
B、共生生活的细菌
C、腐生生活的细菌
D、芽孢
16.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形成的?( A )
A.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二、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细菌引起人和动物患病 真菌使人患病 真菌使植物患病
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方式是? 寄生
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 物的体内或体表,吸取后者的营养物质来维 持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叫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叫做寄主,也叫宿 主。
结核杆菌引起肺结核
生物的遗体被谁分解了?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它们分解后产生了什么物质?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
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这些物质又能被谁吸收和 利用?
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 制造有机物。
豆科植物的根瘤
在豆科植物的 根瘤中,有能够固 氮的根瘤菌与植物 共生。根瘤菌将空 气中的氮转化为植 物能吸收的含氮物 质,而植物则为根 瘤菌提供有机物。
根瘤是
与
共生
形成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
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
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促进生物圈中的碳循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将动、植物尸体、 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
考点2
被绿色植物再利用来制造_有__机___物__。
2. 促进生物圈中的氮循环 (1)固氮作用: 有些微生物将空气中植物不能直接吸 收利用的氮气固定下来,转变成可以被植物利用的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时目标课标要求重要指数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答案:A解析: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答案:D解析: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C.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不连续面D.通过卫星拍照技术获得的信息答案:C解析:地球内部的信息,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
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不连续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4.下列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答案:A解析:自地面向上,大气层可以延伸到数千千米的高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倍。表面重力是地 球的0.89倍,表面 压力是地球的90倍, 表面温度480℃。 大气厚,主要成分 是二氧化碳。
天王星
• 距大阳28.71亿
千米,公转周期 84.07年。半径 27900千米,是 地球的4.37倍。 重量是地球的 14.56倍。表面 重力是地球的 0.8倍,表面温 度-185℃。大气 主要成分氨气、 水和甲烷。
我 国 生 物 多 样 性 面 临 的 威 胁
人工纯林
围湖造田
沙漠化
森林、湿地变 农田
草原过载退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破坏:许多河湾、湖泊 湿地改造成农田。森林贮量骤减、 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
毁林开荒
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系统,
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泥石流 泥石流
沙尘暴
猎杀——物种灭绝
人口多
地 面 沉 降
城市、工业、尤其是汽车的发展,使人类对 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世界为争 夺石油资源而战争不止。
(四)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由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不断扩大物质需要,这与有限的资源造 成尖锐的冲突,人多地少,必然导致人们开 垦荒地,其结果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 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 生。
地球—我们唯一的家园
生 物 圈
10千米 22千米 10 2 千米 海平面
多种气体
大气圈 (底部)
昆虫、鸟类 细菌
生 水圈 物 圈 (大部分)
海洋、湖泊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是截然分开的吗?
动物、植物、细菌等
土壤
岩石圈
(表面)
动、植物
细菌、真菌等
• 生物圈具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 营养物质 • 阳光 • 空气 • 水 • 温度和生存空间
水星
• 距太阳最近的行星,
约0.58亿千米。公转 周期87.96天。半径 2439千米是地球的 0.38倍。重量为地球 的0.055倍。表面重力 为地球的0.378倍。几 乎没有大气,表面温 度为-160℃~450℃。 • 虽然称为水星,但实 际上水星并没有水
金星
• 距大阳1.08亿千米, 公转周期244.68天。 半径6052千米,是 地球的0.95倍。重 量是地球的0.815
海水污染
河水污染
大量海生动物死亡
大量鱼死亡
水资源污染,生灵涂炭
饮用水的污染,对以此为 生的居民造成极大的伤害, 救救孩子! (长期饮用含砷量严重超 标的地下水造成砷中毒)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 泪”!!!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能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 源物质,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 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 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 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口爆炸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粮食不足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人口对水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不可 缺少的物质,而地球上淡水资源 有限。人口增长必然会造成水源 的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对水的需求量更大,而工业 的发展对水的消耗,工业废水处 理不当,农药的使用导致对淡水 的污染,加之人们节水意识不强, 使水资源更加短缺。
我国1949年以来6次人口普查数据 年份 1953年 人口
601938035 723070269 1031882511 1160017381 1295330000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1370536875
分析资料: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各需要的时间
年 1830年 l930年 1962年 1972 人口(亿) 增加数(亿) 10 20 30 40 10 10 10 约100 32 13 时间
木星
•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 星。距大阳7.78亿千 米,公转周期11.86 年。半径71398千米, 是地球的11.194倍。 重量是地球的317.89
倍。表面重力是地 球的2.54倍,表面压 力是地球的0.5倍, 表面温度-145℃。大 气厚,成分主要是 氢和氦。
冥王星
• 距大阳59.13亿千
米,公转周期 248.53年。半径 1350千米,是地 球的0.21倍。重 量是地球的 0.0017倍。表面 温度-220℃。大 气厚,主要成分 冻结的甲烷。
地球
•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
有生命的星球。地球 距大阳1.5亿千米,公 转周期365天。半径 6378千米,重量是 5.974×10的21次方吨。 表面温度-30~45℃。 大气成分主要是氮气 和氧气。
为什么地球上会存在生命?
地球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温度适宜,有水、有富含氧 气的大气层,最难能可贵的是亿万年来地球未发生过 毁灭性的大灾变!因此经过这样一个漫长的时期,地 球上就孕育出了原始生命。并开始了生命的不断地 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的演化过程.最终孕 育出了人类这朵最灿烂的宇宙生命之花!
火星
• 距大阳2.28亿千米, 公转周期1.88年。半 径3397千米,是地球 的0.5326倍。重量是 地球的0.71倍。表面 重力是地球的0.38倍。 表面温度-130~ 30℃。大气稀薄,成 分主要是二氧化碳。
土星
• 太阳系中一颗最美丽、
密度最小的行星。距大 阳14.27亿千米,公转周 期29.46年。半径60000 千米,是地球的9.41倍。 重量是地球的95.17倍。 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07 倍,表面压力是地球的 0.5倍,表面温度-150℃。 大气厚,主要成分氨气 和氢气
得出结论: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
界人口的基本相同。我国人口约占世界 人口的22%。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一)、人口对耕地的影响:
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1951年 我国耕地1.08亿公顷,人均0.19公顷。到了 1981年我国耕地下降到0.99亿顷,人均只有 0.10公顷。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均占 有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引起粮食问题。
• 分析下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 利用下表数据分析说明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 率逐步降低 • 目的在于说明世界人口是能够控制的。
年份
人口(亿)
净增1亿所 需的年限
54 6
64 7 10
69 8 5
74 9 5
81 10 7
88 11 7
95 12 7
2005 13 10
——控制人口数量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赤潮
温室效应导
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
致冰山融化
病 虫 害 增 加
海
洋
风 暴 增 多
异常气候
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 义务
1、控制人口 2、防治环境污染 3、保护生物资源
就地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 区。我国现已建立3000多个自然保护区,其 中有16个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 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 降低的现象。在人口密集的城 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 现在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人 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 因此,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 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 为人为祸患。
酸雨
因酸雨致死的树木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 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 长期掠夺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
青海可可西里自净山自然保护区
新疆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1985年
1999年
50
60
10
10
10
14
思考: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对比世界人口的增长 情况,对中国人口增长你得出什么结论?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世界人口在人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口的增长一直很缓慢,从 18 世纪以后,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据统计 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