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微乳液的定义和特点微乳液是一种由水和油相组成的胶体系统,其中水相被包裹在油相微粒中,粒径一般在10-200纳米范围内。
微乳液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微乳液由于其小颗粒尺寸和特殊的制备工艺,可以在常温下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渗透性:微乳液的微粒尺寸与皮肤细胞相当,能够更好地渗透到皮肤中,使药物更有效地吸收。
•透明度: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使其在化妆品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微乳液的形成是由于胶体系统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表面活性剂可将水相和油相结合形成微粒。
微乳液的形成过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说明:1.胶团生长阶段:在水和油相混合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聚集并形成胶团。
2.胶团束聚合:胶团在界面上自发地形成束,这些束能进一步纳米化为微乳液的胶束。
3.胶束的稳定:由于胶束表面的增加,胶束会带有亲水头和疏水尾部,从而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系统。
3. 微乳液的应用3.1 药物传递微乳液在药物传递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微乳液的小颗粒尺寸和高渗透性,它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作用效果。
微乳液在口服、皮肤贴敷和注射等药物传递途径中都有应用。
3.2 食品工业微乳液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乳化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供更好的均匀分散性和稳定性,改善食品质感和口感。
3.3 化妆品由于微乳液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渗透性,因此在化妆品中被广泛使用。
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乳液、防晒霜等产品的基础配方,提高化妆品的渗透性和活性成分的吸收效果。
3.4 农业领域微乳液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农药、肥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面。
微乳液可以提高农药的渗透性和作用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微乳液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溶剂法、高能搅拌法和研磨法等。
•溶剂法:将油相和水相溶于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慢速加入高效搅拌器进行搅拌和乳化,最后去除残余的溶剂。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化妆品微乳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妆品配方,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
2. 化妆品微乳液的原理化妆品微乳液基于乳液的特性,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组成,使得油水两相能够均匀分散并形成微细乳液粒子。
具体原理如下:2.1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剂是化妆品微乳液中起关键作用的成分之一。
它具有两性结构,能够降低油水界面的张力,并促使油水两相混合均匀。
同时,表面活性剂还能减少乳液粒子之间的吸引力,保持乳液的稳定性。
2.2 乳化剂的选择在化妆品微乳液配方中,选择适当的乳化剂是非常重要的。
乳化剂能够降低油水两相的界面张力,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乳化剂会对乳液的稳定性、质地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2.3 乳化过程乳化过程是指将油相和水相混合并形成微乳液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先将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两相混合,并通过搅拌等方法使其均匀分散。
最终得到的乳液具有微细的粒径,稳定性好。
3. 化妆品微乳液的应用化妆品微乳液在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洁面乳化妆品微乳液可以用作洁面乳的配方。
微乳液的粒径较小,能够更好地将油脂和污垢带走,并且清洗时较为温和,不易对皮肤造成刺激。
3.2 乳液化妆品微乳液还可以用作乳液的配方。
微乳液中的水相能够为皮肤提供水分,而油相则能够起到柔润皮肤的作用。
微乳液的质地轻盈,易于被皮肤吸收。
3.3 防晒霜化妆品微乳液还被广泛应用于防晒霜的制作中。
微乳液的乳液粒子非常细小,能够均匀分布在皮肤表面,并在皮肤上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3.4 护发素化妆品微乳液还可以用作护发素的配方。
微乳液能够将护发素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包裹在乳液粒子中,使其更容易与头发接触,发挥更好的护发效果。
4. 小结化妆品微乳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妆品配方,通过调节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组成,能够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粒子。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been summarized.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收稿日期:2003-12-16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提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
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
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
微乳液的制备实验报告
微乳液的制备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制备微乳液,并考察不同因素对微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改变溶剂种类、表面活性剂用量和温度等条件,制备出具有较好稳定性的微乳液,并通过测定其粒径和浓度等参数来评估其品质。
引言:微乳液是一种介于乳液和胶体之间的稳定分散体系,具有优异的溶解和扩散性能。
在化妆品、药物传输和油田开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制备微乳液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溶剂,以及控制条件。
实验方法: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正庚烷、正己烷、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粒度分析仪等。
2. 分别取一定量的正庚烷和正己烷作为油相,加入不同剂量的SDS 或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
3. 在恒温槽中将油相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以一定比例混合,搅拌一段时间,形成预乳液。
4. 将预乳液置于差示扫描量热仪中,逐渐升温至60℃,记录温度与热流变曲线的变化。
5. 将样品取出,利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微乳液的粒径。
6. 重复实验步骤2-5,改变不同条件下的表面活性剂用量、溶剂种类和温度,制备不同的微乳液样品。
结果与讨论:根据差示扫描量热仪的结果,我们发现微乳液在升温过程中出现峰值,表明微乳液的相变温度。
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微乳液的相变温度下降。
这是因为表面活性剂的存在使油相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提高了微乳液的稳定性。
同时,随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微乳液的粒径也逐渐减小,表明微乳液的分散性能得到改善。
我们还发现不同的溶剂种类对微乳液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正庚烷和正己烷的混合用作油相时,微乳液的稳定性较好,相变温度较低。
而当使用单一的正庚烷或正己烷作为油相时,微乳液的稳定性较差,相变温度较高。
这是因为正庚烷和正己烷的混合能够提供更多的碳链长度,增加微乳液的稳定性。
温度对微乳液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微乳液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稳定性得到改善。
这是因为温度的升高能够促进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运动,增加微乳液的稳定性。
微乳液、囊泡体系的制备及其在胰岛素制剂中的应用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乳液、囊泡体系的制备及其在胰岛素制剂中的应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化学指导教师:***20070601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微乳液留样观察30天,未见分层、絮凝和浑浊;用离心机以1500~2000(r/rain)的转速离心10分钟,微乳液不分层而且维持澄清透明。
该微乳体系稳定性较好。
3.3.10荧光扫描利用胰岛素内源性酪氨酸残基具有荧光的特点,测定胰岛素磷酸盐缓冲液的荧光光谱,激发波长为280nm,扫描范围为200-400nm,观察是否有最大吸收峰。
将一定量的胰岛素微乳液(m(Tween80一Span80/n-Butylaleoh01):m(ethyl-oleate):m(H20)=38:50:12)和m(Tween80-span80):m(butyl—butyrate):m(H20/ethan01)=30:58:12磷酸盐缓冲液同上法进行扫描观察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胰岛素含有51个氨基酸,其中A14和A19的酪氨酸可产生荧光,经扫描得发射峰位为302nm(图中1线)。
其余两线为胰岛素微乳液的荧光扫描图谱,在302nm处无吸收峰。
说明胰岛素微乳液中胰岛素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1)胰岛素被包裹在微乳液的内部,(2)胰岛素以表面吸附或部分插入微乳液中,但其荧光发射基团未暴露在微乳液的表面.图2-25胰岛素溶液及载药微乳液荧光扫描光谱andinsulinloadedmicroemulsionFig.2-25Fluorescenceabsorptionspectraofinsulin4本章小结本章根据载药微乳的要求,制备了W/O型微乳液,并研究了其基本性质,得出以下结论:1.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选用Tween80/Span80混合体系,根据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我们选择Tween80.Span80/乙醇/丁酸乙酯/水(I)和Tween80.Span80/iE丁醇/油酸乙酯/水(II)两种W/O微乳体系作为胰岛素的载体。
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探讨
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探讨化妆品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品。
在化妆品的生产过程中,微乳液是一种常用的配方类型。
微乳液能够提供良好的稳定性、适用于不同肤质和具有良好的触感。
本文将探讨化妆品行业中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包括物质选择、工艺参数和应用领域。
首先,物质选择是制备微乳液的重要步骤之一。
一个好的微乳液配方需要选择适合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
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中起到稳定乳液结构的作用。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油相和水相是微乳液中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油相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油脂,如植物油、矿物油或硅油。
水相可以选择纯净水或水溶性活性成分。
其次,工艺参数的选择对微乳液的稳定性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温度和搅拌速度是两个重要的工艺参数。
温度的选择应根据所用表面活性剂的特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调节。
高温能够加速乳化过程,但会导致部分表面活性剂变性,从而影响乳液的质量。
搅拌速度会影响乳化时间和乳状液的粒径。
较高的搅拌速度能够促进乳化反应,并使得粒径更小,从而提高微乳液的稳定性。
在微乳液的应用领域方面,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乳液的良好稳定性使得其成为化妆品行业中常用的基础配方。
例如,具有适宜粒径的微乳液可以用于制备乳液、乳霜和乳化霜等产品。
微乳液还可以作为载体,使得活性成分更容易被皮肤吸收,达到更好的疗效。
此外,在护肤品、彩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等领域中,微乳液也被广泛应用。
总结起来,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是一个涉及物质选择、工艺参数和应用领域的复杂过程。
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调节适当的工艺参数,微乳液可以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微乳液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乳液、乳霜、乳化霜等各类产品。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可以提高化妆品行业中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品牌企业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微乳液制备方法应引起重视,以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品牌优势。
微乳体系组成及其在采油中的作用
微乳体系组成及其在采油中的作用李 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 11042105)摘要:随着国内对油气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复杂油气藏开发技术的提高,低渗油气藏的生产开发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国内各大油气田分布着广泛的低渗油气资源,如何有效的开发此类难动用油气储量、提高低渗油气藏采出程度成为油气田开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微乳液超低X 力驱油在目前EOR 技术中普遍认为是机理最复杂但又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技术,它具有混相和似混相驱的驱油效率,同时流度远较气驱有利,克服了早期油田普遍采用碱水驱而造成的碱耗量大而且难于达到起动残余油所需的低X 力的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微乳液在一定的浓度下能降低地层岩石与外来流体的界面X 力,并减少入井液体与管壁的摩阻。
因而易于液体高效返排,减少油气层伤害。
同时,微乳液添加剂形成的纳米乳液液滴能有效进入岩石微小孔隙,提高增产液与地层的接触效率,降低储层的水锁效应和防止结垢。
从而在油气田压裂增产方面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然而,其致命的缺点是化学剂费用太大,限制了其在油田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乳液 混相驱 超低界面X 力 表面活性剂 胶束 毛管数0 引言早在1927年,阿特金森就发表了用肥皂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专利,二十多年以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了表面活性剂溶液驱油实验,再次肯定了界面X 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1954年,奥杰达将活性剂溶液的驱油效率与σ∆p ⁄联系起来,他指出,当σ∆p ⁄接近零时,驱油效率可达到100%。
但是,活性剂溶液驱油技术有明显进步是在1962年以后。
1962年,戈佳迪和奥尔森发表了微乳液混相驱油专利。
他们的微乳液使用水、NaCL 、活性剂、助活性剂和油五种组分配置成的。
至1969年,泰伯进一步研究了残余油饱和度与毛管数∆p Lσ⁄之间的关系,当毛管数增加至一定值时,残余油起动,足够大的毛管数可使残余油饱和度降为零。
研究发现,油滴起动的最高极限界面X 力是σ=1.4*10−3mN/m 。
微乳的制备与应用
染色法 : 取相同体积的微乳液 2 , 份 同时分别加入苏丹红 成的自由能及其相转变的条件而支持热力学理论。 染料 和亚 甲基蓝染料溶液各 2 , 观察 , 滴 静置 如蓝色的扩散速 这些理论 因其各 自 限性都不 能完整地解释微乳 的形 成 局
度大于红色 , 则为 WI O型微乳 ; 反之则形 成 OW 型微乳 ; I 二者 速度相同 , 则为双连续型微乳液 。 2制备方法 电导法 : / 型微乳应带 电荷 , O型微乳应不带电荷。 OW W/ 21HL . B法 按文献【 定方法恒温 2 。测定 。 慨 0c 表面活性剂 的 H B值对微乳 的形成至关重要 , L 一般认 为 折光率 : 粒径 : 采用粒度分布仪测定微乳粒径。 表 面活性剂的 H B在 47 L ~ 时可形成 W/ O型微乳 , 1 ̄0 在 42 时
北方药学 2 1 年第 8 01 卷第 8 期
4 1
乳处方 , 考察 5种吸收促进 剂对 吲哚美辛原药及微乳 的促渗作 参 考 文 献 用。 结果表明, 微乳 中 Ce rh r H6 rmop o 0与 L bao 的比例为 1 『] or ,c uma Tasaetw tri— idses n: R a rsl : 1 aT P S hl n JH.rnprn ae—n o i ro s H l p i 2时 , / 微乳 区最大。 OW 月桂氮酮是 吲哚美辛微乳的最佳透皮促 teoepti hdo mi l [ .a r,9 312 12 . h loa c yr— e l JN t e 14 5 (0 ) h ee ] u 进剂 , 用量为 5 %时渗透 速率 为(3 22 0w ・ -h 4 累 [ D ne snI Ln ma . h e nt no com l o J 7. +. )ga 2 -2h 2 ail o , ld nB T edf io f r us n[ . 5 3 m .1 ] s i i mi e i 】 C l is n uf e ,9 13 3 1 o o dS r cs 18 :(9 ) ld a a 积渗透量 可达 10  ̄ / 70 g m。 c 朱 晓亮等[ 1 7 1 绘制伪 三元相 图考察 不 同( 面活性 剂, [] 通过 表 3吴顺 琴 , 李三鸣 , 国斌 . 及其在 药剂 学中的应 用阴. 赵 微乳 沈 助表 面活性剂 ) 值对利多 卡因微 乳 区形成 的影 响 , 根据微乳 区 阳药科 大学学报 ,0 3 2 ( )3 1 3 5 2 0 ,0 5 :8 — 8 . 面积大小选择 制备利多卡 因微乳 的最 佳 K m值 ,测定 利多卡 [ 陈华兵 , 4 ] 翁婷 , 杨祥 良. 乳在现代 药剂 学 中的研 究进展 田. 微 2 0 ,5 8 :0 — 0 . 因微乳 的粒径 大小及粒径分布范 围 ,测定利多 卡因微乳 的理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0 4 3 ( )5 2 5 6 化特性 , 对利多卡因微乳 的形态 及体系类型进行电镜观察。 【] 5寇欣. 乳给 药 系统的研 究进 展 [. 微 J 天津 药学 ,0 5 1 ( ) ] 2 0 ,7 6 : 张建春等【选用油酸正丁酯租 肉豆蔻酸异丙酯作 为油相 , 49. l 8 1 聚山梨醇 酯作 为表 面活性剂 ,正 丁醇和正戊醇作 为助表面活 [ 陈宗淇 , 闽光. 体化 学[】 6 】 戴 胶 M. :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 ,95 18: 2 4. 性剂 , 在制备三元相 图的基 础上 , 考察 微乳 的组分对微 乳形成 34 —3 5 的影 响 , H L 用 P c法测定微乳 中环磷酰胺 的含量 。 [ 顾惕人. 面化 学[ . 7 ] 表 M] 北京: 学 出版社 ,9 98 — 2 科 19: 9 . 8 张琰等【 用 V l 5为表面活 性剂 , 醇类作 助表 面 [ 张正 全 , o2 p 短链 8 ] 陆彬 . 乳给 药 系统研 究概 况【 . 国医药工业 杂 微 J中 】 活性 剂与不同的油相 , 用伪 三元相 图法筛 选微乳处方 , 采 研究 志 ,0 13 ( ) 3— 4 . 2 0 ,2 3 : 9 12 1 表 面活性 剂、助表面活性剂及油 相等因素对微乳 区形成大小 【】 才 武 , 丽 霞 . 乳 液 的 微 观 结 构 、 备 和 性 质 【 . 西 民 9蒋 张 微 制 J广 ] 的影 响, 考察 了甘 草酸二铵微乳 的稳 定性。 族 学院学报 ,9 8 4 4 :0 3 . 1 9 ,( ) — 3 3 陈菡等【通过溶解度实验 、 嘲 处方 配伍 实验和伪三元相 图的 【O崔正 刚. 乳化技 术及 应 用【 .匕 : 国轻 工业 出版社 , l] 微 M] 京 中 j 9 绘制, 以乳化时 间、 色泽为指标 , 筛选 油相 、 表面 活性剂 、 助表 1 99. 面活性 剂的最佳搭配和处方 配比 ,结果发现葛根 素在微乳 中 [1李干佐 , 1] 郭荣 , 秀文. 乳液的形成 和相 态【. 王 微 J 日用化学工 ] 业 ,9 9 5 :0 4 . 18( ) — 5 4 的溶解度最高可达 7 .1 / 。 71mg mL 5微乳制剂的缺 点 [2 ̄ - , 1] 平 马晓晶 , 陈兴娟 . 微乳液 的制备及 应用【. 学工程 J化 ] 尽管在提高生物利用度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 但其存在 的问 师 ,0 ,0 ( ) 1 6 . 20 1 12 : — 2 4 6 题不容忽视。首先 , 微乳 中使用高浓度 的表 面活性 剂和助表 面 [3杨锦 宗, 1] 兰云军. 乳状 液制备技 术及其发 展状 况【 . 细 微 J精 ] 活性 剂 , 它们大多对 胃肠道 黏膜有刺激性 , 对全身有 慢性毒性 化 工,9 5 1 ( ) 一 1 1 9 ,2 4 : l . 7 作用 。 因而一方面应努力寻找高效低毒 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 [ 】 , . 1 张琰 刘梅 甘草酸二铵微乳制备 工艺研 究[解放军药学学 4 J 】 活性剂 , 另一方面可采用改 良的三角相 图法研究微乳形成 的条 报 ,0 8 2 ( ) 4 — 5 . 2 0 ,4 2 : 8 10 1 件 。通过优化微乳 的工艺条件 , 寻找用最少 的表面活性剂和助 [5I 1]  ̄家药典委 员会.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药典【】 京: s 匕 化学工业出 20. 4 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 的方法 。另外 , 通过外力 如高压乳匀机促 版 社 。0 5附 录 4 . 使微乳形成 减少表面活性剂和助表 面活性剂 的用量也 是一个 [6廉 云飞 , 1] 李娟 , 平其能 , 严菲. 美辛微乳的制备及 经皮吸 吲哚 有效的办法 。 其次 , 微乳稀释往往会 由于各相 比例改变 , 使微乳 收研 究[ . 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0 5 3 ( ) 4— 5 . ] 2 0 ,6 3 : 8 1 1 1 破坏 。因此 , 口服或注射后 , 乳被大量的血液和 胃液稀释 后 , 『7朱 晓亮, 微 1] 陈志 良, 国锋 , 李 曾杭 . 多卡 因微 乳的制备及 电镜 利 如何保持微乳性质和粒径的稳定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阁 o 观察[ . 医科 大学学报 ,0 62 ( ) 1 - 1. J 南方 ] 2 0 ,6 4 : 5 5 7 5 6总 结 [8张建春 , 1] 李培 勋 , 王原 , 陈鼎继 , 徐凤玲 , 黄旭 刚. 酰胺微 环磷 微乳 作为一种 新 的药 物载体 , 定 、 稳 吸收迅 速完 全 , 能增 乳制剂 的研制[ 中国 医院药学杂志 ,0 3 2 ( ) — 1 J ] 2 0 ,3 1 : 1. 9 强疗效 , 降低毒副作用 。其 口服、 注射 、 鼻腔 给药 、 给药均 [ 】 透皮 1 陈菡, 9 钟延强 , 鲁莹. 素微乳 的制备[. 葛根 J药剂学 ,082 ] 20 ,6 有很大潜力 。随着研 究的不 断深入 , 微乳在药剂学领域将有更 ( ) 0 . 3: 0 2 广 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 到广泛应用 ,必将 成为一种重 要的药 [0应娜 , 高通 . 2 ] 林 微乳的研 究进展及应 用叨海峡 药学 ,0 8 2 2 0 ,0 () 2— 2. 9 : 6 18 1 物传递系统 。
微乳液的配制及相态筛选数据处理
微乳液的配制及相态筛选数据处理一、微乳液的概念及应用微乳液是指在水相和油相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其中水相和油相都呈透明或半透明的状态。
它是一种重要的高级功能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调性、生物相容性等特点。
微乳液在化妆品、医药、食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微乳液的配制方法1.溶剂法将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后加入水相中,并加热至70℃左右,然后加入油相并搅拌均匀,最后冷却至室温即可得到微乳液。
2.直接混合法将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直接混合后加入水相中,并加热至70℃左右,然后加入油相并搅拌均匀,最后冷却至室温即可得到微乳液。
3.反应法将表面活性剂和辅助表面活性剂与油相预先反应成为复合物,然后将复合物与水相混合并加热至70℃左右,最后冷却至室温即可得到微乳液。
三、微乳液的相态筛选1.光学显微镜法将样品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和结构,根据颗粒大小和形状、分布等特征来判断微乳液的相态。
2.电导法通过测量不同温度下样品的电导率变化来判断微乳液的相态,当电导率随温度变化呈现一个峰值时,说明此时处于临界胶束浓度附近。
3.荧光探针法将荧光探针加入样品中,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和波长来判断微乳液的相态。
当荧光强度随温度变化呈现一个峰值时,说明此时处于临界胶束浓度附近。
四、数据处理方法1.逐点处理法将实验数据逐个点进行处理,并计算出各个参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较低。
2.拟合处理法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出各个参数的拟合值和标准差。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3.统计处理法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参数的概率分布和置信区间。
这种方法能够全面反映实验数据的分布情况,但需要较高的统计学知识。
五、结论微乳液是一种重要的高级功能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其配制方法有溶剂法、直接混合法和反应法等。
微乳液的相态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法、电导法和荧光探针法等进行筛选。
有关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及应用
关于微乳液体系的研究及应用012301314211何艳摘要: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等多组分自发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油/水分散体系。
这种分散体系具有分散相质点粒径小、超低界面张力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制药。
纳米材料的制备、燃料、农药喷洒、化妆品、三次采油等领域。
因此,研究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乳化技术,在尽可能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单相微乳液,科学有效地指导微乳液配方的设计,对微乳液结构进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配方设计应用领域前言微乳液具有原料便宜,制备方便,条件温和等特点,已成为界面化学一个重要并且十分活跃的分支。
目前,微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1]。
如在高分子材料制备中应用微乳液聚合,可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无机和催化化学中,可利用微乳液制备超细粒子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催化剂。
日前试探性的应用研究成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1.微乳液的性质、结构1.1微乳液的特性微乳液与传统的乳状液在成分和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差异[2]: (1)在物理性状上,微乳液不同于一般乳状液,它是一种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多数有乳光,颗粒大小常在0.2μm以下;(2)在结构组成上,制备微乳液所需的表面活性剂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乳状液,约为10% ~30%左右,且通常还需要助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作用才能形成微乳液;(3)微乳液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可以呈双连续相存在;(4)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制备时不需要外力,可以长期贮存,离心不分层;(5)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1.2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微乳液根据不同的组合,既可以形成W/O型也可以形成O/W型微乳液,而在由W/O型向O/W型转相或由O/W向W/O型转相时,中间存在一个过渡区,此时油水等价,液滴曲率趋于零,形成一种称之为双连续相的结构[3]。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
工程师园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2-0061-02 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王正平,马晓晶,陈兴娟(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本文翔实的介绍了微乳液的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应用。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192 文献标识码:APrep 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emulsion M A X iao -jing ,W ANG Zheng -ping ,CHE N X ing -jua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meulsion havebeen summarized.K ey w ords :microemulsion ;property ;preparation ;application收稿日期:2003-12-16作者简介:王正平(1958-),男,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精细化学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1 前言微乳液最初是1943年由H oar 和Schulman [1]提出的,目前,公认的最好的定义是由Danielss on 和Lindman [2]提出的,即“微乳液是一个由水、油和两亲性物质(分子)组成的、光学上各向同性、热力学上稳定的溶液体系”。
微乳液能够自发的形成,液滴被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混合界面膜所稳定,直径一般在10~100nm 范围内。
微乳液的结构有三种:水包油型(O/W )、油包水型(W/O )和油水双连续型。
O/W 型微乳液由油连续相、水核及界面膜三相组成。
微乳化技术及应用
Step 1 Solubilization of reactants
Step 2 Contact of different of reactants
Metal ion
Water surfactant
Organic solvent
Reducing agent
Step 3 Reaction,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primary particle
(3)中相微乳液及其制备
▪ 中相微乳液在三次采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是双连续型微乳液的一种,必须与过量的水和过量的油平衡共存
(winsorⅢ型),故此又称为三相微乳液, 仅与过量的水平衡共存 (winsorⅡ型)的则称为上相微乳液(W/O型),与过量的油平衡共存 (WinsorⅠ型)的称为下相微乳液(O/W型)。 ▪ 采用盐度扫描法制备,当体系中油的成分确定,油水比值为1(V/V),以 及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与浓度确定,如果改变体系 中的盐度,由低到高增加,依次得到三种状态即WinsorI ,Ⅲ, Ⅱ 型
此时离子浓度继续增加就会导致粒子粒径的增大。
Reducing agent
= 3~5
met性剂
▪ 微乳液界面膜的影响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形成反相胶束的聚集数不同,因而构成的水核大
小和形状也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若碳原于数相同,则所 形成的反相胶束聚集数大小顺序: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适当调节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制取粒子的大小受到控制。理论上,
微乳液法的特点
▪ 粒径分布较窄,易控制,可以较易获得粒径均匀的纳米微粒. ▪ 通过选择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对粒子表面进行修饰,可获得所需特殊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
微乳液法的原理及应用1. 引言微乳液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在材料科学、化工工艺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微乳液法的原理,并探讨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
2. 微乳液法的原理微乳液法是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稳定的微乳液,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将其转化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微乳液法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表面活性剂选择在微乳液法中,表面活性剂的选择非常重要。
合适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有效地降低油相和水相的表面张力,并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2.2 油相选择油相是指在微乳液中的非极性溶剂,通常是有机溶剂。
合适的油相选择能够提供适合的环境条件,促进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
2.3 能量输入微乳液法需要通过能量输入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通常可以采用机械搅拌、超声波处理或高压均质等方法来提供能量输入,以实现纳米粒子的制备。
3. 微乳液法的应用微乳液法在不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3.1 材料科学微乳液法可以用于制备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粒子、氧化物纳米颗粒等。
这些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在催化、光学、电子学和生物医学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3.2 化工工艺微乳液法可以用于调控反应过程中的粒子大小和形状,从而改善化工工艺的效率和产品品质。
例如,在聚合反应中,微乳液法可以控制粒子大小和分散性,提高聚合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
3.3 生物医学微乳液法在药物输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微乳液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将药物有效地封装进纳米粒子中,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生物成像,如荧光探针的传递和MRI对比剂的制备。
4. 结论微乳液法是一种重要的纳米粒子制备方法,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以及适当的能量输入方式,可以制备出具有特殊性质的纳米材料。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进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微乳液的概念及特点 (3)2.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重要性 (4)二、微乳液的基本理论 (5)1. 微乳液的分类 (6)溶剂型微乳液 (7)乳液型微乳液 (9)2. 微乳液的制备原理 (10)3. 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10)三、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2)1. 护肤品中的应用 (13)保湿剂 (14)精华液 (15)防晒剂 (16)抗衰老剂 (18)2. 护发品中的应用 (20)洗发水 (21)护发素 (22)3. 口腔护理品中的应用 (23)口腔清洁剂 (24)口腔护理精华 (25)4. 其他领域应用 (27)化妆品原料 (27)化妆品添加剂 (28)四、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研究进展 (29)1. 微乳液稳定性研究 (30)2. 微乳液配方优化 (32)3. 功能性微乳液的研究 (33)4. 生物技术在微乳液制备中的应用 (34)五、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挑战与展望 (36)1. 安全性问题 (37)2. 环保性问题 (38)3. 成本控制 (39)4. 创新与发展趋势 (41)六、结论 (42)1. 微乳液体系在化妆品中的重要作用 (43)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44)一、内容概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化妆品行业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微乳液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妆品原料,因其独特的性能和优势,在化妆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当前化妆品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乳液是一种由油相、水相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稳定分散体系,具有“油包水”型结构。
这种结构使得微乳液既具有油性的优点,又具有水性的优点,如易于涂抹、易吸收、亲水性及稳定性等特性。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护肤产品:微乳液可以作为护肤品的基质成分,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保湿性。
微乳液还可以作为活性成分的载体,提高护肤品的功效性。
将维生素E、植物提取物等活性成分包裹在微乳液中,可以使其更有效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护肤作用。
以鼠李糖脂制备微乳液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第36卷第5期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V ol 36, No 5 2020年5月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Oct. 2020文章编号:1001—7631 ( 2020 ) 05—0466—07 DOI: 10.11730/j.issn.1001-7631.2020.05.0466.07 以鼠李糖脂制备微乳液及在化妆品中的应用骆宇璐,孟 琴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摘要:为了开发微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面向化妆品应用的微乳液,通过鼠李糖脂-角鲨烷-甘油-水微乳体系的伪三元相图绘制和理化性质的测定得到优化后的微乳液基底。
在此基础上研究微乳精华护肤品,通过理化性质测定、稳定性分析、主观评估和功效评价,最终得出鼠李糖脂微乳精华的最佳配方。
结果表明:制备的鼠李糖脂微乳液澄清透明,为O/W型微乳液,粒径可接近44 nm,Zeta电位约为-31 mV。
鼠李糖脂微乳精华稳定性良好,且能明显提升皮肤中的水分值,改善皮肤弹性。
研究结果表明鼠李糖脂适合用于制备化妆品用微乳液载体。
关键词:鼠李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化妆品中图分类号:Q546 文献标识码:A生物表面活性剂是包含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合成的一类具有表面特性的两亲性分子。
其中,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低毒性、可生物降解、生态安全、极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以及独特的生物活性等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
由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上述优良特性,普遍被认为在化妆品工业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2]。
鼠李糖脂是一种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为菌体发酵而来的生物表面活性剂[3],表面性能良好,中性水溶液中其临界胶束浓度为0.1 mmol/L[4-5],比常见的化学离子表面活性剂低近1~2个数量级(如常温下十二烷基硫酸钠的CMC为8.1 mmol/L,月桂酸钠的CMC为24.4 mmol/L)[6]。
微乳液及其在纳米技术中应用
First, Caruso and coworkers
respective formation labor-intensive inhomogeneous aggregation
dissolution of core
Novel one step
r-Irradiation was employed to initiate the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the formation of CdS nanoparticle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mbient pressure
Preparation of the Microemulsion.
10 mL of a prepared CdCl2 .5H2O (0.7 M) and Na2S2O3 .5H2O (0.7 M) aqueous solution was added to a mixture of 30 mL of kerosene and 2mL of styrene; then, OP-4 and OP-10 were titrated alternately into the mixture under stirring until an optically clear microemulsion was suddenly formed.
Π>o
σt= σo/w - ΠG<0
油
化妆品中的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
化妆品中的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化妆品在现代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微乳液体系则是其中一种常见的配方。
它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良好的质感,在护肤品、彩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针对化妆品中的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进行探讨,旨在提供一些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化妆品生产企业优化产品配方。
一、微乳液体系的基本概念微乳液是由胶体颗粒状的乳液组成的,其胶体颗粒尺寸一般在20-200纳米之间。
与传统乳液相比,微乳液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高的透明度。
其中,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是关键因素,涉及到油相、水相和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配比。
二、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原则1.选择合适的油相成分:油相是微乳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感官特性。
常见的油相成分包括润肤油、食用油、酯类物质等。
在选择时,应考虑其稳定性、渗透性和生物相容性。
2.优化水相的成分:微乳液中的水相成分往往包括水和水溶性的活性成分。
为了提高稳定性,可选择水溶性聚合物、保湿剂等添加剂,同时需要注意水相与油相的配比,保持适当的乳化性能。
3.合理选择界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是微乳液体系中的关键成分,能够调节油相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促进乳化和稳定乳液。
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等,应根据配方需求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4.添加辅助成分: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可以添加一些辅助成分,如增稠剂、防腐剂、色素等。
但需要注意添加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得超过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限制。
三、微乳液体系的实际配方设计下面是一个常见的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示例:1.油相成分:- 甜杏仁油:30%- 辛酸/癸基辛酸三酯:20%- 荷荷巴油:10%2.水相成分:- 纯净水:30%- 丙二醇:5%- 神经酰胺 MEA:3%3.表面活性剂成分:- 软甘油酯(甘油亚油酸酯/棕榈酸甘油酯):2%- 菜籽酸酯胺钾:2%4.辅助成分:- 丙烯酸/十二烷酸甘油酯聚合物:1%- 苯氧乙醇:1%- 氨基甲酸酯:0.5%- 四氢呋喃:0.3%- 香精:适量通过合理调整上述配方中各组分的配比,可获得稳定乳液体系,并满足产品的质感和护肤效果需求。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
微乳液制备工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微乳液是一种由亲水性和疏水性物质组成的胶束体系,具有较小的粒径和高度分散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微乳液的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乳液的制备工艺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微乳液制备工艺1. 乳化法制备微乳液乳化法是制备微乳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亲水性物质、疏水性物质和乳化剂以适当比例混合,通过剧烈搅拌或超声处理,使其形成胶束结构。
乳化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性广泛等。
2. 相转移法制备微乳液相转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微乳液制备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改变体系的pH值,使非极性有机相转移到水相中,形成微乳液。
相转移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是能够制备出稳定的微乳液,但操作复杂且耗时较长。
3. 辅助催化剂法制备微乳液辅助催化剂法是一种较新的制备微乳液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引入辅助催化剂,如金属催化剂、酶等,来促进微乳液的形成。
辅助催化剂法制备微乳液的优点是制备过程简单、效率高,但对催化剂选择和反应条件的控制要求较高。
三、微乳液的应用研究1. 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微乳液在药物传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微乳液的高度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用于传递一些难溶性药物,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用作药物辅助剂,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释放。
2. 日化产品中的应用微乳液在日化产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微乳液可以用于制备护肤品、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其高度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同时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
3. 化工领域中的应用微乳液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反应的改进上。
微乳液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此外,微乳液还可以用于染料、颜料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颜料的色彩饱和度和染色效果。
四、微乳液的发展趋势目前,随着人们对绿色、高效、精细化生产的要求增加,微乳液在制备工艺和应用研究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化妆品中乳液的配方研发与应用
化妆品中乳液的配方研发与应用乳液是一种常见的化妆品配方形式,在护肤品和彩妆产品中广泛应用。
它具有一定的保湿、滋润和柔软肌肤的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本文将探讨乳液的配方研发与应用,介绍乳液的基本成分、配方策略以及常见的应用领域。
一、乳液的基本成分乳液一般由水相和油相组成,此外还包括乳化剂、稳定剂、防腐剂等辅助成分。
水相是乳液的主体部分,为了增加产品的保湿性,通常使用高品质的水源,如蒸馏水或纯净水。
油相包括各种植物油脂、润肤油以及活性成分油溶液。
乳化剂的作用是将水相和油相稳定地混合在一起,常见的乳化剂有表面活性剂、乳化蜡等。
稳定剂可提高乳液的稳定性和触感,如胶体硅。
二、乳液的配方策略1. 选择适合的油水配比:根据产品的功效和使用感受,选择合适的油水配比是乳液配方设计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油相含量高的乳液具有较浓厚的质地和较好的滋润效果,适合干燥皮肤使用;而油相含量低的乳液质地轻薄,适合油性皮肤或夏季使用。
2. 添加活性成分:根据产品的定位和功能需求,乳液中可添加各类活性成分,如保湿剂、抗氧化剂、美白成分等。
这些活性成分能够提供额外的皮肤护理效果,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3.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稳定剂:乳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持久性。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稳定剂,能够使乳液的质感更佳,持久性更高。
此外,乳化剂和稳定剂还能够影响乳液的触感和吸收性能,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4. 注重配方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化妆品产品在市场上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在乳液的配方研发过程中,需要选择无害的原料和合适的配方,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此外,乳液配方的环保性也是当前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尽可能选择环保型的原料和工艺,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乳液的应用领域乳液作为常见的化妆品形式,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护肤品和彩妆产品。
1. 护肤乳液:护肤乳液是最常见的乳液产品,在保湿和滋润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护肤乳液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肤质选择不同功能和口感的产品,如补水保湿型、控油抗痘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微乳液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012301314211何艳
摘要: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等多组分自发形成的一种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的透明或半透明的油/水分散体系。
这种分散体系具有分散相质点粒径小、超低界面张力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制药。
纳米材料的制备、燃料、农药喷洒、化妆品、三次采油等领域。
因此,研究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及乳化技术,在尽可能宽的组成范围内获得单相微乳液,科学有效地指导微乳液配方的设计,对微乳液结构进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微乳液性质配方设计应用领域
前言
微乳液具有原料便宜,制备方便,条件温和等特点,已成为界面化学一个重要并且十分活跃的分支。
目前,微乳化技术已渗透到日用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成为当今国际上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研究领域[1]。
如在高分子材料制备中应用微乳液聚合,可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在无机和催化化学中,可利用微乳液制备超细粒子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催化剂。
日前试探性的应用研究成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
1.微乳液的性质、结构
1.1微乳液的特性
微乳液与传统的乳状液在成分和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存在着本质的差异[2]: (1)在物理性状上,微乳液不同于一般乳状液,它是一种澄清、透明或半透明的分散体系,多数有乳光,颗粒大小常在0.2μm以下;(2)在结构组成上,制备微乳液所需的表面活性剂含量显著高于普通乳状液,约为10% ~30%左右,且通常还需要助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作用才能形成微乳液;(3)微乳液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可以呈双连续相存在;(4)微乳液是一种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制备时不需要外力,可以长期贮存,离心不分层;(5)具有超低界面张力。
1.2微乳液的微观结构
微乳液根据不同的组合,既可以形成W/O型也可以形成O/W型微乳液,而在由
W/O型向O/W型转相或由O/W向W/O型转相时,中间存在一个过渡区,此时油水等价,液滴曲率趋于零,形成一种称之为双连续相的结构[3]。
W/O型微乳液由水核、油连续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构成;O/W型微乳液由油核、水连续相及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的界面膜三相组成;在双连续相的微乳液中,油和水同时作为连续相,没有明显的油滴或水滴。
2.微乳液体系的配方设计
2.1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表面活性剂为形成微乳液所必需的物质,其作用主要在于降低界面张力和形成吸附膜,促使微乳液的形成。
具有既亲水又亲油的双亲性质,能产生吸附和胶团化并能显著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易于形成W/O型微乳液。
这是因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基较短,亲油基较长,因此油比水更易渗透到膜中,显然,油的渗入使界面膜的油侧易于扩张,结果界面弯曲凸向油边,形成W/O型微乳液,反之,要形成O/W型微乳液,需要有强烈的水/亲水基相互作用,使水一侧膨胀。
2.2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微乳液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界面张力,调节界面的亲水亲油性,增加界面的柔性,使界面易于弯曲,使微乳液更易形成。
一般选用中、长碳链的直链醇、短链的酸、脂等双分子作为助表面活性剂。
腾弘霓[4]等通过对AEO9/正庚烷/水/醇体系的研究发现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乳液中助表面活性剂的链长应相应的减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蒋绪川[5]通过研究形成微乳液的醇从连续相(c)迁移到界面层(i)的自由能-∆G,结果表明自由能随着醇碳原子数的增加而上升,可见,醇碳原子数的多少对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和稳定十分重要。
2.3 油的选择及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
在微乳液形成中,随着油相烷烃中碳原子数的增多,会使体系中自由能降低。
而反应自由能降低不利于微乳液的形成,所以烷烃中碳原子数的增加不利于微乳液体系的形成和稳定。
杨中民[6]还从微乳液的导电能力方面进行分析,导电能力是微乳液的重要性质之一,导电过程就是颗粒碰撞时,水内核中阴离子穿过界面膜所需的跃迁过程。
活化能∆E的相对大小反映了正离子穿过界面膜所需的能量和克服颗粒之间的大小,烷烃碳链增长,膜强度减小,电荷载体阻力减小,从而使∆E减小,使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性降低。
3.微乳液的应用
3.1微乳液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对于有机合成中水溶性的无机物和油溶性的有机物相互反应时,可将其配制成微乳液,可以使大量的水溶性和油溶性的化合物同时处在一个微乳分散体系中使反应物充分接触,从而大大的提高反应速率。
3.2 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微乳液能自发形成,稳定性高,有良好的增溶作用,可以制成含油成分较高的产品,而产品无油腻感,通过微乳液的增溶性,还可以提高活性成分和药物的稳定性,具有增白、吸收紫外线和放射红外线等特性。
4. 小结
微乳液作为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体系,其所具有的超低界面张力和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乳化、增溶、分散、起泡、润滑和柔软性等性能,使它在化妆品、农业、医药等行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崔正刚,殷福珊.微乳化技术及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74.
[2]沈钟,赵振国,康万利. 胶体与表面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09-412.
[3]喻发全. 微乳液结构及其应用[J].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1996,21(2):12-5.
[4]腾弘霓,腾大为. 醇的链长对微乳状液形成的影响[J]. 化学研究与应用,1997,9(4):420-424.
[5]蒋绪川,杨永会,孙思修.NaDEHP/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研究[J].山东大学学
报,1998,33(4):422-426.
[6]杨中民,信文瑜,张瑾. W/O型微乳的结构参数、自由能、活化能及其影响因素[J]. 云南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2):126-130.
[7]印永嘉等.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24-328.
[8] Shah D.O., Hamlin R.M.Jr.. Structure of Water in Micriemulsions:Electrical,Birefringence,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J].Science,1971,171(3790):483-485.
[9]白亚之. 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日用化学品科学,2008,31(4):26-29.
[10] Fanun M.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Mixed Nonionic Surfactants Microemulsions[J]. Journal of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1(6):812-819.。